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导学析练的几点想法改好
对“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焦家庄小学张秀芝
导学析练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各科教学中,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一、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导学析练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蕴涵着崭新的教学论思想,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当今时代,“教会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导学析练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知识是需要经常更新的。学校学习不过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这个基础既需要一些必要的事实和结论方面的知识,更需要形成学生能独立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导学析练教学模式注重的恰恰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它以学法指导为主要连接点,而学法指导的实质就在于引导、启迪,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将“学”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
其次,导学析练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众多的学习理论。从早期的桑代克的刺激——反映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到现代的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到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虽说并未能完全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但他们为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起点。导学析练教学正是在吸收众多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构建自己理论的。
最后,导学析练教学还具有哲学上的开拓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教学过程既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在这里教师将自身的理想、知识、经验、思想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结构的东西对象化出去,对学生客体施加影响和改造。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接受、融合了来自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也会发生主体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还有,导学析练教学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导”
二、导学析练思想下的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传统教学法是“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内因的作用。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要素和结构。学生的学习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等三个方面的要素组成的,其主体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客体要素是指学习者吸取信息的信息源;中介要素是指学习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如语言符号、技术工具等。其次,我们要研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性、创造性和互补性,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客观依据。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以“学”为本,为“学”服务。
(二)发展性原则。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满足或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学过程主要是知识的传授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职责也就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的着眼点上已经根本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要求教师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升华学生的思想,也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通过争议、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民主性原则。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将“学”置于神圣的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的民主性。教学民主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折射。在当今时代,如果教师仍然死心塌地地信奉“家长制”,是根本无法为“学”服务的。贯彻民主性教学原则,首先要求教师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四)和谐性原则。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既有学生的学,又有学生的“导“。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为达此目的,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起点、“教”的进程、“教”的逻辑顺序等等,都要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当然,这种适应不是一种消极适应,而是一种主动适应,即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使之“跳一跳,能摘到果实”。
(五)反馈性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元认知”。传统学习理论主要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到了什么和如何去认知,而元认知则是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与方法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从学习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三、导学议练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前一阶段时间,我们学校主要学习消化了全县初中小学已有成型成功经验,如四中的“导学案”、职中的“三段位”、板块教学、“记读议写评增减放延”九字方针等等。在此基础上,全校掀起了一场“以课改促教改、以教改促体改” 的全方位教学改革的高潮。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以语文部和化学部为龙头先行一步,积极探索导学析练思想下的教学模式。目前,语文学科和化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下面,对两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予以描述。
1、“导学议练”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导学析练”教学模式还从整体上改革读写教学的宏观运行体系,对读写学习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建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形成一个良性、和谐的互动系统,从而实现读写学习整体优化的理想目标。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材料积累——积累的多寡,对读的理解程度和写的正确深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促使学生养成有计划地积累的良好习惯,形成丰厚的人文积淀,我校有特色的管理策略有:开放式阅览课、专题性阅读(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专题,然后单独或合作收集材料)、专题交流会(挑选某一专题积累较充分的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延伸性阅读(从课文这一个“点”延伸到“面”进行广泛阅读)、话题积累本(对常见的话题专门准备积累本积累)、114专项积累、(即每天积累一句名言、一首古诗和四句成语)、专题人文讲座、各类社会调查等。
第二.方法学习——通过指导、观摩、赏评和自我积累等途径,学习思维方法,学会正确思维、深层次思维。我校较有特色的管理举措有:佳作赏评课、课文学后记(选择深受学生喜爱的或有争议的课文,请学生写学后记,表达自己学后的感悟、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读本阅读卡、推荐书阅读卡。
第三.表达练习——经常性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练习,可以更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积累,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有:经常性地举行讨论会、演讲赛、辩论赛和课前专题表达练习,有规律地进行随笔、专项文体训练和各类自由写作训练。
第四.矫正指导——学生由于思维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通过不断地矫正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应当通过教师的思维矫正指导,形成教师评改和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的思维矫正网络。我校设计了以下一些管理手段:“我的作品集”、学生作文互改、班刊编辑等等。
2、“导学析练”思想指导下的化学教学模式
围绕“导学案”,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 引 导自学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上用“导学案” 代替教案 导学,达到“导学析练” 教学思想 宏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以“学案”自学→以“导学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第一.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课前下发“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第二.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导学案”一开始把“温故知新”作为复习巩固旧知识为前提,要求学生通过“学案” 中的问题串去解决,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的结合问题探究(主课题)精心设计子课题,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引导下从事学习活动(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完成每个子课题的学习任务。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师巧妙设疑或学生质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析”,从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三.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四.扣标整合,形成网络。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第五.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导学析练思想下教学模式常用的五种策略
