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稿 人本主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2 xxx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20080110xxx
摘要: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人本关怀,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科学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怎样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等是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运用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就是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提倡人本关怀,尊重、理解和爱学生,始终贯穿着育人的原则。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树立自我实现观念和发展人的潜能,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心理健康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成就感与满足感的最佳状态。而今,有一些班主任只看学习成绩看结果,不重视平时的表现;喜欢训人,态度生硬;不能理解和平等看待学生;不能及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等等,这些情况引起学生的不满,也表明了现行的班主任制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育呼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班主任,把尊重和爱作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思想,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和兴趣,关爱后进生以理服人,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发挥榜样作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违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现象
(一)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不尊重学生
小学班主任不能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而没有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在教育实践中,当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却受到学生的抵制时,通常会用“这是为了你好”来说服。有些情况下,教师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学生好”,但是行为的方式却是有害、消极的,甚至出现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甚至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举止。因此,爱学生,不是当自己的教育要求不被学生接受,或者对学生造成伤害时,也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白,用以逃避责任和辩解的一种托辞。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尊重学生人格、需要和兴趣,这才是真爱。
小学班主任爱一个优秀的学生很容易,甚至会产生偏爱,而要爱一个通常所说的“差
生”,则需要有高度的理性,对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有深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需要尊
1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真正的爱。”爱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其核心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案例展示: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后进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郑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文不对题。课后老师后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生哭着说:郑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郑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郑老师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郑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差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好了。
(二)缺乏心理学素养,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
教育是一种对享受和欣赏精致优雅事物的能力的训练,就是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积极向往自由和荣誉,引导孩子去爱教育者所爱。而冷酷地、粗暴地、毫无幽默感地教育孩子是错误的。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的教育者,心里明明装着苹果,手里却拿着藤条,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总是赏少罚多,自作主张地规划学习者的一生。
作为班主任必须拥有良好的心态,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带给学习者。例如: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了这么一件事,一次上有位老师的课,后面的同学问她几点了。她回头说:“没带表,不要问了。”结果被老师逮住了。下课把她带到办公室,从上课时讲话说到纪律散漫,又说到学习不刻苦,成绩不理想,还拿出期中考试成绩单给她看,分析了她在班里、年级中的位置,不仅说很危险,还说到他不关心同学,不关心集体,两次值日都没做,最后还想起他吃午饭时总剩饭,浪费粮食,这位同学说她当时真想从办公室的窗户跳下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这件事使我体会到,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塑造可教育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总是寻找学生的缺点,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注意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学生犯了错误能改正,就应该原谅,而不应常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不要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这样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是位知错能改的好学生!”这样不仅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而且会在她的心里产生阴影。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一)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
