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经验材料
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努力探索贫困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子
XX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辖NN、XS、RT、DR、TY5县,SW、GH、JH3区,代管SY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85万。这里是朱德、罗瑞卿、张澜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地貌以丘陵为主、农业基础十分脆弱的农业旱区;是资源短缺、人口众多、财力十分拮据的经济穷区。至2004年,全市有NN、阆中、RT、嘉陵4个扶贫重点县,1138个重点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24元以下的28.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6.6万人,且呈点、片状分布,尤其集中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升钟库区。2004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XX后作出了“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嘱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年内实现RT大变化、XX大发展”的要求。一年来,我们牢牢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在XX开展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着力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在推进老区发展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更加注重扶贫开发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了老区经济快速发展。通过近20年的扶贫攻坚,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XX仍然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农业大区。去年我们抓住试点契机,举全市之力,把扶贫开发与推进全面小康有机结合,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去年,全市实现GDp335.3亿元,同比增长12.8%,4个扶贫重点县达158亿元,同比增长12.79%;地方财政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3%,4个扶贫重点县达2.66亿元,同比增长24.7%。
二是更加注重产业链条的带动,加快了农民增收脱贫步伐。近年XX农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变化,但龙头带动力弱,传统农业的特征尤为明显。在试点中,我们强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务扶贫,着力构建贫困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启动并实施了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扩张,贫困农户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增收成倍增长。完成农民培训52万人次,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增收的53%,NN、RT等重点贫困县占60%以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6元,增幅连续两年超过300元;人平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三是更加注重群众意愿,加速了城乡面貌的改变。近年来我们把老区发展的重点用在加大城乡基础建设重点项目上,建成了XX50.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框架,达成铁路、成南、南广高速公路和嘉陵江九级航电开发等一批项目陆续竣工。随着扶贫开发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等“六难”问题。全市已有60%以上的乡镇通油路,4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5%的村通了电,90%的农户告别了茅草屋,1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并涌现了NN县城皇垭村、高坪区青林村、嘉陵大树垭村等一批“产业突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扶贫新村。
四是更加注重区域性扶贫,推动了最困难地区的发展。过去扶贫开发我们注重均衡用力、投入分散,忽视对重点贫困片区的整体推进。去年我们坚持重点突破,把RT县143个重点贫困村和升钟水库76个重淹村摆在了试点的重要位置,短短一年多时间,RT县九湾村、黄氏祠村等59个试点村的村容村貌、乡风民俗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县提前一年完成26万人饮解困工程;“两路一桥”、农村沼气等项目进展顺利,各级领导之关心,扶贫效果之明显,群众反映之强烈,历史上前所未有。同时,去年市级先期安排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解决升钟水库库区近10万群众,尤其是重淹村中183个重淹社2.7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五是更加注重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努力克服过去扶贫开发“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既注重物质扶贫、精神扶贫,更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去年,对全市117个重点贫困村16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在试点村深入开展评选“和谐农家”和“农户倡文明、村社创和谐”活动,评选“文明新村18个,“和谐之家”453户;结合先进性教育,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干部群众信心倍增,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近年扶贫开发特别是去年试点工作,从酝酿到启动不到一年时间,得到了中央20多个部委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受到社会各界包括有关国际组织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批示:“设想很好,已初见成效。望坚持不懈,扎实推进,让广大农民得益。严防花架子,严防形象工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
XX作为全国比较有代表性的贫困人口密集区,西部不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我市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富民强市的唯一选择。为此,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老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积极实践“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政绩”的理念,从领导力量、政策激励、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关注贫困地区,更加关心困难群众,更加重视扶贫开发。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采取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从上到下,组织机关、社会力量实行定点帮扶,形成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二是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统揽试点工作。具体负责对试点村的发展规划、资源整合、组织工作进行协调。整合了市扶贫办和市对口帮扶办,做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三是出台了配套激励政策。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一系列政策的前提下,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激励政策,如出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兴办龙头企业、结对帮扶、改善贫困乡村干部待遇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凝聚各方合力,汇聚八方智慧,加快了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
