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5 13:3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日本,当前教育研究有两个中心课题。其一就是“问题解决的教育”。我国的台湾地区对新教材提出了一个实用原则,强调让学生用教学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在近20年间召开的20多次国际教育大会上,也都将“问题解决”作为专题研究课题之一。“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因此,在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上,大力实施“问题解决”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求知、自主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目前国内对这个课题的一些研究在课堂教学及学生能力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还没有跟上。课堂中学生提问题缺乏时间和思考空间的保证,学生所提问题以及问题情境创设的性质和类别尚无深入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 1

意识和能力的策略也缺乏系统的探讨

三、课题构想

(一)研究课题概念的界定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开放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

⑴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

⑵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质疑的意识,激发问“问题”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发展。

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因为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需要,因为它是提高学科素质的保证。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⑷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敢问、善问、乐问。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营造和谐、轻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善于提出问题。

3、让学生体验成功,逐步培养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四)研究方式

1、试验对象:东台市时堰镇小学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试验方法:实验法、观察记录法、调查法(问卷法、访问法)、测验法。

3、具体措施

⑴通过理论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使每位实验教师能以较高的理论起点,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

⑵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实验班实施操作,构建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

⑶利用多种形式,如讨论探究、公开课研讨、专家点评、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4、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⑴本课题的研究资料已开始储备。

⑵本人建立研究档案库,并坚持写读书笔记,试验日记,教学后记。

⑶保存教案、听课记录、公开课教案、教学挂图、课件设计、学生作品作业、素质鉴定报告单、活动记录。

(五)试验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多指导,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2、民主平等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而应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联系。

4、创新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大胆的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试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

⑴组织实验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

⑵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⑶拟定试验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

⑴实施各项前测。⑵设计合理实用的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0年4月至2010年6月)

分析有关数据,撰写、修改、完善研究报告。

四、结果分析:

对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成效给予恰当的分析。

五、讨论:

点击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交代问题的原因,以及今后在开展研究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二〇〇八年九月四日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才能够达到阅读数量,并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寻找更切合“农村小学”实际,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摆脱目前的种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及能力形成的不利因素,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 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徐州徐冬梅等开展的《亲近母语》课题,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温州实验小学龚爱敏老师也对课外阅读作过有益尝试。薛瑞平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美」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书籍也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小学生的阅读指导。

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不仅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说明新课标对阅读(特别是大容量的课外)作用是肯定的,它强调了阅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1)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 的基础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实践意义

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面较为狭窄,主要是漫画书和儿童故事书及学习辅助类书籍较多,内容比较单一。

2、阅读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阅读为主。

3、阅读量少,许多学生每天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力求使读书从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科学的研究过程,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小学生中有必要开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的研究。

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活动与阅读习惯”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的课题就是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根据我校的现有资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从学科教学、阅读课及日常学习中抓起,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和运用 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是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细数六年下来,小学六年加上古诗词一共406篇课文,屈屈几十万字,这样的积累量,即便学得再好,所心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应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联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创设一切可以创设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校实际情况特殊,地处城郊结合部,是为数不多的小学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全校 名学生,留守学生 名,住校生 名,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外阅读途径匮乏。我校学生获取课外读物的途径可分为:一是学校下发的《同步阅读》及《学语文之友》,二是稍有意识的极少量家长会给孩子购买一两本课外读物,且绝大部分还就限于作文书。

2.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因为途径的匮乏,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再有心那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个别教师“轻阅读”现象严重。为了达到短平快,个别教师将学生变成了机械重复,大量书写的机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就在重复中耗尽。

4、网络、电视等媒体信息的摄入替代了学生的阅读。

5、学生个体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差异大。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会阅读、“浅阅读”和“局部阅读”等现象。学生阅读缺乏老师有家长与有目的、有系统的引导,盲目性突出。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确定了“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这一课题,期望通过研究,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从而有效的改变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主要概念界定

1、传统的课外阅读是定位于课堂、学校以外的阅读,属于弹性课程,学生的阅读属于半自发状态。阅读的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再加上应试压力,处于应试目的的阅读索然无味。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往往是在没有老师、没有家长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课外阅读指导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阅读。

3、阅读时学生个性化活动,但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对学生阅读的书目和数目做适当的调控,给学生灌输百家书,酿百家蜜的思想,使学生跳出功利性的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理论价值

