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范文]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由于公共部门在管理实践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带来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学者波兹曼和史陶斯曼认为,政府部门必须进行战略管理,才能解决公共部门中所发生的问题,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兴起
战略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指指导战争的谋略,即克敌制胜的良策。比如,春秋时代,孙武的《孙子兵法》就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思想。在西方,战略(strate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或演变出的stragia,前者意为将军,后者意为战役、谋略,均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二战后,战略概念开始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的学者们主要强调战略计划的必要性,在70年代后,人们又在企业战略研究中引入了战略管理一词,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随后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战略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管理引起了公共部门的重视。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特别是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滞胀导致了政府的严重财政危机、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受挫。然而,对于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根本无能为力。因此,为了提高政府行为能力,增强公众对公共权力效能和未来的希望,政府部门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管理技术或管理系统,以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摆脱困境。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的政府改革为先导,迅速席卷了世界各国。尽管各国政府改革的起因、议程、战略、改革范围和改革力度等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这就是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例如,波立特(C·Plitt)在《管理主义和公共服务:盎格鲁和美国的经验》一书中认为,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由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即它强调商业管理理论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在这一时期,私营部门的大量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被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比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战略管理等。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常从自己的学科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布鲁得利、沃图勒和雷利指出,公共管理研究者主要来自三个领域:公共行政学、商业或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其中,一些来自工商管理领域的学者从战略管理理论出发,试图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应用于公共部门;同时,一些公共行政学者、公共政策者也认识到战略管理理论对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们开始大胆地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正是来自于工商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的学者们的推动,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公共管理研究的浪潮中诞生了。比如,哈伯德(MHubbard)将管理主义模式(即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归纳为十大趋势中就提到战略管理,主管的战略角度和战略管理实践的强化;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分离,即核心部门集中于战略管理和计划,设立独立执行机构来执行政策。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内容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计划在公共部门中出现。和私营部门相同,公共部门采用战略管理的最初阶段旨在计划而非管理,即形成战略计划。在最初阶段,战略计划被当作政府中的冒险行为,人们对能否将产生、成长于军队、工商部门的战略计划模式运用到公共部门中持怀疑态度。学者们集中讨论的是:战略是什么?如何形成战略计划?私营部门战略计划能否适用于公共部门?
对于战略概念的理解,主要来自于企业战略概念。这一时期的战略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战略是一种模式。战略是一系列的活动,它是组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重要决策、采取的途径和行动以及对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模式。第二类,战略是一种计划。战略是有意识、有预计的行动程序。第三类,战略是一种决策,是一种关于组织方向、性质的决策。第四类,战略是一种组合,即战略是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等的某种适当组合。
在这一时期,侧重于战略计划,忽视战略执行是政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战略计划被当作是涉及高层管理者的根本决策,它弥补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关注中低层决策,而忽视高层决策的缺陷。比如,奥尔森和伊迪认为,战略计划是在宪法规定范围内,为确定政府计划性质和方向的基本决策所进行的专业性努力。战略计划过程被认为是正式的、程序化的管理过程。比如布莱森认为,战略计划是一整套用来协助领导和管理者完成任务的概念、程序和工具。并且,学者们参照私营部门战略计划模式,提出了公共部门战略计划模式。比如,布莱森的八步骤计划模式。这八个步骤是:开始制定战略计划过程并取得一致意见;明确组织权限;阐明组织任务和价值;对外界环境进行评价(机会和危机);对组织内部状况进行评价(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面对的战略性问题;制定战备处理问题;制定有效的、未来的组织蓝图。
&n
