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

时间:2019-05-13 10:4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

第一篇: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

新课程新教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和思维-----转识成智:从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体系的灌输到对学生进行聪明的培养。新教材转识成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教育本原的回归:古代的哲学家渴望的是培育聪明,现代学校的学生往往单向被灌输的是知识。这样学生成了知识的留声机,而没有通过知识的学习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聪明的人。我在对新课程实施调研时,面对那些新课程实施的困惑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新课程新教材的栏目设计实施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降低后我们的学生比用旧教材与教法的时候聪明些了吗?!”,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是的,假如我们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和用老办法处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与学,我们是会步履维艰、事倍功半的。因此,新课程改革需要新教材,新教材的实施需要新理念。

那么,高中化学新教材是如何体现结构观、建构观、整合观和发展观呢?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新结构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新教材是在高中整个课程框架下建构的,是科学领域之下的一个学科,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新教材较之现行教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个教材来看,新课程的新教材改变旧教材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本位、学科间缺乏整合的面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构建教科书体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整体聪明;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

终,富于整体联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的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都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新教材结构主要有下例特点:

1、可靠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新教材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淡化对知识的过深过难要求,抑制了对学生过早的专业化倾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

必修模块新教材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下基础。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力求反映现代化学发展的成就,积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特色。

3、良好的选择性、层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新教材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来更好的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新教材分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这样能适应不同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不同爱好和需要保证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使高中化学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都有相同的学分和学时,有利于学生灵活安排和组织模块教学,也便于学生进行对模块的选择和调整。

4、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模块能实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样新教材就具有适当的综合性和合理的均衡性。

二、新教材的新建构观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客体所以能被熟悉,熟悉所以能够实现,都是以活动为基础的,熟悉起源于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在社会一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一种非凡的反映活动。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新教材通过设置的栏目,促进实际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新教材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学会合作与分享;通过对科学家探究过程的介绍、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新教材改变学科中心的传统教科书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例如,新教材设计从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创造性的意见,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培养探索技能、反思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等等。教科书还注重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化学在促进生产发展、资源开发、材料制造、保障健康等方面的巨大贡献;使学生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与化学科学的密切关系等。体现社会发展对化学科学提出的新要求,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新教材重视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新教材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爱好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新教材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练习、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为一体;新教材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版面设计做到人性化,力求活泼大方,美观淡雅;文字尽可能精炼流畅,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可读性;适当以图代文,以表格代文,以增大信息容量,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发学生思考;新教材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设置各

种栏目以利学生自学或复习从而能实现学生知识地自主构建,并为教师教学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新教材的整合观

课程整合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脑科学研究指出,脑是以整合的方式而非分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的,知识越整合就越易于学习。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分化和综合本来就是客观世界的两种基本的变化方式,而所谓的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结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不论是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设计还是活动取向的超学科的主题式课程整合设计,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课程整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实践的世界。新教材的课程整合有六种不同的设计策略:

●学校本位的设计,即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平行设计,即将两门相关的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而把建立两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责任交给学生;

●多学科设计,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的单元或学程里;●跨学科设计,即将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而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

●统整日设计,即完全从学生生活世界或好奇心出发而开展活动。教师对可能要学习的单元可能毫无预备,但要使活动有效,必须知识广博;

●现场教学。这是跨学科设计的一种极端形式,以学生所在的学校的环境及日常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学习。如研究性学习内容是一种完全的整合设计。

四、新教材的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把每一个普通人都按照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来培养,课程脱离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学术化、专业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新教材高度重视了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改变旧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师与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将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新教材的内容设计注重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面向学生四周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面向社会的现实实际和发展需要。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新教材增加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从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人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感人魅力。

由此看来,新教材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的重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教材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模块,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其次,增强新教材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教材内容的选择自主权,拓宽学生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转载】

第二篇: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作者:陈经佳 文章来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08-3-24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比较

陈经佳

本文重点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版)、山东科技出版社(以下简称鲁科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的教材。研究比较这三种教材,我发现新课程化学教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较,新教材的优点主要有:①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活动方法;③适合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中学生的感受;④与学生的生活、科技的发展联系紧密;⑤探究味浓,逐一设置探究情景,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但三个版本的教材在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设置栏目上各有千秋。

