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司法警察参与法院执行的初浅认识
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个警种。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属于人民法院领导和管理的带有武装性质的司法人员,是国家暴力工具之一。主要职责是围绕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开展警务活动,范围很广。包括维~庭秩序、提押罪犯、送达司法文书、对死刑犯执行枪决以及警卫法庭(法院)安全,拘留、押解人犯出庭受审,参加重大案件执行,协助执行人员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等。笔者就司法警察参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谈几点初浅认识。
一、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的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罚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有关执行机构及其职责中规定“执行公务时,应向有关人员出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按规定着装。必要时应由司法警察参加。”可见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有其法律依据,是法律赋予司法警察的职责。法院的执行工作实践也证明了司法警察是执行工作强有力的后盾,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二、司法警察积极参与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执行工作。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民事、商事纠纷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人民法院承受了有史以来最繁重的审判任务,同时也担负了大量的执行工作。由于种种的因素,执行难已成为困扰着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这个问题长时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群众和宣传媒体戏称法院神圣的裁判文书为“法律白条”。执行难现象损害了法院的司法权威和社会形象。勿庸置疑,解决执行难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法院从自身深挖潜力仍很有必要,法律所赋予法院的权利和法律措施有没有用足、用好?值得思考。笔者认为,发挥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推动执行工作的有力措施。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机构中处于一个独特的地位,其形象更直接地体现了国家强制力。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由于警察长期以来对社会事务的广泛介入,特别是对司法、执法事务的介入,使得司法警察参与法院的执行工作,更能为我国公众的主流观念所接受;从国际上看,如美国法院部分判决执行就是由当事人申请,由警察去执行的。警察参与执行工作,从一个层面上体现了法律的威严,保证了法院裁判的权威性,震慑了部分藐视法律的当事人;从另一个层面上,执行工作不同于审理活动,法官审案强调法官超然公正、中立的立场,是原、被告权益冲突的裁决者,而非权益冲突的一方。而案件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担负着执行工作的人民法院和被执行人之间似乎处于对立的地位。如果由原来处于中立地位的法官执行案件,执行工作强制性、独立性与法官的公正、中立形象就可能发生冲突,甚至会造成公众对法官公正、中立形象的怀疑和否定,而执行工作的强制性和司法警察的地位角色更相吻合。由司法警察积极参与执行,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执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司法警察参与执行有利于更好地适用强制措施。执行工作固然需要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强制措施是不可缺少的。《人民警察条例》赋予了人民警察在执行公务中特有的持有警具、警械和枪支的权利,对使用武器也作出相应的规定,这为司法警察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使得由司法警察执行搜查、查封和扣押被执行财产、拘留违法人员等任务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第二篇:司法警察如何参与配合执行
司法警察如何参与配合执行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担负着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审判工作和其它工作顺利进行的任务。
认真落实和正确理解司法警察八项职能,是司法警察行使警察权的关健。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
第三篇:关于加班的初浅认识
关于加班的初浅认识
对长期在工作岗位上加班的朋友(包括自己)道声“珍重!辛苦了!”,我们提倡有效加班,反对无效加班。
什么是有效加班呢?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加班,是因工作量过大或需处理突发事件充分利用正常工作时间仍不能完成工作而需要,且有成果的加班。
因完成急需完成的临时安排的工作、处理突发事件而需要的加班是企业单位所需要和必要的,是劳动者应支持和应遵守的企业单位的劳动纪律,但需要合理管理,在管理上确保有效加班建立工作台账是最好的管理办法,工作台账要求记录正常上班时间及加班时间所做工作(最好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详细)及时间节点,并提供工作成果依据。
另外,要认真分析加班时间较多的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并合理分解,减少其加班。从公司效益角度考虑,加班同样是要付报酬的(不给报酬会怎样呢?想想吧!),还不如把工作分解、分配得合理,不用付加班的报酬;从员工身体健康及工作的效率角度考虑,一、长期的加班使劳动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处于一种疲劳的亚健康状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二、也是因为长期加班使劳动者处于疲劳状态,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加班会更多,形成恶性循环。以上问题很可能就是西方社会不提倡加班的主要原因。日本中京财经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超过70%的受调查企业承认,因加班而导致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的代价,已超越额外工作带来的收益。日本《钻石周刊》2009年也曾尖锐批评“过度加班是一种不健康的经济现象”,“加班不是日本崛起的根源,相反,它是日本在过去20年里走向衰退的原因之一”。
