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

时间:2019-05-13 09: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

第一篇: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

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怀成为新诅丑,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厂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保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保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成了家家想要的“香饽饽”。

园林人才的需求缺口这么大,但是传统的人才市厂对于园林这个并不是热门的专业却关注较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医药行业,建筑行业,机械行业的专厂招聘会,园林行业的招聘会可以说几乎没有。

既然传统的人才市厂无法满足园林行业的招聘求职需求,我们来看看网络招聘吧,园林人才的网络招聘现状如何呢?我稍微总结了一下,目前的现状有三个:

其一、园林招聘在综合性的人才网上所占比例甚微。综合性的人才网诸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涵盖所有行业,园林只是其中一个很少的部分,园林企业很难在这类综合性的人才网上快速精准的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园林人才也很难在众多的职位中筛选到合适于自己的职位。

其二、园林门户中的人才频道只是应景。很多园林门户都开辟了人才频道,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园林网等等网站都有诸如园林人才,人才的招聘频道。但是门户更注重的是商业的有效性,社区的交互性,他们并没有把精力放到人才频道的运营上来,所以这些园林门户中的人才频道多为应景设置,对于一些有实际招聘需求的单位和需要找工作的求职者帮助不大。

其三、园林类人才招聘网站。如园林英才网、园林人才网、中国园林人才网等等招聘效果也非常不错。但是还是不能为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服务、其

四、在线工作平台,随和社会的进步,在家办公,移动办公已经可以实现,但是园林类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像猪八戒、时间财富网这样的大型综合类在线工作品太会记得千万人才,是一个很庞大的资源库,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当时园林类的专业威客网站还是没有出现,期待未来几年中国威客行业发展成熟之后,园林类威客平台一定会出现。

第二篇: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一直都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了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人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定位逐步清晰和具体起来,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调整依据。使我系园林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所学专业的人才职业需求,毕业后尽量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更好的实现“零距离”就业。

调查内容:

园林行业岗位人群应具备的能力、现阶段从业人员的现状、湖南及周边省市园林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等。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资源搜集等

调查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月

调查整理:王xx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走访了湖南xx生态科技园、xx三雄园林公司、xx中青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xx世纪枫园林公司,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收回20份;与广东巨杨园艺公司、广东维生种苗公司、广东怡华园艺公司、上海棕榈园林公司、广东广和园艺公司、广东旺林园艺公司、广东鸿瑞园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电话访问;结合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1、园林行业技术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园林科研、生产技术推广、苗木养护、绿化工程、工程管理、预算和规划的技术人才更为急需。

2、现阶段园林行业从业者特别是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占40%;本专业(中专或普通大专、本科毕业)真正接受过高职专业训练的人员占30%;而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仅占10%。

3、年轻的从业者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4、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

5、好范文就业率高,但是不稳定,用人单位对好范文又爱又怕。

结果分析:

(一)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园林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园林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园林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园林人才的竞争。

园林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从业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因人而异。由于工程管理、预决算、规划设计等内容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必然相对紧缺。

(二)我国园林行业历史悠久,但真正以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确是1951年,他又是年轻的。在这之前,早一辈的园林工作者多是通过相关经验积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出现了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众多的现象。园林专业起步不久,社会影响不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园林还被“农学”二字掩盖,在人人都想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现实下,选择本专业的人并不多,现在还有不少的人这么认为。

一个合格的园林人才要同时具备植物环境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艺术美学欣赏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侧重于以上三种能力的其中之一或之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工科院校的园林专业往往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向园林方向的适当偏移;毕业生对植物知识了解不够;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侧重于园林绿化,缺乏建筑设计能力;综合性大学的园林专业则偏重于区域规划或是对景观地理学的深化和延伸;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偏重于视觉的感受,对园林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目前许多园林专业人才相关知识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我国园林工程实践上的很多混乱。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那么,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缺乏也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三)网络调查的数据显示:“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景观设计人员,他们的核心技能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等。刚毕业的初级设计师月薪2000-3000元,工作3年以上的设计师,月薪可升至6000元,而8-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又有大型设计项目负责经验的,年薪则能轻松突破30万元。”

网络数据仅仅只能作为参考,根据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年限及能力的不同,薪资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可否认,很多的毕业生都是十分优秀而且具有活力的,但很多的毕业生却以网络数据作为标准,一味的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或者,谋到一份工作却随时想着跳槽;或者吃不了苦,觉得工作太累又乏味……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单位对好范文又爱又怕的原因。

我校园林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

①在教学体系中,重视理论知识,而对工程技术课程的实践重视不够,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我校园林专业虽重视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的研究不够深人,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许多教师把园林简单地看成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一种附庸,是两者的一种补充或延续。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园林学是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相辅相成并列为三姐妹的,它们既紧密相联又彼此独立,不可取代。