一、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设置比较

三个版本的教材与传统的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设置了很多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栏目。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引进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这些栏目出现在新内容之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新内容之后,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新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

人教版教材主要设置了“思考与交流”和“学与问”栏目。出现在新内容之前的“思考与交流”提出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在新内容之后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往往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交流总结新内容的本质和规律等。例如:《化学1》27面的“思考与交流”栏目就要求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学与问”栏目往往针对所学的知识或者所做的实验提出一些思考题。

鲁科版教材将在新内容前后的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分别设置为“联想·质疑”和“交流·研讨”。“联想·质疑”主要在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熟悉的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设置有关的学习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而“交流·研讨”栏目主要提供给学生各抒己见的园地,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对有关问题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化学1》11面“交流·研讨”就是让学生比较金属钠和金属铁的性质上的异同点,再预测金属可能有哪些共同性质等。

苏教版教材主要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栏目。与其他两个版本的不同是:苏教版教材的“交流与讨论”栏目除了让学生交流讨论外,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习后再与同学交流讨论,达到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此外,苏教版教材设置的“问题解决”和“你知道吗?”栏目也有让学生思考的作用

二、实验栏目设置比较

由于三个版本教材的实验数量都远比传统教材的实验数量多,所以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没有严格地区分教师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采取灵活呈现的方式,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水平进行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互重复的弊端,实现了教材的便教利学。并且这些实验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部分实验还是让学生自行设计。

人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有两个栏目:“实验”和 “科举探究”。其中“实验”以基础性的实验为主,而“科学探究”中有基础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如《化学1 》51面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就是铁离子的检验和铁离子氧化性的基础性实验;而52面的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就是让学生探究不同净水剂净水效果的对比探究性实验;42面的“科学探究”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和水蒸气反应。

鲁科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有三个栏目:“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和“实验探究”。其中“观察·思考”主要是一些演示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活动·探究”和“实验探究”的实验则多以学生实验为主,这些实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并且“实验探究”中的部分实验是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鲁科版教材实验栏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个实验后面都有一些思考题或者归纳与整理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苏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集中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两个栏目上。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实验栏目往往由好几个小实验构成,每个小实验分别探讨某一方面性质,综合几个小实验就可以得出某种物质的性质。例如《化学1》38面“活动与探究”中有3个小实验,分别探讨氯水与pH试纸作用、氯水与碳酸氢钠反应、氯水与墨水作用和氯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等性质,整个“活动与探究”就可以得出氯水的化学性质。苏教版教材在实验结束后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总结本次实验探讨的实验性质和原理。

三、资料栏目设置比较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知识容量比较大,所以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将部分知识、资料、化学史等以资料栏目的形式呈现。人教版教材主要设置了“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资料卡片”栏目。其中“科学视野”栏目主要介绍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包括前沿科学的知识。例如《化学1》79面的“科学视野”栏目介绍了信使分子—NO。“科学史话”栏目则主要介绍一些科学发展的史实,例如《化学1》70面的“科学史话”栏目主要介绍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资料卡片”栏目主要是对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予以补充介绍,例如《化学1》78面“资料卡片”栏目介绍了SO2的漂白性。

鲁科版教材的资料栏目设置比较多样化,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高起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科学。其中“资料在线”、“知识支持”、“工具栏”和“知识点击”栏目主要是补充课本的知识,例如《化学1》33面的“知识支持”栏目介绍了碱性氧化物。而“化学与技术”和“化学前沿”栏目主要介绍化学技术和前沿科技的进展。“身边的化学”栏目主要介绍一些与生活比较贴近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1》53面的“身边的化学”栏目介绍铁元素与人体健康。此外,教材中设置了“方法引导”栏目,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苏教版教材设置了“信息提示”、“你知道吗?”、“拓展视野”和“化学史话”等栏目。“信息提示”栏目主要补充介绍知识和方法。例如《化学1》46面的“信息提示”栏目介绍电离方程式,47面的“信息提示”栏目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而“化学史话”主要介绍化学史的有关知识。例如《化学1》13面的“化学史话”介绍合成尿素的史实。