这既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老区困难群众的一致愿望。我们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突出产业化扶贫。坚持以机制创新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全市已培育各类龙头企业326户和258个优质农产品基地,探索了凤垭山“业主+农户”、“先锋蚕业合作社+农户”、“富达公司+竹业协会+农户”、“托牛所”等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肉食品、丝纺、优质粮油产业、竹业、果业和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链,40%的农户进入链条,10多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NN县碾垭乡养蚕大户罗先锋创立了蚕业合作社,带动了1.8万贫困农户养蚕18750张,户均增收1000多元,被中科院院士向仲怀教授誉为“蚕桑产业的一盏明灯”。二是突出劳务扶贫。通过整合“阳光培训”、“劳务扶贫培训”等项目资金,整合5所高校、1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输出与内转的就业门路,形成“培训—输出—创业”模式,增加非农收入。去年全市劳务输出15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7%;劳务收入达84亿元,连续10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突出基础扶贫。生产生活条件差是导致贫困的一块“硬伤”,也是老百姓多年期盼解决的一块“心病”。我们按照“农田水利化、交通网络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既抓好贫困乡村的水、路、电、气、通讯建设,又对重点村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去年全市整治病险水利工程120处,新建人饮工程2.5万处,新改建县乡村公路285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5万亩,造林绿化33万亩,建沼气池1.9万口,极大地改善了以试点村和升钟库区重淹村为主的贫困群众基础设施条件。四是突出社会事业扶贫。去年,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9.6万平方米,建设乡镇卫生院247个,新建重点贫困村文化活动室80个;大力宣传《村规民约》和《文明公约》,建设“和谐农家”,农村中脏、乱、差等现象明显改观。
三、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资源整合,由分散投入向集中力量整村连片推进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投向不乱、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办法,积极整合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对口帮扶、农业项目及教育、卫生社会事业项目资金,加大了试点村的投入力度,做到抓一个村像一个村,推进一片脱贫一片。一是制定科学规划。我们按照“群众自主,政府引导,瞄准穷人,整村推进”的原则,制定了《XX市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总体方案》。规划从去年起,用5年时间,先期启动RT县143个重点贫困村,辐射带动NN、阆中、嘉陵150个重点贫困村。二是强化产业富民。切实把立村产业放在扶贫开发的首位,坚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引导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试点村发展,做到依托一个龙头,培育一大产业,建设一个新村。RT县化马乡虎嘴村过去“种田饱肚子、养猪为过年”,去年依托县养兔协会和哈哥兔业,家家户户办起了养兔场,户均增收3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村。三是坚持瞄准穷人。按照“村民推荐、民主评议、张榜公布、重点扶持”的原则,对贫困户优先贴息、优先培训、优先帮扶,使整村推进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了一般,干部好操作,群众也服气。RT县昆山村率先在全国创立了“乡村发展协会”,政府把一次性扶贫项目资金作为委托县乡村发展协会投入到村建立基金(每村10万元),贫困户、一般户、富裕户分别以赠股、配股、购股方形式加入基金组成协会,协会成员以小额信贷方式使用基金,基金按股分红,形成了政府配股、农户入股、小额信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和谐兴村。我们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思路,由群众决定先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决策怎么干就怎么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我发展”的转变。去年,通过资源整合和民主管理的办法,RT县59个重点贫困村的直接投入各类资金7000多万元,激发群众自投近2亿元,实现了试点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和贫困群众增收同步推进的效果,保证了整村连片推进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主体作用
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干部,主体是群众。我们从广大基层干部的内在因素出发,在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真正把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到扶贫开发上来。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机关干部沉下去抓扶贫的热情。去年,我们对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村,安排1个市级部门定点帮扶,1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选派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驻村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见效不松劲。全市已有1000余个机关单位开展了“1+1”定点帮扶,有2.2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下派了500多名年轻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向贫困户捐钱、捐物折款共计600多万元,在全市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NN县从县级机关选派30名干部到升钟库区重淹村任党支部书记,RT县抽派了59名县级年轻干部到示范村担任驻村指导员,他们长期吃住在乡村,指挥到工地,与农民一起劳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创新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全力扶贫的热情。按照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选好配强乡、村两级一把手,鼓励乡镇干部副职到村任职。去年,对全市32个重点贫困村不能胜任的村“两委”班子进行了改选,先后有1200名乡干部到村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引起了基层干部强烈的震动。蓬安县中坝村过去是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乱村”,县委连续选派了两任组织部副部长到村任支部书记,解难题、化民怨、修公路、建新村、兴产业,将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成为全国、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自愿扶贫的热情。积极建立“国家投入、本地配套、外来投资、社会捐赠”等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扶贫投入机制。除国家正常投入外,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配套投入,并采取扶贫资金贴息、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等办法,吸引外来企业、金融部门、经营业主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去年北京荷田、重庆天生、成都哈哥等12户知名龙头企业落户XX,带动了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四是创新民主建管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扶贫的热情。我们大力推广RT县九湾村“百人议事”制度和26万人饮解困民主参建机制,让村民全程参与人畜饮水、乡村公路、三建五改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资金监管,让贫困农户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监督权和享有权。去年,全市重点贫困村群众投资投工,折合人民币6亿多元,相当于国家项目资金投入的3倍。
