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石山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大石山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自治县扶贫办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大石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钱少粮、缺衣少住、入学就医和群众饮水困难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闭塞的信息、脆弱的经济基础,犹如一道道鸿沟,严重制约着大石山区特困村群众发展。
一、大石山区基本情况
石山地区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土地极其稀缺,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而本地区工农业不发达,无力吸收过剩的劳动力,由此造成石山地区的贫困。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少,除一小部分地区是峰谷平原外,绝大部分是石山坡地。但是,这些区域却聚集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低比较少,土地又贫瘠,耕地短缺,决定了石山区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以摆脱贫困。
二、大石山区的主要特征
一是贫困面广。石山区所属的县、乡镇、村都是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新阶段重点扶持对象;二是贫困人口多。按照新调整的1196元贫困人口标准测算,大石山区的贫困人口占的比例多;三是贫困程度深。大石山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特点各不相同,有的缺粮,有的缺钱,有的无住房,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的相对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旧观念依然存在,自我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近年来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搞好石山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目前,就我县而言,全县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99个,占全县村级数的70.2%,有贫困人口 7.23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9.05%。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95元,位于全区倒数第一。全县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在综合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同时,由于脱贫标准低,生产条件和科技素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绝大多数脱贫人口容易返贫,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二)面临发展基础的制约。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小、市场需求弹性小,而且附加值低,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拉动作用受到限制;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95元,分别比全区、全国低3224元 和1848元),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少,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基础条件薄弱,石山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三)面临着环境因素的制约。从环境方面看,石山地区贫困人口多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贫困人口甚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脊,主要靠牛耕锄挖,劳动生产率低下;一些地方石漠化比较严重,既缺水又缺燃料,失去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石山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滞后,开放程度极低,对外经济交往不多,外来投资者少,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发展。
(四)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瓶颈制约。一方面,石山地区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
构调整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乡镇各站(所)科技人员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几分几合,事权、物权属乡镇直接管辖,其工作精力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乡镇的“中心”工作上,几乎没有时间投入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五)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群众普遍思想观守旧,视野不开阔,多数人沿袭古老的生产方式零散生产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自给自足观念严重,市场概念模糊,信息不灵,不知道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专业化生产观念等等,使特色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四、对策思考
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石山地区农村贫困的问题上,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政策支撑,只是简单的强调农民需要资金、技术和把资金、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政府人员的“一厢情愿”。开展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同时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通过创科技扶贫方式,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些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广泛渗透到农业产业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促进石山地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石山区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一时无法改变。要实现贫困人口长期摆脱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作好“两个转变”,真正树立科教兴县和科技扶贫的思想,以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帮助、扶持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具备积极参与致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为手段,利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其主要对策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搞好石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地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臵,落实好县、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格局。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看扶贫开发成效,要看群众是否解决温饱,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否改善。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帮扶。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联系一个贫困村,帮扶一个贫困户。乡(镇)和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都挂点帮扶贫困村,并明确了帮扶时间、帮扶目标、帮扶方式和帮扶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包村单位的各种优势,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科学知识较为丰富和信息较为灵通的优势,为贫村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石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部门,要把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扶贫、计划、交通、水利、电业等部门配合做好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上级分配给我县各项财政扶贫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农业和林业部门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各项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宣传部门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政策,鼓舞干部群众的斗志;财政、审计、纪检部门做好扶贫资金的管理、审计和监察,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执行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认真巩固“两基”成果,农、科、教互相依托,努力提高石山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力开展
