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1:2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篇:《“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张富玉

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教师领着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解读的过程。过去,由于知识中心论加之盛行的应试教育决定着语文教学,师生对语文课文多是作仰视解读,被教参和专家的解读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师生都迷失了自我,成了知识的奴役而非建构者。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师生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我们认为将批注法阅读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恰是在提高师生思考问题、发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1)加批语和注解(2)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在本课题中,我们认为“批注”是一种活动,因而取其第一种解释。“批语”的解释为(1)指对文章、作业等的评语;(2)批示公文的话。“注解”的意思为(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2)解释字句的文字。同样因为上述理由,“批语”和“注解”我们分别取其第一种解释。综上所述,所谓批注式,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利用各种信息、各种媒介,通过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深入所要解读的作品,对词、句、段或篇进行或注解或加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使读与思结合,思与写结合,突出阅读个体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批注式阅读的本质-----是主动探究,是与文本、作者最直接的一种对话。2.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危害:

①.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有点“空”和“虚”:理由之一,上课光听老师讲了,不知自己该干什么;理由之二,一堂课听完了,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理由之三,听老师讲了一篇好课文,当下很动心,可过后又不知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②.目前江苏的高考制度,无形之中加重了语文老师的负担,语文老师课时多,备课很辛苦,上课讲得很辛苦,收效也不一定大。

③.语文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还是师传生授

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养成了学生依赖的心理;使学生不自信,没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意识;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五名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照下,读者被“发现”了,被赋子主动接受的权利成为自主的、开放的、具有个性的创造者。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生都被视为知识注入的容器,教师按照教参的解读,将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而不需要思辨,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但落后的评价体系及历史的惯性远未让教师走出原有的车辙。将接受美学引入到语文批注法阅读教学当中,对改变当前的语文学习弊端有很好的矫正作用,因为树立接受美学的教育理念能很好的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强调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具有累积性;强调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观念符合批注法语文学习理念,为批注法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过程,是读者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三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现代教育家魏书生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史绍典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读作品,要学会自己对作品问‘为什么’”。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昭示: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可见,批注式阅读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这些要求和规律。

4、课题实施的目的批注式阅读,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烙印。它简便易行,伸缩自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①鼓励动手:致力于学生读书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道答案;

②激发兴趣:营造读书探究的氛围,而不是死记硬背;

③注重体验:突出学生个性化解读,而不是教师权威性教条化的讲解;

④学会分享: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⑤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处于半脱节的状态。读就专一读,写就单一写,缺少必要融合。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边读边写。读时直接,写时具体,细读勤写,读写勾连。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2.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分析。如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方法、一般要求,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异同点及其优势与劣势分析。

3.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操作流程及其规律。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指导,如何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开展好批注式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批注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等等。

4.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延伸。

三、课题预期目标

1.通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探索和认识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规律、优缺点等。

2.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流程。

3.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质疑,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结集出版教师批注式实践与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式阅读作品选。

四、课题主要研究的思路和策略

1、批注专题确立

批注式阅读的实施,关键是选择好进行的批注探究的中心问题,即阅读探讨点,也指探讨的专题。一个合适的专题的引入,能够设置一个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一个好的专题应注意哪些内容呢?一个好的话题应注意新颖性与开放性。新颖性指的是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东西。而开放性指的是话题尽可能引发各种不同的阅读感受。在话题的设置上,大致可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批评式话题,即对课文不再是一味唱“赞美诗”;二是背离性话题,即采用反方向思维,有意读出课文的另一层意思;三

是分歧式话题,即选择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争论。另外,也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话题的设置,应从学生现在有的水准出发,并不断克服阅读前的理解成见,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文本的水平。

2、批注成果的展示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平等互助的交流与讨论关系。

批注式阅读教学一反传统流阅读教学观中 “教学活动的矛盾双方是教师和学生,而教材是中介”的观点,主张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而矛盾的双方则是课文的接受者——学生与课文的写作者,教师肩负着使双方顺利沟通的任务。

批注式阅读教学主张以人为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才能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语)”,也只有这样,才能促成批注式阅读的良性开展。

3、批注效果的评价

对学生批注式阅读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

①评价要“尊个性”——用包容的态度欣赏学生的个性阅读。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同,思维习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故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风格的多样。

②评价应重创新—尽量发现学生阅读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阅读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极力发现学生批注阅读中的闪光点,特别是能力弱的学生阅读的闪光之处,进行及时的赞扬与鼓励,从而使批注式阅读开展得越来越好。

③评价应“重发展”应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批注式阅读”。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自主阅读成果。关注的应是阅读过程,而非结果,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进步,而非成绩,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4.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

5.批注式阅读教学分四个阶段:

①.自主批注阶段: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做,也可以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做。

此阶段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解读,写下带有个性化的批语。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批注,可知学生的预习工作,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等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②.批注交流阶段:这是批注法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代表或个体发言,或同桌、小组交流批注,此阶段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通过巡回检查,探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小组或个人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批注水平。

③.反思整理阶段:此阶段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由教师、学生小组代表或个体进行交流,教师或学生对小组或学生个体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反思与整理,形成定性的认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④.延伸拓展阶段:通过课堂教学批注、交流、反思整理过程,学生将潜移默化中

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作品的解读。这一阶段是学生的知识迁移阶段。

6.运用批注法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改变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对教材所选作品,教师多数都具有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对作品的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主题思想“肆意”放大,即便是新课程改革,选编教材出现了很多新的篇目,但原有的惯性,依然使很多教师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思量着人和物,缺乏批判精神。既然要实施批注法教学,那么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开始改变,否则,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只能使批注法教学变成了“翻译”式教学。

