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
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研究写作者本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才能“言为心声”,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以下就“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表一点浅见。
一、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例如,有一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再如写谈《王熙凤的“笑”》、《新乞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怎么单写她的笑呢?乞丐也有新旧,这里的“新”到底是什么含义?由于命题新颖见奇,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普遍喜欢写。探索、猎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命题时善于运用,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二、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如《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吧?》、《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成绩浪线上起伏,也同时引来家长、教师、同学的不同评价和不同对待,现实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想质疑、想说出心里话。后一命题是题目本身使学生质疑。“走在前面的人怎么会最痛苦?”这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学生产生了征服疑难的愿望,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他们认识到先知先觉者、披荆开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
再如《有“礼”走遍天下》、《班门弄斧辨》,这类文题很触动学生的是非心理。“用礼来走天下,打天下,这是哪来的道理?”“弄斧为什么不能到班门?”一种反对歪风邪气、反对旧传统观念的情绪油然而生,写作冲动产生了,学生自然会兴趣为文。三、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又一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文题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同学们选我当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义勇为赞》,这类作文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四、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特别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向自己挑战的情绪,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再如《人才与兴国》、《当代青年大有希望》这类文题,不但能刺激学生的自强心理,还能激发他们的成就心理。“兴国需人才,我是人才吗?”“我们荣幸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能成为栋梁吗?”写作这类题,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五、运用审美、认同心理命题。爱美是人之天性,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着生活。对于中学生,我们讲“五讲四美”,主要从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上进行美的教育,力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除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从一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前两题能唤起学生美化环境、美化心灵的审美情趣,后一题则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姿、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些文题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如写《我赞廉颇》、《美哉,海迪!》、《壮哉,徐洪刚!》,这会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又能引发认同心理,产生内摹仿,为文时,他们会由衷地写出他们的感受,阐发他们的灼见。
如果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叶,一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王充《论衡》讲“意奋而笔纵”,刘勰《体性》讲“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都强调了情绪的引发及情感调动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悉心研究并恰当运用学生心理特点命题,注意“投石效应”,我们就多了一把启动学生兴趣作文的钥匙。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第二篇: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课程中,如何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并结合教学实际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在《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课程中,解除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有: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作文。
(二)读与写结合,启发学生从读中悟写与学写。
(三)先放后收、缓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作文并享受成。
小学四年级作文——校园景物
1.谈话激趣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周围的事物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树木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2.带领学生实地观察
利用课间操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3.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4.学生完成习作
5.学生完成初稿后,同桌之间互改,指出对方的错误和优点。
6.定稿。
第三篇:2011届高考复习作文命题设计与写作导引
2011届高考复习作文命题设计与写作导引
湖南/吴同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丰子恺于其恩师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圆寂五周年之际,受命为《弘一大师全集》作序。《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请以“难做人,人难做,人人要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辨认是非荣辱,不忘趋正避邪,应当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做人的准则。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便开始做人,直至生命终结。而由于各人的品行、价值观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地位等主客观因素不同,其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他的评价也千差万别。但究竟有几分像“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总还是有一个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标准。写好这篇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选材料,贵在分析。本话题涉及到的材料非常之多,古今中外、忠奸优劣、名人雅士、百姓庶民、男女老少、巫医乐师,均不乏其例。一旦打开话匣,汩汩滔滔,易放难收。考生须紧扣“难做人,人难做”的话题,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阐述,“常行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切忌泛泛而谈,满足于罗列而不加分析,以致文章虽有长度而缺乏深度。
