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历过程 乐于思考
让学生亲历过程乐于思考
庹家小学邹德琴
摘要:生本教学是组织学生以研究的方式面对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在教学设计上尝试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过程,不同的思维碰撞过程……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乐起来,在乐中学,乐中思。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主体,力求创新,课堂上就会有生命的鲜活和人格的完美。
关键词:创造性、探究性、深入思考
生本课堂就是爱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的生动活泼,更具有发展意义与价值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9的乘法口诀是在二年级儿童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要通过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并在逐步学习解决逐步加深的实际问题中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多和数目的增大,学生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因而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去经历、感知、体验,多角度思维,突破知识点。因乘法口诀是数学的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习1-8的乘法口诀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增加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的结果后,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在训练时,注意变换方式,用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用学具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同样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
堂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平等、开放的氛围,提供操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数学学习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起学生思考。
要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活动的教学过程,就要为这种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是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揭开、开展出来的。它只是教学技巧,而不是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其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老师灌输,学生势必只能被动接受,因为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习者就不需要思维;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凭借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创设了《通过抢答题目,争夺智慧星》的竞赛场景,这个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为推导《9的乘法口诀》确立了好的教学资源,因本地学习实际,教师对教材中的主题图做了改编,在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抢答的竞赛上,以奖智慧星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课伊始,随着《西游记》主题歌的播放,学生屏息凝听,一页页的动画片隐藏着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语,以课件的形式奖给学生智慧星,当在屏幕上一一展现出鲜红色的智慧星时,师顺势说:“你们真了不起!获得这么多的智慧星,可是谁能从中发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一种胜利的喜悦鼓舞着他们,同时进入教师巧妙设计的思维情境中,可谓一箭双雕。学生简直情不自禁,手足舞蹈起来,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抢着说,有的说:“屏幕上有9行智慧星。”也有的说:“每行有9颗。”还有的说:“每行是9颗,共有9行。”“多完整的表达呀”。教师情不自禁的赞美道,自然地话锋一转,你们瞧!小袋鼠欢蹦乱跳的赶来祝贺大家了,它挠挠脑袋还认真的记下了同学们的智慧星,于是屏幕上出现数轴和舞动的小袋鼠。“请你们细心观察,猜猜它是怎样记录的,好吗?”这样渗透了集合思想,体现数与点一一对应的关系。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知道了,小袋鼠每跳一下,表示一行,于是在对应的点上记录了9、18、27、36、45、54、63、72、81,为学生自编口诀收集了素材,使学生进入了最佳思维状态,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里得到好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困惑、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亲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逐渐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创造性的适用教材,不仅反映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而且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顺应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找准了教学的起点,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主动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去思考方法,领悟到乘法口诀的来源。我只是起组织、点拨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使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在引出《9的乘法口诀》第一句口诀后,让学生拿出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的自编口诀卡,以小组为单位,同伴们在一起自编口诀,学生学习的情趣顿时高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只听笔在算式卡上沙沙的舞动着,口里在不停地默算着,时而静静地思考,时而有生进行质疑,他们的脸上露出自信、满意的笑容,9句口诀在学生的愉快学习中很快完成了。