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特钢基地建设工业重镇
打造特钢基地建设工业重镇
——渝水区良山镇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纪实
近年来,良山镇党委政府以“对接新钢、服务新钢、融入新钢”为切入点,紧紧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新钢山上片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做大主业,分离辅业”的良好时机,不断激活民资民力,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全镇民营工业企业已达90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2家,已形成了矿产品开发、炼钢、钢管、带钢、耐材等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2005年,良山镇工业销售收入9.17亿元,财政总收入3710万元;2006年,工业销售收入15.5亿元,财政总收入5348万元;2007年工业销售收入34.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7亿元。
良山镇工业经济能够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关键在于省、市、区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于一批积极进取、敢于超越的民营企业家的努力。镇党委、政府在营造发展环境、改善服务质量上扎实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该镇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大量可供对接的资产,通过高位嫁接、外引内联等措施,全面加快与新钢公司山上片相关产业项目的对接。随着新良特钢、新良钢管、盛鼎金属、普田特钢、威奥锻造、本通特钢等一大批对接项目在区域内顺利实施,为良山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蓄足了后劲。预计到2010年,全镇可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50亿元,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良山也将成为全国知名的特钢精品基地。
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多年前,当江西钢厂落户境内时,良山人还只是作为土地民工,进厂赚份务农外的收入。但当他们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时,一批批昔日的“泥腿子”纷纷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企业。良山人不 1
论学历高低,不论资金多少,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何种身份,人人敢于创业,个个争当创业者。良山人充分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在其境内的基础优势,大力培植了钢管、带钢、钢丝、耐材、矽钢、铁矿产品项目产业群,在全镇现有的90余家工业企业中,九成以上是当地人兴办的。按常理说,一般的农民企业家总是会受到发展思路的限制,也最容易得到满足从而停滞不前,而良山众多的企业家在实现了最初的“淘金梦”后,他们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继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求把企业做大做强。良山钢管从1999年投入500多万元进行第一次技改后,已经进行了四期技术改造,其投资额一次比一次增多:2002年为2000万元;2004年为6000万元;2005年的技改投入达到1.2亿。而山龙带钢第三期工程投入也达到了3000万元,久隆带钢2000万元„„
为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们进行再生产、再投入,镇党委、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产品行情、解决实际问题。2005年11月,良山钢管公司第四期技改工程——Ø219mm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线需征地200亩,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困难。为此,镇政府派出了20多名干部分两组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将地征用下来,为钢管公司的发展解决了土地“瓶颈”问题。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大胆鼓励镇、村干部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放手投资工业项目。并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运用收购、控股、参股、租赁、兼并等手段参与集体企业改制;积极引导民间闲散资金入股办企业,投资上项目;鼓励民间人士以资金形式直接入股工业企业或者创办领办工业项目。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激活了全镇民间资本“一池春水”,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接新钢稳步推进。良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引导现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之外,以新钢公司“壮大主业、分离辅业”为契机,积极策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对接新钢、服务新钢、融入新钢”战略,把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放在新钢公司山上片闲置资产及相关项目对接上,全力以赴做好“对接新钢”这篇文章,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大力促进良山全面对接新钢,渝水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了良山工业基地管委会,统筹协调服务良山工业经济发展,并在资金、人才和领导力量上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省政府在2007年《江西省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实施意见》中,要求良山工业基地在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并将其定位为全省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5大板块之一。2007年8月16日,省政府在新余举行新钢公司山上片资产移交仪式,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构建良山特钢精品基地,使之形成200万吨炼钢生产能力,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四大板块之一。