②.允许学生合理解读

受到答案是唯一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尽管也允许学生质疑、批判,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一言定乾坤,因为考试时,答案只有一个,所以很多老师都是用尽技巧让学生从万千河流中九九归一。这与接受美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违背,与批注法语文教学相违背,更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教师要允许学生合理解读,允许其个性化解读。

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都是同一批次的“罐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批注法阅读是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的不同,在批注式阅读中会形成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有耐心,要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于指导。

④.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

从接受式学习到批注式阅读,学生要经过一种心理上的断乳过程,自信心的增强,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养成,需要教师的大力扶持,千万别轻易否定,在我们这个具有内敛文化心理的民族,本身就缺乏个性的张扬,因而,质疑和批判精神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和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要给于学生一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的学术气度。

五、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顾问卜延中老师承担过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是园区教科研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水平,分管语文教学工作,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深入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曾参与组织领导了省、市、区多个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许国庆老师为副校长,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课题研究水平,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

2、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张富玉老师曾经负责过大市级课题研究,参加过很多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是园区教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而且教育教学的改革意识较强,经常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并且为本课题搜集了众多的资料,能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第二负责人陈兴才老师,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现正担任多项课题的研究,所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均有较高水准,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

4、课题组其他人员均为我校高中语文组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最低为本科文凭,素养过硬,好学上进,对教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急切地想参与教科研工作中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肯钻研,爱思考,勤动笔,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应当说,本课题组是在思想、理论、实践方面均过硬的我校语文教学的精英,因此必能使本课题的研究得到有效地开展。

5、围绕本课题,我们开展了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将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教育类书籍,如《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述》、《叶圣陶教育思想概述》、《吕叔湘论语文教学》《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十多部著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搜集整理了几十篇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发到每位课题组成员手中,进行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张富玉老师还为课题组成员作了与课题有关的讲座。

另外,我们还将组织课题组老师开展调研工作,如:老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认识,学生阅读水平的调查等,写出在学生中开展批注式阅读的可行性分析报告,随着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课题组对本次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6、我校一直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办学宗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教科室专门负责,校长直接领导。另外我校硬件设施规范,图书馆有教育类书籍上百册,并订阅了多种教育类报刊杂志。每位教师一台高配置的电脑,老师研究资料的获得途径通畅、便捷。

学校在教科研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用作课题组成员研究、学习的保障。同时学校教代会通过了多项奖励教科研的措施,极大地激励了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热情。

7、学校对课题组的管理规范:定期召开课题交流会,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定期递交一篇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小结或论文。

相信,有精心的准备,有科学的领导,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1

[3].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一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4].曹辉.评点式阅读法浅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2.1

[5].俞发亮.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6].赵秀莲.浅论批注教学与阅读创新[J].学语文.2007.02

第二篇:基于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析

基于批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语文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语文的学习中,同学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力非常的重要,他能够影响到学生们语文的学习成绩,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

批注 高中 语文 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非常死板,在课堂中,教师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同学们在课堂中只能够根据教师的理解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非常的片面,不能够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水平提升幅度较慢,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事情,批注式教学方式就是一种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弊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关于批注的相关解释

批注式阅读,是在新的形势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要求读者在进行材料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可以加深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深度,对文章的中心意思能够更好的把握,另外一方面,在翻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学习到很多课外的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们获得更为渊博的知识。

二、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在传统教育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传授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只能跟着教师们所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同学们学到的知识非常的有限,不能够丰富自己的视野,此种授课方式是不科学的。使得学生们在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较为深刻的见解,最终不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更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受我国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禁锢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总之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批注式阅读方式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首先,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批注式阅读要求同学们自主的进行材料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拓展自己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赋予文章自身的理解感受,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同时在阅读学习的时候受学生们知识面狭窄的影响,难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时教师应该帮助同学们快速的掌握相关的内容,同时运用批注式教学,可以增加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同学们之间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的交流,这样就可以使得书本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饱满,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乐趣。

其次,批注式阅读,对于学生们作文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想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素材越多越丰富,写起作品来就会变得越容易,越有内容。因此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重要前提,从上文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同学们的学习自主性受到了限制,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的缓慢,同学们在进行写作时也非常的困难。批式阅读要求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进行材料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标记出自己的观点,同时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标记或摘抄下来,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积极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理解,使得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这相对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讲,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具体的运用方法

首先是准备工作,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所下降,需要慢慢的提升,在进行批注式教学的初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阅读方法传授给同学们,鼓励同学们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积极的收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好要做好课程进度规划,给同学们制定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同学们作为教学的主体。

其次,在同学们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自主的进行阅读知识的学习,对于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趣的观点可以批注下自己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给予适当的提点,引领着学生们自主完成课堂内容。

最后,在同学们自主的完成阅读并做好批注以后,教师应该安排同学们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同学们在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对课文都有了自己的认识,但是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是不全面的,同学们之间从成长的经历以及日常的阅历方面来讲,都存在很多的不同,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中也会存在很多不同,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把不同的认识进行传递,这样就会使得课文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的有深度。同时通过交流可以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形成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 语】

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方式,有着太多的优点,能够充分的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其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当下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还不能够得到普及,个人认为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积极的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方式,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雪.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措施【J】.成功(教育),2013(06)

【2】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07)

【3】王金玉,杨军,陈岳纯,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第三篇:批注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批注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字批注突破诗歌教学的难点,收效显著。

一.批注阅读和文字批注

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著名的有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西厢》,毛宗岗父子批《三国》,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他圈点或批注的诗词曲赋不下1590首。批注阅读法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直接在课本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烙印。它简便易行,伸缩自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文字批注是指结合课本下注释,在了解诗歌大意后,引导学生对某些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对主旨、写作手法进行归纳等等。文字批注主要类型有评文字、释句意、归纳主旨、评点写作方法和特色等。文字批注一般写在课本诗歌句子对应的旁边、上边或下边。通过具体课例的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训练。

