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

时间:2019-05-15 15: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

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51522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历史中学高级教师

林泽纯

来源:原创

摘要:“文”是教师依据教材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道”是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文”和“道”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的大道发展。笔者从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道德品质和美育的熏陶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文道结合;教书育人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问题,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中学历史课是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因而担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教学时,教师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历史基础知识教育之中。备课时要深入地分析研究历史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讲课时要把它们充分地阐发出来,并恰当地联系当前的形势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发掘历史教材的思想内容,运用教材的丰富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笔者拟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青少年革命激情的“触发点”,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具体地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讲述祖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时,教师一定要利用地图《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向学生讲清两点:

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在我国境内,北起辽河,南至珠江,都发现了远古人类遗址。这些原始人类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历史十分悠久,是世界上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域之一,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如讲到“元朝的疆域”时,应与汉朝、唐朝以及当今的疆域图作比较,指出它比汉、唐盛世时的版图更为辽阔,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强调元朝的疆域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从而雄辩地说明了祖国古代疆域辽阔,值得大家自豪。这样,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二)讲述我国祖先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在许多领域中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从同一篇课文中列举我国当时领先世界的各项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时,可在小结中列举我国汉代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成就。其答案是:造纸术、《九章算术》的一些内容、“麻沸散”、地动仪。这些重大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教学时,教师要强调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响,特别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激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教材的各个方面挖掘我国当时处于世界前列的各项成就,在讲授新课时,教师要多渠道地把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阐发出来,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如:春秋时期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秦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秦朝的万里长城、四大发明、以隋唐为主的敦煌莫高窟、宋朝的造船业、元代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大都”、清代的名著《红楼梦》等。这些成就分散在古代史的各个历史时期,教学时要特别强调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对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萌发出为祖国明天更加强大而努力的动力。

3.在复习课中,可把古代史中古人取得的产生国际影响的各项成就分门别类列举出来,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艺术方面有四羊方尊、秦兵马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唐三彩”、清代园林建筑等。这样,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古代各项成就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史实,教育学生要总结和继承我国古代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为我国重新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对人类做出比我们祖先更大的贡献而勤奋学习,刻苦攻关。

(三)讲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抗击外来侵略和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除了结合史实说明郑成功为什么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之外,教师还要指出: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至今两岸尚未统一,我们始终要为海峡两岸的统一而努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进而学习他反对外来侵略、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更能引起学生关注祖国的统一大业,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一定能够统一、强大。

(四)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卖国政府的屈辱投降的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振兴中华的决心。如讲《鸦片战争》时,教师可结合史实向学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联系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及其后美国军用飞机在我领空侦察、搜集情报的史实,向学生说明:中国现在的国力还远不如强大的美国,要求学生时刻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刻苦学习、不断创新的决心。又如讲到“清政府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时,可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及香港现在已回归祖国的史实,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总之,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热爱我们今天的祖国,努力把她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二、进行道德品质和美育的熏陶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立志立德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不仅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而且才德兼备,值得后人效法。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对学生进行明是非、辨美丑的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

(一)充分利用教材正文的内容熏陶学生。正文是教学的主要材料,每位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为教学教育服务。

1.学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如讲“张骞出使西域”一目时,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词语“探险精神”、“牢记使命”和“辗转”,这些能使学生萌发报效祖国的决心,产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师要强调江南得到开发是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是各族人民的功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人的改革开放精神,把中国经济搞活。如徐光启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善于学习外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当今的形势实际,肯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要学习徐光启的改革开放精神,深化改革开放,把中国建设成世界超级大国。

(二)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以加强道德修养教育。

1.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知错则改的良好习惯。如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就是一例。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当堂阅读,并展开适当讨论,然后向学生指出:汉武帝晚年以极大的勇气悔过、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是极难能可贵的。同学们不管做错了什么事,都要象汉武帝一样勇于改正,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高贵品质。如教学“范缜的《神灭论》”时,可抛出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范缜的哪些优秀品质?

