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公开铸诚信 励精图治谋发展
民主公开铸诚信 励精图治谋发展
--------五峰铺镇中心完小校务公开展
一、悠久的办学历史
五峰铺镇中心完小始建于1886年,它的前身是清光绪十二年由吕心泉创办的青桂义学,尔后历经了青桂私立小学、五峰铺镇学校,1986年正始命名为五峰铺镇中心完小。1987年,五峰铺镇中心完全小学被评为“湖南省合格中心小学”,1998年全县教育工作现场会在五峰铺镇中心完小召开,同年该校被评为全县文明窗口示范学校,2008年全县教育制度管理现场会在五峰铺镇中心完小召开。学校以“求真、崇善、笃学、立志”为办学理念,打造“团结、务实、进取、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学校教育教学又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三年居全县第一,成为全镇乃至周边地区人民向往的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2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100多平方米。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3000来人,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小中高1人,小学高级教师 65 人,小学一级教师22 人,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 60人,有两人在省级教学比武中获奖,多人在市级、县级教学比武中获奖,有数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县获奖。在邵阳市邮政局、邵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小学生书信比赛中有多名学生获奖。
学校以人为本,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断进步,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透明的校务管理
教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学校管理的监督者。让广大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增加学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对贫困寄宿生补助,评优、评先及时公示,对大的设备购置都经过了教工代表大会研究并达成共识后再进行购置,同时向全体教工公示。从而使我校成为了诚信校园、和谐校园,广大教工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丰富的师生活动
教工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使他们的体魄进一步增强,爱好更加广泛。性格更加开朗,生活与时俱进。球场上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既赛出了友谊又赛出了风格。在庆祝教师节的文艺调演中,我校的教师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了一等奖,并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为了发展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我校每一学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六一”文艺会演,给学生展示才艺,表达情感,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校通过组织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真正全面发展,各得其所。百善孝为先,感恩在行动,北京励志感恩教育演讲团的精彩讲演,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立下铮铮誓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四、活跃的雷锋队伍
学雷锋,见行动。从点滴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处处互帮互助,事事互相关心。把做好事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一二一,齐步走”课题的开展使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再为学习发愁。高年级的同学帮助低年级、幼儿班的同学打扫卫生。不仅如此,我校的学生还主动帮助街道、社区打扫卫生,使五峰镇的卫生状况明显改观,使社区卫生得到了净化,也使学生在义务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陶冶。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一人有难,大家相助,我校幼儿班的小朋友艾鑫身患白血病,家庭经济困难,全校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师生们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共捐得善款5900多元。人间有真情,人间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后,我校师生积极捐款,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同情,我校两次捐款共计30000多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多帮别人难处和多怜别人苦处,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骄人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校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几年被评为邵阳市红领巾示范学校,现在是省四星级红领巾学校。2010年6月,我校陈晶晶同学走进人民会堂参加全国第六届少代会,和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共度六一儿童节。我校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教书育人尽职尽责,教学教研扎扎实实,志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成果尤为喜人。我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创新。我校教师共撰写教学论文数百篇,省级教学论文50多篇。莫瑞华老师获省级教学比武二等奖,在邵阳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比武活动中,刘文东、周桂兰、吴琴云、陈飞军荣获特等奖,刘艳玲、唐玉秀、匡叶群等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我校承担的省级课题《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策略的研究》获省级二等奖,市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获邵阳市教研成果一等奖,《一二一,齐步走》课题也成功结题。我校语文教学成绩斐然,教研成果突出,因此被省教育厅授予“省小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学校”。几年来,在镇中心学校举行的质量检测中,我校各年级均名列全镇前茅,在邵阳县教育局举行的质量检测中,2009年我校六年级荣获全县第一名,2010年六年级荣获全县第一名,2011年我校六年级又荣获全县第一名。在年末双文明考核中,得到了县教育局的高度赞扬。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留守儿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对留守儿童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活动上优先安排,全面关心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他们虽留守、但快乐,虽与亲人天各一方,但在学校时刻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小学与我校进行手拉手接结对,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特困生捐赠了大量书籍及学习用品。为此,刘文东校长、周桂兰主任倾注了大量心血。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做了专题报导。
六、共同的期盼
我们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同,也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表扬,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上我校的良好声誉,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如潮水般向我校涌来。本来,我校硬件建设就相对滞后,教室不足,各种功能室不全,加上以上因素,大班额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我们期盼上级领导多关注我们学校,为我校硬件建设多投入,积极创造条件,让我校能迅速步入教育教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快车道,让我校在各方面能更好地起到中心示范作用,让五峰铺镇中心完小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第二篇:励精图治谋发展 工业强县铸辉煌(最终版)