四、习题栏目设置比较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了不少比较新颖的习题,但是设置方法和栏目各不相同。人教版在每一节后都设置了“习题”栏目,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但是在一章后就没有设置习题,所以习题数量相对较少。鲁科版教材不仅在每一节后都设置了“练习”栏目,而且在每一章后设有“本章自我评价”栏目,包括一套练习题。苏教版教材的习题栏目设置比较多样化,在课文中有“问题解决”栏目,包括练习和部分例题;每单元后有“练习与实践”栏目;每一专题之后设置有“本专题作业”栏目,也包括一套练习题。

五、知识归纳栏目设置比较

虽然三个版本的教材都设置知识归纳栏目,但是设置的位置和知识归纳的详略各有千秋。人教版教材主要在每一章的最后设置“归纳与整理”栏目,通过问题和列出有空白知识图表让学生完成,来帮助学生归纳本章所学习的知识。鲁科版教材则在每一节后都设置了“概括·整合”栏目,以及时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习的知识。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一样,在每一专题最后设置一个“回顾与总结”栏目,通过提出问题和列出图表,帮助学生复习本专题所学的知识。

六、结束语

三种版本的新化学教材,图文并茂,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版面设计新颖活泼、美观实用;加强实验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增加了不少探究性实验,并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编写方式体现了学生活动和探究的特点,重视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科学活动的亲自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尽管三种版本的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的风格各异,但三个版本的教材都从内容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教材无论是在大的结构体系上还是在教材栏目设计以及具体内容的处理和安排上,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l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l[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王磊,陈光巨.化学l[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3王祖浩.化学l[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

品读与研讨《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后的体会

作者 李双峰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的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已经陆续摆到广大实验区老师和学生们面前。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渡过选用选修模块教材的困惑期,组织部分一线教师利用暑假期间成功编写了一套具有指导作用的化学选修模块的《学材》和《教学设计》。因此,笔者有幸在六月底就拿到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的黑白版。通过两个多月的自我品读与研究以及暑假期间参与新课程培训进行的研讨,感觉收获颇丰。本文试着对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谈谈品读与研讨后的体会,一孔之见以其求教于方家。

一、品读与研讨模块内容的整体体会

“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三条内容线索的融合统一、有机整合,做到了“既破又立”。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处理,使该教材既充满了新意,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学习活动栏目,这些栏目与必修化学教材中的栏目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更体现了高中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可以说该教材就像浓缩的优秀教学设计,使得教师不用花很长时间准备,忠实地利用栏目设置进行教学活动就可以开展高水平的教学。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更好地体现出化学科学的本质和真实面貌。该教材为教师的化学教学创造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空间,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该教材从“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及“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三方面介绍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现代化学工作者都知道这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是极为重要的,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这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一方面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将来从事化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模块栏目的特点:立体与灵动 新课程新教材倡导“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化学”,作为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也突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该教材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采用了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联想•质疑”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探究”有利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交流.研讨“可培养学生表达、分析、归纳总结和综合能力;“历史回眸”“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追根寻源”等栏目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可使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化学领域新成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活动与探究活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因此《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像所有的化学新教材一样,把过去的“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转化为课堂的“活动•探究”活动。该教材的“活动•探究”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程序性内容介绍让学生进行的研究能够“研有所据”,达到“研有所获”;另一方面通过 “方法导引”和“资料在线”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化学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或者为学生思考、分析有关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提供有关的理论依据和理化数据,体现了《化学反应原理》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与方法教育的理念。《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对新知识的处理,基本上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运用实景性图片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联想已有的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激发思考,明确学习方向。

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运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实验思考有关的问题,或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进行有关的调研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体现了建构性的学习过程。

同时,该教材还利用各种资料性栏目例如“历史回眸” “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追根寻源”等栏目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对教材正文的多角度理解等作用,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迁移应用”和“概括•整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精致,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

