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民党解决内讧策略之检讨
国民党解决内讧策略之检讨
最近国民党又陷入内讧,年底县市长选举对于国民党又是一个考验,给人感觉国民党就是一个内讧的党,从早期蒋介石和汪精卫、胡汉民等,到宋楚瑜的出走,新党的出走。如今又面临内讧,甚至出现不惜脱党参选的情况。任何党派都有纷争,但是从来没有国民党这样派系林立,而且在内讧中消弱自己。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是国民党缺少理想信念。也许有人会说,国民党有孙中山遗训,有三民主义,问题是他们的高层根本就不信,他们的理想教育根本没有效果,所谓的理想信念不过是口号而已。作为党员则没有理想信念,而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必须教育全党,不计个人得失,才有整个党的发展,党员才有意义,才有事业。台湾发展到今天,个人需要的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而是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所以我们看到台湾的各种慈善机构可以蓬勃发展,有慈济,还有救灾总队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境界。遗憾的是国民党总是用利益拉拢人,早期用贿赂手段拉拢各个军阀幕僚,从而解决各个军阀;后来用封官许愿来拉拢部属;再后来更是用利益来平衡派系。为何就不能用理想信念来纯洁政党,来解决纷争。反观他的对手,干部完全做到了能上能下,任何人必须服从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没有组织的力量,个人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无论哪个苏区地盘多大,都必须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无论是党中央在上海时期,还是党中央在陕北打游击时期,都确保了党中央意志的贯彻和执行。
其次是解决纷争的办法。国民党的一贯做法是赶尽杀绝,力量是有限的,无论如何消灭对方的同时自己也有损失,为何不采取统战呢?我们看到早期有中原大战,反蒋实力和蒋介石本人差不多的情况下,蒋介石还是选择战争来解决争论,其结果是发生了中原大战,彼此都消耗,消耗的是整个国民党的实力,因为这个是国民党内部的战争,更进一步导致了彼此的不信任,就算蒋介石胜利了,其结果还是各个军阀对蒋介石敬而远之,离心离德。再看抗战后,民主党派,尤其民盟本来倾向于国民党,比较国民党代表正统,这个时候国民党需要的是通过统战,拉拢民盟,结果他硬是解散民盟,或者说用暴力解决他的反对派,其结果是把民盟推向了他的对立面。在台湾让宋楚瑜出走,直接导致国民党失去政权,如果这个是李登辉故意的话,那么2004年国亲合作竞选,虽然失败了,这个时候国民党需要的是和亲密党齐心协力来发展,但是国民党选择了赶尽杀绝,终于上亲民党泡沫化。其实本来亲民党的支持率是高于国民党的,亲民党的宽容换来了国民党的残酷。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开始连战没有统一党内思想,延缓了合作;接下来马英九则采取赶尽杀绝的办法来解决掉亲民党,我们知道当时的马英九人气很旺,但是这个并不是孤立自己的理由啊,这让我想起来抗战刚结束时候的蒋介石,那个时候他的势力如日中天,他选择武力解决问题,马英九何尝不如此,这种做法使得自己的威信降低了。现在马英九人气不旺了,他还怎么办呢?其实蒋介石的赶尽杀绝做法,在他实力和对手接近的时候就注定自己失败了,已经无法坚持。反观他大陆时的对手,在民主党派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还是耐心的统战;解决党内纷争的时候,选择先妥协,再讨论。如一四方面军的争论,也很危险,但是先讨论,然后争取多数后再解决纷争;文革后,选择否定文革但肯定毛泽东思想,总之采取的是求同存异。
因此解决内讧的办法主要是两条: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要结合实际行动,从而不流于口号;二是用妥协的办法避免分裂,然后通过辩论来达到思想的统一,思想上认同后再清除顽固分子野心家,从而确保力量的不损失。
祝愿中国国民党进步!
第二篇:三生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三生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
开发区永安小学
王云
问题一:如何结合当前的热点开展“三生教育”的教学工作?试举例说明?
问题二: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三生教育”的教学工作?