班主任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班主任不能利用班主任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更不能盛气凌人,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地位。理解学生班主任要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天真和幼稚,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快乐的成长。因此班主任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和关怀,用“爱”字理解尊重信任他们,改变他们,理解和尊重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有同学有困难,同学们都应主动去帮助和关心。用爱心培育孩子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爱,这种爱一旦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那么人格大树就耸立起来了。
2、尊重学生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要求小学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能够激发学生去行动,并使学生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追求去奋斗,以求得他们自身的满足。当学生通过活动满足了原有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受到尊重,他们希求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信任。班主任要依据学生需要的特性走进他们的学习生活。当学生在竞赛场上因渴求获得成功而感到有压力、焦虑不安时,班主任就应及时给予悉心指导,在赛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缓解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地上赛场;当学生感到寂寞无聊时,就会产生与人交谈的需要,其对象可能是老师、同学或朋友,此时班主任就要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时,班主任就要意识到教学方式需要改善,因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在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3、尊重学生的兴趣
小学班主任工作做到以人为本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外,还需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人们历来很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兴趣才有动力和热情。爱恩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非常同意他的说法,因为尊重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地全身心地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稳定的状态。若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乏味,班主任就要耐心地指导他们,使其意识到学好这些课程对将来服务于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刻苦学习,并对此产生兴趣。
(二)关爱学生
1、平等对待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还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连接班主任与学生心灵的纽带。笔者认为,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缺点,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并努力地帮助他们纠正和引导;对其表现,班主任要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放下架子,信任学生,摘掉冷漠的面具,蹲下身来,用火热的心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体会到爱的温暖。
当学生感到班主任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班主任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形成“爱生——尊师——爱学生——更尊师”的良性循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只有真心实意的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滴塑造他们的灵魂。但要注意,对学生的爱,不是迁就姑息,要在严格平等中实现。
2、“偏爱”后进生
班主任爱优等生是很可贵的,“偏爱”后进生更是可贵。多数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班主任应当留心了解和具体分析学生形成的原因,对他们一定要施以爱,要克服偏见,时刻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满足后进生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以创造转化契机,减少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偏爱”后进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进行良好的教育。例如,针对有意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可以上课警告,下课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自控能力差的,批评鼓励相结合;对于勤奋用功但学习方法不对的后进生给予指导。
可见克服偏见,“偏爱”后进生是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坚持不懈地做反复教育工作。要做好反复教育工作,必须要有“马拉松式”的耐心,耐心地与后进生交谈,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使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学到老师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调皮蛋”也能上光荣榜。
3、爱得有智慧
一个优秀的小学班主任,要有人格魅力:有幽默、亲和力、善解人意,更要有专业魅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技巧、教育方法。班主任只有把专业魅
力和人格魅力相结合去爱学生,才能爱得有智慧:在学生犯错时,要用微笑送去宽容和理解;有学生经常迟到,可以就站在门口等,微笑着说:“下次,能不能早一点?”“今天虽然也迟到了,但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进步了!”;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她不再急于批评,而是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学会了倾听,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学生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告诉老师,师生之间更加容易沟通了。案例展示:一次,班里的一个男生为了元旦联欢会表演节目,把扑克牌拿到学校,在自习课上就开始“表演”。张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男生一直低着头。张老师用温和又不乏幽默的语气说:“怎么?魔术师不敢看观众怎么进行表演啊?”男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开场白,抬起头惊讶地看着老师!张老师微笑着说:“魔术师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苦练才能上台表演。但不能在观众面前练习,这样就容易揭秘了。未来的刘谦,好好练习吧!”男生很激动,拉着老师的手说:“我知道错了。我回去一定好好练习,您就瞧好吧!”元旦联欢会上,这个学生表演的扑克魔术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
