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周生贤
(2011年7月20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14000余字,文字平实、内涵深刻、新论频现,全文充满并体现了对党的历史、成就、经验以及任务的高度概括,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军、全国立即掀起了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部党组高度重视,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第一时间通过中国环境报迅速向全系统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通知》,各部门各单位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在广泛自学的基础上,今天部党组中心组集中进行专题学习,这既是对大家半个月以来自学情况的梳理和交流,又是对进一步深入学习讲话精神的引导和动员。刚才,各位党组中心组成员和翟青、英民、华林、国泰4位同志都发了言,畅谈了自己初步学习的感受,讲得都很好,特别是请4位司长发言,是部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新形式,增强了学习的交流性与互动性,进一步强化了以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带动系统理论学习的作用。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七一”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三件大事”、“三大成就”和“四个选择”,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阐明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深刻道理
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精辟阐明了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这是纵览党90年辉煌历程所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90年历史功绩的高度概括,使我们透过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把握了党90年奋斗历程的基本脉络。“三件大事”前后相续,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胡锦涛总书记还强调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是党的全部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奋斗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推进民族复兴历史征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不同形式和侧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最伟大的创造、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胡锦涛总书记在系统回顾党的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
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提供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造福人民;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更快地变为现实。“四个选择”既是对历史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刻昭示,启发和引导我们坚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深刻道理,不断增强对党的热爱,增进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二、“七一”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四个考验”、“四个危险”和“四个坚持”、“五个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形势任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告诫全党,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集中概括和深刻指明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振聋发聩,令人警示。这是党中央洞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自信,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充分认清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我们党继续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根本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重点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深刻阐明加强党的建设新形势新挑战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四个坚持”的根本点。这“四个坚持”立足党的建设全局,从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组织路线和从严治党四个方面,精辟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党的群众路线和优良作风,是面向未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是确保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还进一步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五个必须”从加强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要求,到广纳贤才、善培人才的号召;从以人为本、深入群众的期许,到坚决惩治、有效预防腐败的决心,以及推进党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筹划,涵盖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导,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三、“七一”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两个宏伟目标”、“五个突出问题”和“五个坚定不移”,从国内和国际的视野阐明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郑重宣告:“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两个宏伟目标”和“五个突出问题”在彰显我们党信心、决心和气势的同时,又体现了高度的客观、清醒和冷静,使人们无不为我们党确定目标之宏伟而振奋,无不为我们党保持头脑之清醒而欣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坚持党的领导、跟党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胡锦涛总书记还进一步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个坚定不移”,对改革开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项建设事业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勾画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推进各方面、各领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前,“十二五”的蓝图已经全面展开,全国环保系统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围绕年初确定的“十项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在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上下功夫、见成效:一要更加坚定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信心。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近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日报》社论鲜明指出:“这条‘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作为环境保护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关键是要及时回答环保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走好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国道路”。为此,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是环保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所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环保领域的延展深化。广大环保干部职工要坚定信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在环境保护领域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投身到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实践中去,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老一辈环保工作者的崭新篇章。二要更加坚定务求“十二五”开局首战告捷的决心。今年,各级环保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工作,确保四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均下降1.5%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要以七次环保大会作为推动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坚定信心、理清思路,紧紧抓住重点,着力突破难点,不断创造亮点,切实推动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力推进“十二五”环保工作开好头、迈好步。三要更加坚定全面加强环保党的建设的恒心。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持之以恒地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环保“五大建设”和“六型机关”建设,从严治部、从我做起,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十二五”环保任务,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做好各部门各单位和司局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工作,进一步把创先争优活动抓深抓细、抓实抓好,进一步提高环保党建科学化水平。激励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在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在部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七一”前夕,我们围绕“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谱写统战事业新篇章”这一主题,进行部中心组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很有意义。刚才,我们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集体诵读了党章,对统战系统涌现出的20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扬,5名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在此,我代表部务会,向受到表扬的优秀党员表示祝贺!
