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之路
谈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之路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银行并购案层出不穷,规模越来越大。处在国内外大银行夹缝中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能否经受得住开放的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其能否生存,又怎样生存?这不仅仅是银行业的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以资产额为标准,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中小商业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以1987年交通银行成立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进入了金融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十多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稳步发展,现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有包括交通、招商、中信实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于1995年开始试点组建,至今已达90家。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除了存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外,还因整体实力、业务范围及体制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不足,个别银行甚至出现了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所有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分支机构(包括营业网点)的合计数尚不及其中一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以自身经济实力和对投资者负有限责任为依托提供信用保障,虽然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所受限制较多,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工具,融资成本较高,使得某些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向高风险投资,导致支付能力和资产结构的恶化,甚至倒闭(如海南发展银行)。三.中小银行发展的一般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应当大力支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设计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规模大小的关系。中小商业银行的特长就在于规模小、服务地域与对象明确、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更适合提供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在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中小商业银行无须自卑,应根据自身优势正确选择市场定位,决不能选择“大而全”、“小而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经营模式,而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平等的待遇是中小商业银行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金融机构一律以所有制而非按业务功能为标准划分类别,其结果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享受不同的待遇,中小商业银行一直被排除在中央银行再贷款、国债一级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电子联行之外,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网点和吸引社会公众的能力。虽然去年央行决定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力度,并批准各商业银行授权分行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力度仍显不够。在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情况下,有什么理由继续对本国中小商业银行实行事实上的歧视性待遇?
第三、对中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上显然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但其自身优势则是金融创新的内部有利条件,经济主体发展的多元化以及金融需求的多样化是其金融创新的外部有利条件。投资银行业务(如基金托管、资金管理、证券清算、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家庭银行、电子银行等新业务完全也可以由中小商业银行承担,不过,国家应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得到政府、理论及实务工作者的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一批分支机构,向大中城市收缩小,中小商业银行将能获取部分市场份额;今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入世”后,即便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也将保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中
小商业银行所受的冲击暂时不会很严重。在上述这些有利条件下,只要国家政策扶持得当,中小商业银行抓住大好机会,充分发挥优势,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具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特点的中小商业银行就会发展成为一股能与外资银行一争高下的金融力量。
第二篇:谈我国水利的信息化发展之路(范文模版)
谈我国水利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2011-04-08 09:47:31 论文网在线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44
字号:T|T
摘要:中国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计算机、通信、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一、水利信息化发展分析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二)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当前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表现为:(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大量信息化应用建设刚刚完成就成了落后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本身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在水利系统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水利”是一个以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各种水文模型和水利业务的专业化系统平台,是对真实水文水利过程的数字化重现,它把水活动的自然演变搬进了实验室和计算机,成为真实水利的虚拟对照体。它是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水利信息化的实施