③教学规模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最近2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为满足社会需求,我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从而导致了师资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办好我校园林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具创新精神的高级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要优先解决如下问题;

1明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我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风景园林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具有从事风景园林方面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对此,有些人认为是不同院校的各自“特色”。但笔者以为,无论哪类性质的院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至于特色应是在达到园林专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具有的,当然,园林专业由于是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的一门极其综合的边缘学科,完全一致没有必要,也是十分困难的,可设置核心课程体系,根据我校自身特点扩大高年级自选课题的范围,并提高此类课程的学分数。这不仅能保证“标准”的统一实施,突出我校的特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改变现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应坚持产学研结合,并将生产和科研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早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我们必须将进行实践教学基本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内,花大力气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可开办校内模拟公司,加强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及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目前我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林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我国高级园林专业人才匮乏,身价较高,所以笔者认为,对我校园林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对拟引进的人员,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适当降低学历、学位要求,而重点考察其实践经验和规划设计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篇: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

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

摘 要: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 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园林专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需求若渴特别是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的今天。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建设是以丰富的园林植物,完整的绿地系统,优美的景观和完备的设施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息、游览,开展科学文化活动的园地,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繁殖、研究珍稀、濒危物种的任务。优美的园林景观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又是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事业的基础条件。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园林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的地位和园林人才需求将不断提高。

(一)、园林产业的发展前景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为解决空气污染、噪音、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化,竞相为城市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园林产业的发展也被人们所看好。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是近20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7%左右。今后20年,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健康发展,这是园林植物材料和花卉产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是园林产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当前,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房地产环境质量好坏是房地产项目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十五”计划规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5%,目前很多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该指标,需要大量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和城市建成区拉动了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家推行居民住宅商品化和市场化,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家逐步取消了福利分房,大力推动住宅商品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很快,同时商品房销售形势非常乐观。2000年1-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36.4%(其中东部32.9%,中部47.7%,西部55.9%),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2000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5%,这意味着房地产项目园林景观投入至少增长25%。住宅区园林景观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重视,房地产项目园林建设市场迅速扩张。

三、基础设施建设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拉动配套园林绿化和环境建设项目发展。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在公路建设方面,到2000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6万公里。到“十五”期末,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2.5万公里以上。道路绿化和配套景观建设规模扩大、要求提高。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强有力地拉动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在民航运输建设方面,大规模扩建、新建民航机场,配套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上升。“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4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网。铁路、公路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需要大量的园林植物材料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

四、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将大大促进园林材料产品消费。2000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开始进入富裕阶段,也意味着园林材料消费将由礼品消费、集团消费为主转向日常消费,因此市场空间迅速扩大。同时居民家庭绿化、私人庭院造园也将快速启动,园林产业市场范围将大大拓展.五、旅游及休闲渡假产业迅速崛起

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迅速崛起将大大刺激风景园林建设和旅游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据统计2000年“十一”假期全国旅游人次达6000万,国内旅游收入达230亿,2000年全国旅游收入达5000亿元,在世界旅游产业中排名第五。再加上新兴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大大拉动了园林产业的发展。

六、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为园林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居民关心的焦点,有49.2%的城市居民将环境问题列为其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环保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将大大促进了环境建设和园林建设的发展,从而拉动园林产业。每年都有城市园林建设项目被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或重点建设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将进入起跑和起飞阶段,估计今后5-10年,中国园林产业将以25%至3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二)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成了家家想要的“香饽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江苏省环境建设的现状, 再加上近年来,由于江苏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园林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园林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园林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园林人才的竞争。所以对于园林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们企业这几年的实践中,有这样一点体会和认识,那就是园林施工企业需要的就是既具有专业职称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全面型人才,那些只有“本本”而无具体施工经验的学者们可以作为企业的谋士,而企业更急需培养和联合能在施工第一线指挥作战的实践能手。最后,我们建议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帮助园林施工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快速发展,可组织实施培养和发展园林人才的攻关计划。一是加快组织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如项目经理;二是加快组织高级技术负责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对那些长期工作在园林施工一线的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在学历上和专业上可以适当放宽,造就一批我省的园林工程师;三是加快组织中高级施工人员(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对园林行业各个分支专业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分类辅导培训;四是加快组织园林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争取让每家资质企业都有合格的园林设计人员,让具备条件的施工企业拥有至少是丙级的园林专业设计资质,以此缓解一下园林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五是不定期的组织企业老总或骨干到省外、国外参观访问交流,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分组分批进行,让参观访问活动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比性,让企业从中受益。