二.文字批注的内容

批注包括符号批注和文字批注。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通过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深入所要解读的作品,对词、句、段或篇进行或注解或加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我们叫做文字批注法。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使读与思结合,思与写结合,突出阅读个体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文字批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诗歌的重点字词。古代诗词的特点是凝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同的作品,其语言有不同的特色,有的清新明快,有的含蓄绚丽,有的简洁质朴,有的沉郁浪漫。抓住一首诗中精练传神的字词,可理解掌握全诗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眼或关键词语来作批注,就很容易突破难点。

例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明确:本题考查的是“锤炼字句”。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整体把握句中的精练传神的字词。“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生动形象地写出潼关的险要地势。我们要重点批注“聚”字和“怒”字。

批注如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拟人,聚,聚集,形容潼关在群山的包围之中;(视觉)

波涛如怒,拟人,怒,愤怒,形容黄河水奔腾澎湃。(听觉)

山河表里潼关路。(内有华山,外有黄河)潼关的险要地势。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铺垫。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朝代兴盛,大兴土木,加重百姓的负担;

亡,百姓苦!朝代败亡,战争流离,百姓也是直接受害者。

(主旨:通过怀古,表现了对元朝的黑暗统治的不满,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2.诗歌的句子。诗歌的句子,尤其是经典名句千古传诵。在诗歌教学中,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明确: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把“日”与“春”,提到主语的位置,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道出了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等待,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生命,大自然生机勃发的理趣。全诗情感基调乐观、明快,略带诗人淡淡的乡思乡愁。

批注如下: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五言律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互文见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开阔起来。“阔”字形象地写出了江面、江水、涨潮的恢弘阔大的气势及舟人的感受。江风和熙顺畅,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悬”字状船行江上,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画面如在眼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拟人。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哲理: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等待,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生命,大自然生机勃发的理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乡情。主旨:写停泊在北固山下的景色,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3.诗歌的意境情感。古人云:诗言志。这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也是古诗词欣赏的重点。复习迎考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体味和把握“孤寂、朦胧、悲凉、慷慨激昂、雄浑壮阔、忧国忧民”等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例3:阅读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泊秦淮》,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仔细阅读上面这首诗,就某一方面进行评析,要求言之有理。(不多于100字)

第四篇: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即使有教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也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而没有认识到对联最能代表中国语文特性这一核心。本课题则是总结了笔者将对联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将对联运用于评价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将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很广,效用很大,潜力很强。特别在通过嵌名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作文评价,效果良好。同时,本课题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漠视对联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欠缺,试图呼吁更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握中国语文的特性,切实地为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

关键字:对联

高中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

引言: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将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

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对联从五代孟昶题写春联发端,到明朝获得空前发展,及至清朝,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历代以来,举凡文人学者、帝王将相,无不对对联情有独钟,每以对联遣兴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应用之广泛,比起诗词有过之而无不及!千百年来,上至士子大夫文人骚客,下至山野村夫下里巴人,不知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妙文趣话。

可是,自“五四”以来,随着白话文新文体的兴起,随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断链,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作为最能体现汉语语言物质的这块文学瑰宝,对联却日渐式微,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每逢春节,连各级各类学校都鲜有张贴春联了。偶或有些商铺张贴了对联,还可能是不应景之作。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如此,传承文明的学校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对联却一直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吉林大学文学院赵雨教授在《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中提出:楹联乃一代之文学。中国楹联学会在1998年的“四代会”中通过的《中国对联文化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在农民、战士、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的重任就相应地落在中学语文教师的肩上。

为此,笔者提出了《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在明清两代臻于鼎盛,白话文运动后趋于式微。但是在人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仍有着独特的地位,比如春联,名胜古迹中的各种对联,古诗词学习中的对仗,常见的许多谚语与俗语,乃至于人们日常会话中有意无意的语言对偶等。可惜,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单独的篇章来讲述汉语文学的这一支奇葩。虽说一方面高中要学习律诗,另一方面学习没有基本的对联知识,很难理解格律的要求;同时,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名胜对联和作家名联的也颇多,可是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充分挖掘。对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入对联、渗透对联,甚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撰写简单的对联。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对此,本课题试图从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有关对联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美感,提升对母语精微优美的认识,提高优雅汉语的应用能力。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关对联的指导性案例应该说颇为众多,但是如何使对联这一文学样式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自觉,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尚鲜有涉及,这也是本课题的新意所在。

二、文献研究综述

对于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联,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当数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曾经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指出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则重点就对联的形式美、凝炼美与意蕴美指出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可是最富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素材,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而失去了体会对联文辞之精炼和精神之深邃的一个最佳文学载体。

其他诸如此类关于对联特点的论述散见于各类有关对联的期刊与著述中,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对联的起源、格律、特征与创作方法上。真正对于对联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就笔者陋见,当以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所述较为中肯。张 2 先生提出:“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

至于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到底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有哪些吻合之处,则可见于叶蜚声与徐通锵合著的《语言学纲要》中的论述。此书第35页中提到:“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而对联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字一音,一字一词,词类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包括了显性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隐性上其实还进行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于对联运用于教学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地介绍对联知识与写作技巧,多是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活动或是语文拓展课;二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对联的尝试性创作,很好地达成甚至超出了教学的预期;三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适当地引入了对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可是,真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对联较为系统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许实践者有之,但就笔者陋见,形诸文字的著述尚未曾得见。因此,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较为系统地引入对联,通过在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较为系统地讲述初步的对联知识,让学生能够认知对联、品味对联,继而能够简单地对对联与创对联,进而探索对联这种特殊的文体体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三、主要概念界定