三 模块内容特点:走向定量

高中化学新教材改变历史上的几种教材以采用降低难度、删减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来解决学生水平差异的问题,尝试和探索着通过课程设计取向的多样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处理的层次性,体现学习的选择性,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化学”。必修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选修化学课程模块和相关学科课程提供必要基础。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选修模块的教材要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教科书的合理衔接,促进基础知识的深化与分析,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作为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对化学原理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所设计的,在陈述方式和内容深度上仍保持高中阶段应有的要求及与基础模块的衔接,但是更注重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要求,在叙述与推演上更重视事物间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的逻辑关系。认真品读与研究《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我发现它与以往教材相比最鲜明特点是:从过去的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化学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化学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内容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含金量”,促进学生专业品质和科学素养的更进一步提升。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将过去教材中的很少出现的一个定量的学生实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放到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探究”,成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部分教材和教学中的主干组成。“化学反应的焓变”由过去的简单了解要求提升到新教材应用盖斯定律进行探讨与计算。这样从定量层次讨论化学能转化问题,使大家对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认识产生质的飞跃。第2章“化学反应台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是在具有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初步概念并已经能够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基础上引入“焓变”与“熵变” 定量探讨化学进行的方向,引入“化学平衡常数”定量探讨和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和“气体分压定律”定量探讨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入“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入“活化能”,结合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在能够应用理论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计算反应的最大反应限度和平衡移动情况的基础上引入“电离平衡常数”对水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进行定量探讨和研究;引入“溶度积”对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和沉淀的溶解与生成、转化进行定量研究和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在内容上如此多的定量探讨的内容,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用途和意义呢?在过去的教材使用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的“这个反应为什么可以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却不能发生?”、“这些反应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为什么生成的沉淀是这种物质而不是那种物质?”等等问题让我们欲言难齿而苦恼。例如初中化学课本C还原CuO的反应产物是Cu和CO2,而高中化学课本C还原SiO2产物为Si和CO。为什么C在这两个相类似的反应里被氧化的产物不一样呢?根据《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化学反应台的方向、限度与速率”引入的“焓变”与“熵变”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影响的知识,我们可以依据△H-T△S的值的大小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现在我们就可以这样和学生一起对上面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对于C还原CuO所发生的反应有下列两种可能情况:

1、如果反应为:2CuO+C=2Cu+CO2↑,则

△H-T△S =(-394.4+2×0)-[2×(-127.2)+0]=-140.0(kJ)<0

2、如果反应为:CuO+C=Cu+CO↑,则

△H-T△S =(-137.3+0)-(127.2+0)=-10.1(kJ)<0

根据以上计算的△H-T△S均小于零,说明这两个反应都有可能发生。但反应(1)的△H-T△S更负,因此反应按照(1)式进行的趋势占优势,说明C还原CuO的反应里,将C的氧化产物写成CO2更合理。实验结果表明C的氧化产物也是CO2。

对于C还原SiO2,我们也可以做相似的定量研究:

1、如果反应为SiO2+C=Si+CO2↑,则:△H-T△S =(-394.4+0)-(-805.0+0)

=-394.4+805.0=410.6(kJ)>0

2、如果反应为SiO2+2C=Si+2CO↑,则:△H-T△S =[(-137.3)×2+0]-(-805.0+2×0)=530.4(kJ)>0

由于△H-T△S均为正值大于零,则这两个反应在标准状态都不能自发发生。那么在高温下能否进行?我们可以用△H-T△S进行进一步计算与研讨。

当反应为SiO2+C=Si+CO2↑时,△

H°3=(-393.51+0)-(-859.4+0)=465.89(kJ)

△S°3=(213.64+18.7)-(41.86+5.69)=184.79(J·K-1)。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式

子:△H-T△S=465.89-184.79×10-3 T

设△H-T△S <0 即465.89-184.79×10-3T< 0。我们可以解出T>2521.18K,也就是说当温度升高到2521.18K时,该反应能发生。

当反应为SiO2+2C=Si+2CO↑时,△H°4=(-110.53×2+0)-(-859.4+2×0)=638.34(kJ)

△S°4=(197.91×2+18.7)-(41.86+2×5.69)=361.28(J·K-1)则:△H-T△S=638.34-361.28×10-3T。设△H-T△S <0,即638.34-361.28×10-3T<0

