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特色道路创一流名校
走特色道路创一流名校
我校前身是创办于1963年的“西乡路中学”,1991年更命名为“成都市第四十八中学”。
不论是“西乡路中学”还是“四十八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条件简陋,校舍破旧不堪,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是一所“优师留不住,优生不愿来”的薄弱学校。
1988年,学校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转变观念,抛弃“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在成都市的中学里率先进行了具有规模效益的校园周边开发,开辟了一条筹措办学资金的渠道,使办学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从而为后来办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学校走出困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针对学校的现状,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一起,群策群力,瞄准成都——这一西南地区重要城市在对外开放中对外语人才的急需,大胆地向市教委提出了由普通中学改制为外国语学校的申请,并呈上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学校上下一条心,决心走外语特色之路,靠外语特色来激发活力,创造辉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3年秋,市教委批准我校招收英语实验班。1995年底,报经国家教委备案,省、市教委批准我校由“成都市第四十八中学”正式更名为具有外语特色的“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改制后,我校提出“走特色道路,创一流名校”的办校目标和“科研兴校、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指导思想。经过全校教职工七年多的共同努力,我校已经形成了一个勤政务实、锐意进取、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建立起了一支学科配套、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探索出了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成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绵薄之力,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促使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随着实验外国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在成都市民中的声誉也在不断提高,可以说实验外国语学校已成为成都市教育的优势品牌。1999年7月,上级主管部门将我校定为成都市五所改制学校之一。我校成为成都市唯一的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开始走公办民助的办学道路。紧接着在市教委和郫县教委的直接关心和参与下,我校与郫县二中联合办学,建立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分校。2000年我校又成功地与成都市三原置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成都市实验(三原)外国语学校。目前,两校招生运转情况良好,在短时间便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赞誉。
对照《成都市重点中学检查验收标准》认真自查、分项记分,我们认为,我校已符合成都市重点中学办学条件和要求,自查得分:392.5分,加分:120分,共计得分:512.5分。现将我校申报成都市重点中学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管理 锐意进取
(一)勤政务实、锐意进取、团结创新的领导班子
我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法人代表实施全面管理,三位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下设学生处、教务处、总务处、教科室、办公室等处室,在校长的领导下,各处室中层干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学校班子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抓好班子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不拘一格地培养和提拔了多名中青年干部,使学校班子逐渐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过渡。目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1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人研究生班学习毕业,1人正在研究生班学习。整个班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充满活力。
其次,抓好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学校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和谐、勤政廉洁、作风民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校,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富有成效。领导班子还认真学习国家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文件,学习现代课堂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
进我校的素质教育。
在管理治校上,学校领导班子还注意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挥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作用,坚持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以及干部分管年级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干部值班制度、探视生病群众制度,1995、1998年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合格,2000年我校党总支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学科配套、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36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2人,中级教师69人),在岗教职工中有57名党员,省、市、县各级劳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市德育先进个人共23名,学历达标率为97%。
1、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充分利用各类会议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用规范的言行、高尚的品质、完美的人格、高雅的精神影响并教育学生。
2、这几年中,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除留用部分原有教师外,还面向全省招贤纳能,通过严格的考核、选拔,引进和吸收了84名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从而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产生了质的变化,为彻底改变学校面貌奠定了基础。
3、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或学历提高,已先后送了8名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进修学习,还选派一名教师赴美国菲尼克斯市中学任教,建立了互派教师的国际性交流。