依托新钢公司山上片的优势,该镇紧紧围绕特钢产业,做好项目包装,突出盘活资产、建设产业加工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展开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接。2006年9月,成功挂牌组建了新良钢管公司和新良特殊钢公司,两家公司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一批相关大项目已陆续落户良山,焕发无限活力。利用新钢公司山上片原料场场地,成功引进了新余市盛鼎金属制品公司投资3亿多元兴建100万吨金属制品项目一期工程,项目达产达标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利用新钢公司原铸造厂、三机修厂厂房设备,成功引进了浙江绍兴普田厨卫设备有限公司和浙江达成凯悦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特种钢及成套模具钢项目,项目达产后年产模具钢2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威奥锻造、本通特钢、60万吨焦化等项目也将陆续落户良山,这些项目的建成,为良山快速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做好服务抓项目,优化环境促发展。为满足工业中长期发展、城镇扩张需要,良山镇于2007年聘请北京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按县城架构做好产业规划和集镇规划。全镇正充分利用潜在的发展优势,加快与新钢公司山上片的项目对接,实现经济的迅速崛起。在科学合理做好工业基地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该镇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良山工业大道,整个大道于2008年7月18日通车,彻底改变良山多年街道合一交通拥堵的现状。为加快基地企业原料及产品的快速流通,减少生产经营成本,已开工建设一条连接武吉高速公路的二级公路;为满足企业用电需求,保证用电实现同网同价,良山工业基地为入驻企业设立专线、专柜,共建设9回专用线,长度约7.1公里。委托赣西供电公司编制了良山地区用电整体规划,赣西公司正在组织人员对良山变电站进行扩变,将原来1.6万KVA变压器扩成4万KVA,2008年8月15日前可完工,同时已上报省电力公司,拟在良山建设1座11万伏变电站;做好基地货场规划,在新钢山上运输部扩建一个新货场,引进资金、人才建设钢铁物流中心。同时,将开工建设山凤新村、休闲广场、良山派出所,全面改造老集镇,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镇对民营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并把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视为富民兴镇的根本。镇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企业家的心声,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并且要求干部多为企业服务,做到多帮忙,不添乱。镇党委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对企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尤其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向企业倾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树立全民创业、创业富民的发展理念,鼓励干部带头创业,良山镇党委、政府积极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鼓励镇村干部投资经济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学习浙江经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宽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镇、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在全镇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流的投资环境,优质的全程服务,使良山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越来越多投资者看重良山、看好良山、落户良山。(渝水区良山镇黄兵华供稿手机:***)
第二篇: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方志敏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在边界贸易的推动下,安远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集镇承载功能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在水、电、街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完成了集镇建设规划,改造旧房5万平米,新建农民住宅8万平米,开发商铺500余间。打通了规划的“四纵三横”街道并完成了其中“两纵两横”街道的水泥硬化。铺设排水沟3公里。完成了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工程。安装了街道路灯。修建了2处公厕。实现了程控电话进村入户,开通了小灵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讯号基本覆盖;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起3.5万千伏的变电站,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后,对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集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80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1%,预计到2005年,集镇人口可达1万人。二是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品集散流通功能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为了方便购销,搞活经济,我们先后兴建了农产品、肉猪、活牛等3个专业市场。有效促进了安远特色农业的发展,全乡烟叶、食用菌、肉兔、肉牛产业化步伐加快。目前,我乡持有农村经纪人证书的有8人,以潘进水为首粮食营销大户有12家,年销售粮食500吨以上;以曾祥华岩前养兔场为龙头的养兔户达98户,年出栏销售肉兔近万头;以张承良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了人文环境建设。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乡兴我荣,乡衰我耻”教育,倡导树立“发展安远我帮忙,安远发展我致富”的新观念新思想活动,群众素质得到提
第三篇: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提升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
一、基本情况
安远乡位于宁化县北部46公里处,地处闽赣两省四县八乡的结合部。他东邻建宁县均口镇,南接宁化县河龙、水茜乡,北连建宁客坊、黄埠、伊家乡,西面与江西石城县高田镇和广昌县塘坊乡毗邻。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耕地面积5.3万亩。现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4909人。2003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390万元,工业产值48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96.68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引进县外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位列全县乡镇第三。