回顾党97年来的奋斗史,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和全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开辟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纪元,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创的。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党而感到无比骄傲,为有这样一位英明领袖而无比自豪。
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勉励新近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
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这是对文艺界党员的要求,也是对全体共产党员的要求。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以“四个着力”“四个切实”为统领,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我们牢记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担当诠释忠诚,用实干履行使命,谱写统战事业新篇章。借此机会,我对全体党员提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第一,要把讲政治作为党员的最高准则,做有信仰的统战干部
讲政治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我反复讲过,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统战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统战干部是党的政工干部,我们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一要做领袖核心的坚定维护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的领袖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真正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忠诚信仰,铸入思想、融入灵魂、见于行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要做科学理论的坚定笃行者。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的旗帜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把《习近平论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作为“案头卷”,把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坚持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准确把握
“八个明确”的主要内容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统战干部、引导统战成员,切实做到入耳、入脑、入心,确保统战工作始终沿着科学理论指引的方向前进。
三要做理想信念的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一定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讲政治的“定盘星”,在忠诚于党的信仰上坚如磐石,始终保持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时刻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总开关”,自觉铸牢信念之魂,始终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能够实现。
第二,要把强素质作为党员的最强底气,做有情怀的统战干部
立足新时代、担负新任务,既要有宽肩膀,也要有真本领,还要有大情怀。对统战干部来说,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勤于学习、善于交友、严于律己,做到有才情、有底气。
一要在持续学习中强素质、增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当前,我们很多干部空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是存在知识不足、本领恐慌、能力短板等问题,结果是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很多时候是白费功夫、收效甚微。大家知道,统一战线做的是人的工作,主要与代表性、旗帜性人物打交道,可以说与智者对话、与高手切磋,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说,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深入研究。6月27日,我在省委党校给主体班学员讲课,我把统战工作概括为“123456”:一个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两面旗帜,就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服务,就是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四大特性,就是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艺术性;五大关系,就是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六大职能,就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作为在统战机关专门从事统战工作的干部而言,就是要做到“提笔能写、张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成为统战工作的多面手。
二要在联谊交友中强素质、增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不合格、够不够铁”。这里面既有量的衡量、更有质的标准,对我们统战干部联谊交友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领域、对象、内容日益广泛复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许多统战成员活跃于网络,他们的思想思维、工作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对联谊交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联谊交友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做到有态度、有温度、有宽度,努力赢得党外人士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同,不断扩大党的“朋友圈”。有态度,就要坚守政治底线,着眼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对于一切违背和削弱思想政治基础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千万不能态度含糊。有温度,就是涵养宽广胸怀,强化是为党而不是为个人交朋友的意识,主动放下身段、放低姿态,多登门拜访、多谈心交心,对党外人士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助之以实,赢得统一战线成员的信任。有宽度,就是要提升容人雅量,对无关大局的差异差别,尽量体谅包容,加强团结引导,以海纳百川的大气量,形成万水朝东的大气象。
三要在砥砺品德中强素质、增情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品格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立志做事、立德做官必备的基本修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强调了领导干部讲政德的问题,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统战机关的党员干部,要在锤炼党性中看品德,追求高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真正让党组织能放心、统战对象信得过。要在转变作风中看品德,在机关和省直统战系统形成比学习、比实干、比担当、比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在严于律己中看品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经常检点自己、告诫自己,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干净干事、清廉做人,书写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心不愧民的新时代统战答卷。
第三,要把顾大局作为党员的最大使命,做有担当的统战干部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始终胸怀大局、把握大势,才能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落实
“四个切实”总要求、实现“一个新篇章”总目标,就是全省最大的大局。对于我们统战干部来说,就是要跳出统战看统战、围绕大局干统战,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党性、体现担当。
一要在贯彻上再深化。前一段时间,我们认真谋划部署,密集传达宣传学习,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特别是研究出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和省委全会精神实施方案》,向全省统战系统发出了牢记新嘱托、共谱新篇章的动员令。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定实施方案,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决不能认为会开了、文发了,就“万事大吉”了。开会发文是上篇,贯彻落实是下篇,只有上下篇都做好,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我们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精神和意志集中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实施方案》落地生根、落实见效,决不能会议一场接着一场开、文件一份接着一份发,最终只是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没有落在地上。
二要在措施上再细化。《实施方案》围绕共谱“一个新篇章”,充分发挥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两个积极性”,坚持特色、重点、实效“三个突出”,着力强化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四个凝聚”,组织开展聚共识、献良策、促转型、助小康、惠民生、转作风“六大行动”,拿出了21个方面的43条具体举措,可谓是汇聚了全省统战系统之力、集中了全省统战优势资源。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再好的蓝图、再好的方案,如果没有细化的措施,最终只能大
而化之、不了了之。当前,时间已过半,任务也必须过半。要结合年初确定的《工作要点》,对照《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进行再梳理,对各项举措进行再细化,进一步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打表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有序、有力、有效。