我国园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而且还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许多发

达国家都对现代园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因此园林产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园林绿化科研、教育的投入,促进行业科学技术和职工素质水平提高,增加发展后劲。

第四篇: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共)

园林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园林行业是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大背景下,快速形成和壮大的新兴朝阳产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同行竞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园林专业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使人才市场需求和竞争机遇变成办好园林专业的活力。

调查目的: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一直都是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了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人才的能力要求,人才的素质要求等,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行业定位逐步清晰和具体起来,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和调整依据。使我系园林专业学生能够适应所学专业的人才职业需求,毕业后尽量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更好的实现“零距离”就业。

调查内容:

园林行业岗位人群应具备的能力、现阶段从业人员的现状、湖南及周边省市园林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等。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资源搜集等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2012年8月

调查整理:王xx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走访了湖南xx生态科技园、xx三雄园林公司、xx中青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xx世纪枫园林公司,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收回20份;与广东巨杨园艺公司、广东维生种苗公司、广东怡华园艺公司、上海棕榈园林公司、广东广和园艺公司、广东旺林园艺公司、广东鸿瑞园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电话访问;结合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1、园林行业技术人才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园林科研、生产技术推广、苗木养护、绿化工程、工程管理、预算和规划的技术人才更为急需。

2、现阶段园林行业从业者特别是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占40%;本专业(中专或普通大专、本科毕业)真正接受过高职专业训练的人员占30%;而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仅占10%。

3、年轻的从业者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

4、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

5、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但是不稳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又爱又怕。

结果分析:

(一)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步伐,在众多的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广场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绿化景观设计,因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甚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逐渐规范化,园林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园林公司要想拿到工程,企业在具备资质的情况下,拥有多名复合型的园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园林工程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园林人才的竞争。

园林学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涵盖面极其广泛,几乎包括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大部分内容,从业者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因人而异。由于工程管理、预决算、规划设计等内容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这几个方面的人才必然相对紧缺。

(二)我国园林行业历史悠久,但真正以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确是1951年,他又是年轻的。在这之前,早一辈的园林工作者多是通过相关经验积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出现了兼职和跨行业技术人员众多的现象。园林专业起步不久,社会影响不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园林还被“农学”二字掩盖,在人人都想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的现实下,选择本专业的人并不多,现在还有不少的人这么认为。

一个合格的园林人才要同时具备植物环境生态,建筑规划设计、艺术美学欣赏能力,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侧重于以上三种能力的其中之一或之二,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工科院校的园林专业往往是在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向园林方向的适当偏移;毕业生对植物知识了解不够;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的毕业生侧重于园林绿化,缺乏建筑设计能力;综合性大学的园林专业则偏重于区域规划或是对景观地理学的深化和延伸;艺术院校毕业生更偏重于视觉的感受,对园林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目前许多园林专业人才相关知识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我国园林工程实践上的很多混乱。而且,大多数学校都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那么,擅长苗木养护、工程管理和预算、规划的岗位型技术人才缺乏也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三)网络调查的数据显示:“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据预测,年收入应在8万元至10万元。目前全国已有数万名景观设计人员,他们的核心技能是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等。刚毕业的初级设计师月薪2000-3000元,工作3年以上的设计师,月薪可升至6000元,而8-10年以上工作经验,又有大型设计项目负责经验的,年薪则能轻松突破30万元。”

网络数据仅仅只能作为参考,根据从事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年限及能力的不同,薪资水平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可否认,很多的毕业生都是十分优秀而且具有活力的,但很多的毕业生却以网络数据作为标准,一味的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或者,谋到一份工作却随时想着跳槽;或者吃不了苦,觉得工作太累又乏味……这些都是造成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又爱又怕的原因。

我校园林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存在的问题

①在教学体系中,重视理论知识,而对工程技术课程的实践重视不够,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的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

②我校园林专业虽重视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开发的研究不够深人,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许多教师把园林简单地看成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一种附庸,是两者的一种补充或延续。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园林学是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相辅相成并列为三姐妹的,它们既紧密相联又彼此独立,不可取代。

③教学规模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办学条件相对不足。最近2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为满足社会需求,我校也扩大了招生规模,从而导致了师资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要办好我校园林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具创新精神的高级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要优先解决如下问题;