3.教育学生凡事应注重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如司马迁、郦道元、贾思勰,他们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实地考察,接触直观材料,虚心请教老前辈,认真调查研究。

4.教育学生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并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受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所影响,追求过奢侈生活等现象教育学生。例如:“隋文帝提倡节俭、穿饰简朴的品德”就是一例。

(三)利用教材竖写引用的句子陶冶学生。竖写引用是现行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不少是千古流传的名言,尤其是古代史。它的使用,无疑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起到极大的作用。

1.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有学问的人学习,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如教学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应该指出:同学们如果在学习时遇到疑难的问题要及时虚心请教他人,直到弄懂弄通为止。这样,学习成绩才会不断提高,出类拔萃;反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落伍,被社会所淘汰。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将来要为正义事业而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如教学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时,要向学生明确地指出:只要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即使是抛头颅,洒热血,也无所畏惧。从而,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四)把正文、阅读材料和竖写引用三者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教化学生,同样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1.学习古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德。如教学“孙思邈医德高尚”时,可指导学生把阅读材料介绍他医德高尚的例子与文中竖写引用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教育学生要象孙思邈一样,做到言行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习古人的民族气节。如介绍文天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可把正文有关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动人事迹与阅读材料中引述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合起来学习,并以课本的问题“文天祥为什么值得我们敬佩?”作小结,使学生受到教育。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位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它,把它有机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而默默耕耘,把中国建设成举世瞩目的国家。

全文约4千字

作者简介:

林泽纯,先后毕业于广东省普宁师范学校和汕头教育学院政史系历史专业;2006年12月被评为历史中学高级教师;2012年12月1日,广东教育学会2012..

年度学术讨论会暨征文颁奖大会在广州华泰宾馆举行,本人应其邀请,作为揭阳市发言的唯一代表在会议上就获省一等奖教学案例《甲午中日战争》作《<甲午中日战争>设计理念解说》的发言,发言稿必须以课件的形式呈现。

从教以来,创作过的作品有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概念诠释、高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课件及试题,范围涵盖高初中历史课程。有多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奖;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报刊上,发表于国家级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的文章有《高考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关于材料解析题解法之探索》、《提高历史有效信息提取能力之策略──小议高考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技巧》、《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历史课的精彩导入》、八上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例》、七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案例》和七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件》;发表于国家级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教育论文萃选》的作品有《试论历史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主管及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及现代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现代教育论丛》2010

年第12期上的文章有《“教后记”助我攀登——以人教版<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为例》;发表于《揭阳教育》双月刊2002年第3期的论文有《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散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第三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然而,要实现这个教育任务和目标,我认为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可行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初中世界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震撼的历史事件,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和发人深省的历史哲理。二十世纪既是人类高速发展的时代,令人欢呼雀跃备受鼓舞,同时又是人类一个大破坏大恐怖的世纪,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就爆发在这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民族矛盾,种族屠杀更是层出不穷。我们应当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正确认识人类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是我们历史课堂当中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以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过程:

一、体验历史真实,抨击反动统治

1.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在导入时用到“勃兰特惊世一跪”和“东史郎鞠躬道歉”两幅图片,学生由观察生兴趣,由兴趣生疑问:前西德总理为何要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馆前?日本老兵又为何要对中国人忏悔谢罪呢?他们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由此导入课题“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既顺理成章,又牢牢吸引住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正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勃兰特和东史郎这种勇于改过的作风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对同学们以后的为人处事起到良性影响。

在讲述“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 “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焚毁进步书籍”、“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法西斯党徒从毒气室里向外运送尸体”、“巨大的焚尸炉”等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这些真实血腥的历史图片让学生震惊不已,不少同学皱紧眉头,满脸悲愤。不用我过多解释,学生从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很快理解了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深切体会到法西斯的惨无人道,其罪行真是罄竹难书、令人发指!2.历史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更直观深刻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接着我还用到了视频文件,给学生播出“奥斯威信辛中营犹太人惨遭屠杀”、“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录像片断,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验那段历史。德日法西斯对于犹太人和中国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虐杀者虽然肤色、民族、年龄、性别不尽相同,却有着人类面临死亡和非人折磨所共同的本能的惊恐绝望和惨烈哀号。教室里一片肃静,同学们群情激愤。很多男生攥紧拳头咬牙切齿,不少女生低下头去不忍目睹,甚至有的女生泪眼模糊。这时候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同学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法西斯无与伦比的邪恶残暴和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认识到法西斯的做法是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对民主自由和正义真理的践踏,法西斯的统治是极其反动的,从而反对法西斯、追求正义真理的健康情感。