励精图治谋发展 工业强县铸辉煌
近年来,天全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中,突出工业化思维,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化进程提速,经济发展已经跨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重要关口,进入了经济起飞阶段,步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加速期。下面就对我县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具体做法作一小结。
一、天全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一)“十五”期间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2%,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长快3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7.8%。2005年与2003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增长了91.4%,年均增长24.1%,比GDP年均增长快9.7个分点。
(二)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十五”以来,工业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工业始终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2000年财政收入的72%来源于工业,2003年达到了73%,2005年达到了75%,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工业为农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和支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5%,比2004年提高4.1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4.8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6%,拉动全县经济增长8.4个百分点。2005年当年新增就业人员66%为工业所吸纳。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真正体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三)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十五”期间我县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由初级、低度化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天全工业主要靠几家国有工业企业主打,乡镇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年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2%。九十年代,依托县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形成了五大国有工业企业集团,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5%。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两年,天全在深化改革、加速工业发展方面,思路新、步子大、取得的成效更显著。2004年天全县委、政府发出了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发展工业的“5612”工程,工业的发展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一是形成了多种经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比重迅速下降,非国有工业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国有及
1国有控股工业与非国有工业增加值之比为8:92,与2000年相比,非国有工业比重上升了22个百分点,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1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迅猛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轻重工业的调整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而变化。规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为0.7:99.3,2005年为4.2:95.8,2005年与2000年相比轻工业上升了3.5个百分点,2005年与2003年相比轻工业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三是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带动作用增强。2005年电力、建材、化工、高耗能、煤炭、绿色食品六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占到全县工业的71%,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
(四)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国企改革取得可喜成绩。“十五”期间,我县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体制障碍,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强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3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7%;资产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实现利润421万元,分别占规上工业的39%、24%和9.5%。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递增18%,与2003年相比 年递增20%,增速居各类型工业之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公有与非公有经济争妍斗艳、共竞风流的发展格局。
(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有了明显积极的转变。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在买方市场下、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在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中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天全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弹性高、利税高的行业和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工作成效在2005年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47.8,比2000年的112提高35.8点,比2003年提高26点;实现利税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十五”时期年均增长28.3%,2003-2005年年均增长27.5%;实现利润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十五”时期年均增长36.7%,2003-2005年年均增长37.3%,增幅比“九五”时期的12.1%高25.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率0.6%,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2003-2005年期间,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率0.8%,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2%。