坚持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他们进行教育理论、教材教法、教学艺术以及教学常规的培训;组织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学骨干上示范课,并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评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期举行青年教师献课活动;定期召开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交流会;开展“老带新”活动,订立师徒合同,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
学校还经常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并对教学情况进行会诊;重视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先后派数批干部和教师到上海、武汉、重庆以及本市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从中受益匪浅。
4、注重科研,突出特色。学校教科室和教务处积极引导外语课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引进的国外教材,发挥小班上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在突出外语特色、适当增加外语课时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从学校的办学特点出发,通过科研改革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益。
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有100多篇,在市上组织的赛课活动中,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奖,在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我校共有20多人次评为“优秀辅导教师”。我校英语组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获市第一、三等奖,英语电教自制教材在市上获一等奖,英语组还承担了全国外语学校新教材《展望未来》的试教和推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学校还参加了市教科所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个案)的研究与实践》,其中子课题《特色学校办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已结题通过。
(三)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学校通过教代会民主决策,形成了一套便于操作、较为全面的校内改革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如《关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教师工作考核条例》、《教职工全员聘任条例》、《校内结构工资制度》、《教学工作常规》、《各处室职责和岗位人员职责》、《教职工个人评估体系》、《教职员工考勤办法和有关假期待遇的规定》以及《关于教职工政治学习的规定》等。
二、抓好德育建设促进素质教育
(一)抓好德育的常规工作:
1、“万事德为先”,优秀人才首先应是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教育。
首先,加强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前途教育。几年来,在学校党总支的领导下,我校长期坚持在高中学生中开设青年党校(已开设4期,培训了200多人次),在初中学生中开设少年团校(已开设14 期),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占领处在转型期的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几乎所有学生都经过了团校培训,两届高三毕业班,我校党总支培养了3名高中生党员。
其次,大力开展法制教育、爱心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公民教育,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的合格公民。
我校长期与金牛区公安分局合作,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宣讲了《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作到知法、懂法、守法。我校建立了系统的社会实践体系,每年秋天组织高
一、初一新生进行军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遵守和服从纪律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年春天,组织高
二、初二年级的学生,到农村、工厂、商店进行“走向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针对目前独生子女任性、娇气、自私的特点,我校常年坚持进行爱心教育,利用主题班团队会、校园广播、升旗仪式等时间,进行爱心教育。常年坚持在校内开展“助困扶残”的系列活动,目前我校有17名贫困学生受到师生的资助,资助费用近万元,去年的苟禹同学师生捐助4.8万元,体现了我校爱心教育深入人心。行为习惯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和中心内容,针对我校住校制的特点,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爱惜粮食教育、生活习惯教育、卫生习惯教育、劳动观念教育、集体生活教育等;推出了“布置我们的家——寝室”比赛、“盘中餐”演讲比赛、“爱我校园——弯腰行动”等系列活动。各班班主任老师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家长们也反映,通过住校,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校的前两届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仅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好,而且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良好,深受各大学的欢迎。
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转型期的中学生,抓好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工作。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开展长期合作,邀请了有关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学生处干部也轮流参加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开办的培训班,进行业务学习,注意在平时对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第四、大力培养学生干部。长期以来,学校长期坚持培养学生干部,学生会、团委会、少先队大队部每年举行换届选举,干部通过班级学生推荐,民主,选举,产生校级干部队伍。学生干部坚持间周一次的例会制,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活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为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了合唱队、舞蹈队、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团体,并长期聘请有关专家作指导。比如学校舞蹈队的指导老师是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学校合唱队艺术指导是四川音乐学院教授、硕士导师张琳娜;请著名导演谢洪指导我校学生的小品表演等等,学生们从中受益非浅。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校园篮球、排球比赛,坚持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给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2000年6月,我校在锦城艺术宫组织了一台旨在展示改制7年来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外语节目汇演,受到了徐世群副省长等省、市领导和市民的高度赞扬。为迎接新千年的到来,2000年学校组织了“喜迎新世纪营火晚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退休教师同台演出,共迎新世纪。