策略之一:编写学案和导学案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针对学生自学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和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是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行”的作用。“导学案”同样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是建立在“学案”基础上的,是针对学生自学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在教师的精心预设下使教师的导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导与学紧密联系,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策略之二:进行达标测试
纵观现在的新教材,书后的习题设置较少且很基础,我们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现象存在,尤其是分层教学中较好的学生。这恰好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给教师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到教材编辑中来,去选择补充适合学生实际的习题,使所教知识以及教材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自然会去关注市场上的许多同步教辅资料。但这些资料比教材还厚,东西太多,且编辑水准不一。直接给学生选一本合适的资料很难,为此,教师要积累习题,甚至编辑出我们自已的教辅练习题。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明确设置了“达标测试”一栏,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它将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策略之三:实施消化性考试
我们的消化性考试和通常的考试有所不同。在关注基点上,消化性考试的目的和作用则在于学习,在考试的过程中直接完成所考知识本身的学习、理解和消化;在涉猎深度上,消化性考试在命题按学设考,想让学生学会什么就考什么,每次考试的时候也是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在受益对象上,消化性考试则使学生在学习上直接受益;在操作时序上,消化性考试是在一个教学过程的中期即学生预习自学之后组织进行,它将考试顺序前移了一位,省略了过去固定的教师讲解的程序,减去了检测性考试的时间占位;在组织过程上,消化性考试完全有别于检测性的考试方式,实行全面回顾命题,开卷合作答题。教师出题不再因神秘而烦心,学生答题不再因神秘而恐惧。考试过程可以借助工具,可以互相研究,更加有利于拓宽思维、深入思考,消化理解所考知识;在评价方法上,消化性考试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和群体,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其宽度与深度与通常的考试有很大的不同。对消化性考试,我们主要在章未复习时采用。策略之四:进行教学反思
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也需要反思,这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各种实践尝试中,“反思性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的教学实践形成影响。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开辟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的效能。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着重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质疑,谨慎地考察教学实践,并通过对他人和自己的观察、开发教育教学案例、进行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策略之五:开展听课活动
听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依据课标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结合有关的教学理论和师生实际,研究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听课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实施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我们在说课中,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内容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解读,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达成共识,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五、“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初步效应
“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我校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可喜的变化。成功地为我校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催发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探索改革学科教学管理的热情,为语文学科深化教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导学析练”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生机勃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由于有了这一指向,使学习始终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激发了学生发现学习规律、探求学习方法的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导学析练”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不断的改进和更新。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更深层次地把握教学规律;同时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使整个教学管理模式更趋完善。
第二篇:5、詹天佑导学析练
5、詹天佑
一、教材简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庸、藐、蔑、毅”等字的音、形;理解“要挟、毅然”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课文的线索和找重点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感悟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
3、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解词、默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
1、深入解读文本:查阅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詹天佑的为人、事迹及成就。
2、设计配套的课件:教学课件、人字形演示课件。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祖国,用毕生的经历报效祖国。今天我们将走近深怀赤子之心的爱国人士,去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2、课题“詹天佑”
二、学 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并读准字音。
2、日积月累,词语解释。
3、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4、借助搜集的资料,简介京张铁路。
5、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学生自学、讨论,师巡视指导。
三、析
1、字音字形:
岔、施、铲、惹卷舌音; 挠鼻音N,劣边音L
2、日积月累,词语解释。
干线:交通线、电线、输送管(水管、输油管之类)等的主要路线(跟“支线”相对),课文指铁路的主要线路。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文中指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周密: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
经纬仪:测量角度用的仪器,由绕水平轴旋转的望远镜、垂直刻度盘和水平刻度盘构成。天文、地形和各种工程测量上广泛应用。
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藐视:轻视、小看
3、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4、简介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连接北京丰台,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这条铁路工程艰巨。现为北京至包头铁路线的首段。京张铁路是清政府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委派詹天佑为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2009年是京张铁路一百年纪念,现代京张铁路沿线围绕旅游主题开发,有关方面还将京张铁路的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京张铁路的姊妹路京张城际铁路于2009年8月11日开工建设。
5、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一)(1)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2-3)介绍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时代背景。
(三)(4-6)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四)(7)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国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
四、练
练习册、长江作业本。
第二课时
一、导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张铁路部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可在当时它承载的是我们祖国的荣辱与安危啊,那么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呢?