科技普及和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乡土人才”和新一代农民,通过典型引路、科学示范,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心底里激发“不应苦熬,但要苦干加巧干”的强烈持久的脱贫致富的欲望,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培训网络,增加培训投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石山地区贫困农户手中,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同时,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重点对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扶持、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创建一支科技扶贫的“永久牌”工作队伍。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当作扶贫工作一件大事来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成立组织机构,健全信息网,建立健县、乡、村劳动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劳务信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工作站,为他们排忧解难,收集和向本地区反馈企业的用工信息;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1—2门就业技能,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参与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创办企业开发地方特色产品;采取亲情招商办法,鼓励在外本县籍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经济能人回乡创办企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本地转移就业。
(五)抓好生态扶贫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防止掠夺性开发,以自治区开展“十百千”项目为载体,在石山地区贫困村特别是大石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就如我县大力发展毛葡萄产业,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分,打好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种植、群众容易接受的,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和用材林。继续推广使用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薪柴消耗,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创造条件。
(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是扶贫开发工作最根本的措施。加强以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建设为目的的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组织科技进村入户,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引导贫困农户学技术、用技术,提高种养加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七)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提高扶贫效果。扶贫资金 管理使用要实行“阳光工程”。在资金使用上,要按照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每年制定的计划,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并实行张榜公布,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严格推行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计划执行,由项目实施单位提交项目执行计划。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展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按省市要求,专户储存,捆绑使用,由县扶贫、经发部门共同监管使用,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扶贫项目一律实行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验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到村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及时报告,并纠正处理。
第二篇:浈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浈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帮扶干部的倾情帮扶下,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浈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需帮扶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93元的相对贫困户有283户958人,其中需要帮扶的有劳动力贫困户244户904人,分布在3个镇的5个行政村,其中新韶镇黄浪水村25户68人,犁市镇溪头村31户94人,花坪镇花坪村35户134人、奎塘村79户311人、长地头村74户297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户。区直部门和对口帮扶
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浈江区2013年-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分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家庭经营、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村村有规划,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扶贫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计划。明确提出了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区直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贫困村给予人、财、物、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该优惠的优惠,该配套的配套,该服务的服务,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2013年财政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总计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已达到140多万元。
五是制定措施。为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整体效应,我区提出和坚持了“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大干大扶、先干先扶和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近几年来,区“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共筹措8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对贫困村贫困户种养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并成立农民专业
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种、养、加和产、供、销后顾之忧,使种养殖户购销有了保障,收入有了保证。
