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山区扶贫开发模式
创新山区扶贫开发模式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新县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8万亩,山场面积188万亩;辖16个乡镇区20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
扶贫开发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来,新县弘扬老区光荣传统,抢抓机遇,大打扶贫开发攻坚战,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9.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0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攀升至全省第46位。
一、主要成效
一是贫困村、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较快。全县累计解决了2.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55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485元增加到4180元。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00余万元,在55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新修村组水泥路208公里,解决1.4万农户饮水困难问题,整修塘堰坝140多处、渠道3500米,对210户915人居住在深山区贫困群众实行移民搬迁。
-1-
三是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对象和贫困乡镇村组干部7000多人次、农村贫困劳动力9409人,转移就业人数9210人,使贫困群众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雨露计划”打造了新县涉外劳务品牌,全县常年在外国务工人数维持在5000人左右,年创外汇6000多万美元,外派劳务人数、涉外劳务收入、外汇存款余额连续十二年位居河南省县级首位。
四是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化项目贴息、财政小额信贷贴息、科技扶贫等项目实施,发展板栗41万亩、银杏5万亩、油茶12万亩、茶叶23.8万亩、杉木30万亩,林果总产值10.5亿元,成为河南省第二林业大县。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扶贫开发工作方案,细化分解扶贫开发任务,将扶贫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发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带动作用。通过整村推进实施“五通、两建、两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成果共享”的原则,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2-
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发挥聚合效应。全县累计整合部门资金3484万元,新建改扩建塘、堰、坝、渠140多口(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74公顷,解决1.4万农户的饮水问题。
3、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激发了扶贫开发工作活力。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把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广大群众积极性高、制定的措施切实可行的贫困村优先开展整村推进;对部门扶贫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坚持择优扶持,优胜劣汰,谁的项目好就扶持谁,谁的项目群众受益大就投给谁,谁的项目吸纳的劳动力多就帮助谁,谁的项目辐射带动能力强就倾向谁。
4、开发产业,增收富民,增强了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实施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后的贫困农民95%以上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异地转移就业。积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累计发放贷款4400万元,受益贫困户2200多户。全力开展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扶持羚锐制药、新林茶叶、安太山野菜等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和“公司+农户”等帮扶形式,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党的扶贫方针、政策,立足新县实际,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
-3-
整村推进、雨露培训计划、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新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4-
第二篇: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全省扶贫开发工
作会议典型材料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邯郸市人民政府
2005年6月
我市根据新时期扶贫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把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围绕我市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先导作用,以项目为基础、园区为平台、科技示范为手段、脱贫致富为目的,集人才、项目、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一体,形成了县有扶贫科技示范园区、乡有扶贫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多层次科技扶贫示范体系。五个扶贫重点县已建成8个扶贫示范园区,园区面积达到8000亩;建成84个示范村;涌现出1480个示范户。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优选项目是基础
项目的科技含量、外在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科技示范工程的成败和扶贫重点村(户)的切身利益。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面向优选项目。一是面向市场选项目。项目的确定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当前市场、1未来市场,避免生产与销售的脱节。二是面向主导产业培育选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优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确保新上项目能够拉动和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后劲和可持续性。三是面向资源优势选项目。把项目的确定与当地资源优势、传统种养习惯、群众内在积极性结合起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增强贫困群体抗风险的能力。三年来,引进和嫁接种植优良品种70个、养殖品种12个;8个园区与34个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和引进中、高级人才47名。有260人既是项目业主,也是科技带头人。
二、园区建设是平台
扶贫科技示范工程是以园区为龙头,科技示范村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点,带动广大贫困户脱贫为根本目标的新型科技扶贫模式。一是示范作用,即通过园区的示范,把新品种、新技术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每个园区都设有试验区、推广区,让群众亲眼目睹学以致用。二是带动作用,即把成功的项目向扶贫重点村、户进行推广。8个园区仅周转羊就带动起70个示范村、1200个示范户。三是培训作用,即为贫困村培训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每个园区都有培训场所,聘有专业技术
人员,有专门培训经费,两年来,利用园区培训农民20000多人次,其中1300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四是市场化作用。即为贫困村优良品种的引进和产品销售提供平台。
三、机制创新是关键
我们主要进行了两项创新。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明确了“用活政府扶贫资金、撬动群众自有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的总体思路,拓宽了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开发型、嫁接型、扶贫主导型、下岗职工投入型和招商引资型五种融资渠道,实现了扶贫科技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多元化。如:经济住房中心投入1600万元兴建广平县扶贫示范园区;涉县园区制定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开招商引资,引进养殖大户18家,资金1200万元,在科技示范村、户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利用政府补助激活群众自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使政府与农民的投资比例达到了1:1.1。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园区法人的经济利益的有机统一,市先后出台《邯郸市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管理意见》等3个规范性文件,就园区的发展计划、形式和内容等作了具体要求,明确“八有三提高”:八有:有详细的发展规划,培训基地,规范的运行模式,体现本县特色、符合扶贫性质的标志性建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措