1明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我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风景园林方面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具有从事风景园林方面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院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对此,有些人认为是不同院校的各自“特色”。但笔者以为,无论哪类性质的院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只有这样,毕业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至于特色应是在达到园林专业基本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具有的,当然,园林专业由于是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的一门极其综合的边缘学科,完全一致没有必要,也是十分困难的,可设置核心课程体系,根据我校自身特点扩大高年级自选课题的范围,并提高此类课程的学分数。这不仅能保证“标准”的统一实施,突出我校的特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设计类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校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为提高改变现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时数,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应坚持产学研结合,并将生产和科研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早已被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我们必须将进行实践教学基本训练的重点放在校内,花大力气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证明,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等必须在校内完成,为满足这些要求,可开办校内模拟公司,加强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及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实验室。目前我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林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目前我国高级园林专业人才匮乏,身价较高,所以笔者认为,对我校园林专业教师的要求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对拟引进的人员,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适当降低学历、学位要求,而重点考察其实践经验和规划设计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五篇: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有关诗歌的几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作协诗歌理论研讨会研讨议题

□郁 葱

2010年7月25日,我到北戴河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会议提前发来了几个研讨主题。两天的研讨很紧凑,已经很久没有召开过全国性的“诗歌理论研讨会”了,因此大家的发言很热烈。我是编辑和写作者,对理论问题始终敬而远之,但会前还是按照要求对几个问题分别写下了自己的看法。许多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而且已经在其他场合说过多次了,没有新意但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每位发言者限时十分钟,于是从中选择了一点儿我最想说的话,用了大概八、九分钟的时间,当时一位朋友评价说“口吻缓和但观点鲜明。”

回来后,将当时的发言稿重新看了一遍,觉得依然有可取之处。观点是否准确不敢肯定,关键是认真的。

愿大家快乐。

一、诗歌与时代。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由地震诗歌现象看灾难面前诗歌的突出表现与功用:

我反复说过,我不是理论家,甚至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人,我的职业是编辑,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单纯的诗人。我一直觉得写诗、编诗的人应该简单些,理想主义一些,应该与这个社会部分脱节,我一直没有理论的深奥、规范和复杂。一些理论问题让我敬畏、让我茫然、让我感到自己的肤浅,比如我们这次会议原来发给我的一个研讨题目:„诗歌与时代,诗歌如何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到会后我发现这个„大我‟„小我‟被去掉了,我觉得去掉得非常好。我以为„大我‟与„小我‟是被时代认同了的怪异概念,这两个概念把我们引进了一个永远走不出来的怪圈。„我‟就是„我‟,„我‟的另一个词意是„自己‟,我的创作中不存在什么„大我‟和„小我‟的矛盾,或者说不存在什么„大自己‟、„小自己‟的矛盾,如果我们认定了„我‟应该是个性的,自由的,变化的概念,如果我们认定了每一个„我‟都是完全不同的自己,如果我们认定了独特的风格,想像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好诗人的标志,如果我们艺术多元化的局面真正形成了,那么关于„大我‟„小我‟的争论就早该成为历史,这场毫无意义的延续到现在的争论也早就应该终结。当然,每一位诗人几乎都有政治情结,但„大我‟在某一段时间成为了„大众‟的代名词,„大众‟与„人民‟一样,是个虚拟的概念,很容易被人滥用。全民读诗、写诗的年代是不正常的年代,而且那是政治的力量而不是诗歌本身的力量。

我们这次会议所发的问卷上还提到了好诗的标准,我还是重申我的观点:我理解中的好诗的标准是:

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

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

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与恒久感。

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

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6、语言魅力。如果用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深邃的思考、松弛的表达。

关于地震诗歌。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诗歌似乎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在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中,诗歌成为迅捷的表达感情的感性语言形式,符合国人对灾难与“不幸”的一种情感共鸣。地震诗歌现象,其实就 是由灾难这一事件引发的诗人或非诗人们最初的最直接的不由自主的情感表达。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诗歌成为了一种人们表达悲情、抒写伤感的出口。应该说,这是诗歌运用公众情绪的一次范例。或者说,这是公众情绪利用诗歌的一次范例。四川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9日,《河北日报》记者向我提出了“四川地震,诗人何为”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准确的也很及时的问题。记者问:您认为这次四川地震,诗人的表现如何?他们发出的声音您满意吗?我当时回答说:“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政治情结和社会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方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遇到一些大的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借助诗歌自身的魅力,应该演绎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诗歌作品。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有用诗歌纪录的他的民族的苦难史、生存史和心灵史,我们近年来也有过一些社会题材的诗歌作品,但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大而无当,缺少感情和激情,缺少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与我们期待中的作品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