bsp;对私营部门战略计划能否适应、在多大范围内适应于公共部门的问题,学者们争论不休。对于这个问题,通常的回答是是,但是。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公私部门存在着相似之处,某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技术能为公共部门所借用。比如,波兹曼和史陶斯曼认为,所有的组织都是公共的,公共性是理解组织方式的关键。虽然这种将所有组织都称为公共组织的观点有点极端,但不可否认,所有组织都具有公共特征,受到公共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略管理既适应私营部门,同样也适应公共部门。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在目标、运作方式、组织结构、资源获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比如,与私营部门相比较,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涉及到法律、法规、管辖权限、稀缺资源、政治因素、客户和委托人的利益等因素。因此,不能将私营部门战略管理完全照搬到公共部门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发现,许多成功的战略并未产生预期的结果。与私营部门一样,学者们再次把注意力投向战略执行行为,并引入了战略管理一词。对战略执行行为的关注,意味着公共部门战略研究已经由战略计划阶段进入了战略管理阶段。在战略管理阶段,由于受公共管理运动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的影响,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在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杰克·科廷(Koteen,Jack)认为,为适应严重的财政紧缩时期的迅速、急剧的环境变化,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开始不断地演进、调整。它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出现了大量用于重塑政府或变革非赢利组织的备选战略方案;二是从侧重于战略计划,转向关注战略执行;三是战略计划过程分权化,许多项目管理者参与战略制定;四是战略过程变得灵活;五是在传统的战略计划的有限的、但为所有战略所共有的组织部分上,增加了新的战略特征;六是政府和非赢利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综合而言,近10多年来,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战略概念的理解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这一时期,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战略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战略是一种意象(intent),即战略是组织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这种观点要求组织更加注重未来,寻求发展机会。它强调的是组织的突破和创新。第二类,战略是一种选择(choice),即战略是对组织方向、服务对象等的选择。这种观点要求关注战略分析、战略决策。第三类,战略是一种革命(revolution),即组织应当以战略为杠杆,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观点认为,在当代社会,公众需求不断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公共部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公共组织应该积极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以战略为杠杆来变革组织,从而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这种观点最终引发了学者对战略变革的研究。
(2)战略管理被作为既包括战略制定,又包括战略执行、战略执行过程的控制和战略结果评价的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计划的两个方面,并把战略扩大到包含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在内的更大范围。在这一时期,学者们逐渐加强了对战略执行、战略控制、战略结果评价的研究。比如,杰克·科廷在《公共部门和非赢利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修订版中,特别增加了战略执行、战略控制、战略评价三节。
(3)强调对特殊战略的研究。一些普遍适用的特殊战略引起了学者的兴趣,比如公私合作战略、政府间合作战略、顾客导向战略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战略的内容、运作过程、方法、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比如,奥斯本和普拉斯特里克提出了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和文化战略。
总的来说,战略计划阶段和战略管理阶段在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主要差别就在于它们的研究内容不同。在战略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后期),学者们侧重于战略计划的形成过程,而在战略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其研究的内容更广,包括战略计划、战略执行、战略控制、战略评价等一系列功能活动。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几点建议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研究内容,也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学者陈振明认为,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这使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题;可以说,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中,战略性思维是没有地位的,政治官员被假定为制定战略和对其负责。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公共行政存在的只考虑组织内部和短期目标的倾向,已完全不适应管理的需要。公共部门迫切需要加强对组织外部环境的管理,而战略管理的外部取向和未来导向的特征恰恰迎合了公共部门的需要。在实施战略管理的公共部门中,公务员不再只是简单地接受政治官员的政策,他们可以通过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自己确定组织目标、愿景和任务,战略性地配置组织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例如,伽森和欧弗曼指出,公共管理中的战略管理主要涉及通过一个有意识的理性决策过程使组织形成自己的目标,执行目标并进行监督,当环境和组织条件需要时进行适应。目标是根据组织资源及内部的能力与弱点,以及外部环境中的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而制定的。
在西方国家,战略管理过程正在被应用于无数的非赢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中,例如,商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公共设施、图书馆和政府机构。在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该法案要求不迟于199
7年9月30日,每一个机关的首长要向管理和预算局局长和国会提交计划活动的战略规划。自此以后,各政府机构纷纷制定、实施和评价自己的经营战略,以证明自己能更好地提供服务,以最高的成本效率使用纳税人的金钱。学者们也纷纷展开了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研究,并对战略管理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正面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布莱森提出,就最好的情况而论,战略计划要求大范围收集信息,研究预备方案,强调决策对未来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沟通与参与,协调利益与价值差异,推动有序决策的制定和开展。然而,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质,在发展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加强对公共部门的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研究。一个组织要变得有效,就必须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因此,也就必须对公共部门进行战略分析。在进行战略分析时,除了充分运用战略分析工具,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和利益相关者分析外,还应该考虑公共部门特殊的环境因素,包括公共权力的设立依据和范围、预算拨款、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影响力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等因素。在对公共部门进行战略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战略选择阶段,即制定备选方案和评估备选方案。战略选择实质上也就是对战略分析中识别的大量压力和影响因素作出回应。在战略选择阶段,公共部门要广泛地制定备选方案,并客观、公正地评估备选方案,以有利于最终作出决策。并且,公共部门在进行战略抉择时,必须慎重考虑效率和公平。