我校舞蹈队在成都市校园舞蹈大赛中,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合唱队在成都市中学生艺术节,获得一等奖。我校学生在升入高等院校后,以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的基础,深受各大学的欢迎,这些都与他们在中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息息相关。
(三)抓好健康教育和体卫保健工作。
由于我校是住校制,因此学校始终把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学校由学生处和教务处共同管理健康教育,校医、生物老师担任健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学生自办卫生小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睡眠卫生、运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
同时,学校还将校园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纳入班级日常考核中。每学年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学生体检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为防止疾病流行,学校坚持定期对公共地点进行消毒、杀菌,按季节给所有学生服用预防药。
关心爱护学生住宿生活,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宿舍设生活老师16人,他们不仅关心爱护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而且承担着在寝室内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给学生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的工作责任。学校花大力气改善学校食堂的操作和卫生条件,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加强对炊事人员的教育管理,炊事人员都持证上岗,防止病从口入。食堂由专职营养师实行营养配餐,保证学生的营养均衡。1999年我校获得国家卫生部中国营养促进会颁发的“学校营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面貌一新,学生体质得到增强。1999年全国卫生城市检查,我校被列为必检单位,卫生工作受到国家检查团专家们的高度赞誉,为成都市顺利通过验收做出了贡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被评为“成都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坚持抓好“两操”,定期召开田径运动会。94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市中学生的田径运动会,成绩优异,有不少学生获得国家等级运动员称号。历年的初中体育中考,我校学生体育成绩也是一直居全市前茅。
(四)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参加创建文明社区活动。
要维护学校的稳定,全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校地处生产资料市场,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多,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多。学校在乡农市辖区综治委的领导下,积极搞好治安综合治理,多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连续三年保持了社会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的称号。
我校还积极参加辖区领导的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的活动。在学校内部制定了文明公约,组织教职工学习创该安全文明小区的有关文件,与友邻单位积极协调,互通协助,发挥我校的文化优势,为创建文明社区贡献力量。
三、质量优异 效益显著
(一)初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四率”连年居成都市前茅
初96级,各科及格率98.68%,一次性毕业率99.34%,优生率87.44%,上重点线率70.86%,巩固率100%;初97级,各科及格率92.23%,一次性毕业率99.08%,优生率88.13%,上重点率71.69%,巩固率100%;初98级:各科及格率98.18%,一次性毕业率100%,优生率98.18%,上重点率71.52%,巩固率100%;初99级,各科及格率98.83%,一次性毕业率100%,优生率98.93%,上重点率86.54%,巩固率100%;初2000级,各科及格率86.05%,一次性毕业率95.93%,优生率85.47%,上重点率79.07%,巩固率100%。在全市的综合评比连续六年都受到市教委的表扬、表彰。
(二)高考成绩一鸣惊人,崭露头角
高九九级是我校改制以来的首届毕业班,高考文、理科总平分均居全市榜首。理科百分之百上重点本科线,班平成绩高出重点线80多分,全部被北京大学,国防科大,中国科大等全国十多所重点院校录取,其中谢阳同学以全省理科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上重点本科线,班平均成绩高出重点线40多分,除两名学生被一般本科院校录取外,其余学生全部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全国二十多所重点院校。尤为骄傲的是:余静阑同学以四川省的最高分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世人羡慕的女“状元”。
继首届高考后,高2000级又创佳绩:不仅百分之百的学生上大学线,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上重点本科线,而且文科的刘洋洋又中四川省“状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乎全国所有的知名大学都有我校的学生。文、理总平分仍居全市第一。
我们始终坚持“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决不放松任何一个学科。高99级、高2000级、高2001级的巩固率都为100%,参加全省会考合格率均为100%,优生率高99级95.83%,高2000级88.31%,高2001级89.61%,名列全市前茅。
高99级、2000级高中质量评比,都受到市教委的表彰。
(三)特优素质的学生层出不穷
高99级学生詹莹,初99级学生黄冠在9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分别摘取高中组特等奖(全国仅3名)、初中组一等奖的桂冠;高99级张婷婷在98年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以优异成绩获国家(高中组)一等奖,四川省第一名,提前被北大招收;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大一学生詹莹,参加中央电
视台主办的“电视英语风采大赛”获全国一等奖,被免费送往英国参观访问;1999年进入河海大学的方洁同学,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夺得第一名;高2000级刘馨同学以其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被浙江大学点招(破例在四川省录取的第一名文科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生的奥林匹克竞赛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者有12人,获四川省一、二、三等奖者有7人(不包括国家级一、二、三等奖人数);初中学生参加数、理、化、生竞赛获国家一、二、三等奖有30人,获省一、二、三等奖有32人,至于以下等级、其它学科的获奖等级和人数就不胜枚举了。
(四)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
近几年来共有100多出国留学,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我校学生王雪榕,去年10月考入日本知名的东京大学,高2000级包语波以637的托福高分被美国三所知名大学争相录取,并提供每年2.2万美元的优厚奖学金。
四、突出特色 全面提高
(一)独具特色的英语教学
