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串标现象分析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串标现象分析 0 引言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多为公益性项目,学校作为项目投资主体,力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高校在招投标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工作人员不全是专业的建设工程招投标人员,往往会忽视细小环节,往往很容易被不良投标人所利用,达到其串标的目的。从近年来看,高校在建设工程领域招投标市场中,投标人串标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1串标
投标单位之间或投标单位与招标单位相互串通骗取中标就是串标,串标是一种投机行为,其根源是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由于政府、企业、公众的诚信问题,工程建设上的种种不良、不法行为屡见不鲜,串标只是其一。
我国新刑法第223条规定,串通投标罪是指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1)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价位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某一投标人给予其他投标人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后,这些投标人的投标均由其组织,不论谁中标,均由其承包。
(2)投标者与招标者串标: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投标文件,更改报价;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招标人商定,投标时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人;招标者为某一特定的投标者量身定做招标文件,排斥其他投标者。
(3)投标人与招标代理机构串通:投标人通过招标代理机构违法泄露应当保密的与招标投标活动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而在招投标过程中逛取利益。
2串标的表现形式
串标在招投标活动中常以围标的形式出现:
(1)当前招投标市场往往看重企业资质而轻个人资格,一些没有资质或资质较低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同时挂靠多家资质较高企业,编制若干套投标文件,以几个企业的名义参与投标来达到使其中标的目的。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多家企业参加竞标,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投标人,不管评标结果如何,不管是哪一家企业中标,最后的中标者都是同一个。这种串标行为往往是投标人通过不法方式取得招标人或者代理机构的默认而进行的。
(2)在采用综合评估法评标时,串标针对的工程项目大都是不设标底的,通常以各投标单位报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标基准,由以下公式可以看出:围标人可以依据招标文件及评标办法的缺陷策划投标策略,联合多个承包商串通投标报价,排斥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以非法手段赢取中标;如果估计高价中标的可能性大,就错开报价,哄抬价格,共同约定一个基本接近的较高的报价,由于这些围标人的报价在商务标基准值中占的权重较大,其报价是极易与商务标的基准值接近的,中标概率非常大;如果感觉低报价有优势,就围低价,保证中标。招投标实践中,至少有3个以上陪标人参与围标,并以争取较高价中标获取超额利润居多,以保证中标次之,而低价中标的通常也通过其它方式谋求补偿。
F1FD1D100E公式1 D
F1:投标价得分;
F:评标基准分,投标价与评标基准价相同时得满分
D1:投标人的投标价
D:评标基准价
E:投标价高(低)于基准价时,按每百分比所扣减分值。
(3)在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评标时,串标往往是通过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来实现中标的目的。由于现阶段“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和企业个别成本的评估与认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通过“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评标方法所评出来的结果,往往是低于成本的报价中标,客观上鼓励了竞相压价。“最低价”的中标人为了赚钱,就必然产生通过变更索赔等方法慢慢把钱算回来或者压价“转包”甚至偷工减料的怪圈,从而造成“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怪现象。
串通招投标是一种投机行为,其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导致串标、围标、陪标现象盛行。除了社会治理环境和监管技术方面的原因以外,“合理低价”评标方法相关概念的不明确以及国外先进经验在本土“水土不服”严重异化也是重要原因。;当招标人内部管理日益完善,中标人难以“曲线救国”,不仅失去利润甚至无法保本时,通过串标、围标设法让一个绝对有利的高价披上“合理低价”的外衣也就成为当然选择。
3串标行为的断别方法
常见的串标围标形式主要有:投标人与业主(发包人)串通、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人与招标代理机构串通违规操作等形式。挂靠、围标串标的认定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首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定。
一是使用个人的资金交投标保证金;二是企业除依法签订的分包和劳务合同外,还签订了其他的承包合同;三是企业除留下管理费外,将大部分工程款转给个人;四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与投标承诺的人员不一致或未按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到位。
另外,从工程造价方面来认定:一是总报价相近,但其中各项报价不合理,没有合理的解释;二是总报价相近,且其中数项报价雷同,又提不出计算依据;三是总报价相近。数项子耳单价完全相同且提不出合理的单价组成;四是总报价相近,主要材料设备价格及其相近。五是总价相同,没有成本分析,乱调乱压;六是技术标雷同。
4串标行为的防范
首先,从招标程序管理方面,改革现行招投标制度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程序和方式。一是取消投标报名,采取不记名方式购买标书、图纸。二是取消资格预审。只有估算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规模以及少数技术复杂的工程可以对投标人提出类似工程业绩要
求,并实行资格后审,其他项目只要有相应资质就可参加投标,不得设置其他任何附加条件。三是取消集中答疑和投标人统一考察现场程序。投标人自行考察现场和取消集中答疑,避免了投标人相互串通的见面机会,从程序上保证了“背靠背”投标形式的实施。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必须明确告知工程的概况,工程地点、周边的环境、施工现场的状况、招标条件、投标条件,并告知投标人在一定时限内提出对投标文件和现场状况的质疑,招标人将在规定的时间、形式,公布对招投人疑问的答复。四是全面推行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统一范本,最大限度消除人为设置投标“陷阱”,搞“对号入座”的现象。其次,从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加大工程造价改革,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监督。修订和完善现行工程预算价编制方法,改进信息价发布制度,推进施工企业编制企业定额,作为报价和评标质询的依据。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开展工程量清单和预算价编制情况检查,防止围标串标哄抬工程预算价和投标报价。对于不按现行规定编制工程预算价致使工程预算价虚高和投标人盲目压价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记人不良行为档案;对中标价明显偏低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监督,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
对投标报价文件必须有:详细的体现人、机、料消耗单价指标详细分析的分部分项汇总表;措施费必须有明确的消耗工程量、单价及使用的部位、标准,并且与所报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一致;招标文件规定所用主要设备、装饰材料、电气管线、防水材料等容易引起质量通病的材料,必须规定品牌、规格、技术指标、价格档次标准等技术参数。评标时,可以从上述方面,比较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是否有雷同或比列调整项目发生。