六是强化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各帮扶单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种养培训班10多起,联系职校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5起,受教育贫困群众人次达300多人次。我们还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贫困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在种养业开发上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有关帮扶单位还协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和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力,帮助他们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区扶贫工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看到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
一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对口单位把对口帮扶当作负担,加上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有些单位有其名无其实,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严重地影响了对口帮扶进度。三是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培训进间短。
四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区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五是村集体脱贫与农民个体脱贫不甚协调。目前扶贫模式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是要实现整村脱贫,形成整村致富的氛围。但贫困村内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中几乎一致是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工程,但对贫困户个体的脱贫扶持似有不足。
六是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比较低。虽然这几年我区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这种状况会造成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二是由于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因此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三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扶贫的效果,这同样也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
四、扶贫开发工作应对措施
目前,全区有985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3480元)以下,共涉及5个村。
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选好项目。按照扶贫“双到”工作要求,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搞好规划,通过
好中选良,良中选优等的办法,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资源、符合村情民意,并效益好、参与和收益人多的名、优、特、奇、新的种养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可实行“公司+农户”和“集体+农户”及村与村、乡与乡连片开发。并由“整村推进”向“区域”推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推向市场,增加收入。
二是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认真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对贫困残疾家庭、独生子女户和优抚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加强同区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扶持。同时,动员富乡、富村、富户与贫困乡、村、户结对帮扶和邻里互助。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贫困村做贡献,实行互惠互利,使全区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区扶贫办要及时掌握和协调涉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企业的用人计划和就业信息,为贫困乡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并搞好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受训人员要达到200人次以上,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人次以上,户年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四是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首先要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采取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等手段,培植扶贫龙头企业,同时,抓好扶贫
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 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要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为辅、国家予必要的扶持”的扶持政策,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围绕扶贫“双到”战略,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对项目好、效益高、参与人多、前景广阔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坚持“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实行重点扶持。对重点扶贫项目,重点扶持,确保其项目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各类扶贫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实事求是写出书面报告,认真填写预算和验收表,申请和预算报告,扶贫办要坚持“报项目必看,完工后必验,合格后必付”的原则,确保项目真实可靠、真正见到实效。对下拨的扶贫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把资金使用关。首先要规范财务报帐手续,严格财经纪律,要实事求是的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并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上级和群众的监督。要经常督导检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截留挪用及贪占、私分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2014年9月18日
第三篇:浅谈控申科的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控申科的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控告、申诉部门作为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窗口,在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当人们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向控申举报部门反映时,控申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查漏纠错,打击犯罪,维护无辜群众的利益。第二,控申科作为检察机关最前沿的“窗口”部门,在侦查、起诉等刑事诉讼环节中出现的,以及法院生效形式判决、裁定中出现的冤错案件,最终都需要在控申部门得以发现并纠正。
现实中,上访活动的形式日趋形式复杂多样,一些上访人情绪过激,言辞激烈,行为冲动,更有长期无理纠缠、重复访、越级上访等,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结合本地实际,简单谈谈检察机关控申部门该如何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控申部门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困难
1、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控申工作认识不足。尽管检察机关的反腐查案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查案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有多数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职责、职能不了解,尤其为一些村里的群众。他们发现重要犯罪线索后,往往不是到检察机关举报,多数人习惯于忍气吞声、担心受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而不知如何维护,致使有价值的案件线索流失。同时,社会是以经济发展为主流的,各级宣传部门只侧注重经济发展成效方面的宣传,轻视甚至忽视了反腐败斗争、特别是查处职务犯罪大要案的宣传报道,导致大多数人对职务犯罪活动持观望态度。