2、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3、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4、同样是开凿隧道为什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詹天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学生自学、讨论,师巡视指导。
三、析:
A、京张铁路部是一条普通的铁路,可在当时它承载的是我们祖国的荣辱与安危啊,那么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这条铁路的呢?
1、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3.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修筑权关系到名族,国家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依然接受马上开始勘测线路。B、勘测线路
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C、开凿隧道
1、在开凿隧道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方法
① 两端凿进法
②中部凿进法
3、同样是开凿隧道为什么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詹天佑能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他真是一位一位拥有杰出的创造才能的工程师。
D、设计线路
1、在青龙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2、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3、人字型线路的设计又一次说明了什么?
人字型线路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问题,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詹天佑又一次用自己的创造才能征服了我们,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驱动下,詹天佑凭借自己杰出的创造才能,使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
小结: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E、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詹天佑胸怀强烈的爱国热情,于危难中受命,顶住层层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身先士卒,用自己杰出的创造才能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中华的好儿女,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热爱祖国
充满智慧 工作严谨
有顽强的毅力
以身作则
与工人同甘共苦
总结:詹天佑为中国人争了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在中国近代,还有许多有志气的中国人,他们也为我们的国家争了光,他们也是我们的骄傲!
四、练
小练笔《当我站在詹天佑的塑像前》
第三篇:“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
“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培训心得
一、“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解析
1、“导”:即导入、引导和指导。
(1)导入,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出本节学习内容。
(2)引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发诱导。
(3)指导,运用原理、寻找规律、抓住难点教会学习方法,进行点拨指导。
2、“学”: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行自主独立学习。通过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形成感性认识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析”。就是师生交流研究、生生互助合作的过程,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质疑解惑的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对新知识的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 析”是“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核心。4.“练”。就是消化、巩固、检验的过程,是形成技能、技巧、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过程。
二、实施“导学析练”的基本方法
1.导的过程中,要抓住四点:(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2)明确目的,揭示目标。(3)自主学习,出示指导。(4)答疑解惑,适时引导。2.学的过程中,要抓住三点:
(1)课前预习:a 独立预习(也可下发预习提纲)b 小组合作预习。
(2)课内学习: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
(3)课外拓展:结合课内学习情况安排课外拓展内容。3.析的过程中,要抓住三点:
(1)组内解疑: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组间解疑:解决小组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3)教师解疑: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理解不透彻或其它疑难,教师可进行质疑、启发、讲解,引导学生归纳出规律、方法、技巧。4.练的过程中,要抓住三点:
(1)基础知识检测。全员考查基础知识,实现基础知识当堂清。
(2)综合能力运用。巧设机关,步步为营,全方位多角度设计,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3)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最佳的教育契机,设计创新内容,实现教育的培优工作。
三、运用“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充分理解“导学析练”是为贯彻课程标准、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教学步骤。
2.应该在总体参照 “导学析练”方法的前提下,敢于拓宽思路,大胆取舍,灵活运用,继续创新,一切服从于实际效果。
3.“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在运用时,要灵活,不要生搬硬套,特别是要把握好“导”的尺度,“学”的深度,“析”的温度,“练”的广度。4.在学的环节中,教师必须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5.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在操作上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包含的。在“导”中也有“学”,也有“练”也有“析”;在“学”中也有“析”,也有引导、指导,也有“练”;在“议”中也有“学”,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引导、指导,也有“练”;在“练”中也有“析”,也有引导、指导,也有“学”。可以说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内容的不同有选择的运用。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核心。准确确定学习目标是“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关键。学习目标既是教师要掌握的、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是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没有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自学指导是运用“导、学、析、练”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没有学法指导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会费时费力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7.如果把“导、学、析、练”中的“导”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其操作过程为:
①检查预习情况,对作业进行讲评,并导入新课。
②引导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给出学习目标。
③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给出自学指导
④在课堂教学进行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时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
8.请不要忽视“导”的这一部分内涵:
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指导方法,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