对于个人而言,只有能够让自己有收获的加班,才是值得加的。没有任何人会毫无理由的加班。加班无外乎有以下一些因素:
1、技能不熟练,对于一个需求来说,需要比一个有经验的工作者需要更多的时间,2、刚毕业,需要学习的事物比较多,很多时候都是边工作边学习,3、为了获取加班报酬,4、为了业绩和表现,简单的说就是为了KPI和年终奖,为了物质等。当加班不能满足以上需求时,就会失去加班的意义,就没有了加班的积极性,变成消极加班,甚至是无效加班,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一名政府官员称,不少日本人习惯于执行繁琐的、延长化的工作日程,并学会在领导面前“装得很忙”,如果将不必要的程序和“水分”挤掉,很多人完全可以提前一两个小时下班回家。
而对于无效加班,我们要坚决禁止。因不能合理安排或享受休息时间而无所事事、无聊透顶,或为了混报酬而加班,加班时也是在玩电脑浏览网页或打游戏、玩手机、瞎逛、闲聊、坐着发呆、甚至关上办公室门睡大觉等,这是对企业单位和个人都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这样的加班,不但不能给报酬,还应该加大检查力度,一经查实,从重处罚,起到鞭策作用,形成企业良好风气。
部门领导也不能因便于开展部门工作或碍于情面而在签批加班申请单时手下留情,对于部门领导无充分依据签批加班申请单或特殊原因真正需要加班时却不安排加班的行为也要予以考核。美国、日本等国家因为加班必有报酬,劳动者对加班的主动性很高。为争取奖金收入,一些雇员苦求甚至贿赂能批准加班的主管“让自己多加班”。这股“加班风”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一些企业和雇员“斗智斗勇”,要求主管们严格限制员工加班,不能“压抑员工加班冲动”的主管会被解职。在一些IT、金融企业,晚间员工加班时间,公司会反复广播提醒员工尽快离开,甚至用定时限电的办法来阻止他们长时间加班。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以上是个人对加班问题的初浅认识,供管理者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即不打击加班员工积极性又能有效防止无效加班的好办法。
第四篇:新时期下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的几点思考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执行难”已成为阻碍司法公正、破坏法律权威、损害法院形象的顽症。“执行难”具体表现在“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总而言之,“执行难”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除了被执行人缺少履行能力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公民法律信仰的缺失和执行威慑机制的缺位。
目前,执行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搞好这项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2006年经院党组研究决定,法警参与基层庭案件执行,仅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本院执行案件的执结率高达到97.5%,在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充分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实行执行工作警务化,对解决执行难具有重要作用。现笔者就司法警察参与执行工作,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与同仁商榷。
一、执行工作的定位及现状
人民法院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或行政裁判文书生效以后,虽然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但法律调整当事人之间关系之目的并未得以真正实现。此时案件当事人得到的只是期待利益,法律实现的仅是"书面的正义"。而执行工作是民事、行政诉讼最后一道程序,是司法救治最后一道防线。在执行程序启动后的整个执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强制性、单方性、主动性等就是执行最本质属性,这是与审判中的强制根本区别。它以国家权利为后盾,强制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法律规范规定的内容成为现实。它是国家公权干预公民个人生活,实现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维护社会正义的国家活动。执行工作的最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和严肃性。执行工作的主要功能在于兑现经过审判机关处理或审查确认的具有法律生命的各种生效文书中规定的内容,把静态的法律转化成现实,实现法律的功能和目的——分配社会利益、规范社会秩序,使整个社会安全、秩序地共同发展。执行工作本应得到全面顺利地落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效果并不理想。
执行难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执行案件未能执结,许多案件久执无果,权利人埋怨不断,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的法治建设。造成执行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执行工作的权威性不强、强制力不足应该是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由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应受到的惩罚认识不高,不履行没有多大责任。执行工作实践中,在执行人员未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传唤当事人到庭率仅在35%以下,甚至有些被执行人认为欠钱被拘留没有什么丢人,大不了住上十天半月就会出来。被执行人不能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对待执行工作的态度不端正,往往拒绝执行,甚至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成为形成"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在执行工作机制上存在不足。执行机构作为法院的内设机构,专门从事案件执行工作,行使与审判法官一样的权力,而执行权是不同于审判权的一种公共权力,强调对经法律确认的权利人权利的实现,主动性强。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拒不执行、暴力抗法事件的发生,因没有警察享有的及时强制权,执行员不但不能保证案件执结,有时还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暴力抗法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使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手中没有任何警具,穿着又是与普通公民无异的西服,被执行人很难感受到这是人民法院在依法强制执行,心理上也不会产生任何被强制的精神压力。围观的群众不会受到教育,相反会产生法院的强制执行也不过如此,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的想法,从而丧失对法院强制执行工作的信心进而动摇对法律的信任。
