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讲义证明

时间:2019-05-13 07:3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二数学讲义证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二数学讲义证明》。

第一篇:初二数学讲义证明

初二数学春季讲义(4)证明

一、识点归类 知识点四证明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知识点五反证法

步骤:①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得出“反面”②从“反面”出发,推出矛盾,因此否定“反面”③既然假设是错误的,所以原命题正确。举反例(用来证明假命题)

1.要想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个反例。举反例的要求是:命题的条件,而命题的结论。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对于不为零的实数c,关于x的方程

3.如图,AB // CD,MP // AB,MN平分AMD,A35,D40,求

4.点为O,E是AC•交BD于F,则OE=OF.(1)证明上述命题.

(2)对上述命题,若点E在AC的延长线上,AG⊥EB交EB的延长线于点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请画出图形,则结论“OE=OF”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x

c

c1的根是c。x

(2)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题(直接证明)2.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1=∠2.

求证: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已知∠1=∠2,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

1、∠2的关系,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________∥_________,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 证明:

5.在Δ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的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 ⑴求证:PE=PF。

⑵已知AF=12,CF=5.求ΔPEF的面积。

6.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以对角线BD为边作正三角形BDE,过E作DA的延长线的垂线EF,垂足为F。

(1)找出图中与EF相等的线段,并证明你的结论;(2)求AF的长。

7.如图,ΔABC中,∠A=60°,BE、CD分别平分

∠ABC和∠ACB,交点为P。请证明:BC=BE+CD。

A

E

B

D

C

8.如图,等腰Rt△ABC的直角边AB=2,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速度作直线运动.已知点P沿线段AB运动,点Q沿边BC的延长线运动(当点P运动到点B时两点即停止运动),PQ与直线AC相交于点D.

(1)设AP的长为x,△PCQ的面积为S.求出S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问是否存在x的值,使S△PCQ=S△ABC?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作PE⊥AC于点E,当点P、Q运动时,线段DE的长度是否改变?证明你的结论.

2用反证法证明专题 14.求证:若n为自然数,则nn2不能被1

59.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中必有一个角不大于

整除 60°”,第一步先假设

10.已知:如右图,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

l2,13与11相交于点P.求证:13与l2相交.

证明:假设,即∥,又∵∥(已知),∴过直线12外一点有两条直线11,13与直线12平行,这与“”

15.证明:2不是有理数

相矛盾,∴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成立,∴13与12相交.

11.已知:a,b是实数,且满足ab=0, 求证:a、b中至少有一个为0

12.求证: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不小于

16.已知实数p满足不等式(2x1)(x2)0,用反证法证明:关于x的方程x22x5p20无实根.17.求证:当x+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非零实数根时,必有bc≠0.

13.求证:两条相交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第二篇:初二数学讲义命题与证明

初二数学讲义(5)证明(3)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语句:①若直线a∥b,b∥c,则a∥c;②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是鱼;③作两条相交直线;④AB=3,CD=3,问AB与CD相等吗?④连结A,B两点; ⑤内错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是命题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2.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

A.垂直B.两条直线C.同一条直线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3.下列各组所述几何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C.两个等边三角形D.各有一个角是40°,腰 长都为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若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2:3:4,则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

A.4:3:2B.3:2:4C.5:3:1D.3:1:

55.如图,如果AB∥CD,那么角α,β,γ之间的关系式为()

A.α+β+γ=360°B.α-β+γ=180°C.α+β+γ=180°D.α+β-γ=180°

6.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点,连结AP,则AC2AP2()A.CPBPB.CPBCC.BPBCD.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题(每题3分)

7.如图,若AB∥CD,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EP与EF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且EFD60,EPFP,则BEP

8.若一个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与三角形的一边平行,则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9.用反证法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时应首先假设.10.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CDE=150°,则∠C=__________.11.把命题“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

果„„那么„„”的形式:.1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C=AD,若CAD=76°,则CBD度.

三、解答题:

13.如图,在RtABC中,∠

ACB=90,AC=BC,D是斜边AB上的一点, AE⊥CD于E,BF⊥CD交

CD的延长线于F.求证:

ACE≌CBF.14.如图,点B在AC上,△ABE与△DBC是等

边三角形,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MN是等边三角形.E

ABC

15.如图,在△ABC中,∠C=90°,点D、P分别在边AC、AB上,且BD=AD,PE⊥BD,PF⊥AD,垂足分别为点E、F.求证:PE+PF=BC.