另外,在宏观方面要从多方面人手,分析挂靠围标串标可能的情形和手段,一经发现有挂靠围标串标线索,要组织力量认真查处,坚决制止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1)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一是由专门的机构来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围标”、“串标”现象,总结特点,探索应对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使“围标”、“串标”现象失去生存的土壤。二是进一步完善招投标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将招投标全过程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进一步加强资格预审条件的审核,对以不合理的条件排斥和歧视潜在投标人的,坚决予以纠正。四是健全招投标投诉举报制度,将监督管理部门的受理电话、传真和通讯地址向社会公布。对招投标利益关系人的投诉事项,要认真调查核实,对有违法行为的当事人要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2)进一步发挥有形市场的规范监督约束作用。一是依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符合进场条件的招投标活动一定要进场交易,对不按规定进场交易的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尽快规范和完善有形市场的运行机制,严格有形市场发布公告、资格预审、发标、开标、评标、定标等招投标全过程的工作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三是严格落实国家及省上有关评标专家的管理办法,建立评标专家信誉评价体系,对违法违纪的评标专家给予严肃处理。
(3)加强对招标人的监督管理。加强招投标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依法办事的意识,使招标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建立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和事,要坚决依法予以处理。按照《招标投标法》、《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严格规定招标投标程序,提高评标委员会在评标、定标过程中的地位,提倡招标方技术经济专家进入评标委员会,避免领导直接参与,削弱和减少招标人在评标、定标过程中的诱导和影响作用。
(4)加强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挂靠、出借、借用资质的行为,对代理机构违反资质管理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从严处理。对招标代理机构实行从业人员注册登记备案制度,保持稳定的从业人员队伍。定期开展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执业精神和执业素养。
(5)加快建立投标人的信誉体系。招投标管理部门对投标人建立诚信档案,制定出诚信评价标准,对诚信度差的投标人除依法给予必要的处罚外,还应禁止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和重
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标活动。对投标人“围标”、“串标”的行为,在招标文件中作出除法律规定以外的惩罚性约定,如投标人“围标”、“串标”或提供虚假数据和材料的,一经核实,无论中标与否均没收其投标保证金,并承担法律责任。
改进评标办法。围标的核心是中标价。因此采用最低价评标法是防止围标的最直接方法,这也是国际惯例;采用综合评分法的要科学设置拦标价,把不合理投标报价拒之门外。最低价评标法抓住了招标的本质,大大简化了定标的原则,节约了建设资金。毋庸担心,最低价法评标并不会因为价格优先的原则而使投标人忽视投标方案的设计,而恰恰由于是最低价中标,投标人会在投标书上更下功夫,千方百计优化施工方案,从而达到低价中标、优质施工、实现合理利润的目的。
I)编制高质量的标底。聘请技术过硬、信誉高、实力雄厚的造价咨询机构编制标底和工程量清单,使编制出的标底符合社会平均水平,防止高估冒算,防止工程超额利润的发生,降低围标的期望收益。在深圳特区已经要求政府工程必须通过招标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编制标底,再由审计局审定最后标底价就是一个很好提高标底质量的措施。
2)正常情况下,禁止以综合评审法评标,提倡实行合理低价法中标的评标办法。一是可以防止评标时对围标人打高分,而对其他投标人打低分的不公正现象。例如,在对某项目总包信誉分打分时,最后的结果出现了某名不经传的某包工头挂靠的小施工企业信誉分在9分以上,而实力雄厚、信誉极高的某一国家级的企业信誉分仅为6分的怪现象。二是可以防止中标单位获取超额利润,降低围标的期望收益。并且合理低价法中标并不是无序竞争,质量低劣等问题的原因,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建筑市场环境本身。
3)加大对围标成员的惩罚力度(包括经济、行政、刑事惩罚),降低围标的预期收入。特别是对于陪标人、参与围标的招标人和评标专家而言,虽然参与围标对政府或企业本身造成的损失可能要大大高于G,但由于花的是政府或企业的成本,自己却能得到G,这时的围标行为完全没有预算控制。因此,加大对所有陪标者的处罚,在预期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提高G可以有效降低围标现象的发生。如对于陪标的投标人给予吊销营业执照的严历处罚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4)提高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减少暗箱操作,加强招标过程中的监督是防患于未然的一个有效措施。纪检和监察部门要对各招标中心进行协调、管理和监督。对于不进行招标、假招标或变应公开招标为邀请招标的项目实行专项审查。纪检、监察人员参加整个招标投标过程,并对招标过程程序是否合法、评标专家是否按规定在专家库中抽取、是否按规定的评标办法进行评标、评标时是否公正,有无其他人员在其中进行行政干预等监督;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对有围标行为的招标工程进行揭发,对举报者加以保护和给予奖励。如在深圳政府投资项目中,已要求纪检、审计部门参与招标全过程,这可以起到威慑作用,有效预防围标行为发生。
5)增加人围的投标人数量,降低中标概率;对符合招标文件的投标人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抽取人围;全部评标专家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实行异地评标专家本地评标的评标制度;招标人不允许参加评标;提高评标专家的人数,变5位评标专家为7人,甚至9人。目前,深圳已由5人评标专家发展到7人以上,这可以提高围标成本,从而降低围标期望收人。
6)实行公开招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明文规定不适应公开招标的项目才允许邀请招标,防止招标人以邀请招标的名义只邀请围标者参加投标。实际上,经我们审计查处过的所有邀请招标工程中,大多数工程都是围标工程,评标程序只是走走过场。5小结
总之,串标实质上是一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行为,它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秩序,妨
碍了竞争机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往往使中标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而把有实力、有优势的潜在中标人拒之门外,当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时危害更大。因此,只有通过规范化招投标程序、选择合理的评标方法、加大对项目实施的跟踪、加大对串标行为的查处才能有效的遏止这种行为。
第二篇:项目招投标之串标现象分析
项目招投标之串标现象分析
核心提示:近年来,针对“有项目未必生”的现状,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悄然兴起了一种串标战略,虽说这种“战略”给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投资人,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都带来了较大的危害,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但是,这种现象却又呈愈演愈烈之势,有关人士认为是各种隐忧催生了这种现象的出现,那么——哪些隐忧催生了串标现象?
“有项目则生,无项目必死;有项目未必生,无项目则必定死;搞好项目则生,搞坏项目则必定死。”2006年5月5日,中国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在央视新闻会客厅与主持人直面“建筑业潜规则”时,对建筑业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如此形象的描述。
在多数建筑人眼里,所谓“有项目未必生”,其实就是由于恶性竞争导致市场运行不规范,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几近触零。于是乎,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便悄然兴起了一种“新型战略”——串标。
串标给建筑市场带来了哪些影响?