三要在责任上再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前面跟大家提到的牛犇,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激动地说:“我感到无比温暖,得到这样的肯定、这样的关心,除了按照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坦坦荡荡地做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多说的。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用我们的责任来衡量自己。”用责任来衡量自己!这是一名83岁的“年轻”党员的座右铭,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好好学习。当前,工作忙闲不均、苦乐不均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工作风气、机关生态,这中间既有责任分工不均的问题,更有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5月份,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我们要对标对表,进一步强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强化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彰显新形象。特别是要用好督办问责这个杀手锏,建立健全工作检查通报制度,对工作的质效作出评估评价,对失职误事的追责问责,推动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担责任、众志成城干工作,为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统战贡献!
我就讲这些,祝各位党员七一快乐!
第三篇:程艺厅长在省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讲话
在省委教育工委中心组学习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省教育厅厅长程艺
(2009年12月12日)
12月5日至7日,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明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把会议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下面我就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和面临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题是经济,但字里行间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势必会对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优质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的支撑,没有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支撑,就难以实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结构性调整,难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是一项任务,都是一个机遇。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公平,坚持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认真研究当前教育发展的思路和突破制约教育发展的举措。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要谋划我省教育发展的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扩大普及、提高质量、调整
结构、深化改革、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期达到“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的目标。要对今后发展方向和新的建设目标想明白,对存在的问题和发生的变化分析透,对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发展举措求实效。
第一要继续扩大普及。一是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巩固普及、防止辍学”仍然需要高度关注。重点是要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以及智障和残疾儿童的就学,防止因厌学等原因出现辍学现象。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二是努力实现在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的目标。重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的规模。今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按照这种趋势,我们很难在三年后达到预期目标。职业教育规模艰难攀升,不仅是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抢”生源,严重的是一些没有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三是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重点是保持各类招生计划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2010年高考录取率不低于今年。我省的高校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但校均学生数仍然落后。要努力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校均规模,发挥集约效益。近几年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的规模有所停滞,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机制上是否有僵化的现象,管理上是否有松懈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要保持自学考试参考学生和成人教育的规模,积极改革体制机制问题。
第二要努力提高质量。一是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的实施,扩大计划的执行面;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中小学教师选聘方式;建立更加严格、科学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推行师范类院校大学生“顶岗支教”活动,加强教师培训。二是重点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把“双证”培养方式落实到实处,不断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重点通过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高校培养质量。
第三要切实调整结构。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存在“调结构”的问题。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工种的结构,调整技能性学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规模结构,合理制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二是高等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性调整,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根据这一发展方向,继续加大结构性调整,推动多元发展。要调整高校办学的定位问题;研究生、本科生、高职学生的结构比例问题;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结构性问题;从事学术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展产学研的各类人才结构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问题。注重把握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高层次人才,适应企业急
需的技能型人才,适应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实用性人才。我们要认真研究调整和制定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调结构”的政策。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建设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将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进城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问题。教育系统要认真思考农民工进城能做些什么,怎样融入的问题。加大对进城农民,特别是新增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他们融入的基础,加强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是他们融入的保障。要高度关注在加强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问题。如果不能超前谋划,指导各地做好布局规划,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社会问题。
第四要不断深化改革。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唯有改革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要有新的举措,新的力度,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大力支持皖北三市六县义务教育的发展,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政策,逐步做到“无障碍、无区别”。二是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方式,面向所有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群体,实行“零障碍”招生;加强区域合作,采取政策措施促使基础弱、人口多的区域向优质学校输送生源;加强部门合作,发挥各部门在职业教育中的综合效益。公办职业学校要改变观念,学习和吸收民办职业教育的优点,改革僵化的办学模式。民办职业学校要强化公益意识,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加强高校办学定位、内部管理方式、人才引进和评价方式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探讨开展政府对高校拨款方式的改革,推动高校人事制度和办学机制的改革。通过评价制度改革,强化高校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调动专业人才投身产学研以及为企业自主创新或解决技术难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四是改革机关工作作风。重点是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广泛开展政务公开,开设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网络平台,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形成一种能够及时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及时根据经济社会需求调整政策和策略的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第五要高度关注民生。一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进一步推进均衡发展的“路线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强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对薄弱学校、相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二是坚持和完善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做好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和帮扶工作。四是加强师德、师质建设,规范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五是继续高度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精心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2010年工作要点,做好岁尾年初工作。