安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肉猪、仔猪。特产有辣椒、银杏、红菇、魔芋、稻萍鱼等,曾有“鱼米之乡”“宁化粮仓”的美誉。安远是个文明古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墟市,宋称黄土岗,明设巡检司,故有安远司之称,民国时为安远镇。1930年1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曾进驻安远并经硝坊、营上、吴家,向塘坊,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广昌。1933年,澎湃县苏维埃政府从湖村巫坊村迁驻安远里坑,方志敏的胞弟方志纯曾任澎湃县委书记。1934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由建宁都上迁驻安远。安远现为我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
二、小城镇建设和边贸发展历史和现状
由于安远地理位置特殊,安远的集市贸易远近闻名。明代时集市规模和交易量在汀州府辖区为最。周边县乡远至江西抚州等地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盐、大米、食糖、布匹等均在安远集散、中转。据传,当时食盐交易量墟日高峰时多达2万担。为保护商贾利益、维护治安,官府历来都屯兵于此。现乡人民政府办公所在地,旧曾是安远司衙和国民党时期乡公所所在地。抗日战争暴发后,内地货源日趋紧缺,南昌与赣东南县商贾纷纷云集此地,安远成为闽、赣、浙、粤四省十多个县的货物集散地,边界贸易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安远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边贸优势进一步发挥,1998年,安远被我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府实施“农业115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兴工”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本届乡党委政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农业强乡,科技兴乡,边贸重乡和财政富乡”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经济113工程(即“夯实一个农业基础,打好一张边贸牌,做好田间、畜牧养殖和山上开发三篇文章”),壮大安远经济,打造边贸重镇。2003年底集镇个体工商户达到 271户,私营企业5家,从业人员1100余人,注册资金1863万元,年交易额达到3636万元,其中销往江西及周边县乡的建材、家电及生产生活物质达2500万元。
在边界贸易的推动下,安远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集镇承载功能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在水、电、街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完成了集镇建设规划,改造旧房5万平米,新建农民住宅8万平米,开发商铺 500余间。打通了规划的“四纵三横”街道并完成了其中“两纵两横”街道的水泥硬化。铺设排水沟3公里。完成了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工程。安装了街道路灯。修建了2处公厕。实现了程控电话进村入户,开通了小灵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移动讯号基本覆盖;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起3.5万千伏的变电站,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后,对生产要素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集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达80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1%,预计到2005年,集镇人口可达1万人。
二是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品集散流通功能进一步加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农副产品需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为了方便购销,搞活经济,我们先后兴建了农产品、肉猪、活牛等3个专业市场。有效促进了安远特色农业的发展,全乡烟叶、食用菌、肉兔、肉牛产业化步伐加快。目前,我乡持有农村经纪人证书的有8人,以潘进水为首粮食营销大户有12家,年销售粮食500吨以上;以曾祥华岩前养兔场为龙头的养兔户达98户,年出栏销售肉兔近万头;以张承良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了人文环境建设。我们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乡兴我荣,乡衰我耻”教育,倡导树立“发展安远我帮忙,安远发展我致富”的新观念新思想活动,群众素质得到提高,安远人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开始树立。二是加强了政策环境建设。人大、纪检部门经常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促进了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经商业主、投资客商对安远的赞誉度有所提高。三是加强了服务环境建设,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先后投资新建了中学教学楼、教工宿舍楼、小学教学办公楼共3座,同时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教学成果显著。2003年完成了有线电视县乡联网,成立了老年活动活动中心。在医疗卫生方面,现有的安远中心卫生院是全县两所中心卫生院之一,基本能保证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四是加强了治安环境建设。公安机关、集镇治安巡逻队、村级联防队联动配合,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速度,城建规划不完善,工业短腿等问题仍然束缚着安远经济的大发展,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发挥边贸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高起点、高标准完善集镇规划。
加紧对安远城镇建设重新进行系统、全面地规划、设计,在原有的“安远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四纵三横”的街道主体规划不变,新规划出工业区、仔猪综合交易市场、停车场、垃圾填埋场、公共汽车停靠站、安远标志性建筑、小商品交易市场。要对安远城镇建设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城镇性质和主导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安远的发展潜力、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镇性质、结构布局、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以及中心镇主导作用等方面通盘考虑,遵循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分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进行系统规划,为安远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安远的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2、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