总之,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作为一位教师,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管好班级,让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是非常重要也是极其有时代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同银.班主任工作技能教训指导[M].中国: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秦和鸣.教育学浅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3]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
[4]刘烨,以人为本 创建新型师生关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9
[5]李芳红,构建和谐班级须以人为本—班主任管理工作浅谈[J].管理天地.2007,6
[6]许秀聪,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6
第二篇:激励教育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激励教育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黄志勇 推荐:伍凤英
富有朝气和活力的高中生渴望在高中阶段得到美好的收获。而激励教育法是以学生对于学习、生活、人生等客观需要和各种主观动机为根据的,是以实现一定期望为目的的教育方法。脱离幼稚走向成熟的高中学生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一定动机的,而且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他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①]作为教育方法的激励手段在其中起着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一般而言,根据主体的不同,激励分为外在的他人激励和内在的自我激励,他人激励总要通过自我激励而产生效果。而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所探讨的激励教育法,就是研究如何以外在因素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力问题。激励教育法,是指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发和鼓励的教育形式引发学生思想动机的积极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自觉地朝着正确目标努力的方法。激励教育法的众多操作方式和操作艺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为展开细致论述,下文将结合高中班主任工作逐一分析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并强调要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和正向激励为主。
一、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激励方法,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班主任工作中要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突出精神激励。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发展、享受等需要,人的需求体系分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相对应地,激励也就分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区别的,不能以物质激励去代替精神激励,否则,就会陷于浮浅和利益化;也不能以精神激励去取代物质激励,否则,就会偏于轻视和形式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做出成绩时,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采用恰当的激励方式及时进行表扬,加封荣誉称号,号召其他学生学习,在物质激励方面,奖励的礼物可以是学生所需的物品,也可以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礼品。实践证明,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对学生行为的激励作用更大更深远。在刚刚组建的新集体,学生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和集体的接纳,对于某些在开学报到前和军训时对班集体有所贡献的同学,班主任应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开正式公开的表扬,并带动全班鼓掌致谢。借此,既能肯定该学生为集体的努力及其意义,强化其有益于集体的行为,也达到在班上树立一种尊重付出和弘扬向上集体精神的效果。而开学步入常规工作正轨后,也应适时表扬值日打扫认真的学生、每天准时开启门锁的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学生,等等。
二、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激励,根据其性质,又可区分为正向激励的表扬和负向激励的批评,虽然它们相互对立,但都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近六十位学生的大家庭中,既有先进,也有落后,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成分。通过表扬肯定、荣誉嘉奖等方式,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的人和事,树立全班的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全班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风气。只要班主任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各科的好苗子,总体上看,男生的理科较有优势,发现本班也有若干名理科尖子生后,笔者公布他们的事迹和成绩,肯定他们在该科学习上的成就,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多向其讨论习题疑问、请教学习方法等。在正面表扬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反面批评。批评同样具有正向激励的意义。“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②]在一定意义上说,否定也内在包含着肯定,例如,否定懒惰,就是肯定勤奋;否定涣散,就是肯定团结。对于后进和错误,必须给予必要的反面批评,激起警觉,引以为戒。考试作弊、撒谎骗人、偷窃财物等严重违背道德规范和违反纪律规定的行为,必须义正词严地提出批评,教育当事者改正错误,提醒另外的人别再犯错误。在班主任承担育人任务的过程中,批评、惩罚必不可少,但它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其目的在于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班风。所以,把握表扬和批评时,坚持以正面表扬为主的原则。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发现,吝啬的赞赏和过多的指责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个体学生来看,心理负期望值增加,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做得比其他同学要差,而从整个班来看,也有学生认为自己班在各方面较其他班糟糕,从而形成一种自我否定的悲观情绪,影响自身学习,全班的气氛也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压抑,显得消沉。以正面表扬为主,突出正向激励在班主任工作中教育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增加出色行为和优秀品格的再现率,从而达到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品质的目的。