2.关注公共部门战略执行行为。战略管理是指包括战略制定、执行、监督和控制的全面、动态的管理过程。在公共部门中实施战略管理,不仅要关注战略计划的形成,更要关注战略执行行为。战略制定过程所形成的战略计划只不过是一纸文本,它不会自然地付诸实现。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公共部门战略将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公共部门战略执行时,除了考虑影响战略执行的一般因素外,还应该考虑公共部门的特殊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何获得和分配预算资金,如何按程序规范地执行战略,如何抵制组织内部员工、政治家、政府官僚和公众舆论的干扰以及如何应付政治突变等因素。
3.在公共部门中,培养进行战略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正如布莱森所指出的,战略计划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套协助领导者制定决策和采取重要行动的观念。确实,如果任何战略计划过程能通过战略思维和战略行动方法得以采用,那么,可以被剔除的是过程,而非思维和行动。因此,在公共部门中运用战略管理时,制定书面的战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培养组织领导人、组织成员进行战略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要长期维持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保持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就必须变革组织文化,培养一种战略性思维的文化氛围。然而,组织文化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公共部门中培养战略性的思维方式,除了推行战略管理实践外,政府领导者还应该不断加强组织成员对战略管理的理论认识。
4.研究战略管理与政治决策的关系。从决策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客观、逻辑的决策方法,能降低政策过程的政治性,提高政策决策的质量。然而,战略管理是政治总体的组成部分,当政治官员的利益与组织战略相冲突时,通常是组织战略服从政治官员的决定,例如,在许多政府机构中,组织迫于上级命令不得不开展战略管理,或政治官员和行政主管在不了解组织情况的条件下,带着战略计划上任。如何协调战略管理与政治决策的关系,以改善政治决策质量,就成为在公共部门推行战略管理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布莱森认为,在公共部门中,重要的决策者都是政治决策者。战略计划过程是建立在政治决策的基础上,是政治上的理性(politicallyrationales)。在战略计划过程中,应该将政治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相结合。政治决策模型用于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政策达成一致上,而理性决策模型用于将一致同意转变成正式的目标、政策、项目和行动。
第二篇: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教学大纲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大学 二O一六年五月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Strategic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 8702010218 课程归属单位:公共管理学院 制定时间: 2016年5月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新分支或新的研究途径。它的兴起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特别是当代政府改革运动的产物,它构成由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向公共管理范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给予重点阐释,帮助学生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适用背景与条件,学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的五个阶段,能够制定公共部门战略规划,为以后将要从事的公共部门管理工作打下基础。2.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理论、方法、技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结合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在学习和实践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提供一种战略管理的视野,为其作为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途径。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总学时32学时。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学生需要掌握《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内容。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振明主编;(2)非盈利组织战略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黄浩明编著;
(3)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纳特、巴可夫著。
6.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之以课堂讨论、案例学习、课外作业与自学等多种方式。课堂讲授应阐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当前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分析,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课堂讨论及案例学习在任课教师的主持下展开,课内外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对现实社会中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问题复杂性的把握能力。课外作业与自学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主要是阅读的有关背景资料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并撰写读书报告和心得体会,以便拓展知识面和视野,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 导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兴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私营部门战略管理发展的过程 2.掌握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历程 3.领会为什么公共部门需要战略管理
4.掌握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及本书的框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比较 2.公共部门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学时分配:4学时 主要内容:
1.1 私营部门战略管理发展的回顾 1.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 1.3 为什么公共部门需要战略管理
1.4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及本书的框架 第2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概念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战备与战略管理的概念
