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时间:2019-05-13 10:0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第一篇: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郭静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界提出了“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企业本着精简效率的原则,大多走上了试行“文档一体化 ”的道路。然而,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并不成熟。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企业中大多从事的是文档管理工作,文秘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文档管理的质量。因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必须调整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文档一体化环境下的新要求。

主题词:企业;文档一体化 ;文秘 ;专业教学

所谓文档案一体化管理,就是从文书和档案工作全过程出发,实现从文件生成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它包括:文档实体生成一体化管理,即对公文、档案从生成、流转、归档形成档案直到销毁为止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从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保证管理的实现;文档信息利用一体化管理,利用时不用考虑是文件信息还是档案信息,只用一条检索命令即可查到全部文档信息,是对文档数据信息内部运动的全过程实现的有效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文档一体化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管理思路,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实施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文件处理工作地好坏直接影响到档案的质量,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利用等环节来看,都有着实际工作内容。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后,档案工作将渗透到文件的形成阶段和文件的使用阶段之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从文件到档案的有效转换,保证了文件信息的不会被遗失或损耗,减少了重复劳动,简化了文档管理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文档管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文件的生成方式和载体特点,实现了对文件处理的前控性。文档一体化管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对文件进行筛选、立卷、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网络技术,广泛采用有关站点的数据信息,使文档实现远程传递,异地查询和处理,节约了存贮空间和场地,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中小型企业单位,本着精简效益的原则,都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推行文档一体化。对于职业定位于企业的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来说,势必要革新其教学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一、企业实行文档一体化应必备的基础条件

(一)文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

文书、档案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必须依靠标准化才能形成,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加工、检索信息、一体化管理网络的建立就无从谈起。文档一体化的标准化,还应该做到硬件设备的标准化、网络软件及数据库系统的标准化以及数据采集的标准化和数据管理的标准化。

(二)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多技能的档案管理人员。

对档案人员加强培训根据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性质、不同工作特点、不同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在钻研档案学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配备适应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设备。

文档一体化能够发挥档案工作的综合利用功效,但对信息化要求也较高,必须配备必要的硬件,并不断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

二、现行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

随着企业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企业日常工作中收到和制发了大量的多载体文件,这时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求文书人员走文档一体化的道路。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行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探索试行文档一体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多数公司及基层单位,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文件在形成和流转中,起早、审核、印制等运作过程是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中进行的,改变了传统写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并初步摸索文件的鉴定、分类、归档编号由软件程序设定处理。

(二)文书、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度较低

标准化、规范化是实施文档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在企业各部门中,由于职能分工不同,决定了各自形成的文件、档案类别也不尽相同,在文书处理过程中,文件格式错乱,文件载体不耐久而造成文件的残缺不全,字体难以规范,制约了档案业务工作质量的提高。缺少统一的标准、制度,使文件部门的成果不能被档案部门直接采用,要重新编目、著录、标引等,重复劳动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软件应用规范化程度较低,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的文档管理软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在对软件功能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购买软件。厂家只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简单的指导。因此,管理人员对软件的功能应用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软件的作用。此外,应用软件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共同的通用平台,不能呢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所应用的软件只适用于文件管理,对图像、声像等特殊载体的科技资料管理缺乏实用的管理方法,这都影响了档案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也使得企业档案资源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文书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文档一体化是一项融文件与档案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知识、多技术为一体的科学。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而现行企业所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尤其是档案、信息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甚少,大部分文档管理人员办公室自动化水平偏低,只是简单地做文字处理,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不能发挥作用,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化了。

三、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环境下,给文档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企业现行文档一体化现状,本人认为,当前应着重强化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文档理论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技能相结合,迅速从传统的单一“办文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化,从文秘型向综合型转化。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调整:

(一)改革文书和档案管理学教学内容和方式,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

传统的文书和档案学教学倾向于理论内容的讲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也常用书面方式进行测试。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并且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也较弱,已经不能适应文档一体化环境下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1、教材改革。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材所讲授理论知识较多,而实践内容较少,并且不能结合身边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如果能结合本地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自编实训教材,将企业案例作为实训平台,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将文书流程和档案管理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讲授,并结合企业常用文档管理软件,全真模拟文档管理工作。

3、邀请企业一线管理专家走上课堂,讲授实际知识。

4、切实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文档一体化的实行,主要依托于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只是停留在文字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而对于信息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办公自动化课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设备,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完成。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真正落实计算机课程,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使之系统化。

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本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基本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但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本人认为系统性不强。如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性不强。在文档一体化环境下,如果能将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纳入同一体系,将更有利于实践效果地发挥。如学生将自己拟写的公文,利用办公自动化设配录入,再进入公文处理流程进行流转,最后归档。