三、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班主任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设置和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激发学生为理想和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生对自身的人生目标和前途境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对自我分析和评价变得较为主动、深刻、全面,不仅会反思当下的自己,还会为未来打算,思考着如何才能达成心中的目标。他们的思想意识大都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而一定目标的确立,它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为目标而追求。笔者通过布置周记作业写“我理想的大学”,发现他们的大学目标绝大部分瞄准了中国名校,约六成的学生选择了中山大学。笔者抓住激励的好时机,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该学校的人文传统、学术优势、优美景致,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了精选的文字、图片和影片。至此,学生对中大的了解更加深入,目标更加坚定,同时也明确了任务的艰巨性。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激励在于增强他们的自觉能动性,时刻为理想展开孜孜不断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于班主任而言,及早知道学生读书的目标,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志向,因材施教,在学生面临困难而泄气时为之鼓劲。有效的目标激励还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目标的具体化。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会有远大的大学目标或人生目标,但随后面对科目众多、知识庞杂的学业任务时,容易产生气馁的消极情绪。班主任在获知学生的远大目标后,应将大目标、长远目标细分为一个又一个明确的、操作性强的目标,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学习任务具体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以小目标的不断达成激励自身达到最终目标。班主任进行目标激励,不仅限于学习目标的激励,还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实际选择目标内容和层次。例如,对迟到的学生、对忘记值日工作的学生、对做事拖沓的学生,对班委工作出色的学生,均应选择不同目标进行推动和教育,使目标激励符合学生具体实际,收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四、竞争激励竞争激励,就是班主任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比较、评比标准,在班内学生之间和本班其他班之间形成不甘落后,互相争胜的激励氛围。在开放性、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强烈个人主体意识的支配下,高中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希望凭借过人的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注目和重视。即使是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积蓄着自尊、上进的潜在力量。作为班主任,则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在各领域开展公平、公正的竞争。学生最重要的竞争在于成绩的竞争,班主任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班内竞争环境,切忌压制、妒忌他人的进步,同时,激励全班学生认清在全级所处的位置,在某些科目的考试中战胜其他班。例如,笔者所教的普通班理科尖子生较多,多鼓励他们在考试中进入全级一百名的行列,其他同学也要不甘落后,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最佳成绩,力争不拖班的后腿。除了学习竞争激励外,班主任还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学校的宣传、文体、卫生等各类评比,以出色的成绩激励学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总而言之,激励教育法通过激起学生的主观动机和思想感情以调动其积极性,它是激发学生潜能、凝聚学生精神的德育方法。为便于分析和归纳,本文将激励教育法划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几种方法,并强调要坚持精神激励为主、正向激励为主的原则。但是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它们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相互贯穿、共同作用而存在的,决不能以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观念去认识和运用这些方法。同时,班主任工作中运用激励教育法,也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人本主义”是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理念和法则。只有真正做到人本主义,才能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者之间形成具有互动机制和弹性空间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本主义”的大学教育管理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新世纪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要真正发挥其功效,必须坚持“人本主义”,努力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目标体系、价值取向、教育关系、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人的旨趣和要求的教育管理工作样态。
一、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内涵
教育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教育管理中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是教育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具体表征
(一)教育观念的人本化
“人本主义” 教育理念强调把学生看作目的而非手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管理常常把学生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在以往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都未能较好地认识教育管理的目的性,没能正确有效地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教育管理的根本所在。中国要繁荣富强,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新人,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学生看作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改变单向灌输和高标准要求学生的思维习惯,对教育管理内容进行有效选择,对方法和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力争作到学校教育管理生动活泼。
(二)教育过程的主体化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凸显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人而非被动的人。促成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管
理中必须把人看成是能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从教育管理工作来看,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独特的接受和反映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的任务既要向学生讲解教育管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还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自我思想和道德上的实践。