我校从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突出外语特色。学校完全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外国语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外语教学按专业化要求进行,除主教材采用原版引进的《看听学》、《展望示来》、《新概念英语》等国外教材外,还辅之以《走遍美国》、《探索》、《大学英语听力》、《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等听说和阅读教材,采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行小班教学。与此同时,我校还常年聘有外籍教师教授口语课。“入门——全面打基础——全面提高”的分段培养目标及全新的富有激励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初二学生就能流利地与外宾对话交流;初三学生的英语就能达到普通中学学生高中毕业的水平;高三学生的英语能达到大学外语专业专科毕业的水平(这两点都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和大学反馈的信息得以证实)。我校高
一、高二学生参加托福考试均分都在600分以上,申请国外大学都能拿到全额奖学金。近两届升入大学的学生,其良好的英语素质受到了高校的一致好评,许多知名大学,如北大、人大等还给学校寄来了感谢信,我校教师的英语教学在全国外国语学校新教材研讨会和年会上都受到了教育部、省、市领导、教育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赞扬。目前,我校是成都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培训基地。老师们除课内教学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的自由对话和交流、各年级英语演讲比赛和小品表演等,都为营造校园外语氛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英语汇报演出。
为了强化学生的口语和听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我校先后与德国胡尔曼中学、加拿大多塞特学院、美国玛利维拉中学、日本国书日本语学校等一大批国外学校建立了有友好往来,定期师生互访,彼此交流学习。
在突出外语特色同时,学校还特别注重各科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数学等学科在全市都有很大影响力(我校也是成都市继续教育数学培训基地),每届高考,各科成绩都居全市前茅。
(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性的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从1999年下期开始,学校开始探索减负增效、开放二课堂的新路。根据《成都市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各教研组认真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学科特点的“现代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学校把下午第三、四节课还给学生,学校安排大量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学习性、创造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有定期开展的“长线活动”,也有短期的趣味班、临时的论坛、讲座;有自然科学的深化班、学习方法的研究班、培养创造能力的科创班,也有培养体艺爱好、技能的特长班。我们不断的丰富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并有专人指导、督促和考核,使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减轻了学生负担并没有降低教学质量,相反,不仅质量稳步上升而且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开辟课外活动并没有影响课内教学,相反,由于第二课堂的激发和补充,使课内教学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五、完善的办学条件 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占地面积46亩(30646M2),生均占地24.2 M2,达到验收标准。学校原有硬件设施大多建于7、80
年代,有的甚至建于60年代,根本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1993年以来,我校自力更生,引进和自筹资金上千万元用以改善办学条件。目前,我校教学楼、综合楼、勤工俭学及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等建筑,布局合理。有按照Ⅰ类标准配备的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学校还设有1个网络教室和1个多媒体教室,有专用的音乐、美术教室。学校的阶梯教室可容纳270余人,图书阅览室藏书40095册,生均图书31.7册。学校的200M环形运动场(带百米直道)、篮、排球场地等设施也基本符合验收标准。作为区“园林式单位”,我校的绿化面积达3300 M2。整个校园绿树掩映,芳草如茵,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了满足众多考生报考我校的需要,为了使我校多年形成的教育教学优势更好的服务、回报于社会,根据我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特色,上级有关部门已经同意对我校进行全面规划、总体设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校的办学条件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一所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崭新“实外”,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第二篇:办特色教育 创一流名校
办 特 色 教 育
创 一 流 名 校
——杨家沟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特色教学活动
根据交口乡中心校布置的教学工作任务,并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我校全体师生把“办特色教育,创一流名校”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一、校园溢满书香
好书伴我成长
九月份活动主题:爱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十月份活动主题:诵读经典诗词楹联
十一月份活动主题:好书推荐
悦读共享
十二月份活动主题:(1)师生读书活动成果展评(2)评选班级阅读之星、读书小状元和读书小博士。
二、诗词楹联进校园活动
九月份:启动诗词楹联诵读活动
(1)派专人参加诗词楹联专题讲座,并写出心得体会。在校内举行专题培训。
(2)每班出一期相关的黑板报。
十月份:诗词楹联展示活动
每周二至周五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每天早上有两个班级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比赛,每周一各班温习上周所展示内容。
2校园诗词文化建设:师生共同参与,打造一面面图文并茂的诗词楹联文化墙。
十一月份:举办经典古诗词诵读比赛,并评出三位诗词朗诵之星。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创作活动,并邀请名师进行讲评。
十二月份:迎接上级领导检查
三、流动的校园文化
此项工作是我校推出的一项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兼容读书活动,诗词楹联活动和各学科的知识点。一百多张彩色卡片挂在绿化带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为我校增添了色彩,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四、“校园好声音” 英语歌谣比赛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我校在11月份举行了校园英语歌曲比赛。此次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充分展现了小学生的英语风采,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五、校园小小书法家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促进学生规范整洁书写汉字,我校在11月中旬举行了校园小小书法家比赛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激发了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了写字姿势,提高了写字质量,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近日,我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全体师生的文化生活,而且增强了凝聚力,全校上下,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人人都为争创名校努力奋斗!