(六)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对资源的依赖度有所降低。工业产品面向县外是推动天全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我县80%以上的工业产品都要出县外销,产品市场在外是天全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我县工业产品结构逐步朝精加工、深加工、附加值较高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建材、化工、人造晶体、绿色食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产品体系,逐渐改变了天全工业产品笨、大、黑、粗的传统形象。通过政策性引导和扶持,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工业企业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和保护,新产品、名优产品不断涌现,二郎山牌森林
蔬菜、天蜀牌森林蔬菜、飞仙牌水泥、喇叭河牌水泥、昂洲河煤炭、晶洁牌活性炭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走向四方。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12.7%。这些新产品,对我县工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我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面对能源、资源的紧张和短缺,2005年我县决定原则上不再上高耗能工业项目。通过工业结构调整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资源性和易污染、耗能大产品的增速下降,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由2000年95%下降到2005年80%左右。
二、主要做法或经验
(一)领导重视,成立了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办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产物,是“小政府,大服务”发展的需要。按照县委领导提出的“综合、协调、统揽、服务”八字方针,整合资源,集中精力,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工作重心,工作思路,结合天全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盯紧项目,抓好协调服务,提建议、举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2、3、4、5、6、积极进行工业发展思路和产业政策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强化指导工业经济的工作力度。参与项目引进和技改增量。加强对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县级领导联系工业性项目和部门工业工作的协调。加强跟踪,优质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程优势服务,做到了引进服务、跟踪服务、运行服务。
(二)坚持走市场化道路,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配置生产要素,建立竞争平台。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我县在经济发展上坚持按市场配置资源,实现了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历史性跨越,达到了国有资产收益取大化。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2003-2005年成功出让国有资产96宗,总成交额达4.58亿元,其中,昂州煤矿资产出让价格达7030万元,是评估价格的3倍,出让价居全省矿业出让之冠。清理整顿土地市场,依法收回闲置土地5宗、面积40.47亩,以出让方式供地48宗、面积196亩,土地收益1929万元。加强电源点清理工作,对清理出的电源点全部实行“招、拍、挂”,收回电源点资源补偿金1306万元。有偿出让探、采矿权7宗,收取矿权出让金65.87万元,办理延续登记12家,收取矿权出让金238万元。
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所加强。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全面激活了发展动力,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并解决了改革发展中遗留的大量历史问题。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矿序整顿。按照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积极开展了矿产资源整顿。依法收回白沙河、交脚河等5个违法出让的原国有电站,规范了乡镇电站8家、各类矿山21家,依法查处了17宗、7.5公顷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进一步理顺了全县矿业秩序和经济
秩序。深度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顺利出让白沙河、龙池口等4个电站和部分城区国有土地、闲置资产,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和效益最大化。
(四)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县工业经济的增长有30%以上的增量要靠新上工业项目拉动,对地处内陆一隅的我县,增大工业投资是驱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轮子。不断做大工业总量注重了对外延的扩张。在项目工作中,在营造环境、服务上寻求新的突破,在加强工业发展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狠抓软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强化为企业服务和为工业经济服务意识,尤其是在搞好主动服务,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创造了良好氛围,为企业排忧解难。招商引资工作中采取了组团招商、会展招商、引客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吸引了市外、省外大量资金到天全安家落户,取得了较好效果。从2003-2005年引进项目98个,到位市外资金18.1亿元。禾森电力、318治权水泥、福建金得利、天民煤业等一批大企业到天全安家落户,形成天全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依托天全在水电、煤炭、硫铁矿、芒硝、石灰石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步伐,培育起了电力、建材、化工、高耗能、煤炭、绿色食品六大工业体系,六大工业行业占到了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71%。我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9家,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形成了一批在全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六)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新一届县委、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不遗余力。2003人-2005年,全县民间投资达17.1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77.4%。2005年29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38.2%,占全县GDP比重的24.2%,上缴税金4850万元,增长3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5%。
2005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65217万元,增长21.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51%,增速居全市第二。天全民营经济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山区第二名。
(七)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工业小区。天全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各地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基础迥然不一,工业的布局不仅考虑工业生产发展要求单个企业、成组企业和集团企业布局的经济利益,还要求进一步根据产业链的有序连接与顺序加工利用,建立起地域工业体系,以寻求与生产、生活、生态相联系的更加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我县在原有工业发展基础上,根据各地资源分布情况,综合考虑资源、环保、经济整体功能的发挥,初步建成了青石、小河、脚基坪、思经、始阳工业小区。从目前情况看,五大工业小区的工业企业个数和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县7成以上,基本形成了一定粘合度和集聚效应,推进了全县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第三篇:民族政策暖人心 励精图治谋发展