(三)教育管理手段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要求提倡人性化管理。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首先,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惩治,而是服务于育人理念和成才目的。要倡导管理过程中教育在先和管理与教育并重,反对没有教育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的管理。要通过先于管理、同步于管理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长远发展观念,预防学生的短期行为与片面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人本主义的人性化管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平等讨论,允许不同意见的交流。提倡在管理中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克服管理中的冷漠与机械,应将现有的“约束制度”甚至“强制制度”软化,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人性化需求,让学生切实感觉到有“人情味”,以情感人,把无情的规章制度管理与有情的人性化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与信任,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爱。再次,人本主义的人性化管理绝不是不要法治,相反却需要法治的保障。一方面,明确学生在学校里享有的权利以及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应该履行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如针对学生的决定,除了要做到程序正当、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外,还要有明确的程序和渠道,保障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的合法权利。管理工作要有利于规范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各种行为,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文明修养、激励机制以及价值信念等一整套观念,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使学生在规范的指导和制约下理性选择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科学性、主动性和合理性,愿意为之负责。
三、缺少“人本主义”关照的传统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实践,大学教育管理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体系,同时新的理论和新的教学思想也不断的充实提高。但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管理理论类课程的讲授,往往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陈述过时的论断,与现实问题又相距遥远,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内容与现实的差距过大,导致学生不相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大影响教育效果。对于已经“定型化”的内容,课堂讲授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体现时代特色。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误解了时代性,而把在课堂上讲与教育管理不相关的内容作为时代性的体现,造成教育管理工作者不在课堂上把讲授的内容扯远,学生就不愿意上课的现象,使教育管理逐渐进入误区。教育主体没有能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解决,即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够。而针对性不够,就是“人本主义”理念的缺失。大学教育管理的宗旨,就是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的养成,不仅依靠外部灌输,但更重要的在于在长期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通过实践培养出的。正是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造成教育管理的实效不佳。
(二)方法欠缺灵活性
随着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在目前大学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当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大大降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学生缺乏第一手的材料和亲身的感受,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的理解不深。而有同学因对现实不满情绪的累积,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教育者说对的,他们一律反对,使教育管理起不到应有作用。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不足,也是大学教育管理“人本主义”缺失的体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在说教式的教学环境下,并没有对主体性的关注,主体性教育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而教学过程中所缺失的,也正是这三个方面。
(三)手段趋于单一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提高教育管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效果。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注意到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问题而进行多种方法教学尝试,但是却没有目的性的套用别人的公式,不能灵活运用,或不能坚持下去,造成尝试失败,没有实现“人本主义”的效果。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践行“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由于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未充分认识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几十年如一日的使用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大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人本主义”的教学方法,但却孤零零的看待这些教学方法,每堂课采用一种不变的教学方法,或者仅轮流使用几种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逻辑层次性,只造成教育管理“人本主义”外壳,并没有起到“人本主义”的作用。
四、“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尊重大学学生,充分发挥大学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管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把大学学生当人看,看到人是主体和目的,而不是把人当物看,仅仅把人视为客体、手段和工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信大学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在实践中,我们实事求是把大学学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克服失误而又不断完善自身教育管理修养的个体,相信通过恰当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大学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学生。实践中,教育者一定要放下架子,与大学学生平等交流,和风细雨地把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人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学生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从内心真心实意接受教育管理。
