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张晓娜
2013-7-9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调查以宝山中学部分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采用心理健康测试,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侧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将康的分析,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在初中学生心理问题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学生。初中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学习焦虑、冲动倾向。其中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表现为主要问题。冲动不是单亲学生的主要问题。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有问题学生的指导上应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特别二零零一年新婚姻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结婚率没有提高,离婚率迅速上升。单亲家庭正逐年呈成上升趋势。据“民政部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我国离婚人数为117.7万对,比1987年的58.1万对翻了一番,是1980年的34.1万对的3倍多。如此看来,平均每天约有3225对夫妻离婚,也意味着3225个家庭破碎。我们不愿给“单亲”孩子贴上另类标签,但不容小觑的是,自杀,自暴自弃,用暴力报复亲人、报复社会,越来越多的恶性事件与单亲家庭子女联系在一起。与日俱增的“单亲”孩子,被视为青少年犯罪的“重点嫌疑”群体、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少年。”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每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初高中的教师研究单亲子女教育问题,更有其独特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针对单亲学生的问题的研究,不仅应从思想、行为习惯和社会不良影响等层面入手,更应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单亲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为了与双亲学生(正常家庭学生)比较,本研究中使用了“单亲家庭学生”概念。本文单亲家庭学生是指:(1)是指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所形成的单亲家庭的学生。(2)或因父母长期两地分居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3)近些年来,在扑面涌来的商潮下,许多家庭因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在较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家中所受的教育也仅仅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本研究中所提到单亲家庭学生包括上述三种学生,不单单指(1)中所述情况。本研究中之所以对“单亲家庭学生”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是因为(2)和(3)种情况目前在宝山镇1/3以上。这种家庭形成了事实单亲家庭。
对人焦虑是我校单亲家庭学生首要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学生存在对人焦虑。对人焦虑即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与他人讲话脸红,受到老师和父母责备时一直放在心上,担心朋友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因而经常感到焦虑。分析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对人焦虑问题的产生,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单亲”这个环境。根据谈话了解到单亲学生人际关系不好主要有如下原因:父母离异,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常常因为一点小错误遭到父亲或母亲严厉惩罚,因此提心吊胆,唯恐有什么做不好;儿童时期没有建立适当的游戏伙伴;一个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过分娇惯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强化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单亲学生对人焦虑产生的家庭环境,针对单亲学生家长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从这个方面来看,我校定期向广大家长开展的家教讲座是很有帮助和有必要开展下去的。
孤独倾向单亲家庭学生村在孤独倾向。是我校单亲学生反映出来的重要心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以往的调查和班主任反映的情况以及前来心理咨询的初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此类倾向的学生表现为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而且,人际关系一般。通常情况下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增强被认为是产生孤独倾向的理由。但本调查研究始终不能离开“单亲家庭”这一生活环境。据调查个案发现,孤独倾向中有50%学生有自卑的因素。
过敏倾,恐怖倾,是单亲家庭学生反映出来的比较重要问题。过敏倾向表现往往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过敏倾向大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而且它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这与本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本调查研究就是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恐怖倾向如果遇到未经历过的对人的生存有威胁的问题,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这是正常的。病态的恐惧表现是客观上一点都不必要恐惧,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体验到某种恐惧。例如只要蹬上高处就害怕的不能站立,无缘无故恐惧黑暗以至于不得不打开灯睡觉等。经访谈个案,找到造成恐怖倾向的原因主要有:孩子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和过分照料,因为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子女身上,过分溺爱和包办更为显著,形成了较强的依赖,缺乏独立的人格;另外,接触恐怖文化对孩子也容易产生恐惧体验,如鬼故事,恐怖片等,孩子经常接触,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类似的恐惧体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单亲家庭学生50%以上恐怖来源于没有安全案,感觉自己的生存生活没有依靠。经常处于被父母双方推来送去的境地。总感觉无家可归,自己是多余的。
自责倾向是心理问题里第四位反映的问题。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自责是种有良心的表现,一种自我管束,自我批评的方式。但是,自责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的行为,产生自卑、自贱等不良心态。自责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由于需要被别人爱的欲求过强,出点小事情就会感到“自己不被爱了”。有这些问题孩子往往有较强的依赖性。自责倾向在单亲家庭学生调查中占到
8.19%,恰恰反映出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
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学习焦虑倾向没有成为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这应该是和我们学校现在的减负措施有很大程度的联系,这与我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各项教学措施密不可分的。
单亲家庭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两个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结构健全学生。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容易在离婚前因夫妻感情不和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特别是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更严厉的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长期如此,学生就容易增强对人焦虑和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孤独、恐惧和自责情绪。单亲家庭孩子往往还有自卑心理,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别人提及自己父母而受到刺激,不愿意与同学玩耍交往,长期如此,也容易形成人际交往技术和经验的不足。
对策
对人焦虑、孤独、过敏和恐怖在我校单亲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主要问题。鉴于此,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对单亲学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开展专题家教讲座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制定相关对策:
(1)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学生团体辅导课程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制定我校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内容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专门的辅导课,这些单亲学生释放了内心的孤独和压抑。在一节节生动活泼的心理活动课上,彼此打开了心结。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调整身心状态,全面提高自己。