第四篇:学导练心得体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学导练”教学模式给处于教学瓶颈期的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让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在这种冲击力下,也有些困惑:教学本教无定法,倘若各学科都背装进这模子里,学科特性、教师个性、学生个性该如何体现?那课堂教学不成了装在套子里的教学吗?一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边琢磨着这些疑惑。有幸参加了本月在古交市十二小开展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感觉这些困惑逐渐被消灭。
通过聆听教研室南红树主任的《“学导练”模式》的专题讲座,我明白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化,“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技能成熟的标志”。同时对于其讲座中提到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问题,也深有同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练得太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虑,但就是没有毅力、魄力去完全改变,只是试着局部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去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转变教师主体角色等;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合课堂上的练习的确兼顾得比较少。因此,课堂效果往往不及教学预设的效果。面临一周五课时的语文教学时间,我也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想办法改进;但总觉有所欠缺。“学导练”教学模式本着“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调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让我看到了希望。再有,曾经以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僵化,但这次培训使我明白这“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并不影响教学的灵活性。譬如,“学”、“导”、“练”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三个教学板块,也可以把这“学”、“导”、“练”贯穿在三个板块的实施过程中。这个理念的确立,彻底打消了我对教学模式的排斥,而明白了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教学。
具体的“学导练”教学模式观摩课,也让我坚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实“学导练”模式的信心。熊甫军老师一堂“学导练”作文教学课,在“学”、“导”、“练”三环节中都落实了“学”、“导”、“练”的三个步骤,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大“获”!反思自己的语文课教学,其实也常常有这样的措施,但没有提炼,没有模式化。这也再次提醒我一定要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提炼。这样,才会有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切实落实“学导练”教学模式,铸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着手。这次培训,确实转变了我教学理念,曾经认为教学不能有模式,而现在认为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有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坚信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负责的老师,不能够紧靠时间的付出、精力的付出,还更需要智慧的付出,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
学习者。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导练”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合格“师者”!这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篇:导学导读又导练
导学导读又导练,赏景析人亦悟情
------《故乡》教学设计
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张松元
【教学创意】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对初中生而言,传统语文教学特别关注和处理作品的“主题”,强调思想教育,《故乡》就是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我的叔叔于勒》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教学变成政治说教,因此,我认为小说教学最难的恐怕是如何让学生走出对小说的主题理解的束缚,从而透过文字语言,进入文学欣赏的教学层面。当然初中生毕竟是初中生,不可能上成中文系的文学鉴赏课,重在进行文学的熏陶,文学的感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
那么小说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小说应该是充满魅力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不可替代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我们每个人阅读小说的过程里,也都有着独特的、细微的甚至无法重负、难以言表的体验和感受。“读”文学,“读”小说,是读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的体味、感受和“移情”。这意味着,阅读小说,首先不是去“解释”,去“贴标签”,而是把自己“读”进去,凭借自己的已有人生经验去体验小说的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人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在单元的“学会读书”中编者明确提到:感悟、品味、欣赏,具体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而文学作品为„人学‟,必须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说到底,小说应该教什么?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定向作用。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堂好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从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出发,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出发,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与学生实际相契合。”《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对初中生来讲,应该从文体出发,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加强导学导读导练,以“学案”为载体,以“读”为主线,“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课前注重自读,进行导学,初步感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注重自己第一阅读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前移。课中加强导读,特别是美读,入情入境入文地读,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沉浸于文本,通过琢磨文字,圈点勾画,作批注,从而感受鲁迅小说语言的艺术,走进人物内心的世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在学习《故乡》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发现,注重学生情感的表达。结合导练,仿写“希望”句与想象今天水生与宏儿的见面,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与独创的想象,感受新生活的美好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走怎样的人生之路及怎样进行人际交往有着有益的启迪,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并理清故事情节。
2.美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分析人物形象。
3.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美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预习】(此部分为学案方式呈现给学生)
(一)小说知识: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我的积累
(1)说说鲁迅:
(2)说说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字词积累
è()然sè()索xiāo()索鄙yí()
阴晦()瓦楞()猹()胯下()祭祀()
小毡帽()秕谷()鹁鸪()()獾猪()
颧骨()伶仃()()髀()潺潺()
寒噤()惘()然栅()栏恣睢()()
(三)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你认为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四)请用简练的语言围绕着课文标题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过程。
(五)预习过程中你有什么疑惑?