当然,这次的抗击震灾诗歌创作,使得这种状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在于这次灾难本身触及了诗人内心的痛点和动情点,使诗人的艺术积淀在瞬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那一段时间浏览诗歌博客和诗歌论坛,几乎每一位诗人(包括我自己)都在用心、用自己的所有真挚的情感和良知为抗击震灾创作诗歌,而且表达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公众情绪‟,他们的文字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使作品充满了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内心的良善和才智发挥到了极至,实际上成为一次没有组织的、新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同题材创作‟,其作品的深邃和内涵甚至超出了任何一类其它文体抗震题材的创作。而且诗人们对事件的反应是迅捷的,在震灾发生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当地的诗人就写作出了诗歌作品并发到了网络上。”

我注意到,这次抗击震灾诗人们的创作的大部分诗歌作品,既遵循了诗歌艺术的创作规律,也是对抗击震灾场景的深层表达,同时也为诗歌本身创造了又一次辉煌。诗歌发出了坚实的声音。而且,由于抗震救灾中网络、电视和平面媒体对诗歌的关注,使得诗歌的受众面大大增加,我想,这既是对诗歌艺术的一次良性推动,也会使真正的诗人们得到一些内在的启示,会使得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诗歌创作,这显然是我们所期待的。

但同时,我也有另外几点感受。其一,诗人在灾难面前不应该再有语言的“表演欲”,在创作灾难题材的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想到的是经历着这场灾难的人们的感受,用自己真实的真切的感受去写诗。再一点,不是说有了激情就一定能够写出好诗,也不是“全民创作”就一定会出好诗。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人们用一些分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值得赞赏的,但那里面的口号式的语言和非诗的因素实际上与诗歌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话多诗少,直白浅陋。我想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我们还是要对诗歌艺术有一种理性的尊重。并不是谁都能写诗——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人听着刺耳,但却是事实和真话。

还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忧虑的现象是,其实我们对灾难的理解和抗争的诗歌创作还没有真正深入进去,仅仅停留在发生的现象本身和人本能的最初情感本身。短期内大量的诗集纷纷重复编辑出版,几乎来不及沉淀和筛选。当时单是我接到的约稿邮件、电话就已经很多。我收到的同样题材的诗集就有20多本,我所在 的城市就出版了两部。让我兴奋的同时我也真的不想看到,面对这样一个必将留在国家历史上的沉重话题,用一些肤浅外在的诗歌文字来诠释,我愿意看到有一部真正的诗选集,当多年之后人们再读起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国诗歌面对灾难时整体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高度。

我还注意到,在这类诗歌创作上,一个专业意义上的诗人不见得会比普通民众写得要好,所以,网络上出现的那么多被广泛引用与转载的作品,艺术粗糙但情感浓烈(请注意情感这个词),却很少出自专业诗人之手。原因很简单,面对灾难,普通人不会比诗人更缺乏感同身受的共鸣。相反,在对地震灾难进行反思和内省的诗作里,专业诗人就显出了他们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思想思辨色彩的诗歌,更能突出批判的性质和思想的功用。

最近我参与了一个“地震诗歌墙”作品的筛选,当我重新再读那些抗震诗歌时,我的确更多地感到了失望。这样的作品不仅仅需要的是表面的倾诉,重要的是,它应该具有一种清醒的超越感,超越个人悲痛的阶段,而进入对人与社会、自然反思的层面,这样就提升了现代诗的思想性,从而获得了经典的价值。很遗憾,我很少看到。因此,表象的地震诗歌,只是让边缘化的诗歌在短期内有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但这种地位随着灾难的逐渐被淡忘,也会渐渐淡去;只有那些进入了反思层面的地震诗歌,或许才真正显出了它独特的文学与社会价值。我注意到,再后来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难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四川地震时的诗歌现象,因此我说,四川地震诗歌,是诗歌利用公众情绪的一次典型范例。

二、诗歌与传承。从旧体诗和现代诗的发展状况,看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正是在打破旧体诗的前提下,才推出了白话新诗。之后,新诗又在一批留学欧美的诗人那里,获得了一种泊来的现代感,最终形成了具有启蒙色彩的现代汉语诗歌。这是对新诗由来的一个简要概括。在很多人看来,新诗正是在与旧体诗断裂中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它无所谓继承,因为它们之间本身就没什么关系。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现代诗人,对于古典诗词大都很精通,他们是建立在对旧体诗词进行比较、过滤的前提下来进行诗歌革命的,他们提倡现代诗,写现代诗,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叛逆和反抗的姿态。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新诗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青春期的产物。很多诗人后来又不写新诗,而改写旧体诗词,甚至是以研究旧体诗词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并且终身坚守。这一现象,近些年来,也逐渐被一些学者所研究。