2.理解公共部门组织及其与私人部门组织的区别 3.理解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为什么不一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公共部门组织及其与私人部门组织的主要区别 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学时分配:2学时 主要内容:
2.1 战备与战略管理的概念
2.2 公共部门组织及其与私人部门组织的区别 2.3 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为什么不一样 第3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系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主体 2.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客体 3.认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境因素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影响 学时分配:2学时 主要内容:
3.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主体 3.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客体 3.3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环境 第4章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私人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的两种模式 2.掌握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模式 3.理解对三种战略管理过程模式的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的特殊性 学时分配:3学时 主要内容:
4.1 私人部门战略管理过程的两种模式 4.2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过程模式 4.3 以三种战略管理过程模式的评价 第5章 公共部门战略规划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应用SWOT分析法 3.了解战略选项和战略选择
4.掌握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战略规划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SWOT分析与问题议程 学时分配:4学时 主要内容: 5.1 战略规划概述 5.2 SWOT分析与问题议程 5.3 战略选项和战略选择 5.4 战略规划的方法和技术 第6章 公共部门战略实施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战略实施的基本内容 2.掌握战略实施的过程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配置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配置 学时分配:3学时 主要内容: 6.1公共部门战略实施概述 6.2战略实施的过程 6.3组织结构设计和资源配置 第7章 公共部门战略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概念与标准 2.了解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方法 学时分配:3学时 主要内容:
7.1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概念与标准 7.2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7.3公共部门战略评价的方法 第8章 公共部门战略变革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战略变革的基本内容 2.理解判断战略变革的需要 3.掌握公共部门战略变革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共部门战略变革的过程 学时分配:3学时 主要内容:
8.1公共部门战略变革概述 8.2判断战略变革的需要 8.3公共部门战略变革的过程 第9章 公共管理的战略思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战略思维的含义 2.区别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3.掌握价值观与战略分析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2.价值观与战略分析 学时分配:3学时 主要内容: 9.1什么是战略思维 9.2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9.3价值观与战略分析
第10章 结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未来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趋势 2.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思维及理念的转向 3.了解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运作模式的发展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思维及理念的转向 学时分配:4学时 主要内容:
10.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演进趋势 10.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思维及理念的转向 10.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运作模式的发展特征
第三篇: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战略管理作为一项管理工具是在20十世纪80十年代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政府社会管理角色的变化,以及公众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公共利益的要求这一特定背景下,受到公共部门的重视,成为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公共部门 战略管理 组织目标
正文:一:战略一词源于军事领域,最早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指通过一定的谋划去实现或赢得战争的胜利,起针对的是整体的目标。战略作为一种管理程序和技术逐步在私营部门即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公共部门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公众需求的日以多样化,公共部门也引入了战略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他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个组织与对其发生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
二:具体而言。战略管理这一管理工具对公共部门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管理能使公共部门的管理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变化。公共部门的管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环境的影响,而现代社会,不仅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更为频繁和复杂,从而使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动态化和不确定,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管理的角度看,从各方面降低和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完成组织目标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相对平衡的环境中,环境相对稳定性使管理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日常管理,即不必太多的关注环境,只要考虑组织的内部条件和要求,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规章、条例等,按部就班的实施日常管理就能完成管理任务,但在更加动态和不确定的环境中,这种注重内部的以处理日常事务为形式的管理难以达成管路的目标,管理部门必须具备一个更有适应性的反应系统,通过相应的管理工具予以应对。