民族政策暖人心 励精图治谋发展
--崇儒乡贯彻《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汇报提纲
(2005年9月 日)
今天,省领导风尘仆仆深入我乡调研、检查工作,这是对我乡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省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近年来我乡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乡情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山区,既是省定的少数民族特困乡,又是老区重点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总户数6287户,人口25003人,其中畲族行政村7个,畲族群众1087户、4830人,占总人口的19.3%,为闽东畲族人口较聚居的乡镇之一。乡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04亩,其中水田18685亩,农地5519亩,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有林地面积15万亩,草地2.5万亩,茶园8600亩,果园6500亩.主要的种植业是水稻、甘薯、马铃薯、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竹林、食用菌等,主要养殖业是猪、羊、牛、鸡、鸭等畜禽,并有少量的茶、果、粮及木竹等农产品加工业,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
二、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情况
2000年以来,我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用党的民族政策激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事业等都有很大进步。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已初步形成以茶叶、畜牧、蔬菜、水电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格局。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产业结构得到新调整。以农业产业为立乡之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粮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高优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资源特色,重点扶持发展“种、养、加”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发展。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溪边洋的茶、菜、畜禽片区,霞柘公路沿线的菌、药、果片区,霞柘线腹地的林、竹片区,建成了三个示范基地。一是绿竹基地:大力实施以种植绿竹为主的“兴竹富民”工程,以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巩固和发展崇儒绿竹丰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完成了霞柘公路沿线的低丘和沿溪地带的千亩绿竹长廊续建工程,在溪坪村边片种植绿竹1026亩,全乡绿竹种植面积达3106亩。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现已在溪西、兰下、亭头等村发展速生丰产林350亩。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菌草香菇生产示范基地:在溪西岚下等村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扶持的方式发展了200万筒。
2、项目经济有了新局面。党的民族政策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外地客商看好民族乡的政策和环境,在我乡形成了一股投资热潮。几年来,相继引进了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800万副眼镜生产线、溪边木板材厂、下村水电站、九龙坑水电站等项目,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的发展。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事绿笋系列产品的开发。该公司所开发的“从绿”牌绿笋系列产品获国家绿标,畅销国内外大中城市。
3、扶贫政策的落实有了新格局。2004年全乡发放小额农贷资金864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扶持发展香菇20万筒,蘑菇60万平方尺,种植中草药2亩,改造茶园80亩。全乡812个贫困人口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基本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认真实施老少边区群众“造福工程”搬迁,4年来共有223户830人实现了 “造福工程”搬迁,改善了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扶贫挂钩工作有了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安排了省财政厅挂钩我乡的扶贫工作。省财政厅自挂钩帮扶我乡以来,厅领导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多次到我乡开展调研活动,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项目建设重点,指导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了解检查援建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我乡经济建设。五年来总共投入扶贫资金362万元,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在开展劳动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县劳动力派遣中心和联动中心,实施“农村就业青年培训工程”。几年来,我乡共举办了中草药培训班、菌草香菇栽培技术培训班、绿竹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群众参训人数累计达2367人次。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1309人,2004年群众非农收入达900万元。
(二)、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以来,我乡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用活用足各项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突出抓好交通、供水、通讯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少数民族村和老区村“五通”建设。投资264万元,实施了洋尾兰至溪边、亭头至洋沙溪至长坑等2条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共计12公里;实施崇儒旧街拓改一期工作,强化集镇功能;修复了溪
第四篇:民族政策暖人心励精图治谋发展
民族政策暖人心 励精图治谋发展
--崇儒乡贯彻《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汇报提纲
(~年9月 日)
今天,省领导风尘仆仆深入我乡调研、检查工作,这是对我乡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省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汇报近年来我乡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乡情
崇儒畲族乡地处霞浦县西北部山区,既是省定的少数民族特困乡,又是老区重点乡。全乡下辖27个行政村、171个自然村,总户数6287户,人口25003人,其中畲族行政村7个,畲族群众1087户、4830人,占总人口的19.3%,为闽东畲族人口较聚居的乡镇之一。乡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204亩,其中水田18685亩,农地5519亩,人均占有耕地0.97亩,有林地面积15万亩,草地2.5万亩,茶园8600亩,果园6500亩.主要的种植业是水稻、甘薯、马铃薯、豆类、蔬菜、水果、茶叶、药材、竹林、食用菌等,主要养殖业是猪、羊、牛、鸡、鸭等畜禽,并有少量的茶、果、粮及木竹等农产品加工业,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
二、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情况