1、对联: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与散文对联。诗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而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本课题中对联所指不局限于诗对联,也包括散文对联。

2、高中语文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并掌握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现代文、理解浅显文言文、并能运用较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常见文体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实践研究:本课题中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认真总结对联运用于教学中的案例,并以案例为据开展研究。

四、理论依据

1、中华民族喜好成双成对的民族心理。

实践证明,是因为对联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体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路,那就是:文体更迭的过程内在的从属于母语架构和民族精神自我呈现的过程,母语的内在架构是对偶的,汉语本身具有声调,构词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又以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作为其书写符号。民族精神的精邃是“和合”,对中华民族来说,凡事都要“成双成对”,崇尚阴阳对立、辨证和谐的审美观一直保持到今天。在中华民族的观念里,总是把两个不可分割的或者自然 配对的,按情理应为一体的人、物或事融在一起,称为“双”或“对”。最典型的就是举行婚礼时,贴的“喜”字不但要红,而且要双,即“红双喜”,写作“囍”,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婚礼的一种传统标志。人们送的新婚礼品,新郎新娘用的东西,总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双”或“对”的观念。如被罩、枕套之类的东西都是成对地送,如绣花物品则以偶数为吉,如绣荷花,或两枝,或四枝,而不会是一枝独秀,也不会是三“枝”鼎立;如果绣鸟,如鸳鸯,必是两只戏水;如果是龙,则有凤来相配。也正是这种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天下无语不成对”的说法。到了清代,楹联之盛,更是达到了古典文学文体之美的最高峰。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立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价来取得相对最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许多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可以提高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中的习得与感悟。

3、二期课改中关于教师要求的相关论述。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其次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第三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第四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 4 的设计者,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努力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五、实践操作

1、资料收集与整理

收集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自1998学年至2006学年)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对联这个载体的教学案例,并从中梳理出典型案例加以整理。

加强平时将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并加以整理。

认真收集各类语文和语言类教育教学期刊中关于对联教学和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论文和案例,并积极关注网络论坛和博客上关于对联教学的相关论文和博文。

2、语文教学中多方位地引入对联

认真实践,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多方位地引入对联辅助教学。即,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散文阅读、诗词鉴赏和作文等领域的教学中自觉地引入适当的对联以辅助教学,并认真地做好教学笔记。

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中引入意味深长的对联和自己撰写的应人应事的对联,通过言简意赅的对联进行教化和熏陶。

3、整理对联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

从不同文体的角度认真整理对联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其中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经验,为撰写小论文和结题报告作好准备。

从个性评价的角度认真整理引入对联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的典型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为撰写小论文和结题报告作好准备。

4、撰述小论文,总结典型案例中的得失

认真反思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的得失,从应用效能与评价效能两个角度进行深入总结,撰写小论文。

A、《在唐诗宋词的打通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B、《古诗鉴赏中的相映成趣》 C、《作文批改需要教师的智慧》

5、总结对联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

全面反思并总结将对联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撰写本课题结题报告。

六、成效与结论

(一)更切实地认识到了对联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范围之广

1、对联可以有效地引入到现代文阅读教学之中。

众所周知,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把握现代各种常见文体的基本能力,而阅读能力又包括了记忆、理解、分析、运用和欣赏能力等。对于这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往往投入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甚或有些学生根本就漠视课堂上的现代文教学。毕竟,基本接近于日常用语的现代文在诵读性的确是有先天性的不足。因此,如何破解现代文阅读效率低下的难题,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在高中现代文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了或既有名联或自己创作的对联,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致说来,高中现代文教学中引入对联辅助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在横向拓展中增添趣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譬如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笔者先出示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驱散学生学习这类抒情性散文中常有的困意后,告知他们这是题于北京潭柘寺弥勒佛的一则名联。在学生体会此联之意时,将阅读导向深入,自然地引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写北京,完全可以去写很多类似这种让人开眼又会心的名胜古迹,可是,为什么郁达夫在文中一笔带过潭柘寺,一笔带过著名的景点呢?解决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更能把握郁达夫对于浓透十足秋味深深眷恋的潜台词。

(2)在梳理课文中锤炼语言,引导学生咀嚼文本。

譬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如何通过雅致中带着点哀愁的精美语言来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愫,是全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对此,完全可以通过以下这三副对联来为课堂添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上联,引导学生来拟下联,然后与既有下联比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三副对联分别如下:①月色荷塘,荷塘月色,此夜朦胧素淡;思乡怀古,怀古思乡,经年苦闷哀愁。②曲曲折折荷塘弥望田田叶;蓊蓊郁郁杨柳泻过淡淡光。③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似渺茫歌声;黑影落下淡淡月色如和谐名曲。学生想要拟出较为合适的对联,不能不去精读文本,咀嚼文本。现代文阅读教学达到这一层面,应该是颇为成功了。

(3)在理解主旨中提升认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譬如在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学生最难以把握的就是这些朴素精炼的文字背后表现出的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此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可能反而只是一种隔靴搔痒,或者是越俎代庖,很难真正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有所体会与感悟。在此文的教学中,笔者自撰了一副对联,即:浮云富贵,烟水功名,生前幸福几株树;清风品格,暖阳道德,死后自然一土丘。不过,呈现给学生的留下了六个空,笔者分别将“浮云”、“烟水”、“幸福”、“清风”、“暖阳”和“自然”这六个词隐去,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后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填空并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学生在阅读中会感觉心理负担较轻,毕竟只用填六个词。可是,如果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咀嚼文本继而超越文本,是很难较好地完成这个对联填空的。但是只要体会到了全文主旨,比喻性的关键词却又不难发现,这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