这些初步实践,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面对农村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任务,需要用新的思维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一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挑战性。从总体上看,我市温而不饱,饥而复寒的现象仍然突出。从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再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贫困地区一道异常艰难的坎。二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部内容,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做起,其它别无选择。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决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工作,建立农民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得实惠,农村大变样。
1、推进农业产业化,使每一个贫困农户都进入产业链条。按照“产业规划到哪里,基础配套到哪里,新村建设到哪里”的思路,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力推进重点贫困村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做强做大阆中鸿宇、西充李子园、哈哥兔业等80多户重点龙头企业和先锋蚕业合作社等1000余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畜禽、优质粮油、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片、产业带、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让绝大多数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实现持续增收。
2、突出项目建设,使每一个贫困村“六难”问题得以解决。运用新的机制,加快以水、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内全市解决15万人安全饮用水困难;抓好400公里乡村道路和750公里农村机耕道的改扩建工作,完成150公里村社道路硬化;完成126个贫困村农网改造;建农村沼气池3万口;89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完成156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481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配置,扎实推进五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新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000个社;将4万多无生存能力的特困农民纳入低保,新建扶贫安身工程8000户,使特困农民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3、抓好“百村示范工程”,使每一个示范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今年起,我们围绕“一点一片三线”(即RT县试点村、升钟库区贫困片和阆中至XX线、潆溪至新政线、嘉陵至营山线)选择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地理条件、不同发展类型的村100个,率先建成“基础完善、产业支撑、乡风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就是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思路,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整村推进。坚持领导定点,干部驻村,部门帮扶,干群合力攻坚,确保一年内做到三个到位: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配套到位,产业发展启动到位,人居环境“五通三改一美化”(建家、建园、建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居住环境美化)到位。力争用五年时间滚动建设500个示范村,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4、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使每一个农户成为和谐之家。按照“六位一体、和谐兴村”的要求,将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在农村精神文明方面,做到“五有五无”:即,有合格达标的村级卫生站,有一定规模的村级图书室,有设备配套的技术培训学校,有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体活动阵地,有群众公认且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无违法无序上访,无超计划生育,无刑事案件发生,无黄、邪、赌、毒活动,无邻里纠纷和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在政治文明方面,达到“五有五好”:即,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一套健全的村民议事规则,有配套的“两委”活动阵地,有既团结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班子团结好,民主决策好,社会秩序好,勤政务实好,廉洁自律好。
5、大力弘扬朱德精神,使每一个人都迸发出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朱德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他以一个无产阶级军事统帅的超人胆略和卓越才能,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XX人民留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德精神集中体现在“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十个字,这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精神力量。我们将以朱总诞辰120周年之机,大力弘扬朱德精神,加快老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一是大力弘扬同心图强、合力攻坚的团结精神。坚持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好总体战。二是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务实精神。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成一两件实事,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让老百姓从实干中得到实惠,从变化中看到希望。三是大力弘扬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注重领导机制、投入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群众参建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的创新,用创新的办法使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四是大力弘扬只争朝夕、不等不靠的苦干精神。坚持干中争、争中干,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扶贫开发推进和谐文明新村建设的新成效。
第二篇: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
蒋 波
2013年第6期 ——政治建设
竹溪县经济基础薄弱,社情复杂,信访压力大、任务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坚持以群众工作为主线,以落实领导责任、信访积案化解、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努力推动“事要解决”,全县实现了“两无”“四下降”目标(无群体性事件发生、无恶性信访事件,集体访、异常访、重复访、越级访逐步下降),信访形势保持了平稳可控、规范有序。
一、在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功夫,着力增强信访工作合力