显然战略管理的基本特性能使公共部门与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能根据环境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发挥出组织的最大能力,同时根据战略对组织内部结构与工作程序进行整合,随着战略管理的实施发展出新的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2):能促进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深入。随着人们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抛弃传统的“大政府”即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对公众的生、老、病、死都直接负责管理而对“小政府”价值的追求,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深入进行了政府职能输出方式的改革,相应的也明确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及其方式。因此,对更重要地承担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事务的管理部门来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对政府提出长远的,全局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3):能促使政府更好的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政府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而社会的公共利益是由若干区域内或若干阶层和团体在基本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利益构成,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公共利益的构成中,存在不同区域和团体的局部性的和质量要求不同的共同利益。显然,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代表,就存在着必须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长期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这也就要求政府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中,必须有相应的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长期观念,从而能从战略的高度构建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战略,以更好的维护和代表公共利益。可以说,正是战略管理的引入,使政府能通过管理工具的改变,在公共事业领域内最大限度的接近维护和代表公众利益的基本目标。(4)战略管理决定着该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管理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组织政策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等。
三:任何一个公共部门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战略决策,仅凭个人感觉和主观判断一般来说都是不会成功的,战略管理是公共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能,作为组织实现目标的途径,所以作为一个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篇:中性化服饰兴起与发展
服饰与着装心理
王健法学院 10级 法学1011401001 安冉
社会变化与服饰中性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科技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发展迅速并且越发流行的便是中性化服饰,本文将从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对比,女性服饰中性化发展历程,以及影响服饰中性化的因素,中性化服饰发展前景等几个角度,对服饰中性化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性文化,中性装,性别角色
Social Change and Neuter Dress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have changed the world greatly, clothing production have also changed a lot, especially neuter dress.In this paper we will discuss about the contrast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and modern dress, the history of women neuter dress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neuter dress and neuter dress developing prospects.Keywords: neutral culture, neutral clothing , gender role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涌入,新型媒介的刺激,人们的传统着装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对于改革开发时期的“黑白灰”,现在服饰越发多元化,多样化。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服饰选择,特别是女性服饰,无论的款式、样式、颜色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其中,发展比较迅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近些年来的中性化服饰。
“传统意义上的男装是造型简洁、硬朗、棱角分明、款式单纯而少有装饰,色彩多以沉稳的中性色为主。女性多造型柔和、细腻、流畅、款式多变化、常用缎带、垂褶、花边等装饰,色彩多明快活泼,因此容易形成人们对男装和女装的刻板印象。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性别界限不模糊,不分男女皆可穿的衣服,如:牛仔裤、运动服、某些职业装,还有工作服等,它们约定俗称不受性别限制,可以称之为中性服。”1
无论是女性服饰或者男性服饰,都或多或少了突破了传统的两性服饰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吸收借鉴另一性别的服饰中的特征,来装饰美化本性别的服饰。这样不仅拓宽了服饰设计1 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载《丝绸》2009年第4期
范围,也使服装更加具有个性化,突出而不落俗套,越发被现代年轻人接受,因而逐渐流行。
一、女性服饰中性化更为普遍和明显
相对于女性服饰而言,男性服饰的变化较小,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特征,虽然在服饰的设计上借鉴了女性服饰中的绣花、镶边、曲线等特征,但总体上变化不大。而女性服饰不同,女性服饰相对于先前的传统服饰有了很大突破,衬衫、裤装等广为流行,并不局限于局部的装饰,而是服装的整体,都有了很大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女性服饰的宽容程度更大。如布朗说过:“我们在社会中,女人可以穿男人的服装,但是对于男人穿女人的服装却有着强烈的反感。”“强大的社会束缚反对男性穿着女性服饰,许多女孩做出像男孩子那样顽皮的行为,能赢得父母的欢心,但男孩子则没有相应的自由,任何趋于女性化的行为立刻遭到禁止。因此女孩早期就会获得一种体会,一种模棱两可的性别角色的自由,她学习适应角色行为时带有模棱两可的期望,她的服饰宽泛的反映了可以接受的模式。服饰上的真正突破反倒表现在不断增长的对男子服饰标准的宽容。”另外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与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分工有很大关系,男性作为社会中长久以来的主要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要求其有责任感,踏实稳重,而服饰又是人的第二皮肤,是人的性格的外在体现,对于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男性的服饰过于女性化,会给人不安不善,有悖于传统的印象。另外便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男性服饰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男性服饰还是简单大方稳定不易变的。男性的服饰过于花哨,过于多变,与传统的观念也是相悖的。此外,服饰特征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性别区分,服饰过于趋同,那么服饰性别区分的这个作用也难以得到体现,如哈夫洛克·埃里斯说:“如果两性穿着相像,服装的极端重要性立即消失。”服饰性别区分性不明显,服饰的另一重要功能便消失,也是不能为人们所接受的。32