何谓串标行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的串标现象,是在我国开始推行招标投标活动之后,尤其是大范围实行低价中标法后出现的一种针对最低价中标法开展的投标的商业活动。
所谓建筑招投标市场串标行为,是指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至少是三家以上的投标企业针对建筑工程报价,通过事先约定,联合应对招标项目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工程标段,采取压价或抬价等手段来串通投标报价,控制中标价格,进而达到有预谋地排斥其它投标企业,让串标企业中的其中一家企业中标所串标段工程的目的。
在串标活动中,除上述企业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招标单位与投标人之间通过相互串通来操纵招投标结果。
国际通行的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好比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的拳击比赛,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择优选择施工队伍。上世纪90年代初,当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在我国有序展开的时候,传递给建筑企业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招标投标竞争只有冠军,没有亚军!
从后来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发展运行态势看,由于串通投标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使得政府、社会和建设单位、建筑企业,以及招投标制度原本固有的特性和初衷发生了360度的逆转。
串标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串标是建立在功利基础之上的,以互惠的利益为纽带,在这种互惠双赢甚至多赢理念的前提下,形成一种约定的“格式合同”,按照这种特定的“格式合同”有序开展串标活动。在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上:建立价格同盟。在招投标中,这些价格同盟组成了一个“围标集团”,其目的就是排挤其他投标人,通过相互勾结、私下串通,就所投标段项目工程的报价达成一致协议,使竞争对手正常的报价失去竞争力,使其虽具有报价优势但是仍然无法中标所投标段的项目工程。
实行轮流坐庄。投标人之间事先约定,这次投标由张三的企业中标,下次投标由李三的公司中标,再次由王五的队伍中标……以示公平。
采取陪标补偿制度。投标人之间私下先确定中标企业,大家然后再参加投标。当内定的中标人以高价中标项目工程后,便按照事先商定的补偿办法分别给予其他投标人“陪标补偿费”,以消除陪标企业在投标过程中相互存在的竞争。
通过挂靠实现垄断。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资质等级低,又缺乏一定施工能力的少数个体(民营)建筑或包工头,通过挂靠不同资质的多家企业,他们同时以好几家企业的名义参加投标,形成实质上的投标垄断,无论哪家企业中标,都能从中获取高额回报。同时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得以进入原本无法进入的经营领域。
在招标人(中介机构)与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上:通过透露相关信息获取好处。招标人与投标人相互勾结,将能够影响公平竞争的信息透露给特定投标人。如在设有标底的项目工程招标中,招标人私下向特定投标人透露标底,使其以最接近标底的标价中标。
达成事后补偿契约。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由投标人以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低价中标,再由招标人通过变更设计等方式给予投标人以额外补偿;或是招标人为使特定投标人中标,与其他投标人约定在公开投标时抬高标价,待特定投标人中标后给予其他投标人一定补偿。
设定差别待遇。招标人通过操纵专家评审委员会,对不同投标人相同或类似的标书实行差别待遇;甚至在一些实行最低投标价中标的招投标中,招标人以种种理由确定其他最低价标书为废标,以确保特定投标人中标。
人为地设置障碍。招标人在资格预审或招标文件中故意设置某些不合理要求,对意向中的特定投标人予以“量身招标”,以排斥其他投标人或潜在投标人,操纵中标结果。
企业缘何热衷于串标正因为串标现象的存在,在建筑工程投标中才出现了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一家水厂招标的设计标底为9800万元,在参与投标的11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投标报价下浮了1%,其他10家企业均下浮了9%—29%不等。而该标采用的评标办法是:1—B,即有效报价加权平均再按规定下浮8%为下限,由下限往上数,谁接进下限谁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按照规定审查,这11家企业的报价均为有效。分析人士认为,按现行评标办法,一个近亿元的工程只下浮一个百分点,这家企业无论如何是中不了标的。根据这家企业报的投标价位,不妨换个角度再分析,它从开始投标就没有打算中标。既然不打算在投标中中标,为什么还要投标呢?显然它是在串标。其实这家企业参与投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抬高“所有报价加权平均值”。
第二个案例:是参与某园林工程投标的企业有3家的标书出现了雷同。设计的图表尺寸大小相同,报价说明书相同,标书中段落相同,标点句号相同,甚至错字也都相同,有的标书5、6页联在一起都是相同的,还有的技术标书总共60多项,就有50多项是相同的。有关人员问对方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方很认真地回答,为了互相学习和借鉴。君不知,投标的标书在开标之前是要封闭包装的,包装不严实或未按规定包装都要按废标处理,其目的就是怕将投标内容泄露出去。标书雷同视为串标是早有先例的。制作标书过程中,你看我的,我抄你的,不叫串标又叫什么呢?
