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菜”式扶贫不如“种菜”式扶贫——广西田东县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的启示
“送菜”式扶贫不如“种菜”式扶贫
——广西田东县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的启示
编者按: 当前,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正在我国西部地区打响,如何推进此项工作,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带动广大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日前,记者在广西百色革命老区田东县采访时,听到他们介绍“种菜”式的扶贫开发经验,觉得颇有学习借鉴意义。
‚有人说,‘扶贫=给钱+给物+修路+盖房’,这说得对不对?让我们先看个故事。‛一见面,广西百色市委常委、田东县委书记王西冀就给我们讲起了《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童话故事。
该故事的大意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帮助老山羊收白菜后,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小白兔只要了一包菜籽。后来,小灰兔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白菜。而小白兔要了菜籽后,自己种白菜。菜吃不完,小白兔还送给老山羊一担白菜。
‚这故事告诉我们,‘送菜’式的扶贫固然重要,但不是最好的办法,最理想的扶贫开发应是‘种菜’式的。‛王西冀说,田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重点在‚种菜‛式扶贫上下功夫,坚持帮助贫困村屯增强‚造血‛功能,坚持扶贫先扶智,坚持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条根本出路:教育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吃技术饭与卖苦力就是不一样。以前每月工资几百元,现在每月3000多元。这多亏参加了县里的技术培训。‛谈起自己从苦力工人 到技术工人的转变,在广州打工的田东县陇穷村村民谢艳世笑得很开心。
‚贫困人口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真正做到‘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扶贫开发才会取得显著成效。‛田东县县长王军坦言,治穷必须先治愚。抓好科教扶贫和智力扶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增强他们脱贫致富能力的必由之路。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脱贫的希望。搞扶贫,必须从他们身上下功夫。为此,田东打出一套‚组合拳‛:每年财政出资500多万元实施‚鸡蛋工程‛,让每个小学生(包括学前班学生)每天免费吃上一个鸡蛋,以增加他们的营养;实施‚温暖工程‛,为贫困寄宿学生发放御寒物资和生活补助,确保他们不挨冻不挨饿,能专心学习;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每餐都能吃上荤菜,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寒门学子中学毕业后,没钱读高职、高专,怎么办?2011年,田东争取到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百川励志班‛,471名贫困生免费到田东职业技术学校就读,每生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2500元的生活补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每人每年还可享受3000元以上的奖学金。田东还积极开展‚爱心圆梦大学‛捐助活动,大力资助寒门子弟读中专、读大学……
‚等到毕业后,贫困生到城市就业、安居,就可带动他们的家里脱贫,这就是教育移民,是一种减少贫困人口的新型扶贫方式。‛田东县扶贫开发办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田东在外打工的农民约有8万人,由于务工技能 2 不高,收入不理想,年均劳务总收入约8亿元。2009年,田东县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1.2亿元,改扩建职业学校,可满足在校生3000人的办学需求。依托职校、农技校、‚农家课堂‛等平台,田东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仅2010年以来,参训人数就有3万多人次,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农技水平和劳动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增加了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去年,田东全县劳务年总收入比上年约增加3亿元。
一条根本措施:金融扶贫,产业充满活力
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要发展生产或创业,最需要啥?资金!而资金从哪来?银行!
