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时间:2019-05-13 10: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第一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一切事业的指针,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应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新闻学大致分为七大块;新闻起源论,新闻本源论,新闻价值论,新闻属性论,新闻受众论,新闻功能论和新闻环境论。下面我打算从这七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

关于新闻的起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本能欲望,另一种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社会交往和劳动。之所以有这样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在于指导的哲学观的对立。第一种观点是在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指导下得出的。而第二种观点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得出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实践证明,第一种观点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错误的。而第二种观点则是正确的。决定新闻传播规模大小,新闻传播活动有无的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方式。人类最初传播信息的原因不是因为本能的要求,而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必须认识世界以便改造世界,这就要求进行信息交流。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终新闻事业诞生了。可见,新闻的起源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新闻的本源是什末?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指导思想不同,有两种回答。一种从唯物论的角度来回答,一种从唯心论的角度来回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理解新闻本源,得出了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这个正确的结论。新闻来自事实这个理论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新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不能随意更改。当前,从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可看出,不实新闻充斥西方媒体,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至今在西方,新闻的本源是什末,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意识到,仅仅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具体的事实,做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社会问题。新闻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寻求“总体真实”,寻求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内部规律性。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都被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就是科学的思想一旦被接受和掌握就会自觉地指导实践活动,使实践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搞好调查研究,做到新闻报道的“具体真实’’;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地,发展地观察事物,防止片面性,努力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做到新闻报道的“总体真实”。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相结合,有机地运动,就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完成新闻事业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使命。

新闻的价值是什末?当前,新闻界很难对新闻价值的定义达成共识,许多著名的新闻学者都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都有其科学性,并越来越完善。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价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履行的功能;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包括价值源,价值观和价值的实现三部分。因此在为新闻价值下定义时,要包含这三点。首先,要明白新闻价值来自新闻,而新闻来自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价值的定义里理应提及客观事实。其次,要理解价值观,即记者选择新闻的标准。定义中也应提及。最后,要认识到新闻价值是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这一社会实践实现的,定义中也应提及实现的方式。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科学的新闻价值定义应该体现新闻价值客观性(价值源,价值的实现)和主观性(价值观)的统一。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什末?西方新闻学者在“客观主义”,“超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否认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认为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会舆论工具。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闻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物质的关系的反映。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发现,新闻事业产生以后,很快便成为了政党,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成为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舆论工具。由此我们可以说,新闻事业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诞生,它已经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精神上也居于统治地位。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其具有阶级性。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我们很难正确地分析出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也无法找到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支撑点。既然我们承认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那末我们也就承认新闻事业也具有党性。因为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党性原则是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政治家办报”,一步步层层深入,更为具体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丰富了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新闻来自社会生活,也就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对新闻学中的受众论有很大的启发。受众就是接收新闻的人民群众,他们

是社会的实践者,他们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观点和选择事物的标准。新闻报道只有贴近他们的实践和生活,他们才感兴趣。在马克思这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受众第一位”的口号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解决受传之间的矛盾,更好地适应受众,满足受众的需求。

尽管西方新闻工作者早已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也在尽其所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但他们错误地认为,受众所想要的都应该给予,忽视了新闻传播事业引导舆论的功能。当前西方新闻界被色情与暴力充斥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的推进者,但人民群众中也有思想落后的,既要避免忽视人民群众作用的“纯英雄主义”,又要防止一味跟着群众走的“尾巴主义”。因此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一直坚持满足受众需求与引导受众前进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而纯净的舆论氛围。

新闻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思想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对社会实践有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舆论一旦形成并加以传播就会形成社会思潮,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舆论也是一种思想,如果正确,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错误,则祸国祸民。作为舆论工具的新闻机构,担负着传播舆论的作用。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引导舆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以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恪守的准则。而西方新闻界在“客观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闻必录,不分主次,忽视了新闻机构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没有这种理念,西方新闻界在利润的驱使下,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社会效益,没有很好地承担起传承文明,引导舆论的任务。西方的媒体市场取向,受众导向,迫使媒体只能跟着手中的兴趣走,历次的调查都显示,美国以及西方媒体对严肃新闻的关注程度不断下降。西方受众最感兴趣的犯罪新闻是各家媒体抢夺的焦点新闻。媒体日趋庸俗化和粗鄙化,其结果是西方人的文化品位日益下降,道德观念日益沦丧。