一是要狠抓乡村公路建设,疏通进出口,畅通人流物流。交通是制约安远边贸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展边贸经济,公路建设必须先行,必须牢牢抓住近三年国家大力支持乡村道路建设的良好时机,建设好乡村公路。2004年,要在8月底全面竣工省际“安塘”公路(安远至江西广昌塘坊乡)四级水泥路改建和后溪至灵丰山公路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安远至增坑四级公路。2007年前,争取到开通“安高”省际断头公路(安远至江西石城高田镇),全面完成乡村道路硬化。这些公路建设完成后,将进一步疏通安远的进出口,从根本上缓解边贸物质运输困难,促进边贸往来。
二是要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三年内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卫等方面要有较大改观。2004年内要完成停车场、公共汽车停靠站的选址和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新建成10万头仔猪综合交易市场和一个垃圾填埋场并投入使用。规划启动安远夜景工程,引导工商户制作美观大方的灯箱广告、醒目的商店招牌;全面完成街道路灯改造,实现集镇美化、亮化。2005年,设计建成安远标志性建筑,同时规划建设小商品交易市场,到2006年形成农产品、仔猪、活牛、小商品交易等四大专业市场体系。
3、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大集镇规模。
一是大力推进招商兴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集镇转移。首先,要扶强做大现有的工业企业,对去年引进的三鑫、国丰两家竹木加工企业要重点扶持,促进其产品上档次规模。其次,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引进劳动力密集型轻纺、制鞋、制衣等企业,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去年我们引进的三鑫木业、国丰竹木工艺制品和今年引进的针织服装厂,已转移消化农村劳动力340名。
二是激活民间和乡外资本投入,兴办三产、私营企业。重点发展餐饮、农副产品中介营销、小商品批发和商贸等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商品流通。鼓励干部带头创办、领办经济实体,鼓励干部资金下海。目前已有4名干部办理了留薪留职手续在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在今年市县大抓肉牛产业政策引导下,乡干部职工已筹集30万元创办2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将进一步带动我乡活牛市场交易。
三是不断优化软环境,提高安远吸引力。一方面加强效能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干部工作效能督查和行风评议工作,规范政务、站务、所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方便办事群众。严肃查处吃、拿、卡、要和中梗阻现象,为安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垄断经营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公安、工商、城管、税务等部门联合行动,不定期开展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垄断市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让外地客商敢到安远,能创成业,可赚到钱,切实塑造一个诚信的安远。
4、强化集镇管理,树立边贸集镇新形象。组建一支专门的集镇管理队伍,对违章搭盖、占道经营、集市卫生进行根本治理,彻底扭转脏、乱、差现象,让集市交易公平、有序,集镇面貌清洁、整齐。今年拟通过人大例会制定通过符合安远实际的集镇管理办法,做到按章规范管理。
5、发展特色农业,为农产品交易注入新活力。
一是稳定传统特色农业。要在稳定和扩大安远辣椒种植、稻萍鲤鱼养殖规模上下功夫,改进鲤鱼干加工工艺,在辣椒干、鲤鱼干、豆腐皮的包装、宣传推介和营销上加大工作力度,让传统特色农产品成规模、上档次,促进传统农产品转化为新商品。今年我们将以县“农业招商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契机,立足安远实际和优势,抓好魔芋、南瓜、姬松茸等项目的可研、包装和招商工作,加强与高等院校、开发商的联系,制作和发布安远招商网页,让外界了解安远,把安远推向客商,引进资金、开发项目。目前,魔芋开发项目已经和省农林大学、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取得联系,达成了开发初步意向。
二是突出发展优势农业。下大力气做好安远经济“113”工程中的“三篇开发文章”。田间开发以烟叶生产为主,突出抓好以姬松茸为主栽品种的食用菌业和订单农业。畜牧业以肉牛、肉兔养殖为重点,抓50头以上的大户和200头以上的育肥场建设,加快肉牛、肉兔养殖专业村建设,用3年时间,把肉牛、肉兔产业化工作推上新水平。山上开发重点抓药材种植,木本药材与草本药材相结合,中、短、长相结合,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为农民增收开拓新渠道。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乡形成烟叶为主,畜牧养殖为重点,食用菌、药材种植为补充的田间、家里、山上并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三、两点建议。
一是恳请上级支持把安远乡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边贸重点乡镇。
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补助力度。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公益性强,单凭乡镇财力远远不够,压力非常大。目前,我乡正计划建设小商品交易市场,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立项、补助资金上给予倾斜。
第四篇:打造五大基地
打造五大基地,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2011年3月份,市委提出了以“三化融合”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让能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还强调了县干什么、镇干什么、村干什么的工作经验;以“三化融合”来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对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腰古镇根据自身定位,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实践,全力推进“三化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近段时间,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对我镇“三化融合”开展的情况作了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化”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主抓特色农业,通过实施“抓产业、扶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策略,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一是蔬菜种植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先进发展模式,实现土地相对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镇农民人均收入7127元,同比增长7.5%)。目前全镇已形成永昌村委(双稳村)、旺村村委、黄岗塱村委和水东村委四个大规模的蔬菜基地。直至今年,全镇蔬菜基地发展到5400亩,产量达9180吨、产值2319万元。