第二,拷问灵魂,解剖人生。话题中有“人人要做”一语,意思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文章既可分析像弘一法师那样的高尚心灵,也要拷问那些只有三两分像“人”、四五分像“人”者的灵魂,还可以直接拷问自己,使文章更有深度。第三,升华主题。毫无疑问,做人原则具有社会性、时代性特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是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是崇尚以人为本,构
建和谐社会的做人准则。文章提及,并不是赶时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熔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于一炉,且有点睛作用,可使文章上升到一定高度。
第四,选择文体。本话题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杂感类的文章,文体确定后,注意运用与之相谐的语言。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丘吉尔年幼时,父亲带着他去乡下游玩,因为调皮,小丘吉尔不幸掉进原野的沼泽中,被一位穷苦农夫所救。为了报答农夫救命之恩,丘吉尔的父亲提出,把农夫儿子带到伦敦,和自己儿子一起接受教育,农夫答应了。三十年后,被农夫所救的孩子,成为英国首相,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演说家。他曾带领英国军队获得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改变了世界大战的命运。而农夫的儿子弗莱明则成为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医学家、细菌学家,他发明的青霉素,改变了医学的命运,再次救了得肺炎的丘吉尔,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丘吉尔、弗莱明父辈是有缘的,丘吉尔、弗莱明也有缘。由于两代人结缘,改变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请以“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文言文6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1、缘,《现代汉语词典》有一个义项为“缘分”,“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结缘,逢缘,投缘者,皆因有缘也。当今之时,这些语词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无论男女老幼,学历深浅,都喜欢提及。诚然,“缘”是无所不在的,随时都可能邂逅。关键在于当事人如何捕捉、认识、判断、把握,并采取适当的行为。有的人,与“缘”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有的人,逢善缘而不把握,以致后悔不迭„„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缘”有善孽之分。结善缘者,可成就事业:丘吉尔、弗莱明父辈结缘,两人此后俱享誉全球;李叔同、丰子恺师生结缘,“缘缘堂”遂声名远播,丰子恺终身受益。结孽缘者,却只能葬送前程,少年学子,一旦与“黄赌毒”结缘,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理一也。
2、人世间,有奇缘而可遇者,如丘吉尔、弗莱明父辈等,毕竟少数;更多的人却可能一辈子都无缘福禄,无缘幸运,甚至与什么都无缘。而这“更多的人”
中,有的努力“寻缘”,孜孜以求,希望奇迹发生;有的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生活、工作,并不在乎“缘”之远近有无„„怎么认识这“更多的人”呢?如果让“你”走近他们,与之“结缘”,将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3、以“缘”为话题写文章,学生有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文学、史学、哲学、佛学„„均可涉猎;过去、现在、未来,回顾、直面、憧憬,纪实、假想、论证„„任意选择。选用文体也可以扬其所长:写议论文,写读后感,写抒情类散文,杜撰几个故事,构制一篇小说,或小品杂感、特写书信等,都可以出奇制胜。从语言表达方面考虑,既可用白话文,也可以用浅易文言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牛‚将以衅钟‛,齐宣王‚不忍其觳觫‛,遂发善心,下令‚以羊易之‛。人皆疑之,觳觫既同,则牛羊何异哉?君子、齐宣王何其伪善也!
今人则不然。有报道言,某人收养病犬若干,一时传为美谈。其中有无狂犬,自然不得而知。某人见一恶狼失足陷阱,狂嗥不止,竟援手相救,颇似东郭先生。某人向穴中灌以沸水,欲烫死一鼠,数日后,偶见一秃鼠率众幼鼠觅食,乃大惊失色,跌足顿首,痛悔不已……据称,诸多此等行为皆因敬畏生命,保护生态故,是堪师法、弘扬也。
然为狂犬咬伤致病,国内外尚无药可救。狗虽人类朋友,倘成立狗文化研究学会,其功过是非、劣行恶迹,自有学者定论,无须吾等臵喙。至于对狼鼠辈,大可不必生怜悯之心。若为敬畏生命保护生态计,则吾等早该禁食各种肉类,甚至连素食也是罪过。
请以“凡事讲求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文言文6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材料语言,文白相杂,应该对考生不构成障碍,但无疑增加了阅读难度。其目的有二:一为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虽然极少数考生不能完全读懂,但大致意思不会弄错,并不影响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一为鼓励文言文基础较好的考
生用浅易文言文形式作文,以展示才华,获取高分--港台地区高考、联考,考生可以用文言文作文。
要紧紧抓住话题关键词“度”,应理解“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真理向前一步便是谬误”等中外名言蕴含的哲理,结合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连类而举,设喻以论,多方取证,反复推导,从而使文章上升至悟理、明理层面。
就体裁而言,用议论文形式,应直面现实,有的放失;用杂文形式,可热嘲冷讽,反弹琵琶;用小小说形式,则应考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用散文形式,要注意打破常规,力求新翻杨柳。
4、命题作文:中国人的骄傲
[写作导引]
有资料显示:世界诸多语种,汉语最难学;全球各种餐具,筷子最难拿。而我们中国人,使用汉语交流,手握筷子吃饭却毫不费力。于是有人断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还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汉语的时代。现在老外们已掀起一股“汉语热”,他们正在费劲地学汉语,笨拙地拿起筷子吃饭„„中国人引以为骄傲自豪的东西实在太多。从四大发明到飞船上天,从长城运河到高架桥磁悬浮,从诸子百家到科技精英„„甚至连老祖宗传下来的交际工具和吃饭用具都让老外瞠目。他们弄不懂,汉语语词的多义性为什么无法穷尽。一个“迂”字,所组成的词语如“迂阔”、“迂拙”、“迂腐”、“迂执”等,多为贬义;鲁迅怎么认为“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颇有点迂”呢?据传,美国人居然开始研究中国的蒙学和应试教育,甚至也办起了高考复读班;他们捉摸不透,美籍华人中的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牛满江等,为什么特别出类拔萃„„写这篇文章,应该注意:
第一,要求考生以“中国人的骄傲”作文,虽然人人都有话可说,而且能激发考生的民族自尊感和爱国热情;但凡事须讲求“度”,只顾着骄傲,很容易固步自封,停步不前,“骄傲”终成包袱。况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冷静,对“中国人的骄傲”进行纵横对比,从而使文章上升至悟理明道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似可写成《从中国人的骄傲说开去》。
第二,可以考虑写成另类文章。中国人骄傲的东西多数是前人留下的,今人的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可骄傲的并不多。举例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巅峰,值得骄傲;而今人的诗词小说虽然汗牛充栋,却怎么也无法与唐宋明清时的作品比肩;材料中所提的汉语筷子也是古人留下的„„想到这些,炎黄子孙应该汗颜。从这个思考方向构思立意,写出来的文章将有一定的醒世作用。第三,体裁以议论文为宜,也可写成杂感小品之类,写作时,要注意与之相谐的语言风格。
5.命题作文:优胜劣汰
[写作导引]
社会发展了,许多落后的东西便自然被淘汰。试举几例:过去机关、学校办公用的钢板、铁笔、油印机已成古董,十年前还偶尔为人们使用过的打字机也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打印机、扫锚仪等。提及通讯系统中的电报,现在的青年茫无所知,他们得心应手的通讯方式是发电邮,发传真,用手机。而乘坐交通工具,人们更乐意选择高速豪华型,如直达列车、磁悬浮列车、高铁、飞机之类,有时连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也遭冷落。如此发展,二十年后,将是一种什么景象,实在无法预料。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健康的毒瘤也恶性膨胀。有消息说,中科院院士也有水分,教授的论文自己居然读不通,各类考试舞弊手段千奇百怪,令人咋舌„„而其他如官员腐败,假药害人,贩毒走私等等,手段“高明”,还很有些“科技含量”呢!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命题都可以从多方面认识理解。“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围绕这个话题作文,应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析--这是构思的关键。如材料所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现代化工具”,今天多数已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值得庆贺的。另一方面,许多不健康的毒瘤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性膨胀,是因为有特定的环境、“土壤”和更为“优化”的“养分”促成其“胜出”的。相对于上世纪的毒瘤,他们更“优”,故尔能“胜”,而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的确发人深思。
写好这篇文章,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选用典型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6、命题作文:追寻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文言文6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古往今来,人无贵贱,一辈子都在追寻,但追寻的目标、方法、途径、结果却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方法等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年龄、环境、地位、遭际的变化,其追寻的目标、方法等也会随之变化。所以,追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近年来,一批审题难度不大的试题出现在高考作文试卷上,引起了全国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安徽卷《读》,2007四川卷《一步与一生》,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等。以《追寻》为题作文,接近高考作文命题要求,适于各种文体,白话文言均可,但要写好,绝非易事。
追寻之中可见人品、操守、情怀。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追寻,一辈子都没有结果;有的人,一旦锁定追寻目标,愿望唾手可得。有的人,追寻是为大众;有的人,追寻只为自身。有的人,追寻过程中,雁过留声,感动你我;有的人,追寻道路上,机关算尽,遗臭子孙„„如何构思立意,布局谋篇,怎样选用文体,驾驭语言,以获取高分,值得考生深思。
更多资源请访问洪培欣语文网(http://hongpx.upweb.net),转帖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半命题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拟题要求。
2.初步掌握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拟题技巧。
教学重点:目标l、2
教学难点:目标1、2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题型把脉
所谓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如“假如我是”这一题目,可以补语文老师、班主任、校长、市长、联合国秘书长、解放军、环保专家,也可以补山川、小草、风、雨、雷、电等,还可以补时间、真理等。
正由于半命题作文比全命题作文给考生提供的自由度大,考生可写的内容更多,切入的角度也更多。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即便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也未被人们冷落。根据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我们估计半命题作文形式还将在未来的中考作文中受到青睐。像2006年山东滨州市的考题为“_____________我的最爱”,广东深圳市的考题为“让___________走进心灵”,湖北荆州市的考题为“_______是_______”,浙江金华市考题为“生活因_________而精彩”,上海市的考题为“我们的名字叫_________”,浙江嘉兴市的考题为“___________也美丽”,山东莱西市的考题为“____________启示了我”等。
纵观前两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我们发现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以下儿种:
1.留前半题:如“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江苏徐州中考作文题),“__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2006年重庆中考作文题)。
2.留后半题:如“走近__________(2005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我们的名字叫________(2006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
3.留中间部分:如“生活因_________而精彩(2006年浙江金华中考作文题),”我从________(生活、母亲、书本……)那里学到的“(2006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
4.留首尾部分:如”______是__________“(2006年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
另外,还有留正标题的,如”________——我的特长“;留副标题的,如”乐在其中一一记一堂_________课“。
二、写作指津
从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题半命题的数量,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1
半命题作文在以后的中考中会出现自由度更大,普遍性更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的趋势。
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半命题作文的题目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具体事物拟题法。