在学习时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急于评价各种计算方法的优劣,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计算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开放思维的观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在相互影响和激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想出多种计算方法,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口诀加强训练,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练习设计的开放,注重了习惯培养和态度养成。选择信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节课在教学中推导9的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进行进行乘法计算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生动的呈现出一些智慧星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场景,提出问题抽象出口诀,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巩固练习中课件中也呈现出:当花儿后面藏着谁,这样不完整的乘法算式时,学生无不被漂亮的花儿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竟然开放;当飞舞不止的算式卡、飘飘洒洒的口诀卡在屏幕上呈现五颜六色的景象时,让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时尚的手套配上暖和的颜色,给学生提供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资源;橡胶棒的价格和数量,列出两道不同的乘法算式„„这样集多媒体的声、色、形刺激着学生身体的感官,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静中思考,然后以游戏的方式强化训练,人们常说:“一年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一九是多少天?教师提示,学生打着拍子,一九()天,二九()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结束了新课。这岂止是学生的快乐?教师教的也轻松呀,只有这样教才是为了不教,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练习设
计不仅强调怎样运用口诀,而且引导学生注重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的情感认识和态度养成,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习得,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了学以致用,乐中思考,感受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可喜的。它的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非常可贵的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全班学生都能自编出9的乘法口诀,并且会用,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在其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只可能个别学生因为个体差异未能熟记口诀,所以,即使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把差异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给他们提供真正展示自己的舞台。另外,在本节课里,我注意“尊重个性,让学生超越自我”不只停留在书本的练习上,还在其他教学设计上也尝试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过程,不同的思维碰撞过程„„来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乐起来,在乐中学,乐中思。教学环节只有突出主体,力求创新,课堂上才有生命的鲜活和人格的完美。
第二篇:让幼儿主动探索,亲历发现过程
让幼儿主动探索,亲历发现过程
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袭卷了中国,这就是法国的“做中学”。那么何为是做中学?简单一句话:基于动手的探究式的教育方法在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运用。“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习科学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把握科学知识点,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首先,我们确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的,其实并不是涉及到高科技的深奥的内容才称之为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让孩子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必须着眼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有整体性的连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孩子循序渐进地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逐步加深经验,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应该是正确、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还要考虑每个年龄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更为孩子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所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确立了“怎样把不同的东西分开”、“有趣的磁铁”、“沉与浮”、“溶解”、“蜗牛”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教育主题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内 1
容。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事实证明,由个别孩子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了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二、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首先,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我们就围绕目标、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可以是废旧材料,不要只拘泥于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科学区、自然角里的材料的投放,有时候仅仅是小小的一条蚕、一片桑叶、一盒绿豆、一张晴雨记录表……,就为孩子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它就足以让孩子长时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和天气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考虑一物多用,可供孩子自由选择使用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如:我们提供铁锤、扳手等多种材料,让孩子砸核桃,结果有的孩子用扳手去敲核桃,有的用扳手砸,有的把核桃放在扳手里面把它夹开,有些用法连老师也想不到。可见,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另外,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要合适、恰当,让孩子易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经验,如:教师提供榨汁器让孩子榨橙汁,孩子很快就发现橙汁榨出来了;提供透明的烧杯让孩子观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孩子很快就看出鸡蛋浮起来了。教师可以根据