做好信访工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信访稳定摆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增强了信访工作合力。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将信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将信访工作与经济工作并重,做到了同考核、同部署。加强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量,调整充实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14个化解突出不稳定因素专项工作小组。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了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二是工作安排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逢会必讲,对重要时段、重点信访问题,通过不同的会议专题研究、专题安排部署。同时,县“四大家”领导及时到信访中心接访,及时批阅、及时处理、及时化解信访事件。2012年,县委书记余春存到中心接访10次,接待群众16批28人(次),当场答复11件,转办调查5件,通过其他形式接访、约访15批22人次。三是责任落实到位。年初,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全年全县信访工作要点》,并与各乡镇、县直机关工委签订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将信访工作纳入年终工作目标考评重要内容,将非正常上访发生情况纳入全县综治、维稳、信访检查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了信访工作的考核比重,强化了县级领导、各乡镇及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抓信访工作的责任。
二、在畅通信访渠道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信访直通平台
县委、县政府积极畅通信访渠道,多途径构建信访直通平台,及时妥善处理信访案件。一是及时公开接访受理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县委书记、县长接访信息,公开县领导值班接访日程、信访接待中心电子信箱、电话等联系方式;开通县长热线电话“12345”,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接听群众来电;开办了电台“行风热线”栏目等。二是建立联系点制度。县四大家领导、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都建立了联系乡(镇)、村(居)、户的制度,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办(处、区)都实行了驻村结对帮扶制度。三是健全信访网络。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办(处、区)有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有接待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工作经费,共设置信访接待室44个、信访联络员和信访代理员230人、信访问题调解小组200个,形成县、乡、村(居)三级信访工作网络。四是开展“网上信访”。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上开通“网上信访”专栏,组织专人每天定时阅读信件,并分类下载整理后报送相关领导批办。五是设置“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县委、县政府把县中心黄金地段的门面房腾出来,建成500平方米的群众来访接待中心,从16个重点职能部门抽调精兵强将驻中心接访,设置了8个接待窗口,对群众来访实行分类接待、综合协调、调查督办等“一条龙”服务,给信访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访环境和倾诉平台。
三、在化解信访积案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信访“事要解决”
县委、县政府及时落实“事要解决”的措施,促使信访人息诉罢访,消除信访积案。一是全面排查。进一步完善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坚持每月对重信重访问题及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重点时期重点排查。2012年,共排查出五大类别100个重点信访案件,分别建立了台帐,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无死角。二是领导包案。对排查出来的重点信访突出问题,按照“三包四定五个一”的办法,对44件疑难信访问题实行了包案处理,并通过逐案听取包案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的方式,防止“挂帅不出征”的现象发生。对因家庭生产和生活确有困难的上访人员,由包案领导实施“结对帮扶”,通过救济救助,传递党和政府温暖,促进思想转化,实现息诉罢访。三是集体会诊。每季度定期将发生的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和一些跨地区、跨部门的疑难案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筛选,提交县四大家联席会议研究,在复查梳理案情、分析查找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周密可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细化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教育稳控、依法处理等工作措施。2012年,县委、县政府召开县级信访稳定工作例会3次,解决突出信访问题11件。
四、在创新信访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提高信访工作水平 在巩固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机制体制,着力提高信访工作水平。一是积极探索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制度。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将信访工作与加强新时期群众教育和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在开展“万名干部进万家入万户”活动中,把“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作为重要内容,将走访民情、信访矛盾排查化解作为重点工作强力推进,一大批矛盾问题在基层一线得到化解。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将群体事件处置工作预案、行政第三方调解制度、精神病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等作为重点,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13个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文件,有效地解决了群众部分难题。二是建立纪委、信访、司法“三方对接”工作机制。重大、紧急的信访事项,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前提下,通过纪委、信访、司法三方对接,三方全程参与处置,三方联合查办,并及时向各自的上级机关报告处理情况。“三方对接”机制建立以来,我县50%的乡镇实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基层。蒋家堰镇蒋家堰村村民王志大、王勇大俩兄弟因养老费及房屋过户手续等问题连续十余年赴县、市上访。县纪委、信访局、司法局专门召开工作例会,召集相关部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说服教育,最终使这两亲兄弟多年的冤仇化解。三是坚持信访工作通报制度。对在处理信访工作中工作不负责任,敷衍、拖延、玩忽职守而贻误工作,造成群众越级上访的,坚决执行“一票否决”,除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理外,还要追究首次接访和有关领导干部、包括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同时,县委督办检查室、县政府政务督查室、县信访局每月联合对全县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等异常上访情况及领导包案处理进展情况进行督办通报。与此同时,还建立和创新了信访“四大家”联席会议、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县乡村三级信访稳定工作例会等制度,促进了一批信访难题的化解。■
(作者系中共竹溪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统战部部长)
第三篇:农村工作改革的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农村工作改革的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向深层次推进,特别是税费改革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没有等待观望、畏惧退缩,而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鼓励支持下,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生命线,扣准跨越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