二、女性服饰中性化发展历程
“一般意义上讲,女性服饰中性化最早发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真正流行起来是在英国,真正意义上中性化服饰的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女装男性化成为潮流,即所谓“超越性别的服饰”(Unisex dress),青年女性可以穿着喇叭裤,西服衫,甚至是前档开口的男士裤和夹克衫。”
19世纪80年代,一些妇女不甘囿于家庭,要求走向社会,寻求工作,女装改革迫在眉2
艾娜· 朗.理解其他文化【M】,/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卜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9l:260.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载《丝绸》2009年第4期苏刚,《中性化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载《服饰探讨》2004年第2期
睫。世纪初,紧身衣被淘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年男性几乎全部奔赴前线,妇女作为劳动力的唯一资源参加工厂的生产活动。旧式繁琐的女装逐步被淘汰,富有机能性的男式女服在女性生活中确立。
战后,简洁、洗练成为女装一大特色。经过这场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缺席”,女性“救场”的战争,女性的能力得以充分显现,并得到社会承认。女性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力,同等的参政、议政和在参加工作的思潮影响下,许多女性将性别特征有意掩盖,追求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从而产生了女装与男装趋同的倾向。
20年代稍晚期,夏奈尔的短而无腰的服饰成为这一全新时装路线的代表。她支持这种男女性别兼备的形式,她用平针织物和羊毛这种原来作为男性内衣的服装材料来代替以往女装外套僵硬的布料,给女性穿着者更多的运动自由。
30年代,埃尔莎·斯基亚巴雷利(Elsa Schiaparelli)重又强调曲线,并将男装中的垫肩引入女装。同时女装的裙子开始缩短。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地完成了女装的现代化,女装完全变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现代装束,即军服式(Military look)。0 年代,“年轻风暴”(Counterculture)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牛仔裤、喇叭裤加速了服装的中性化趋势的发展。此时还出现男装中性化乃至女性化的现象。
70年代,“嬉皮士(Hippies)运动”和70 年代中期的“朋克”(Punk)导入了中性概念。女性酷爱长裤,甚至晚礼服也配穿长裤。0 年代,女权运动(Th e movement of women' s rights)轰轰烈烈,时尚女性在社会生活、政治、经济上积极参与,努力进取,出现不少与男性比肩的“女强人”。80年代中期,女装借用男装的宽肩显示出阳刚之美,肩部造型十分夸张,甚至超过男装的肩。同期出现的“休闲服”也成为“中性化”的代表。
从90年代到今天,中性化趋势一直在服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经久不衰。至此,男女装终于开始了相拥之后的融合。
三、女性服饰中性化的社会原因
1.生产需要。传统的社会中,男女两性性别分工明确,男性从事主要的生产劳动,女性多从事家庭内部的生产劳动,因此像中国古代的裹脚,缠足等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女性劳动能力的束缚。西方国家,中世纪时期女性的服饰,如收腰,大裙摆等特征,也是对女性
劳动能力的束缚。但从另外一方面讲,因为社会对女性的劳动没有要求,所以在女性服饰设计上更注重美观,而不是注重方便实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走出家庭,参加生产,这样原来那些不便于生产的服饰迫切面临变革。
2.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服饰中强调以服饰对性别加以区分,所以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特征非常突出,易于区别。随着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对自身权利诉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男女平等,要求同等的社会地位。如此,女性的弱势的社会地位逐渐得到改变,服饰上也发生变化。同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也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家庭主妇向社会化女性转变,女性服饰的中性化更易于让人们接受。
3.特定事件的催化。如战争。有哲人称:“时装可以毫厘不差的揭示时代的情绪,为世界的情感状态提供出色的记录。”西方中性化服饰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结束,恢复生产。伴随着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大量新生儿出生。二战过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生育高峰重叠起来,欧美国家进入baby boomers(婴儿潮)时期,“当时法国20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美国有一半的人口是二十五岁以下的年龄,他们年轻富于朝气,成为六七十年代不和忽视的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6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正处于不明显的混沌时期,对于性别的社会意义也没有深刻认同,逆反的天性使他们不愿接受传统对性别的定义,本能的拒绝不美好的所谓成人的世界。相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自由,平等,另类的想法,更容易在青少年中形成共鸣。因此他们喜爱挑战传统观念中的性别的概念,通过异化的服饰来反对被强加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服饰观念。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保护措施,更像战后人们自我调整的手段。因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反传统的文化大量涌现,如嬉皮士、朋克风,这些文化通常对性别不加区分,不仅女性的服饰中性化,男性的服饰也趋于中性化,甚至是一些女性的装饰品,在男性身上也得到广泛应用。
4.服装的社会效应。现代社会中,两性色彩兼具的人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受到他人欢迎。女性在工作中寻求与男性同等地位,因此需要发展出同男性一致的积极、果断、独立、创造等品质,服饰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大作用。中性化女装使女性在职场中显得精明能干,果断且充满智慧,可以为女性在现代职场竞争中大大加分。5
四、中性化服饰的发展前景
二战以来,中性化服饰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晚期,可可·夏奈尔,将女性服装中注入男装因素,极大推动了女性服饰中性化进程,将中性化女装纳入时尚之中,5 塔克、金斯韦尔著,童未央、戴联斌译:《时装—速成读本》,三联书店,2002年2月第一版,第10页。6 《富民时装网首页,信息中心,名师档案》
随后在时装界得到很大发展。
但是,虽然人们观念转变,中性化服饰越发为人们接受,但中性化服饰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与传统服饰相违背的,非服装主流,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性化服饰可能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人们彰显个性的方式之一,但是传统两性服饰的主流地位仍然不会改变。