新闻环境是指新闻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指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新闻的自由度程度。看待一个国家新闻自由发达的认识,首先要看它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什末程度,以及这种规律被本国的新闻事业运用到什末程度。西方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完全对立的,自由就是不受任何限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方新闻界崇尚和追求绝对的新闻自由,要求拥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新闻自由。在利润的驱使下,新闻界展开了自由竞争,渲染暴力色情来吸引受众眼球,结果是西方新闻界黄色新闻泛滥,造成了社会的紊乱和社会道德价值的沦丧,造成了西方人的堕落,自杀比例不断上升。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由是认识了的必然性,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新闻事业应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以保证正确的舆论方向。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着新闻宣传工作纪律,避免了在社会主义新闻发展史上出现黄色新闻泛滥这一负面影响。当前,经历了“自由新闻时期”的惨痛后,资本主义社会也认识到了“绝对新闻自由”的不科学性和不可能性,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加强了新闻的自律和法律的约束。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新闻者要强过资本主义新闻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对理论新闻学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国的理论新闻学不断的得以发展和完善。

第二篇:费尔巴哈论 (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

“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费尔巴哈名言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深入评析了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系统清算了费尔巴哈的哲学信仰并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他的理论归属于德国古典的形而上学主义。代表作《论哲学和基督教》、《神统》、《上帝、自由和不朽》等,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他的老师黑格尔说过:“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了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也说过:“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抽象对实在的关系如何的问题,整个哲学史其实只是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因此,在此书的第一章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吸收并发展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将黑格尔头朝下的哲学体系颠倒过来,让他重新地用脚立地。第二章中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总结出费尔巴哈思想的主要特点其一为:提出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派出了社会存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他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奠定了费尔巴哈唯物哲学理论的基础。此外的另一特点,他提出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出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最终他得出人的本质就是生物学上的本质。他的分析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自然科学的原子概念转移到哲学中来,不理解社会生活的物质性。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成了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人的思维和本质中都应包含社会属性。因此他理论中有机械论成分,后来马克思写的《费尔巴哈提纲》也批判了这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28年,费尔巴哈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学习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思想,对他理论中关于自然的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指出他对自然的定义是:一切物质的感性的有形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是“非产生、非创造”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这一理论是为整个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他认为自然界变化的原因是:它的存在和变化。时空与物质关系是: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事物的存在形式。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这一认识与恩格斯产生强烈共鸣。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恩格斯指出:“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学说也对后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起到了借鉴作用。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他理论中关于人的学说也出现端倪。恩格斯经过层层剖析费尔巴哈的观点得出,首先,认为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采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一个事物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思维有是以自然界为内容、凭借身体和思维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凭着人的本质来认识自然界,实际上不过是自然界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是完全可能的。其次,提出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这也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具体来说,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所以,以人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的统一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认识哲学思想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他提出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诚如这样,人类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这对于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恩格斯独具慧眼,他强有力地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问题,没有作出科学解释。其实,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人事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的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运动的两次飞跃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倘若他的理论中增添了这些恩格斯评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费尔巴哈哲学论也更添光芒。不过,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已经达到了形而上学学派的顶峰。

1839年,费尔巴哈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费尔巴哈开始了他宗教思想中对基督教的批判,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三章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的的唯物主义以及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对这一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褒扬,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这一划时代的举动,在当时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国家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他敢于挑战权威的胆识值得后世学者学习。经恩格斯分析,他从三个角度批判了基督教。首先,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这一点符合唯物史观,上帝是意识的产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且能动创造出来的,是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其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最后得出,宗教的反动社会作