效办法,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使农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围绕加强农村班子建设,稳妥有效地搞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实践证明,农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支部班子强,一强百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好,一好百好;集体经济富,一富百富。因此,农村工作千条万条,首要一条就是把农村两委班子这个“前沿指挥部”建设好、巩固好,这是关键环节和首要前提。
为此,我们坚持“积极对待不回避、稳妥有效不拖延、把握政策不违规”的工作方针,集中时间,统筹安排,既快又稳地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一是“快”。时间上打的紧,一气呵成,从选民登记到两委全部选举结束,前后不超过一个月,速战速决,彻底利索,没有遗留尾子。二是“严”。操作上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严把关口。由镇机关干部组成指导组,按照上级标准要求,盯紧靠牢,杜绝违规操作,做到一个步骤不少、一个环节不漏、一个程序不减。三是“稳”。虽然大幅度地减职减人,但是因为操作得当、把关严格,整个局势安定,控制得稳。四是“好”。换届的效果明显,结果非常好。不但换出了新班子、新成员,而且换出了新气象、新面貌。有一个村原来是一个经济薄弱的乱子窝,通过换届,新班子上任后,工作积极主动,大胆负责,整体战斗力增强,一心想着为群众多干事、干好事,深受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年,在村集体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一次性发展经济林1200多亩,栽植核桃5万多棵,带领群众找到了一条依靠山区、开发山区的致富路子。
二、构筑农村干部队伍的梯次结构,精心实施“递进培养”工程
针对农村班子后继乏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我们着眼于构筑农村干部队伍地梯次结构,坚持把党建“递进培养工程”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坚持不懈地运作实施这一永不竣工的工程。
1、坚持做到“四好”。即选好、育好、用好、管好。选好就是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制定不同的标准条件,并严格程序进行了推选确定。育好就是制订详细的教育培养规划和具体培训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培养。用好就是成立致富能手协会,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锻炼他们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管好就是对各个层面的培养对象,由镇党委建档立卡,加强监督约束,严格考核评议,跟踪管理,逐一抓好巩固提高。
2、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培养体制。针对个别村干部的“保位”思想和宗族派性现象,探索成立了“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党支部”。对一些优秀的、有迫切加入党组织愿望的个体经营大户和农村致富能手,只要能够依法纳税,无违法乱纪行为,符合重点培养条件,就通过“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党支部”,把他们列为培养对象,制定措施,明确专人,靠上帮扶,条件成熟后再大胆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并且跟踪观察、重点培养,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到村任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模范。
三是广泛开展“党员干部与大户交朋友”活动。我们明确要求支部成员和有条件、有能力的党员与致富能手、个体大户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入户座谈、定期交流、提供帮助等方式方法,沟通思想、加深感情,目的是把广大的致富能手、个体大户培养成守法经营、社会意识强、群众评价好的先进群体,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不愿入党的问题。并不断密切党员干部、群众与致富能手、个体大户的关系,解决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对致富能手、个体大户的偏见,尽最大限度地把表现优秀的致富能手、个体大户纳入“递进培养”对象行列中来,引导教育他们帮助其他群众掌握各种致富本领,切实增加收入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扎实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
2003年,在全市完成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任务后,我们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这两年来,我们立足于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再提高,始终不断地在总结活动经验,深化巩固活动成果。特别是自市委号召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以来,我们更是积极响应,立即展开了活动。
一是查摆整改,开展“三查”活动。工作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切实强化领导,紧密联系实际,积极采取有效形式,深入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了以查03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长效机制的制定落实情况、查当前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为主的“三查”活动。在此基础上,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专门梳理、汇总,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和方案,督促整改。在整改环节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蹲点调研,征求意见,查摆整改,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并且从机关抽调精干力量成立督查小组,采取不定期的形式进行督导、检查,及
时对活动情况进行通报,切实把这项活动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今年“七一”前后,我们对全镇的党支部进行了半年考察,结合上半年的工作,对5个作用发挥不好的党支部班子进行组织整顿,对23名表现较差的村干部和党员进行了组织谈话,对3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免。
二是疏通党员队伍“出口”,探索完善队伍自我纯洁机制。主要是探索实行了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案审制度。即党支部对不合格党员的认定采取“办案”的形式,由评议到查办、从定期到经常,做好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具体工作程序有四项:第一项是完善标准。每年初,各党支部对制定的不合格党员具体表现进行修订完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勤政为民、一心为公、廉洁自律、作风正派、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标准制定后,首先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通过,并且将通过后的标准进行公示,接收群众监督。第二项是掌握线索。采取群众举报、对号入座、民主评议、走访了解四种方式进行。群众举报就是由支部设立意见箱、举报电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了解党员具体表现。对号入座就是根据标准和平时表现,不定期地逐人对号。民主评议就是以支部为单位召开党员大会,先让党员作党性分析汇报,再由其他党员、群众对其进行口头评议,并填写《民主评议票》。分别评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走访了解就是经常深入到户进行座谈,细致了解党员的具体表现。第三项是“立案”调查。在摸清线索后,要对重点调查对象进行“立案”调查,这是这项制度的核心。共分为九步实施,⑴核实取证,由负责调查的工作人员依据事实写出综合材料。⑵让材料与本人见面,确定事实准确度。⑶召开支委会,进行认真讨论,形成综合材料并提出初步处置意见,并及时向镇党委汇报。如发现有违法违纪或其它问题的,按有关规定移交纪检、司法等相关部门处理。⑷同被处置党员本人谈话,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使其端正态度,正确对待组织处理。⑸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将被处置党员的主要问题、表现、态度及初步处理意见向全体党员说明,由全体党员酝酿讨论,形成决议。⑹让处理决定与本人见面,由本人签署意见。⑺党支部将处理决定连同本人签署的意见,及时报镇党委审批。⑻将处理结果正式通知本人,进一步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对限期改正和受党纪处分的党员,帮助其制定和落实限期改正的措施。⑼立卷归档。第四项是教育转化。认真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严格落实帮扶责任制。以教育转化为主,有针对性地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缺点,找准不足,制定措施,以实际行动尽快转化,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稳定。