这种方式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______“,我们可以填上”一条红丝带“,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又如”当我面对_________的时候“,可填上”那片绿叶“,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愿做绿叶、无私奉献的情操;也可填上”那座荒山“,呼吁绿化荒山,爱护家园,加强环境保护。
第二、抽象事物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写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如”当我面对____________的时候“,可以填上”虚荣“,敞开心扉抒写自己对心灵的拷问;又如”寻找心灵的伊甸园“"寻找人生的方程”“我好想有一片蓝天”等,用的也是此种拟题法。
第三、特定情境拟题法。
这种拟题方式新颖别致,“(2005年湖北黄冈能创设一种特定氛围,给人一个遐想的空间,极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2006年上海市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好想当一天老师的好学生,”“当我面对心灵的抉择的时候”“当我面对凛冽寒风的时候”“我梦见范进参加中”“我梦见妈妈下岗”等标题采用的便是此种拟题法。前面提到的“当我面对__________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若一定要选“成功”或“失败”的作文材料,采用特定情境拟题法,将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我面对鲜红的58分的时候”等,便会获得一种奇妙的效果。第四,特殊符号拟题法。
此法是借用数学、物理或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这类标题的作文在行文中必须恰当地体现公式符号与社会现象、某种道理的契合点,使形式和内容统一。如以“当我面对___________的时候”为题,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种种时弊的质疑;以“当我面对A、B、C的时候”为题,抒写自己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此外,如“我好想得到一个A+”“感悟8-1>8”“明天,我飞向ß行星”等,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第五,条块分割拟题法。
这种拟题法是从形式上来说的。为避免半命题作文拟题或内容上的严重“撞车”,不妨依据所选的体裁,将内容“裁”成几个小“条块”。如某考生的半命题作文《寻找失落的昨日》,将“昨日”一分为三,用小标题“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逐一“回放”给读者。另一考生的《感悟生活中的美》,则是先设一“题记”,下拟三组小标题:“母爱之美”“劳动之美”“运动之美”,截取生活的三个画面,表现对美的热爱和感悟。
总之,题贵新颖,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追求的同样准确、生动而有魅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文化知识,正确理解半命题作文的“另一半”提示、“另一半”导引的内涵,并且掌握一定的拟题技巧,就能拟出让读者击节叫好的标题。
但是,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在拟题时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里列出一些,以便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首先是拟题雷同,千人一面。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拟题雷同。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拟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假期生活”等,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假期生活”是“难忘的”;写《当我______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仿佛考生要“面对”的不是“挫折”就是“成功”。
其次是拟题宽泛,难以下笔。
以《感悟___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为例,“感悟大自然”“感悟青春”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很常见。显然,拟出这样的题日,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
再次是补题随意,缺乏考虑。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之所以会出现上面提到的“一窝蜂”的拟题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考生看到半命题作文时,不能根据所选材料确定一个最佳的词语或短语来将题目补充完整,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将“选材”与“补词”同时加以考虑,而是匆匆提笔,信手“补词”。
总之,考生在拟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具有的“自我命一半题”这一有利条件,仅仅着眼于内容是否“好写”,是否“耳熟能详”,而不是是否“写得好”,是否“能出新”。这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自己拟的题目反“将”了自己“一军”,不是所拟题目限制了自己的手脚,思路打不开,就是拟题涵盖宽泛,想写的内容太多,不知从何入手。
半命题作文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作文题型,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布置写作:
以“走进_________”或“走出________”为题。
要求:①任选一题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③力求创新
第五篇:论文引发的心理问题
文引发的心理问题
------------------
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见论文问题。很多人对此表示压力很大。有压力是不错的,但不要让压力造成自身的困扰就可以了。最近有一则新闻:201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许,中山大学某在读博士生从宿舍楼跳下,结束了年仅28岁的生命。
究其原因,原来是由一篇论文引发的。此人因博士论文没写好,压力过大,做了这样不理智的选择。论文确实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又怎能草率?笔者搜集了相关的一些新闻,其中有不少专家对此的解析。学生是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心理困惑。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有的学生因为情感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不同学生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
相关专家解释,学生群体中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承受能力不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落差感。如:高考失利、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等。想要改善这样的情况,除了教育方式的一些问题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处身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千万不要为一时的挫折灰心丧气,而应该积极地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果发现自己有难以处理的问题,可以积极地寻求父母、师友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