(二)变革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大学学生的内化和外化
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是以作为主体的大学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与统一,是一个不断内化,提升过程。在实施大学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应贯彻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原则。首先要废除单向灌输式模式,尊重大学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知行统一。大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践是最终评价效果的基本标准。学生在实践
中形成的教育管理观念,经过引导,就会内化为固有素质。
(三)发展大学学生,促进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社会功能的实现
加强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提高大学学生素质,既是大学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既要确保大学学生的健康快乐,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又要支持大学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大学学生自我实现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满足大学学生的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精神需要等高级需要,增强大学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积极心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还要促进大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学生具有积极政治态度、科学的“三观”、良好的道德素养、较强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和积集体意识,合理的需要、健全的人格,顽强意志,做到自信、自立、自强。
(四)以仁爱精神和人文关怀发挥激励的作用,加强正面激励
在教育学上,有一种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暗含期待能够产生的良好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的原理就是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教育者既要运用正面教育灌输的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思想素质,更不可忽视运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包括“奖惩”的杠杆)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经过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视、听感官接收的各种信息,通过自己头脑的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
五、结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将人本主义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教育管理中,使教育管理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来实施。在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其主体意识,使其提高主体能力,进而形成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论大学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钟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2基于人本理念的大学管理研究 陈炳灿 兰州学刊 2010/03
3大学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理念及其实现 王桂林 职业时空 2009/08
4大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解读与实践 沈烈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第四篇:班主任论文:小组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班主任论文:小组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我的班级评价可能不符合有些专家眼中的标准,常见的评价是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纪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还包括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建议。但在繁忙、琐碎的班主任工作中,运用上述评价方法恐怕只有神仙才会做好。我觉得评价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做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发展。但如何才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呢?在跟随赵处长的研训班学习后,我和处长学到了小组技术中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的应用让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提出、指教。
引例:小宁是我班最让我头疼的男生,这个孩子脑子并不笨,但极其懒惰,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家长管教的方法也不得当,除了妈妈,家里其他人都宠惯得厉害,四十分钟的作业,三个小时也做不完。在学校里,小到记作业记事本,大到上课听讲、测试都得班主任亲自过问,否则就偷懒应付,中午不让他出去,他就不出去,就在座位上坐着,无动于衷,也不认真完成我布置的内容。在实施小组技术后,他的期末成绩语文、数学两科都过了90分,平均分达到了92.5。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呢,这还得从我班的评价改革说起。
我班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产生的具体作法如下:每学期初按照上学期的综合表现排名,师生共同推选出小组长6-8名,不重复担当。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班已经有32名同学当过小组长,超过我班同学的一半,这让大多数同学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到校日,全班同学无一缺席,因为那天将产生新的小组,同学们都很期待。在同学们推荐和自愿的前提下先产生了6名组长(因我班正好60人,这样每组10人,每周各组评比时就不用算平均分了)。六名组长拿出纸和笔,到前面讲台站好,座位上的全体同学起立,由组长轮流挑选组员,先是第一组组长开始选人,每次一人,男女搭配开,即这次选女生下回必须选男生,点到的同学如果同意就坐下,这样循环下去,直到选完为止。