(一)数字水利应用系统组成数字水利应用系统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表示层、接口层、支撑层七个部分组成。
1、采集层。水利信息化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而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这些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相应的采集点就组成了采集层。
2、网络层。网络层为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网络的建设一般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网和专网相结合的方式。
3、数据层。数据层通过建立所有与水利相关的数据的模型或结构,使应用层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各种水利信息,产生各种水利应用。
4、应用层。应用层建立在数据层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各种应用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排水模型等,提供水利行业的各种应用功能。如水利信息服务、统计分析、虚拟仿真、预报决策等。
5、表示层。表示层以浏览器为载体,直接向从事水利的各级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相关功能或信息服务。
6、接口层。接口层通过向各级水利系统提供网络接口、数据接口和系统接口使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各级水利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数字水利”。
7、支撑层。支撑层通过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最新的技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水利工作的实际情况,水利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1、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保障防汛抗洪工作有效和科学的前提条件,可以利用遥测数据、遥感图片等进行相应的暴雨预报、洪水预报、洪水调度等工作,提前为防汛抗洪工作做出指导性的预报、预警措施。洪水不仅是灾害,其调度使用已成为水资源研究的新课题,是“资源水利”的重要组成。
2、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有两类数据源,一是遥感数据源、另一类是旱情监测站采集的旱情信息数据。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在遥感图片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同一时期内大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信息以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决策资料,同时,也可以根据地面旱情固定、流动监测站采集的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作为区域遥感数据校正的参考。
3、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资源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资源量、预测水资源量、对水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科学调度。
4、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是在水环境数据库及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评价水质、预测模拟水质变化、计算水环境容量、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重要依据。
5、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是建立在水土流失数据库和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水土流失评价及治理数学模型技术,采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库,为水土流失的评价及预测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该系统与实时水保监测系统的集成将为保障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科学性,并指导水保工程的规划和实施。
6、水利综合会商系统。水利综合会商系统集中展示上述各种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的关于防汛、抗旱、水资源、水环境、水土保持等数据,为水利部门主管领导提供集成的会商环境,便于会商人员迅速地作出科学决策,下达会商命令,以预防或尽量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
总之,“数字水利”是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水利行业特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水利”工程,才能更好更快地使水利事业服务于社会;“数字水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行业进行紧密配合,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数字水利”是一个开发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字水利”必然要运用随时出现的相关新技术,这样才能确保“数字水利”工程的技术先进性。
第三篇: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浅议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安排。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公司治理法规和指引,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力度,防范银行风险并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取得了长足进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北京银行公司治理实践,从认识、实践、体会三个方面,就中小银行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认识:何谓公司治理
根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经合组织(OECD)明确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在实践中,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成制度,融入文化,通过企业经济附加值的创造力以及股东回报检验成效,即“形似为表,神似是里;架构易生,机制难成;制度创立,文化精髓;检验成效,价值
实现了“三次飞跃”。
(一)从多级法人体制到一级法人治理。成立之初,北京银行要把9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信用社整合在一起,在人员观念、利益调整、队伍稳定、业务延续等方面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当时,行党委和领导班子决定按照一级法人治理的要求,由总行对各个信用社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既实现“三会一层”之间的制衡与协调,又实现新的治理结构与原有的多个治理结构、总行与支行、总行董事长、行长与支行行长之间的整合、制衡与协调,确保机构、队伍的平稳过渡和业务的稳定发展。面对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带来的67亿元巨额损失,北京银行提出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加快发展中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即使行党委和领导班子的生命受到威胁也从未放弃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银行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创造的利润,消化了巨额不良资产,走上了可持续稳健发展之路,迈出公司治理的(三)