A

EB

16.已知如图,在△ABC中,CH是外角∠ACD的角平分线,BH是∠ABC的平分线,∠BAC=58°.①求∠BHC.②求∠CAH

17.在△ABC中,AD平分∠BAC,DE=DC,AC=EF.求证:EF∥AB.A

F

CBED

18.如图,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点.求证:CE⊥BE.

19.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EP=3,求EF的值,20.操作:在△ABC中,AC=BC,∠C=90°,将一块等腰三角形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点P处,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于D、E两点.图①,②,③是旋转三角板得到的图形中的3种情况.三角板绕点P旋转,观察线段PD和PE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

选择图②、图③中的一个加以证明.A

DC

AP

P

EB C①②

21.用反证法证明:设a,b,c是不全相等的任意实数,若x=a2-bc,y=b2-ca,z=c2-ab.求证:x,y,z中至少有一个大于零

E

B

D

第三篇:初二数学讲义统计与证明(模版)

1、频数和频率:频数分布表的绘制步骤

(1)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极差的概念。)

(2)确定组距、组数。x =94.5,下面是50名学生数学成绩的频数分布表.

极差25,为了使数据组距0.4不落在各组的边界上,我们把数据分成6组,且边界

值比实际数据多取一位小数。(特别指出:数据个数在100以内时,通常按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

2、介绍频数和频数分布表。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

数为频数;(结合表中数据)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1)在这次抽样分析的过程中,样本是___________ 布表,也称频数表。(2)频数分布表中的数据a= ____,b= __________.

频数(3)估计该校初三年级这次升学考试的数学平均成绩

3、频率的概念:频率=数据总数约为 ___________分.

4、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4)在这次升学考试中,该校初三年级数学成绩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90.5~100.5范围内的人数约为 __________人.(1)画频数分布表(2)写标题

8、某中学进行了一次演讲比赛,分段统计参赛同学的(3)画坐标:横坐标是什么?纵坐标是什么? 成绩,结果如下(分数为整数,满分为100分)

(4)画小长方形:长是什么? 宽是什么 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解答【练习】 下列问题:

1、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45,若选取组(1)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的同距为10,则这组数据可分成(•)学有;

A.5组B.6组C.8组D.4组(2)已知成绩在91~100分的2、将50个数据分成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其中第一同学为优秀者,那么优胜率

组的频数为6,•第二组与第五组的频数和为20,那么为;

命题与证明综合提高

一、识点归类

注意:定义必须严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

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例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概念:(1)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_____; 例2 叙述概念的定义

(1)数轴;(2)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命题

知识点一命题的概念 注意:(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事情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二者缺一不可。

例 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A 明天可能下雨B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C 直角都相等D 中国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知识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

注意:真、假命题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是正确的,在判断命题的真假时,要注意把握这点。例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 锐角与钝角等于平角 知识点三命题的结构

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命题表面上看不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如:“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识点四证明

1、从一个命题的条件出发,通过讲道理(推理),得

出它的结论成立,这个过程叫作证明。

注意: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是举反例,即找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证明题 1.已知:(如图)MN//PQ,AC⊥PQ,BD、AC相交于点E,且DE=2AB. 求证:∠DBC=

∠ABC.

3MDAN

2.如图,已知△ABC中,AD平分∠BAC,AB+BD=AC,求证:∠B=2∠C.

BDC

3.如图,△ABC中,AD平分∠

BAC,BE=CE,过点E作GH⊥AD,交AC、以及AD、AB的延长线于H、F、G.求证:AC=2BG+AB

A

DH

F

C

4求证:

5.DC(2)

6.如图,已知AB // CD,B100,EF平分BEC,EGEF,求BEG和DEG的度数。

9.求证:形如4n+3的整数P(n为整数)不能化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

第四篇:初二数学《证明举例》

初二数学《证明举例》

课题:22.4证明举例(4)

一、教案设计思考与亮点

教案设计思考:本节内容为证明举例的第四课时,用二次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有关问题,教案的设计力求通过师生生动活泼的问题研究,不生搬硬套固定的解题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与创设过程。教学中,随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构建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整个一堂课,始终是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进行,师生思维协调同步,处于“共鸣”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效。

教案设计亮点:

1、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既可以消除学生“模仿例题”的习惯,又可以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对例题的简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验证,同时引导学生修正猜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尝试命题教学,学生掌握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

(2)会用二次三角形全等证明几何问题。

2、能力目标:(1)了解猜想证明与反驳、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经历了命题的证明过程,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和结论

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综合分析方法。

3、情感目标: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二次三角形全等进行几何证明。

难点:举出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四、教学过程: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几何证明。(写课题)

一、文字命题证明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7:求证:有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提问:

1、文字命题的证明有哪些步骤?

2、这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分别是什么?