不同活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投放材料,来服务于教育目标和内容。
其次,在科学活动之前,我们还精心地根据每一个主题内容设计了相应的个人记录表,个人记录表一般是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所以教师提供给孩子的实验记录表要一目了然,让孩子一看就明白,特别是小班的实验记录表,更要简单易懂,中班的记录表在难度上可有所提高,孩子可以画图、打“√”、写数字……,形式可考虑多样些,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们下了不少工夫,把记录表设计得富有儿童特点,色彩鲜艳,美观实用,如:科学活动《取橙汁》的记录表,教师把记录表做成橙子的形式,涂上橙色,让孩子在橙子里面画出取橙汁的工具和方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记录表,教师设计成鸡蛋的形状,让孩子在鸡蛋里面画出鸡蛋的沉浮变化,孩子的猜想记录,教师用图画来表示,实验的结果则用手的形状来表示,那生动的形象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动手记录的兴趣。
三、引导孩子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做到:
1.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或方式来引入主题,形成鼓励孩子探究的氛围。
2.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能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为了认识磁铁的特性,教师设计了“谁是磁铁的好朋友”这一主题,并以“奶奶掉了针,拿不起来,请小朋友来想办法帮奶奶取出针”这一情境引入,引起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并进行记录。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
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孩子们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录。例如: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4.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操作验证,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
如果只让孩子猜想,孩子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孩子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孩子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孩子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5.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引出新的实验。
当孩子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孩子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孩子们的观点,把一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孩子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如:做完《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实验,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如果把熟鸡蛋
放在清水、盐水里会怎样?把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又会怎样呢?”针对孩子的疑问,我们先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然后再提出建议: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实验来解决!这样无形中又为下次实验设置了悬念,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余地。
四、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动员家长支持科学教育,使家园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
孩子们往往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反馈到家庭,因此,家庭也是我们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动员家长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同搜集最新信息资料,并为幼儿园提供科学知识上的帮助,我们于三月份召开了“做中学”项目的家长通报会,并开辟了“做中学”家长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家长介绍“做中学”的进展情况,其中开设了“你了解多少”“请你帮忙”“反馈意见”“教学内容”几个小栏目,第一时间了解教育的反馈情况,力争家园同步协调地进行教育。同时,于6月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在观摩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同时,分发“家长调查问卷”让家长真实地填写。多数家长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并与孩子一起在家里做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把实验中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同伴一起分享,对我们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通过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我们教师在自身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现在,孩子们对参加科学活动十分有兴趣,也能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凡事没有轻易地下结论,总是要先猜想,再进行尝试,然后再得出结论,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还能边实验边记录,并能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旧思维模式,而改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我们的“做中学”幼儿科学教育已初见成效!
第三篇:亲历过程 体验收获(我讲我的数学故事)[最终版]
亲历过程
体验收获
我讲我的数学故事