2000年以来,我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用党的民族政策激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事业等都有很大进步。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已初步形成以茶叶、畜牧、蔬菜、水电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格局。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产业结构得到新调整。以农业产业为立乡之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稳粮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高优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资源特色,重点扶持发展“种、养、加”农业产业化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发展。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环溪边洋的茶、菜、畜禽片区,霞柘公路沿线的菌、药、果片区,霞柘线腹地的林、竹片区,建成了三个示范基地。一是绿竹基地:大力实施以种植绿竹为主的“兴竹富民”工程,以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为依托,在巩固和发展崇儒绿竹丰产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完成了霞柘公路沿线的低丘和沿溪地带的千亩绿竹长廊续建工程,在溪坪村边片种植绿竹1026亩,全乡绿竹种植面积达3106亩。二是速生丰产林基地:现已在溪西、兰下、亭头等村发展速生丰产林350亩。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三是菌草香菇生产示范基地:在溪西岚下等村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示范扶持的方式发展了200万筒。
2、项目经济有了新局面。党的民族政策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外地客商看好民族乡的政策和环境,在我乡形成了一股投资热潮。几年来,相继引进了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800万副眼镜生产线、溪边木板材厂、下村水电站、九龙坑水电站等项目,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的发展。霞浦县东孚农庄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事绿笋系列产品的开发。该公司所开发的“从绿”牌绿笋系列产品获国家绿标,畅销国内外大中城市。
3、扶贫政策的落实有了新格局。~年全乡发放小额农贷资金864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扶持发展香菇20万筒,蘑菇60万平方尺,种植中草药2亩,改造茶园80亩。全乡812个贫困人口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基本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认真实施老少边区群众“造福工程”搬迁,4年来共有223户830人实现了 “造福工程”搬迁,改善了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扶贫挂钩工作有了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安排了省财政厅挂钩我乡的扶贫工作。省财政厅自挂钩帮扶我乡以来,厅领导带领有关处、室负责人多次到我乡开展调研活动,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项目建设重点,指导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了解检查援建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我乡经济建设。五年来总共投入扶贫资金362万元,有力推动了我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在开展劳动力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县劳动力派遣中心和联动中心,实施“农村就业青年培训工程”。几年来,我乡共举办了中草药培训班、菌草香菇栽培技术培训班、绿竹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群众参训人数累计达2367人次。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1309人,~年群众非农收入达900万元。
(二)、社会事业扎实推进
一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自《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以来,我乡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用活用足各项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突出抓好交通、供水、通讯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少数民族村和老区村“五通”建设。投资264万元,实施了洋尾兰至溪边、亭头至洋沙溪至长坑等2条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共计12公里;实施崇儒旧街拓改一期工作,强化集镇功能;修复了溪边洋官坝渠和溪边、路口人饮灌溉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了两坪、霞坪小型水电站。二是有力推动了科教卫生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坚持开发、引进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薄弱小学撤点并校,办好寄宿制小学。完成中学寄宿生宿舍楼与明才希望小学的建设。通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解决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农村初级医疗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认真贯彻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以德治国”教育、建设“诚信崇儒”活动和创建平安崇儒工作,扎实推进四五普法工作,强化矛盾纠纷的排查,社会安定稳定得到有力维护。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整理工作,畲族文化遗产的保障,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保障有力。
我乡现有在职干部71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1名,占15.5%;全乡现有乡人大代表55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3名,占23.6%; 全乡有县人大代表11名,其中少数民族代表1名,占9%;全乡54名村主干中有少数民族干部9个。这些干部的任用,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少数民族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参与地方性事务建设的能力。我们通过继续深造、挂职锻炼、岗位培训等形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吃苦、能干事的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中坚力量。同时,为了加强民族乡村党组织建设和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及配套组织建设,市、县、乡还下派了27位能力强、业务精、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落后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副书记、主任助理、科技特派员等职。从组织上和干部力量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干部下派挂职活动提高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发挥了先锋和堡垒作用,成为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村级集体经济有所发展,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群众生活有所提高。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乡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全县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乡将以发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为重点,立足区域优势,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努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茶、果、菌、菜、畜禽,加快建设绿、雷竹基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生产。重点实施绿竹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茶园生态工程、畜禽规模化饲养工程、绿色食品工程、青草药栽培基地等六大工程,着力培育龙头产业。二是发展工业企业,鼓励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争取在芙蓉李、茶叶、菌草开发项目的加工环节上有所突破,推动生产与加工的一体化,使我乡山地农业资源开发形成新热点。不断壮大以竹木工艺加工为主的竹木加工业。大力培植以水电开发为主的电力工业,开工建设装机1600千瓦的下村水电站;投资总装机达3600千瓦的九龙坑梯级水电站的规划设计,并进行招投标运作。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异地”投资政策,加快乡村工业企业发展。