2、对联可以有效地引入到文言文阅读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中向来有一种说法,说是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是戏言,却是事实。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见“文字”不见“语言”,只见语法不见章法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言词法和句法讲解与训练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法的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加强语感,从而具有更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语法本身是枯燥的,让学生成天在枯燥的语法中学习文言,本身就是对于鲜活中文和鲜活生命的倾轧。

其实,优美精粹的文言文与同样精粹优美的对联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完全可以借助对联来化解文言课堂的枯燥,而还原到应有的活泼。

对联可以串起文章的要点。譬如《师说》一文,教师先以“为师之道”概括第一节,要求学生采取相映成趣的四字进行概括,相信课堂中有多一些纷争,多一些生气吧。依次可概括为:择师之要,轻师之愚,耻师之惑,重师之得,尊师之扬。

对联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师可以引入下面一联中的上联或下联,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这比单纯的翻译几个句子整理某些词语可能更易于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吧。联曰: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

对联可以提纯文章的内涵。譬如,学习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时,完全可以引入下面一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可以引入下面一联: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在学习《劝学》一文时,可以引入下面一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些言简意赅的对联很好地帮助学生消化了相关文章的思想内涵,起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

3、对联可以有效地引入到诗歌教学之中。

诗歌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对联同样是要戴着镣铐跳舞,对于语言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诗歌教学中引入对联,说像给一首精美的歌词谱上乐曲,或者是给一支乐曲配上舞蹈,能够增添诗歌教学中的典雅氛围。同时,或旁征博引,可扩大教学容量;或妙趣横生,可提高学习情趣。

譬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可引“橘子洲,洲旁舟,舟动洲未动;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妙趣横生的趣联,以活跃气氛;更可引“大浪淘沙挽英雄驻足,中流砥柱教河岳开颜”这整高悬于橘洲公园门口的对联,以扩张胸怀。

又譬如,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可引“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或“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以巩固文学常识;亦可引下面这副长联以进一步了解苏公生平,进而体会其词,理解其人。联曰: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恶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 7 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迹辄千秋。

4、对联可以有效地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

有论者指出:对联能够体现出写作中的运思、主题、材料、结构、表达、章法、笔法等,这是相当中肯的。就拿表达来说,对联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说明。如豫园得月楼的“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是描写;豫园得月楼“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是议论;“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中天”是记叙;“世上有民皆受泽,人间无水不朝东”是抒情。要让学生了解多种的表达方式与技巧,不必引入篇幅冗长的大文章,可能区区几则小对联说让学生了解到写作的技巧。譬如,笔者曾经让学生借鉴雷抒雁的《雪,误落都市》写作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是将“雪”字换作另一单字事物,将“落”字换作另一单字动词。未曾想,妙文迭出,让人喜不胜收。单是看看这些题目,就知道这道借助了对联知识的作文激发了学生多少的奇思与妙想啊。像《风,误吹都市》,《雨,误飘都市》,《花,误开都市》,《草,误生都市》,《鸟,误飞都市》,《雾,误弥都市》,等等,都让人双眼发亮。

作文教学中,还有作文批改也是件苦差事,学生作文良莠不齐,这是其一;我们教师批改得辛苦,而学生却又翻看得冷漠,这是其二。如果融化学生的冷漠,如何激发学生突破写作的瓶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既扬其善又救其失,是作文批改中重要课题。适当地运用嵌名联,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譬如我有个学生叫王琼华,她爱好诗词歌赋,好写些“天上风月”之类的东西,文学功底也很扎实。但是,有时语言流于华丽,写实能力也明显欠缺。于是,在一次作文评语中,我给她拟了副嵌名联:“琼楼玉宇,只合交给天上风月;华藻丽辞,何不付予人间山河。”在肯定她语言美的同时,也提醒她要关注现实。看到这副对联之后,她愉快地接收了我的建议。类似这样,当学生爱读教师的评语,能听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像叶圣陶老人所叹“至多看一下分数,往抽屉里一塞拉倒”,那作文批改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5、对联可以有效地引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以评价促发展,要求在激励的前提下开展多角度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可以说,真正最有效的教育和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它包括了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全面个性化。语文作业的评价要做到既合乎语文的学科特性,又真正能够个性化地评价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评语式的交流自然是一种相当可取的方法。可是,有时言之凿凿,却反响平平,让人甚是失落。笔者在教学评价中经常运用嵌名联,收到了学生的热烈追捧。据笔者的总结与反思,引入嵌名联进行评价,最突出的特点是评语绝无仅有,最具个性化,这在崇尚个性的当代学生看来是最为可贵的。

因涉及到学生姓名与有关隐私,兹只能略举几例。有穷景致因平野;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给学生徐景峰的。当时正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一文,而该生总流于自我满足,8 故嵌其句加以激励。后在语文学习中善于深入,常能发现别人不觉之处。

与龙共雨泽天下;以草令风绿人间。

这是给学生龚苓的。该生是学生干部,在高三紧张时期,似乎对于服务同学和班组的事务淡漠了,故拟此析字联加以鞭策。该生聪慧,为班级树立了榜样。

长天白鹤何其洁;大地黄花分外香。

这是给学生黄洁的。该生勤奋好学,可是成绩起伏较大,在高三时压力很大,缺乏自信,所以拟此嵌名联加以激励。后来,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理想大学。

(二)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对联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用之大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乃至母语的浓厚兴趣。

对联充分地利用了汉字的多音、多义、谐音、双关、偏旁部首相同以及字形可以拆开、组合等特点,可以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佳构来。它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寓庄于谐,寓教于乐,能长能短,宜雅宜俗;可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可明心述志,叙事绘景;可怀古颂今,励己赠人。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而巧妙地引入对联,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从“有趣”提高到“乐趣”甚至是“志趣”的层次。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知之”,这是最低的教学要求。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那不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譬如在教学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可引以下两联导入。