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这一观点也没能摆脱狭隘的形而上学机械论思维模式。恩格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他没有辩证、能动、联系、发展地看待宗教,因而忽视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宗教是能解除人类精神痛苦的,起初的宗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奥秘有了神秘的向往,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祈愿和崇拜,这种祈愿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用来战胜自然灾害和精神上的困惑。后来出现了圣者用这种人类习惯的信仰和依赖引导人们向善,于是就有了神教的思想和教义。我认为宗教可以源远流长,传承发扬,事实已经证明它并不是科学的死敌,相反是战友。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是受一定限制的,对于科学尚且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人们通过宗教信仰及时派遣,找到了可以令自己暂时信服的答案。这对于历史文明的滚滚向前,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有着磨灭的功绩。由此得出了费尔巴哈理论的缺陷,在第四章中,恩格斯顺理成章地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七十多页的书读完,却有读完鸿篇巨制般醍醐灌顶的感觉。恩格斯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最为欣赏的是马恩的这种辩证思想。它是进取的,不是唯唯诺诺称是的。它是让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而不是钳制我们思想的。真正的马恩思想,精神内核是批判的,而不是歌功颂德的。马恩在19世纪的大背景下,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对人类的伟大构想,他们提出了改造世界的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我们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们也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当中有人选择转向,而不是裹挟在人流中前行,那么这会是马恩希望看到的,这也是他们哲学的真谛。

国际贸易学院

刘维佳

200901337

第三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学管理

1.前言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包括思想,是大脑——这一特殊的物质发展运动的产物,有了它,人类才能不断的认识与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哲学观。因此,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等均属于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它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形成使得人类对于所处的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指导人类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

在硕士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本人的论文题目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学管理。在我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许多研究思想、技术手段以及理论分析,都无一不汲取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辨析(1)西方哲学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哲学主要讨论本体论,古罗马时代则偏向于政治哲学,然后经历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近代的唯理论,直到英国的经验论与德国的古典哲学。时至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呈现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局面,思想动力也呈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几个大的思潮:一是以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为主线的当代知识论哲学,二是以现象学、存在主义和诠释学为主线的欧陆人本主义哲学,三是以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结合为主导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最为明显,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又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东方的中国也曾迸发出诸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系列哲学流派,在近代与西方哲学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无一不接受了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或数种学说,然后与自己信奉的中国本位哲学融合,提出了新的哲学见解。然而,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的哲学由于总是面临社会选择性,故多注重于个人人生观的研究,在政治观上缺乏独立性,同时对自然科学则大多持 “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甚至否定的态度。因此,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科学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建立以来,在指导全世界的政治与社会的阶级斗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与发展规律,引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主义运动。自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新中国的建立与民族复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由于受到文化选择性,当时并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变革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哲学逐步兴盛,它在中国被称为“自然辩证法”,以科学哲学这个名词与世界接轨,是晚近才形成的。在一些人看来,哲学对科学研究用处不大,但事实上,科学研究本身必须遵循基本的哲学思想,才能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避免主观臆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于诸多流派与浩瀚的理论,限于个人理论水平,本文研究分析中仅涉及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论文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2)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分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只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综观哲学发展历程,唯物主义主要分为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例如我国先秦诸子中的阴阳家,利用周易的阴阳观念提出宇宙演化论,但却认为宇宙万物均与五行相对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否认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如德国的费尔巴哈,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确是唯心主义者);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的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思想,即联系与发展的思想,同时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的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一方面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有其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如对于诸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无法解释,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今天的鸡生蛋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事物将会消亡或发生质变)对于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唯物主义者认为它是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它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对于思维与精神,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对于整个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物资结构层次具有多样性、无限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要依靠实践。对于实践本身,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思想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升华,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更近一步。对于客观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每种事物都含有其固有规律,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且规律是不能改造的。对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寻找、逼近其固有、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运用各种思维材料正确描述、再现其发展过程,而不能人为捏造事实。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认知过程,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是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路线上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则正好相反,认为认识可以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唯物主义者(与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主张可知论,即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可知论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源泉。(3)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与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共同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学说。它对于事物的发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对于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则有五个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一切呈“螺旋式”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用通俗的话讲,是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在人类认知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一分为二的观点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指引人们科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描述统一体外部矛盾变化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识则在此基础上更具有间接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思考。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这也正是人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历程。3.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 值观、人生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 现自身的价值。4)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4.教学工作中的哲学思考

