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

时间:2019-05-13 00:5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

第一篇: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

给炫宝儿的信》《想要米奇的手表》-1-2014/07/22星期二第三十封信12:50——14:002025字想要米奇的手表

亲爱的炫宝儿:

见信好!

没想到给你写这第三十封信时,已经距离上次将近两年了。这两年里,我都在忙些什么,竟没抽出时间来给你写信。即使是这个暑假里,我一直想给你写,但是也是到了今天才又开始的。

这个假期,身边一些老人逝世,一些中、老年人患了癌症,也有新生儿的出生。生、老、病、死一一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不想刻意地和你谈这些,但是你已经在问了,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你也已经在思考了,你不想老,你不想大家变老。我想我还是继续用写信的方式来和你交谈,不知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得懂这些信。有打算等你十八岁以后,或者随缘吧。但是每一封信都是我要送给你的一份礼物。虽然不是每一份礼物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世界也是这样的,并不总是事事都美好的。

你昨晚又睡不觉了,问你为什么,你哭了,这次你哭的是你想要“妈咪宝贝店里的米奇”手表。你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竟然想得睡不着了。你的占有欲望太强了。这也不能完全怪你,因为至今为止,你想得到的,几乎都得到了。虽然我们一直很清楚,不能让你的眼泪打败,但事实上你还是每每用你的眼泪博得外婆的同情,或者是你用那渴求的目光打败了阿姨们,而我也是常常被你的死磨硬泡打败了。这几个晚上,我都几乎采取时间到了,我就要睡了,你睡不睡,那是你的事。因为我不能因为你不睡,我也跟着不睡。我们有时像是一体的,但是我们也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我先躺下来,但是我没

有睡着,不过一会儿你就会自己收拾东西,熄灯,睡觉。这一点还是有进步的。但是昨晚,其实我也睡不着。你在床上折腾了很久,我想你一定又是有什么心事了。

我把你搂在怀里,问你为什么睡不着。这下可好,眼泪又开始掉下来,“我想要妈咪宝贝的米奇手表。”我告诉你不是所有你想得到的东西你就能得到的。我不知道现在和你说这些会不会太早了,但是确实得让你知道了。我觉得这是真理也是我生活经验的总结,原以来要很多年以后才告诉你,没想到现在就得告诉你。但是我觉得我这样说,你不会明白,也不会满意。

我举了两个例子,比如你喜欢你的两个黄老师,但是你能把她们带回来吗?你说不能,我说因为她们也有自己的家,下班后她们要回到自己的家里。比如说,你喜欢幼儿园的桌子和椅子,能把它们带回家吗?你说不能。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喜欢一件衣服,那件衣服很漂亮,可是很贵,如果我买了,就不能给你交学费了。你说我能买吗?我能为了得到一件衣服,而不给你交学费吗?你说,不能。你好像有一点点懂了,但是你又马上扯到其他话题了。

如果清洁机器人,只有一元钱可以买吗?因为那样外婆就不用那么辛苦打扫房间了。我说可以啊,但是清洁机器人一般没有一元钱的。不过,你能体谅到外婆的辛苦,这一点很难得。

关于手表,这里要说一下,你一共有三个手表了,一个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是阿如阿姨送给你的,还有一个是亚梅阿姨从香港买回来送给你的,而且是汽车总动员的,还可以变换上面的手表盖,那个手表也是很贵的。你刚开始都很喜欢,但是后面你又它们丢在一边了,去追求新的。《弟子规》里有一句“勿喜新,勿厌旧”,你这一点做得很不好。

这个米奇手表,你有和我说过几次,但是我都没有答应,因为你如果再买这个米奇手表,它的下场也和上面的三个一样。不论富贵还是贫穷,都不能太奢侈,这一点你做得很不好。当然我们也有不对的地方,总是太随你的性子了。我们用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由很多人经过很多道工序才完成的,最起码,我们要用到东西坏了,坏到不能修了,那才叫物尽其用了。这一点,你爷爷奶奶爸爸做得很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们都是很俭朴的。