然而,真金白银却‚卡‛在金库里流不出来。一边是银行为贷款难而焦心,一边是农民为难贷款而发愁,一切都在‚等贷‛之中。‚锁头‛正是农民没有资产抵押,没人担保。
金钥匙何在?2008年底,田东县以小额信贷为手段,以促进农户脱贫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试水‛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田东县与人民银行百色中心支行合作,自主开发《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共包含70多项指标,不仅调查家庭资产,还包括道德、林权、计生等非银行信息。目前,该系统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99万户,其中,通过采集和录入档案信息共6.61万户,占全县有效农户数的97.21%;已评定信用户4.08万户、信用村88个、信用乡(镇)7个。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各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依照信用评分结果给农户发放无需联保、担保、抵押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就基本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满足了农民合理的资金需求。2011年12月,田东县被评为全国首个‚信用县‛。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摩天岭村原先是一个贫困瑶族村寨,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种养。2009年以来,村民们凭借信用等级,先后向田东县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00多万元,购买了50多台型类不一的钩机。钩机手外出揽活,很快就走上了致富路,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还买了小轿车。陆升烈不到30岁,家产就达200多万元。韦金枪资产则超过300万元,不仅在村里起了楼房,还在县城买了房子。如今,摩天岭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据王西冀介绍,2009年以来,田东共发放扶贫到户贷款9901万元,贴息近300万元。贷款覆盖95个贫困村3219户,受益群众12232人,主要扶持贫困村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2011年,涉农贷款余额为35.87亿元,比2008年增长52.3%。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2011年,田东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14元,增长21.6%,总量和增速均居百色市首位。
一条根本途径:生态扶贫,永续发展添力
‚九分石头一分土,到处都是光秃秃。缺水缺路又缺粮,鸟儿飞过不停步。‛这曾是田东县祥周镇驮仙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该村山上满是青翠欲滴的竹子。‚敢叫石山披绿装,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农户家的这副对联,道出了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心声。
驮仙村村支书韦世杰乐呵呵地说:‚过去,我们穷得叮当响,穷得赶圩都不敢抬头看人,老是觉得矮人一截。现在,我们腰包鼓起来了,可以直起腰板做人啦!这一坡坡林木就是一个个绿色银行,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世世代代可以享用。‛
田东县贫困人口大都生活在缺水、缺地、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 4 的大石山区。土地资源缺乏,让人们不得不靠山吃山。而靠山吃山,砍伐过度,又造成石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进而使生产生活条件更加困难。2006年,田东全县石漠化面积35.5万亩,占总面积的8.5%,是耕地面积的90.3%。
田东县领导在思考:这35.5万亩山地,假如能用起来,一亩能有1000元收益,总收入就是3.5亿元!有没有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让群众脱贫致富的两全之策?
经过深入调研,田东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加快沼气池建设的同时,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山上竹海‛工程。此后,以每年种5万亩的速度强力推进。如今,一根小竹子撬动起一个生态大工程、一个富民大产业和一条循环经济大链条。王军说,目前,田东全县已种竹27万亩,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5%。鲜竹产值4亿多元,以4.6万户竹农算,每户每年收入8000多元。现在,龙头企业金荣纸业公司的林浆纸一体化越做越大,实现年工业总产值3亿元以上。
一根竹子搅动了大市场,产生了大影响。如今,‚山上竹海‛已在广西产生了很大影响,百色市推出了百万竹海产业工程,外地党政代表团和客商纷纷到田东县考察竹子产业发展情况,学习该县的成功经验。
(记者 庞革平通讯员 韦文孟)
第二篇:建平扶贫开发互助式扶贫暂行办法
建平县扶贫开发互助式扶贫暂行办法
为适应新常态下扶贫开发工作需要,遵照《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辽扶贫发[2015]4号)等文件精神,为积极推进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确保扶贫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参照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依据乡镇扶贫开发办职责,制定建平县互助式扶贫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扶贫互助金。(以下简称互助金)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的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
第二条 互助式扶贫。指在建立扶贫互助组,小组成员互相担保、权利风险共担、遵守互助式扶贫准则的基础上,有偿使用扶贫互助金,将互助金借给扶贫对象,用于发展生产,通过实施项目,增加收入。
第三条 使用范围。在贫困户优先的基础上,一是贫困村贫困农户。二是非贫困村贫困农户。三是与贫困农户建立
互助组的其他农户。
第四条 互助式扶贫目的。提高扶贫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缓解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致富。
第五条 互助式扶贫是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是将扶贫资金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互助式扶贫管理必须遵守“不吸储,不分红”准则。
第二章 互助组织
第六条 借款条件。以户为单位,每户只允许一人借款,并鼓励妇女借款。条件是:在本村有常年居住户口的农户;借款人员年龄在18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有致富项目,并按规定交纳互助金。
第七条 互助组。互助组按着自愿的原则,由5名成员组成互助组,并签订互联保协议。小组成员权利和义务:参加互助小组活动,交流信息,传递技术,为其他成员借款提供担保。本小组成员不能按期偿还借款和占用费时,其他成员代为偿还。小组成员退组需还清所有借款,且同组其他成员没有逾期借款,小组成员少于3人时,小组成员还清借款
后,小组连带责任解除,小组解散。