从参加工作到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30个春秋,暮然回首,感慨万千,在新课改之前,我的教学死气沉沉,墨守陈规、循规蹈矩,有时也反思自己,为什么我的数学课堂没有一点生机,我开始翻阅大量的数学资料,想从资料中寻求答案,可适得其反,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仍旧是老样子。我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新课改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我有幸参加了昌吉州“发展性有效评价的研究”,自参加课题以后,外出学习的机会多了,听专家的讲座的机会也多了,因此我对新课改下的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慢慢的领悟了。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改变,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尤其回顾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工作,我感叹更多,点滴做法涌上心头。子课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研究》策略,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路走来,我学习着、探索着、总结着、收获着。
记忆犹新的是:我校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实践应用”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了解后,开始写教案了。
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自己分析,解决有关圆柱体的实际问题。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教学准备:包装好的圆柱一个、剪刀。教学过程: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顺序和以往经验一气呵成的结果,为了体现我们的实验专题,在课前让学生包装圆柱,课中推导圆柱表面积公式及做练习时都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就这样,我的教案设计的初搞完成了。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到了试教的那天,我校数学老师去听课,我就按照设计好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看起来都顺利完成,还没做练习题呢,下课铃声响了,就这样有头无尾的结束了这节课。课后,通过老师们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分析之后我明白了:我只考虑到怎样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反复不断地分析重复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但自己教的很累,而且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
由此,进行第二次备课,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重新审视,明确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圆柱进行了包装,请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包装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说包装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各部分特征,并亲自体验了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从而为求圆柱表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推导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设问题:你知道包装这个圆柱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想一想,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出每一步计算的小标题。先找一生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等大家都做完了,就让板演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让与他思路不同的同学到黑板前边演示边说,并把有关圆柱侧面积展开图片贴在黑板上。随后又用课件演示了圆住表面积展开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和设计过程,老师的演示过程总结出圆柱体侧面积与表面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区别侧面积和表面积,我随机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展开自己的包装盒,观察、叙述展开的图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很自然地推导出圆柱表面积公式,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及分析能力。)第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公式,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出示三道练习:
1、劳动课上,同学们给五根廊柱刷油漆,柱高3米,底面周长0.5米,刷漆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圆柱形状的油桶,高1.5米,底面半径0.3米,做这样的一个油漆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3.一个圆柱形状的笔桶,高30厘米,底面直径8厘米,10个笔桶约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得数保留整十平方米)
(设计意图:
1、这几道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不仅让学生会直接运用公式,还要会根据已知条件的不同,灵活的应用公式。
2、区别三道题所求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应该求哪部分表面的面积。3.区别三道题最后的得数是否取近似值。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育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对待。)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已经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关于圆柱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看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更好。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开阔视野,进一步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第二个问题,设疑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处处观察圆柱体为后面学习体积、容积打下基础。)