2、拓宽渠道,融聚资金,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推进重点建设。要突出道路交通、集镇设施、水利水电等方面的重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立项支持,建好洋尾兰至溪边、崇儒至上水、郑洋等道路硬化工程,提高村级公路等级。完成崇儒旧街拓改一期工程,实施自来水改造工程,抓好崇儒畲族文化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继续搞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土地整理与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完成溪边洋1400亩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二是做好财税金融工作。拓宽财源建设思路,逐步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严格税收征管,做好应收尽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行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努力保稳定、保运转、保改革、保重点。严肃财经纪律,做好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奋力消除财政赤字。密切银农,大力开展信用村户建设,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广泛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基础产业等领域投资建设,鼓励在外乡贤回乡创业。
3、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来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力争今年完成全面集体林改任务。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工作。认真搞好减人、减事、减支等配套改革,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二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企业和农户信用水平,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4、扩大就业,加强保障,切实关心农民群众生活。一是认真抓好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培训和服务工作。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依法维权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衔接,将收入低于保障线的所有贫困农民全面纳入低保范围,帮助困难群体提高生活水平。继续抓好一个市定和三个县定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定点扶贫工作。加快滑坡险情村搬迁和村级道路改造升级,完成120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网络。
5、以人为本,注重协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坚持开发、引进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稳步推进薄弱小学撤点并校,办好寄宿制小学。完成中学寄宿生宿舍楼建设,通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解决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认真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以德治国”教育和建设“诚信崇儒”活动。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整理工作,畲族文化遗产的保障,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健全村民自治,进一步推行和规范政务、村务等公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治安模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有组织犯罪、暴力犯罪和抢劫、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四、建议和要求
1、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弥补民族乡因税改而减少的财力。同时,要求确立更为有利于民族乡发展的财政体系,在每年的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民族乡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2、要加大对民族乡农业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做强作大农业开发的龙头
项目,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道路。
3、要求及时落实各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要求及时兑现省民宗厅确定的给与民族乡、村道路硬化工程5万元/公里的工程补助款。
4、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特困生需要有完善的助学体制。
5、上级组织部门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制定具体的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才创造更加宽松的成长空间和参政议政环境。
第五篇:创新求实增活力 励精图治谋发展
创新求实增活力 励精图治谋发展
——
钳二乡农村信用社2008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上级联社的正确领导下,在银监、乡政府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年初全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要求和联社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宗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优化功能,防范风险,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我乡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的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工作成效
截止12月底,我乡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运行良好,各项业务指标稳步增长。
㈠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全乡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852万元。
㈡贷款投放继续加大。全乡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373万元,较年初净增65万元,增长49.6%,同比增加65万元。其中农贷款余额为1373万元,比年初净增65万元,新增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85%。
㈢经营效益大幅增高。全乡农村信用社实现各项收入14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万元,增长28.7%,其中利息收入143万元,同比增加5万元,各项支出36万元,同比增加6万元,其中利息支出11万元,全乡农村信用社实现盈余107万元。
二、具体工作措施