虽然法院在决定对责任人司法拘留,但这还不能保证执行到位。因为一是关系、人情、甚至有关部门、领导阻挠执行,使执行工作难以有效地实施;二是法院没有制约监督社会个体的公共权力;三是专门组织执行拘留行动成本大,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有人提出可给执行机构在执行任务时派出司法警察予以协助的办法来解决。但现实中,由于受编制、经费等原因的限制,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数量较少,其实际仅保证押解被告人、值庭尚且不足,强制执行能够保证随时动用法警很难做到。由于在执行中,被执行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案外人抗拒执行、妨碍执行或者拒不履行协助执行义务等行为,既有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也有违反程序法中规定的义务的行为,如殴打执行人员等。所以既可能导致采取查封、扣押等针对财产的司法强制措施,也可能产生拘留等针对人身的强制措施,必要时由司法警察参加。那么,一般情况下,执行实施权都是执行人员实施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七条第六款规定: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工作的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司法警察参与(加入、参加和处理)案件执行,是指根据生效的法律文书参与民事、行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行使执行实施权的行为。因此,司法警察参与执行有法可以,且职责明确。
二、执行警务化的趋势
当事人在法院的裁判文书等法律文书生效后拒绝或拖延履行,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凡是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性质是清楚的,当事人具有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对抗性。这时当事人的权利责任都已经明晰,被执行人对法律和司法权威的轻慢,对义务和责任的懈怠都已经由潜在的倾向变为表面化的公开行为。
目前,在执行工作的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种: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执行中的强制措施,目的是实现强制给付,应置于主导地位,思想工作则居于辅助地位。可以说执行阶段对被执行对象自始至终是一种强制,而且这种强制必须是给当事人明白无误的信息的强制。要实现这样的效果,人少了不行;身着法官服不妥,法官是文职,去干牵猪赶羊、翻箱倒柜、制止暴力、使用警械等行为与其身份不协调;这种强制必须是具有现实性的,即具体的相应的强制措施能够即时到位。参与强行是司法警察的一项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全国法院司法警察训练工作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司法警察的三种能力,把提高执行生效判决的能力作为其中之一。司法警察如何做好强制执行工作,提高参与强制执行的效率,为全体司法警察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强制执行的职责范围内,司法警察作为人民法院一支重要的司法保障力量。
三、建立司法警队及各人民法庭为一体的执行网络
(1)建立执行警察队伍,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他们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认识,增强人民群众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解决"执行难"排除一个障碍。在人们心目中,警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国家强制性的集中体现,他威严而有震慑力,虽然这种思想不是一种成熟的法治理念,但中国多年来的习惯没有消失,我们就应面对现实,尊重事实,援引这种方法来搞好执行工作,做到实事求是,因势利导,这样能够被群众接受,从而有利于我们搞好执行工作。
(2)建立执行警察队伍,使执行人员专职化,真正与法官分立开来,从而实现审执彻底分立,形成分权和监督的法治关系和法官专司裁判之职,警察专司执行之职的工作格局,创造出审执相互配合、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目前,法院实行审执分立,执行案件流程管理,执行案件的裁决、实施、异议审查三权分立,朝着有效监督的目标前进,但这明显不足,因为裁判者和执行裁判者仍是同一法院的法官,他们之间不长时间的换位工作,使得审执职能不能彻底分开,执行工作未能真正独立于审判。设立专职从事执行工作的专职警察队伍,独立于法官,成为法官裁判结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不但理顺了关系,而且明确了分工,有利于取得社会公信力。
(3)建立执行警察队伍,使警察权力加入到执行工作,可以补充执行措施,增强执行力量,提高执行工作的实效。《人民警察法》赋予了人民警察较法官很多的执法权力,司法警察在执行工作中可以依法行使。对当事人可以进行传唤、留置,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拘留,能够较好保证执行安全,保证执行效果。
各基层法院在执行警务化工作方面各具特色,一是法警队与执行庭(局)平行,直接独立办案;二是充分利用聘任制法警,定时统一管理和训练,执行工作中则在执行员的指导下直接行使执行实施权;三是执行局与法警队联署办公,法警队专设执行组,专司执行实施权;四是建立执行局、法警队及各人民法庭为一体的执行网络。
