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共融性问题
试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编排问题
对于编写语文教材时,文言文与白话文是混编为一单元还是各自独立为一单元的问题,我是倾向于后者。
以苏教社高中语文教材第1版为例,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纲,内容上删削了文言基础知识短文,弱化了文言基础知识训练;编排上实行文白混编,削弱了文言的板块学习效应。整个体例,淡化了文言和现代文的界限,是以现代文的思路统摄文言,引导学生重文理而轻文字,使学生的文言学习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扎实。其直接后果可能是“给高中文言文教学造成了彻骨之痛”。①毕竟文言教学与白话文教学是不一样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教学是一个重点,不可忽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但前提是了解和尊重高中文言教学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就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由此可见,文言教学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既是一个教学目标,又是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和手段。同时由于间离文言知识背景,缺乏文言学习场,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吃力而低效,所以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从学习实际看,高中文言教学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是首要的任务,需要认真而扎实地完成,不能浮光掠影甚而完全忽略就去所谓梳理思路,推敲写法,体会感情,评价观点等等。所以对于普通基础的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是高中文言教学
②的主要和首要的目标和内容,而不是其他。而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其学习内
容如果作为一个单元放在势必事半功倍。文言文独立为一单元,学习起来更具系统性,在前一篇学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应用到下一篇文言文,做到加深记忆,融会贯通。如果和白话文混编,每一单元都有文言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正如前面所说,零碎而不系统,还要被该单元的白话文牵扯精力,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就不是很牢靠。
对于高中生而言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初步涉及文言文的的初中生呢。正如孩子刚识字时,第一步读音很重要,学习文言文也一样,一开始的各种基础的实虚词意义用法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要有系统性,将基础夯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的阅读理解分析文言文。若是每单元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混编,势必会像前面我所说的这单元学一点下一单元学一点,零零碎碎,彼此分开,不能前后融会贯通,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对于中学生来讲,打好基础很重要,所以我认为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是各自独立成一单元为好。可能有人说,两者混编可以使单元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思维的开拓有好处,古今涉猎,思维能得到锻炼。但毕竟是基础阶段,掌握好基础知识很重要,若要开拓思维可以另找时间或者换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通过编排教科书来进行。
徐忠宪,《文言文教学的彻骨之痛——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周年实践报告》,《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第17-19页。
② 周永孝,《从三套教材看高中文言教学的定位》,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版。①
第二篇:2021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分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分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分
树果方面:“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玉树临风”“指桑骂槐”、“桃之夭夭”“囫囵吞枣”“李代桃僵”“缘木求鱼”“移花接木”......还有动物类成语,这类成语在右派的身上体现得很多,一般为用来
形容右派的时候所用,比如:“井底之蛙”、“对牛弹琴”、“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豺狼成性”、“鱼目混珠”、“螳臂挡车”、“噤若
寒蝉”、“鸡毛蒜皮”、“抱头鼠蹿”、“狗急跳墙”、“兔死狐悲”、“顺
手牵羊”、“鸡鸣狗盗”、“獐头鼠目”、“鼠目寸光”、“一丘之貉”、“狐群狗党”等等
景致、湖光山色类:“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层峦叠嶂”、“峰回
路转”、“微波粼粼”、“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浮
光掠影”.....还有专门为一个地方量身打造的成语,如“龙蟠虎踞”代表南京。
形容女子美貌的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
天香”等。
表达勇气和决心有“破釜沉舟”、比喻有品行或才能而遭受嫉妒和迫
害有“怀璧其罪”、比喻疑神疑鬼有“杯弓蛇影”、比喻刻苦自励、奋
发图强有“卧薪尝胆”,形容出众和稀罕的有“凤毛麟角”、形容著作
或藏书很多有“汗牛充栋”......等等等等,中国各式各样的成语,各有
各的作用,这次.访美提到的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是引自中国比较著名的成语故事,总之,中国的成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就连《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实际都基本上是一个成语。
哎!中国古时的文学事业,硕果累累,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仅
就创造的成语谚语而言,就可以说是车载斗量、“汗牛充栋”。
民国前有古文之文采,文革时期白话文尽显风头,改革开放时期,庸俗话语庸俗文学大行其道,不是什么白猫黑猫、有水快流。就是
在包谷地红高粱里翻滚、以及“丰胸肥臀”“烤人肉串”,再不就是丑
化和控诉人民革命为主题的“伤痕文学”,不是.秽文学,就是为地
富反坏右量身打造的以所谓“伤痕”为代表的翻案文学。此外,改革
开放还兴起了一股“洋奴哲学”之风。很是崇洋媚外,自惭形秽,推
崇洋人洋事,自己的自信心都丧失殆尽,还谈什么文学创作,加上
以钱为纲的庸俗发展观,这般心态下,更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文学创作,也就难怪数十年以来,中国的文学事业没有什么发展。
【篇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分】
王朗处事谨慎,但多疑,不果断.华歆处事果断,一旦作出决定就立即执行,但操之过急,做事不三思.华歆的孙子参与了《世说新语》的编写,故华歆的形象好一些.【篇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之分】
华歆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
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