在本人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曾给予很大的指引与帮助。(1)物质与意识

物质与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事物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事实就是,树立正确的意识。作为班主任,要做到公平,公正,带人平等,不戴有色眼镜,做到客观的判断问题。并且要以正确的思想教人,育人,管理。(2)认识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了自己对教学管理的认知。通过定期对寝室的检查,与学生交流,逐渐的了解到各个同学对学校,对班级管理的一些相关认识,为提高管理质量打下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反之。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得到了提高,就更好地服务同学,不断地指导实践。作为班主任,严格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从而,在这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认识矛盾,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回避出现的矛盾,问题,比如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学校与老师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只有积极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矛盾的特殊性启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抓好培优补弱工作,对优等生要正确引导,发展特长,对学困生要满腔热情,耐心辅导,指导学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但不得占用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比如,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给予不同的建议,让他们在大学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能够自我独立,有所进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给我很大的启发,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管理方法,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和新一届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正确把握这种关系更有效的加强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4)创新理论

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从而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可见,理论创新不是凭空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而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依据现实条件和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依据现有的理论,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理论的不足,然后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我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进一步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加强创新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不能一味的继承老一套,盲目迷信权威,教条主义,如果不能做到,讲永远没有进步。在实践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创新,最终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同学。(5)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重小事即注重教育细节,贵在坚持。其实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琢,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无法伪装的。从细节入手,教育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贵在坚持。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的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班里每天都会出现许许多多“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如果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或当作无关紧要的闲事而忽略。殊不知闲事看着闲,小事觉得小,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由“天之骄子”到“杀人凶犯”的马加爵,就是因为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又没想到及时的教育疏导而形成心理疾病,最终走向极端。对于班主任来说,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很可能就是一次良好的教育契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切不可忽视。对于一些特殊的同学,作为老师,要耐心的教导,开导,日积月累使得学生能够在带领下有所成长。所以,要做到在细微处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发展,进而使学生达到一个质变的过程,自己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对教学管理的坚持,才会有现在班级的规范,和谐,正是这份坚持,使得我所带的班级表现良好,深受好评,这样的坚持才能不断的推进教育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学生不断进步。5.小结

通过在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初步应用,我深刻体会到,在今后科研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哲学原则:

1)立足于客观,勤于实践,既要重视和发挥逻辑证明的作用,更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创新理念,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

3)以辩证法为指导,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获得扎实、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以服务学生和集体利益为出发点,敢于奉献,砥砺自我,发挥哲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中国高等教育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北京市雾霾污染防治中指导地位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题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北京市雾霾污染防治中指导地位

2015年11月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近年来,北京市雾霾频现。据北京美国大使馆数据,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搜集到的2028天数据,北京市仅有25天空气质量在美国空气质量标准下划分为“良好”。此外,北京市在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公布的全球91个国家11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1036位,严重污染日占到每年天数的6%且有增加的态势。北京市大气雾霾污染形势依旧严峻。

细颗粒物是雾霾主要组成部分,细颗粒物按粒径范围可分为细颗粒物,即PM2.5,粒径范围为0.1μm-2.5μm;超细颗粒物,即PM0.1,粒径范围为0.01μm-0.1μm。由于其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较大颗粒物具有更大活性与毒性,对机体产生更大危害。

研究表明,PM2.5可由呼吸进入人体,沉积于肺泡内,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肺系统造成损害。更细小粒径颗粒物,如PM0.1,其不仅可进入肺泡等组织器官,且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将吸附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质带入人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肺疾病、中枢神经、血栓等疾病,具有更大危害。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的生态观被加以发展而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运用科学原理,揭示大气颗粒物成因来源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中东部区域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大气气溶胶显著增加所致。而不同城市区域颗粒物来源不同,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北京市作为华北地区特大型城市,具有其PM2.5“爆表”区域特征。主要表现在当地大流量机动车尾气排放、周边河北燃煤企业,天津市重化工业,山西及内蒙古地区颗粒物输送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指出:大气重霾污染主要引发于周边工业燃煤污染排放输送,加强于本地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包括交通道路扬尘等。重霾污染的应急控制在于削减周边燃煤排放和本地机动车排放。可见,北京市雾霾污染既有当地因素,又有周边区域对其“贡献”。