串标的缘何。在一种串标模式、一件件串标案例面前,不少人深感困惑,不少企业为何热衷于串标活动?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是为了抬高投标报价;二是从中攫取好处;再就是通过挂靠串标获取更多的工程。
前不久,一些媒体纷纷报道了国内最大的市政工程串标案——温州市政工程串标案一审宣判结果,法院审理查明,24名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7家建筑工程公司的代表,在参加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起步区第二标段、温州南塘大道第二、三标段等3个市政工程项目投标中,为保证自己的利益,经过事先预谋串通让其中一家公司中标,然后从中标公司分取所谓的“合理利润”。这“三大工程”的投资总额达2.96亿元,参加投标的建筑公司先后从中标单位分取“好处费”1216万元。
据一位在某大型建筑企业长期负责投标工作的人士介绍,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串标或围标的方式,在中标的项目工程中,平均标价提高了3至4个百分点,最高的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应当说,串标在提升投标报价,防范业主普遍采用的最低价中标给企业带来的经济风险是有积极意义的。
串标带来哪些影响?一些知情人士认为,与通过行贿等手段中标投标工程等不法行为相比,串标更具隐蔽性。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串标”现象,是一种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行为。
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是指各个竞争者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共同接受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的作用与评判,并各自独立承担竞争结果。招投标市场串标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招标的本质和积极意义,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秩序,妨碍了竞争机制的发挥,危害了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市场竞争变成了人情、贿赂和关系网的博弈,使中标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伤害了其它投标人的合法权益,这实际上是恶性竞争在建筑市场的一种花样翻新。
助长了腐败现象。串标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人情关系网进行贿赂的过程,它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行业道德,助长了腐败现象在建筑市场蔓延。
破坏了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实守法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串标现象的本质是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投机取巧,操纵市场运作行为的表现,是与诚实守信和“八荣八耻”背道而驰的。t打乱了正常的投资规划。串标现象的直接恶果是打乱了国家和地方正常的投资规划和投资体制,严重损坏了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和其它投资人经济利益。
对法律法规的公然挑战。我国已经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刑法》和《建筑法》,以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22部关于建筑市场监管法律法规都对禁止串标现象有约在先。
查处串标咋就那么难。一位曾经多次参与过串标活动的人士介绍说,大家正是看到了查处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串标现象有诸多难度,所以才敢于去冒风险踏这条“红线”。查处串标难的诸多原因是:
串标的形式多种多样,认定是否串标有很大的难度。认定串标与否,首先需要确凿的证据或用事实说话,一般情况下,收集这种证据是很难的,因为串标企业采用的手段都比较隐蔽,只要串标当事人之间不发生内讧,真正被依法查处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寥寥无几。
价值观念的变化助长了串标投机行为。在经济利益、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三者之间,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应该高于、大于和优于前者。获取经济利益只有建立在遵纪守法和恪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才算是光明正大和受法律保护的,这个道理对所有参与串标的企业和个人来讲都明白,为什么明知参与串标是一种违法的不光彩行为,还要积极参与其中?主要还是受利益驱动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由此付出的法律风险成本较低。虽然说《招标投标法》和《刑法》等法律都对建筑工程招投标市场的串标人做出了明确处罚的规定,但是,主要还是经济上的处罚而已,情节严重的,才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目前,一个项目工程标段的投资额最少也是数千万或上亿元金额,串标一旦成功,获利的金额与串标所冒的法律风险,由此付出的成本相比,显然不成正比,从这个角度上讲,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串标现象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招投标市场监管有机可乘。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虽然难听但十分形象的比喻,用在制度设计和监管给串标留有空间是最贴切的,那就是“苍蝇不盯无缝的蛋”。虽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招投标运行监督体系,但是有些制度仍不严密和不科学,或者仍然给权力寻租和甲乙双方暗箱操作串标活动留有空间。
目前的招标文书确定的标底普遍不科学。一些企业之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串标上,寄希望于通过串标提高工程报价,减少亏损,增加利润,究其根源还是招标过程中普遍没有遵循经济规律不无关系。可以试想,一个原本需要3000万元投资才能安全优质地建成的一座大桥,现在要求对方2500万建成,明显存在着500万元的资金缺口,这个缺口从哪来?让企业从原来的积蓄里拿?不可能,就要动脑筋想其它的办法了,应该说,串标就是企业应对低价招标的办法之一。
评标专家管理制度不合理。既然有空子,那企业就会充分地用足它。多数行业建立的建筑工程招投标评标专家库的人员还是业内人员组成的,这个缝隙,不但给串标等违法现象以可乘之机,而且加大了依法查处和打击的难度。
隐忧催生了串标?
现行的招投标市场运作行为浪费了企业多少资源?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潘安平教授,在剖析我国市政工程领域中标金额最大、收取“好处费”最多的串标案时指出,招投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地区保护和行业封锁,通过发布招标信息,进行资格预审来促进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信息,并尽可能通过资格预审来确定质量水平达到相当要求的单位参与投标,从而部分消除投标单位的施工质量差别。通过招投标可以使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充分,更趋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招投标中,引入价格机制,有利于建立建筑产品的定价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建筑市场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达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潘教授认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会促使施工单位引进新技术,消化和吸收新工艺,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竞争促使优胜劣汰,使资源向那些能产生较大效益的生产者手中集中,有利于提高资源效率,降低成本。在买卖双方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则会产生过度竞争,造成低价抢标,损害资源总效率的现象。建筑招投标市场出现的串标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他撰文指出,当前,有些人认为,只有公开招标才是最科学合理的,议标就有问题。不论建筑工程的性质和项目规模大小,一律强调公开招标。在有的地区,一个小小的工程就有几十家公司去投标。公开招标虽有很多优点,但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加大了无谓的开支,使招投标的社会成本增大。造成投标资源严重浪费,加大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不必要成本。在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参与投标的项目都是从勘测设计或立项就开始跟踪,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立关系,跟踪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的甚至几年,然后从网上获取招标信息,着手准备资格预审资料,参加投标报名,到购买标书,进行现场和市场调查,组织编制文件。参与投标中能中标的施工单位往往是几十家或上百家之中的一家,未中标的单位一切工作都付之东流。每个投标人(承包商)都要交付投标费用,包括正常投标费用和隐形开支,但中标的却只有一家。如果几十家承包商的开支之和大于投资节省效益,则提高了社会总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此种制度设计就不够合理。有的企业每年参与上百个项目投标,却中不了几个标,这样的企业又有什么效益可言。
业主究竟为什么而招标?