2、规章制度不健全,影响了群众积极性的发挥。第一是举报人保护制度、保密制度不完善。群众担心举报泄密,自身及近亲属遭受打击报复。举报线索在分流中,无形中在为举报保密工作留下了隐患,影响了举报积极性。第二是举报奖励耗时长。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一般应当在判决或者裁定生效后进行。从举报人向检察机关举报,到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审查起诉、到法院一审、二审,最终得到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历时太过漫长。严重影响了群众举报、反映问题的积极性。
3、检察信访工作范围过广。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通过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确实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信访事项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下,通过信访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得到解决。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诉讼活动中承担着监督国家法律正确实施的重任,对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有着监督制约作用。同时检察机关对所有信访问题,无论是否涉法,也无论是否属于检察机关职责范围都予以受理,并按照使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办理答复,这就更使群众偏爱到检察机关信访,他们宁可到检察机关上访也不去其他政法机关上访,从而使检察机关的涉法信访总量上升。
4、作案手段隐蔽,举报线索发现困难。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多属深层次、智能犯罪,一般他们在作案时就做好了防范和反侦查的准备工作,再加上一些犯罪分子在本部门位高权重,利用手段欺下瞒上,致使知情者甚少,既便有知情人不是被“好处”堵住了嘴,就是其作案的同伙。他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只要不危及其切身利益,一般不会举报。结果使得一些案犯不仅胆大妄为,而且隐蔽较深。
5、证据意识不强,发掘案源水平不高。目前,相当多的侦查干警过分依赖群众、单位举报和移送案件的有关单位,发现犯罪的渠道和途径较为单一,办案中就事论事、简单核对,不能够深挖细查,自行发现犯罪线索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对各种犯罪的规律、特点、趋势缺乏深入研究,对犯罪的发展变化反应不快,从而使侦查工作陷于被动。
二、控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提升控申工作水平
1、完善检察机关举报人及线索的保密制度,严格管理举报线索,健全举报保密制度。一切线索应由专人负责,规范内部等级,减少涉密人员范围,对移送其他部门的举报线索,严格办理交接手续,使举报线索去向清楚;应当规定,凡是线索来源于举报的案件应隐去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信息,防止因可能接触到案卷的人走漏风声而泄密,从而避免造成举报人及近亲属遭受到人身财产损失的情况出现;同时,受理举报机关理应负起指导举报人强化自我保护的责任,要求举报人在生活中情绪激动时、醉酒时、闲聊时集中注意力,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因言行失慎而暴露;对保密的程度、范围、泄密后的责任追究以及相关补救措施等应当做具体规定,而且应当将相关保密规定法律化、制度化,增强其约束力,避免有关保护举报人的条款形同虚设。
2、搭建多元化宣传平台,拓宽检察宣传方式。通过“检察开放日”、“举报宣传周”等各种形式,深入乡镇村场设点宣传,进村入户一对一讲解,流动宣传车沿街宣讲,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电视台播放,漫画宣传册生动描绘检察工作,粘贴检民联系牌方便群众随时联系等方式,使检察工作宣传做到有声有色有图像,在形式多样的宣传中扩大检察工作知晓率、影响力,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理性解决问题,避免因信息不通而导致越级访、非正常访、重复访的情况发生。
3、畅通信访受理机制,拓宽群众控告申诉举报渠道。构建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受理平台,依法受理群众各类诉求。在保持举报电话、来信、来访等传统信访受理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作为接访工作平台,创建网络举报中心QQ、开通举报邮件受理平台等,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利用远程视频接访系统,着力提升信访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硬件保障水平。
4、加强学习,切实提升控申干警综合素质。能否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充分履行控申职能,关键在于控申检察干警两个素质的提高。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是做好控申工作的前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控申队伍建设。要提高控申干警的竞争意识和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增强服务意识,要做到“一幅笑脸相迎,一杯热茶让座,一片诚心办事,一句暖言相送”。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听取、细心相询、爱心相待、热心相帮,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认真负责,负责到底;要充实控申队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调整到控申部门中来,要保持控申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加强学习,积极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控申干警执法办案的公信力、化解矛盾的高效力、群众工作的说服力、“桥梁纽带”的亲和力、监督配合的聚合力、语言文字的表达力。
5、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推进涉检信访工作。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积极推行领导包案、下访巡访、联合接访、挂牌督办、责任追究等工作方法,加大涉检信访排查化解和案件办理的力度,确保案结事了;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涉检信访信息分析,查找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执法规范化的措施。要加强举报工作,加强对职务犯罪线索的管理,跟踪催办、督办,防止线索处理的随意性;加强对存查、缓查、查后不立案线索的审查和监督。
第四篇:浅谈当前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当前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自2002年以来,陕西省在全省全面试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至2005年已全面取消了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从其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目标,但正是因为农村税费改革,对那些工业欠发达以农业为主地区的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带来了一个不小的冲击,相继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出台相关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势必进一步恶化乡村两级政权存在和运转环境。通过深入武功县各乡镇进行调研,我们对该问题作出了一定的分析,以期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财政收入锐减,收支缺口增大
在农村税费改革前,乡村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国家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比如武功、礼泉等县其财政收入大部分是以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为主要构成,特别在乡镇一级政权,由于历史的原因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不可能给乡镇财政带来任何稳定的收入,所以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主要以农业税为主体)是其唯一的合法规范的收入来源,也是维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再加上“三提五统”等自筹资金,基本上能够满足其正常运转之所需。而在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契税三大块来构成,由此可见税费改革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结构,堵住了乡镇财政收支疏漏,但同时也给乡镇财政套上了紧箍圈,使乡镇财政收入不断萎缩,特别是我省的农税改革政策是2002年全面取消农特税,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也就说从2005年开始,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税部分将被完全减除,仅剩下数额很小,征收难度很大的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来构成乡镇财政的收入来源,就其目前状况来看,根本不可能满足乡镇政权运转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乡镇财政收支缺口,亦有进一步加大乡镇债务包袱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乡镇财政资金溃乏,也会对乡镇各项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各乡镇承担的公益事业亦然很多,如乡村教育基础设施维护,水利建设维护等,以及民兵训练优抚计划生育等。也就是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的锐减与乡镇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资金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将会是乡镇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瓶颈。