问题三:青少年“早恋”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问题三及其解决策略:
学生早恋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近年来,小学生“早恋”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件令教师、家长深感困惑和棘手的事情。同时“早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过去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好就行,却不知心理的健康也同样重要,同样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想,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它,了解它,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帮助学生。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取得一些心得。在此,我愿意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早恋的成因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经过调查大致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双亲经常争吵,缺乏家庭的温馨,得不到个人情感上的满足,便把这种需求向外转移,通过早恋来弥补。二是父母离异,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心理发展失衡,缺乏完整的亲情的滋润,可能通过与异性交往中去体验异性的关爱。三是农村家庭“早婚早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十五、六岁已经是“大人”了,去尝试追求异性的情感体验。
第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对极少数男女生的过密交往既不加以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又不加以管制,听之任之,极有可能发展成早恋。二是学校在性教育方面没有认真抓好,不进行或者没有性生理、性心理、性卫生等科学的性知识教育,青春躁动期的少男少女由于好奇而亲密接触与交往,也会产生早恋。
第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需要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说的仅是改革开放嘛,免不了会飞进一些“蚊子”和“苍蝇”,在社会上时隐时现。例如,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越来越进步,但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应运而生。电影、电视、VCD已走进千家万户,但一些激情(性爱)镜头、裸体画面或图片时有出现。还有,一些地摊小说、黄色书刊等等。试想,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不良的文化氛围,身在其中,青少年难免受到不良影响,再加上周围环境谈论诸如“追靓仔”、“泡靓女”、“生孩子”之类的事情,这就更加激发了少男少女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对异性的接触和交往明显增多,以致发展为早恋,过早体验对异性爱恋的滋味。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四、我们从中学生内在的心理来看,主要有思想情绪、性格类型、内心冲突等内容。从青春期的心理特征来看,性格正处于可塑期,情绪不稳定,易躁动,行为往往捉摸不定。他们对人生、社会等有关问题的认识幼稚,却又自以为是,与人顶撞,甚至与人格格不入,以致产生逆反心理。也可以说是叛逆性格所致吧,你越反对的事情,他(她)越要去做。比如,学校不允许男生女生交往过密,他(她)偏要对着干。可见,由于性格上的不成熟,情绪上不稳定,行为上带有冲动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早恋也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还有一些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怕苦畏难,虽精力充沛但内心空虚,无处发泄,于是不断向外界寻找新奇和刺激,也有可能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谈恋爱上,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当然我们不排除个别中学生的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爱慕虚荣,追求时髦,看见别人(同龄人)谈恋爱,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自己也跟上去,加入中学生的早恋队伍,似乎有点“游戏人生”的味道了。
总的看来,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几点,我仅就这一问题所涉及的一些因素进行初步的分析。现在我没有继续深究,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那就是我们如何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怎样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呢?接下来,这正是我所要说的。
二、解决的策略
1、开展好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为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对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对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如不健康小报、书画、录像等,也有很好的作用。扫除一切阻碍青少年成长的障碍,除了进行一般的人生观、青春期性教育外,有两点必须予以重视:一是开展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进行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
正如人的健康一样,要想加强抵抗力,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其次还需“接种”,提高免疫力。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机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面。他(她)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使他们处处感到温暖。全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这一点很重要,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试想一下:一个教师,学生有困难不找你,有问题不找你,有心事不告诉,班级工作能搞得好是很难想象的。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事情的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能够使班干部,同学们以你为核心,师生间有较强的凝聚力,班里的同学能团结协作。这样的集体,又有什么事不好解决呢?在本学期中,就有好几位同学主动地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内心秘密(“单恋”引致的情绪波动)和盘托出。在日常的交往中,了解到其他同学也有“早恋”的迹象,所以,班主任取得学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
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间互相互补,编排座位时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安排班干部时考虑男女生的比例和配合。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经常地开展异性同学间的互帮互相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风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不仅能成为预防和克服学生“早恋”的有效手段,还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中学生“早恋”问题已不容忽视,其危害及衍生的副作用已为人所共知,小则关乎学生个人的前途,幸福,大则关系到社会的安宁,祖国的未来,只要我们深入学生,以诚相对,为学生设身处地,用爱心去感化,发挥群体力量,相信一定能妥善处理好中学生“早恋”问题的,以使学生健康成长安全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三篇: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会
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进行探究,我的体会是:
一、抓住关键,创设情景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一些关键的数学信息点,抓住了这些数学信息点,就象拿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创设问题情景完成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8页加和减(二)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画片的场景。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有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第二个问题是中间的小朋友和左边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张画片。学生要通过看图收集如下信息:左边的小朋友有9张画片,右边的小朋友有6张画片,中间的小朋友有24张画片。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使学生感知问题的存在,关键是使学生碰到问题后能主动进入积极思考状态。顺利地收集并整理这些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教师设问法,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活动发现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故事引入法等。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创设情绪情境。创设情绪情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意志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或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注意力。
收集和整理信息,首先要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是,先整体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呈现的其他信息。图上有提示语的也可以先读一读提示语,再看图。其次,要认真、仔细地看图。通过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做到看正确防看错、看全面防遗漏,特别要留意隐含在画面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收集到的信息理一理:哪些信息是提供的条件,哪些信息是解决的问题?最后要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根据提供的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取舍,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打好基础,加强训练
收集整理信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离不开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两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要为学生切实打好有关的知识基础,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技能和数学的思考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例“千克的认识”一课的引入,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头脑中有个模糊的概念,就是体积大的就重一些,反之就稍轻点。为了打破学生这一思维定势,我一开始就出示两包大小差别很大的物体,让学生