第八条 互助中心组。贫困村设立互助中心组,由该村互助组成员组成。中心组组长原则上由村干部担任,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协助乡镇扶贫开发办,开展互助式扶贫业务。
第三章 相关制度规定
第九条 互助中心组贫困户比例。以村为单位互助中心组人员,贫困户原则上要达到50%以上;在借款人员中贫困户原则上要达到50%以上。
第十条 互助金缴纳。农户借款必须缴纳互助金,缴纳额度最低不能少于200元。
第十一条 借款用途。农户借互助金必须用于发展生产;尊重农户自主选择生产项目的权利;倡导农户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选项目。
第十二条 互助金放款比例控制。放款比例要控制在扶贫互助金总额90%以内。
第十三条 借款与还款。贫困户借款优先。采取整借零还方式或整借整还方式,提倡采取整借零还方式;借款期限不超过一年;第一次借款最高限额10000元;借款需缴纳资金占用费,年资金占用费率6%;借款期限如果为一年,整借零还如果按月还款,则在借款90天始分10期等额归还本金
和资金占用费,如果按季还款,则在借款90天始,分四期等额归还本金和资金占用费;整借整还按季收取资金占用费,本金到期一次全额归还。
实施诚信激励政策。对于按期归还借款,仍未脱贫且经过项目考证,资金需求量大的贫困户可适当提高借款额度,但最高额度不能超过15000元。
第十四条 借款担保。采用小组互助联保方式使用互助金(每组5名成员)。以小组为单位借款人员不能超过2/3,即五户联保,三户借款。社员由公教人员一人担保可直接申请借款。
第十五条 借款审批。遵照权责匹配原则,坚决控制资金风险。由分管领导审批,或由乡镇政府委托乡镇扶贫办主任审批。
第十六条 逾期还款问题的处理。发生人力不能控制的重大自然灾害或借款人家庭成员发生重大变故(包括意外事故身亡、残废、重病)等,经过借款人申请放款人同意,报扶贫办主任批准,借款可展(延)期一次;不允许借款重臵(以新还旧)。如果发生借款重臵,扣减导致借款重臵业务发生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补贴。
借款人借款逾期不还,逾期始按2倍收取资金占用费;追究互助组其他人员连带责任或担保人员责任,直至运用法律诉讼程序追缴欠款。
第十七条 资金占用费的使用。按实际收取占用费总额20%计提公益金;10%计提坏账准备金;30%用于工作人员误工补贴(含下乡误餐费,误工费,加班费等),其中:10%用于定额补贴,20%用于绩效补贴;40%用于互助社其它运行成本,结余转入公积金。
公益金用于贫困户或村内公益事业。具体使用时由乡镇拟定方案,报县扶贫办、财政局审批后实施。
扶贫办工作人员(含中心组长)误工补贴实施“定额补贴+绩效补贴”办法。定额补贴按月发放;绩效补贴直接与放款人员的放款额和安全性挂钩,绩效补贴待借款到期并安全收回后发放;分配具体办法由乡镇扶贫办商定,乡镇政府审批,报县扶贫办备案后发放。
第十八条 坏账准备金使用。坏账准备金计入运行成本,用于应对潜在的坏账风险。只能用于呆坏账的核销,不得用于发放借款,呆账、坏账处理由乡镇扶贫办审查,乡镇审定、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审批。
第四章 互助式扶贫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 乡镇扶贫办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履行互助式扶贫职责。依据县委办文件和乡政府文件,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更换或申请办理机构代码证;原有5个扶贫互助社到
开户银行办理机构更名,重新办理相关印鉴,更名为:“建平县xxx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办”;新开展互助式扶贫业务的扶贫办,到属地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办理业务;在承诺互助式扶贫工作已经筹备完毕,可以规范安全投入运行的前提下,向扶贫办、财政局申请拨付财政扶贫资金。乡镇扶贫办负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负责互助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定期公布互助资金的管理和运行情况。
第二十条 建立责任分明,权责匹配的运行机制。乡镇政府与扶贫办主任签订责任书;扶贫办主任与职员签订责任书并报县扶贫办备案;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扶贫办主任对互助式扶贫整个事宜负总责,扶贫办其他工作人员按着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对承担的职责负责。
第二十一条 建立信息上报及监控制度。按要求向县扶贫办报送互助金运行相关信息;每季度初10日前上报上季度报表;年末上报互助式扶贫工作总结及报表,全面反映互助式扶贫运行情况。县扶贫办将建立网上监控系统,随时监控互助金的运行情况。
第二十二条 财务管理。参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按着权责发生制原则归集当期财务收支。
第二十三条 绩效考评。对扶贫办互助式扶贫工作实施绩效考评,重点考核:贫困户借款率,互助金放款率,借款逾期率,成本结余率,及借款户经济效益情况。
第二十四条 建立资金调配制度。扶贫互助金经过一年以上安全运行,互助金放款额低于互助金总量50%,为了充分提高扶贫资金的扶贫效应,县财政局、扶贫办将联合下达资金调拨单,直接调配给运行较好的、互助金需求量大的乡镇。
第二十五条 健全规范运行机制。对每一笔借款,要严密手续,规范运作,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审核与监管,防范资金风险,杜绝“垒大户”现象的发生。
第二十六条 建立培训制度。县扶贫办、财政局将不定期对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乡镇扶贫办负责对借款人员培训。
第五章 项目与资金检查监督
第二十七条 乡镇扶贫办要按着财政法规及时归集整理互助式扶贫相关信息,会计账目日清月结,各类报表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在政府网站或当地媒体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配合财政、扶贫、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
乡镇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扶贫互助金的监督、检查,发现违规问题及时制止并报告上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县扶贫办、财政局将对互助式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虚报、挤占、挪用、套取互助金的,按着《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施行。原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建平县乡级扶贫互助社组建、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建扶贫办发[2010]10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县扶贫办、财政局负责解释。
建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建平县财政局
2015年7月
第三篇: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全面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田东,地处广西西南部,面积2816平方公里,辖9镇1乡16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3万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田东,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吴邦国同志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