二、财政负债沉重,业已形成财政危机
近年来乡镇政府债务包袱不断加重,进一步形成财政危机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具统计,截止2004年底,武功县乡镇政府直接显性债务为6086.3万元,其中税改前形成债
务5189万元,税改后形成债务897.3多万元,并且村级债务也相当普遍,少则几十万元,沉重的债务包袱已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毒瘤,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为了按时给干部职工发放工资和福利,由乡镇领导或财政所长出面向上级部门或有关金融机构借款资金形成的债务;二是前几年,农村基础教育达标,发展乡镇企业或乡镇投资办企业后倒闭形成的贷款;三是乡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上级配套工程资金要求按比例分级负担所形成的债务,如水利工程、修路,农网改造等;四是上级部门下乡“检查”“考察”以及乡村跑关系办事情等形成的招待费等;五是农村站基金会因经营不善遗留的不良债务;六是多年来乡村两级政府为按时完成各种征收任务,事先垫付的各种农户欠税,欠费等形成的“借或贷”债务。从其构成上看,既有金融机构贷款,亲戚朋友贷款,也有赊账或“打白条”等。
三、机构臃肿,富余人员分流困难
由于二00二年全国性的机构改革进行的不太彻底,各乡镇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比如武功县除少数部分乡镇的工作人员在税改后比税改前有所减少外,大部分乡镇还在不断增加,在编人员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村级干部一般在4-7人,从目前来看乡镇一级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普遍存在以下困难,首先是乡镇一级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分流以后根本无法再就业,势必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二是上级至今为止没有出台系统、完善的具有指导性的分流政策,而现的分流政策又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致使改革存在较大阻力;三是当前需要分流人员实际总量太多,其中关系错踪复杂,解决起来十分棘手,县乡两级对此类问题大都持观望态度;四是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一些乡镇已经对各单位进行了“三定”但最近两年因种种原因仍不断有新人进入,致使乡镇政权机构进一步臃肿,裁员困难进一步加大;五是在农村费税改革以后,由于乡镇财源锐减,财力有限,致使分流人员所需资金根本不可能及时足额兑付。
四、政府职能未能实现有效转变,干群关系相对紧张
在税费改革前,乡镇干部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催粮催款”等事务上,而税费改革后,合理的费改税纳入了税法管理范围,税收工作完全由财税部门来负责,使税收征管进一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增强了税款征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使乡镇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催粮催款”中解脱出来,乡镇工作重心也开始由“催粮催款”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但从乡镇机构实际运行情况看,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并没有效的转变,大部分乡镇干部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一是疲于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安排的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来考虑如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或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在工作中,少数乡镇仍习惯于使用强迫性的行政命令,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群众和乡村干部的隔阂进一步加深,造成干群关系相对紧张;三是由于少数农民自觉纳税意识淡薄,造成财税部门征税成本较高,从而使乡村干部刚从“催粮催款”事务中解脱出来,又陷入“协税催税”的杂务中,导致干群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对立。
对策和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征求广大乡镇干部的建议,我们提出以下相应对策以供参。
一、加大乡村两级机改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减员增效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乡镇由一级政府改为县(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也可叫做“办事处”,其职能应为负责民事纠纷调解,宣传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承办县(区)政府委托事务,其编制人员经费等管理权全部上划县(区)政府,13-1-11 浅谈当前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保留其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职能,保留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同时,组建以县级为主体的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及专业协会,大力推行乡镇自治,实行乡镇长直选,推行村级组织自治;第二按照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要求,对乡镇社区机构进行重组。机构设置应坚持党政一套人马,不再与市县有关部门对口,总人数应以15到20人为宜,将其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整合为服务中心,人员实行聘用制以知识型、技术型、能人型为核心,而对于村级组织以3人为宜即书记村长再配一个妇联主任,特别大的村可以配4人。第三撤乡并镇,分流人员,现有的乡镇设置基本上是在原来的人民公社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机构设置大而全,但其管理范围较小,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功县共12个,乡镇若按50%左右撤并的话,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切实减轻财政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乡镇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应尽快将乡镇建成统一、效能的农村社区组织,并对跨乡镇的区域性建设和管理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我们应及时出台相关机制政策及配套措施,精减乡镇政府人员,健全民主用人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对乡镇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技能培训,鼓励乡镇干部外出务工经商和创办企业。
二、制定有效措施,合理化化解乡村财政和债务危机
一是建立政府分级偿债机制。首先,设立乡村债务“国家准备金”将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通过提高国家转移支付资金比例,也可将属于国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挂帐停息,同时从乡村税收中再提取一部分用于还债。其次设立乡村债务“地方准备金 ”将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从农村税收,乡村工商税和扶贫开发资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还债;二是开辟乡村还债新财源,鼓励乡村将乡镇闲置的办公用房,机电设备等资产,向社会公开开拍卖,租凭或承包,变资产为资本,对乡村“水利”“四荒地”林场、果园、鱼池放开经营权,出
售或租凭,将其所得收入用于偿还债务。将乡村合并后置换出的固定资产,小型门店“远、偏、闲、散”的公有房屋等向社会公开拍卖或变现还债。盘活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参营等方式,对其加以适当改造。盘活公益性资产和公路,河道站等,以增加收入,提高偿债能力,也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出售乡村企业股权偿债。三是坚决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继续举债,这是化解乡村债务危机的关键,只有杜绝了债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才能谈如何还债,才能谈化解债务危机否则,采取任何办法都毫无意义。