二是专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明显。目前,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个,分别是农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腰古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蔬菜流通协会。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经济里面充当“市场导向”的作用,是广大农民甚至乎农业企业的指南针和导航器,能及
时、准确的向农民和企业反馈最新的市场供需、物价等重要信息,有效地减少农产品在市场流通不畅的问题,减少了流通环节的费用。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尤为突出。至今,全镇共培植丰兴、泰和等7间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通过整合人力、集中农田、发展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目前全镇冬种面积发展到9290亩,品种有马铃薯、叶菜、水果番茄等,年产值达2700多万元,平均每亩可为农民增收10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冬种的积极性。同时,我镇还积极利用毗邻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的地域优势,引进“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搞综合养殖。全镇养鸡专业户现已发展到430户,肉鸡年产量860万只;发展养鸭专业户50户,肉鸭年产量50万只;发展猪场80个,肉猪年产出栏量达4万头;发展鱼塘3000亩,年产量3000吨。
(二)工业发展现状
去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0.2亿元,比2005年(下同)增长75.3%,年均增长11.8%。其中,工业产业增加值6.13亿元,增长84.6%,年均增长13.1%。工业发展增长势头明显。
近年来,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石材行业发展较为迅猛。现有石材企业6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英皇石材、亚洲石材、志旺石材、希利顿砂岩邓。同时,努力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作,初步建立产业转移基地,承接了辉鹏陶瓷、全国著名品牌钻石陶瓷等大型企业,从而促进了腰古经济的发展。
今年,又成功引进了投资额为2.5亿元的天池国际环保石材项目和投资额为2.5亿元的科力佳电子设备生产线项目,并计划引进全国四大石材企业之一的环球国际石材项目等。目前腰古工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
(三)小城镇建设现状
圩镇建设情况:腰古镇中心区面积为2.7平方公里,建设街道有府前路、镇屏路、文昌路、文华路、西堤路等十多条,建设巷道有人民巷、卫生巷、农民巷等6条。圩镇人口发展到近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3000多人,流动人口近2000人。圩镇拥有卫生院、中小学校、幼儿园、交管站、食品站、邮政、信社、电信等单位,并建有肉菜市场一家,商场一家以及各类商铺多家。每逢赶集日,圩镇呈现一片热闹的场景。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腰古中学校舍进行修缮,并新建了一幢两层400多平方米的师生饭堂,内设乒乓球室和师生娱乐室,此外还争取香港烛光基金会支持40万元兴建一幢三层十二室新教学楼。争取外出乡贤和旅居港澳地区的同胞分别为腰古中心小学、联强小学、城头小学、永昌小学等捐建教学楼和捐赠电脑、课桌、学习用品等大批教育教学设备,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2010年,全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镇区幼儿园和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率分别达90%和7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80%。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腰古卫生院新兴建了一幢楼高四层、面积3050平方米的住院部大楼,增设病床50多张,群众就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借“三网融合”之机,通过引进一套60多万元的远程医疗诊断设备,与市人民医院、南方医院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地解决群众出行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年,又成功建立与广州三九脑科医院的合作关系,得到了该院设备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将镇卫生院打造成粤西地区一流的基层卫生院。2011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8335人,覆盖率达99.8%。
文化建设情况:
腰古社区以“海纳百川造和谐、崇尚礼仪建文明”为理念,全力打造和谐文明社区。近年来,通过努力,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街道管理变得有秩序,文体娱乐有了好去处。每逢重要节日,社区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增加节日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
每年都会举行书画展,届时来自云城、新兴、肇庆等地的书画大师都会应邀出席,妙笔生辉。正因为这样,今年来“六好社区”、“一流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熠熠生辉,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三化融合”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区域优势:
我镇地处肇庆市、云浮市、新兴县三地的交汇点(离三地城区的距离均为30多公里),是云浮市的“东大门”,是连接肇庆、佛山、珠三角发达地区的重要窗口,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方便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和交流。
(二)交通条件:
国道324线、省道267线、三茂铁路、小夏线、董朝线经过我镇,在镇内编制成“两线带多线”交通网络,极大方便了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对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发展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农业发展:
作为区乃至市的农业重镇,腰古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实行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生产,多元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础上有了优势,发展上就有底气。
三、实现“三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化融合”水平较低。就我镇而言,工业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够新型。传统工业还是占据多数,这些工业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且效益较低。农业只是实现了初步现代化,但是由于土地集中率还是偏低,因此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出现;城镇
化建设方面统筹做得不够,有时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出现,阻碍了城镇化的加快推进。
二是“三化融合”面临传统观念的挑战。“三化融合”面临挑战的传统观念是什么。经调研和分析,我总结了几点:一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仍然存在,很多农民群众缺乏开放性,满足于现状。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还在;二是“土地就是命根”的观念依然很深,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宁愿闲置土地也不肯转让出来,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观念,影响了部分企业主见异求变的积极性,他们只求有固定的利润不求通过产业升级来取得利润最大化。
四、实现“三化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
腰古镇将充分结合自己实际,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全力打造五大基地”为重要抓手,全面实现“三化融合”。
一是打造城郊型“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保障;再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业综合种养基地、冬种马铃薯基地。全力打造城郊型“三高”农业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情招商、以商引商”等创新方式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今后将重点引进一些投入产出大、拉动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到我镇投资发展。打造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引进更多先进高效的工业项目,逐渐淘汰落后的工业项目,是我镇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三是打造以砂岩、文化石、马赛克为特色的石材基地,实现差异化发展。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我镇将以石材企业门面整治为契机,全面提升我镇石材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树形象、提档次、增规模、升级别。并通过举办或参加石材文化节、石材展览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腰古“砂岩、文化石、马赛克”专业镇的形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是打造小城镇建设示范基地,实现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市“创建宜居城镇试点镇”,腰古将不遗余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快实现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抓好各项在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落实,还要积极向上级申请完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方面要全力推进“以奖代补”项目、名镇名村建设项目及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项关于惠民惠农政策和措施,逐渐实现公共设施和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计划建设宜居城镇、建设房地产、商贸企业、农贸市场等,吸引农村村民集聚到城镇,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面积,扩大城镇规模,集聚资源优势,以此将腰古建设成为城镇示范基地。
五是打造仓储物流基地,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区交通和仓储地已不能够适应急速膨胀的物流需求,充分利用腰古交通条件和地处三地中心的优势,发展规模面积约1000亩仓储物流基地,包括建设石材物流园及其它工业产品的仓储地和物流园。腰古仓储物流基地将发挥其承载全区乃至全市石材物流压力的作用,让石材流转提速,加快经济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
远期目标已经明确、美丽蓝图已经勾画,腰古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全力打造五大基地,促进“三化融合”,逐渐实现城乡统筹。
第五篇:打造四大板块 建设工业强镇
打造四大板块 建设工业强镇
为认真贯彻全县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精神,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全力突破工业,加快建设工业强镇。工作中,坚持招商引资重中之首、工业经济重中之重、抓好项目重中之要、壮大财源重中之本不动摇,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建设“四大产业”板块,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做大做强化工、机械、服装、石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区域主导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工业产值50-70亿元。一是服装产业板块。以 为依托,积极承接胶东半岛地区的服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发展以服装、电子为主的轻工业,建设集设计、生产、销售及评价为一体的完整服装生产加工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突破1000万美元,全园产值突破10亿元。二是机械产业板块。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全力引进过亿元项目,依托中打造以企业群为支撑的机械产业集聚区,力争用3-5年时间产值达到20亿元。三是化工产业板块。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 为依托,集中精力招商引资,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推进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实施 等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产值达到15亿元。四是新材料产业板块。加强与的合作,以为核心,以为突破,重点引进基地。引导企业从开发,建设生产基地。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