建筑市场频发的“串标”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安,近七成的采访对象反问道:你觉得我国的招投标市场现行制度设计是否出现了问题?政府制定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什么?建设单位究竟为什么而招标?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合理的低价中标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它是建立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基础上的一种科学制度,通过合理的低价中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有效降低工程造价,防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切实保障投资人的资金运行安全和建筑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招标投标机制引入我国之后,逐渐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不少人片面地认为,招投标制度就是要降低工程造价,选择最低报价企业中标。其实,这种认识是危险和错误的,建筑工程不是一次消费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耐用消费品,它具有在一定时间内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一旦建成交付使用,有效使用时间至少在50年以上,有的在100年以上,有人形容选择最低价格作为选择施工队伍的惟一理由是在玩火。从建筑产品的性能和用户对它特殊要求上讲,采取招投标制度选择施工队伍的目的,首先是要保证建筑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其次才是降低造价。无论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是建设单位,以及招投标代理商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如何确定低价中标,如何实施低价中标,如何按照经济规律重新制定规范管理的制度和操作规则,如何按照经济规律规范和管理招投标双方的运作行为。
根据经济学原理,一般来说,企业之所以敢于违背市场规律和法律底线参与市场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无不与另一方在主导市场运作或监管市场运行(参与)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有直或间接关系。正是由于建筑产品具有上述多种其它产品无可替代的特点,无论是建设单位或建筑企业都必须把产品的优质安全放在第一位。基于这个出发点,建筑工程招投标不单要考虑到降低建筑工程造价,更多地要考虑到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资信优良,拥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敢于对用户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施工队伍是最重要的。
法律设计有缝隙,多龙治水难助效
余杭是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招标投标法》起草人之一。2007年1月31日,他在《经济参考报》上撰文时开宗明义地指出:《招标投标法》存有漏洞,体制创新势在必行。这部法律从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由于法律的漏洞和现行招投标行政监督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招投标领域不公平竞争现象普遍,由此滋生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成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热点和难题。余杭认为,招标的属性是竞争,核心是公平正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招标投标法》缺失也开始显现,加之起草法律过多借鉴欧美和国际上一些通行的做法,结合中国国情不够,使法律条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监管机构不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除了由统一的管理部门对招标程序进行审查之外,还指定一个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的机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如美国、英国由审计部门核查招标采购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在我国,根据现行制度安排,“国家发改委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招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标投标法》配套法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可联合或分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这种制度安排通过实践考验,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一是缺乏一个领导全国的综合监管执法主体;二是考虑关联交易不够。因为除了国家发改委及其基层机构不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企业(公司)不具有经济关联比较客观外,其他部门都存在行政隶属和经济关联两层关系。这两层关系对招投标的杀伤力很大,现在越来越明显。监督机构的选择问题是法律留下的最大空间。
招标方式设计不合理。《招标投标法》第10条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并对这两种招标作了简要解释。实践证明,招标方式只有两种过于简单,自己把自己限制了。世界银行就有四种:国际竞争性招标、国内竞争性招标、国际有限招标、其他采购方式等。
招标代理机构的专家库不合理。《招标投标法》第13条规定:招标代理机构是依法设定,从事招标代理业务并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规定要求招标代理机构要有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人选的专家库。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专家库的设立存在部门扩大自己地盘的嫌疑,没有存在的必要。
法律集中,法规分散,导致有法可依,无法执行。所谓法律的集中,是指只有一部《招标投标法》,非常集中。法规的分散,是指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命令及细则等文件,加上地方法规、规范化文件等十分分散。据有关部门汇总统计,各地区、各部门已经修改和废止招标规章和规范化文件217件,保留510件;此外,拟修改招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22件,拟废止570件。这就是说,相关文件多达近千件,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个市场。
究其症结,在于各个行政主管部门为了经营自己的“自留地”,把本部门利益塞进各自的文件中。由于政出多门,内容重复,互相交叉,条文矛盾,造成规则不统一,导致有法可依、无法执行的局面。
分散的法规强化了行业与地方的保护主义。由于各行业主管部门既有监督又有制定规则的权利,利益的驱动使得一些地方和行业出台一些与《招标投标法》相违背的法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文件。这些文件增加了有利于本行业本地区的条款,不利于外系统和外地区的条款,如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注册、许可证制度,或在资信、业绩加以限制;制定评标文件“抑外先安内,好处给自己”;垄断行业招标实行垄断等。这些做法的后果是,用法律的形式使不合法东西合法化。因此,必须打破条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促进统一的招标大市场的形成。
同体监督难下手。现行监督体制下,监督机构、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和执法机构一条龙捆在一起,打着各种旗号为招标人或投标人服务,有时候以A种面目出现,有时候以B种面目出现,哪种有利就打着哪个旗号。有的人多次投诉,结果投诉材料转到被投诉者手中,以致招投标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无以最终实现。余杭认为,法律留下的最大空间是监督机构问题,监督机构问题给招投标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利润,要不要企业考虑?
企业该不该有盈利空间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激励理论》和《动机与人格》两本著作中,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描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需求及其相互关系,引起了全世界心理学和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管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需求不断变化或提升基础上的,只有人类追求层次呈现出梯级变化,才会产生推动社会不断往前发展的动因。相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同样面临一个梯级需求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经营活动中,它既要考虑维持正常的施工运转,又要考虑维持队伍的稳定,还要考虑到提升企业竞争力,追求持续性发展。而企业每个需求阶段的实现又是建立在获取正常利润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作保障,企业也就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而言,应当承认,它们都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如果没有个人利益,个人行动就成了无源之水,集体行动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换个角度看,如果集体利益不存在,社会、国家又怎么合作呢。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阐述了人追求利益的本性。我国《公司法》中明确指出:“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而我国建筑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0至2.55之间。业内人士透露,这个基数仅仅是针对利润率较高的房屋建筑企业而言,更多企业利润率连0.5%的基数都没有达到。
就现阶段而言,把建筑企业经营目标与其它企业的经营目标一样概括为“经济效益最大化”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不否认企业在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应该眼睛向内,无论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还是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上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同时必须注重营销管理上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保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才算是基本正常的。
每项不该发生的费用其实都是企业额外的成本或许您觉得这个问题似乎与本文的主题没有必然联系,其实不然,无数的案例说明,串标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企业为了维系基本利润或防止低价竞标出现亏损的结果。任何一个行业企业当它面临的正常利润低到极致,同时由于其它环境因素的作用,企业的额外成本又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这个行业产生剧烈的波动也就在所难免了。
要分析额外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哪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支付的成本。
最早推行经过评审后的最低价中标制度的厦门,把企业施工管理所需发生的各种法定成本,以及在投标竞争中哪些属于不能随便降低的部分,哪些属于可以参与报价竞争的部分从规范理论概念和招标投标实践上予以划分,招投标时一律按照成本参与竞争的程度,将成本划分为不可竞争和可竞争成本。前者包括劳保费、建筑税金、法定规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等,后者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利润、管理费等,同时规定由前者成本生成的费用不得降低标准进行竞价,后者生成的费用可以在不低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自主竞价。业内人士普遍觉得,相比其它地区和行业规范建筑工程招投标报价行为,厦门的这种做法应当说还是比较科学的,科学就科学在它基本遵循了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行为。
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投标所需发生的成本费用(包括厦划规定的企业投标涉及的不可竞争和可以竞争的成本范围),决不仅仅局限于不可竞争和可竞争成本,还包括信息搜寻费、报名费、投标文件制作费、市场价格预测费、分包商选择费用、合同谈判以及为争取中标所花费的隐形开支、各种风险费用,由于业主工作不到位和地方政府配合不够施工所需的协调各方关系费用开支,及其市场运行不规范条件下需要发生的特殊攻关费用。除为了中标所发生的特殊攻关费,绝大多数被挡在“可竞争成本”和“不可竞争成本”的门槛以外的做法是有违经济规律的。不分青红皂白,不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和大小,以及其它技术风险程度和社会环境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和干扰程度,不考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味地强调低价中标,最终受到的是经济规律的处罚。
阻止串标从哪里入手?