明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性一年。我们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精心制定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2010年工作要点。前不久,委厅召开了2009年务虚会,同志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见解,我们要把务虚的思路转化为务实的举措,要敢于突破陈旧的框框和习惯性的思维,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这里我重点强调如下三件事:一是对2010年工作要点的制定问题。要点是全年工作的指南但不是流水账,要点有工作的继承性但要有解决新问题的新要求,要点有全面性但要突出工作的重点。各处室单位要在“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列出重点解决问题的清单,作为年底盘点的依据。二是关于精细化管理的问题。我们正在开展精细化管理年活动。绝不能用大而化之的思路去开展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我们有太多的细节末梢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积累到最后就会酿成大问题。这样的教训我们是经历过的,这样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例如,关于成人教育管理问题,中小学使用的教材问题,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问题等,都有典型的案例。不是说我们没有制度,而是对执行过程中精细化的关注不够,想得不多。有的问题看不见,有的看见了没想法,有的有想法不落实。这种状况要改变。三是岁尾年初,各处室单位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要认真筹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和职业教育大省建设会议,确保开出成效。要做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高校党建暨高教工作会议的前期准备。特别是高度重视学校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期末学生安全工作,湖南所发生的血的教训要引起我们极端重视,这样的隐患在我省学校也是存在的。根据天气预报,近期我省境内可能有暴雪,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第四篇: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1年1月13日)
今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向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加强综合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这为我们开好会议和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今年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研究“十二五”环保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的5年。过去的5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化挑战为机遇,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建立健全区域流域联防联控新机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我们凝练成中国环保精神,环保队伍经受了考验。在这里,我代表部领导班子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战斗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一)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新思想新观点。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并完善责任制,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等理念和主题,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六五环境日等大事和热点,加强环保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二)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影响广泛深远。
减排责任考核得到落实。我们把10%的减排目标量化为削减二氧化硫673万吨、化学需氧量571万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省级政府和6家电力集团公司,各省级政府又将减排指标、减排工程和减排措施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单位。创造性地提出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的原则,摸索出一整套核查核算的有效办法,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严格考核问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污染减排工作模式。河北实施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山西实行环保考核问责奖惩制,天津市每年都把污染减排列入市委工作。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宁夏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
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十一五”,充分发挥污染减排倒逼机制作用,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6860万吨、水泥3.3亿吨、焦炭9300万吨、造纸720万吨、酒精180万吨、味精30万吨、玻璃3800万重量箱。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5.1毫克/升,比2005年下降29%,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7%;全国城市空气环境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明显提升,达79.6%。
(三)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2006年以来,我部与8个省(区)签订部省环保合作协议,推动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我部对不符合要求的813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2.9万多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环保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共组织排查11.8万个建设项目,发现问题1.6万个,已整改10400多个。多次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措施,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组织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涉及15个省(区、市)的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相关成果已在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环境准入中得到应用。安徽、福建等省积极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甘肃省将治污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新建项目。从煤炭矿区到能源基地,从城市轨道到城际交通,从西南水系到跨界河流,从国家粮食安全到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环评在各个区域、众多领域正扎实推进。
国家环保标准的数量以每年100项的速度递增,填补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空白,完成了60余项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开展了1050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达1300项,比“十五”期间新增502项。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推进。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抓手。截至2009年底,列入规划的治污项目完成64.9%,80.1%的断面水质达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团结奋战,松花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河北省在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实行水质考核,并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江苏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山东省采取“治、用、保”方式,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2009年4月和7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休养生息”取得的成效。
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得以建立。为确保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名副其实的“绿色奥运”,我们探索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两省一市、广州亚运会四省一区、环北京护城河三省两市一区等区域性环境执法督查,着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继“绿色奥运”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五)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组织评估环保重点城市22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督促落实环保要求。编制发布《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提出到2015年,水质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比例不低于90%,到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编制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即将报国务院批准印发。
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继2008年妥善处置多起密集发生的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后,我部联合国务院八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有力遏制了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力争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年首次下达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胡锦涛总书记牵挂的“锰三角”污染问题,经过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集中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累计完成293万吨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治理。