第五篇: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银行会计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战略管理和新制造环境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统管理会计必须进行革新,向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过渡以及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的观点。同时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不同之处,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主要
内容与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
现代企业正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和管理现代化的今天,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时刻刻要涉及到战略问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我国在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战略管理思想。
一、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战术计划,从而可排斥企业管理的短期目标,促使企业在全面了解预期的结果之后,采取准确的战术行动以确保在取得短期业绩的同时实现企业原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2.战略管理为企业迎接一切机遇和挑战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变幻无穷的,这种变幻既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又给企业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机遇和挑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迎接这种机遇和挑战,分析和预测目前和将来的外部环境,采取积极行动优化企业在环境中的处境,使企业有能力迅速抓住机遇,减少与环境挑战有关的风险,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命运。
3.战略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律化。现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化,任何企业都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非战略管理的企业,只能采取被动棗防御决策,仅在环境发生变动之后才采取选择,显得十分被动,成效有限。而战略管理的企业则可采取进攻棗防御决策,通过预测未来的环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一)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
1.不能适应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高级制造技术(AMT)、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ZMS)的使用日趋普及;在管理方面,采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哲学,包括各种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如:零库存、慎选供应商并保持良好关系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在这种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下降,制造费用提高。与传统制造环境相比,新制造环境改变了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制造费用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制造环境的革命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计算产品成本,如何评价企业自动化方面的投资,如何完善控制系统,如何完善业绩评价指标使之激励管理者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传统管理会计对新制造环境的不适应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成本计算系统。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被严重扭曲,不仅不能帮助管理者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而且限制了对这种变化的适应。(2)成本控制系统。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在新制造环境中的作用也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而言,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特别有用的信息。(3)业绩报告系统。传统的业绩报告一般是一月、一旬或一周编报一次,时效性较差。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的制造周期一般是很短的,通常要求在问题发现之时或当天就能取得相关的信息。此外传统的业绩报告中缺乏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的非货币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等。因此,管理会计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2.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成本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没有能够提供,这就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
3.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例如,从市场占有额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地位的相对变化。如果管理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那么无疑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这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说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企业管理已发展到战略管理的阶段,由于传统管理会计存在如上所述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变革,使其过渡到战略管理会计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它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通过报告战略的成功与否来对战略管理产生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分析和提供与企业战略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反映实际成本、业务量、价格、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和企业总资源的需求等方面的相对水平和趋势的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在相同条件下,谁拥有了成本优势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搜集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了解其相对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进攻棗防御措施,通过占优势的相对成本和庞大的市场占有额,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相对竞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多的与战略管理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大量提供了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占有率,它是反映企业战略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的变化反映了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的现金流入量。