虽说构成串标的要因较多且复杂,目前治理串标现象并不是十分明显,但决非无从下手,更决非不可医治。
要改进和提高准入的门槛。我国的建筑市场的确很大,但建筑公司也太多,目前,经过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企业有一万余家,包括农民工在内,从业人员已有数千万。因为建筑公司入门门槛比较低,整个建筑业还是一个劳力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它对资金的需用量和对技术的要求应该说还不是太高,所以入门门槛比较简单。这样一来,企业一多,僧多粥少,就难免产生拼抢,提高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
要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要切实改变投资管理体制。杜绝同体投资、建设、管理和监督的现象,尤其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真正实现投资、建设、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分离,把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建设风险与管理监督风险相结合,彻底改变好处有人抢、风险没人担、责任没人负的现象。
要规范招投标报价行为。防止人为设立陷阱坑害企业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现象,坚决杜绝违背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招标投标现象的发生,坚决否认不理性的最低价作为规范最低价中标评审方法的重点。完善评标程序,增加评委中造价专家的比重,提高评标水平。
要改革招标投标运行模式。推广厦门的经验做法,取消投标报名、不限制投标人数量、将“资格预审”改为“资格后审”、不集中答疑和勘踏现场等措施,避免投标企业集中“碰头”或互相有关投标信息。
要借鉴香港“权力集中”的模式。集中政府资源,把专业机构的机制建设引入到反腐预防体系,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将政府投资工程纳入该署统一管理,在部门分工上,把权利进行分散,工程现场管理与招投标、合同、办理支付工程款等环节形成一个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监督关系;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实行执行与决策分离,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两个层次来确定;一个层次是做事,一个层次在复核、监督、审批。项目主任不报,上面定不了,上面想定,下面不报,也上不了会。
要加快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标准和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基本框架,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市场退出和从严惩处机制,让参与串标活动的企业,干预招投标活动,通过招投标和在正常工程建设活动中大肆收受贿赂的单位个人处以重罚。
第三篇:工程项目流标案例分析
关于城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招标流标现象的分析
案 例: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土建工程原定于12月12日进行施工招标的。但在开标当天却只有2家单位前来参加,导致工程直接流标进入第二次招标程序。
案例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根据现场资料显示参与报名的施工单位有55家,但缴纳投标保证金的施工单位却只有2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和招标代理、公管办沟通,发现问题出在三个方面:
一、该项工程为市政工程相关费率皆按市政工程相关费率进行下浮的,但工程中混凝土、钢筋等利润较低的材料较多。
二、工程项目较大,投标保证金较多且年关已近很多施工单位存在资金缺口,无法短时间内凑齐相关费用。
三、市外企业进入县市场进行招投标,需成为县公共资源中心的会员单位,在办理会员单位时程序较为复杂无法在半个月内完成。
整改措施:通过和招标代理对接,对原有的下浮比例进行分析,认为该下浮比例满足工程实施条件故不予进行调整。同时在公告登出后,我们积极和市外的企业进行沟通将我们有这个项目告知市外的企业,将招标信息发布出去吸引更多更好的大型企业来参与招投标,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市内甚至是县内的几家企业。
吸取教训:通过这次工程招标的流标,让我认识到不能用老的观念去看待现在的招投标市场。怎样让我们的项目走出去,把好的有实力的施工单位引进来。就需要我们去拓宽招标的信息渠道,把招标信息流通出去,同时更让我认识到项目招标不是发布了招标公告就好了,而是时时要了解招标动向。在编制招标文件的同时,要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合理编制下浮比例及相关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工程流标,又能引进技术力量过硬的企业。还能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第四篇:串标违法案例分析
招标投标领域串标违法案例分析
一、串通投标收报酬经理被判刑
日前,广州地区首例串通投标案经检察机关起诉后审结,某开发公司副经理罗某因帮助朋友成功中标,既“扫除”投标竞争对手又是透露最高限价,事成之后收取高额好处费等行为,被广州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三个月。
据公诉机关指控,罗某原是广州某物业开发公司工程部副经理,日常负责公司开发项目招标。罗某与包工头方某因业务往来而认识。2007年下半年,罗某负责公司一项大型商品展贸城工程招标,方某找到罗某,要求其协助自己挂靠的两间公司中标,并承诺事成之后向其支付介绍费,同时在日后的施工中,把其中的一些项目发包给罗某介绍的朋友运营。罗某答应了方某的要求,随后在招标过程进行暗箱操作:先是指定了某公司做招标代理,以便方某中标;而后在投标资格审查阶段,罗某又故意剔除了部分符合资质的应标公司;最后在工程最高限价公布前,提前把它泄露给了方某。最终,方某挂靠的公司根据罗某提供的资料,制作了标书,其报价只比最高限价降低了不到2%。由于有罗某的鼎力相助,方某挂靠的公司最终中标,拿到了工程项目。
据悉,该案所涉工程总造价近6000万元。案发后,工程进行第二次招标,最终中标价比第一次大幅下降,共为国家节约财政资金1900余万元。
二、无锡首例串标案宣判4公司构成单位犯罪
2006年1月11日,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无锡市金银拆房有限公司等10多家单位及个人犯有串通投标罪一案。
2005年10月9日,无锡土地收购储备中心通知无锡市金银拆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金银、无锡市生龙拆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何生龙以及顾冠声、过新伟、苗晓强、谢鹤皓等人参加原TCL数码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房屋拆房招标会。此外,其他有意参与投标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获悉此事后,以自己所在公司名义或者借用他人的资质凭其他公司名义缴纳保证金后报名参加招投标。
为了使自己公司能够低价中标,同年10月9日晚,无锡市金银拆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金银伙同邢忠贵召集王明刚、苏日东、谢鹤皓、尤伟栋等人,采用向各参加投标单位支付人民币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好处费的利诱手法,要求他们在填写标书报价时不得高于80万元。收取张某好处费的10名被告人当场允诺照办。投标时,其他单位标书中的报价均为81万元以下,无锡市金银拆房有限公司最终以92万元的低价如愿中标。中标后,张金银给了邢忠贵15万元,给了苗晓强、谢鹤皓各1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单位无锡市金银拆房有限公司、无锡市生龙拆房有限公司、无锡市长发拆房有限公司以及无锡市捷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被告人张金银、邢忠贵、何生龙、顾冠声、过新伟、苗晓强、王明刚、苏日东、谢鹤皓、尤伟栋以非法手段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扰乱了招投标活动秩序,损害了招标人的利益,实属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了串通投标罪,并为共同犯罪,被告单位构成单位犯罪,依法均应负刑事责任。各被告单位、被告人在串通投标中相互商讨,对串通投标行为的实现均起着重要作用,不能区分主、从犯。各被告人归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所得赃款已经退出,并主动缴纳罚金,可酌情从轻处罚。
据此,法院判处上述被告单位犯有串通投标罪,并处罚金十万元至十五万元不等的罚金;以串通投标罪判处上述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个月至二年,缓刑一年至二年不等的刑期,并处十万元至十五万元不等的罚金。
启示:请各投标人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出现串标围标行为,会被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公告,被招标人列入禁止交易对象;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上海宝华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2009年3月