平时班级的教育教学都结合小组评价进行,例如:测试成绩、纪律、卫生、贡献等。每月评出冠军组颁发奖品、或以外出游玩作为奖励。但小组评价毕竟是从整体上的考评,学生个人的成绩获得认同、得到肯定的愿望也很强烈,所以我在五年下学期又设置了个人评价《谁与争锋》,评价的范围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这两项评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进行数学测试,每组满分和99分都能为本组加上分,而最差的会给本组扣分。学生以自己有能力为本组加分为荣,对于落后的,有可能为本组扣分的同学,全组帮助、辅导他。在这种“团体压力效应”与“目标效应”心理方法调动下,我班卫生方面从不用我担心,学生天天中午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经常是我说别扫了,今天够干净了,他们还是不同意!以前经常迟到的同学在按小组评价后也很少迟到了,原来每天早晨,小组成员们轮流给他打电话催他快点,别晚了。小组评价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各方面的积极性,学生们的集体观念、进取心都在增强,班级也有了很强的凝聚力。
但是由于每组成员的差异性、而评价时只看小组总分,奖励总分高的前三名小组,一段时间后,“三个和尚挑水”、“滥竽充数”的现象开始滋生。小组后进生逐渐产生我不努力也没事,我们组不会受到影响的心理。于是,在六年级时,我把《谁与争锋》改为小组评价表格,使得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把小组的10个人列成名单,贴在墙上,指定加减分的规则,变原来的小组积分为给小组的每个人加减分,周五的时候先计算每个人的得分,再计算小组总分。然后分个人和小组两方面奖励强化。一般分成3个等级,得奖率为90%以上,只要不得负分都能得到奖品。旨在让每个孩子得到肯定,看到希望,学生要想得到更棒的奖励下周还要努力。
为了提升学生内涵,培养阅读习惯,在我的班级,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课外阅读至少30分钟,但学生买书的速度跟不上读书的速度,为了让家长省钱又能让孩子读到更多的好书,我在每周五都举办图书交换活动,让学生们每人带一本读过的好书,放在桌面上,得分高的同学先下去选书,谁的分高选的范围就广,最后每人都能交换到一本。一周读完,然后下周交流,和书的主人互相提问题回答,胜者加分。同学们比着读,还得认真读,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共同享受好书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以上是小组评价中的个人评价,小组间的评比是每月进行一次。每月的冠亚军组,我以带领课外活动的方法来奖励:到公园游戏、登烈士山比赛、辽美塔的亲子活动、到书店选书等等,我都举行过。
在没有这样的分组评价以前,事事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而这种评价方式采用后,却变成学生事事主动,教师被动。这种学生的主动热情和责任感蔓延到了班级的方方面面:课堂发言、各科测试、出勤情况,甚至新年联欢会的节目评比……。(班主任)学生对各方面的重视也带动了家长,我班负责清扫室外卫生的时候,学生忘记从家里带扫除工具,家长们立刻买来了新的,我对他们说不用,他们却说:“孩子把小组评价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坚决不给小组扣分,我们做家长的也要支持啊!”可见,小组技术是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业提升的“魔方”。
在执行中,有以下的注意事项:
一、融汇变通,使小组技术更熟练
期末时间紧,没时间进行小组评价,但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除了汉字就是数字,学生一定厌烦,怎样让这无味的复习有滋有味呢?我随机把评价方式改为男女生竞赛,每做完一组练习就评比,学生们的劲头立刻上来了,互不相让,到后来我说不做了都不行,强烈要求再来一轮。
二、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实施期待评价
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做到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而这种期望也一定能够对学生产生“期望效应”。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比如,考试前两天,我班练习书上的五道题。班级一百分很多,而王一宁也答了90分,我抓住这个契机,实施期待评价:“看王一宁的进步有多大,前天还不及格,今天就90分了,可见王一宁不是不会,而是态度不认真。后天就考试了,王一宁一定重视了,你就这样学习下去,抱着认真的态度,一定能考好,我看好你!”第二天,他答了一个100分,我马上飞信表扬。他的信心、劲头更足了,期末数学竟答了94.5分。
三、适当高于现实进行评价
在学生的“做”与“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客观标准有一定差距或较大差距的情况,而在经过努力后,还不能有明显的进步。这时极易产生“追求疲劳”,自信心减弱,自尊心“麻木”。这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的上进。
1、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如果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或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正确的方面,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这种评价要适当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
2、另一方面,应注意这种高于实际水平的评价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易于接受,并有信心获得成功。
四、师生之间要达成理解和共识。
这首先要求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卸下自己的面具,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向学生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彼此诚实坦白、畅所欲言。
其次,教师要具有同情心,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容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
案例1:在教学《巩乃斯的马》一课时,由中心思想,渴望自由而产生了课堂生成。我说:“每个人都向往自由,都想无拘无束,但我们还要想到为人所要承担的责任。”于是,我先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大致如下:我有很多爱好,逛街、上网、运动……,但身为母亲,我要牺牲自己的爱好陪孩子,身为女儿我要偶尔陪陪父母,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因为爱是承担,是分享,更是责任。再结合《开学第一课》全国队会,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责任感,最后再让学生自己谈。
案例2:和学生相处一个月了,学生和我彼此都了解了,我很想知道学生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我的新老师》。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怎样想就怎样写,必须优缺点都写。孩子是天真的,听话的,他们笔下我宛如神仙那样美好,而提出的建议也是我能接受的,利用课余时间,我又找个别同学谈话,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对于多数学生同时提出的建议,我就向全体公布解决办法。比如学生说看到我用来敲桌子的木棒就害怕,我就宣布从此不再用了,它会马上消失,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说,你们的建议是对的,我接受了,我的建议是好的,你们也得接受。学生异口同声的答应。