(2)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心理健康辅导讲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之所以心理问题高于正常家庭学生,其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是在于家庭,在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容易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表现出对孩子粗暴或冷漠,或者过分的溺爱、包办。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就非常必要。我校在坚持“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业内人士经常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就是本着治标又治本的工作目标,即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也注重单亲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维护。
(3)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行个性化关怀
全校教师无论在素养,教学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还是在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等小事方面都是都是我县一流的。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给娱乐很多理解和关怀。教师们经常给没钱吃饭的学生买饭,给没钱买衣服的学生送大衣。这市单亲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了生死父母的关爱。此外我们学校还开展了个性化的关怀活动,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网络。例如在我校的党员中
开张三心(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活动。要求每名党员至少联系4名单亲学生,用
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这增加了师生、生生人际互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加强青春期教育,关注全体学生成长
单亲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即青春期问题。初中时期正是学生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么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这种身心的不平衡性会使他们在与人交往时矜持、闭锁、羞怯。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课堂、宣传橱窗和广播等途径,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心规律、情感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丰富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和体验,引导他们恰当的处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使他们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一直非常薄弱,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应注意家教的科学性。事实证明:只有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改进陈旧观念,既重养育又重教育,既中身体也重心理,彻底改变“智育中心论”,协同教育好子女,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结构.教育研究与试验,1999,(4)52—56
[2]王卫红等.重庆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及教育对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3]葛大放.马鞍山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与分析。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7)
[4]陈世平.766名中小学生焦虑状况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6)
[5]<印> 克里西纳木梯.重新认识自己.群言出版社,2004
[6]俞国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7] 边玉芳等.杭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4)
[8]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学,2002(3)
[9]林崇德,沃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活动篇.华文出版社
第二篇: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留守未成年人现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扩大趋势,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留守未成年人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关爱和监管的缺失,他们的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极易产生一些偏差,甚至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镇有一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镇里许多未成年人的家长外出工作,致使我镇出现了大批的留守未成年人。为了了解留守未成年人现状,尤其是心理健康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途径,笔者以郭巨中学为例,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我镇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了局部范围的调查。
一、留守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
郭巨中学是一所农村山区学校,全校共有学生390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未成年人128名,占到了学生总数的32.82%,其中女生63人,男生65人。初
三、初
二、初一留守未成年人的百分比逐渐递增(初三:30.76%;初二:32.2%;初一:34.96%),可见我校留守未成年人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有加快趋势。笔者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了解,发现有较大比例的留守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问题,影响留守未成年人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根据笔者的调查,郭巨中学留守未成年人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48名,占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37.5%;由祖辈监护的学生76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59.38%;由亲朋监护的学生3名,占到了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2.34%;还有1名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从以上数据可知,约近62%的留守未成年人由祖辈或亲朋代为监护,而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未成年人”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在一份针对郭巨中学全体128名留守未成年人的调查问卷中,有45%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父母外出工作后自己很孤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初中留守未成年人因为生活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比其他孩子更渴望亲情和关心。但是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父母的感情逐渐淡化,41.4%的“留守未成年人”对父母是否继续在外工
作漠不关心,25.8%的人甚至希望父母继续在外工作不要回家。由于他们大部分是祖辈监护,和祖辈之间缺少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导致一些留守未成年人性格内向、孤僻,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有3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47.7%的人下课后只会一个人待着,不和同学一起玩。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致使一部分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会被歧视、不如别人、感觉自己被父母遗弃,导致他们自卑、冷漠、不相信别人也不愿意帮助别人,18%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30%的留守未成年人不相信身边的人,7%的留守未成年人不愿意帮助别人,34%的留守未成年人有心事时不愿向别人倾诉而选择写日记或憋在心里。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也产生了许多矛盾与冲突。
2、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未成年人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未成年人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调查中78%的教师认为留守未成年人自律性较差,82%的留守未成年人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负面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非留守未成年人。
3、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自然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却很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和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持续下降。郭巨中学128个留守未成年人,有64%的学生在父母外出后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笔者随机将在校就读的60名留守儿童,与60名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未成年人60人中,想学习的占34.3%,成绩好的占29.3%;而非留守未成年人中,想学习的占60.7%,成绩好的占59.4%。