经过这次教案的修改,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更加清晰了。再次试讲不在本校,而在县三校,且要求先上一节二十分钟的微型课,众所周知,我们在昌吉州只听过一次微型课,也没尝试过,真让人心惊胆颤,加之那么多老师来听课,此时的心情七上八下,硬着头皮上吧。
通过课前说小专题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感觉比上次好多了,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重难点突破,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就结束了。
课后评委们作了精彩的点评,有的说: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出来,但教的味还是太浓,把学生的能力估计的太低;有的说:有时偏重自学,没有引导,有时刚放开自学,不放心,又收回;有的说:重难点突破的不深,不到位,待进生会更差;有的说:两极分化严重,评价语也很欠缺、很贫乏等,要求修改教案,第二天再上一节课堂实践课。进行第二次教案修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尤其在突破重难点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老师巡视,随机点拨,留有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汇报时,深追问:每一步为什么这样计算,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第三次试讲,整节课让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通过让学生亲自包装,亲自展开圆柱的表面,亲自测量,确实让学生明白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从已有知识引入新知识,从而推出圆柱侧面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在推导方法上关注了多样,在计算方法上也关注多样及优化,回答问题时,先由待进生解答,再由优等生去补充解决,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发挥了特长生的优势,带动了中间生。
课后老师们再次总结性点评:有的说: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说:重视在练习中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练习题的设计针对性强,在层次上由易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还要深挖教材,该细讲的地方要细讲,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心悦诚服地去做,思维连续不断且有创新。
总之,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课题的引领,我真的很荣幸成为课题中的一员,自参加了课题研究,我进步了,我成长了,在一次一次课题研讨活动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思路也变的比以住更宽了,经历了这么多苦与乐,我由衷地说: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反思,才能迅速进步,课题研究给我更多的机会,每次的听课,交流活动,平时的教学,我都会写出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校本课题研修中我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坐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这条铺满艰辛的课改道路中一步一步,卓有成效的走下去,因为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四篇:《亲历历史》读后感
在译林出版社狂轰滥炸般的对希拉里回忆录《亲历历史》进行大肆宣传之前,我就已经对这本书大加关注。在剑桥的书店里,我还一手捧书,一手按快译通地读过一章的英文版。而在回国后的第一天我就把它的中文版买了回来,开始悉心研读。我是抱着对第一夫人的崇敬,以及对美国政治体系,乃至国会的运作方法的好奇去读这本书的。
作为一
位六年级就为自己写过自传的现代女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妻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希拉里在书中不只是白宫岁月,她写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信仰,以及从小就开始的“从政生涯”;从她的童年写起到步入著名的女校韦尔斯利,从初遇克林顿到恨不得把他“掐死”,直至“向这座我用了8年时间去亲历历史的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说再见”。
这本书怎么看怎么像是近十几年来美国生活与历史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且备有“权威人士”的“全文注解”),希拉里一家人的生活着实将美国的许多内容夹缠了进来。很多人想问,如果书中不写莱温斯基那一段会怎样呢?首先这会成为一个轰动性大新闻;其次,这就是残缺的“亲历历史”,使得全书都失去的一半的真实感。但话又说回来,当事人(特别是像希拉里这种地位显赫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相与真情呢?倒是那一章节的标题耐人寻味:勇往直前。
希拉里的文笔不算极为精萃(或许是翻译之故),但他着实将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写得颇为动人。尤其是当人们问她摊上克林顿这么个老公怎么还不放手时,她说他最能理解她,她写到:“1971年春,比尔.克林顿和我开始交谈,三十多年后,我们仍无话不谈”。
在书中,希拉里善于天真地告诉你“在小学时,我被认为是个假小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也会老到地说“在我作为第一夫人的岁月里,我更好地学到了政府如何能够为人民服务”,并把莱温斯基的名字从头到尾掩盖得严严实实。
也许正因为如此,《亲历历史》吸引了全球几亿读者的目光,并开出了100万的发行量,也为希拉里本人转来了800万的稿费。
真不知明年即将出版的克林顿自传中会对此事作何感想。
第五篇:亲历社会实践随想
亲历社会实践随想
实践第一天晚上大家虽然都在做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忙到很晚,但第二天早上大家都没有睡懒觉,硬是7点就起来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这一天又会是充实的一天。
我们原本计划上午去参观延安炮校,但从村民中了解到:现在的炮校没啥看的,经过历史的沉淀,那里已经基本找不到先前的痕迹,只有一个校门孤立地站在那里。我在想:也许这就是历史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事和一些人可能会在变,变得让你找不到迹象,而且这个变化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了解。或许在生活中,一颗坚韧的心也只有在亲身经历过挫折后才能获得;没经历挫折,没经过锤炼,你也许都会为别人的坚强而惊讶不已。或许有的时候,过程真的无比重要!后来,我们团队就选择了不去。