米奇手表,我们暂时不会给你的买的。也希望你明白,不是所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世上有很多你想到的东西,你是得不到的。如果真的很喜欢,就多几眼好了,看完就算了,得不到就得了。不然,你一直想着会更痛苦,有一天真的得到了,也不会感到快乐。因为曾经得不到的痛苦抵消了得到的快乐。如果家里已经有的东西,还没有坏,就不要急于换新的。因为新的来了,你让旧的怎么办。记住《弟子规》里说的“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里更多的指人,但是我认为也可以指物。

希望你晚上可以睡个好觉。算虚岁,你才七岁,七岁的小朋友,就有心事睡不着,多难受啊。你不睡觉,妈妈也睡不了觉。我们第二天的作息就全部打乱了。虽然早上你去幼儿园,妈妈在家里看书,但是妈妈就觉得头有点疼了。希望你长大以后,懂得体谅别人,别只想着自己。你以后要是不好好睡觉,也会有人跟着睡不着的。

和妈妈一起来感恩:

感谢一直以来照顾你的外公、外婆、阿姨们,感谢你的爷爷、奶奶、感谢你的姑姑们,感谢给你上课的老师们,感谢照顾你生活的阿姨,感谢所有所有帮助关心过我们的人。

而我还要感谢生活给我的种种考验和挑战。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长。虽然问题很多,但是还是有力量向前走,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恩赐。我们应该好好收着。

妈妈也要感谢有你,你是上天给予我们最美好的一份礼物。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14:00

第二篇: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第三十封信

第30封信 常怀社工心

摘要:只要常怀社工信念,虽然不一定担任专职社工岗位,仍有不少空间在日常生活里彰显社工精神,学以致用。

京京:

你从北京以挂号函件寄出的书信,早已收悉,勿念。信函内附你业余所拍广告宣传片光盘,以及你为律师事务所撰写《律所管理新知》专栏文章:浅析当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心理。你的广告宣传片效果、构思新颖,形象清淅脱俗;至今专栏作品,则对那些大学毕业生,快踏上已臻白热化竞争的人才市场,颇有启发与参考作用。

从你多次来信与电邮沟通中,我深为你赤子真情、勤奋、乐纲与积极的态度所感动。记得数年前,你刚念完社工专业课程时,曾为找不到称心如意的事业岗位而懊恼。难得你天资聪颖,长于音乐与舞蹈等艺术;待人接物方面,更见谦逊有礼,勇于服务,敢于承担,你渴望有机会发挥潜能,好好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从工作锻炼中,你渐次领悟到原来社会工作精神,在社群与组织里,常可实践与坚持。

来信中,你剖白许多念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常感到前路茫茫,疑虑他们学非所用。不少社会人士仍未接纳社工的专业性;加上政府机关在人事聘用时,鲜有特别关顾具社工事业训练的申请者,情况值得大家关心。可是,我不禁要问:难道社工专业生只可在专职社工岗位内发挥社工所学所长吗?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有空间实践社工精神?

京京,我深信你已掌握好《社工实务过程》里“接案、预估、计划、实施、评估及结案”那些处事要则,加上熟练的会谈技巧,包括关系建立与沟通方法,纵遇那些不讲情理的客户或诉求,仍能顺利迎刃而解。你不在专业社工岗位,却善用所学所长,融会贯通理论与技巧,坚守社工信念以人为本的精神,专注聆听需要,终于帮助公司蔬解客户的怨气,助“客户”之时,也助“己”,委实难能可贵。

社工信念是以人为本,我们深信只要好好动员周遭的社会资源,确切地提升“服务对象”的动机,就有办法积极改善,所谓“明天会更好”;从而使个人、社群或社会里的气氛淡化而日趣和谐。

日常生活里,不妨常怀社工心,多一点关顾社会上那些弱势社群,例如来自农村的民工,从企业单位里无奈下岗的中年人士,刚刑满释放,亟待“帮教”的罪犯者或滥药者等。他们很渴望社会人士多些容纳,体谅与扶持。我们深信社工同学或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上,具可彰显仁爱与关怀的情操。假如你能影响身旁的企业主管,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地乐于聘用那些“刑释人士”,不是正在发挥社工所学所长吗?