我们可以解出T>1766.88K。即当温度超过1766.88K时,反应按生成Si和CO方式进行。经以上的定量探讨,我们可以得知:在高温条件下,△H-T△S都可变为负值。也就是说,在高温条件下这两个反应都能进行。但生成Si和CO的反应比生成Si和CO2的反应易进行,因生成Si和CO的温度较生成Si和CO2低754.3K。所以我们将SiO2跟C的反应写成:SiO2+2C=Si+2CO更能合乎实际反应事实。现代化学的发展已经走向定量化,走向定量是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高中化学新教材选修模块在内容上导向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定量的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学反应的问题,因此新教材体现了的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学学科发展要求。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的品读与研讨,我们不得不赞同北师大博导王磊教授的观点:该套化学新教材是“有灵魂和有生命”的,反映了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 磊 《高观点 大视野 多角度》 《化学教育》 2005年第3期

2、李双峰 《新课程的教材版本及主要特点》《读书时报*化学天地》2005年第1期

第四篇: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

江苏省新课程培训于10月24日到26日在省常中进行,三场大师级专家讲座,六节教研课,三场专家点评,9节说课。内容丰富精彩。

吴星教授结合高中化学教育现状,从课程改革说起,总结了课程改革成功的地方,也从课程设计,课程教材,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化学学习,课程评价进行了分析,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评价解读了新课程标准;阐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间的关系;通过整合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课程,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实践

王教授强调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重新审视化学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弘扬化学学科的价值,指导老师多用正面的案例,正面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王教授指出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的整体,适应新的改革方案,更便于学校实施和兼容。课程内容的修订:认识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无机物主题为例指导老师构建:“无机物”主题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系统模型。

结合专家的讲座,我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知道我们现行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选择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面向对化学学科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要的学生,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学科及其价值的认识。修订后,学生只需要获得4学分,即修习新的必修课程后就有高中毕业资格,无须修习任何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精心选取具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的核心知识,着力解决过去教学实施中出现的忽视学生实验等突出问题。除此之外,此次课程标准修订针对每个内容主题增加了“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我们要提升专业地位,增加专业底气,永远对专业保持不满足的状态,与学生进行有效思辩,将化学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以社会性科学议题为明线,以知识为教学的暗线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指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反论证的能力。用大师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教学。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我明白了以前的学习理念已经不能够跟得上现在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提出改变了教师的教,也改变的学生的学,让教师的教真正启发了学生的学,教师改变了教学的策略,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了在启发思维的同时达到了教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标准提出了原来的死板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我首先要努力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形成适应于新课标的自己的教学风格。关于新课标我有自己的认识:

一、努力克服以前的教学思维定势,努力形成适应现代学生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课程标准里说的好,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成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化学课标》提倡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三、改变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总之,学习完了课程标准,我产生了很多思考,“实验问题能是阻碍化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吗?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等等,所以面对压力一定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只有让学生看到你的激情,学生才会释放自己的激情。

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3

在井冈山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这次培训邀请了两位主讲人,一位是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的王艳春老师,另一位是沈阳市第十二中学的包广军老师,由于这两位老师都有实际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所以这次的培训跟我想象培训有所不同,但却是我所向往的培训方式。这次培训并没有枯燥的理论宣讲,更多的是教学成果的分享和失败案例的探讨。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

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是有差距的。新课程的理念是好的,是先进的。当在现实课程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是无法完全实现的,比如说教学条件的限制、班级人数的限制、地域条件的限制,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是高考的限制,所以我们在新课程对待新课程的态度上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更理性。第二、更现实。第三、更平和。

二、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新课程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体会到两者的区别有多么地大。放在假设现在厨房有很多东西要放在柜子里,传统的教学是这样做的:把学生带进厨房,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放一遍然后跟学生说:油是放在这里,盐是放在那个位置。你要记住哦;二新课程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把学生带进厨房,告诉学生有哪些东西,然后说你喜欢怎么放就怎么放。这两种教学,哪个学生更能够记住东西放在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三、不缺方法,缺的是坚持的勇气