二、给予科学方法,匡正偏差认识

学生中尤其是个别男生,很是崇拜希特勒,喜欢希特勒能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把希特勒巨大的破坏能力认为是骄傲的壮举,将希特勒遗臭万年、千夫所指的形象认为是英雄的榜样。学生的这种认识偏差和盲目崇拜,是因为他们年龄尚幼,还未形成科学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尚未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观其个别,不看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告诉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客观辨证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是否值得肯定,关键是看他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后,请一位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的男生扮演希特勒,以演讲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这样,希特勒通过欺骗、谎言和蛊惑人心的宣传,由一个不名一文的流浪汉一跃成为不可一世的国家元首。希特勒这种盗世奸雄的丑恶嘴脸形象被这位同学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之后,“希特勒”又得意洋洋地描述他是如何剿杀共产党人、如何进行文化专制、如何打破国际和约、如何实行种族灭绝以及如何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位同学表演得滑稽可笑却又入木三分,同学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和确切的史实重新评价希特勒,匡正了原先错误的认识。对于希特勒,有的同学说他是不折不扣的疯子和邪恶的魔鬼,有的说他是战争狂人和历史的罪人,有的说他是乱世枭雄„„总之,希特勒带领纳粹党破坏民主和平、践踏人类文明,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不值得肯定的反面人物。最后大家形成统一认识:一个人的本事和能力再大,但如果用于邪道,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而且能力越强,破坏力越大,破坏程度越深。

三、纠正狭隘民族观念,尊重人类普世价值

德日法西斯分子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叫嚣犹太人和中国人是劣等民族,理应消灭,而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才是优等民族,理应统治犹太人和中国人。这种荒谬言论其实反映了德日法西斯分子狭隘的民族观念,他们不懂得尊重人类的普世价值。对于这一点,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大家找出实例去驳斥种族优劣论的荒谬,从而证明不同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友好相处。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纷纷举例:有的小组说,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而他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小组说,被德国纳粹关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的犹太少女安妮写出了著名的《安妮日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还有许多像莫泰尔、阿莱娜这样的处于战乱时期的犹太少年也都留下了美丽的文章和诗歌,他们非常的优秀顽强,与其他孩子一样追求美好,向往自由与和平;还有的小组说,前西德总理勃兰特向犹太人下跪谢罪,以及东史郎、小山一郎、吉田勇雄等日本侵华老兵向中国人赔礼道歉,都说明他们已经承认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性,当年法西斯分子的种族优劣论只是他们为侵略扩张寻找的借口而已。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大家明白了民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大家都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和平共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权利凭借其势力去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

四、联系现实生活,呼唤世界和平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63周年,法西斯的反动统治已经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是,直到现在,日本的右翼组织还矢口否认侵略中国,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他们甚至篡改教科书,抹杀侵华罪行,迷惑日本的中小学生,让他们不能了解历史的真相。另外,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要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历史的悲剧已然发生,不能重新再来,我们现代人须要做的是正视历史,反省历史,思考如何才能防止法西斯势力的东山再起?如果大家都像日本某些领导阶层那样对历史不负责任,甚至否认历史,那么人类就不能获得真正、彻底的和平与安宁。在当今世界,类似法西斯反人类、反和平、反自由的恐怖主义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一块毒瘤。我们如何才能消除恐怖主义呢?这两个问题大同小异,但解决起来比较困难。我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提醒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和种族矛盾等多方面思考,给他们两周时间去查阅资料,加以完成。两周后作业返回,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我加以归纳有如下五点认识:第一,正视并反省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悲剧,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第二,加强对和平自由与民族平等的倡导宣传,让大家都热爱和平,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第三,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贫困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第四,发展中国家要自强不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真理。第五,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与恐怖主义做斗争。

新课最后,我缓和了一下沉重、压抑的气氛,在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的背景画面下,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优美旋律中,我做了如下小结:同学们,新课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要正视更要反省这段历史,吸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生命、坚持正义,自觉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大家园!