猜测,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大部分猜测大的重,这时引出问题,用秤来称一称。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深刻认识: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必须要用秤来称一称。儿童的生活经验,有的是靠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取得的;有的是靠教师提示、介绍等方式取得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以积累经验,如游戏、参观、制作等。特别是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素材和情境,更要精心筹划,通过呈现图画、播放录像、模拟现实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间接获得有关经验。
三、注意交流,及时反馈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为了解决难点,讲得往往太多,规范性的要求也提得太多,学生的解题策略仅仅是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虽然能在类同的练习中发挥较好,但一旦遇到新的类型就无从下手。交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尽可能精讲,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解答时间,从真正意义上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只要思维策略有效就正确。交流,指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达、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逐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生自己看图、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到小组里交流发现的信息,陈述自己的思考,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交流,及时反馈,是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每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要注意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提升,让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适当评价,鼓励创新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学生常常把尽快得出答案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解决过程中忽略了答案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逻辑,因而要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评价。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根据教育学家研究表明: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问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五、加强实践、拓宽时空
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具有新背景的问题,但知识背景不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学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例如:我向学生布置下列一些研究课题:
1、某商店某一类商品每天毛利润的增减情况;
2、银行存款中年利率、利息、本息、本金之间的关系;
3、如何利用估算某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围绕某一研究性课题开展调查,让学生多了解利息利率、市场经营、住房建筑等实际知识,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将某一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之。教学的重点,不能再停留在自变量的选取,等量关系的寻找上,而是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解应用题的素材结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
综上所述,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认真落实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始终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厦门滨东小学沈雅芳
《教学“解决问题”的几点关键》晴雪
第四篇:生物制药在中国之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生物制药在中国之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
F1640201 瞿清辉 716401910019 1国内外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
1.1国外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自1971年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从目前来看,生物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每年的科研经费也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和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有40多个,总的来说,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虽然整体落后于美国,但其发展势头迅猛,在生物制药的某些领域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过美国。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研发经费投入较多,部分公司的实力甚至超过美国和欧洲。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国注册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吉林、山东、辽宁等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非常重视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发展规划已经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生物制药产业基地,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发展形势良好,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有200多家从事生物制药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大多规模较小,大多是一些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无法与国际大鳄相竞争,此外,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格局,另一方面,虽然这些公司打着生物制药的旗号但实际生产的生物药物所占比重并不高。更重要的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制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约为7.36%,远低于全球生物制药业在整个制药行业所占的比重。2.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达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生物制药的研发和生产,相比而言我国的投入远远不够。另外,从申请的生产专利来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可以达到全部专利的50%以上,而我国申请的生物技术专利不足全部专利的1%。此外,由于我国生物制药缺乏核心技术,至今没有一个在技术和市场上有明显优势的产品,目前所畅销的药品还是十几年前开发的旧品种,新上马的生物制药企业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2.3生物医药系统平台建设不足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长期性的平台建设和大环境建设的问题[4]。如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生物制药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限制了生物制药企业的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研发的技术无法很快投入实际应用;专利保护不到位,生物制药领域浮躁作风现象严重;现行药品招投标机制、流通体制等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医药系统平台建设水平不足有关,都严重制约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4产业规模小
2002年,美国30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净销售额就达到567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产业规模只有50亿美元左右,其中现代生物产业产值约5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
l%左右。与此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产业规模小。例如,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是目前国内比较大的生物技术公司,但其销售收人均不到2亿元;而美国Amengen公司销售收入已达到80亿美元。2.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工程化”环节是瓶颈。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是目前科研院所、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我国生物产业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在5年左右,但在产业化方面的差距在巧年以上。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巧%,有的地方甚至不到5%。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中试、放大、集成”的工程化环节,投融资渠道不畅通,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2.6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分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兴建的生物医药园区有60多个,并且数量还在迅速增加。在这些园区中,除上海、深圳、长春、湖南浏阳等一些大城市的医药园区形成较强实力外,大多数园区发展资金匿乏、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企业少、具有市场优势的高技术产品少,远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积聚和链动效应。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造成我国生物产业有限资源被分散和弱化,加剧产业结构性矛盾,甚至导致生物资源流失、生物安全失控,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7企业赋税重,缺乏优惠政策支持