2013.9
第三篇: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罗志军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对如何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直接关系人民温饱和务农劳动力增收,直接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位。目前江苏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不到7%,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不会改变,而且会更加突出。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才能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江苏农业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日趋明显,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满足这些需要,应对这些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
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五个体系”,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三化”同步发展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的思路,促进“三农”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和城乡关系。一方面,强化工业支持农业。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合作化经营水平,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城乡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争取用3至5年实现全省村庄面貌根本性改观。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创新驱动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此,应把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是着力突破一批
关键技术。重点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向农业前沿进军,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着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新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扩大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三是着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工业发展,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相融合,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科学管理水平,以信息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四是着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引领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江苏省必须大幅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劳均、亩均产出和经济效益。一应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重点任务。抓好水利这个农业发展的命脉,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灌区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二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障。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每年建设1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应把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
化和社会化,着力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农超对接、专卖直销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健全基层农技农经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引导支持各类服务组织提供综合性服务,积极发展一条龙全程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
加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度,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安全、生态良好、效益较高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统筹推进各业发展。横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特色水产、休闲观光农业;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前、产中、产后有机衔接,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市场导向和比较优势原则,科学规划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优势强的农业产业带,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工厂化种苗产业,推广高效安全栽培模式,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农业是基础产业、弱质产业,既需要加强扶持,也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内在发展活力。应深入推进农村土地、金融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严格征地程序,动态调整补偿标准,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利用水
平,确保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产品,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引导各地立足实际大胆探索。苏南、苏中、苏北农业条件不尽相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落实,使各地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注重统筹、政策上给予倾斜,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又要支持基层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是农民,根本目的是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生活。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始终把保障和发展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基层创造,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成为富裕农民、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第四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建和谐地球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人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然而,在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出来。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有数十亿年之久,无时无刻都在循其自然发展规律变化着。但从第四纪开始诞生了人类之后,人类就对全球自然环境变化加以干扰。尤其是到了现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臭氧层空洞、酸雨、生态系统失调、全球变暖等严重问题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各国都意识到要共同治理地球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日益加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必需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坚持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的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事物的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中说到:地球不仅是我们从父辈那里借来的,更是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长远意义着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粮食和能源问题事关各国民生、发展、稳定。我们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先进技术,抑制市场投机,增加粮食援助,加强农业和粮食合作。加强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互利合作,加紧研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各国间应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挑战、确保和睦安宁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树立共赢理念,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第五篇: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对张家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张丕达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抓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内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张家界作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内重点旅游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如何紧密结合市情,充分利用辖区内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走出一条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本文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旅游特色 张家界市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张家界市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目标,抢抓国家西部开发、扶贫攻坚和湖南省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了较好成效。