新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困扰,比如说学生的不适应,家长的不认可,甚至有的时候连自己都不自信,都对自己都产生疑问:我这样的教学到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没有作用呢?这时候我觉得应该要有坚持的勇气,应该要坚信自己的努力是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当别人在观望时,你坚持了,你就走在了课改的前沿了。

这次培训我通过学习不仅熟悉了新教材教法,更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改革之路不会畅通无阻,新课程改革是挑战,同时改革更意味着机遇,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将满怀信心地投身新课程教学。

第五篇: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本文由5sg3jt9gq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朱忠明(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5)新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丰富多彩的插图,如何最大限度的运用这些插图为化学教学服务?本文 摘要 从

1、插图的分类及特点,2、插图的运用,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三个方面阐述了 自己的一些思考。关键词 新教材 插图

新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插图。不仅每一章的章首配有插图或 照片,而且还在课本的相关的正文旁安排了简快明了的插图、实物及科学家照片、生动活泼的漫画。这些图、画、表、照片的安排不仅使教材内容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更加新颖活泼,增加了教材的 的趣味性、可读性,而且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条理性,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更能从较多 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以往任何一版的教材都无法比拟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插图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下 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1 插图的分类及特点

插图的分类 新教材中插图按形式可分为章头图、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图、物质的用途图、知识系统图、实验 装置图、待设计实验装置的图表、科技成果和科学家肖像图、各种数据、表格、线图、化学实物、科学漫画图和资料卡片等。其形式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精神,既给学生以直 观的感受,又对他们的形象思维起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作用。1.2 插图的特点 1.1 插图是课本的直观部分,是课本内容的有机组成,它既是对教材内容的形象化解释和直观概括,也是对教材内容 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清晰明了,学生愿读易记的特点。如果认真地将新旧教材分析对比,我们会发现新教材的插图具 有以下一些特点。1.2.1 知识体系上更加合理 新教材的插图更注重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来展示变化和知识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在实 验方面更注重利用插图对化学变化的过程进行展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理解;在概念讲解方面添加了许多彩 色的网络图、概念图,从而更加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在知识介绍方面,添加了许多工厂、车间、工艺品、生 态„„等等方面的精美插图,譬如 P88 的自然界氧循环的插图。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了新教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 不仅文字叙述要系统化,插图也要体系化,也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插图已经成为了传授知识的中坚力量。