目前生物技术企业增值税率在13%一14%,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由于生物技术产品从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上市的周期长(至少在5年以上),大多数企业享受不到“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2.8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我国私募资金基本没有,创业投资不发达,社会上为数极少的担保公司力量薄弱。许多生物技术企业因缺乏足够的资本金或担保,很难申请到贷款。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3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生物制药是个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高收益的产业,也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不断投入资本到新药研制当中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地产业链,这势必意味着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资金规模,下表为全球及国内二十大制药巨头资产及利润数据: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制药企业无论从体量还是利润上,都远远无法企及国外的这些制药巨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企业无法在新药研究上投入足够多的资金,而新药研制的缺乏也导致了我国药企利润空间较小,这可以算是个恶性循环。其次,中国现在的资本市场越来越充满浮躁性,像生物制药这种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许多投资者并不亲睐,而银行也不愿在这个高风险产业涉足太深,而且中国并没有合发的私募渠道,导致企业要想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也单一,规模也很难扩大;浮躁的心态也让很多药企宁愿做“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道路,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产品快速回本,也不愿意做原创的新药研制这种长期投入,这也导致了我国新药研制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资源。其次,我国现在许多药企的研制方向是顺着国外药企的方向走,而生物制药作为一个高专利门槛的行业,这种模仿行为常常面临侵权起诉等官司,而中国也已加入WTO,所以在专利侵权方面迟早要和国际接轨,因此对我国药企发展的外部形式也不容乐观。而且申请国外专利的费用也很高昂,一项基因专利在国外30个国家申请下来,需花费6万美元,其中主要的花费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国家的政策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不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宣传中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和税收等优惠。其次,国家应当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让各大药企能更好地交流技术经验;其次,提供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或者说投资环境更需要国家法制建设的努力。
4解决方法
4.1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生物制药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因此加速生物制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要实现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进行横向一体化扩张,这种水平扩张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较低产品成本,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和流程化;二是沿着企业既有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重组,这里的重组合并包括对上游生产资源的收购,对下游销售渠道的控制以及对产业内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4.2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为了提高生物制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应该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意识,一方面可以对所引进的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模式积极研发新型产品。第二,政府应该加强生物制药创新基础实施建设,支持各地区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建设。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第三,大力加强“政产学研医合作”。首先,政府通过出台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然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政府的扶持下共同筹集研发资金,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共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平台,促 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能快速有效的产业化。最后,与医院临床需求相结合,形成具有市场潜力、安全有效的新型产品,从而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4.3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我国应该积极培养、大力引进和有效运用优秀生物科技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学科,传授生物制药企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制和质量控制等专业知识,重点加强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高实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生物科技人才,特别是加强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此外,还要注意进行国际交流,对于有潜力的生物科技人才可以为其提供出国考察、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出台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创办企业或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对于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可以在收入福利、生活环境、研发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其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研发设备等,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生物药品的生产和研发工作。4.4积极开拓多种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型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而绝大多数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生物制药企业无法通过自有资金实现“投资——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大量外部资金介入。针对生物制药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设立国家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直接资助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其次,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生物制药产业。一是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二是通过设立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对生物制药产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通过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制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最后,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股市融资平台,大力鼓励处于种子期的微型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处于发展期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处于成熟期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此外,对于符合发行债券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来筹集资金。4.5改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专利保护政策
申请“基因专利”是保护基因功能开发和应用的唯一有效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获得了基因专利,谁就能在国际上获得垄断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拥有今后的基因开发的市场。据介绍,目前美国的塞莱拉、因塞特、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等企业共申请了0 万项基因专利,其中美国政府已批准了1222 多项。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科研单位不仅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很少,而且国家专利部门对国内科研单位提出的基因专利申请一项也未批下来,这样对我国想在国外申请更多的基因专利、抢占基因开发市场十分不利。对生物制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制高点基因专利保护问题,我们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制度设计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利益平衡原则,即充分考虑到专利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和保护范围之间的平衡以及专利人权利与维护公众利益的平衡,其本质为协调专利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保护我国民族产业的原则,既考虑到与国际接轨,又顾及国内现实现状,保护国内相对落后的生物医药产业。
第二,保护模式的选择问题。是采用类似于植物新品种行政保护的“准专利”保护机制,还是在传统专利法制度框架内寻求保护?面对高科技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冲击,是另起炉灶,还是对传统制度加以变通解释?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在专利法的框架内通过调整具体审查标准的要求,实践已经把基因相关序列保护推上了专利法的范畴。中国事实上也已开始受理基因专利的申请,基因专利保护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生物技术保护由特别法向专利法的回归,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特殊问题在专利制度中将以特殊的模式予以解决”。
第三,尽快制定新的“审查指南”。我国0334 年的专利法首次修订后,化学物质已被正式纳入保护范围,而遗传物质如基因和染色体等都属于生物化学物质,一样可以授予专利。我国大量基因专利申请被搁置,主要是与我国相应的政策界限仍然模糊和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有关,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寄希望于具有可操作性的“审查指南”的出台。