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针对重金属污染、造纸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065余万人次,检查企业446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停产治理企业5981家,限期治理企业6432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1.9万余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处置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我部组建应急中心,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全国约有1/3以上的省级环保部门成立了专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十一五”,共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12起,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应急监测科学快捷,有效防范了次生环境灾害。
(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农村和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加强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2008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三年共安排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近80亿元,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确定2010~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亿元,从2010年开始,第一批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支持辽宁、江苏、浙江等8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出台《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探索,四川、陕西等地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生态保护深入开展。成立了由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全面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十一五”,全国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92处,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并丰富了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职能和内涵。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1个国家生态县(市)。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一些生态功能重点省区不断强化生态安全保障,西藏自治区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工程,云南省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青海省大力加强三江源生态监测与保护。
(七)政策法制、环保规划、科技监测和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环保法规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循环经济法》制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7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相继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法规性文件先后发布。辽宁、河南、重庆、广东、江西、海南、广西、新疆等省(区、市)法制建设不断创新,强化地方政府和相关主体的环保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日益显现。我部提出的“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成为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安全监管等政策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10余家保险企业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550余家企业、2000余艘船舶相继投保。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十一五”共征收排污费847亿元。燃煤电厂脱硫实行每度电1.5分钱的加价政策,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快速提升,增加了10倍以上。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不断加大,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走向深入,“绿色税收”政策正在积极酝酿。北京实行财政补贴,淘汰黄标车15万多辆。湖北率先开展绿色电力调度。
“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评估顺利完成。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十一五”环保规划进行评估。国务院第99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评估结果汇报,认为“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五年环保规划。
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共有36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保科技成果登记,1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化工、制药、冶金和化纤等行业多项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科研能力加速壮大,已有10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个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入了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成立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科技委,在重大环境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15000多家企业实施自动监控,各级财政及企业年投入运行经费约6.6亿元。2009年7月1日起,向社会发布100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开展,5万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的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圆满结束。
国际环境合作成效明显。中美环境合作开拓了环境法等新的合作领域;中俄之间环境合作已从应对危机发展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阶段;中日韩部长会议关于电子废弃物的合作建议被三国首脑会议声明所采纳。我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斯德哥尔摩、汞等公约的谈判,切实履行已签订的公约。我国共计淘汰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分别达10万吨和11万吨,约占全球淘汰总量的50%以上,为保护臭氧层作出突出贡献。成功召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各次年会,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八)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了指导当前谋划长远的重要作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国务院批准了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专项三大基础性工程。
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摸清了情况。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查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以及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区域分布,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圆满完成。历时3年,经过深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共600多万字。去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利用。制定‘十二五’规划,要认真参考这份报告。《报告》可发发改委和有关部门。”12月20日,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对研究提出的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个重大命题表示赞成,要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研究提出的意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认真吸收,转化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举措和新政策。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进入攻坚阶段。已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中央财政经费32亿元已全部落实。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攻克了大中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念与成套关键技术、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体系等一批难题。
(九)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进展,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良好。“十一五”期末,我国共有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30台。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役核设施运行安全得到保障,未发生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或事故,老旧核设施的延寿或退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核技术利用活动的管理日益规范,基本实现了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和回收的全过程管控。
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开展。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中低放废液处理和处置取得进展,铀矿勘探和采冶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关闭的铀矿山环境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十一五”期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