三、留守未成年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家长忙于挣钱,没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教育,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而给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较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缺乏对“留守未成年人”更悉心的关怀。“留守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不理想,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3、社会监管措施缺乏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乡村(社区)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诸如人数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哪一个社区具体有效地组织和辅导留守未成年人。尤其是到了休息日,留守未成年人脱离了学校监管,没有一个行政部门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许多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四、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留守未成年人由于父母长期外出使家庭教育缺失,这不仅对留守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道德情操的养成、社会角色的培养、个人性格的形成,对未成年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应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来探求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寻找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作为留守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家长因与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对孩子的动态关注。
2、努力营造完整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长虽然长期在外,但仍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丰富联系方式,增加联系频率,除了定期打电话以外,也可以通过书信、短信,甚至QQ等新型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联系;延伸沟通话题,家长不要将话题仅停留于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可以多问问孩子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此外,要尽可能多的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例如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暂住,平时抽空多回家探望孩子等。
(二)学校方面
1、加强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针对留守未成年人这一特殊性,学校可建立关爱扶助制度,老师和留守未成年人中确立一对一帮扶对象,与留守未成年人谈心、交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或讲座,以及持有心理教师资格的老师对留守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方式加强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2、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
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与外出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努力把学习搞好。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3、开设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引导
班级开展留守未成年人班会,引导他们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经商、亲子离异等现象的正确认识。如果有条件就邀请有外出工作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给孩子讲述他们在外的工作经历,使留守未成年人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在课外组织留守未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对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律、自强的精神加以赞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
4、引导合理发泄,调节心理情绪
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老师要用具体事例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控制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遇到烦恼、感到胸闷乏力、恐惧害怕、产生幻觉时,可以通过自我发泄,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对着假想的敌人拳打脚踢等。遇到不顺心的事多往好处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烦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
5、举办培训班,提高监护能力
学校可以举办留守未成年人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传授如何与孩子相处和怎样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对孩子宽严要适度,既是他们的长辈,也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加强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消除隔阂,消除误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远离孤独。
(三)社会方面
1、增强关注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短信、宣传栏等乡村社区各类阵地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聚焦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意识到留守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性,集齐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此问题。鼓励和倡导各种社会爱心活动,加强社会各方与留守未成年人的互动。相关部门应倡导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督系统,发扬传统的邻里互助精神,切实为留守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近距离”的友爱生活环境。
2、优化生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可通过邀请人民法院等部门的人为留守未成年人进行法制讲座等,加强对留守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建设,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团委等主要相关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留守未成年人的志愿者召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服务组织,定期服务留守未成年人,如作业辅导、交流谈心、集体游戏等。
第三篇: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飞云中学
杜丽霞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高度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近年来,我校在全面育人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研究。
在我们普通农村学校中,老师们往往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却忽视了个别随班就读的农村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随班就读是我们农村大多数残疾儿童唯一可选择的受教育方式。但是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常常表现出种种与其他普通学生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前农村残疾中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常常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为: 1.害怕、厌倦学习。调查显示,农村的大部分残疾儿童学习成绩差,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残疾儿童从入学就是随班就读,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赞赏,长此以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倦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升学、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偏见,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自卑、胆怯。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缺陷,常会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不善于表现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残疾学生更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3.孤僻、敏感、多疑。残疾学生大多内心孤独,渴望和同学们的和谐相处,渴望老师、同学的关爱,但由于生理缺陷,不懂得如何交往,而游离于普通学生之外,喜欢独处或与同类残疾学生交往,并且常常对周围的人际交往产生偏见和误解,当周围的事物与自己有无关系都会表现为猜疑、敏感等情绪,并通过语言或面部表情充分流露。