四、探索建立干部队伍工资保障机制,调动农村干部队伍积极性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收入明显减少,个别村甚至无法保证村干部工资,这一问题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对农村干部队伍“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不断探索改革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专门修改制定村干部经济待遇和退休的规定,将村“两委”干部中享受固定补贴人员的工资,由村自行发放改为镇财政统一发放,实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干部管理,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干部事创业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定人员。享受固定和误工补贴的村干部数,严格按照上级“1000人以下的村一般不超过3人,1000至2000人的村一般不超过4人,2000人以上的村一般不超过5人;其他人员享受误工补贴,一般不超过本村总人口的2‰”的要求进行核定。享受固定补贴的岗位顺序依次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兼任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兼村委委员、村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
二是定标准。固定补贴由基础补贴、工作量补贴以及人均村集体年净收入补贴和工龄补贴四部分组成。基础补贴标准是每月200元;工作量补贴标准是按照村人口多少核定,即500人以下的村60元/月,501—1000人的村80元/月,1001—1500人的村120元/月,1501—2000人的村140元/月,2001人以上的村200元/月;人均村集体年净收入补贴标准是以上年村集体净收入除以上年村人口总数的所得数,村集体年净收入以年底镇经管站审核的帐面累计数额为依据;工龄补贴标准是每工作一年,补助1元/月。这四项合计即为支部书记月固定补贴的数额。如果是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身兼的,补贴标准可上浮不超过20(不含工龄补贴),但每年实际发放的补贴总额不得超过上全镇人均纯收入的2倍。专职的村主任则享受本村支部书记补贴的90;计生主任享受支部书记补贴的85;其他人员原则上享受的补贴数不高于村党支部书记的80。对具体补贴标准,每年第一季度由镇党委、政府核定批准。同时,为减轻村级负担,镇党委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计生主任的固定补贴改为由镇政府统筹发放。并从统筹的固定补贴总额中拿出20,作为绩效补贴,由镇党委政府考核评定后,年底按考核情况一次性发放。
在这个固定补贴标准中,比较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位干部的固定补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人均村集体年净收入补贴标准变化而变化的,这个指标涉及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是刺激农村干部队伍狠抓集体经济创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是严把程序,稳步操作。我们把这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做到严把程序,稳步操作,千方百计确保不出任何问题。为核准村“两委”干部的任职年限,采取个人自报、支部审核、张榜公示、党委把关四个步骤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每个“两委”干部任职年限的客观公正性。在此基础上,对全镇村“两委”干部统一进行建档管理,从经管、民政等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改革,切实做到照章办事,不但真正解除了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而且消除了群众的疑虑,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有效的稳定了农村干部队伍。
《农村工作改革的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工作改革的经验材料。
第四篇: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副省长:
非常感谢您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新区,人口352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城镇化率51%;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是全国着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9.6万亩。2012年,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达到204.8万吨,增产4.3万吨,连续九年增长,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76.3亿元,增长11.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5个、1.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1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6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走“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强力实施“六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
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201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12年建成高标准粮田55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目前已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530家,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河南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
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市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果蔬、调味品等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了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河南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和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等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其中,淼雨果醋、伊赛牛肉等企业先后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三是打造品牌。积极组织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提升名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市已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河南省名牌和河南着名商标63个。四是推进组织化。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2012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同比增长16.1%。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惟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区总面积11.07万亩。2011年6月8日,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在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强力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各项工作。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科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已谋划项目21个,总投资30亿元。目前正与深圳麦肯特公司、台湾国际投资集团等洽谈,计划在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园。通过努力,把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基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强力实施******水网工程