一联是: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一联是: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前联是埃德加•斯诺与姚辛农合挽鲁迅。鲁迅生前曾悉心指导斯诺编译《活的中国》一书,可书稿还未翻译完便传来了鲁迅病逝德噩耗。斯诺在悲痛之下,撰联寄托哀思,联语用词生动贴切,且赞且叹,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后联是北京《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所撰,他以鲁迅的作品(包括译著)及其所主编的刊名缀成挽联,以示哀悼。鲁迅的生平与文章,学生到了高中多有了解。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看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头疼,此两则沉痛而又妙绝的挽联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读鲁迅和他的文章。同时,鲁迅先生最重要的文集也隐于其中,相当于复习了文学常识。另外,也为深入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定下了浓郁而悲愤的感情基调。在教学中,学生果然在此两副挽联的感染下激起了学习鲁迅文章和缅怀先烈的强烈兴趣。

2、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对联正是“撮合语言,配成眷属”的一种高要求语言形式。要想表达贴切深入并且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如此,才能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进行有机的串联,成为有意义,有感情的两个对句来。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就是培养学生发现语言的细微之处,学会锤炼用字,学会筛选词语,从而写出优美的句子。

譬如,在学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项链》时,教师拟一联“一朝债务还尽,怨妇变劳妇”作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读后对出下联。像这样的预习作业,说简单也简单,区区11个字就可以解决;说复杂也复杂,不仅要通读全文把握小说情节,更要用极具概括力的11个字加以归纳,而且在常见的参考书和网络上也不可能找到现存的答案。结果,学生呈交上来的作业虽说良莠不齐,但基本扣住了最核心的故事情节,并且也适当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可列出一些较好的对句:

十载芳华皆逝,玉颜换霜颜。十年辛苦尝遍,美梦成恶梦。半生愁眉难开,喜泪成哀泪。十年冷暖尝遍,美人成病人。

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概括能力训练,因为有着不言自明的字数上的要求,易于操作,不可复制,可以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有效地提高概括能力。

3、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与能力。

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突出以下几点: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概括起来就是“个性创新”、“主动学习”和“回归生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应是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强调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4、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10 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对联引用于语文教学,除去导入新课、营造氛围、增添趣味、训练语言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毕竟,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是文字的艺术,是美学的艺术。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本身就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构思精巧,意境深远的对联,常常能够通过片言只语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譬如,笔者在开展唐诗宋词单元的教学时,将辛弃疾的名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改编成一首七言律诗,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律诗和词的不同特点,结果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的自己还尝试着将其他几首宋词改编成律诗,以体会律诗中间两联要求严格对仗的特点。笔者改写的七律附于下,中间两联缘于原词,又借鉴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唐诗与宋词不同的外在之形式美与别致的内在之意境美。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正清秋,远目遥岑供恨愁。断鸿声里一游子,落日楼头几古丘。鲈鱼堪脍张生愧,田舍莫求刘郞羞。风雨栏杆尽拍遍,何人知我看吴钩?

此外,教学中自觉地选用的对联往往是名家名联,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风俗、传统美德、鲜明个性和民族心态,等等。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乃至触动学生的内心共鸣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对联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潜力之强

1、对联引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的方式多种多样,很多同仁在教学中多是作为一种补充性材料,笔者则在实践中多次采取了对联应征的方式。当教师给出半副对联时,教师自己在备课中自然已经拟好了另半副。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进行应对时,其实就是在向教师已有的对联进行有力的挑战。因此,可能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气。这种对联应对中的知识、能力、思维甚至是智慧的碰撞,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毕竟,面对着同样的挑战,教师虽说拟好了对联,但是本质上却是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试想,如果学生的应对有其弊而教师不察,那是误人子弟;如果学生的应对超越了教师所拟而教师不觉,那更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漠视。实践中,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常常未必高于学生,特别是面对着那么多鲜活的思想,对联的答案往往远远超出预先的设 11 定。因此,这时反而更多地体现出了课堂的开放性和思维的探究性,从而更加体现出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关系。由此,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包容,充满了激励,师生之间更易于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2、对联引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业布置,体现了化繁琐为简单却又化僵化为灵活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布置作业,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毕竟,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可是学习的效果并不见佳,反而是学习的热情日渐淡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因此,基于教论的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自然偏重于“教的补充”和“教的强化”。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这样,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自然被大大冷落了。

其实,真正尊重学生主体的作业应该能够表现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

对联因为其精致短小却又意蕴丰富,首先在课业负担上不会造成学生压力,其次不能简单被动地进行作业的复制与粘贴,再次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独立完成,因此,实现了化繁琐为简单,化僵化为灵活,化负担为愉悦。譬如,传统上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能要学生正音、解释重点字词、整理词类活用和典型文言句式。可是,要是如前所述,出一联让学生加以概括性的应对;或者是让学生以对联的方式梳理全文的故事情节,不是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促使学生更有兴致地深入阅读课文,做到了一举两得吗?