总而言之,要贯彻社会工作信念的机会很多。细微如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时,自动自觉地认座给有需要者,以至对社会不公义事情,不忘口诛笔伐,投函传媒作出诉求,提出建设性批评与改善之道等。你撰写专栏文章,充分关注大学生就业境况,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总括一句,我大胆地说,如要贯彻社工精神的话,机会实在俯拾皆是,又何必拘泥於“只有在专职社工岗位内才以发挥社工所学所长”呢!你们这些毕业生也不妨善用公余时间,多些投身义务工作行列。除了丰富人生体验外,更可把社工精神,伸延下去,薪火相传。

顺祝安好!

陈伟道

作者简介: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社会科学学部高级讲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荣誉硕士,英国伯明翰大学社会科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硕士。

第三篇:第三单元测试2

第三单元测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栀子﴾zhī﴿ ....B.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biān﴿

乌桕﴾jiù﴿ ....C.寥阔﴾liáo﴿

枯涸﴾gù﴿

清洌﴾liè﴿

梦寐﴾mèi﴿ ....D.澹澹﴾dàn﴿

耸峙﴾sǒng﴿

栖息﴾qī﴿

禅心﴾chán﴿ .....2.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风格豪迈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大诗人,留有《白氏长庆集》。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3.下面没有使用对偶的一句是()(3分)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我们说话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相应的用语,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3分)A.请别人为自己修改文章时应说“斧正”。

B.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C.自己对别人说话叫“对牛弹琴”。

D.请别人帮忙应先说“打扰”。5.诗词默写:(4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3)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6、下面是某旅游景点的一则告示,仔细阅读后请说出它的含义。并模仿它的表现手法,为保护学校的草坪拟写一则告示。(只要在表现手法上模仿,不必拘于原来的句式)(6分)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含义: 告示: 7.说出下面的对联中所隐含的年龄:(2分)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答:()岁

[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

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济南的秋天是诗境。„„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而立刻随着()。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有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也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8.甲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______。(2分)9.从下面一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将字母填在乙文的括号内。(3分)A.变换

B.变动

C.流动

D.变幻

E.变化

10.甲乙文写山,都主要写了山的颜色,但甲文突出了雪后山的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则突出了秋色中山的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11.甲文按______顺序写山色,从“_______”到“______”,展现出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突出了雪后山的“妙”之所在。(3分)

12.乙文写山色,先写山腰的松树和树旁黄草的颜色,再写_____的黄、灰、绿、藕荷色和山顶的颜色,然后重点写________的颜色,并突出其_____的特点。(3分)

1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二)泰山印象(共20分)

一阶一阶地,没有任何思想和感觉,只是这样地爬着。四周是什么样的夜,我不知道,只看见自

己的影子在手电筒照亮的那片青石台阶上晃动„„终于不知是谁叫起来:“到了!南天门!”

我急切地抬起头,想看看泰山的夜是否真的那么神秘和威严,可是在我四周的似乎是盘古开天辟地前的那一片混沌状态,天地都消失了,只有被山风吹散的云的形骸充斥在这片空间,一条被灯光打亮的石阶像天梯一样垂下。我感到十分可怕,自己从2000米以下的山底千辛万苦地爬上来,想感受一下贴近天空的神圣,体味一下俯看众山小的气势。却发现,在这里,在天地之势的威压下,我在急剧地缩小下去,轻得连脚下的这方土地都不能踏实地把握。山顶上。人们相互依偎,缩成一团,彼此用体温温暖着,仍抵御不了山风的肆虐,瑟瑟发抖。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吗?轻而易举地就把我们打得晕头转向?轻而易举地就让我们在它巨大的身躯下弯下了脊梁?是在警告我们自然的威力之大远不是我们人类可以控制的吗?