反思:《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是一节比较沉重的历史课,但最终在同学们的若有所悟中比较完满的结束了,由此可见这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德育效果。通过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我得出一些认识。

在历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那么,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历史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吗?例如,19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上课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第二,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不是考试要背的死知识,而是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知识”。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要使“联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例如,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我问学生:大家看过香港电视剧《新龙门客栈》吗?其中的“东厂”干了多少坏事呀!学了这一节,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所谓的东厂、西厂都不是生产经营的工厂,而是明朝君主专制下用来杀人的“工厂”。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在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表象上升为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历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历史教学目标的三大块: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人们总是以了解历史知识的多少作为培养的目标。这是对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窄化”。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以史为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鉴史知今”。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教材,联系现实,“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会不生动活泼吗?历史教学的目标还会不能达到吗?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南京沙洲中学 陆斌琴

2008-5-15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 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品质, 相对于数学模型而言,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模型思想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简单地说,我认为学生在探索、获得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也同时获得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 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 其意义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结合自己十几年数学的教学实践,以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梯形。那今天你们打算研究梯形的什么知识呢?

生1: 梯形的周长。

生2: 我们可以研究梯形的面积。

生3: 梯形有什么用?

师小结: 同学们谈到的都很有价值, 那今天我们就首先一起来研究“梯形的面积”。(出示课题)

师: 对于梯形的面积, 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和认识呢?

生4: 我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 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关于梯形面积的知识, 那同学们是否知道为什么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吗?

(无人有反应, 生4表示为难)

师:(假装惊讶)竟然没有人知道啊?那刚才同学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生疑惑)今天我们一起就专门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模型主要都是确定性数学模型, 一般呈现的方式主要包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等, 但这并不表示知识技能就能取代或者等同于思维过程和方法。以上述《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来说,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 梯形=(上底+下底)×高÷2”作为一种确定性数学模型, 早已经被学生所掌握和了解。如果单纯从知识技能的角度出发, 学生基本已经具备了计算梯形面积的能力,但我们教学目标的追求如果仅限于此的话, 那无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思想素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数学模型也就成了一个有形无实的空心萝卜, 并不具有多少营养, 它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技能从一个学生复制给了另一个学生。因此, 我认为数学模型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也不是最终目标, 我们更应该关注建构获取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讲的就是同样一个道理。因此, 我们只有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出发, 并同时赋予数学模型以丰富的数学内涵, 才能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利用数型结合法解决实际问题

邹城市石墙中学 王保顺 2012年7月16日 11:06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培养与应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质量,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的研究,对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建模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体会。

我在教学14.1.3函数的图像时,例如:

小明的父母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到一个离家900米的报亭,母亲随即按原速返回。父亲在报亭看了10分钟报纸后,用15分钟返回家。下面的图象中哪一个表示父亲离家后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哪一个表示母亲离家后距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我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即函数关系,通过学生动手画函数图像,在通过图像求函数解析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指导、辅导等方式与讲授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尝试、提问、讨论、反馈、练习等,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其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学与学法能够较好的相融相进,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经历,可以使他们在后继的学习中,逐渐理解能力,掌握教学思维方法、学会数学思维。同时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下载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粤揭阳市惠来二中 林泽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

    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向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从教十多年以来,深刻领悟到“授之以渔”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

    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教学反思

    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教学反思 梁庆雨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学校德育重要途径之一。它既是知识课,又是德育课。它不仅要向学生传......

    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建模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学建模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富有挑战的过程,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不同的年级、内容、学习对象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很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

    在小数乘除法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乡中心小学 潘小彦 【关键词】乘除法 小学数学 转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0062-01 小学数学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一、了解《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