3、对联引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价中的真正个性化,得到了学生的追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评价的主体需要多元化。这当然毋庸置疑。不过,在众多的评价主体中,教师的评价无疑还是最为重要的。毕竟,教师给出的课程评价如果兼具检查、反馈、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那就不仅可以较为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而且能够更为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语文教师的评语尤其要反应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师的评价与评语不能太实在太浅白,这本身就会降低了本科学的地位;可是另一方面又要能够较为真实得体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成绩和素养加以个性化的评价,充分地发挥反馈、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不应只是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联的引入就是为了能 12 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之后,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撰写出应人应事的嵌名联,从而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最具个性化的评价,完全合乎新课改的要求,难怪受到了学生了热烈追捧。甚或还有学生想着法子让笔者给拟不同要求的嵌名联,以作为QQ或MSN的独特签名。

七、问题与建议

本课题在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研究者自身而言,学识、精力的时间都非常有限,难以真正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系统地引入对联。

2、就研究的对象来看,学生的对联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这也阻碍了研究的深入。本课题所论及的对联包括了诗对联和散文对联,是广义的对联,然而,即使是就广义的对联而言,学生的对联基础知识仍然可以说是极为薄弱。学生对对联普遍性地缺乏了解,表现出了太多的应试教育的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懂平仄四声;②不掌握旧体诗文那一套基本语汇;③不了解对联的基本规律;④缺乏对联的基本训练。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够。

3、就研究的学科背景来看,语文学界严重漠视对联教学。这也削弱了研究者的努力,打击了研究者的信心。

陈寅恪先生曾经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指出过:“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昔罗马西塞罗Cicelo辩论之文,为拉丁文中之冠。西土文士自古迄今,读之者何限,最近时,德人始发见其文含有对偶。拉丁非单音语言,文有对偶,不易察知。故时历千载,犹有待发之覆。今言及此者,非欲助骈骊之文,增高其地位,不过藉以说明对偶确为中国语文特性之所在,而欲研究此种特性者,不得不研究由此特性所产生之对子。”在此,陈先生以如炬慧眼点明“对偶”是“中国语文特性之所在”,并特别强调从事语文研究的人一定要(“不得不”)研究“对子”。

可是,大师振聋发聩的提醒当前的语文教育界没有溅起些许的浪花。就像潘文国在《危机下的中文》指出的那样,现在的语文教学是用教英语的方法教中文,他称之为“外语式的母语教学”。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最能表现中文特性的“对联”就被抛弃了,只有在学习有限的几首律诗时才提到颔联和颈联的对偶,而这往往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3、就研究的社会环境来看,信息化的冲击使得大众对于中文的使用趋向于庸俗化。这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于母语学习的投入。

中文是一种优美典雅富于诗意美的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可是,在网络的追求便捷中,在广告的追求效益中,在语言学习的追求实用中,中文的精致被粗疏取代了,中文的典雅被粗俗取代了,中文的诗意被粗糙取代了,于是,中文在使用中越来越走向庸俗化。而对联却 13 需要咬文嚼字、字斟词酌,因此只能成为被泼出去的水。

八、前景与展望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指出:“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 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对联能够测出一个人的虚实字、平仄声、读书之多少、语藏之贫富和思想条理。可是,这样一种能够较为全面地训练语音、语汇、语法、修辞、逻辑甚至思想的文体,却长久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席。即使是在高考中偶有所涉,竟然还会闹出给定的参考答案不合平仄的笑话。由此可知,在很多人心目中,当然也包括语文教育界的很多同仁,对联只是文字游戏,只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不堪新生之学,却并没有意识到它是我们母语教学中极为有效的一体特殊文体,没有意识到对联其实包含了传统所说的“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了文字、音韵、训诂、修辞、文章等方面的传统语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对联最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要是我们在母语教学中丢失了自己的特性,又从何处去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呢?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人们开始不断地反思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主张儿童诗经的,有主张恢复繁体字,有主张以传统方式过佳节的,有主张穿汉服的,有主张传统私塾化教学的,不胜枚举。在这众多的声音中,有的是理性的思考,有的也可能是浮躁的炒作。而我们每一个从事母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思考传统语文教学中一些看来似乎不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是不是真的就不科学,去研究对联这种最富中文特质的文体能不能给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相信在国学热和汉语热的背后,我们语文学界的同仁会重新审视、挖掘、发现并利用对联的教学功效和艺术价值,为培养浸润了中华文明特质的学生而不懈努力。

结语

陈寅恪先生曾经在1932年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指出过:“平仄声之分别,确为高中卒业生应具之常识。吾国语言之平仄声与古代印度希腊拉丁文同,而与近世西欧语言异。然其关于语言文学之重要则一。今日学校教学英文,亦须讲究其声调之高下,独国文则不然,此乃殖民地之表征也。”在此,陈先生痛心疾首把学校的两种教学行为斥之为“殖民地之表征”,一是重视英文教学中的声调之高下,二是漠视国语教学中的平仄声之分别。

70多年过去了,我们不能不叹服这位大师的对于教育的洞若观火。今天的语文和外语教学,的确如同陈先生所述,一方面是重视英语,另一方面是漠视母语,而且正是用教学英语的方法来教学母语。如果能够认真反省一位国学大师对于汉语特性的深刻认识,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生活内容以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密切地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具有了浓郁的中国特色,让学习切实地感受到母语的优雅与美丽,可以相信: 14 我们美丽的汉语不会在教学中走向逼仄,我们灿烂的传统不会在现实中走向式微,而我们最具汉语特性的对联也将会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附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见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第28篇)

3、洪珏《对联的示警:反思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4、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毛力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

8、刘宗敏《语文课程对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语文》2007年6期)

9、王尚文、叶柏青《对韵新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

10、常江《对联知识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9月

11、段小华《对联引入法在语文教学中初探》(《民间对联故事》2000年06期)

12、吴爱兰、张彬福《<对联六副>课堂实录及评点》(《语文建设》2004年01期)

13、胡党生《对联引入语文教学好》(《民间对联故事》2003年01期)

第五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陈梦龙

一、课题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十二个方面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仔细审读这些要求和目标,我们发现,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阅读教学更加强调阅读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指出“阅读与鉴赏”要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时,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并且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等,强调的都是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而只有有了这种实践才可能有与他人交流阅读鉴赏心得的可能。