施,详细的档案资料,科技实验场地,稳定的技术依托。三提高: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园区以独立法人经营,县扶贫办以扶贫资金补助为条件,双方签订《扶贫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共建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园区与扶贫机构的权力与义务,达到了政府、园区法人和贫困户三方利益的统一。
四、强化服务是保障
市委、市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多方面为示范工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一是技术服务。整合农、林、畜、水、科技等部门的力量和优势,在种养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优种采购、节水灌溉、科学栽培、防疫灭病等方面技术。二是人才服务。从03年开始,每年从扶贫重点村中优选100名高中毕业生到河北农大学习,政府提供补助,为贫困村(户)接纳先进技术培养和储备人才资源。三是资金服务。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科技示范村(户)提供小额贷款,仅魏县就为600 个蔬菜示范户提供了480万元的资金支持。
科技示范有力推动了我市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是加快了整村推进步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为重点村、户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
膀,全市有258个村、28万人口如期脱贫,60个村由原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去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比当期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出4个百分点。
二是形成了主导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魏县的果品、花卉、无公害蔬菜示范区已带动6个乡(镇)的16000贫困人口发展小杂果、蔬菜种植。涉县养殖园区的发展,迅速带动起40个村从事养殖业,全县优质羊存栏达到5万只,关防乡后岩村周转羊达2000多只。
三是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新生的扶贫力量。政府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了由依靠政府向“三元化”(政府、民营企业家、扶贫对象)转变,政府资金投入也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8个园区4100万的总投资中,民营企业(包括工商资本)、政府投入的比例为85:15。示范村吸收群众投资1200万元,是当期政府投入的40%。借鉴科技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的运作方法,三年来组织46名民营企业家投资2亿元,新上扶贫项目53个,带动4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四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扩大了扶贫成果。在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上,实现了由平均分配向主导产业倾斜的转变、由资金到村、到户向项目效益到村、到户转变,发挥了项目的整体带动作用。
第三篇:模式创新材料
“三助式”教学模式
三、模式概括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暂定为“三助式”,即自助(自主学习)、生助(合作学习)、师助(教师提点)。这一概括体现了现今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简提炼。
四、工作重点及措施
学案作为落实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凭借,本阶段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案设计的研究、学案使用的检查、使用效果的评价上。
目前我们的学案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1、学习目标:这是学生学习前对自己学习方向的把握,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效果的凭借。
2、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自己的学习。
本学期我们将重点改进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的准确、详细和便于评价和操作。
3、自主学习:这是我们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较难落实到位之处。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固定学生自学时间、检查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学情况调查问卷以及学生自学能力期末评价等方式力促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切实落实到位。
4、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最易流于形式,往往出现学生表面交流实则部分学生一言堂或未就根本问题组织交流等情况。本学期,我们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难点,探讨合作学习内容,改进合作学习方式,务必使合作探究发挥出学生互帮的效果。
5、展示:展示作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标志性环节,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展示、生间交流和不断矫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趋于准确和全面;教师适时而有针对性的质疑和点拨,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渐趋深入。
本阶段,我们将主要研究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思考,逐渐达到对问题理解的深刻,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反馈:这一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练习,教师能够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弥补和改进教学。
本环节,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设计的多角度、多层次上,使不同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更要通过反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⑦我的收获:这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场所。学生通过对照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以及反思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
本环节,我们将由学生自评逐步扩大到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上。
一、含义
自助(自主学习)、生助(合作学习)、师助(教师提点)。
二、操作
这一概括力图体现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简提炼。
“三助”是教师教学的三个阶段,更是学生学习的三种方式。
1、自助
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形成学习方法的过程。本阶段,教师较少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自领悟和个性化理解。具体操作为:
了解学习目标→自学课程内容→完成学习提纲→尝试解决问题
2、生助
是学生通过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各自学习成果的过程。本阶段,教师设计学生有必要且急于交流、较难独立完成或有可能产生歧义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拓展思维。具体操作为:
同组交流学习重点或难点→小组基本达成共识→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组间相互质疑和印证
3、师助
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逐步达到对知识准确理解、全面理解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师助既有突出体现环节,也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帮助主要体现在:为学生设计学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质疑问难、矫正学习等。具体操作为:
设计学习提纲→了解学习状况→质疑学习重点→矫正、深化知识理解→检测学习成果
三、说明
教学模式的环节基本固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在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学习环节。如:环节的增减、顺序的调整、时间的分配等。
二、导学案的设计