第四,明确基因专利保护的主题。原始的5 *)序列是不能获得专利保护的,但只要对基因的相关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可申请专利。就目前成果而言,6$.7单纯的$* 89(单核苷酸多态性)不应授予专利,至于:5 *),由于它是在;< *)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体外合成的产物(是一种创造的产物),只要其符合专利的实质审查要求,即可授予专利。这也是国内较具倾向性的意见。第五,严格基因审查的要求,提高基因专利申请的门槛。这既是考虑到和世界接轨,也是出于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实用性要求的从严把握,不仅要求满足“特定、实质、可信”,还应有实施例子的证明;二是说明书的充分公开和限制过宽权利的要求。第六,加强我国遗传资源的保护。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我国基因专利有很大关联。早期,由于我国对遗传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大量的遗传资源外流,一些国外的研究机构甚至大规模地破译与注册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人类基因组只有一套,一个国家有优先开发、利用 和保护起基因资源的权利,若今后我们对某个被外国人抢注的基因再开发和利用,将在经济上付出高昂代价,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分离克隆基因的能力,抢救中华民族的基因资源,同时加强立法保护,从生物学意义上留住“中华民族的根”。4.7改变政府产业政策
政府的政策对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下面以产业政策发展较为完善的美国为例,论述一下它们较为成功的政策: 1)组建简洁而又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品上市,都有政府机构参与,已经形成了完整而又有效的体系,体系的一级政府机构为NIH、PTO 和 FDA。NIH 作为创新体系的起点,PTO 使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促进产业化,并最终受到 FDA 的检验和批准上市。此外,环保署、农业部、国防部也是这一体系的组织者。美国这一组织管理体系既保证了研究的前瞻性和应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也保证了投资的安全性,将产业化风险降到最低。
(2)构建完善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政府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技术转让法律体系,主要包括著名的 Bayh-Dole 法案、Stevenson-Wydler 法案、《联邦技术转让法案》等。这些法规进一步规范和放宽了技术转让的政策环境。
(3)推行积极有力的财税支持政策。第一,给予高额度高增长的研究开发投入;第二,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企业与大学的技术合作;第三,实行鼓励创新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税收政策,例如研发税收减免,投资税收减免,抵免税的结转与转让,成熟企业的税收优惠,新企业的财税优惠等。
(4)培育健康完善的多渠道的资本市场。(5)建设产业创新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化。我觉得美国的产业政策值得我们政府参考借鉴。4.8加强药品监管
生物技术药品是特殊商品,政府从法律鼓励守法者,制止违法者,对新药的研究、开发、评审,应高质量地依法办理,积极协调与支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审批时间。资料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生物技术药品的研究与临床试验都起始于美国,但首先进入市场的却是欧洲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一种新药的评审时间在美国要比在欧洲长半年以上。另外,在美国,新药的平均临床试验时间也要比日本多一年以上,这种状况对于加速我国生物技术药品的产业化颇有借鉴意义,同时,各级政府应对医药市场加强管理,以保障药品质量和合法竞争,对生物技术产业予以政策上引导,创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的有利环境,否则就会导致市场紊乱,而不利于生物技术药品的产业化 4.9加大多我国生物医药的下游领域投入
生物医药的下游领域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顺利产业化。据估计,我国生物工程上游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接近,但下游技术相差 10 年左右,中试力量薄弱,支撑技术和生产的装备落后,大部分技术成果尚无法进行产业化转化。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有利于将高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利润的商品,刺激市场投资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一点微小的建议。
第五篇:大学生之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正以坚决的态度,出重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人们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二)怎样控制房价上涨,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
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方面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一、“重药”降“虚火” 坚定不移控房价
房地产市场是城镇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价位,是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迫切需要。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需求强劲,城镇居民的改善性需求不断加大,投机投资性需求仍在伺机而动,再加上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稳控房价还面临较大压力,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因此,必须施“重药”降“虚火”,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把调控进行到底。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坚决贯彻落实好“新国八条”精神,努力巩固和扩大前一时期调控的成果,努力实现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的目标。
1、货币“闸门”要收紧。由于前两年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了房价高涨。2011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截至7月上旬,央行已连续6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应继续灵活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善房价稳定的货币条件。
2、投机投资要“退烧”。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投资渠道偏少,在房价持续走高的预期推动下,很多人加入“炒房大军”,成为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稳房价就必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要求,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调整税收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加交易成本。还应从严执行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压缩投机投资空间,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3、有效供给要增加。供需矛盾突出是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对不合理需求做“减法”的同时,还应在供给上做“加法”。应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完善土地出让方式,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改变单纯的“价高者得”,防止地价助推房价。
4、市场监管要强化。一些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散布虚假信息、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坑害购房者。应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和监测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
二、保障更给力 安居梦圆“暖心巢” “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今后5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3600万套,覆盖面将提高到20%左右。按照一家三口计算,意味着将解决1亿多人的住房问题。2011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比2010年增加72%,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新开工超过500万套,超过全年目标任务的50%。眼下,各地正按照中央部署,坚决打好住房保障这场“硬仗”。
1、保土地供应。“万丈高楼平地起”,建房首先要有地。近年来,各地在保障房土地供应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广东首创保障房用地单独储备制度;北京通过划拨和商品房配建等方式,2010年供应保障房用地超过住宅用地供应量的一半。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切实落实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政策,对保障房用地应实行划拨等多种方式,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进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2、保资金到位。大手笔的保障房建设,离不开大手笔的资金投入。完成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需要1.3万亿—1.4万亿元投资。中央财政将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2010年增长34.7%。地方政府也应 1 加大支持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将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同时,探索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3、保分配公平。这是安居工程的“生命线”。如果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新的不公和社会矛盾。必须从准入标准、审核程序、动态管理、退出执行等方面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保障房源、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公开,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做好人口、住户、房屋、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掌握基本情况,严防不符合条件的家庭混进来,让符合条件的家庭真正受益。
三、政策重落实 地方政府须尽责