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
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
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第三篇:文言文和现白话文的差异性分析
文言文和现白话文的差异性分析
文言文分析: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结构: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5、固定结构
白话文分析: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更加书面化。古代的正式文体是文言文。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第四篇:朱自清与白话文
朱自清:写白话美文的典范
■生平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19年,朱自清加入《新潮》诗社。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1924年,其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赴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其内容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他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朱自清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讲述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平。
■风雨人生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是苏东坡的铁杆迷。在朱自清出生时,他那书生气十足的父亲从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得到灵感,给新生儿取名“自华”。据说,“朱自清”一名是他在上大学前自己改的。据说,那是因为当时家庭经济吃紧,他要以“清”字自励。“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也。
谈到朱自清,最感动人的不是他的文字,而是他的气节。
他长期患有严重的胃病。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治疗,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彻夜的疼痛和呕吐。中年以后,他就是在病魔的折磨中,坚持进行大量繁重的教学、写作和社会工作的。他是1948年8月12日去世的,6月间他的体重已经下降到了不足39公斤。但他仍然积极认真地上课、参加会议、伏案工作。
最感人的是,朱自清虽然是资深教授,工资很高,但国民党政府时常缺额发放,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上升;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政府故意给他们发放可以低价买“美援面粉”的配给证。朱自清当时贫病交加,家里孩子又多;这配给证可以说是救命稻草。但他深明大义,洞悉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邪恶用意,出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气节,他在由他的学生吴晗送来的《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庄重地签了自己的名字,并当即命令儿子退还配给证。
1948年8月10日,朱自清已在死亡的边缘,他勉强睁开眼睛,看着守在身边的三个孩子,握住坐在床边的夫人的手,一字一顿地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
这临终遗言的价值胜过了他所有的著作,使许多所谓著作等身的作家的意义等于零。在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名文《别了,司徒雷登》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馆藏补缺
《朱自清精品文集》,中国画报出版社,膳书堂文化编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美文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界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是公认的现代散文和现代汉语的楷模,其为人为文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正直清白的节操。并且,朱自清把古典与现代、文言与口语、情意与哲理、义理与辞章,结合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本书选编了朱自清作品的大部分,基本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听朱自清讲经典》,天津人民出版社,朱自清著
《听朱自清讲经典》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月刊》所写,后于开明书局1936年出版,原书名为《教育指导》。朱自清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在本书中,他对于几部经典著作及文章的解读,深入浅出,为青年人学习经典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指南。
《朱自清:国学精典入门》,中国画报出版社,杨佩昌整理
朱自清的散文情感真挚,他的散文《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动人心弦。而其国学专著,大多以清新的散文风格而作,让人读起来耳目一新。本书“经典常谈”部分中,朱自清写给我们的几乎每篇都是优美流畅的散文,叙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在朱自清的古典文学研究论著中,《诗言志辨》是其代表作,最能体现他“谨严而不繁琐,专门而不孤僻”的治学特点。《国学散稿》所收录的,是在朱自清诸多文章中精选出来的,关于国学的论述文章,这里有关于唐诗、宋词的见解,有关于文学欣赏的论述,总之都是朱自清国学文稿中的精华。
《世纪文学经典·朱自清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朱自清著
《朱自清精选集》分散文、诗歌两篇,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百余篇散文,几十首诗歌。以善感的心直面人生的残酷,朱自清尽管时常感到情绪低回,但平正的理性推动他去承担这个人生的沉重。这种承担在散文创作中向两方面开展,向外是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责任,向内则是通过建构伦理关系整合自我人格。他在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批判践踏生命的行为,在散文《航船中的文明》中批判歧视女性的社会习俗,在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批判种族压迫,在散文《执政府大屠杀记》中愤怒揭露执政府虐杀学生的残酷……
《经典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朱自清著
在本书中,作者朱自清先生用浅显的语言,将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几部书,如说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一一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同时还梳理了辞赋、诗、文的发展演变过程,既起到普及国学经典知识的作用,又为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国学指出了方向。
《朱自清散文经典》,云南教育出版社,朱自清著
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现代的散文,以“五四”时期发展最快、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正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散文家。