(二)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北京银行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的暴露,一度将北京银行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使北京银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此,北京银行始终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将风险管理架构作为公司治理架构的核心,这是保障北京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基(三)础。
开放包容是基础。在战略合作中,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理念的“碰撞”。无论是怎样的“碰撞”与“磨合”都是必然的,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迈进的过程中,北京银行需要这种观念上的碰撞以及碰撞带来的新变化;北京银行所坚持的,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切实化解公司治理中的难题,确保实现有效公司治理战略目标。
(四)永续发展是航向。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完善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企业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效监督,形成一家企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础,保持一家企业永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重视公司治理的构建和完善,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金融风险的防控、管理团队的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及企业文化的传承,构建一流现代银行的一流公司治理机制。
现代银行的建设永不止步,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永无止境,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尤为任重道远。面向未来,要按照国际银行业的最佳实践标准,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之间形成权责明晰、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起既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制度传承机制。
第四篇:谈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
文章标题:谈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
公路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官。公路建设投资巨大,消耗能源、资源多。建设节约型公路,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既关乎公路行业的生存,又关乎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应该兼顾全局,放眼长远,在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时时讲求节约,处处讲求节约,使公路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成本、资源,保护生态。
一、坚持科学规划
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同公众关系密切,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较大。公路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系统的、协调的、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原则,将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是否有利于自然、人文、发展环境改善,作为评价公路规划质量的衡量标准。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公路,提倡的是一种发展理念。这些年来,公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带有靠增加投入和消耗资源推动增长的粗放化特征,往往强调不断加大对建设投入,而对节约资源重视不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不顾未来,不能不讲代价。建设节约型公路,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公路发展中坚持发展与节约并举,在发展中节约,在节约中发展。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公路规划要加强科学分析论证,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从源头上节约建设成本。避免不正确的政绩观和盲目攀比,避免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指标,忽视对综合效益远近结合的分析。比如个别项目盲目确定规划标准,追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报载:某省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按现有的交通运营收入,还贷年限需要一百三十年。更有些地方收费站,运营收入只够偿运银行利息。这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但在前期规划、可行性分析上也不可否认的存在问题。公路是投资巨大的基础性设施,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开始进入了还贷高峰期。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后,公路建设与管理资金供求紧张加剧,这更加需要我们节约每一分投资。
3、树立统筹的规划观。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各自优势和互补作用,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轨道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充分发挥已建成基础设施的效能,避免重复建设或工程衔接不合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和利用现有的线位资源和岸线资源,尽可能的利用老路建设和改造,最严格地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坚持周密设计
设计是公路寿命期中最重要的一环,不仅关系公路功能的优劣,更关系公路造价的高低。一些项目设计方案不优,匆匆忙忙地设计,造成项目使用寿命过短,项目工程变更多,建设成本加大。
1、优化设计方案。应在保证安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工程细部构造和建设方案,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尽可能用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效益。从源头上节约建设成本,减少不必要的附属工程,取消不必要的雕塑、景观、装饰,选择工程造价低、实用性强的生态防护和绿化方案,尽量采用本地草种和树种,系统解决工程结构的耐久性、可靠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等问题,不为日后留下隐患。设计完成后,在不妨碍质量、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可变可不变的工程设计坚决不变,尽量节约建设资金。