可是,用这种理念去观照一下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与此不相合的现象。我们现在最常见的语文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内广为流行的讲读(赏读),边读边讲,边讲边读。讲的主体显然是教师;读的主体表面上是学生,但是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即便读,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这样,读的主体本质也成了教师。因为教师在授课之前,是花了大量时间研读文本的。这样一来,阅读教学就成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刻意寻找教材中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并通过所谓的引导、启发将此批发给学生的一种活动。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阅读远没有得到落实。另外一种常见的阅读方式,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最常见的,那就是闲读,不带任何预设目的,随兴而起,随性而读,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读到尾,读完,也就完了。这种闲读,虽然表面上是个性化、独立化、自主化的,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严格意义的“阅读与鉴赏”,它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的消遣。由此说来,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与鉴赏”目标绝非易事,而事实上,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低下也正好对此作了注释。

阅读学原理告诉我们,阅读是由阅读客体(文本)、阅读主体(阅读者)和阅读本体(读者阅读书本的实践活动)三者组成的。当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不是通过阅读本体而是通过第三者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来构成这个系统时,这种阅读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如何构建学生与文本、与教材编者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搭建起基于“自已的阅读鉴赏心得”的交流平台并完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选择批注式阅读教学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新课程阅读教学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和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研究综述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阅读的方法。说它传统,是因为古已有之。“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浙江文艺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89页)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魅力四射,以至文坛上出现了无书不评的蔚然奇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毛泽东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他读过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全书 10 万多字,但在书的空白处毛泽东的批注就有 1.2 万多字。他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杠等各种符号,联系中外先人的学说进行分析、综合、评论,批语言简意赅,别具新思,耐人寻味。198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收集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读过的不少哲学著作而写下的大量批注;200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张贻玖著的《毛泽东读史》一书。毛泽东酷爱读史,并写下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往往妙语联珠,风趣而有哲理。在这些批注中有他某些思想观念的雏形,流露着他的感情和性格,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本书以介绍毛泽东读史时写下的大量批注为主,在讲解批注的过程中,介绍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历史知识、读史爱好及史学藏书内容。

说它新鲜,是因为这种写于书眉页册、在只言片语中立论的传统阅读方法在二十世纪的新文学借鉴西方的创作和评论之后,渐渐地被西方那种独立发表在报刊上的宏篇大论式的评论方式所取代,批注式阅读只以个人阅读的习惯和方式而存在于现实中。同时,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也没有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教师开始将批注式阅读教学引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如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孙立权老师开展的“批注式阅读”课题研究就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而同时,一些教材编写者也开始有意识地为批注式阅读提供舞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编写就体现了编者这一考虑。编者在专题说明中指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于是,编者以“对话栏”的形式在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留下了十七处评点,其内容关涉文本的思想、写法,也含有编者自己阅读的感悟、思想。同时,编者在第二板块中以“对话栏”的形式留下大量的空白地方,要求学生“结合对本专题其他作品的研读,从上面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在对话栏中进行评点,评点时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然后将评点和同学交换阅读”。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与必修课本相配套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选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在文后的“评价与应用”当中,对批注式阅读即评点作了介绍,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一章全文与脂砚斋评点,并试着将‘绛珠草与神瑛侍者’一段,加以点评,表达自已独到的见解”。这些要求和安排,很明显,批注式阅读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肯定。

三、研究思路

1、主要概念界定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上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记录自已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悟,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突出重点,启发思维,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的读书方法。“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随读随注。个体的阅读实践是批注的前提,而批注又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地领会文本,还要跳出文本,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文本、自我以及生活之间的多重对话,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批注式阅读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它倡导自主学习,突出了阅读中学生的主体位置;它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强调多边对话,有利于启迪智慧,涵养性灵。

2、研究预期目标

①通过对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研究,探索和认识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规律、优缺点等。

②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操作流程。

③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结集出版教师批注式实践与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式阅读作品选。

3、研究内容

①新课程背景下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及价值。②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的对比分析。如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方法、一般要求,批注式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异同点及其优势与劣势分析。

③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操作流程及其规律。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指导,如何在课堂45分钟教学中开展好批注式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批注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等等。④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延伸及管理。

4、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总结法等科研方法,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反思,不断总结和修正行动及目标,以期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研究实施

(一)本课题预计二年完成。2009年9月——2011年9月。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

①文献研究:了解批注式阅读的一般方法、要求、历史源流、前人成果,汲取当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优秀成果。

②确定研究人员,统一思想,制订研究计划和课题实施章程。③探讨批注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操作流程,并选择部分班级开展前期的实践,以获得初步的材料。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

①参与实验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②定期举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公开教学。

③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反思行动,交流看法,总结经验。

3、结题阶段

①2011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形成成果。②2011年7月至8月,完成成果鉴定和评价。③2011年9月,教师研究论文及学生批注作品出版。

(二)人员分工陈梦龙

课题总体设计

温州市第21中学

高级、教研副主任周凡

研究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高级、语文组组长潘小炜

课题实施的管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备课组长鲍海蓉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蔡舒雯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林斌斌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一级周亦丹

课题实施及数据、资料整理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陈涵

资料收集、整理与结题

温州市第21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下载《“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批注法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范文模版)

    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高中语文体悟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杨帆 课题核心组......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郑国民 李煜辉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形态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等问题,作为对实然问题的回应与破解,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充分......

    乡土文学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乡土文学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庄浪县第四中学 高 艺 电话:*** 1.乡土文学的概念界定 “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以彭家煌、......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已经进入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教学的载体——网络教学平......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映射真实世界的情......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

    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张远礼今年秋季,广东开展了新一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各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

    高中语文教学批注阅读法之应用

    语文教学中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之应用 内容提要: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相应,教材增加了有关搜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