(二)学生动手操作:

完成画图,写已知和求证。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并抽一份点评,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

解决和完善)AA’

DD’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 A’B’,BC= B’C’,AD、A’D’分别是

BC和B’C’边上的中线,AD=A’D’。

求证:△ABC≌△A’B’C’

[归纳小结]

对于文字命题,我们先要读懂题意,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再着手

解题。

(三)讨论与分析:

我们如何来证明△ABC≌△A’B’C’,用什么方法?同学投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互相启发,自我教育,然后小组选代表汇报解题思路。)追问学生:

1、你怎么想到证∠B=∠B’?

2、如何证得BD’=B’D’?

你们能自己完成这道题的证明了吗?

(四)独立书写证明过程:

证明:∵AD、A’D’分别是BC和B’C’边上的中线(已知)

∴BD=

1212BC,B’C’=B’C’(三角形中线定义)

又∵BC= B’C’(已知)

∴BD= B’D’(等式性质)

在△ABC和△A’B’C’中

’D’(已知)

’B’(已知)

AD=A’D’(已知)

∴△ABC≌△A’B’C’(S • S • S)

∴∠B=∠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在△ABC和△A’B’C’中

’B’(已知)

∠B=∠B’(已证)

BC= B’C’(已知)

∴△ABC≌△A’B’C’(S • A • S)

(可能还有学生通过证AC= A’C’,从而得到△ABC≌△A’B’C’。此时教

师均给予肯定,然后指出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简捷的方法,培养学生优选的数学思想。)

(五)[归纳小结]

在这个命题的证明过程中,有两次证明三角形全等,其中第一次证

明所得的两角相等,成为第二次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种将上一步推理所得的结论作为下一步推理条件的情况,在证明过程中常常会遇到。

二、变式训练

(一)完成了上述命题的证明:若将其中“一边上的中线”改成“一边上的高”,命题是否成立?

(学生独立思考,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图)

估计学生回答此命题仍成立,请学生说明理由。

老师问还有没有其它意见?

若学生没有意见,教师进行反驳,将学生所画的图作如下改变:

’(通过老师画图操作,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提问:

1、观察△ABC≌△A’B’C’中条件是否符合题意?

2、此时,△ABC≌△A’B’C’吗?为什么?

3、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这是个假命题的?

(二)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再思考)

1、修正上述命题,使之成为真命题。

2、若改变“一边上中线”为“一角平分线”,其它条件作怎样变化,命题仍

成立,留作同学课外思考。

[归纳小结]

由上可见,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积极大胆,又要注意思维的严密

性,不断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

三、巩固练习:

如图:已知:点D、E分别在AB、AC上,BE和

相交于O点,且DB=EC,要证明OB=OC,还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BC

(一)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思维,勇于探索。

(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善于发表见解。

(三)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来评判是否正确。

(通过开放性练习,让学生探究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

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小结,然后老师作点评和补充。)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

1、文字命题证明步骤。

2、二次三角形全等证明有关问题。

3、证明假命题的方法——举反例。

4、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练习及练习册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考虑:

(1)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吗?

(2)类似的角平分线、高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五、教案说明

课堂教学是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自由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及开放性练习,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为22.4证明举例的第四课时,用二次三角形全等来证明有关问题,为了分散难点,先复习了命题的证明步骤,再安排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已知与求证,然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分析解题思路,突出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最后独立写证明过程。整个例题基本上是由学生解决的,老师在其中作适当的分析、点评,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及综合演绎的能力。

由对例题的简单变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验证,同时引导学生修正猜想。其中渗透猜想与反驳的数学思想,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之后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有深入的思考余地。这样的处理,使例7与练习第一题成为一个整体,而练习2的思维方式与例7相同,作为课后作业是对知识

进行巩固。

最后一道题则是提高要求,少给一个条件,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要学生通过讨论,大胆探索,提出所增加的条件,再由学生来判断其正确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更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本堂课小结基本上由学生完成,使学生明白通过努力,收获还是很多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

六、教学反思

综观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学其实施过程比较顺利,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其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内容,我都给学生提供机会,大胆地放,如例题教学中,命题证明要先根据题意画图,写已知、求证、再进行证明,我就放手让学生操作,然后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错如让学生剖析,最后加以修正。这样,使新知识易掌握,错误易暴露,也利于及时纠正反馈,同时,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使例题教学显得充实、有效。

把例题简单变式后,提出问题“此时命题还是否成立?”其实这是老师有意设计的一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猜想认可,学生均自以为判断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一起也发表见解,通过老师实际画图,学生观察分析,直观地认识到结论不成立,再来分析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反思。这样的反例反驳,学生不仅错明确误之处,而且更明确用举反例证明假命题的方法,从而得出与原来不同的结论。这样使学生在今后解题过程中,不仅要敢于探索,大胆思维,同时也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与批判性,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优化思维方式。