田东,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田东让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服务等六大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问题,激励贫困群众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探索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贫困村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5938万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2.16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4.63万人降低到2014的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4%下降到2014年的1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05元提高到2014年的4788元,年均增长29.5%。
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 切实解决贫困农户
首贷难题贫困户,顾名思义“没钱”,即便有了一些发展或创业的想法,也常常苦于没有资金。针对这一问题,田东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题。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丰富金融扶贫服务主体。目前,全县拥有9家银行金融机构,1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二是完善信用体系,让贫困农民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从2009年开始采集所有农户信息,对全县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增信,强化信息动态管理,适时调整信用等级,建立信用体系,实施精准扶贫。同时,针对贫困户,专门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方式,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贫困村先后全部被评为信用村。贫困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就可以当天获得1—10万元信用贷款,信用评级越好,获得贷款额度越高。截至目前,累计向5.9万户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8亿元,其中累计向914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6亿元。同时,设立了小额贷款贴息基金,为3950户贫困户发放了利息补贴,分担其信贷成本。信用建设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问题,更是成为贫困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的“正能量”。三是完善村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农金村办”机制。在全县所有贫困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使信用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服务、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搭设了新的平台。四是成立资金互助社,切实解决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难题。财政投入435万元,建立了29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有贷款需求而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贫困户提供3000—5000元的小额贷款,截止2015年11月,累计扶持1128户贫困户。居于这些服务,田东成为广西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齐全度第一的县份。五是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支付网络,解决贫困农户支付结算难题。累计安装ATM机136台,布放POS机1628台,电话支付终端384台;全县发行各种银行卡75.09万张,人均1.74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 “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
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使贫困群众获得更多信贷资金
一是应用动态调整的信用体系,逐步提高信用额度。让更多的非信用村转变为信用村,逐步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信用额度。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贫困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项目,在明确扶贫责任的条件下予以重点支持。二是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让金融机构更放心地给贫困农户贷款。贫困农户将竹子、甘蔗等农产品定向销售给金荣纸业、南华糖业、邦尔药业等本地龙头企业,企业将贷款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最后回收农户种植的作物。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对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前端环节——种植、收购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上游客户提供延伸的涉农金融服务。若农户在种养过程中需要向银行贷款,则银行根据农户与企业签订的保价收购合同(订单),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首贷成功率,同时也能更加明确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能按时收回。三是构建利息补贴机制,分担贫困农户信贷成本。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累计为3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小额贷款利息补贴。四是完善担保体系,拓宽贫困群众融资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的涉农小微企业、专业大户,其贷款额度超出小额信贷范围。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田东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成立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截至目前累计提供担保融资1.45亿元。引进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在田东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8.3亿元,其中从县外引入资金4.5亿元。