我们现在提起诗歌,通常意义上指的就是新诗,但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们教孩子学习诗歌,也基本是在古典诗词的范畴内,孩子们所背诵的,无不是押韵并富有节奏感的经典古诗词。在普通的社会大众那里,古典诗词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据我了解,喜欢诗歌的人,绝大多数是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诗人的诗歌写作上,少有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而开始写新诗的,也没有多少青年诗人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古典诗词与新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诗人们在写诗时的情感与气质,可以是相通的。新诗相较于工整的古典诗词,显然更富有现代感,因此也更能承载思想的含量。从当下一些诗人的写作中,我们也看到,他们对于古典的重新发现,正在影响他们的诗歌写作,像柏桦、杨键等,他们对古典诗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创作。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灵性和境界,是能够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的气象与节奏的。还有就是,一些古代诗人在诗作中所倾注的情感和气息,也会对现代诗人形成涵盖,像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王维的空灵惮意、李商隐的幽怨悲悯,都会对现代诗人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且,我曾经表述过,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这起码说明中国诗歌缺乏建设,既缺乏艺术建设,也缺乏理论建设。作为一门艺术,必要的艺术规范还是要有的。这种“规范”不是要限制这门艺术的发展,也不是要制造什么“诗歌写法”之类的东西,但是一门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完全没有规范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缺憾。没有规则,这可能是诗歌这门艺术的特质,提起“新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说法。当然审美越多元化越好,一旦有了可以制作的“规范”,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可能就开始枯竭了,比如唐诗,比如宋词。

如果我们认定了中国新诗目前基本没有规范,于是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诗歌其实是一门“感知”、“感受”的艺术,写诗、读诗、对诗歌的理解,一般靠每个人的感受能力,而恰恰在感受能力这一点上,差异是相当大的。诗歌多元化是诗歌繁荣的标志和前提,也是诗歌艺术发展的趋势,但由此形成的对作品判断上的多样性和“不可操作性”,也是新诗的很大问题。

我们知道在唐代,曾经有过考试文体是诗歌的时期,但那时的诗歌有着格律方面的严格规范,直到现在,旧体诗依然保持着它的基本规范。而我们的新诗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让人满意的参照。真正的好诗应该充满人性、人道和人格的魅力和精神高度,应该说,真正好的诗人都有很浓郁的大爱情结和对艺术的责任感,诗人天生敏锐、敏感,诗歌又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传统艺术形式,是融进国人生活中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因此,诗歌应该出现多元的、多样的、对人内心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是我的一贯主张。但我们当下的许多诗歌显得拼凑、表面、肤浅、口水,轻男浅女、薄情滥欲,缺少内在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感觉煽情而不动情,伪先锋和非诗的废话脏话昏话泛滥,与我们期待中的诗歌质量还有相当的距离,凭什么让人们也去学着写这些东西?

坦率地说,诗歌不是没有能够让大家基本认可的标准,而是在浅薄的资本媒体(网络)的刻意作用下,利用一些非诗的因素和非诗的“诗人”把这个本不成熟的标准搅得更乱,这就更增加了优秀诗歌传播的难度。这种对诗歌的毁损要靠好的诗人们一点儿一点儿用好的作品去艰难的建设,不知道我们的诗人们有没有一种真正使诗歌繁盛起来的智慧和底蕴。

三、网络时代诗歌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现状与未来:

网络诗歌,是我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互联网开始走进公众视野,网络诗歌论坛开始逐渐活跃,为较为沉寂和迟滞的中国诗坛带来了一种冲击。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诗歌通过纸质的公开发行的刊物与民间诗刊发表的唯一途径,使诗歌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快捷和宽松。而且,网络的兴起,促使诗歌创作的形式也开始多元化,各种形式的诗歌都在网络上展示,为丰富诗歌艺术带来了重要的突破。从那时,《诗选刊》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网络上选发诗歌作品(当时的文件规定从网络上选发稿件是不允许的),并最早编辑了网络诗歌专号。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诗歌创造了自由快捷的发表平台,各种各样的分行文字都可以第一时间顺利地在网络上发表,以前是论坛和社区,现在是博客和个人空间,在网络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当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像随意随性的写诗、发诗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就在所难免,网络解决了诗歌发表难的问题,同时又让那些毫无难度的口水诗歌开始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平庸化和世俗化。

网络上制造的诗歌事件,将人们的眼光吸引到了诗人的行为与表演上,而非对诗歌文本这一本质性问题的关注。网络诗歌的确是带来了诗歌艺术的多元,但恰恰是多元,引起了审美价值的混乱,最终导致了诗歌标准的缺失。所以,互联网时代,诗歌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加,诗人也似乎越来越多,但是,好诗人凤毛麟角,优秀诗作也需要更精心的筛选。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诗歌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也变得微乎其微。