1、积累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基本原则。

2、探索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科学分类。

3、积累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做到“五个养成”:

(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广泛阅读,应有书源。鼓励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读时有书。

(2)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3)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能动笔,是读书有收获重要之处。“走马观花”式的读书,将无法形成喜爱读书,扎实读书的态度,实效性不大。

(4)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之处。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建立家庭自己的小书库,改正随便撕书,在书中乱写乱画的坏习惯。2.实现“三个提高”:

(1)提高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去认识自觉读书是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阅读习惯中形为自觉读书的行为。

(2)提高读书水平。读书习惯的养成,最终是要达到读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读书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读书的水平。

(3)提高读书成效。有成效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因此,学校应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学生读有所获。3.形成“两个局面”:

(1)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才会强烈。读书的行动才会持久,这样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2)形成会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能力,读书的兴趣会更浓,读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利于读书水平的提高。4.促进“一个创建”:

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们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们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们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和县图书馆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一个星期更换一次。每天午自习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们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的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们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们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中国国家地理》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们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们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们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

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们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相关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

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们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法: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4、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5、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6、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

八、课题研究阶段任务

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 月-2017年 月)学习有关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资料,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 月-2017年 月)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认知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并分析。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研究总结阶段:(2018年 月-2018年 月)将研究结果运用于班级教学,要求全班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探究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研究》。

九、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外阅读要立足语文课本 2.课外阅读延伸要把握学情 3.课外阅读为辅

十、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阅读”既指课内阅读也指课外阅读,个人觉得题目过大,研究方向太广,不益把握,后期可否只谈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

(三)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们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更新教师的观念,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培养的可行策略。

2、学生产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阅读面大大拓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4、改变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观念。

十二、课题组织

课题组成员: 宋炜 何小凡 涂军 江文丽 余毅 余敏

3、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

第四篇:小学生如何加强足球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开题报告)

小学生如何加强足球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开题报告)

本选题的意义

足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全方位的运动方式 ,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进步, 使得此项运动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 尤其是对足球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足球意识在比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重视对足球运动员训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 对于提高运动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校园足球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学校足球的发展势在必行。学校业余足球训练作为发展校园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足球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不是多踢球就能够得到的,必须在训练中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球意识的提高取决于长时间经验的积累 , 因此有必要加强 小学生足球运动员足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研究内容:

1.前言

在小学生足球训练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学生在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配合等意识方面的培养,并在加强传球技术、体能增强等方面的训练,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出小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并不断在强化体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足球意识。

1.1研究目的

探讨培养小学生足球意识的方式和进行强化训练的措施,更好的发挥出足球运动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与综合运动中的作用。

2.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白云区江夏小学的学校业余足球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意识方面对其进行影响和培养。

3.研究方法 3.1文献观察法 3.2逻辑分析法 3.3实验法 4.结果与分析

根据球队在一段时间的意识培养后的训练成果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在对小学生的足球训练中足球意识的有效培养方法,针对训练结果对方法进行总结。

5.结论和建议

足球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面对小学生,在培养和 训练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以高度的重视,要将小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贯穿于思想教育、技术和战术的运用中,不断强化小学生的足球意识。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文献观察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 查阅了大量有关的足球运动员意识的资料, 为本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实验法

通过将学校球队进行随机分组的方式,对球队队员进行分组训练,通过不同方式对每组队员足球意识进行培养。

逻辑分析法

运用类比、归纳、演绎揄等分析方法对各种资料整理分析。

研究计划:

1、进行文献查找阅读(2016年12月~2017年1月)

2、对专家进行访谈(2017年1月)

3、对研究对象进行训练并收集数据(2017年1月~2月)

4、开始撰写论文(2017年3月)

5、进行论文的修改(2017年4月)

参考文献:

1.陈效科,梁栋,席双庆,等.从足球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培养 [ J ].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2010(8).2.孙宇.中学足球教学中足球意识的培养分析 [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3.鲍靖婕 , 严小虎;论足球意识及其培养 [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年 02 期 4.王永华;关于影响足球意识形成的因素分析 [J];科技广场;2011年 07 期

第五篇:《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桥小学于1995年2月建校,现有19个教学班,学生1008人,全校教职工 47人,共有45名专任教师,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1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4.7%,比例很大。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教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如果没有了问题意识何谈创造力!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得到充分重视,但教师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尤其青年教师的刻苦钻研程度、教学研究的深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差距,主要是问题意识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虽能够发现问题,但缺乏深入研究的意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实际情况,我校亟待解决的是教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根据以上分析特提出“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