首先我们确立了学案的地位和作用,即学案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内容为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指导学生应该运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按照怎样的顺序?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要学会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案进行了重新规划:导学案主体分为“导”和“学”左右两部分,左面为教师的指导性、提示性语言,告诉学生每一步通过怎样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怎样的目的;右面为学生在自学时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一调整,将学案和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规范,更有使用价值,更便于师生操作和使用。
三、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学科特点不同,但规律性是一致的。我们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1、情境的引入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必要性,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初步的思考
针对学习内容,教师设计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尝试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进程。其目的在于打开学生的思路,确定思考的方向。
3、充分的自学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的基础上,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自学,敢于“浪费”时间。
4、自由的交流
设计学生有必要且急于交流的内容,一般除了交流自学内容以验证学习结果外,教师还要设计学生较难独立完成或有可能产生歧义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拓展思维。如句子的理解,规律的总结,方法的差异,感受的独特等,以达到多种思考方向的借鉴。
5、教师的引领
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给予适时而有针对性的质疑和点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渐趋深入。
6、效果的反馈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紧扣本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习题,巩固当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要体现层次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促进优生的成长;反馈内容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小组建设日渐成熟,小组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案设计日趋合理,教师运用得心应手;教学环节相对稳定,已形成模式。
第四篇:广元朝天山区发展模式
广元朝天:四川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样本
5月的广元市朝天区,春潮涌动,千帆竞发。
风生水起的工业园区、繁荣兴旺的商贸流通、千帆竞发的项目建设现场,从曾经的经济“短板”到如今主导产业清晰、龙头带动明显,朝天县域经济的变化翻天覆地,正处于了最火热、最繁忙的发展时期。
2012年7月,朝天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
2013年8月,新华社《内参选编》刊发《山区最穷县何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广元市朝天区发展启示录》,对朝天区县域经济发展作了肯定。
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说,朝天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川陕革命老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在四川省山区欠发达县区底部突围、追赶跨越的过程中,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和“依托资源抓发展、围绕市场兴产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文化推动、民生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轨道,演绎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朝天速度”。依托资源办工业
5月6日,朝天区七盘关工业园。
投资50亿元以上的七盘关国际石材城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负责人李才明介绍,目前石材城一期场平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正加快安置房勘察设计、水电接入等工作,陶家嘴、亢家湾矿山均已开采投产,“万亩石材城、百亿产业园”的发展新格局渐行渐近。记者翻开《朝天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规划10平方公里的工业“一区四园”发展格局令人振奋,已建成6平方公里园区。
朝天区成功引进建成地震后全市首个超1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的海螺水泥项目,建成投产海螺塑编项目,引进开工砂石骨料项目,正在引进水泥制品等下游项目,全面建成年产值达24亿元以上的大巴口建材工业园;七盘关食品和农特产品加工工业园的西储粮油、棒仁核桃等10余个项目正加快建设,建成后年产值可达到25亿元以上;仇坝新能源及循环经济工业园内总投资达34亿元的凯迪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羊木矿产资源转化工业园中太阳坪金矿等项目建设加快。
大园区承载大项目,大项目促进大发展。
2013年,朝天区规上企业总数达到25家,较震前翻了一番,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是地震前的10倍,年均增长34.2%;仅海螺水泥1家企业就实现税收1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60.9%,工业化率达49.1%。
该区经信局局长谢宗海信心十足:“今年,我们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产业五个主导、布局一区四园、路径依托资源、措施着力链条、总量突破百亿’的‘三十字’工作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山区新型工业化路子。” 突出特色强农业
连日来,位于川陕交界处的朝天区转斗乡较场村,随处都能看到核桃种植户们忙碌的场面。
“我昨年核桃收入5万多块钱,今年还将有一部分要挂果,趁着天气好,好好管护一下,今年再给我多挣些钱。”校场村六组村民赵玉国一边给挂果核桃树除草,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较场村核桃产业基地占地2000亩,覆盖5个组,涉及232户,是朝天现代核桃产业示范园“一心四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桃立体种植模式示范基地。基地现有核桃树45000余株,单株产量4千克,核桃总产量达150吨,产值达600万元;林下套种小花生等作物,产值达450万元,基地总产值达1050万元。
转斗乡党委书记马继章说,预计三年后进入核桃盛产期,核桃亩产值可达5000元,林下花生等作物亩产值可达3000元,基地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亩产值达8000元,人均增
收10000元以上。
这仅是朝天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切片。
近年来,朝天区按照“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好五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五条新村示范走廊、解决五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四个五”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山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据了解,朝天已经建成核桃、蔬菜、土鸡、食用菌、蚕桑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
3.5万户农户连片发展五大农业产业69万亩,核心区内农民人均实现现金收入6713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朝天核桃产量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区首位,“朝天核桃”成功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朝天成为中国核桃之乡、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可产量65万吨,远销省内外40余个大中城市,朝天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该区蔬菜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户有近1万户,超过5万元的农户有1800余户,最高户收入达30万元以上。
朝天区委农工委干部李义说,我们目前已建成曾家山、广陕高速朝天段、转-马-文、沙-曾-平4条百里新村示范走廊。
该区还坚持扶贫攻坚“12345”工作思路,县级干部带头联乡包村帮户,1500余名机关和乡镇干部每人每年帮扶1户困难户,实现扶贫攻坚全覆盖,累计解决1.9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5.51万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2013年,朝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省同类县区第4位、全市第1位。全省扶贫重点县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现场会也在朝天区成功召开。
发展旅游壮三产
5月1期间,朝天区迎来了由西南铁路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专列,来自辽宁、浙江、湖南等地的千名游客尽揽朝天风光。