(十)软硬件建设协同推进,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对环保工作的支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财政预算首次设立“211环境保护”科目,为政府环保投入稳步增长打下基础。“十一五”时期累计下达预算资金100.34亿元,是“十五”的4.71倍。全口径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是“十五”中央环保投资的近3倍。在我部直接参与安排项目中,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下达中央投资约290亿元,是“十五”的近7倍。各地不断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四川等省环保部门预算年增幅均高于上年GDP增幅,宁夏、山西等省区“十一五”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
环保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总投资149.59亿元,中央投资78.47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0亿元。启动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业务用房项目,第一阶段列入310个项目,下达投资6亿元。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共安排16.59亿元,配备环境执法车辆5128辆,执法仪器设备86351台套。环境监测能力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安排55.86亿元,支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及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
环保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建立6个区域环保督查派出机构,扩建了6个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成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2005年底相比,部机关内设机构增加3个,行政编制增加124名,司级领导职数增加12名;事业单位增加5个,事业编制增加874名;地方环保机构增加10%,人员增加14%。截至2009年底,全国环保系统共有12657个机构,从业人员达到18.8万人。尤其是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由34人增加到331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人员编制由100人增加到600人,到2012年中央本级监管人员将增加到1000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的机构和队伍也得到了加强。
机关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五大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部党组率先垂范,要求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当作科学真理来坚持、当作行动指南来践行,48项整改任务全部落实到位。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部结合环保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公开承诺、开展向田洪光同志学习、打赢污染减排决胜战主题实践活动和表彰先进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带动全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组织面向全国和环保系统的司局级干部公开选拔各1次,开展部机关处级干部竞争上岗3次,123名同志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司、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和实践锻炼力度,积极贯彻落实“百名挂职干部计划”。
过去的5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最深刻的体会是,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最突出的成绩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污染减排目标提前实现;最鲜明的共识是,努力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归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是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最顶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
二是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民生保障和改善。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三是必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境保护事关群众健康和福祉。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理念,为人民群众健康鞠躬尽瘁。
四是必须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多种政策手段的组合拳。统筹兼顾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的组合拳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五是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给生态系统以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生机活力。
六是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和基本保证,只有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动力才会持久强劲。
二、“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今后5年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我们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5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做好环保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是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小,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恶化势头有所遏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的新期待有增无减,水、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非常复杂。三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安全压力不断加大,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四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总之,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一)“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优先,全面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要求,统筹协调总量削减、质量改善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一定比例,待全国人代会批准后实施。
实现这样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异常艰巨。根本要求和主要途径就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有所创新,加快实践,善于突破,取得实效。“十一五”环保工作已经证明,我们别无其它路径可以选择,唯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上奋力前行。
(二)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的社会,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处于共同发展、共同变化、共同进步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和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人与自然关系要克服片面,走向全面;克服对立,走向和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的一时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环境就是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竭泽而渔”。只有科学把握规律,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起来,是关键。生态文明成在持久,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是目的。
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发展。
(三)探索环保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径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新路、不走老路,昭示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全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之所以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效果最好,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环保系统离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在职的广大干部职工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者。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所谓“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谓“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所谓“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要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随着不断深入,探索环保新道路必然会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国内外环保历程的两条教训,必须记取。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环境保护路子越走越窄,难有作为。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四,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要求。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深化认识、不断丰富,也要重视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在实践中升华。探索环保新道路必须结合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来进行,使其更加具体化。每项工作的创新,每项难点的突破,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贡献。实践的力度越大,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成效越明显。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我们要继承30多年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有益经验,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动摇、不争论、不折腾,坚持不懈地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项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三、扎实做好2011年环保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抓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十二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筹备工作
