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喀斯特地貌及中西园林比较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以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下形成的。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加之长期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因气候和岩性的差异,各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相差大,或以地面奇峰为主,或以地下溶洞见长,或以泉水为特色。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肇庆七星岩、贵州织金洞、黄果树瀑布、兴文洞乡、宜兴善卷洞、桐庐瑶林仙境等都是喀斯特旅游风景区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的景观十分丰富,地面分为“碧莲玉笋”式的岩溶孤峰和峰林、“刀丛剑树”式的石林岩溶洼地、岩溶漏斗、岩溶残丘等,地下则为“无洞不奇”的溶洞与地下河等。它们都是游览观赏价值非常高的地貌形态。岩溶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奇石,包括钟乳石、石花、石笋、石幔、石珍珠、卷曲石、石边坝等。
岩溶溶洞的空气中尘埃微粒和有害的微生物极少,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高,含有大量空气负离子和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铜等,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可增强人体内各器官机能的协调能力,明显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对肺气肿、哮喘、肺癌、风湿、外伤、心悸、头晕等疾病有明显疗效。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200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应
地制宜、构园得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
特点: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的方方整整。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
约关系中去,一切都表现一种人工的创造;一句话,就是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模式下,人的价值赋予了自然,导致了自然的变化;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综上所述,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第二篇:中西古典园林教案
中西古典园林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2、西方古典园林(总7分钟)(板书)
第三篇: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关键词 : 喀斯特地貌 ;分类 ; 发育 ; 分布; 旅游价值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
[1]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
[2] 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
[3]论”;“时空演化论”等;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4][5]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张世从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
作用。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发育为峰丛,当两者接近时发育为峰林。
3.4 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卡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桂林地区峰从洼地与峰林平原共存于一体,互相配置,表现出喀斯特的“同期异形”。
3.5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喀斯特发育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6]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4.1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4.1.1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这一类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喀斯特地区较为常见,但形成形态各异的像形旅游资源则较为少见。“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云南地区的石林也
是少有的形态奇特的石芽群。
4.1.2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在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出现不多。可以形成很好的旅游资源。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4.2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这一类地貌形态多样,是一种易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湖南的黄龙洞、云南的燕子洞等。[6]
4.3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广东肇庆七星岩、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湖南武陵源黄龙洞、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风景区、浙江姚琳仙境、江苏宜兴石岩溶洞、山东济南趵突泉、北京十渡和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吉林同化鸭园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
5.1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特的自然景观。由于岩
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发育以峰林、峰丛和孤峰为主;“万千石笋拔地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的云南石林则以剑状石牙为主。此外,还有神奇虚幻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洞内沉积物等。[7]
尽管喀斯特的形态众多,所处地域不同,景观组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景观特色、竞争和环境特点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5.1.1 艺术性、神秘性的完美结合是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点。
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例如广西桂林漓江,峰峦叠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跹,如锦画;四川黄龙,数以千记的池沼,彼此牵缬,形状各异,池水滢红漾绿,被誉为“人间瑶池”;溶洞地下世界更是把山水风光、人神鸟兽、奇树异花融为一体,将现实形象与虚幻意境(似人似仙似景似物)相结合,融山水风光于一体,集水早世界(洞)于一地,把你带入一个真正缩微了的梦幻、美妙但又是现实的世界。
1.1.2 景观的多样性和配套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在长期的、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发育成的,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特有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等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容,体现了一种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教育、特种旅游的功能。喀斯特地貌景观起伏的地表、嶙峋的怪石、深邃的峡谷、峭立的悬崖和深渊的落水洞、神秘的洞穴和潺潺溪流,这种环境已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8]5.2 喀斯特景观旅游价值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待开发的潜在资源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品牌。资源据统计,全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的景区约占景区总数的30% 以上,其中国家级景区中喀斯特景区占总数的36%,近年更有上升的趋势。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这些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是学术界、旅游界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地区政府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喀斯特地貌资料
[2]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3]邹成杰,何宇彬合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中国岩溶 1995.3