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将贫困地区“沉睡”资源转变为发展的资本
在广西率先推进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确权工作,赋予农民更加明晰的产权,为资产资源的流转打下基础。成立了中介服务机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及国泰投资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村产权和资金的流转,降低产权交易成本,让发展的资本流动起来,寻找最有效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截止2015年11月末,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农村产权9761宗,交易额7.937亿元。其中,贫困村范围内土地流转2.92万亩,交易额2.238亿元;贫困村产权抵押贷款5257万元。
变革农业经营机制 让贫困群众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
解决了资金后,有的贫困户有能力发展致富,有的却由于没有技术,对市场也不熟悉,一时找不到好的发展路子。为解决这个问题,田东变革农业经营机制,让贫困户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挥经济能人对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的专业性优势,对市场价格和风险的敏锐性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出台了《贫困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暂行办法》,引导贫困群众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合理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定位,发展了芒果、火龙果、香蕉、桑蚕、生猪等一批扶贫产业基地,贫困农户既增加了收入,又学会生产经营技能。目前,全县贫困村流转面积达1.65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52个,带动2263户贫困户发展。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创新,以真良村为代表的一批“石头上的村庄”,推出“土地出租五年返还模式”,土地出租5年种植火龙果后,把土地和果树返还给村民自行经营管护。“五年返还”新模式,既省去了村民前期大量投入,又让村民规避了种植风险,学会了种植技术和经验,火龙果合作社继续提供技术、销售服务,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链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更大限度地让贫困户受益,探索在作登瑶族乡摩天岭村等贫困村发展了村集体股份合作制经济,村民以资金或者村集体土地等资产入股,投资人以现金、设备、技术等入股,在广西率先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发展。
全方位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贫困户贷款,银行最担心的是风险大。田东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确保贷款风险可控。一是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有效激发了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累计偿付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坏账219.8万元。二是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担保机构经营“信用”、管理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三是开发使用多种保险服务措施。先后推出甘蔗、香蕉、芒果、林木、肉鸡、能繁母猪等13个特色农业保险,开发“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增强贫困村的涉农产业抗风险能力,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2009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已为农业提供88.97亿元风险保障。2014年,农业受灾赔付1341.8万元。2015年1至11月,共受理理赔案件945起,理赔272.38万元
经过几年的实践,田东县基本实现了让所有贫困户都拥有贷款的权利和资格,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破解农村金融扶贫难题的“田东模式”初步生成,一个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四篇:集中饲养精准造血式扶贫
集中饲养精准造血式扶贫
XX市XX乡XX村养驴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XX市位于XX省西北部,XX地区西部,西北与内蒙古XX县和XX旗毗邻,东北与XX市XX区接壤;东临XX市;南靠XX县。地理位臵介于东经XX至XX′,北纬XX至XX之间,南北长约125公里,宽约100公里,呈东南西北方向狭长带分布,总幅员面积5103平方公里。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在303—491米之间;中部为沿河平原区;南部为沙丘起伏;东南部位于XX河下游,地势低洼。西北部与科尔沁大草原接壤,与内蒙XX盟毗邻,受内蒙牧民的熏陶,当地农民多年来具有饲养牛、马、驴、骡的丰富经验。
XX市XX乡XX村,位于XX市西北部。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7286亩,户数350户,总人口925人,贫困户148户,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7900元,养殖奶牛244头、马15匹、驴30头、猪196头。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XX村养驴建设项目符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臵,立项依据充分。项目建设地点及条件适宜毛驴养殖,具备环境优势。项目建设的技术储备充足,队伍稳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建设经验。项目建设规模与资金投放量适度,资金来源有保障,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项目建设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配套、成熟、先进,建设方案科学、可行。
(二)必要性
2013年XX药业阿胶生产线已由XX市政府立项,阿胶具有美容养颜、强身健体的功效,市场前景看好,它的主要原材料为驴皮。阿胶生产线一经投产,驴皮的价格就会上涨,毛驴的价格随之上升。所以说:养殖毛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二是以科技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农村经济上新台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三、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为XX市XX乡人民政府,项目法人代表为XX乡长。建设单位成立项目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小组组长由XX乡长担任,副组长由XX村支部书记XX担任,成员由财政局、扶贫办、养驴合作社等相关负责人组成。
(二)建设内容