长:陈秀光(校长),课题组总负责人。副组长:孙秀玲(副校长),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毅(教导主任),课题组实施负责人。

孙巧凤(教导副主任),课题管理负责人。组

员:语文组:潘振国(组长),课题指导者。

数学组:丛勇梅(组长),课题指导者。英语组:李晓晶(组长),课题指导者。市骨干教师:孙彩舒

李志丹

赵兴海

实验教师为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问题意识的研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以规范和优化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支全面素质型青年教师队伍。

3、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全体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研究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以“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为总研究课题。针对年级和学科特点确立教研组及个人研究重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四点:

1、培养青年教师对教材的问题意识。

2、培养青年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

3、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

以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为研究对象,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地先进经验,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配以经验总结、调查法、文献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五、课题提出后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课题提出后工作情况

第一阶段:

2007年5月---10月,准备阶段。

1、主要任务是宣传动员,明确目的,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查找国内外研究现状经验资料。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档案,制订实验方案。

2、组织各组组长及成员研究分析教师和学生现状,提出本组及个人研究重点,确立子课题。青年教师以问题为单位组成4—5个小课题组,针对子课题进行问题式研究。

3、汇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撰写心得体会或论文。

4、学校根据以上情况撰写研究报告,举行开题仪式。

(二)、今后工作思路

第二阶段:

2007年11月---2008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研究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意识”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进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教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题材,重视与同行和专家的伙伴关系,重视研究过程对教师观念和行为所带来的变化与改进,不断修正。

1、抓好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走上名师成长之路。

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学校将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教师发展的动力。

2、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青年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就必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校本教研中获得充实感,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教学、科研等方面,增长青年教师的才干,激发他们“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热情,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先锋带头作用。

3、加强研究工作的管理。什么样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激发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答案只有一个——赋予自主权。我们让青年教师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⑴各组的课题研究以“问题即课题”、“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小课题”为原则,大力加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小课题研究。各组的课题研究不是要在教学之外另外抽出时间做专门的宏大理论研究,而是从新课程的问题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留心自身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⑵加强业务学习。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将建立业务学习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读教育杂志,并记下读书笔记,每学期结合课题研究等写一份心得体会。学校还将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让各组组长围绕研究课题汇报,汇报进展情况,即取得的实效和不足之处及改进的方法。⑶研究资料管理

各组的活动资料,包括:活动记录、各种比赛的原始材料、课后反思及体会。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让青年教师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研究,强化问题意识,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健康成长。

⑷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随着研究的进展,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就必须不断丰富和更新理论储备。为此,我们向青年教师不断推荐和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各教研组订阅报刊杂志、专著,并且要求青年教师自己征订1-2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提高研究能力。第三阶段 : 2008年7月---2008年12月,总结汇报阶段。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结题形式,组织青年教师撰写个人课题总结论文,收集整理案例、课例、反思,形成《论文集》、《课例、反思集》等。课题领导小组撰写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

六、研究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形成实验方案

教师完成个人实验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研究专题论坛活动(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课题研究论文(全体青年教师完成)

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完成)

课题研究结题工作总结(课题负责人完成)

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形成《实验成果汇编》。

七、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课题实施组织管理。

2、时间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时间。

3、场所保障: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就是课堂,研讨场地在教研组和会议室。

4、经费保障:学校保证实验所需全部经费,包括外出学习和资料费等。

5、待遇:实验教师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学校相应给予奖励。

《培养小学青年教师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大连开发区新桥小学

2007年6月20日

下载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张夏镇纸坊小学 2012年10月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创造问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问,要拓展问题空间,让学生带着“问......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安阳市钢城小学张振华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凡有卓越成就的人生活上都是勤俭节约的。像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毛泽东曾......

    如何培养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席 丽 娟 9月28日,我带领部分学生到航天广场参加金塔县第二届胡杨节开幕仪式,中间的一段小插曲我记忆犹新。当活动开始后,负责协调组织的人员发现......

    有效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

    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生环保意识浅谈 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穆家小学:吴春旺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全

    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爱因斯坦曾......

    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定稿]

    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理学家朱熹有句话“读书无疑者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