4.脾气暴躁、易激动。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5.过分依赖、任性。不少学生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尤其是残疾学生)的衣食住行,大大超过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家里对孩子过分照顾,养成依赖习惯,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去做,一味的依赖他人,自主能力差,并且当这种依赖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便出现冷漠、自卑等情绪,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过激行为。
6.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有的残疾学生因抱怨别人、社会的不公,意志消沉,自卑烦恼,出现打架、偷窃等行为偏差。
二、残疾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
1.自身因素:由于在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不能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或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农村残疾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么百般宠爱,要么放任不管,缺乏培养塑造意识;二是残疾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残疾儿童的降临,家长心理准备不足,怨恨、烦恼,长期如此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但由于随班就读中,老师往往忽视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确立了教学目标,不能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加重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的教法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也影响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校风不良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有更直接的影响,比吃比穿,甚至打架、早恋等,这些问题如严重存在,就会腐蚀和污染残疾学生心灵。加之农村在岗教师工作量大,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社会环境因素: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对残疾人歧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等。另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大多残疾儿童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爷爷奶奶溺爱、放纵、疏于管护、缺乏教育,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
三、加强农村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理的健康是残疾学生回归社会,健康生活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让他们懂得自尊、自强、自爱,将来才能平等的参与各种社会竞争。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意识到特殊学生的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老师学习残疾儿童心理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挫折教育、人际交往、青春期以及适应性教育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扬长避短,走上心理健康之路。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入学前残疾学生得到了父母、亲人的爱,入学后学生自然把这种爱转移到老师身上,当老师投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对于青春期的残疾学生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会感到人格上的尊重,这种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
4.细致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是细致的、全面的,班主任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一些不好的思想行为消失在萌芽之中。因此,班主任要对残疾学生个别教育、个别辅导,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在班主任老师的关爱下成长,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哪里感受到关怀和信任,形成积极的心态,轻松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5.创设情景,开展公平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向残疾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其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组织合理、有利于残疾学生发展的竞争性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的交往对残疾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残疾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技之长,使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掌握技术的残疾学生,无疑是打了强心剂,自信十足,对待人、事的心态会发生变化,自怨自艾心理大大改善,有益于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
8.加大对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特教学校的投资和建设,给农村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教育环境,让农村残疾学生能在规范、科学的特殊教育环境中学习、成长。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残疾学生具有健康心理,是我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作为教师应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地使用心理教育方法,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农村残疾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发挥潜能,适应社会!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研究
摘 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分温馨。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
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幼儿园进行的幼儿教师心理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最近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虐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
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幼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些幼儿园园长,不仅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不良情绪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76.6%的教师认为,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没有成就感;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均衡,幼儿园的奖励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级、个人问题受挫,使教师身心受到伤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家庭问题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岗失业;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大,时有吵闹;年轻教师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诱发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都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改进和建议
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使其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导以平等对话、理解为先,尊重隐私,重在心灵启迪,通过热情的关怀、宽慰、理解和开导,帮助情绪受困扰的教师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3.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还可以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人员有义务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使其得到矫治,并进行保密。
4.完善幼儿园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感,尽可能地关心每个教师。要建立宽松的幼儿园心理气氛,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益;创造环境,给教师一分温馨;完善幼儿园管理;争取社会支持,形成疏导网络等都可以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大问题,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工作视角,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个人、集体、社会的发展体系中,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五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吴俊红