中央明确提出,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地应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稳控房价、加大住房保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1、认识到位。工作到位,首先是思想认识到位。应充分认识到,高房价不仅加重了当地群众的住房负担,影响当地民生的改善,而且不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应清醒地看到,对稳控房价、加快住房保障,百姓翘首以待,全社会高度关注,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懈怠。应真正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看,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来抓,牢固树立抓不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建设就是失职的思想,切实高度重视、负起责任。
2、明确任务。对于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中央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许多硬指标、硬任务。比如,“新国八条”要求各地第一季度公布房价控制目标,要求2011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不得少于前两年年均实际供应量;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了各地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等等。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和措施,明确保障房建设的计划和进度,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3、狠抓落实。解决住房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纸上谈兵”。要把确定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抓到底,毫不放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严格执行“新国八条”的规定,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从严执行信贷、税收、住房限购政策,尽早使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兑现对社会的承诺。对住房保障,应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确保2011年11月底以前全年任务全部开工,主体结构完工的要占到1/3以上,让困难群众早得实惠。针对资金问题和一些地方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不打折扣。
4、严格问责。责任是压力,也是动力。考核问责是确保完成任务的重要抓手。必须强化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对地方负责人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建立健全对辖区内城市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
四、观念需转变 量力而行谋安居
就家庭和个人来讲,应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放大住房预期。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应过早把自己“拴”在房子上,“先租后买、先小后大”未尝不是好选择。
理性消费,不仅需要居民转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创造良好环境。应通过加强市场调控,使房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预期,避免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加大公租房供应量、扩大覆盖面,为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价格较低、可以长期租住的房子。还应规范、发展租赁市场,让人们有更多稳定、价格合理的房子可租。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和《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将加强对出租房、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的管理。此外,还应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虚假信息误导群众。
中国住房问题之我见
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伴随 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住房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城市住房困难,房价不断上涨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解决住房问题仍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
一、中国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中国城市住房短缺
中国城市住房短缺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投入的不足、低租金政策和住房建筑标准的提升造 成的,而这些政策和制度安排是“生产第一,生活条件在后”的发展战略和“住房是社会主义 国家中一种不寻求经济回报的社会福利供给”的执政理念的直接产物。同时现今的现状还有就 是城市土地供应的不足,土地不能放开供给,这就直接导致了住房的短缺。
2、城市住房不平等
中国政府的早期成就之一就是使不同类型的城市居民在住房分配中达到较大的平等。但是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种新的住房不平等模式逐渐产生了。其中城市住房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在有限的住房投资情况下,大多数资金又都是投到国有企业 管理下的住房,这种依据中国城市中的三种住房所有权类型而形成的住房投资分配的不平等是
3、房价居高不下 ①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房地产市场上,供求关系仍然是影响房价的关键性因素。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土地资源 的稀缺性决定了国家供应房屋建设用地逐年减少,这与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呈负相关。即城市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住房需求往往超过土地的有效供给。这供给量不足客观上导致了房价 的高涨。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而这种潜在需求可在 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需求。这种潜在需求仅仅是一种住房需要,只有当消费者在各种可能 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该商品时才是一种有效的需求。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收人 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不断地加强。因此,这种主观欲望与客 观条件的结合,必然导致住房需求的膨胀,进而出现“卖方市场”,这样,房价的上涨也就顺 理成章了。
②国家宏观政策的缺陷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房地产税改 革、国八条、禁止期房转让、房贷利率上调、国六条等。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在对我国形成 统一、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在房地产牛市面前,多少有点显 得苍白无力。“招、拍、挂”土地出让政策影响土地出让价格上涨,另外“国八条”中把“稳 定房价”提高到了政治高度,对于“稳定房价”而言,笔者认为,政府在对待房价的态度上不 够坚决,尤其是对有些地方政府而言,有意推高房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推高房价的间接后 果是推高地价,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在住房保障制度方面,政府的力度还不足,特别是对中 低收人阶层的扶持还不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价的上涨。
二、中国住房问题的解决措施
1、解决住房短缺的措施
破解这一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挖掘土地的潜力。笔者以为这个潜力是存在的,这就是长期 被人忽视的农村宅基地问题。农村宅基地是我国乡村政府批给农民的住宅用地,这本来是农民 安身立命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农村的宅基地却存在分散、占地过大的缺陷。一方面是城 市土地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农村宅基地存在绝大的浪费,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市场手段进行土 地置换,具体地说就是减少一块农村宅基地,增加一块城市土地用地,这样就可以在不减少土 地的情况下实现城市用地敞开供给。
土地置换方式的操作路有三:第一,由购房者自主成立住房合作社,到农村购宅基地,由 民政部门监管,在给予农民高额补偿并使宅基地达到复耕条件后,每取消一块农村宅基地相应 地增加同等面积的城市住房用地;得到土地后,合作社采取招标方式委托房产建筑商(不是开发 商)建造,房屋建成后根据协议在合作社成员中分配;第二,由开发商出面,按照建设新农村的 思路,用为农民建造集中居住的农业新村的方式换取差额的土地“指标”,然后在政府监督下 用这个指标换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楼盘;第三,由地方政府直接出面,组成专业公司,按照
规划,利用银行贷款首先建设农业新村,获得用地指标,然后将该指标用挂牌出让方式卖给开 发商,所得款项一部分用来归还银行贷款。
2、解决住房不平等的措施
破解这一难题最好的方法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在政策上为住房平等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本上应当加快发展经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 给,对低收入家庭进一步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解决社会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不 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市场来完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依靠自身的力量,借助自身 的资源,解决社会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廉租住房制度可以说是政府的一项福利政策,是
政府资助和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政策.不能站在市场角度去衡量,而是应当根据国家的财力、社会的力量和中低收入者的数量.依照统一标准去实施。廉租房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补贴手段两者结合。因为廉租房用以租用.没有产权,应该对廉租房免去士地成本。
3、控制房价的措施
控制房价应该从房地产整个产业链来控制,房地产价格的成本包括土地价格,建安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推广费用、财务费用等。近几年来。土地价格至少翻一番,个别地区翻了两番. 而房价仅涨了60%。可见,房价涨幅还远远赶不上地价。因此控制房价的关键在于控制土地价 格的上涨。要抑制房子价格,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 应量,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地供给能从源头上控制房地产开发速度和数量。因此,要加快建 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依法打击炒买、炒卖土地、哄抬土地价 格的不良行为,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把“降低 房价上升到政治高度,而不是“稳定房价”。此外还要完善廉租房制度,首先应该把廉租房补 贴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提供稳定的租金来源,其次,廉租房的承租人收入水平提升到一定 程度后,政府应当收回该廉租房,转租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家庭。
二、什么是钓鱼岛争端的最终解决方案?