-1-㈠转变观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⒈树立行业形象。一是统一形象。今年,我乡农村信用社按照省联社全面推进规范化工程建设的要求,统一对辖内形象设计进行改造。同时制定了岗位职责,改善员工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以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和富秦卡发行服务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今年以来我乡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分别对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便民业务、富秦卡发行、反洗钱、反假币等方面提供现场咨询服务,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才是钳二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宣传深入人心,产生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大力宣传我乡农村信用社一年以来取得的成绩,扩大了我乡农村信用社在当地的影响力。
⒉建立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进一步将员工的职、责、绩与个人的收入有效结合,县联社下发了《富县农村信用社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办法,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考核管理办法,使绩效考核有据可依,并严格按绩取酬,实行员工的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全县农村信用社出现了“比、学、赶、超”的喜人竞争局面。标志着我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权益保障工作已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⒊严格绩效考核。县联社根据各基层信用社所处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人员结构及前几年存款指标的完成情况,因地制
-2-宜,合理分配存款任务,使任务的分配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形成众人挑重担的格局,取得较好的效果。
㈡强化风险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
化解风险、盘活不良资产。信贷资金能否良性循环是实现良好经营效益的重要前提,为做好盘活不良资产的工作,乡信用社建立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激励机制。一是认真按年初联社落实的清收目标任务,制定了不良贷款清收办法和措施,认真落实责任制,研究有效的清收办法,制定可行的清收任务,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及时掌握信息,对不良贷款清收常抓不懈,对不良贷款清收重点户紧追不放,对在清收工作中暂时不能收回的贷款,制定还款计划,下发催收通知书,对赖债不还的贷款人实行诉讼保全和依法清收的办法,确保债权不丧失。
㈢加强财务管理,实行效益最大化
⒈抓好财务管理,增收节支创效益。经营效益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而要实现理想的效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非常重要。联社以狠抓效益为经营理念,围绕增收节支做好文章,及早下达财务目标,按季进行财务收息考核。一是按季收息考核到位。确保任务目标完成,我社按季分配收息额、收息任务,任务完成情况与员工个人绩效工资挂钩。收息额、收息率挂钩考核按季打分兑现。截止月底,全乡实现总收入143万元,其中利息收入142万元,占比98.5%,较去年同期增加
4-3-万元,为了多创收,我乡信用社大力拓展业务。
⒉规范管理流程,完善费用管理制度。为加强我乡农村信用社费用管理,建立以收定支的费用监控体系,促进费用管理规范化,提高经营效益,根据县联社有关财务制度,完善了财务费用管理制度,规定了费用开支项目范围和流程,明确了费用审批程序和权限,对费用开支实行“先审批后列支”的审查制度。在保证业务拓展费用的前提下,节约日常开支费用,控制对四项费用(招待费、邮电费、水电费、公杂费)实行限额管理。保证了费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业务发展。
⒊实行会计委派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会计岗位防线脆弱,操作流程不规范是农村信用社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实行会计委派制,拟有效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㈣加强安防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⒈组织领到位,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我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将安防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做到逢会必讲,下乡必查。年初保卫科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了《钳二乡农村信用社2008安全保卫工作安排》、《钳二乡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保卫科安全保卫工作承包责任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结合工作实际,明确工作人员划片包村实行责任制管理。
⒉加强安防设施建设,提高防护能力。今年以来,我乡农村信用社加大了防范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类
-4-防护设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一是对我社办公用房改造完工,并安装了防弹玻璃,营业厅、守护房、监控设备十余套,实现营业网点全面监控,成了较为安全的工作环境。
㈤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
为提升我乡农村信用社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我乡农村信用社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按县联社要求,我乡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定岗、定编工作,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明确了权利和义务。二是精心做好各项工作。为我区信用社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三是实行竞争上岗,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四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五是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树立信合形象展示信合风采是我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力提升了我乡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明年工作思路
2007年,我社将在县联社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管理和服务力度,继续抓好贷款五级分类、案件专项治理等工作,并着力抓好业务的发展,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加强优质服务、壮大资金实力。为了使辖内业务在2008年创新高,我乡农村信用社将注重绩效考核,确立考核重点,优化考核分值,完善考核机制,以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㈡加强贷款管理。规范贷款行为。一是要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加大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力度,积极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对新发放的贷款,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三查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和案件审批制度,使贷款管理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㈢做好案件专项治理和贷款五级分类两项重点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逐步建立案件防范的长效机制。
㈣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继续加大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使农村信用社在健康发展中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和上级要求的还有差距,在下一的工作中,我们会取长补短,把我乡信用社的工作推向新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