版式设计上更加精美 生动、版式设计上更加精美、生动、更加有利于教学 与旧教材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版式特点是每个演示实验都插配了实验操作图,并用箭头指示了 实验流程,这对学生尽快熟悉实验仪器及用品、实验药品,了解实验过程,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大有 帮助。另外,新教材在装帖印刷上也很有风格,除了纸张质量大有提高之外,封面及插页都采用了 双胶纸,使图片更加清晰、逼真,还采用双色印刷,提高了教材的观赏性,对学生学习情趣也有非 常积极的影响。1.2.3 插图形式上多种多样(见插图的分类)插图形式上多种多样(见插图的分类)1.2.4 文字补充材料上更加完善、科学、严谨 文字补充材料上更加完善、科学、我们仅从这个例子就可见一斑: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在新教材的插图中就有这样的文字描述 “蔗糖加入浓硫酸是,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释放出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相对于旧教材的“蔗糖炭化,体积膨胀”而言无疑更加完善、科学和严谨。1.2.2 2 插图的运用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 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 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而且化学课本中 的插图还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 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能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 表格、插图。运用章头图 创设教学最佳情境,营造和谐乐学氛围 2.1 运用章头图,创设教学最佳情境 营造和谐乐学氛围 创设教学最佳情境 用有代表性内容的照片或示意图作为章头插入是新教材的特色,它形象地给读者创设研讨化学问 题的情境,点明该章研究的主题或社会应用代表物,颇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章头图创设教 学的最佳情境,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来,在一个和谐乐学的氛围中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头图是绚丽的烟花,烟花与金属有什么关系?这样引导,一 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渴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来。2.2 运用科学家肖像图 激励学生求实进取 献身科学 运用科学家肖像图,激励学生求实进取 激励学生求实进取,献身科学 新教材中设计有众多科学家的肖像图,教学中可利用他们的图像向学生介绍其事迹,教育学生像 科学家那样在准确、严格的科学实验中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科学事实和道理,提出科学的见解,并不断 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和顽强意志。例如结合“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章图 4-14 瑞典化学家—舍勒照片介绍科学家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敏于发现、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 神。这样充分发挥图表的德育功能,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2.3 运用实验装置图 学用结合联系实际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运用实验装置图,学用结合联系实际 学用结合联系实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物质的性质制法实验装置图,是教材图的主流,它将实验装置的设计,有关操作原理以图的形式展 示给师生,简明直观,增加了视觉效果,既有较强的示范性,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可把识 图与分析图相结合,把识图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并且还可通过看图 自学,不但能突出物质的性质,而且还可使学生对物质的用途印象深刻,这样学用结合,密切了化学知识 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4 运用示意图 化抽象为具体 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运用示意图,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具体,利于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在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新教材配有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其立意显然是为了避免从概念 到概念的灌输,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抽象变直观,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攻克教学中 的难点。2.5 运用数据表格图 比较分析、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运用数据表格图,比较分析 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较分析、高一新教材运用表格进行知识比较多达 45 个,相当于原教材相关内容的 5 倍,而且新教材结合表 格的比较,还多次采用科学研究过程,逐层分析探究叙述方法来介绍相关知识以得出规律。表格具有表 述简练,线条清晰等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归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有益处;教学中还可灵活变通, 让学生结合表格,“看表说话” “看表绘图”,要求做到:用化学语言描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这样既训练了思维,又可培养创新精神。2.6 充分运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 充分运用插图 插图,高一新教材的插图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每一幅图都可以引出许相关联的知识,课前如 果能就插图做一些准备,将对学生进行知识扩充起到极大地帮助。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本插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摄录像手段让图片“动起来” 活起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摄录像手段让图片“动起来”“活起来” 运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微观粒子活动。新教材中有许多图片是描述微观理论的,对这些图片可以利 用计算机模拟,使静态图片转化为动画,让微观粒子“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 理论。如在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新教材配有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这几 幅图片利用 flash 软件制作成动画,并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巧妙地将这些动画穿在了一起。如:首先提 出问题:电子是怎样转移的?然后动态模拟出钠的最外层转移到氯原子上形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反应 3.1 过程。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些精美的动画画面配以生动的音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轻易攻克了这一教学难 点。3.2 运用摄录像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 运用摄录像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 新教材中有些图片是用来描述实验的,这是因为有些实验需很长时间、有的还具有危险性,不适合 课堂演示;有些图片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如材料、能源、资源、环境),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去了解 社会,但实际上我们大多要在课堂上做这些工作;有些图片是工业生产简图,我们也不大可能经常领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录像是 生去工厂;这些都属于实践课程,但我们常常没有条件在课外组织这些活动。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它是实践活动的真实再现,它使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影片,图片由此活了起来。我们 可以在课下时间录制那些花费时间长的实验,课上播放录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观察了实验过程,提高 了课堂效率;我们可以拍摄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我们也可以搜 集有关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录像资料,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搜寻互联网让图片“美起来” 多起来” 3.3 搜寻互联网让图片“美起来”“多起来”、新教材中增加的这些图片内容新颖、趣味性强,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生动性。但也有不足之处 即:有的教学内容所配备的图片还不够丰富;有的图片由于是黑白的,图像不是很清晰,也不够美观等 等。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常常在互联网上进行查寻来丰富教材中的图片;并定期阅读科学杂志,搜集跟 教学有关的精美图片并扫描进计算机,做到随时取用。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许多密切联系社会的新科技内容,如:无机非金属材料简介;能源的 和这些内容相对应,增加了许多新的科学前沿图片,但科学时刻都 利用与人类进步;一些环保知识等等。在进步,新的材料和产品总是在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学习,增加信息来源渠道,扩充或更新现有 的图片,力求将最新、最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新教材的大量图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实践证明, 最大限度使用插图,合理运用各 种媒体手段赋予图片以活力,能促进学生完整化学概念、形成化学思维;用好插图,能使化学教学过程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用足插图,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 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弄清图表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发

挥图表的功能,把图表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化学新教材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