钓鱼岛要么100%属于中国,要么100%属于日本,“拖字诀”是无法导致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自动出现的,需要考虑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而是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而中国防止钓鱼岛局势失控的关键显然是提高日本和中国爆发冲突的风险,即增大对日本的战略威慑能力
尽管中日两国围绕着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似乎已经暂时告别了白热化阶段,然而除非海平面上升把这片小岛彻底淹没让两国争无可争,或者两个国家的15亿人民突然罹患不可治愈的失忆症,忘记了地图上还有这么个地方,否则这个问题肯定会一直存在下去,这是由钓鱼岛冲突的本质所决定的。
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之间唯一存在的分歧,但很可能是唯一一个双方立场不存在调和空间的矛盾。钓鱼岛作为同时远离中国大陆和日本本土的一片小群岛,在主权归属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非零和的中间方案,在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政治基本行为体的时代,钓鱼岛要么100%属于中国,要么100%属于日本,这一点注定了钓鱼岛问题迟早要以某一方放弃原有立场为最终解决办法,“拖字诀”是无法导致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自动出现的,人类的外交智慧还没发达到这一地步。
这意味着中日两国围绕着钓鱼岛考虑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不是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向,而是等待解决问题的时机,即什么时候采取行动会以最小代价获得钓鱼岛的无争议的法律地位。这就给中日关系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能够保证炸弹不爆炸的保险装置只有一个,就是两国对冲突后果所作的成本-收益计量。如果双方都认为在钓鱼岛问题上逼迫对方放弃立场的己方实际成本和风险成本高于获得岛屿的收益,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就基本上可以排除。钓鱼岛问题在中日关系当中所占据的位置是症结还是枝节,其实是由这一计量的结果所决定的。计量的公式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需要考虑的己方成本参数可能包括:和对方爆发冲突必然导致的贸易损失、以及冲突可能失败的风险。而收益则可能包括:获得岛屿控制权的 4 资源和经济收益、凝聚民众巩固政权的政治收益、提高国家形象在国际和区域范围内树立大国威信的外交收益等等。
中国如果打算针对日本的钓鱼岛企图采取预防性外交的话,其着力点只能放在上述五个中的一个,即通过降低日本的可能收益、提高日本的可能风险来迫使日本放弃或者推迟在钓鱼岛问题上再度发难。降低日本收益的努力基本上是无法计量甚至是无法感知的——中国怎么可能说服日本人对丢掉钓鱼岛处之泰然?就像日本人不可能指望中国默许日本在钓鱼岛水域为所欲为一样。别人无法让我们心甘情愿接受的事情,我们也不太可能让别人对之心悦诚服。
因而中国防止钓鱼岛局势失控的关键显然是提高日本和中国爆发冲突的风险,即增大对日本的战略威慑能力,包括经济威慑能力和军事威慑能力。其实日本也是这么打算的,这就是日本不断强化日美同盟拉大旗扯虎皮的原因。就此而言,可以预计,中日未来互动过程中,威慑战略将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而威慑策略的最大风险在于,行为体永远不会知道威慑目标会做出怎样的心理反应
三、[转载] 中国应对现在钓鱼岛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曝光
一、我国立即将海军的一些将退役小型舰艇,换一个标志叫成海警,并搞搞成军队与公安共管,就完全可称为海警来在搞现在的海上执法,并且以后的经费也划归政府非军费的行政开支,这样说起来我国这还是在进行裁军呢?并且为了应对东海与南海危机,甚至可将所有近海防御你的护卫舰以下小型舰艇,全年都改换招牌在理论上划归海警编制,这样我国海警就具有足够兵力,应付现在的海上危机。活人为什么要被现在的编制困住?缩手缩脚!这些军舰虽然改变为海警,但仅仅是改挂了要一个非军队的牌子,其在行政上仍然完全可继续接受军委间接领导。所以在发生战争时并不影响他们配合军队作战。
二、由民间(官方实际上暗地承诺支持)发动搞大量的二岸三地民船与渔船,到钓鱼岛海域维权,这次香港不是有人要这样做吗?完全可指使国内大量人员与船只也同时参与,但官方则在公开的报道中不断呼吁人民克制,并通告不准国内人员参与并出海(但其实并不真正干涉),照成将来冲突发生时与国家无关的假象。
三、我国的两岸三地人员,似乎全都是静悄悄的出海在指定地点会齐后,大编队的向钓鱼岛进发,在编队即将到达钓鱼岛的时候,我国政府似乎发现了这样的情况,立即向日本政府通报情况,同时向全世界广播,并要求出海同胞与日本政府都保持克制,并要求日本政府保证我方人员安全,与此同时派出改制海警的小型舰艇到可干预的区域,随时准备在日本动武后对日方舰艇进行干预。
四、在这样情况下,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艇。将很难进行粗暴执法,而我国政府则派出海警人员会同日方人员一起到我维权编队内,试图说服我方人员撤离,可我国民间的维权组织却并不撤离,而是坚持要日本承认我钓鱼岛主权,与此同时又有大量预先约好我国渔船、民船,不断涌入发生冲突海域,并且绝不撤离,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僵持局面,并且一直持续数天不能解决。这时我国就可通过外交部与日谈判,做出双方都不驻军与脱离接触,使钓鱼岛海域非军事化的决定。这样其实我国就迈出了收回钓鱼岛的第一步了,五、如果情况不是如此,日本人居然强硬开枪撞船,照成我方人员伤亡,我方海警部队可立即开枪自卫,将日本保安厅舰艇消灭,然后公开宣布为了防止进一步冲突,我方舰艇暂时撤离冲突水域,要求日本与我合理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这样在理想情况下,会形成一种双方随后将钓鱼岛争端真正暂时搁置的现象,只要出现在这样情况,我国随后,就可通过不断民间活动,最终将钓鱼岛收回了。
六、如果在我国海警部队进入的同时,日本也调大量保安厅或自卫队支援,则我军就干脆通过民间的维权船引起冲突,然后动用军力将将在现场的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干掉算了。然后也同样是公开宣布为了防止进一步冲突,我方舰艇暂时撤离冲突水域,要求日本与我合理谈判解决钓鱼岛争端。
七、如在发生军事冲突与我国撤军后,日本又派出舰艇侵占钓鱼岛,则我方就再次组织民间保钓船去引发冲突。然后完全军事收复。然后干脆驻军占领算了。原因吗也很好找,虽然我国希望防止冲突主动才撤军,但日本一直不断挑起事端,残害我人民,这样我们就只好完全收回主权了。
四、钓鱼岛问题的终端解决方案 但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是站在官方的“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正是在此问题上的对立,才多次出现在该海域的纠纷,可以预见的是,归属问题不解决,类似的纠纷会一直困扰着两国的政府和民众。在领土问题上,双方的政治家都不愿意背负卖国的罪名,所以双方协商解决的可能性不大。但小平说的“现在我们的智慧不够,留给后人”的方式,只会对实际拥有钓鱼岛控制权的日本有利
彻底解决纠纷的途径不外有两种: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
先来说说战争的方式。这是左派积极要求的,踏平东京,杀绝小日本。问题是只能意淫、过过嘴瘾而已。一旦双方非得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话,对两国来说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正常的经济建设基本都要停止,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损失要比日本更加惨重。军事上中国因为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核威慑已经不存在,而日本有《日美安保条约》的保护,美国将界入中日争端,这对中方十分不利,况且二战时期日本就拥有赤城、加贺、飞龙等十几艘航空母舰,敢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海军叫板,现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制造出自己的航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双方开战,对两国、对世界都是一场灾难,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和平的方式又可以分为双方协商和诉讼,在此之前,中日两国政府就是采取的协商方式,包括春晓油田的合作开发(韩寒语:领导和来犯者还在欢快的谈一笔大生意),但这种方式已经被证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么要根本解决钓鱼岛问题,可行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就是将此争端提交海牙国际法庭,由法庭作出裁决。我们一直强调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拿出证据,在法庭上让小日本心服口服,让世界无话可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目标就是溶入世界,成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不论是加入世贸、还是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是严格遵守了各国认可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国际法则。那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也应该遵守国际规则。
如果胜诉,当然没说的,名正言顺收回钓鱼岛,行使主权。小日本不服,可以联合国安理会的名义讨伐之,出师有名、美国也只能袖手旁观了。如果证据不足,败诉了,那就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告诉自己的渔民,那不是我们的。否则老百姓被人抓起来了,损失造成了,再抗议又有什么用呢?