1.2.等第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故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啊,古往今来,令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唱出心中的惆怅与思念,大家能说一说吗,列举“思乡”的诗文名句?-----是啊,鲁迅在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又见到听到感受到了故乡的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预习展示
1、我的积累,说说鲁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我们已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孔乙己》选自《呐喊》(PPT展示)
2、字词纠错:(根据学案预习情况重点纠错)
3、我的感受,畅所欲言:。(创设自由平等轻松的氛围)
4、我的疑惑,大胆质疑:(课前学案中教者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打印在PPT上)
三、细读文本
以鲁迅的名言导入: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PPT展示)
1、一读课文,走进故乡:
①故乡的景如何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并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示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阴晦、呜呜、冷风、苍黄、萧索、荒”等词写出了现实中故乡的衰败凄凉,特别一个“横”字,“横”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这里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从而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读时语调深沉,语速缓慢,突出“阴晦、呜呜、冷风、苍黄、萧索、荒、横”音节重音及悲凉的心情。(PPT展示)
(学生找出三处,学生试读,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教会学生美读,即要入情入境,品味语言的妙处,赏析景物即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教师小结。
2、二读课文,走近人物:
①故乡的人如何变的?找出来,圈点勾画,写下你的阅读批注,进行美读。
我眼中的闰土
教师示例:我眼中的少年闰土是机智勇敢的,如文中写道:“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运用了语言描写,“轻轻地”、“捏”、“刺”等词语可以看出来。读时可用童声,语调轻快,对“你听、啦啦、轻轻地”等词语适当语音延长,动词重音处理。(PPT展示)
我眼中的杨二嫂
教师示例:我眼中的杨二嫂是虚伪、刻薄、贪婪的,如“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运用语言与动作描写,一个“塞”,形象写出她内心的贪婪,行为不端。读时语调要尖、上扬,感受作者的对她的感情。(PPT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选取学生进行美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注重个性的解读。感受作者对人物的感情态度,对比手法的妙用,语言的传神简练。注重解决学生课前关于主人公等问题讨论)
②教师小结。
3、三读课文,体验情感:
①请你找出文中能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师示例: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冒、二千余、二十余年”等词语写出“我”回故乡时的急切心情。读时重音处理这些词,读出急切的心情。(PPT展示)
(围绕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情节,分析“我”的情感变化,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感悟本文结尾抒发的感情,以及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②教师小结。
4、畅想未来,我学我用(选做一题)
①仿写“希望”为开头一句。(PPT展示,提示:用比喻修辞,注重个性的抒发。)
②宏儿与水生今天相见了,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此情此景此人。(PPT展示,提示:不少于100字,注重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特别是细节描写。)
四、学后赠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T展示)
【课堂作业】(此部分为学案方式呈现给学生,注重双基的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惘然()颧骨()嗤笑()鄙夷()恣脽()
二、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体裁是,作者是,原名。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三、整体阅读
1.“豆腐西施”是众人对杨二嫂年轻时的称呼,从这一似乎是褒扬的称号里,你看出了什么?
2.下列几句话中“辛苦”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请分别指出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3.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4.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选做题)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我的收获】
1.2.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评价。
2、掌握字词。重点是多音字和几个重要的生词。
3、能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中心。
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识记文学常识、掌握字词、通读全文。
一、师导言,揭示课题,和生一起释题。
二、文学常识。学生读有关作者的下列资料,识记作者、评价、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其艺术形象已家喻户晓。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解决字词,然后完成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在下面的空白处抄写一遍词语。
归省行辈惮踱潺潺撺掇凫水絮叨怠慢蕴藻家眷
渔父旺相楫子
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撺掇:依稀:自失:
三、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四、达标测试。
1、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家、家、家。本文体裁是,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
《》,选自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惮踱
yùuzǎocuānduodàimànménglóng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概括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学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一主要内容,作者具体写了哪些事情?
二、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这篇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哪个?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来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阿发:
六一公公:
三、学生默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11、12、23段),完成下列三个练习。
1、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勾画出来。再朗读交流。
2、这些语句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个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一句写得好,好在它(赏析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法等)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句进行品析,然后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达标测试。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模糊不清。“踊跃”的意思是跳跃。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干净利索,的特点。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和_拟人_的修辞方法。
4.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5.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7.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月夜航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文章中心
一、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2、3两题小组讨论完成)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看戏好看么?(在文中找依据)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却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
3.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地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对平桥村的人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这样安排合适吗?为什么?