“十一五”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40.1%,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在城镇化推进中,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一)旅游促进了城镇经济实力的迅速攀升。2010年,全市GDP 为241亿元,为1989年建市之初的24倍(1989年为10.65亿元),旅游总收入从1989年的2491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25.3亿元,增长约500倍,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51.9%。同时,旅游业成为全市最大的财源,全市财政收入由1989年的700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5亿元,其中旅游业占财政总收入56%。另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投资、销售、金融、保险、邮电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旅游促进了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1989年至2010年,张家界市的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呈波动变化,只有第三产业产值逐年增加,1993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随后逐年升高。2002年,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全市的产业结构由此变为“三、二、一”的结构。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为12.9:24.8:62.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张家界第三产业中,旅游业产值所占比重最大。旅游业发展成为加快张家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三)旅游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十一五”,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43.7亿元,建成城市道路109公里、绿地274公顷,扩大建成区面积6.31平方公里。完成荷花机场扩建一期工程和石怀铁路电气化改造,建成新火车站,新增等级公路1472公里,实现市到区县一小时通勤,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乡乡通油路目标;发电装机接近百万千瓦,城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农村电网改造面和沼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9%和26%;中心城市和县城实现3G网络覆盖和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建成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全面完成111个村建设扶贫和第一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创建任务,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97万人。
二、正视不足
张家界城镇化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客观地看,由于建市晚,起点低,底子薄,城镇化建设总体推进不快,发展不平衡,与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排名靠后,比全省低4.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6.5个百分点。同时,城镇人口比重虽然提升,但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难以跟进,城镇化的质量比较低。城镇居民收入不高,就业平台不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不够,造成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影响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基础条件较差。市域内中心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每100平方公里地域上只有0.36个建制镇,人口规模大于4万的乡镇仅有4个,且分布较散,不利于形成城镇群,发挥集聚辐射效应,实现互动发展。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大多数城镇拓展空间不大,发展用地较为有限,影响城镇扩容提质。
(三)产业功能体系单一。旅游业作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与经济发展未能形成良性互动。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六要素中,购物、娱乐发展相对滞后。与传统六要素息息相关的信息传输、金融保险、公共租赁等新生产业不够发达。城镇产业结构趋同,城镇之间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征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机制,难以满足大旅游发展需求。
(四)旅游资源利用不足。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广泛,但利用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旅游业发展仅局限于在核心景区、城区及周边地区,和市域内其他区域旅游资源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结构欠优、附加值不高,旅游仍处于观光型初级旅游模式。
(五)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二元结构明显,“重城轻乡”现象普遍存在,规划引领作用不强,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薄弱甚至缺位,造成村镇无序建设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低下。城镇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就 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张家界推进新型城镇化任务艰巨,直接影响张家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旅游精品的建设和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必须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对策思考
张家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部署,以建设世界旅游精品为总目标,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人文特色,坚持规划引导、旅游带动、基础先行、城乡统筹,走具有旅游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旅游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份“张家界模式”。
(一)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城镇体系
规划是城镇建设发展的龙头,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环境保护和城镇建设的引导调控作用。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充分依托张家界自然山水和人文条件,科学规划建设城镇,做好“山、水、城、景、人”文章,使城镇建设用地保山护水、道路规划通山保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景观设计借山顺水、空间组织依山亲水、绿化建设绿山青水,大力打造城镇风貌特色,塑造山水相融、个性张扬、民俗风情浓郁、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城市鲜明形象,提升城镇综合 竞争力。二是严格规划管理。按照“本土化、生态化、精品化”原则,加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强化“坡屋顶、小青瓦,木构架、七字挑,吊脚楼、马头墙,灰白墙、花格窗”等本土民族特色建筑元素符号使用,对建筑形态、风格、色彩等设计严格审查,营造富有本土地方特色和湘西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城镇建筑景观,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三是完善城镇体系。围绕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按照培育中心城市、完善城镇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协调城乡发展的思路,实施“中心极化、组群互动、梯度推进、城乡协调”的城镇化战略,强力推动中心城市建设,积极稳妥加速推进县城及小城镇建设,拉开框架,完善功能,聚集要素,增强辐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骨干,重点中心镇和建制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四是优化城镇布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以澧水河为纽带,适当调整城镇行政区划,大力发展澧水河谷城镇群,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放宽视野,跳出张家界的地域界线,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与常德、吉首、铜仁等临近旅游地区实行资源互补、客源互换、经济互促,加快形成以张家界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旅游城镇群。五是培育特色小镇。特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工业等支柱产业,强化乡镇职能分工,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乡镇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一批资源文化独特的民族乡、民族镇,加大开 发和保护,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型、体验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乡村旅游,广泛吸纳村民就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突出旅游带动,壮大城镇实力
