第一篇:201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十三岁的际遇》同步练习 鲁教版
《十三岁的际遇》同步练习
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知识掌握
1.查字典、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驹过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耳目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直抒胸臆,也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在文章第五段,作者又用了三个第二人称“你”,请问: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的魅力”,用你的话说一说这一“精神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哈佛梦想
刘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用心 爱心 专心-1-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
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如何?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学阶梯评估】
(一)知识掌握
1.①际遇:遭遇(多指好的)。(造句略)
②白驹过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间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造句略)③谈笑风生:形象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造句略)
④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造句略)
2.三个“你”所代表的对象,还是“说”。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自问自答,使行文活泼,加深读者印象;同时,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二)能力提高
1.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2.北大的“精神和魅力”在文中具体表现为:自由清新的气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和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梦想等„„
(三)延伸拓展
1.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十三岁的际遇》是自读课文。全文以情感为线索,回顾了在北大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收获,展示了北大的精神魅力,抒发了对北大浓厚炽烈的情感和追求进取的信念。
学习本文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从旁指导、点拨。只要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有所发
现,不论自读效果达到怎样的水平,都应看作完成了教学任务。
1.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结构,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意。
提示: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2.让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词语。
提示:理解并掌握“自然提示”中的词语。
语句:①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娄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②这是一只不系这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③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指点迷津
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什么等。
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
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工具书,完成“自读提示”中的词语理解。
尘缘尘世的缘分。
穹隆(qióng):高起而成拱形。
呜咽(yè):低声哭泣。
迷离(lí):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xù):唠叨的话。
撷取(xié):摘取。
惆怅(chóu):伤感;失意。
似曾相识(sì)(xiāng):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2.结合练习一,把握文章结构、大意。
提示:第一部分写梦想实现并在北大生活两年后想诉说对北大的情意。第二部分,回顾在北大学习生活的感爱,一步一步地成熟,对北大的哺育,流露出感激之情。第三部分,直抒胸臆,把北大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表露“我”追求进取的品质。
这三部分以情感为线穿连。孩时的梦想向往,在北大时的求知成熟,未来的归依眷恋凝成一条浓厚的情感线贯穿全文,展现了北大对学子的精神魅力。
3.作者写孩时对北大的印象,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明在孩时,北大就已成为“我”向往、梦想的地方,为下文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作铺垫。
4.作者追叙初入北大时“我”的模样意在表现什么?
提示:用意在于表现两年来北大对我的熏陶和培育。刚入校时天真浪漫,而今逐步成热。
5.在北大的两年学习生活中,“我”感悟的北大精神魅畴指什么?
提示:北大的精神魅力体现在一是知识的魅力,拓宽视野、开启智慧;二是人格魅力,清新自由、通幽曲径。
6.如何理解“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提示:这句话一是表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无法分割,完全交融。“师长”表明教益和
关怀,“朋友”表明亲密无间。“„„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决在突出北大精神为“我”所吸收已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在北大的学习时期已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7.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什么情意?
提示:设想未来,仍会眷恋归依,意在表明北大是“我”精神的家园,北大的精神魅力永存!
8.摘录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
9.谈谈你对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魅力”的认识。
第三篇: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年段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要求动脑的思维性较强的题目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所以应付了事,个别男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作文篇幅短,内容空,读起来干瘪无味;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有一半左右学生有较强的朗读兴趣,因此新学期中,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共设计了五个单元,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每单元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实践”。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读读写写”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
三、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奉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六年级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朗读、默读、速度、跳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语文学习方法方法。
4、指导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6、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学中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1、知识方面: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4、学习习惯方面: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养成如实表达的良好文风。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目标的整合性。打造“快乐、高效、智慧”的魅力课堂。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本,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
第四、要重视过程的活动性。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园地同步练习
一、交流平台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了表现北京独特节日习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它的日子则一带而过。在写腊八和初一这几天的活动时,也做到了有详有略。因为写重点突出。
概括起来: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
是近义词。这样写的好处语句不重复,词汇丰富。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糕”与“高”同音,所以过年吃糕有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过年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
蝙蝠在中国古代来说赋予了人们“福“的意义。
三、书写提示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给出的一段话是行楷,笔画之间有连带,笔画流畅、活泼。练字的时候
一是要练眼,即认真读帖。二是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把示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⑤布:布施,给予。
⑥德泽:恩惠。
⑦秋节:秋季。
⑧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⑨华(huā):同“花”
⑩百川:大河流。
⑪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⑫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2.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赏析: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4.20《陌上桑》同步练习鲁教版
第20课《陌生桑》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倭堕髻()紫绮()捋髭须()立踟蹰().......骊驹()冉()洁白晰()....2.《陌上桑》是
中的一首著名叙事诗,它描写了
的故事。3.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⑵耕者忘其犁(犁:)⑶来归相怨怒(来归:)⑷宁可共载不(宁可:)⑸使君一何愚(一何:)⑹东方千余骑(骑:)⑺白马从骊驹(从:)⑻四十专城居(专:)
⑼十五府小吏(府:)⑽皆言夫婿殊(殊:)4.下列句子中“坐”的意思不同类的一项是()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D.坐此解职
5.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的?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用心
爱心
专心 1 8.填空:
⑴读诗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采用的是的手法,目的是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
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的好处,一是
,二是。
9.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10.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青丝系马尾()⑵下:缃绮为下裙()下担捋髭须()⑶居:夫婿居上头()四十专城居()11.译句:
⑴青线为笼系,桂枝为笼钩。⑵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⑶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⑷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⑸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二、同步解读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少
年
见
尹敷。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这篇课文选自《
》,是
代 编写的。1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②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用心
爱心
专心 15.文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16.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请你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刻画罗敷的美。
17.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三、美文赏读
乞 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了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却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18、解释下列句词语的意义。
①中山人予之猫(予:)②善捕鼠及鸡(善:)③盍去诸(盍:)④去饥寒犹远(犹:)
19、辨析下列各组词的意义。
①去
A、盍去诸()B、去饥寒犹远()C、睨之,久而不去()②患
A、赵人患鼠()B、其子患之()C、吾之患在鼠()20、翻译“是非若所知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21、赵父认为“吾之患在鼠”的理由是:。(用原文填空)
22、你认为赵氏父子在对待猫的去留问题上谁对谁错?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汉代乐府诗中;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
3、⑴养蚕采桑⑵犁田⑶归来之后⑷愿意⑸怎么这样⑹骑马的人⑺跟随⑻独占⑼太守府⑽出色,与众不同
4、C
5、直接写其容貌美、间接写其人格美
6、C
7、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8、⑴侧面描写;表现罗敷的美貌。⑵略
9、略
10、⑴络绳;拴,动词⑵下面,方位名词;放下,动词⑶处在,动词;长官,名词
11、⑴用青色的丝绳做桑篮的系带,用桂树枝做桑篮上的提钩。⑵回到家里又互相埋怨,耽误了活计,只因贪看了罗敷。⑶太守让人问罗敷:“可否与我太守同车共载?”⑷用什么来识别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后面跟着黑马的那个人就是我的丈夫。⑸举步轻缓,从容大方,在府中走来走去。⑹在座的即使有上千人,也都会说我的丈夫人才出众。
12.13.14.15.16.17.
18、①给②擅长③何不④还
用心
爱心
专心
19、①A赶走B距离C离开②A以……为祸患B担忧C祸害
20、这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21、“夫有鼠……吾将饥寒焉。”
22、父对子错。赵父认为灭鼠是大事,无鸡吃是小事,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掌握了事物发展的主导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