尊重,是拉近人们距离的良药,孩子们同样需要尊重,这样他们才会信服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激励以及双方的沟通理解会为评价创设积极的氛围。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五、奖励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特点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年龄的特点的形式进行奖励:如奖励图书、挑选奖品、外出团体活动等等。比如,上学期期末前刚下了一场大雪,那天气温低达零下20摄氏度,我信守承诺中午带领学生们去公园玩雪。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去,按照班级的评价制度,月冠军组、“谁与争锋”榜领先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共二十四人参加。中午我们准时出发,先进行的是堆雪人比赛,按男、女生分组,学生都把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拿出来,开始行动,时间为10分钟。看到他们开心的分工、合作,我抢拍了不少照片,结果以女生堆的雪人又快又漂亮而获胜。接下来,我又按组分为两队,进行打雪仗游戏。当开始的喊声刚落,孩子们欢呼着、大叫着发起了进攻。你搬雪、我掷雪,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简短地总结,希望他们努力争取到下次活动的机会。
当天晚上,我把白天拍的30多张照片传到了班级的QQ群中,学生、家长争相观看。这次活动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再一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评价我的理念是:“激励为主,刺激为辅,转变为本”,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潜意识的上进心,同时要公平合理,奖罚分明,还要及时总结。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你对班级的关注程度,也就是你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那几十双眼睛。
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你就会知道:原来班级管理处处有学问,原来这里的风景别有洞天、海阔天空。
第五篇:“南风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_1152
【“南风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北风”式管理方法,往往只满足于班级眼前的“稳定”与“安宁”,而“南风”式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品质与意志。首先,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为运用“南风效应”奠定心理基础。然后和风徐徐地吹掉学生自我保护的“盔甲”,打破学生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接着再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
关键词:“南风效应”;为运用“南风效应”奠定基础;运用“南风效应”转化“差生”
“南风效应”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它出自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能用办法使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首先,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运用“南风效应”奠定心理基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信任”这两个原则,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耐心而不放任,在是非面前坚持原则,对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要坦诚纠正,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是一个可以倾心相交的朋友。师生关系越是融洽,学生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就越小,运用“南风效应”的效果就越好。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南风效应”,特别体现在转化“差生”的问题上。处理“差生”问题,班主任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对那些调皮捣蛋品德差的学生,他们的个性都比较强,用“大嗓门”、采取强制的“北风”做法往往会激发抗拒心理。一旦学生与老师顶牛、对着干,表现出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有时甚至抓住老师的“鸡毛蒜皮”主动进攻,那么思想教育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即使再吹入“南风”,也很难化去师生之间那层已经冻结的“坚冰”,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待这种学生,班主任要有豁达的心胸,用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去感化他们。我班原有一位学生,非常不安分,平时不愿学习,上课时睡觉,下课后皮闹,还经常与同学搞点小摩擦,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对他丝毫不起作用。他因肺炎住进医院后,同学们都不愿意去看他,我认为对他“动之以情”的时机到了,就在班级中号召同学们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大家凑了些零花钱买了水果,并委派班委的几位同学到医院去看望他,这位“捣蛋大王”压根没有想到我和同学们会去看望他,他感动极了,出院以后,我又安排几个学习好的同学轮流给他补课。从此以后,他对老师的话能听得进去,比以前变得老实多了,学习上也有了一点进步。“差生”在心理上常常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轻易不受外界的影响,然而,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一旦被打破,便会出现容易接受教育的良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这种最佳教育时机,及时地吹动“南风”。
在那些能促使学生转变的“闪光点”上运用“南风效应”。如:做了一件好人好事(做好卫生、爱护公物、帮助同学、敬老爱幼,拾金不昧等),某一次考试成绩取得了进步,或对某个方面有特长(一次成功的演讲,运动会上漂亮的战绩,联欢会上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对绘画、文学的爱好等)。这些看不上眼的“亮点”,往往就是转变一个学生的契机,抓住这一瞬间及时吹入“南风”,就能水到渠成,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张某,也是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找他谈话,当面说得很好听,背后就是不照办,其他任课老师更是管不住,家长被气得流眼泪,我发现他的字写得不错,又挺喜欢书法,就送了一本字帖给他,并且在班会上表扬他字写得漂亮,还让他帮班级出黑板报,他带领同学出的那一期黑板报被学校团委评为一等奖。成功的喜悦,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体验了自身的价值。以后我又经常表扬、鼓励他,促使他那“我也能行”的一闪念变为一种较为持久的心理体验。后来,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还被大家推选为班级的宣传委员。正如优秀教师魏书生先生说的那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和风徐徐地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盔甲”,然后再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向你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北风效应”和“南风效应”这两种工作作风的区别,并不在于对待学生的态度是严肃的还是和善的,而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境界。“北风”式管理方法,往往只满足于班级眼前的“稳定”与“安宁”,而“南风”式管理方法的出发点,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品质与意志。实际工作中,不妨在徐徐吹入的“南风”中稍稍夹带一点凌厉的“北风”,班级生活照样是富有情趣、生机勃勃的。
参考文献:
陈仲梁.中学班主任工作手册[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9).=====本文结束=====TXT&DOC=====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