天亮了。树木、怪石、山峰,在远远近近清晰起来,十八盘的石阶蜿蜒而下,所有的山顶都在我的脚下,蓝天白云抚摸着我的头发。昨晚的恐惧和迷茫渐渐退去。五千多级台阶,我不是也爬了上来?一夜的寒风后,我不依然立在泰山的头顶?而它——自然,在冲我恐吓、吼叫了一夜后,现在又只能显出驯服温顺的神色。

下山的路上遇到一队队挑山工,扛着重物快步疾行,留下洪亮的吆喝声比那风声还悠远,留下健壮结实的身影比那巨石还强劲,挑起人类的尊严,走向与自然的搏击,步伐是那么自信。走过“回马岭”,我想起了那山上没有石阶的日子,马儿由土路上山,在半腰就只能望山兴叹,在天地的嘲笑声中退下山去。然而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用他们并不有力的手掌,并不宽大的肩膀,抬呀,挑哇,用石头一点点砌起巨人的脚趾,一直爬上了他的头顶,在那里长啸一声,天地为之动容!

一路欣赏刻在石头上的题字,大都是感叹泰山之险峻,造物之神奇,惟有一篇,像是一份人类递交给自然的挑战书,傲然踞于古老的山石上。那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的力量可以挑起天地,震撼乾坤!这使我非常感动,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西方几百年前就有了文艺复兴,把人凌驾于神之上并将其作为天地真正的主宰而赞美!而我们——有着悠久历史和深邃思想的民族,是否也早已悟出这份道理?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站在这里,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就已感到人类所涌动的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直至现在,漫山的香火依然旺盛,仍然有不少人宁愿将希望寄托于缥缈的天国。难道脚下的青山台阶不能给他们坚实的感觉?难道一身热汗的挑山工不比庙中的冷面菩萨更给人以希望与活力吗?

坐在回旅馆的车上,望着泰山在我的视野中越来越小。冥冥中,一个大大的“人”字顶天立地!15.注音并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肆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二段中写“我”夜间登上泰山南天门时有哪些感受?(3分)

17.文中第三自然段中,表现泰山高峻的句子是哪句?请写在下面。(2分)18.作者为什么称赞挑山工“挑起人类的尊严”?(3分)

19.文中画线的“人类递交给自然的挑战书”指的是什么?(2分)

20.“我”登泰山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C 5.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谁家新燕啄春泥;稻花香里说丰年。

6.略。

7.141岁

8.《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

9.变动

变化

变换

10.秀美; 灵动(多彩、淡美)

11.空间; 山上(山尖); 山坡(山腰)

12. 山脚;

山腰;多变13.⑴以动写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夕阳照耀下雪后小山的色彩美。⑵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山腰中色彩的变换,如梦如幻。

14.略

15.略

16.我感到十分可怕,在自然面前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感受到了寒冷。

17.所有的山顶都在我的脚下,蓝天白云抚摸着我的头发。

18.因为他们留下洪亮的吆喝声比那风声还悠远,留下健壮结实的身影比那巨石还强劲,他们在险峻的自然面前写下了人类的自信。

19.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由害怕、自卑到感到人类所涌动的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充满了信心。

21.略

第四篇:第三专题学习心得2

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

——“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学习讨论心得体会 根据中心党委《“两学一做”第三专题要求》的要求,*******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了以“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完成了第三专题的全部学习内容。现将第三专题学习讨论活动总结如下:

一、对坚定高尚道德,坚守优良作风的学习心得 总书记要求,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在兰考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焦裕禄用和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怀;他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的巨大道德力量,在50年后的今天依然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坚守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廉洁无私的道德情操,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涵:漫天风沙下,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暴风骤雨时,抗洪流、排内涝,他走在前、冲在前;漫天风雪中,他强忍着病痛,挨家挨户为困难群众送救济粮款。在兰考,焦裕禄把满腔热忱奉献给了足下的土地和心中的人民,留给自己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衣服和袜子破了,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得知孩子无票看戏被放行,他严厉批评家人,并把票钱如数送还戏院;专门起草《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时候都不准搞特殊化”。不论何时何地,焦裕禄无私奉献、不计回报、不求索取的道德情操,都是我们荡涤尘埃、洗涤心灵的一缕清风、一泉活水。