朝天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蜀道文化旅游和生态养生基地”,以“创A创星创收”为抓手,加快旅游产业化,以旅游产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提升。目前已成功创建明月峡、曾家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水磨沟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启动创建龙门阁国家4A级旅游景区,蜀道文化和生态养生两大旅游文化品牌基本形成。2013年,朝天区接待游客2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67亿元,分别增长26%和45.8%。
朝天辖区拥有宝成铁路、京昆高速、108国道和在建的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等交通动脉,是典型的“川北门户”,商贸物流条件极佳。目前,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商贸流通网络,物流发展纳入全省规划,“一港两园”规划加快实施,“川陕结合部物资集散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统筹城乡促共融
5月6日,记者在朝天区羊木镇看到,统筹城乡让该镇繁荣兴旺:建成了广元市首个乡镇教育园区、全省首批乡村少年宫、全省首个“老幼一体”日间照料中心„„
当地农民可在家门口上班,可在附近的工业园、农业园务工,拥有30分钟“医疗服务圈”和10分钟“文化服务圈建成”,农村群众看病、就业、养老、文娱、购物、办事等方面的问题有效解决。
羊木镇作为四川省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镇、2013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21个重点镇之一,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贫困山区集约高效、社会和谐、特色鲜明和城镇村共建共享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朝天区住建局局长李治成介绍,朝天围绕建设广元城市北部中心,正按“一心两翼三大走廊”规划布局,遵循“一心两翼带全域,四位一体促发展”总体路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推进“产城一体、园城一体、产村一体”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路子。
朝天坚持“产城一体”,加快朝天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提升“栈道之都,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影响力,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震前0.99平方公里增长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震前1.2万人增长到4万人。坚持“园城一体”,加快羊木、中子两大经济综合体建设。坚持“产村一体”,加快集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先后促进6万余人到城镇和聚居点安家置业。2013年,朝天区城镇化率达29.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较地震前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改善民生强治理
朝天是盆周北部连片贫困山区,也是北向进出四川的门户,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地理位置重要特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异常重大。
为此,朝天坚守“改善民生做加法、维护稳定做减法”的理念,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惠民,近年来先后投入民生资金34.96亿元,累计解决了15万人的行路难、9万人的过河难、10.1万人安全饮水、9.6万人用电难、9万人收视难问题。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大调解体系,在城镇探索推行“图解社区”模式,在乡镇建立“一办三大中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认为,近年来,朝天区成功应对了多重挑战,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了重大考验,县域经济视线里跨域发展,开创了建区以来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局面。
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这样阐释朝天的成功之道:发扬“自强不息、团结拼搏、不甘落后、永争一流”的 “朝天精神”,不断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动力。一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认准的目标、定了的事情,不争论、不懈怠、不折腾,坚持不懈谋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二是依托资源抓发展。立足全区的优势资源,加快资源就地转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三是围绕市场抓产业。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区“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力整合项目资金,每年扎扎实实抓几件事情,做到“五指握成拳”,杜绝“遍撒胡椒面”;五是一以贯之抓落实。区四大班子从自身建设抓起,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坚持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一以贯之,确保各项部署有效落实。
第五篇: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16个县区列入武陵山区范围,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武陵山片区共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规划提出要将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确定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贵州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以上,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6.6%以上;总人口611.8万人以上,其中农村人口583.3万余人。新世纪以来,贵州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2010年,减少贫困人口83.7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6个百分点,但总体上该区域仍较落后,16个县中,有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将为这些县市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纳入试点范围,对于这些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推进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必须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强学习,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玉屏片
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加强规划项目等工作的对接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加强培训新型农民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置于城乡就业工作的大范围中统筹考虑,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
二是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三是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
训机构应梳理 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
四是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六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探索“后发赶超”之路。
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铜仁市重点规划布局了包括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大龙经济开发区在内的12个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亿元。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6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5亿元,已投产项目55个,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3
5亿元。
铜仁市依托贵州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民族制药业等新兴产业。目前,铜仁市初步形成了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和冶金、化工、建材、能源及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园区产业格局。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机遇,铜仁市将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扩大投资为推力,以产城一体化为主抓手,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