网络也给当下的青年人带来了一种浮躁的心态,快捷的网络,也引起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速成名,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对于一些年轻诗人来说,在网络上写诗,一方面是消遣,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通过诗歌成名的想法。所以,他们批量生产,如果不能以质量取胜,就渴望以速度取胜。年纪轻轻,就可能已经“著作等身”,这对于快节奏的社会来说,并非好事。

网络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然而,诗歌毕竟是正在它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没有了万众瞩目的光环,也失去了众星捧月的优势,诗歌在网络时代又回到了它应该具有的位置。当下的诗人,目前的诗歌,似乎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网络塑造了诗歌的平民化色彩,同时也为诗歌今后的变革带来了空间。尊重网络,但不能被其所累,比如同样是网络的问题。好的文学声音几乎是非常微弱,如果你搜索“诗歌流派”几个字,搜索出来的会有许多属于当下拼凑起来的“伪流派”,而现在青年人大部分在使用网络,这样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就是现在他们见到的这些所谓的诗歌流派。这会使他们对当代诗歌的认识造成曲解。

再一点,网络兴起的初始,我们曾经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而忽略它的展示平台作用,但现在,似乎更为重视网络作为它的展示平台的作用而忽略它作为工具的使用功能。比如我们的诗歌博客,很难说那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诗歌”,我在把博客当作工具使用,这与传统写作没有什么不同。如同我原来使用打字机,不能称之为“打字机写作”一样。因此,一般说来,从诗歌博客选稿要比从诗歌论坛选稿质量要高,这也说明,诗人们对自己个人空间的质量和纯度更为在意。

四、诗歌如何走向平民与大众:

“倾力推动,顺其自然。”这是我在会议上填写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时写下的八个字。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本身就是贵族的语言艺术,由于它的晦涩艰深,由于它语言的多解性,它也就成了少数人的艺术。从另一方面说,从古至今,诗歌一直是表达情感的最佳途径,每个不分地位,不分身份的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有倾诉与表达的需求,因此,他们也需要找到这样的一种出口,诗歌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是可以在情感上使大众得到共鸣的。

有些诗人将诗歌当作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文字表演,这样做的结果,要么是意象繁杂,语言缠绕,导致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直白无味,口水泛滥,引起诗意顿失。诗人在写作上的这两种极端,最终败坏的是 诗歌本身,这样的写作,会让本就对现代诗存有疑虑的读者倒胃口,甚至厌恶诗歌。这种对诗歌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我们的一些诗人以先锋者和实验者自居,在自己圈定的范围内作“随意写作”或“深度探索”,与主流诗歌割断。对于诗歌这门特殊的语言艺术来说,这样的理念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诗人如果没有与各种表达形式交流的气度,那么无论怎样的实验,多么自以为是的“现代”,都会显得空虚和虚假。不要走这种弯路,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不要行为偏执,清理游戏心态,排除狭隘心理,这是我对年轻诗人们的忠告。

我写的许多诗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也有的就是写给少数人看的,给能够读懂我的人看的,有的诗甚至仅仅是写给一个人看的。这也是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功能之一。请允许我说句心里话,我不刻意为„大众‟写诗,也不刻意为„小众‟写诗,我写诗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激情、感受、冲动和满足感。我写个人情绪,也写大痛大爱。因此我一直主张包容,不要用一些狭隘的定义限制别人,多些诗歌作品,少点诗歌现象,尤其是少些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说清了道明了也百无一用的概念,害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五、关于诗歌刊物的生存问题:

这个题目不是会议议题,但是是我想说的话题,会前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同志们的沟通中,他们表示:不一定按照会议议题谈,可以随意一些。我想作为编辑,我凭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编诗。在众多赋予我的称谓中,我最为珍惜的是“编辑”这个称谓。我会一生都尽可能做个称职的编辑。我总想,编辑总是要为别人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与我性格中期待的相符。前几天,90后诗人原筱菲在我的博客里留言告诉我:告诉您个好消息哦:俺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了呢。选的是动画学院,大二后分专业,准备学动画编导。以前的文学积累对专业会有用,专业也会对文学有帮助。真的很感激您最初的牵引和一路的关爱,才能使小菲顺利、健康的成长。我的学校很垃圾,高三下学期只有十几个人常在班级,老师不讲课,最后一个月回家了,全是自己学。好在坚持下来了哦^_^张牧笛录了中央戏剧学院,苏笑嫣也会考到北京来,还有李唐。我们这几个您亲手带起来的孩子终于可以聚在一起了呢。

我回答她:真高兴。为你高兴。两个小时前刚从武汉回来。真好。今晚替我祝贺他们。像我的孩子。离得近了,也许什么时候就去看你们。快乐!