2、兼顾社会成本。一个负责任的行业所建造的工程,不仅只考虑本部门的成本,还要考虑全社会的使用成本。在保证正常通行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车辆运行成本和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保护行驶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公路建设管理的部门成本和社会成本中寻求合理的均衡。
3、贯彻全寿命期成本理念。在公路的设计中,还应坚持公路全寿命期成本最低的原则,片面的追求建设时成本最低,可能会带来后期运行养护成本的加大。有时我们宁可前期建设投入稍大一些,以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从而保证公路全寿命期的成本最低,设计最优。
三、坚持精细施工
公路工程投资巨大,施工中节约的空间也就很大。
1、大胆创新。要加快研究一套完善的行业节能标准和规范,落实节能和节约各类资源的措施,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滁州市境内一条县道,根据山区公路特点,采用当地河床的沙砾石作为修路材料,替代传统的灰土和碎石材料。这一创新既节约了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2、杜绝浪费。施工是最容易造成浪费的环节。少数项目未能严格执行“三同步”原则,造成赶工期,资金浪费;有些制度落实不严,管理不到位,跑冒滴漏惊人。大量事实证明,奢侈浪费是产
生腐败的温床,不节约的背后往往就有浪费,浪费的背后往往就可能遮掩了贪污、受贿、渎职等犯罪现象。有时我们只在小处讲节约,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却忽视了一些严重的浪费问题,使辛辛苦苦节约下来的钱,眨眼间浪费殆尽。如:质量问题、安全事故、贪污腐败一直伴随着工程建设,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三大顽症。这三个问题不解决或得不到有效控制,所谓工程节约
就成了一句空谈。
四、坚持高效运行
公路的运行周期长,维护成本占公路全寿命期成本很大的比重,运行中的节约同样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实现公路工作以建设为主,向建设、养护、管理、服务并重的转变。
1、节约行政成本。实行节约型管理,勤俭办一切事情,尤为重要。要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严格控制车辆、接待费用。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说它小也小,看起来很不起眼;说它大也大,汇聚了就不得了。每一个人节约一点资源,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使节约成为一种文明素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行业文化、一种时代风尚、一种制度规范、一种生活习惯,着力打造节约型机关。
2、节约运营成本。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节约的经验,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条件,组织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种瓜种菜、养猪养鱼,自给自足。现在,仍有很多文章可做,要通过改进管理方式,发布公路交通信息,加强路面和其他构造物的维护保养,提供良好通行服务等措施,营造畅通、便利、快捷、安全的通行环境。尽快理顺养护运行体制,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全面进行招投标。通过加强节约型运营,努力提高公路的管理质量和通行质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益。
3、加强安全管理。抓好公路运营管理的通行安全,节约管理成本,避免因安全事故给公路带来的重大损失,保证广大司乘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建立健全公路安全监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快速救援体系。大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和公路参与者的交通安全素质。加强安全防护,强化行车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做好防火、防盗、防抢、防毒的“四防”工作,减少安全损失。
节约是一个举国行为。公路行业应该大有所为,而且要做得更好,更有成效。节约型公路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谈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谈走节约型公路发展之路。
第五篇:探寻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授信管理之路(最终版)
探寻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授信管理之路
醴陵农商银行 邹常寅
2015年11月30日 17:15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增长形势日趋严峻。在此背景下,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长放缓,而银行同业业务却如雨后春笋成长,成为了拉动银行业务的主要动力。随着同业业务的发展和同业业务部门的扩大,银行对于同业业务授信的管理需求也随之增加,同业业务授信的关注度得到显著提高。而中小银行机构当前的同业授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界对于同业授信管理方面的研究也还在发展完善中。
一、中小银行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银行同业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业务,是商业银行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业务。具体包括: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债券投资、外汇交易、代客资金交易和同业资产买卖、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其他投资等业务。同业业务既是银行同业之间调剂资金余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业发展资金业务、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同样是银行机构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互通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的同业业务在资产负债结构中占比较大。以上市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8.92%。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6.82%;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13.91%;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为15.06%。截至2014年末,16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占负债总额比重为14.99%。其中,国有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11.23%;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23.81%;三家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为26.11%。