第五篇: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自治区党校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进企业活力充分迸发。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拿出“责任清单”,政府该怎么管市场,“法定责任必须为”,以建立和维护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动力,鼓励创新创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是两句意思完全相反的法律谚语,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是卢梭《社会契约论》、孟德私鸠《论法的精神》的相关表述与延伸。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意思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公权力前,必须经过法律的授权,否则就不能去做,做了就是违法,做了就要被依法追究责任。举个例子: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抚养孩子到十八周岁是父母的法定责任。就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如果不履行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有虐待遗弃的行为,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比如,公安机关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义务,如果有人报案请求解救人质公安不出警,导致当事人死亡的,就等于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义务,轻者行政处分、民事赔偿,重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渎职罪的刑事责任。
“法无禁止即自由”还有两个更为熟悉的表述话语——法无禁止即权利,法无禁止不处罚。对私权利,只要法律对公民和组织的行为没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你有权力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我国现行《婚姻法》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方“土法”,实际上都是法外设定权力,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有违法治精神、损害法制统一。
2、法无授权乱作为
2014年2月24日有这样两条新闻,对照阅读别有一番滋味。一条是,新华网刊发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不作为造成损害的,判决行政机关要赔偿相应损失。透过这个通报看,行政不作为和不履行法定职责现实中还是存在的。
三、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几点理解认识
1、法无授权不可为关键在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适应,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实践。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倒逼着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新形势下的解放思想,应该进一步体现服务意识和法治思维。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改变以往“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努力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以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以部门本位为出发点来实施行政行为。增强法治思维,就是要坚持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和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在行政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实施行政管理,杜绝贪恋权力、与民争利或者越俎代庖。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我们不能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或者等待观望、患得患失,一定要胸怀全局,登高望远,舍小我而为大局,忌短视而放眼量,坚决破除部门利益的藩篱、打破既得利益的羁绊,立说立行、勇往直前,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履职尽责。一般认为,推动改革关键在于既得利益者意识到有无改革必要性,或有没有这种危机感。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保守思想的束缚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前者是认知问问题,后者是利益问题。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理念比利益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改革。你看历史上好多伟大的改革都是既得利益者领导的。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变成改革者,改革就没有希望。马克思本人不是无产阶级,马克思的岳父是大贵簇,他的小舅子当国家部长。马克思过的生活也不是无产阶级式的,他在英国生活,那时候英国最高收入10%的人,平均的年收入是72英镑,但是马克思的生活费是400多英镑。那恩格斯呢?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家。我们共产党的创始人没有几个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出生的,很多都是地主、资本家、军阀、旧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弟。如果按利益分析,没有办法解释他们的行为,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闹革命?就是相信了新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引起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希腊梭伦、伯里克利的民主化革命,到近代的华盛顿,再到邓小平,他们都是为了理念在改革。美国的废奴运动主要是白人在做,中国妇女的放脚都是男人在做,不是女人在做,所以理念很重要。
2、法无授权不可为核心是依法治国
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初浅认识
“法无授权不可为”表明,政府要极力避免直接干预市场过程,但必须通过政治制度,建立法治框架,进而维护良性市场竞争秩序。这意味着,简政放权决非经济领域的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但必须确立经济秩序,要同时发挥市场的价格引导机制和政府的作用。政府如果能理清以下四个关系,便是基本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