1、建设标准驴舍10栋,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办公室、宿舍6间300平方米,防疫室、人工配种室6间300平方米,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围墙1400延长米。建设地点位于XX乡XX村一社屯西。根据饲养要求,结合场地的地形、地势、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功能分区合理,物流运输通畅。
2、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有养驴技术专长的人去德州等地购买种母驴1000头,种驴100头,购回后放在养驴小区统一饲养。
(三)投资估算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350万元,占总投资30%;购种驴和种母驴投资850万元,占总投资70%。
(四)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申请财政资金1000万元,自筹资金200万元。
(五)项目建设计划
该项目如果在7月末前立项,进度安排如下: 8月20日前完成小区土地审批、项目招标、施工图设计; 8月21日进行土建施工; 10月20日前完成土建工程; 11月10日前购进种驴和种母驴; 11月20日前项目验收、投产运营。
四、项目实施细则
项目结合XX村的实际情况,项目实施细则采用24字方针,即:统一采购、集中饲养、市场营销、合作经营、产权抵押、规范运行。统一采购就是项目实施后,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到外地购进优质基础母驴和种驴。集中饲养就是基础母驴和种驴购回后,由项目领导小组在合作社选出责任心强,有饲养经验的饲养员在养驴小区内饲养。市场营销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购进和销售种驴和基础母驴,使养驴项目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合作经营就是成立养驴专业合作社+部分贫困户直接参与到养驴项目中来,项目的盈亏与每个人的经济直接挂钩。产权抵押就是每个参与养驴项目的人都要签订协议,以资产或资金作为抵押。规范运行就是形成养驴产业化模式,以养驴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村及全乡的养驴积极性,使养驴项目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五、项目建设目标及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生产后,每头驴的年养殖成本按1000元计算,1100头驴,年养殖成本为1,100,000万元,1000头种母驴,年产驹800头,每头按2000元计算,产出效益1,600,000万元,年可获效益50万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扶贫农户的同时,壮大养驴产业的发展,打造成XX北部最大的养驴基地,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能够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社会稳定、繁荣社会经济。可使XX北部广大农民以养驴项目基地为依托,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实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效益分析
此项目的运行,每年可产出相当数量的驴粪,驴粪经过发酵形成较好的有机肥料,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有效保护土壤结构,保护土壤上面的植被资源,使生态环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实现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水旱灾害、保土护坡、美化环境、增加土壤肥力、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缓解温室效应等。使项目区自然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项目区领导小组,制定出领导小组职责: ①选择和确定项目区及实施机制;
②负责组织对项目实施的政策指导、能力建设等工作; ③负责对市相关部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 ④负责对整合资金的落实和项目的实施。
(二)项目管理
按照规划、实施、资金、效益、技术到村、到户的原则,建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建档—信息反馈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体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等。实行村民自我监督、引入审计监督和举报投诉及时。项目验收采取办法包括随时抽查,中期检查和竣工验收等。
(三)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上,将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
项目资金使用实行专人负责、专户储存、专帐核算。
(四)质量保障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公开招投标,工程监理制,资金运行监察制和项目验收制等有关制度,定期对项目建设进行考察和评估,确保项目质量。
(五)产业保障
利用项目扶贫资金1000万元,养驴合作社自筹资金200万元,计划整合项目资金1200万元。
项目占地60000平方米,建设驴舍10栋10000平方米,运动场8000平方米,饲料加工及库房2000平方米,配套购臵安装0.5t/h饲料加工机组2套,青储窖3000立方米,配套购臵安装变压器1台,供电设备1套,建设化验、检验、办公室600平方米,建设厂区混凝土道路1500平方米,建设厂区围墙1400米,建设粪尿处理池1000立方米。
目前对项目区的选址已经完成,待上级有关部门确定立项后,按实施方案如期实施。
第五篇: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 带动扶贫增收------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事迹材料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 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 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五是入股农机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贷款350万元入股,13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资金1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以现金和农机折旧共310万元入股,共同成立黟县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独立核算,为种植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稳定收入。合作社实行保底6%+效益分红,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长期受益。该模式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长效收益同时,还极大增强了黟县社会化服务水平,保障促进了贫困村和其它乡村的土地流转,使得扶贫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实现了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