这种单纯的快乐一直持续在我30多年的编辑生活中。

今天我更多的谈到了编辑,其实我想说的是,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做一个纯文学刊物的编辑很难,他一定要是一个近乎痴迷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在具体生活上,他们得不到在别的行业中得到的满足。有的只是精神。最近我们在提倡文化产业化,当然,有些文化是可以产业化的,但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我们的文艺经费投入的方式一直有偏颇,应时性太强。有时为了某一个当下的主题,投入重金,什么电视剧、晚会等等开支巨大,却只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所谓社会效应,而基础性的文学期刊,越来越被忽略,这对于文化艺术相当于釜底抽薪。现在,各级文联、作协所主办的文学刊物,都处于艰难的生存状态,出版社主办的期刊相对状况要好一些。另外,各个省份对文学期刊的投入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刊物一年财政投入能达到几百 万,比如广东、福建、湖北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刊物,而有的省财政投入为零,比如我们河北,难以启齿啊。《长城》、《诗选刊》在全国影响很大,而且已经是河北硕果仅存的两家纯文学期刊了,它在延续着我们河北的文化,但生存艰难。我们一方面强调这些刊物的社会效益和培养作者的作用,当然必须强调这一点,而另一些时候又强调它的经济效益,坦率的说靠文学期刊挣钱几乎没有可以参照的例子,文学期刊很难产业化,而且这些刊物搞创收,搞经营等等,政策没有给这类刊物更多的支持,显得不伦不类,使得这些期刊进退两难,有的刊物甚至卖版面,实在让人汗颜。文学期刊大多是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我们总说诗歌是一个民族最后的良心,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拿自己的良心用来赚钱,没有哪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良心产业化!比如有一个《诗选刊》,河北就是中国诗歌的重镇和高地,就是诗人们心中的圣地,没有了刊物,这个地域的诗歌光彩就会减弱。诗歌不是物质的,她就是一种精神,永远如此。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了,更应该把好的文学刊物纳入到公益性文化事业编制当中,这同样是改革,是为了更快发展文化事业而进行的改革。

我们的决策者对文化的认识应该科学和实际一些,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严肃文化积淀的持久性和持续性,懂得分类指导,不能养起来就全部养起来,产业化就全部产业化,这是一种缺少远见的思维。这个时代似乎“宣传”很重“文化”很轻。必须承认,我们的文学刊物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杂志,而是一个政治与艺术的综合体。你在用它,它是意识形态,不是吗?这没什么不对,但这句话遮遮掩掩不如说明白了。其实我们的纳税人不是一直在“养”吗?包括那些喉舌大报,哪个不是明着或者变相养着,否则每年发那些指令订阅的文件干什么,否则它凭什么订数能过百万份?是它办得好?有可读性?人们离不了它?我想,这种感受不仅仅是由于我的肤浅。

其实我们的诗歌刊物已经在自身做着调整,比如这几年大部分刊物,像《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潮》、《诗林》等等都创办了下半月刊,实际上等于一下子多了几本诗歌刊物,这是这几年诗歌繁荣的标志,也是刊物为摆脱经济困境所做的努力。但完全推向市场,违背诗歌自身的规律,也会把目前诗歌刊物的好局面打乱。

再次重复我的希望:我们能不能理智一些科学一些,认真按照各类刊物自身的规律来制定政策,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刊物应该有所区别,应该在各省选择两三家文学期刊纳入到公益性文化事业范畴。请中国作协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我不希望在我们这个被称为盛世的时代,我们的文学期刊、诗歌期刊被人为地萎缩和消亡,从长远看,那将是中国文化的灾难。

谢谢大家。

下载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园林人才的需求的现实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连队现实问题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连队现实问题——十七队郝刚我单位在二十五试验训练基地勤务站修理所,属于一个独立营级单位,承担基地的车辆保养、维修、机械加工、以及维修工的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调查表(合集)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尊敬的各企业相关负责人: 您好! 我们是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调研组。为了解目前我省及周边企业对高职高专电气......

    人才需求破冰(精选合集)

    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破冰 时间: 2009-09-04 08:59:36 来源:前程无忧 【关闭】8月17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刊登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根据全国旅游星级饭店经营情况监测网监测的数据,2009......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1 一、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也是旅行社、酒店和旅游景区。......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 B0902 叶慧 1013090220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这一专业也日趋热门。在全国范......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大学生,认清社会的需求,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紧贴市场需求培养自身“零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国贸学子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

    党建工作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

    目前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是对机关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机关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现在,相当一部分单位和同志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党建......

    农村低保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

    农村低保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通过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各项制度基本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众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随着国家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