同业资产、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较大,其中中小银行机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同业业务的迅猛发展,与银行为降低表内资产质量的压力,寻求将信贷资产表外化、同业化有关,也与当前的金融脱媒与信贷管制的经营环境密切相关。我国自2010年2月CPI达到 2.7%后,开始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推动了银行存款加速脱媒,然而包括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在内的监管却日趋严格,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也大幅下降,怎样才能将资金留在银行体系内,并尽可能用于满足基本的信贷需求,成为提高盈利水平的关键点,而同业业务的加速发展,成为银行保持业绩增长,缓冲监管压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家银行基本上设立独立的资金运营部门,许多农商行更是直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中心设点,这也显示了中小银行提高自身同业业务市场竞争力,发展更多市场化同业业务的决心。
二、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授信管理主要问题和难点
目前,虽然有一部分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制定了同业业务授信管理办法,并尝试将同业业务纳入全行授信管理的框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授信制度标准不统一
银监会“140号文”、“215号文”和一行三会“127号文”专门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进行了规定,但其主要是侧重于业务经营、同业业务品种、风险管控等方面。对于同业授信管理方面的规定仅仅是蜻蜓点水,没有做出详尽的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商行、农商行的授信制度版本不尽相同,缺乏详尽统一的依据。各行之间对于授信资料的收集、经营指标的确定、评分标准的设置都有各自标准,金融机构之间的授信结论不具可比性。同时对于授信岗位的人员来说,提供不同版本的授信资料,填写各式各样的授信表格也是费时又费力的一项工作。
有的省联社制定了本省农信系统的授信管理制度,但与一些大型的股份制银行的授信制度相比有较大差异。比如在授信额度的确定和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承受系数方面等个别指标还有待考究。又如,由于同业交易的特殊性,质押式回购业务完全在线上操作,交易数据每日变化,上级部门对所辖机构的后续用信业务监控管理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机构未严格落实其授信制度。
银行中后台部门对于同业授信的重视度有待加强
有些银行的资金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而中后台部门的管理相对滞后,对于授信的认识还停留在公司和个人等传统授信业务。有的银行虽然在资金运营部门专门设置了授信管理岗位,但由于前台部门本身就需要发展业务,难免会出现授信的个人偏好,随意性很大。同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仍处在高度管制状态,违约事件很少发生,刚性兑付仍未打破,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等中后台部门对于加强同业授信的重视度不够。
中小银行机构缺少同业授信量化工具
目前,中小银行对同业授信具备的风险量化工具不足。首先,中小银行在同业授信风险管理政策、评级授信工具、风险限额定量工具较为缺乏。尽管一些银行在审批中加入了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等准入指标,以及资本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量化指标,但较
为单一,无法满足快速、准确的业务发展需求。其次,风险量化工具的使用需要必要的资料,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前台业务部门上报的授信申报材料随意性较大,有的因为难以收集或许就没有提供。再次,中小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对于交易对手的存量指标关注较多,主要原因是财务报表的数据提供相对滞后。
授信管理的科技水平应用不足
对于公司授信业务和个人授信业务而言,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一套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输入交易对手方的信息资料获取到系统的测算数据,从而能够方便、准确、高效地得出授信结论。而对于银行同业授信业务,很多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授信管理系统,对于指标的测算还是通过手工计算的方式,不仅麻烦,而且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准确。
三、改进中小银行同业业务授信管理的建议
完善授信管理制度
建议监管部门制定金融机构同业授信统一标准,对银行机构之间、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分别制定实施细则。同时,对于授信资料的收集、经营指标的确定、评分标准的设置制定一个基本模版。各家银行之间、与非银金融机构开展同业授信业务,首先必须依据监管部门的基本模板进行操作。其次,有经营特色的银行机构可以增加本机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授信模板。这样就提高了同业授信结果的可比性,也减轻了授信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同时也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授信的监管,科学评判其授信结论,防止利益输送的行为,从源头上把控金融风险。
增强中后台部门对同业授信的重视,加强前中后台部门之间的协作
相对于中小银行机构来说,目前国内大型银行机构的风控管理系统完备、风险管理水平先进,对于同业授信管理也较为科学。大型银行机构的同业授信管理是同业业务发展风险把控的第一道防线。中小银行机构需严格按照银发(2014)127号文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将同业授信管理纳入到全行统一的授信框架进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需要对同业授信业务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虽然刚性兑付尚未打破,但在金融全球化、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一旦交易对手方发生风险,出现违约,必将对自身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中小银行机构内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授信管理审核审批机制。由前台部门授信岗位负责收集授信资料,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中台审核,最后由专门的授信委员会进行集中审批。形成前中后台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科学的同业授信管理体系。
引进科学的授信管理工具
中小银行机构要向国内外具有先进授信管理制度的银行机构学习,引入科学的授信工具。目前常用的同业授信管理工具包括:准入条件、风险限额、评级等。对同业授信管理较为精细的银行,通常具有比较完善的评级模型,并利用评级数据得出风险限额,对不同的业务品种设置了详细的风险权重,同时对授信材料的收集要求也相对较高。有的银行还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同业授信风险暴露的组合管理。同时,为了避免财务数据的滞后性,对于一些将会对财务经营指标产生重大调整的业务也需要交易对手如实告知。
开发授信管理系统,提高授信管理的科技水平
首先,中小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发一套与传统的公司和个人授信相类似的同业授信管理系统。先进的授信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受信客户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专业的授信结果,而且可以对授信进行实时查询和监控,有效地辅助授信管理人员,提高银行的同业授信管理水平。其次,银行监管部门也可以开发一套同业授信监控系统,并与法人机构授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全国联网。各地监管部门可以随时调阅被监管机构的授信资料,及时纠正违规授信,最终实现监管的科学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