朱自清先生一生所写的散文数量巨大,普通读者很难有时间一一品读。因此,编者从他的众多散文集中精心挑选出了100余篇最能反映其艺术风格,展现其艺术水平的代表作,汇集整理成本书。全书收录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旅行杂记》、《航船中的文明》、《白马湖》、《春晖的一月》、《说扬州》等作品。
《荷塘月色》,中国工人出版社,朱自清著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的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其散文内容以借景生情为主,并把感情编织进对事物景态的叙述描写之中。本书选取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内容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书中所收录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曾打动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荷塘清韵》,北京大学出版社,朱自清著
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文学家、学者、语文教育家。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等,出版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著作。
朱自清为学严谨,为人清隽,为文清新雅洁,一如他的散文《荷塘月色》所表现的那样,有一种荷风清韵。读他的文字常使人感到灵魂被荡涤一番。博学的朱自清也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和美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本书选录相关的重要文章,如同在我们眼前铺展出一条清幽的小路,读者可由此进入一个美的殿堂。
《朱自清散文名篇》,广东旅游出版社,朱自清著
朱自清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遗产。朱自清的著述范围广泛,举凡散文、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均有传世之名篇,但他最为广大读者推崇的还是散文作品。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的散文精华,一些说理性的散文,例如语文教学、读书指导、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短论等也酌情少量选了一些篇章,因为这类文字在朱自清一生的创作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不收则不足以窥朱自清创作之“全豹”。当然,编者们还是把朱自清的抒情类散文作为编选的重点,这是其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华彩乐章”,其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经典常谈》,中华书局,朱自清著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13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写于1942年,60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此次出版,收录朱自清先生《〈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封建论〉指导大概》和叶圣陶先生《重印〈经典常谈〉序》和《读〈经典常谈〉》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第五篇: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过去的语言发掘出另外无价的语言。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国学小名士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一)
我们每次在背诵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都只是死记硬背,对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意思根本不了解。自从我看了《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之后,让我受益匪浅。
《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要牢记的国学文化,里面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能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很大的升华。对传统的经典能做到耳熟能详,就等于我们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可是我们每天的时间都白白的浪费掉,我们根本达不到那种境界。
选手张天娇满腹经纶,拥有强大的诗词储备量,她回答的答案被评委们认为重复,但她仍旧坚持自己的答案,对评委解释说:“上一次回答的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相思。”而这一次是“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评委们又改变了意见,认为这句话通过。我想向张天娇学习,希望自己能把《经典诵读》熟练的背诵下来,并且能熟知他们所表达的意思。《经典诵读》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已经成为我们交流时的口语。
在《国学小名士》上有评委说:松这个植物古人非常喜爱,因为他蕴含了坚强、正直、坚持不懈、认真对待事物的品质,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个节目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过去的语言发掘出另外无价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精华汇成了《经典诵读》这一文化的瑰宝。他应该让世界关注,让外国人知道它是中华文化的化身,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最靓丽的风景——诗词!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二)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国学小名士》的朗诵大赛节目,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有各自的风格。他们知道古文,了解古文,我佩服她们对答如流,不慌不忙的就把诗句背了出来,我要向她们学习。总决赛我全程看完,我非常震撼,潍坊的选手刘康宁夺冠,她反应极快,吐字清楚流利,令人心服口服。
他们做了一些公益活动,他们关爱空巢老人,让老人们感觉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们尊敬师长,还去照顾得了绝症的病人,不怕脏不怕累,这是中华美德的良好品质,我们能做得到吗?
从一个简单的测试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捡纸团测试。选手们看到地上有纸团之类的垃圾就都毫不犹豫的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而我们不但没这样做,还随地乱扔垃圾,这样的坏习惯要马上改掉,要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还有“美德大考验”通过就餐考验她们谦让的美德,还考验她们和长辈一起进餐的礼貌用语等,她们表现得特别棒,自叹不如,而我们是让妈妈给我们拿好碗筷,还把饭菜夹在碗里,好像温室里的幼苗,我们已改茁壮成长,学会自立,要学着怎样去照顾别人。他们还为了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宁愿去借钱,而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经过反复测验最后刘康宁夺冠,她回答问题仔细认真,从不马虎,这是我需要向她学习的地方,改掉我粗心的坏毛病,真的让我不由得产生赞叹羡慕之情。同时也激励我以他们为目标发愤图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