崇高的道德情操是照亮生命的长明灯,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恒久力量。当前,南通新一轮发展已经启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机遇与挑战同在。值此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谨守高尚的道德情怀。要牢固树立艰苦朴素的理念,倍加珍惜有限资源,更多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要永葆清正廉洁本色,不为浮华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谋一己之私,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强化公仆意识,任何时候都不移公仆情怀、不坠青云之志,常怀一颗谦卑的心,坚决不搞特殊化,真正与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同甘共苦、共创伟业。

二、对照学习要求和不合格行为表现清单查摆问题

1、政治立场坚定,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2、对个别棘手问题能拖则拖,缺乏担当。主要表现: 日常工作中,对棘手问题,有看主要领导脸色的现象,没有做到“忠臣死谏”,不敢坚持,缺乏担当。一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处理起来有很大难度,有畏难情绪,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思想有所弱化,有好人主义思想,怕得罪人,总觉得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3、工作中满足现状。主要表现: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不注意总结或带着问题深入工作实际寻求解决办法,往往使一些工作难点长期搁臵。容易满足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三、下一步学习工作中的要求和改进措施

1、提高对政治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今后,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学习和掌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知识,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注意全面平衡的学习,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精神,同时,注意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消除随意性强的缺点,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不断探索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思想水平。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将之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

2、自我加压,改进工作作风。不折不扣的落实公司、中心各项政策及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全面的分析自己,合理的定位自己。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4、改造自我思想,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热爱本职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事请教。

针对以上制定的整改措施,我将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时时予以对照检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我相信,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些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康德说过:“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坚定内心信仰,用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匡正行为、塑造灵魂,我们才会拥有永不荒芜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必修2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第三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田燕

一.单元综述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单元所选游记散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各具其妙,但其共同特点是,文章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更重要的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识记有关文学常识。②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以便于分析理解作品。2.过程与方法:

①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及用法。②理解并恰当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材简析

1.《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文中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生死的感慨。

2.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写月夜之景和主客问答,虽然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主旋律却是表达尽情享受山水之乐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3.《游褒禅山记》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文章借游山水的感受阐释做学问、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并辨证的分析了“物”“志”“力”三者的关系,给人以深刻启迪。

四.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会(ku„i)稽 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游目骋(chěng)怀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 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第四段(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 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和“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重读、韵脚),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2、字词过关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研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句的分析。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以喜悦为主。

五、第二段内容分析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六、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预习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三、分析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际是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缅怀历史人物,显示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写作更为自由。如开头几句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很适宜于朗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习题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借助游褒禅山,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 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布置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下载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0722想要米奇的手表第三十封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三单元测试题2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测试2一、选择题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保障了人......

    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2007.02 9、议论散文两篇 《窗》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

    必修2第三单元训练

    友好三中 高一政治导学案 编制人:王洪敏 审核人: 王洪敏 姓名: 班级: 编号: 第 周 号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训练(文+理)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本单元基础知识点,培养分......

    第四课 第三框 孝敬父母长辈2

    第四课 第三框 孝敬父母长辈 导入新课: 师:父母爱儿女,是无条件的爱,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爱。如果你问自己的父母:“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的父母一定会这样回答你:“不为别的,只......

    第三单元 2 人民当家做主人

    《人民当家做主人》教案 课时建议:3课时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从“民主”和“富强”两方面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祖国几十年建设所取得的非凡......

    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2

    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案(教师用) 日期:2012.10.18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短语,会正确默写 2.知道本单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美好 心灵。 3.能有感情地朗诵精彩语段。......

    高一下期第三单元测试题2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乌中旗一中下期第三单元考卷(全年级)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

    第三小组调查问卷总结报告 2大全

    第三小组调查问卷总结报告 综合同学的问卷调查分析,大部分同学的普通话水平都不怎么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同学的普通话很差,并且口头的表达能力也很一般,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同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