[4]张寿越,何宇彬合著.中国岩溶研究(第七章).科学出版社,1987
[5]张世从.黔南岩溶发育桂规律的探讨.中国岩溶,1984(2)
[6]丁晨,沈芳合著.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7]赖良杰,彭东合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2003.12
[8]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
第四篇: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喀斯特地貌实习报告
成因原理:
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 + CO2==HCO3--;
H2O + CO2==H2CO3 ;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离子)
H+ + CaCO3==HCO3- + Ca2+(第二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发展阶段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
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况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
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
2.溶蚀地貌——石锅和边槽
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
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
3.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是溶洞景观中的精华部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溶洞中你尽可以欣赏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并逐渐结合成一体,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
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中CaCO3逐渐沉积的产物,一般呈片状、层状,并且有弯曲的流纹,高者达数十米,非常壮观。
边石堤是指溶洞底部两侧堤状堆积物,高度一般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呈弧形阶梯状。
另外,在溶洞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有的似莲花开放,有的如树枝伸展,还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第五篇:山美版z第9课中西古典园林 教案(模版)
中西古典园林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图片集锦------看了这么多不同园林的艺术形式,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园林。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刚才我们看到了是这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古典园林(什么视觉感受)中国古典园林
是自然生长的吗?人工修剪
西方的哲学思想,改造驯服,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才能达到完美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体现几何图案式---人工美 自然山水式----意境美
代表园林---凡尔赛宫 代表园林----苏州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小型私家园林:苏州拙政园、留园、西园、扬州的何园、上海的豫园。(图片欣赏)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园林的分类,那这么美丽的园林他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古典园林有三个艺术特点:他们是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2、可游、可望、可行、可居的空间美
3、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下面我们就由这三条线索,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由浅入深,层层欣赏。A、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欣赏图片
通过上面的欣赏,我们发现造园者把花木山水建筑等与自然的和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B、可行、可望、可居、可住的空间美(以欣赏图片为主)
园林不仅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绘画也有着很深的渊源,最初建园者就是以山水画为原本来造园的。所以画家所追求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美,也是造园者所追求的。
C、接下来我们来领悟一下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
我们首先来到拙政园的大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拙政园是怎么样来命名的?
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下面我们到几个景点去看一看,看看同学们知不知道景点题名的来历。
1、留停阁: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贾宝玉与林黛玉乘着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2、与谁同坐轩:苏州拙政园西部一扇形亭景题额为“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里园主人借来用以表明自己的清高,同事也包含着对文豪的崇敬之情。景名以异体隶书题写,含意又深奥,故一般游人到此往往不知如何来欣赏它。其实,这题名含义深隽,它原出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名句:“
3、远香堂: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 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句。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
以上我们欣赏的是江南小型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欣赏一下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我们都欣赏完了,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测试,看看我们是不是掌握了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艺术特色。
知识巩固:下列几项中属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属于皇家园林艺术特色的是()A.小巧玲珑、曲折有致 B.叠石理水、林泉深邃 C.移步换景、可居可游
D.不仅具有江南园林的清雅气韵,而且独具富丽的皇家气魄 E.清雅脱俗、诗情画意
看来我们对中国古典园林掌握的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欣赏 其他国家的园林。
1、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
“枯山水”概念
“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沙象征流水,无水似有水,以追求一种抽象的美。“枯山水”庭园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沙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表达出深沉的哲理,而这其中的许多理念多来自禅宗道义。
艺术特点:多由僧侣设计,体现宗教哲理,具有恬淡出世的气氛
日式枯山水被称为园林史上的明珠,它的三个特点是静、雅、奇
2、意大利古典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文化因素)
(1)台地造园。在山坡丘陵上依山就势,开辟多层台地。在高出不仅可以俯瞰底层台地,而且可以远眺郊野风光,用到借景和俯视的手法,将自然风光和园林融为一体。
(2)常绿树木。意大利园林常用常绿树作为基调树,又穿插白
色的建筑物雕塑以及水池等来展示明暗的对比。在视觉上也起到凉爽宜人的作用。植物还被修建成各种造型,来满足功能的需要。
(3)内容丰富。意大利园林有着许多的丰富的要素,如园门,凉亭,花架,水池,喷泉,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洞府,花瓶等。对后世的造园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有些要素直到今天还在使用。(4)水景丰富。意大利园林中的水景是重要题材。水景在这里不仅可以扩大空间,产生倒映,明暗变化,还可作为泉眼,增加山林气息。既可以是静水的水池也可以是水阶梯,跌水,以及壁泉,大瀑布等,更绝的是还利用水的流声效果,营造出水风琴水剧场的音响场所。在这里,水景的变化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3、英国古典园林:自然的“风景画”园林
4、法国古典园林:驯服了的自然
欣赏法国古典园林图片
总结:连线
中国山水园林: 驯服自然
日本传统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意大利古典园林: 形形色色 法国古典园林: 风景如画 英国古典园林: “枯山水” 现代景观园林: 人文主义
在连线题中只有现代景观园林我们没有欣赏,现在我们来欣赏现代景观园林。
思考与讨论:谈谈你喜欢什么样的园林?并简单说说理由
作为优胜队的奖赏: 欣赏魏中风景:最后,在张学友的一首《祝福》中,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在艺术欣赏的道路上能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