五钓鱼岛问题解决方案之我见
1、钓鱼岛问题的实质
钓鱼岛不仅仅几个小岛的问题、是东海的控制权问题,钓鱼岛问题非常复杂。
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我国台湾等地渔民经常到这里从事捕捞活动,年可捕量高达15万吨。
钓鱼岛具有战略意义,是中国走向海洋,克制美国封锁,突破美国包围,完成祖国统一的关键。钓鱼岛关系着中国、美国、日本、台湾多个国家及地区。关系着国共两党,关系着中国的未来。
2、钓鱼岛问题没必要操之过急。
钓鱼岛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要慎重。也没必要操之过急。东海资源的争夺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东海油气田目前开采的不多,很多都是中日合作开采,没有被大量掠夺。中国现在的问题应该主要放在南海上,南海油气被大量掠夺,是当务之急,中国在南海也有优势,应重点解决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很复杂,需要发展实力也需要谨慎解决
3、与其他国家不同没必要和他们对比
竹岛只是日韩领土问题,北方二岛问题也只是日俄领土问题。他们强硬没有顾虑,没有问题。中日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尽管日本与中国无法对抗,两国冲突对中日两国都没有好处,对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不稳定的中国是不利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4、夺取钓鱼岛之我见
中国当前应该快速发展海军和海洋科学,为夺取钓鱼岛做准备,事实也正在这样做。夺取钓鱼岛并 不在攻而是在守,即使现在中国能攻占钓鱼岛,也不能阻止美日军机,舰艇控制钓鱼岛海域,也不能有效利用开发东海资源,还是会被赶回来,还是白费力气。
台湾问题,和台湾发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使两岸关系更紧密,同一个民族一个中国认同感很重要。不求他帮上什么忙,但愿它别拖后腿,帮助美日对抗大陆半岛问题,确保半岛别闹事,朝韩关系也很重要。
中国应该派渔政船去钓鱼岛巡航,由一艘到两艘到十几艘。渐渐渔政船变成海警,在变成军舰、军机并且常态化,全天候化。将海域控制权一点点夺取过来。这个过程是伴随着中国海军和海洋科学的发展的。把日本逼出东海。那时中国国力渐强,日本国力渐弱,让他无力反抗,只能接受,让日本完全臣服于中国,之后历史怎么写,教科书怎么教,右翼思想怎么处理,就很容易了。没必要屠杀东京也没必要核爆日本。总之还是那句话,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建议:1,中国政府应果断派出武装力量和海监力量登上钓鱼岛,拔除日本设置的各种标志。建立军事海事驻防,驻军,长期海陆空三防合一守护国土,就像现在日本对钓鱼岛做的一样。2,将钓鱼岛问题提上国家大事议程,立即成立中国周边领海岛屿问题解决办公室,专门处理这些岛屿问题----南海诸岛,黄岩岛,钓鱼岛,台湾岛等
其中钓鱼岛和台湾岛成立特别小组解决,成员机构联合国防外交中央所有部门。
3,就钓鱼岛问题,成立国际谈判小组,长期不懈向国际申请重审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要求公平正义法制的角度全权回归中国,日本人力物力撤回他自己的国土。取得国际认可后,中国在钓鱼岛驻军,建港口灯塔,派巡航军舰和飞机长期执勤,守土有责!
4,在我国钓鱼岛附近领海派巡航军舰和飞机等军事力量,保护我国保钓人士船只和生命安全,驱逐日本右翼势力和妄想登岛的所有日本人,日本首脑要登岛必须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协商申请取得同意。而不是像他在就在自己领土似的先干什么干什么!5,看清楚钓鱼岛归属,势必影响台湾的回归,所以一定配合保护好港澳台的保钓人士和船只,还有台湾渔民渔船的安全,让他们争强回归的信心和愿望,使他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可以考虑台湾回归后,把钓鱼岛的经济开发权力交给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