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加强乡镇财源建 是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保证乡村两级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加强乡镇财源建设,应该以县域经济为宏观模块,以乡镇企业为微观主体,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尽快建起一个“二业为主,多元互补,高低搭配,远近接合,以内为主,依外为辅,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二业为主:即以高新特色农业和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多元互补:即在主导产业带动下诸多产业互补并存共同发展;高低搭配、远近接合:即在产业选择要注重科技含量、资金含量和劳动力密集度的合理搭配,避免产业投资的单调性,同时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其利弊,科学进行产业导向;以内为主、依外为辅:即发展经济要坚决依据自身实际,选择正确的符实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引进外资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活力,充分发挥毗邻杨凌区和“一线两带”核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借力发展;而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同时,更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并注重替补产业和新财源的培育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各乡镇,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是乡村经济实现第二次腾飞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来加强乡镇企业发展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统筹规划,努力建立一套从资金、技术、制度全方位的配套保障体系,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引导乡镇企业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同时乡镇政府要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应注重放水养鱼不要竭泽而渔。
四、积极引导各乡镇及时转变政府职能
针对目前各乡镇政府职能变较慢的现实情况,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各乡镇,政府迅速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由社会经济管理型向社会管理、经济服务型转变,首先,把工作重心由摧征税费向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作以转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乡镇政府应以为农民和乡镇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支持为重点,积极为企业和广大农户牵线搭桥,导航引路,同时更应该把招商引资工作当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繁荣乡村经济的主要突破口真抓狠抓,从而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
活力。其次在乡镇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对广大乡镇干部进行深入有效的行政许可法培训,使他们懂法、知法、依法行政,把基层政权的行政行为纳入健康有序的法制化轨道,努力树立基层公务人员“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第三是广大乡镇干部应该抽出时间走村入户,对农村、农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促使农民勤劳致富,发展经济的方法和路子,与广大农民朋友面对面的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农民懂法、知法,减少行政阻力进一步和谐干群关系。
第五篇:幼儿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幼儿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在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整体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它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经验的要求很高。因此,家长工作也日益成为教师的“心头之痛”。
首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可避免地出现指导形式的单一性、指导过程的单向性、指导活动的低频化等问题,使家庭教育指导无法进一步深化,也抑制了双方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幼儿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理沦支撑,习惯于以学校教育经验作为基础,使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式、语言和思维几乎成为学校教育模式的翻版。具体表现为,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绝大多数是仅仅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表现”、“孩子的学习情况”,而极少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和建议。因此,进行家教指导的理论武装就成为当务之急。幼儿教师要学习家庭学、家庭心理、家庭伦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等知识,掌握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鼓励教师阅读有关书籍,如《学习的家庭》、《哈佛女孩刘亦婷》、《谁动了我的奶酪》、《相约星期二》、《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素质教育在美国》和《素质教育在英国》等。以上途径有效提升了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质量。幼儿园要努力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观:将家长看成平等的教育者和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明确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是一种主导与主体以及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关系。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家长工作经验有限,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可能会面临家长的怀疑甚至轻视的态度,从而导致她们畏缩与不自信的问题,幼儿教师要以自己的优势如较为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幼教改革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等来面对家长,建立专业教育者的基本自信和良好形象。既要发挥自身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又要避免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为了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放弃教育原则、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一味迁就家长的错误做法,准确地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使双方的合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此外,除常规性的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问卷调查、家长开放日活动外,还可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定期开展园内外的亲子活动,开展家长沙龙和家长论坛活动,在一系列家庭与幼儿园相融合的互动活动中,家长掌握了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逐渐提高了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满意度;作为家教指导者的教师,也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实践、研讨,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活动,提高了家教指导的水平与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使幼儿教师能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家长接触,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又让她们能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与家长沟通,尊重家长并倾听家长的心声,从而真正体验换位思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