1973年到2006年,国务院先后召开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集中宣示党和国家关于环保工作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政策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事业发展。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强大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需要召开一次这样的大会,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的进展和经验,表彰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等基础性工程和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为召开此次大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我们抓紧做好文件起草和筹备工作,在2011年择机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
为开好这次大会,国家将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现将征求意见稿提交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立足找准攻坚方向、解决突出问题,争取在困扰环保工作的机制体制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完善并发布“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抓紧构建“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要在总结“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能力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
“十二五”环保规划已经部常务会议审议。要抓紧修改完善,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好沟通衔接,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规划报批。在规划中,要落实好以下要求: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落实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战略思想,在构建六大体系方面多下功夫。二是在规划内容上,要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三是在规划指标上,要以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统筹考虑其他指标。四是在技术问题上,要充分研究论证。
(三)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李克强副总理明确要求,环保部门要牵头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我们要认真落实,积极谋划,深入研究,抓紧制定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指标体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单纯追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忽视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片面考虑可操作性,忽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也可能“南辕北辙”。三是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自觉化、长效化,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继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四是分步实施和分段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分阶段实施,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考核。
(四)狠抓污染减排务求首战告捷
组织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核查和考核工作。对各地区、各单位污染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要算总账,落实奖惩措施。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追究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对减排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在“十二五”减排任务的分解上,要认真吸纳相关意见。在确保全国总体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十一五”减排进展、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各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
国家已经确定将四种主要污染物纳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要拟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企业集团的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具体减排任务和措施。加强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数据,研究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制定和完善四项减排指标的核查核算和考核办法。
今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同2010年相比,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下降1.5%。考虑到“十二五”开局各地的投资冲动高涨,国际经济日趋回暖,以及需要时间部署新增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深入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化工行业氨氮处理、钢铁烧结机脱硫、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有效稳定运行。
积极完善有利于减排的政策机制。研究出台非电行业脱硫、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和地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鼓励农业源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有机肥使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农产品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开展机动车排污费试点。
(五)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作用
积极开展规划环评。督促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加快推进水电开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推进成果应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出台西部地区环评管理指导意见。
深化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兼并重组。对化工石化类项目,坚持规划环评先行,优化项目布局,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要求;对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人口密集地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石化项目,要特别慎重审批。对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精神,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水电行业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以规划环评为龙头,严把水电建设环评关。
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集中开展“两整治”(未批先建、未验投产)行动。深化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集中开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全力遏制化工行业环境事件高发势头。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省(区、市)和部门,下大力气整治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抓紧出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推进重金属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和重金属污染自动监控的适用性检测工作。
继续推进化学品环境管理。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污染防治,推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完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信息系统。
(六)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考核。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建立重点湖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示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系统防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加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分级管理工作,推进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管理。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推进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建设,始终将运行核设施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对新建、扩建核电站、研究堆及核燃料循环设施、核安全设备的安全审查和监管,加强对核材料、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放射源尤其是高危流动放射源的监管。推动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早期核活动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开展民用辐照装置退役和废源回收工作,推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促进铀矿冶和伴生放射性矿环境保护。