(3)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4)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计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在现代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因此,应首先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传统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虽然能够使企业讲求核算和加强管理,但是,它不仅没有考虑企业的远景规划,而且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棗风险。为了克服利润最大化的短期性和不顾风险的缺陷,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应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权衡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自本世纪中期以来,多数企业把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目标,因为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价值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等的综合表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战略目标;(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战略规划;(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战略规划;(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战略管理业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公司战略目标主要是确定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方面的目标。竞争战略目标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竞争的目标问题,需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企业应在哪些市场竞争?要与哪些产品竞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竞争目标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是保持较高的竞争地位还是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能战略目标所要明确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标。战略管理会计要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搜集各种信息,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高层管理者选择。
2.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
3.经营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相关、可靠信息的。因此,它在提供与经营投资决策有关的信息的过程中,应克服传统管理会计所存在的短期性和简单化的缺陷。它应以战略的眼光提供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应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本量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本量利分析模式。长期本量利分析是以企业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等客观条件下,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其关键是应用高等数学、逻辑学建立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数学模型与关系图,从而确定保本点、安全边际等相关指标,进行利润敏感性分析。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应突破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模型中的两个假定:一是资本性投资集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间不再追加投资;二是流动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期末一次收回。把资本性投资与流动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品销量的变化而变动的部分也考虑在内,此时的现金流量与传统的现金流量有所不同,其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现金流量=第t-1年销售收入×(1第t年销售增长率)×第t年销售利润率×(1-第t年所得税率)第t年折旧额-(第t年销售收入-第t-1年销售收入)×(第t年边际固定资产投资率第t年流动资金投资率)
将上述现金流量折现就可得出企业长期投资的预期净现值。战略管理会计以现实的现金流量为基础,更能反映企业投资的实际业绩,为企业注重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好范文版权所有
4.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及一年一度的员工绩效评价。前者主要是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方面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5.风险管理。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会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业成本法。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棗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同时,作业成本法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摊方法,及时提供了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优化了业绩评价标准。
2.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3.预警分析。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预警分析可分为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市场占有率;内部分析主要分析劳动生产率、机制运转效率、职员队伍是否稳定等。好范文版权所有
4.质量成本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电脑化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化,适时制采购与制造系统应运而生。在此系统下,为了使产品达到零缺陷,企业非常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从产品的研制、开发、设计、制造,一直到售后服务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它主要分析质量成本的四个部分,即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和外部质量损失。只有全面掌握与质量有关的成本信息,管理者才能进行正确的质量成本预算,借以转变目前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