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市,荣获了“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首批5A级景区等多项桂冠。应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做特旅游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旅游业是关联性、带动性极强的产业,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行业和部门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同时,旅游业的渗透力较强,与一产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二产结合形成生产线旅游、产品旅游等,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康体旅游,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型业态,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张家界应围绕旅游业做好文章,把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主要途经,加快发展新型工业,改造优化传统农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大张家界国际旅游示范区为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围绕完善旅游 “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运输业、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推进提质升级。加快开发休闲、度假、商务、红色、文化、探险、生态、乡村等旅游产品,加速产品转型。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和模式转变,注重客源结构的改善和综合效益的提高,重点开拓境外市场,促进高端消费。整合市域旅游资源,以永定、武陵源为旅游“双核”,联动主要城镇,形成市域内多个旅游景观单元,实现市域内旅游一体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速发展新型旅游工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走具有旅游地区特色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结合本地资源和民族文化,建设旅游商品、旅游特色纪念品研发中心、土特产综合园区,发展壮大绿色清洁能源、绿色生物医药、绿色旅游食品、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形成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塑造国内著名旅游工业品牌。三是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研发创新、创意设计、商贸餐饮、旅游地产、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集约发展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型特色小镇、生态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推进旅游业与文化融合,不断培育“张家界〃魅力湘 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顶级旅游文化产品,加快桑植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把张家界打造成为湖湘文化的对外窗口,抢占全国文化旅游的制高点。
(三)坚持基础先行,完善城镇功能
城镇基础设施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承载平台,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旅游赖以生存的发展基础。围绕强基转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配套完善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强项目开发、储备,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立体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等项目,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完善城镇交通功能。城镇集散人流物流,交通引导人流物流。交通状况的改变,对加速城镇发展至关重要。围绕建设武陵山区旅游交通枢纽的总体战略,坚持以旅游集散、商贸物流服务为重点,与城市空间结构及布局形态相协调,构筑功能完善、结构合理、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与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及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城镇旅游通达能力。三是增强城镇旅游功能。提高城镇旅游接待能力,积极发展高星级饭店,始终保持旅游饭店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挖掘本土特色餐饮,培育民族特色餐饮名品名店。增强城镇休闲度假能力,加快群艺馆、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公园等各类文体设施建 设,配套完善宾馆酒店的休闲娱乐设施。增强城镇商务购物能力,建设城镇旅游商务区以及综合性旅游购物中心和购物街。四是提升城镇国际化水平。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推进城镇设施标准国际化,高标准建设航空口岸和国际机场,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引进高档旅游设施和高尔夫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推进城镇服务国际化,建立便捷的出入境程序和完善的旅游自动化信息系统,导入国际旅游管理标准,推进旅游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推进城镇环境国际化,加快推广实用外语,制作面向国际游客的旅游宣传品,扩大城镇国际影响。
(四)突出以人为本,促进城乡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道路,既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坚持用城乡统筹理念指导城镇工作,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富民强市的全局性问题。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城市发展和旅游市场需要为引领,突出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 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建设教育强市战略,形成与全市跨越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格局;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力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医药卫生保障水平。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加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力打造“两型”社会,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城镇活力
张家界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加快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要机遇。要以此为动力,积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创新,科学提升城镇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促进更大更快更好城镇发展的模式和体制机制,全面激发城镇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是创新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树立“魅力品质、绿色低碳、和谐共生、宜居宜游”的规划理念,突出城镇特点,注重政策配 套,不断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的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无缝对接、相互协调。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提升县级规划管理机构,落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体制。二是创新建设投融资体制。当前城镇建设的最大瓶颈是资金紧缺,没有政府投入无法启动,仅有政府投入难以持续,必须探索建立城镇资源资本化、城镇建设市场化、城镇投入多元化的城镇建设融资投资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经营和管理。争取外部政策支持,建立大张家界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基金。三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城市管理职能,细化镇街、社区的职权、职责,进一步突出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市区联动、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合资源、提升效能”的城镇管理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取消土地城乡性质不同所带来的利益分配差别,鼓励依法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政策措施,为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破除 体制机制障碍。(作者系张家界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2010 [2]张家界市“十二五”规划.2010 [3]陈润儿.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湖南工作第 13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