附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串标行为的规定:
1、《招标投标法》第53条“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中标无效,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暂行办法》第7条“对招标投标违法行为所作出的以下行政处理决定应给予公告: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停或者取消招标代理资格、暂停项目执行或追回已拨付资金、暂停安排国家建设资金、暂停建设项目的审查批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其他行政处理决定”。第8条“违法行为记录公告的基本内容为:被处理招标投标当事人名称(或姓名)、违法行为、处理依据、处理决定、处理时间和处理机关等。公告部门可将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行政处理决定书直接进行公告。”
3、《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
第五篇: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挂靠等现象的探讨1
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挂靠等现象的探讨
攀枝花市西部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建设工程领域的围标、串标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它既是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源头,也是其他环节腐败的源流和助推者。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最大的腐败,因此只有健全工程长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治理围标、串标行为,才能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关键词: 工程建设 围标、串标 现象 探讨(这段话字体字号与下面文件字体字号不相同,你看看是否修改)
近年来,尽管各部门高度重视招投标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我市招投标工作健康有序运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领域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诸如围标、串标、借资质挂靠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而且极易导致商业贿赂,引发经济犯罪。为维护招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人结合招投标过程发生的实际情况,就工程建设领域围标串标问题治理做一探讨:
一、围标串标的定义
所谓围标是指在某项建设工程的招标过程中,同一投标人挂靠几个施工企业或多个施工企业约定轮流“坐庄”,并做出多份不同或雷同的投标文件,以各施工企业的名义进行投标,以达到时承揽工程项目的目的。
所谓串标是指投标人通过“相互串通投标报价”,彼此之间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就投标报价相互通气,达到避免相互竞争,共同损害国家或招标人利益的行为。
二、围标串标的分类
1、投标者之间串标: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在招标项目中分别以高、中、低价位报价.投标人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某一投标人给予其他投标人以适当的经济补偿后,这些投标人的投标均由其组织,不论谁中标,均由其承包。
2、投标者与招标者串标:招标人在开标前开启投标文件,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人,或者协助投标人撤换投标文件,更改报价;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招标人商定,投标时压低或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或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人预先内定中标人;招标者为某一特定的投标者量身定做招标文件,排斥其他投标者。
三、围标串标的危害
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围标串标行为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围标串标行为都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他们的本质都是投标人利用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中标,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围标串标的危害性极大:。首先,通过围标串标者哄抬标价,使投资人遭受投资损失,如果是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则是国家利益直接受损。其次,围标串标使建筑业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中,长期此下去导致建筑业畸形发展。第三,围标串标者为了结成同盟关系,向招标人行贿,给陪标者、借资质者“好处费”等商业贿赂手段,成为工程项目承发包行为中的“潜规则”,是当前社会最大的腐败,既是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源头,也是其他环节腐败的源流和助推者。
四、围标串标产生的原因
1、施工企业的投机行为:。一方面部分施工企业投机心理严重,施工企业不是通过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来增强竞争力,通过公平竞争达到中标的目的,而是注重短期行为,想通过串标获得一点眼前利益或谋取中标。在加上围标串标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难度,在这一方面对于围标串标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竞争力不强或亏损的施工企业无路可走,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企业通过参与招投标,充当陪标的角色已经成为部分企业的重要“经营收入”。由于不正当竞争导致的恶心循环,陪标的潜在市场也会日益扩大。
2、分包转包的客观存在:。施工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失控或越轨后导致以包代管,或允许企业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而多家挂靠行为成为可能。目前,在建筑市场中,大部分围标串标中标的企业都不是实际建筑施工单位或者人员。大量的工程往往通过围标串标
中标后,层层转包,层层分包。中标企业或个人往往不实际参与工程的经营或管理,只是通过非法手段承包工程,从而获取非法承包工程的高额“垄断利润”,或者干脆白吃管理费过日子。
3、中介机构违规操作:。目前,招标代理机构过多过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招标代理市场则完全是买方市场,招标人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因此,招标代理机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承揽到代理项目,往往会主动或被动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如承诺代理中保证某单位某人中标,共谋串通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投标人利益,掩盖招标人的一些违法行为,无原则地迁就招标人等。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与国家引进招标代理制度规范招投标活动的政策目的背道而驰,增大了行政主管部门的查处难度。
另一方面,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导致一些靠各种关系搞违法违规操作的招标代理机构能揽到更多的业务,而一些资信好、业务能力强、依法办事的招标代理机构反而代理业务较少。这种不良市场导向使越来越多的代理机构违规操作,只重视“勾兑”能力,而不重视业务能力,导致不正之风盛行,各种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五、治理围标串标行为的对策
尽管在目前短时间内,彻底根治围标串标行为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可以遏制和打击围标串标行为,净化建筑工程市场,保护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招标过程中,出现围标串标行为的根源在于企业或个人排斥公平公开的竞争关系,在建立和完善防治围串标行为的工作中,一定要坚
持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打破地区限制和行业垄断,降低企业参加招标投标工作的准入门槛,保证全国各地的企业参与招投标竞争,增加围标串标的难度和成本,从而逐步从根本上杜绝围标串标行为。
(一)多措并举,严防围标串标行为
1、扩大招标信息发布面。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必须在《四川建设网》和《攀枝花市建设工程交易网》公开发布招标信息,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根据项目需要,招标人还可同时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介发布招标信息,扩大信息的发布面,让更多的潜在投标人参与竞争。