三、请同学们根据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三、你还有疑问吗?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提出来。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二题。(课内课外阅读)
初二语文《社戏》 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刘红英 审核: 时间:9月25日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一.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教学过程: 预习导航:
归省()潺潺()行辈()惮()凫水()撺掇()(): 委实: 橹()依稀: 弥散(): 蕴藻()飘渺()
渔父()旺相()撮()桕()棹()船楫()踱步()喝Cƒi()宛转Y•u()扬 依稀:。d„i()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小组合作解决,提示可从“时间”、“事情”、怀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1: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2:从事情角度来看:()——()——()——()——()——()——()
3、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4、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三.合作探究、交流:
(一)品读精段,层次式品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二)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
(三)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
(四)评人物,抓中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人物句子如下)
(五)抓文眼,明主旨
1.本文主要是写看社戏,那么我们来看戏好看么?(播放船头看戏及一段越剧)
2.去看戏,不尽兴,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结尾“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四.课堂练习:阅读“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动作干净利落?(2分)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表现了小伙伴们怎样的心情?(2分)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比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老渔父的行为?(3分)
4.波浪线画出的是描写戏台的语句,体会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2分)
五.教后记 社戏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教学设计
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词语例: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句子例: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愉快的心情。写老渔父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语段例:
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乐,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
“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样“偷”的?4.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段落来朗读欣赏,体会意境,看谁读得最好。
[学生评价]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当然对不足之处要恰当地给以指出,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
说话训练:我的童年
学生选择一件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来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叙述完整,声音洪亮,语调自然连贯,姿态大方。
作业
1.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作好笔记,在班上交流。社戏》教案(苏教七<上>)
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 一 课 时
教学重点 :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写人有详有略的《分马》,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bèi
惮:dàn
絮叨: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ǘ
潺潺:chánchán(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四层: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为第一层,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总有哪些乐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板书:少年相伴钓虾放牛乐趣甚浓)。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 二 课 时
教学重点
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层(板书:去赵庄看戏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3、引导学生分析第二层(板书: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
(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板书:赵庄看戏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真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板书:望见戏台疑为仙境深被吸引 无限欢喜)。
(2)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描写”我们”观看演出,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和兴趣。
铁头老生表演,双喜介绍他“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并且说”日里亲自数过”,“我们都挤在船头看打仗”;在小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的时候,双喜还推测铁头老生在这场表演中“并不翻筋斗”是因为“晚上看客少”,表现出喜欢看武打,讨厌听文唱(板书:喜欢观看武打讨厌聆听文唱)。
“我”最愿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一个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表现出愿意看演员扮成蛇虎的表演(板书:愿看扮演蛇虎)。
当“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的时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觉得看打人也比听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来了,大家“都很扫兴”,她那没完没了的唱,使得小朋友们先是“喃喃的骂”,后是“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最后,“熬不住了”的双喜说,“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到开船驶上归途时,还“骂着老旦”。表现出万分厌烦老旦总唱(板书:厌烦老旦总唱)。
这样描写“我们”观看演出,具体地表现了儿童看戏的心理,在稚气十足的笑容中和骂声里,把这场夜晚看戏写得童趣盎然(板书:看戏表现了儿童心理笑骂体现着稚龄童趣)。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 三 课 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
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 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二、研讨探究情节:
1、文章的哪些段落是写船头看戏?(14~21段)
2、看视频,问:这戏有趣吗?
3、这个片段,迅哥儿和小伙伴们也看了,他们认为这戏有趣吗?能找到你观点的证据吗?(认真阅读14~21段)
4、那他所期待的好戏应该是怎样的? 翻筋斗、打仗、黄布衣跳老虎 追问:这些戏都有什么共同点?
过渡:既然他没看到期待中的好戏,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说到:“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师预设:
(1)戏前波折(板书)(2)月下行船(板书)(3)月下归航(板书)(3)偷豆吃豆(板书)
过渡:补充材料:梁实秋在《听戏》中的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朗读)
1、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乎,有一两招居然也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
师引导:题目名为“听戏”,实际写的都是戏外的乐趣,用欧阳修在《岳阳楼记》中的话来说,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课件展示)过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不止梁实秋,还有我们的迅哥儿。
2、朗读:(课件展示):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3、小结:其实那夜的戏并不好看,好看的是那夜迷人的景色,(板书:景)和淳朴善良的小伙伴。(板书:人)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这些事。(板书:事)
他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这在我的童年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