巩固练习是属于“从不变的结论来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已知条件”的编题,其题型结构是:

条件条件条件结论

条件(不变)

条件条件(学生探索)

缺条件,当然要设定,而且有多种可能性,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条

件方面进行思维和纵向发散,而这种思维的发散需要先进行广泛的逆向联想,再进行正向的验证,颇具挑战性,很容易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感和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鼓励,适时的引导,使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创造,特别是增加了“BE=DC”这个条件,它的证明需添设辅助线,此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进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能力,从中得到了“以思维的逆向性和变通性”为主的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

从当堂学生的各种反馈及课后的作业来看,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与要求,特别注重了思维力度与品质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问法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第五篇:初二数学份证明

八年级证明

(一)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

1.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真或假)命题

.图6-77

2.如图6-77,AD、BE、CF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3.在△ABC中,∠C=2(∠A+∠B),则∠C

=________.图6-78

4.已知,如图6-78,AB∥CD,BC∥DE,那么∠B+∠D=__________.5.已知,如图6-79,AB∥CD,若∠ABE=130°,∠CDE=152°,则∠BED

=__________.图6-79图6-80

二、选择题

1.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

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

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图6-80,△ABC中,∠B=55°,∠C=63°,DE∥AB,则∠DEC等于

A.63°B.62°

C.55°D.118°

3.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同角的补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

C.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三、解答题

1.举例说明“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是假命题.图6-8

12.已知,如图6-81,AE∥BD,∠1=3∠2,∠2=26°,求 1∠C.2四、证明题

1.已知,如图6-82,AD⊥BC,EF⊥BC,∠4=∠C.求证:∠1=∠2.图6-8

22.已知,如图6-83,△ABC中,∠C>∠B,AD⊥BC于D,AE平分∠BAC.求证:∠DAE=(∠C-∠B).12

图6-8

3参考答案:

一、1.两个角都是直角这两个角相等真

2.90°3.120°4.180°5.78°

二、1.D2.B3.B

三、1.如:60°和50°都是锐角,但它们的和是钝角.2.解:∵AE∥BD.∴∠1=∠

3∵∠3=∠2+∠C

∴∠C=∠3-∠

2∵∠3=∠1=3∠2

∴∠C=3∠2-∠2=2∠2 1∠C=∠2=26° 2

四、1.证明:∵AD⊥BC,EF⊥BC(已知)

∴AD∥EF(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C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C(已知)

∴DG∥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C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等量代换)

2.证明:∵AD⊥BC于D(已知)

∴∠ADC=∠ADB=90°(垂直的定义)

∵AE平分∠BAC(已知)

1∴∠CAE=∠BAC(角平分线的定义)2

∵∠B+∠BAC+∠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B+∠BAC+∠C)=90°(等式的性质)2

∵∠1+∠DAE=∠CAE(已知)

∴∠DAE=∠CAE-∠1 1=∠BAC-(90°-∠C)2

11=∠BAC-[(∠B+∠BAC+∠C)-∠C] 22

1111=∠BAC-∠B-∠BAC-∠C+∠C 2222

1=(∠C-∠B)(等式的性质)2

1即:∠DAE=(∠C-∠B).2∴

下载初二数学讲义证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二数学讲义证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

    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以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CE.求证:CE平分∠ACDEABCD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是AB边上的一点,AE=AC,EF∥BC交AC于点F.......

    初二语文讲义

    知识点: 如何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 1. 主谓之间适当停顿。例:“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练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苏、黄共阅一手卷。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 若......

    初二数学证明水平测试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第六章证明水平测试一、试试你的身手(每小题3分,共24分)1.举出反例说明“如果AB=BC,那么点C是AB的中点”是个假命题:.2.把......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本站推荐]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2007-5-151.如图,AB=CD,AD、BC相交于点O,要使△ABO≌△DCO,应添加的条件为.(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添加条件后,......

    初二数学《证明》期末测试题

    2010年期末复习水平测试(二)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 _________ ,结论是2.一个人从A地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走到B......

    初二下数学证明(一)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

    24.初二数学提高--证明2大全

    初二数学2007编号:M08000证明二 之 三角形内角和【学习目的】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2.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

    初二数学(范文)

    幸福。2期G栋(314959249)11:18:13 根据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第11条,甲方交付的房屋应当符合:1、该商品房已经有关政府部门办妥竣工验收备案手续;2、该商品房项目已办理初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