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外部大联通、内部大循环”的水网格局。抓城市水系,规划了总投资64亿元的引黄入焦和城市水系项目,建设灵泉湖、东湖两个平原水库,目前灵泉湖蓄水形成600亩水面,今年6月底前引黄入焦工程通水,同时启动沁河、大沙河治理工程,努力形成“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生境、六湖两库塑美景”的城市水系布局。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11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11-2012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2012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六、强力抓好南水北调工程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工程在我市境内全长76.41公里,共涉及8个县区、16个乡镇(办事处)、98个行政村(社区)。完成了工程总干渠征迁工作和安置房建设,共移交用地3.43万亩,拆除房屋161.8万平方米,安置征迁群众2.64万人,建设14个城市安置小区、10个农村居民点。征迁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规范运作、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未出现一起强行拆迁,未出现一起行政诉讼,未出现一起越级上访,未出现一起拆迁安全事故,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给予肯定。2010年1月,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征迁工作先进省辖市”。2010年6月,******市政府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命名为“全国南水北调工程征迁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唯一受表彰的地级市政府。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及五个配套水厂建设,年底前建成45公里输水线路,确保与总干渠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同步通水、同步达效。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引领,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机械化为保障,以组织化规模化为基础,全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概况
******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是全国着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12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机收率达到91.5%,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机化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蒙牛乳业(******)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名牌和******着名商标74个。2012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增长16.1%。到2015年,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集群1个。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11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11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11-2012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2012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六)强力推进组织化提升工程。以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一是扩张数量。下大力气促进合作社数量扩张,通过能人牵头办、企业带动办、部门主导办、政策引导办等方式,发展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规范运作。坚持依法办社、依章办事,通过开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三化”建设,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价格保护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三是提升档次。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提升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力,创造规模效益。重点培育50家明星合作社、100家龙头合作社和200家示范合作社。四是联合发展。把同行业、同区域和跨行业、跨区域的合作社联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全市共注册成立了9家联合社,以******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成为******省注册的第一家联合社。2012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总数达3208家,覆盖率达45.6%,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目前已注册成立15个家庭农场。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8.5万亩,总面积达62万亩。
(七)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依托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向城市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有条件的中心镇(村)集中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布局。二是制订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拟定了《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试点社区详规编制工作的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人地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三是加大投入。2012年共争取省级财政资金4300万元,落实市级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6亿元,市场运作筹资22.3亿元,引导群众自筹资金16.2亿元,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分类推进。根据我市县小地少、县与县距离近、城镇密集紧凑的特点,探索出政府主导型、市场运作型、自主建设型、村企联建型、产城带动型等多种建设模式。2012年,全市已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18个,计划总投资604亿元。目前,已开工社区68个,投入资金41.9亿元,建成住宅楼530栋、住房20453套,入住人口4.33万人,腾出土地4748亩。2013年,将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力争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落户农民4万人,每个县(市)区建成3-5个大型的示范社区,打造一批亮点新型农村社区。
虽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压力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一线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省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机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