但来到南泥湾,我们总想找点东西。我们去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历史,了解到:1942年,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率领部队开赴南泥湾,在深山老林给当地进行农业大生产。开垦荒地,拼死拼命地干活,抱着一颗把陕北大地变为“美丽江南”的决心。在这次大生产中,三五九旅锻炼出了一种拼劲和干劲,后来毛主席把这种劲头总结为南泥湾大生产精神。在参观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这是1943年10月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时的讲话: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他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就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大生产精神表现出来的那种拼劲和干劲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会出现,没得吃只得去拼命,这种劲头都是生活所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现象不可能再出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需在吃的方面担心,但我们可以把大生产精神表现出来的拼劲和干劲在其他行业得到实践,我们可以去学习这种精神,在生活中培养一种顽强面对生活的韧劲,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将来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就有了顽强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时在生活中我们就会义无返顾地主动去同挫折进行战斗;生活中,孝敬父母、干事业等都可以是一种赶干劲的培养和大生产精神的实践。这时,南泥湾大生产精神表现出的拼劲和干劲在新的时代下就不会成为一纸空谈,它变成了我们践行生活的动力源泉。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我们还偶遇到了一位从南方自驾来到延安的六十来岁的大爷,他带着儿媳、孙子也在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我们问了老人一些关于南泥湾大生产方面的事情,他很详尽地跟我们介绍着。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老人说他自驾来到延安另一方面还想给自己12岁的孙子培养红色的意识,让他多了解一些革命历史,希望这些精神对他以后的成长多少有点积极影响。也许,这就是红色专家经常挂在嘴中的,所谓“接受红色教育”。新时代下,许多红色革命精神都不应该被抛弃,它对我们的生活仍然有很多可借鉴意义。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这些精神都得具有的。
参观完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后,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从纪念馆里出来了,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我们也算是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虽然算不上有多大的体会,但那一刹那心灵深处的一丝触动已经够了,能引起一点思考就已经是那个纪念馆立在那里的意义。也许,这就是那个纪念馆在另一方面的价值所在。
不知不觉一上午过完了,吃饭时间到了,我们来到了一家卖蔬菜的店里,由
于店老板预先就说,我们可以到他那用他的灶和锅来做饭。我们就在他那买了十几块钱蔬菜和十块钱馒头。我们准备一起动手做饭。对我们这群大学生来说来说,由于我们十几年来一直是待在学校,没能有机会出来亲历社会,自己动手做饭尤其让人心生新鲜。做菜的、等饭吃的、聊天的、洗菜的,大家都在忙着。但尽管有几个人在帮厨,我们还是手忙脚乱,火也老是熄灭,不知就连生火也是一门技术活,生活中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不一会儿就会有人来句:饭做好了没?还有多久才能好呀?好不容易,一盘菜做出来了,大家就围着一个小凳子肆无忌惮地开吃了,手里拿着一个小馒头和一双筷子,都没有碗。“你给我让个位置”,“你给我留点菜”,一会儿一盘菜就吃完了,有一个人喊着:“这菜实在是太好吃了,这顿饭是我实践以来吃的最香的一次。”大家都说:“嗯,我也是。”可是一盘菜过后,大家都没吃饱,我们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过程。经过一顿折腾,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一顿饭终于吃完了。大家都表示,这顿饭很好吃,吃的很开心,这么多人一起吃饭就是有氛围。有一个人乐乐地开玩笑说:“这就是南泥湾大生产所表现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呀。”
是呀,这一次我们确实是通过了自己的劳动获得了美味的佳肴,而不是花更多的钱去餐馆吃。我们体验到了自己做饭的不易,体验到了团队一起共餐所带来的快乐。
生活中很多事得我们自己去亲身经历,只有亲历过后才能明白其背后的故事和其最真实的内涵!
吃完中饭后,时间已经推进到下午两点。我们躺下了疲惫的身子,不过这期间队长没有睡,陷入了沉思。因为南泥湾的经济、民俗和人文等各方面和我们预想的有较大差距。我们的方案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重新做改进。队长在思考下午的活动该怎么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一个小时后,队长把我们叫醒了,大家都起的着实有点艰难,但也还是硬着头皮睁开了疲惫的眼睛起来了,眼前一片朦胧,好像都是几天几夜没睡觉。大家相互看着,都笑了。不一会儿,队长把我们召集起来,布置了下午的任务,要求我们两人一组在三个小时之内对至少10位村民进行采访。根据我们的实践主题,我们需要对村民的生活和梦想进行了解。我们都满怀着信心说保证完成任务,于是大家分头出发了。
我们倾听着一个个故事,一种种态度,一个个心声。虽然期间也有村民因为一些原因不愿接受我们的采访,但大多数人在得知我们的来历之后都很配合。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人,正是用一种态度生活着,而经历又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对你将来想做什么、你的愿望是什么、你对未来的想法是什么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回答方式也不一样。有一个小孩子很坦然地说道:“我以后想做一个工程师。”有一个大妈说的很隐晦,最后还是我们说您就是想以后家人都平安,好好生活,儿女一切都顺利,大妈才笑着说:“嗯,都这把年纪了,只图这些。”采访中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叔叔给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对我们“您对以后的生活有啥希望或想法”的提问,他直接说:“凑合着过呗,我这个年纪能有啥想法的一个月就那点工资,虽然自己在农场里干了二十年,再有想法也只能是空谈。”当然,他还向我们说了很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经历,当你经历了一些事,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你也许会顿悟,你的现状决定你的人生只能是“生活”,也就是生计和过活;一些梦想就会变得似乎不切实际,似乎不可能实现,这时候你不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的梦想,甚至只能深埋心中,甚至不久之后自己都在怀疑自己的梦想的存在性。”他还说:“一个人的梦想跟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它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某些
外在条件作为依托,激情不是实现梦想仅需的”我也在想,是呀,哪个人没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它会因为一些外部原因被埋没。我们不仅要思考:是什么让一位才四十岁的男人怀疑自己的梦想。也许就是因为他的某些坎坷经历,我们不得而知。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太多的太多需要我们去明白,去深思!
充实的一天就这样过完了,一切的一切需要我们去思考,忙碌的一天让我们收获颇多!
文/化学院 基地一班 冯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