2、合理设定投标人资格条件。统一招标公告格式,使用招标文件范本。招标人在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中应根据工程情况合理设定投标企业和项目经理资质等级,不得提出高于工程实际需要的等级要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项目,经招监委批准,可酌情增加工程业绩要求或适当提高一个资质等级,但招标人不得设臵其他限制性条款排斥潜在投标人。
3、合理设定最高限价。招标人应按照市场价格,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准确测算工程实际成本,合理设定最高限价,防止投标人哄抬标价。
4、治理投标人之间的围标串标的新方法——资格后审法和电子招标投标。
(1)基本原理
资格后审和电子招标投标法的基本原理是消除产生串通投标的两
个条件,在开标前将投标人身份、数量及其各种信息湮没(臵之于谁也不知道的朦胧状态),从而切断串通投标的信息及其传递,制止串通投标的发生。
(2)操作实施要点
①取消投标报名制度,采用网上下载的方式购买招标文件,使潜在投标人的数量和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②采取不集中潜在投标人踏勘现场,网上开辟投标人提出疑问的专栏和招标人网上答疑,在开标前避免潜在投标人有聚集的可能性,有效割断围标串标的信息传递链。招标人在制订招标文件时要尽量详尽描述施工现场,潜在投标人根据需要自行安排踏勘。对潜在投标人自行踏勘难度较大、确需集中踏勘的特殊项目,由招标人邀请纪监、财政、招标投标管理中心等部门派员参加。潜在投标人如有疑问,一律无记名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提出,招标人在网上公布答疑文件,由潜在投标人从网上获取。
③采用资格后审的方式,把投标人的信息推迟到开标后才明朗化,有效湮没投标人身份、数量及其各种信息。投标人的资格审查在唱标之后由评委依照招标文件的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商务标评审和技术标评审由评标委员会分三个小组分别进行。采用这种招标方法,潜在投标人的信息无法泄露,从而消除围标串标所需的信息和时间。
(3)在评标办法上进行改革
①采用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法进行评标。加强对评标过程的监督,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办法进行评审,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可行性评审,对商务标通过评标系统进行报价合理性判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评标活动。唱标后,取报价最低的五家投标人,先对其技术标进行评审,技术标通过后对其商务标进行评标,按报价从低到高依次评出推荐中标人。若在这五家中没有产生中标人,再取次低报价的五家进行评标,直至产生推荐中标人。采用这种评标方法,只评报价较低的几家标书,因而可以大幅减少评标工作量,不限制投标人的数量。从理论上讲,只要投标人数量和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就能有效地湮没投标人的信息,切断串通投标需要的信息传递链,就不会发生串通投标现象。
②为了有效地湮没投标人信息,还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消除一切可能产生泄漏投标人信息的环节。投标人在投标时将自己的投标书、投标保函、投标资质证明等文件全部装入投标袋,投标袋外不留任何印迹,保证投标人的信息只有在开标时才明朗化。
③建立健全评标专家网上抽取、电话语音通知及评标室电磁屏蔽等硬件设施,通知专家评标的时间与专家到达评标地点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在专家接收并同意评标信息后,应对专家的通讯信息进行全程监控,直至评标结束,有效切断投标人与评标专家的沟通环节。
5、严格执行中标悔约追究制度。中标人有放弃中标、提出附加条件更改合同实质性内容、不按招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的规定与招标人订立合同、拒不提交履约保证金等情形的,招标人有权取消其中标资格,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同时责成违约方赔偿招标人发包价与原中标价差额的等额违约金。
6、推行异地抽取评委或异地评标。一般项目的评委由招标人从市招标采购交易市场专家评委库中通过电脑语音通知系统随机抽取产生。对专业比较特殊或规模及影响较大的重点工程实行异地抽取评委或异地评标制度。异地抽取评委或异地评标的地点应在保密状态下通过抽签确定,该项目所有投标人所在县区一般不列入抽取范围。随行人员保留专线电话与外界联络,其余通讯工具关闭后集中存放。
7、将疑似围标串标情形列入招标文件废标条款。通过对各投标文件的详细评审与比较,如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疑似围标串标,按废标处理:
(1)不同投标人为完成部分或全部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和利润的价格构成部分或全部雷同的;
(2)不同投标人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基本雷同的;
(3)不同投标人投标文件(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的编制人和审核人为同一人或同一单位人员的;
(4)不同投标人投标文件的授权签署人为同一人或同一单位人员的;
(5)开标前已有举报,开标后发现各投标单位的报价情况与举报情况相吻合的;
(6)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出现评标委员会认为不应当雷同的情
况的;
(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围标串标行为的。
(二)层层设防,杜绝借资质挂靠现象
1、严格投标人资格审查:。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间,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招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应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对中标候选人提供的投标文件的资格审查资料逐一进行审查。投标人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投标保证金出票单位、投标文件印章以及项目经理证书、项目经理安全证书是否真实有效。对投标参加人及项目部成员身份核查,重点检查其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和社会养老保险手册,如劳动合同的聘用单位或养老保险的缴费单位与投标单位名称是否一致,如中标候选人有提供虚假材料证明的,则取消其中标资格,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
2、严格投标保证金结算管理:。投标保证金及工程价款拨付必须通过投标单位基本账户非现金结算,投标人提交的投标保证金在中标后转为不出借资质的承诺保证金,承诺保证金须经招标人核实进场人员后方可退还。招标人对进场施工管理人员的身份核查是堵住借资质挂靠的实质性关口,招标人应建立中标单位项目部人员现场检查制度和常规考勤制度。如发现进场人员与中标项目部人员不符、有借资质挂靠嫌疑的,一经查实,即取消中标资格,其承诺保证金不予退还,转入招标人账户。
3、推行中标公示期招监委实地考察制度:。对规模较大的工程,招监委在中标公示期间,可对中标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主要考察其是
否具备履约能力,在投标时提供的业绩证明材料是否属实,项目班子成员有无在建工程等。
(三)严肃纪律,加大查处围标串标借资质挂靠行为力度 招标人是招投标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组织招投标活动,主动配合监管部门督查督办,形成纪监、财政、审计、招标投标管理中心和项目主管部门及其建设单位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防治机制。招标人在招投标活动和施工过程中发现围标串标、借资质挂靠、偷工减料以及欺诈、行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立即制止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将违法违规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投标人凡有围标串标和借资质挂靠行为的,一经查实,一律取消中标资格,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投标人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情节严重的,取消其一至三年市场准入资格。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违纪的,追究党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建立违法违规黑名单档案,将其围标串标、借资质挂靠行为及处理结果通过相关网站进行公开曝光,并网上通报。
(四)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招投标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滋生腐败问题的温床,而腐败问题又进一步加重了招投标领域的各类问题。在治理招投标领域的各类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在查处腐败问题的同时,要逐步改变工作方式,拓宽案源渠道,注重发现各类案件线索。在查处招投标领域的各类腐败问题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大案要案,严肃开展警示教育,认真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