(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311700)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并作统计分析,希望能给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年龄特征
一、研究目的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各种有关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同样,心理学家张守臣曾经在黑龙江省对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显示:25% 的学生在某方面或多方面存在个性发展问题,28.1% 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他们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影响,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校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并作初步统计分析,以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高中学生400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17.8岁。测试前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任何心理疾病,测试工作于2004年12月份进行。
(二)材料
测试采用由上海铁路医学院吴文源引进并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ek list,90, 简称scl-90)。该量表含90个项目,为5级计分,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b1)、强迫症状(b2)、人际关系敏感(b3)、忧郁(b4)、焦虑(b5)、敌对(b6)、恐怖(b7)、偏执(b8)、精神病性(b9)、其他(b10)等,被公认为具有覆盖面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划出受检者的自觉症状及程度变化等优点。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三)方法
心理健康老师按照正常授课时间对本校高中生进行scl-90量表测试,学生按照症状自评量表指导语独立思考填写,教师不做解释或提示,按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量表的填写,学生完成量表的填写后,心理健康老师收回此量表后进行统一评分,数据的统计按5级评分制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是计算每个学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分,用平均分表示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某学生在一个因子的平均分即: ≥ 1 且 < 2,则表示没有心理问题;≥ 2且 < 3则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 3 且 < 4表示中度;≥ 4且 < 5表示其心理问题偏重或严重。
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1.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 ≥2,≥ 3 的人数
因子分 ≥2 ≥3
性 别 男 女 计 男 女 计 合 计
b1 7 4 11 1 2 3 14
b2 17 18 35 5 9 14 49
b3 12 15 27 4 7 11 38
b4 9 11 20 2 6 8 28
b5 6 9 15 2 1 3 18
b6 15 8 23 4 3 7 30
b7 2 7 9 1 2 3 12
b8 8 11 20 6 3 9 29
b9 6 6 12 2 2 4 16
b10 5 7 12 2 4 6 18
合 计 187 96 183 24 39 63 246
★ 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3 分。
根据表1数据统计显示:400名高中生中,有183人因子分 ≥ 2分,其中男生87人,女生96人;有63人因子分 ≥ 3分,其中男生24人,女生39人,经φ检验,男女学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提示有4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低于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的研究结果。
2.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表2.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表
组 别 本研究被试 国内青年组常模 z
统计量 m sd m sd
b1 1.32 0.39 1.34 0.45 0.672
b2 1.79 0.58 1.69 0.612.376 *
b3 1.86 0.56 1.76 0.672.274 *
b4 1.66 0.49 1.57 0.612.301 *
b5 1.45 0.43 1.42 0.43 0.987
b6 1.64 0.61 1.50 0.573.354 **
b7 1.32 0.37 1.33 0.47 0.334
b8 1.64 0.64 1.52 0.602.736 *
b9 1.42 0.44 1.36 0.47 1.864
* p < 0.05;** p < 0.01
从表2可见,从整体上看,400名高中生在强迫、忧郁、敌对、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5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提示这5个方面反映了高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高中生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3.高中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表3.男、女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表
性 别 男(n=178)女(n=222)z
统 计 量 m sd m sd
强迫 1.82 0.65 1.71 0.42 2.265 *
忧郁 1.60 0.51 1.69 0.43 1.879
敌对 1.75 0.70 1.48 0.38 4.628 ***
偏执 1.72 0.72 1.50 0.45 3.558 **
人际关系敏感 1.80 0.62 1.86 0.43 1.097
* p < 0.05;** p < 0.01;*** p < 0.001
从表3可见,在高中生5个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上,男生的敌对、偏执、强迫等3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女
生的因子均分,女生的忧郁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则无显著差异,提示高中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强的敌对、强迫和偏执等心理反应,而女生比男生则出现更强的忧郁反应。
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
表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及百分比比较表
项目
等级 普 通 班(n=300)重 点 班(n=100)
男 生(n=126)女 生(n=174)男 生(n=52)女 生(n=48)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t < 2 102 81% 136 78.1% 38 73.1% 34 70.8%
2≤t<3 24 19% 36 20.7% 12 23% 12 25%
t ≥3 0 0 2 1.2% 2 3.9% 2 4.2%
(t :表示为scl—90量表的阳性症状均分)
从表4可见,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人数所占百分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通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
四、讨论
1.本调查群体scl-90的症状均分普遍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且差异显著,表明我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这与国内的有关研究报道是基本一致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比小学生、初中生等低年级学生多,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年龄特征及特定的接触环境背景及社会背景有关。
2.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的一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中阳性症状均分是不同的,而且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
3.不同群体间(普通班与重点班)的比较,重点班学生在总分、总均分以及焦虑、忧郁、强迫等因子分要高于普通班学生,这可能是重点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压力,而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而承受压力相对减轻。
五、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宣传,构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使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由“怕”走进心理辅导室到“乐”走进心理辅导室等变化。
2、重视对学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女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而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来自各个层面的影响,常常使他们比男生更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困惑,结合笔者在去年半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女生人数占67%,这要求我们的学校要重视对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如果单亲父亲或母亲与子女之间缺少一种民主、和谐,正常的交往与沟通,这对于子女的整个人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