二、科学发展,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燃煤量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曾在题为《我国雾霾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及对策思考》的学术报告中指出,煤炭是我国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原因。烧秸秆、餐饮、放鞭炮在特定时段对污染有贡献,但它们不是污染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决定性的因素。燃煤对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形成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不清洁的能源使用,是我们国家雾霾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个不清洁的能源,最主要的是指煤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上煤炭消费量,产量最大国家,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其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破坏,而燃煤企业也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短期时间内很难改变,但必须逐步开展实施以气替代煤的发展思路,调整能源结构,才是解决近年来愈发严重的雾霾天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北京市在大城市中的烧煤比例是最低的,但在其城乡接合部,基本排放源依然主要是煤。所以,控制燃煤量,优化能源结构,是防治北京市雾霾重要途径之一。

第五篇: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起哲学,我们最先联想到的或许是“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一系列带有罗曼蒂克色彩却永远理不清答案的问题,而提起马克思,则更容易将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词组相联系,浓厚的政治气息常常使我们不愿对它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还好,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让我有机会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象牙塔中尝试着将浪漫与现实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向左走,向右走?大学的生活太过绚丽,每天都面对不同的选择,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然而活动层出不穷,锻炼的机会俯拾皆是,这时便不免纠结,怎么办呢?纵使令人神往的哲学恐怕也给不出答案,但是,它能帮助我们分析向左走的好处坏处以及向右走的利益弊端,全面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进入大二,学习任务骤增,不安分的我却不甘困于书山题海,总想多关注下外面的世界,发现“生命故事”志愿者招募的启示后,我脑海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论辩:“生命故事”,好温暖的项目名称,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最好的情感滋润,美好、感动、希望、力量,它一定能给予我这所有的正能量,有什么理由不参加呢?——人行、社会福利、个案„„专业课作业铺天盖地,每周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真的可以这么慷慨得与年迈的老人家分享,在陪伴中安闲度过吗?自己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和毅力吗?——这不仅仅是一项志愿服务,同时是一个社工项目,与自己所学专业恰好吻合,多棒的实践机会,怎能轻易错过呢?——四级考试近在咫尺,复习材料至今没翻过几页,到时顾得了学习顾不上服务,照顾好老人又耽误了功课,自己忙得一塌糊涂,精疲力竭,最后却两边都搞砸的场面能承受得了吗?——„„选择总是要做出的,不论过程多艰难,全盘考虑后,我最终参加了志愿服务。

走直路的人是聪明的,他避免了很多坎坷泥泞,但走弯路的人同样幸福,他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景,所以,我决定跟着心的感觉走,确定方向后就不再彷徨犹豫。如果这是坦途,事情总是一帆风顺,我会提醒自己居安思危,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条路上荆棘遍布,那我愿把它当作生活赐予我的礼物,在磨砺中重塑一个更加强大优秀的自己。

阳光的背面总会有阴影,重要的是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积极的生活态度成就热烈绚丽的人生,消极的处事方式注定会使自己生活的世界天寒地冻。这就是我曾一度避而远之的马克主义哲学赐予我的生活智慧。

下载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新闻学中的指导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文

    论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论文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 良作风。延安精神具......

    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一、创新理论开拓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5篇范文

    第五章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 (1883年---1895年) 问题2: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问,在笔记本上。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恩格斯把国家与氏......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5篇范文)

    2010-5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由“占座”所引发的有关马哲的思考: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一批学姐来到我们的宿舍向我们传授各种“首经贸生存技能指南”。其中有一......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笃行班20号 路博杰(电子)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体现 姓名:邱记英 学号:11021405010 专业:学科教学·英语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主要是研究并实践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给人们提供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