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听魏书生讲座有感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听完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我的心中另有一翻感触。师者,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我们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长学长精神,常学常有活力,学会学习。为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让表现积极的 同学发言,找到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发言的学生,同时,对于学生发言的不足之处予以指导;另外,给表现沉默的学生发言的机会,问题要视学生而定,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
二、课间多与学生交流,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尽量避免公开批评,达 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做让学生信任的老师的目的。
三、课余时间备好每一节课,堂堂有教案,对于不同的学生设置不 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帮助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需要的是我们的指导。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守住自己的责任,坚持做到以上几点,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013..3.26
第二篇:我对新课堂教学的认识
对课堂教学能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
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三篇: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
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
张晓云
音乐教学往往被人划归为“小三门”,音乐教学的的研究往往会被人轻视、淡忘,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很少被人提及,所以围绕“小三门”的一切都会显得无关紧要,也就没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的研究中去。所以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要想整体上上升一个层次,必须强化整体性、强化层次性、强化灵活性、强化综合性。
所谓强化整体性,就是要强化整体意识。其他的科目都有结业考试,都有一个知识整合的过程。而作为音乐学科则没有这么一个过程,所以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我们的音乐课可以系统一下三年乃至六年的知识体系,这样我们在讲授每一节课的时候,就会清楚的知道这一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而不至于连自己都不清楚不明白了。就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层次性,就是要明确的区分所传授知识点的层次性。该知识点到底属于了解还是掌握,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楚,在教课的过程中就要有所区别。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做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人喜欢笛子,有些人偏喜欢二胡,个人能力爱好不同,作为老师要尊重注意到这种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所谓灵活性,就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对于老师的考核也要灵活。老师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学生,尤其在现代社会里,对于学生的爱好和才能有很多展示的舞台,只要我们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音乐参与了,感悟了,我认为这就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对于老师的付出,最为领导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一定只囿于条条框框。
所谓综合性,就是音乐教学可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明白普遍联系的道理,明白何谓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学习体系的综合性提升。
以上就是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在参加本节培训时的随感,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四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认识
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认识
——— 听省特级教师孙老师的讲座有感
大木初中
刘世化
11月5日,我们在房县实验中学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孙维娇老师、省骨干教师枣阳三中黄莉莉老师和房县实验中学蹇玉琼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又聆听了孙老师的关于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专题讲座,让我再一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下面我把我对语文有效课堂的认识交流一下。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要把握好其内涵定位,要做到要求适度、方法恰当、角色到位、造势有方。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化。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第一,教材要“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动,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
有区别,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
第四,实施要“熟”透。吃透教材,析透学生,做透预设,最终要落实在教学的实施上,前“三透”是基础,“熟”透是关键。熟透的教学,是一种灵动的教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法得当。做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轨迹清,步步深入流程明,浅者深之掘得进,深者浅之出得来,脉络清晰、层次突出、轮廓分明。二是教师情感饱满,语言规范。教师对文章中内在的、固有的“情”要会领悟、善领悟;教师要自我有热情,有激情,善以自己的内在感情传课文内蕴之情,以己之真实之情激学生之情,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准确的,无论是教学上的组织性用语、引导性用语还是评价性用语,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充分体现要言不烦,实话不虚,一语中的,言之有据、有理、有情的要求,让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明白可解。三是学生学有兴致,主体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课的起始要能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的推进要能体现张弛结合,学生感到学得紧张活泼、兴致盎然;课堂收尾要能让学生感到余音绕梁、课将尽而意未穷,满怀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氛围上,要力求课堂气氛宽松热烈,使学生生疑、质疑、辨疑有热情,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学之间思想碰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
第五篇: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内容提要: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素质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总之新课堂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质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教师要重视兴趣在语文学习中的杠杆作用,要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语道出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攀登的阶梯,进步的动力,成功的摇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亲之以诚,动之以情,激之以趣,晓之以理。爱是创造一切的源泉,也是创造教育的源泉。教师要把一颗爱心奉献给学生,要以自己的真诚实感打动学生,要全方位地爱学生,既爱护优生更要关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使学生喜欢教师,喜欢上语文课,教师不但要把握住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向45分钟要质量,由时间型向效率型转变,使课堂教学有教有学、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智有能,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课堂上都感到新鲜,变“被动”为“主动”。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洋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同学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理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为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
(1)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
(2)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3)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4)参与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探索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导向“自由、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向——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能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
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科教学互相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1)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可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
(2)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是学生在广阔的大海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新课堂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浅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姓名:
王蕊
学校:明德小学
通讯地址:云南省弥勒县竹园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