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l握列方程解答两步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今天我当家》录像①。(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
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
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
4.导人:怎样列方程来解答步数较多的应用题呢?.5.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1.出示录像②。
(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
2.学生列方程解答。
3.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
x-4×3=98
x-12=98„
x =110„
答:给我110元钱当家。
4.检验。
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
5.出示录像
(吃了早餐,我拎着菜篮子,哼着歌儿来到市场,心想,妈妈平常最喜欢喝葡萄酒,对,就买两瓶吧。回家路上,我碰见也去市场买菜的郭老师,郭老师问我这葡萄酒1瓶多少钱今我愣住了,买酒时,只是付出30元,找回3,元。忘了问每瓶葡萄酒多少元啦。)
6.让不同列法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7.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8.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军
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章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有什么收获?
五、开放性练习
出示录像④。
(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才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j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1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j元买生日蛋糕。)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
六、作业
课本第78页第2.3两题。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国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改革例题呈现方式,增大学生探索空间。
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基此认识,我们把要讲解的例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瓶的素材,呈现出真实的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问题情境,以《今天我当家》中的上街购物用钱找钱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突破练习常规作法,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现代的数学教育观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学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数学。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为此,我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巩固练习”常规,把数学教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o采取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方式,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优化数学建模过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以真实生活的原型进行数学建模,通过建模解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在视听(再现生活原型--看录?quot;今天我当家")采顿有关数据中掌握多种类型的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将应用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己知的数量关系推理、联想、判断出属于哪类问题,如本节课的开放性练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纯数学问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在获取问题信息、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答案,然后再把数学答案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即引导学生解模的过程正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深刻性、灵活性、多样性。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上述要求的同时,还注意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把课堂知识引向广-阔社会,引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中获得信息,体验情感,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理财,学会当家作主。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作者:课件之家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0-4-11 0:15:03发布人:lsy1chj2wdh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会按“四位分级”的方法读、写多位数。
4、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把整亿数、整万数改写成以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5、结合多位数的读写内容,加强国情教育。
教学建议:
1、找准基础、把准基础。
2、适当把数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
1、多位 数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p
1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以及十进制计数法。
3、熟记整数数位表。认识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知道个级、万级、亿级、所包含的数位。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自学课本第一段
(2)提问:
1什么叫自然数?你能举例说明吗?你怎样理解自然两个数的意思?20、1、2„„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自然数中有最大的最小的吗?0表示什么?
2、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这次黄龙体育中心共投入人民币820000000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万大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回忆万以内计数单位和和数位顺序。
(1)万以内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呢?
(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十个百是多少?10个一千呢?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2、认识数位顺序
(1)用算盘帮助数数,教师示范认识“万”“十万”“百万”等。
(2)、你能根据拨珠过程,把这些计数单位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吗?
(3)、你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计数单位“个”在右边第几位?他所占的位置叫“个位”„„依次写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4、四位分级法。
先自学课本第一节,然后师生边数数位个数,便按四位一级在标中写出级名,并用彩色笔按级分开。指出各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举例说明。
5、观察数位顺序表,指出各数位及计数单位。说出一级左边省略号说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1、最小的自然数是几?和99999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几?
2、整数就是自然数吗?
3、谁能很快依次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个数位的名称?说说你是怎么记的?
4、依次说说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第二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一件艺术品,抓住特点写具体。
2、在叙述同时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写清楚艺术品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
将艺术品特点写具体时如何融入想象和联想。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板书)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课本的提示,明确要求。
2、解题、理解:(1)明确艺术的内涵。(2)明白这次习作写什么?
① 属于一篇状物的记述文;
② 介绍艺术品,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3)题目自拟。
三、范文引路,确定写作思路。
1、复习本单元的写作特点。
2、读范文《有趣的瓷马》,思考:
哪些地方直接介绍艺术品?哪些地方写联想和想象?哪些地方写其对自己的影响?
3、根据范文,师生共同确定写作思路:
① 摹形,抓住特点写具体; ② 描神,展开想象写话; ③ 议物,抒发情感。
4、如何摹形?
(1)描写物品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 外形特点:大小、颜色、形状、质地„„。② 结构特点。③ 功能特点。
(2)采用的方法有:描写、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3)学生观察带来的工艺品,说外形特点。
5、如何展开想象和联想?(1)怎样写动、静态。(2)怎样展开联想?
(3)抓住范文中有关“写”举例怎样联想?
①想象马的运动形态,如赛马情景„„ ②想象有这样品质的人,如:运动健儿争光„„
③想象成为国家式团体争荣誉:如中国像骏马迈开双蹄追赶发达国家等。
(4)学生根据自己的工艺品谈如何想象。
① 同桌交流,互写互评。② 汇报交流。
6、简要写工艺品给自己的影响。
四、学生动笔,习作成文。
许文锦 2012年12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2010 920 4一
相交与垂直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会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原理,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用三角尺画垂线。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一、量一量 操作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教案
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目标:1.从已学习的求几个几的应用题中,分类概括出三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三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头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泥娃娃每个8元,买5个要多少元?
(2)钢笔每支6元,买3支要多少元?
(3)汽车每小时行使80千米,3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4)冬冬每分步行70千米,4分步行多少千米?
(5)一台印刷机每小时能印报纸4400张,2小时能印报纸多少张?
(6)一个建筑队每天平整地基80平方米,3天能平整多少平方米?
2.比较上面6题,相同点: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关系式是每份数*份数=总数
根据事件的不同,给6道题分三类: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
3.课题:三种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二、学习新知
1.找出上面6题每题的每份数、份数、总数
2.问:你知道在购物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问题中每份数、份数、总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说说,再看书自学)
3.讨论交流:(1)购物问题,什么叫单价、数量、总价,举例说明;
单价、数量、总价三者的关系怎样,举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符合上面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行程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速度”)
(3)工作问题,(讨论过程同上,重点理解“工作效率”)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3题
2.练一练第4、5、6题
四、变式深化
根据每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出另外两个关系式并把4、5、6题进行相应的改编。
课题:正归一应用题
目标:1.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过程:
一.情景导入,理解"照这样计算"
买3瓶可乐要6元,你能知道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吗?
1.讨论重点:3瓶同样的可乐,可以求出1瓶可乐的单价;要买的9瓶可乐与那3瓶是一样的可乐,才可以求出9瓶可乐的总价.
得出:在数学上,用了一个简洁的词语来表达,叫"照这样计算".
2.学生说说对"照这样计算"的理解.
二.展开新课
1.出示完整的例题:买3瓶可乐要6元,照这样计算,买9瓶可乐要多少元?
2.学生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
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瓶6元
9瓶?元
方法一:6/3*9方法二:6*(9/3)
(要求说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2,5,6题(体会两种解题方法的目前适用条件)
2.练一练第1题,找出3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3.练一练第8题,进一步掌握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小结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25×5)×2=25×(5×2)
┆(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25×15)×4
46×25(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
=333+567
=900(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回答时间:2009-3-2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