(八)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举措。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环境成效评估。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力度,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做好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各项准备。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做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任务分解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九)扎实做好政策法制、科技、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
推进环保立法进程。抓紧《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起草论证,继续推动自然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修订“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开征环境税的研究。抓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
引导环境科技创新。全力以赴抓好水专项科技攻关,推动大气、土壤和环境基准方面的专项研究,争取“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标准,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组织完成好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
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举措和成效,努力在引导社会舆论上迈出新步伐,在动员公众参与上取得新进展。
深化环保国际合作。组织好国合会年会及国合会20周年主题论坛活动,完成第五届国合会组建工作。继续推进多边、双边及区域国际合作,做好环境公约谈判和国内履约工作,稳步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
(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加强中央本级能力建设,着重加强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基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范畴,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成效。
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考核“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温室气体、臭氧、灰霾等试点监测,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抓紧推动环境卫星后续星计划以及遥感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达标率。开展市、县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示范建设,建立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设“数字环保”工程,继续谋划推进重点信息项目,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能力。
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机构编制能力建设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推动干部交流轮岗。加强干部培训轮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实施“环保百名人才”工程,培养造就环保领域的领军人才。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形成学先进、找差距、作表率、振奋精神谋发展的好风气。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科学谋划,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以优异的环保工作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五篇:在县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在县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中心组学习会议开得很有必要,开得很好。会上,发改委的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权县长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他们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握一个主题
省委发出了“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号召,市委提出了实现“三大跨越”的要求,霍邱是人口大县、资源大县,必须坚决按照省市委的要求,把“提速前进、率先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主题。
确立这一主题,是实现“三大跨越”、建设小康霍邱的迫切需要。按照“三大跨越”和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实现人均gdp800美元,力争达到1000美元,财政收入要同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而我县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42美元,财政收入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58元。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上述指标的增长幅度都必须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把霍邱列为全市“十一五”期间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梯队,我们只有把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把发展的速度放得更快一些,领先一步,率先发展,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促进“三大跨越”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如果用全面小康的标准来衡量,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我们年均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5以上。
确定这一主题,是适应市场竞争、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霍邱作为后发达县份,在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下,要争得一席之地,实现崛起目标,亦步亦趋不行,小步慢跑也不行,只有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步伐加快发展,率先跨越。2004年,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位居全省61个县市的24位;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位居21位、24位、4位,但人均分别位居57位、54位、40位;县域经济运行考核综合指数在全省列38位。从总量上看形势尚好,但人均位次靠后,总体质量不高,差距不言而喻。你发展人家也在发展,你进步人家也在进步,尤其是周边的霍山、固始等县,发展势头很猛,速度很快。置身于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提速前进,奋起直追,差距就有可能越拉越大。
确定这一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唯有靠发展来实现。我县地处沿淮,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导致社会矛盾比较集中。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发展不足造成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用加快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坚持三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们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发展不动摇。因此,从霍邱的实际出发,初步考虑必须确立如下指导思想,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速前进为主调,以钢铁基地建设为抓手,坚持治水安民战略,坚持发展支柱产业战略,坚持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实施“3459”工程(以矿冶为重点的工业经济,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村经济,以城区建设为重点的城镇经济等三大经济;狠抓高效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劳务输出业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夯实农业、水利、交通、电力、信息五大基础;实现人均gdp900美元),实现率先发展,构建和谐霍邱。主要目标拟定为: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5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4亿元、财政收入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年均分别增长39.2、23和7.2;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2:48:30。初步拟定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就是从今后五年实现提速前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来考虑的,是积极的,也是可能的,对此,权县长已作了认真的分析,我们一定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发展目标时,也要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到合拍共振。基础和条件好一些的,应当发展得更快一些,为提速前进、率先发展当先锋、多贡献;基础和条件差一些的,也要积极挖掘潜能,努力跟上全县的发展步伐。
“十一五”期间,推进霍邱新一轮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下来行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走稳定发展之路、持续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我县人口多,底子薄,矛盾较多,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