(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素质。

“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上社会、产学结合”是今年来高职院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共识,但实践一直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头痛的一个问题,寻找实习单位难度非常大。因此,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段推进,内外结合,虚拟与实战一体化”,建立“网状撒点式”的企学合作的文秘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功能,凭借现代化的教学硬件,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创新活动,构建仿真训练系统和顶岗实习机会,营造出与训练、生产、服务第一现场相一致的职业活动氛围,使学生秘书信息管理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文档一体化给企业的文档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而作为面向企业的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必须掌握新环境下的新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更多是依托于学校教育。所以,高职高专文秘专业需要调整专业教学,一方面弥补现行企业在文档一体化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一方面更好地适应文档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江楠,试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档一体化,兰台世界,2008,(7)

【2】 孙境,浅谈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科教文汇,2007(9)

第二篇:浅谈国内企业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

浅谈国内企业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制造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

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3.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5.环保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当然,与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他们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13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6

摘 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争极大地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 这些机电相结合的军用技术, 战后转为民用, 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当时研制和开发的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 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使用。

世纪一年代为第二阶段, 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世纪年代后期, 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 机电一体化进人深人发展时期。一方面,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人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 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 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使人们有更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 生活的方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 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智能化智能化是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日益获得重视, 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 智能化” 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 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拟人类智能, 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 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 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 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 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 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

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 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 从电气产品的标 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 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 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网络化世纪年代,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 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 只要其功能独到, 质量可靠, 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 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 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 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世纪年代末, 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 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 即超精密技术, 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 物质丰富, 生活舒适另一方面, 资源减少, 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 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回归自然。绿色产品 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 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 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 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 报废后能回收利用。人们大量倡导绿化工业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的生活,良好的生活品质。

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 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 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 一般除外, 还有、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第一节 全息系统化

全息系统化也即智能化,是对机器的行为描述,即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运筹学、混沌动力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和生理学等新的学科方法、新的设计思想,从而模拟人类的思维能力,使它如同人一样具有思维、意识等能力,以便达到更高水平的控制目标。随着机电一体化 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也是日趋上升,新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其中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结合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当然,要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永远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第二节 微型机电化

微型机电化在实验室中,目前,通过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如果这一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时,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区分什么是控制器、什么是机械部分了,这时就完全的实现机械和电子的“融合”,这样CPU、机体、传感器、执行机构就可以集成在一起,而且体积小,同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前进方向,更是机电一体化向微观领域和微型机器的发展趋势,在国外,人们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也指外观尺寸不超过1cm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一并向微米级、纳米级发展,正因为微机电一体化产品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军事、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占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优势。

第三节 光机电一体化

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机械系统、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部件构成的,因此,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引进光学技术,充分利用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能源系统、传感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

第四节 产品网络全球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同时给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全球生产、经济被各种网络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出现网络全球化,一旦研制出机电一体化新产品,只要其质量有保证,功能可靠,必然会畅销全球。因为有了网络的普及,那么只要是关于网络的各种远程监视和控制技术也就方兴未艾,然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必然会朝着网络全球化发展。

第五节 产品绿色化

随着工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物质需求丰富,生活舒适可用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人们开始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那么此时,绿色产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时代的绿色化趋势,在这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破坏生态环境,报废后还能回收利用。因此,机电一体化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应完全符合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尽可能的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要极高。由于这种客观的存在性,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远大的发展空间。

第六节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其有两层含义: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人,怎样将人的智能、情感、人性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家用机器人,其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②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出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很多时候类似于活的生物:当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充满活力,即信息决定系统的工作与否。目前,在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经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的机体,但是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生命力还是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这一研究领域被称 之为“生物———软件”或者说“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正是“肌体(硬件)———大脑(软件)”一体,不可分割。机电一体化产品向生物系统化发展是好,但是目前的技术与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还需要更加倍的努力。

第三章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一节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 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第二节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第四章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以后会发展顺利和正确的发展机电一体化。

第二节 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 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展。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搞好绿色化发展,促使人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第四节 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3.[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4.[3]万遇良.二十一世纪的机电一体化技术[J].机电信息,2005,(10).[4]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5]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7]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8]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9]尔桂花.运动控制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0]张宏建,蒙建波.自动检测技术与装置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航空运输企业现状

航空运输企业现状

国内航空公司只有在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中发展,才可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建设民航强国的经营主体是航空公司,民航强国应以国内航空公司的强大为基础。中国的航空公司只有在一个国际化的经营环境中发展,才可能不输在起跑线上。目前,我们需要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航空公司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

明确机场定位 建设枢纽机场

首先,改变目前机场与航空公司存在一定程度业务竞争的局面,尽快实现机场职能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机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格局,不能让航空运输企业实现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场职能定位不明,导致机场当局无法专注于提高机场设施的服务水平,而将应为航空公司服务的设施转化为与航空公司竞争的手段,极为不利于机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三大门户机场的定位应服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安排,应该放眼国际,与香港、东京、汉城、曼谷争夺东亚国际枢纽地位。政府应给予三大门户机场更多的国际航权,同时地方政府和机场应全力争取在三大机场实现“真空转机”,为建设国际枢纽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改革机场设施流程,提高服务水准,建设枢纽机场。枢纽机场的中转旅客和货物占据其客货吞吐量的50%以上,而我国则缺乏枢纽机场的运作,这也是国内一些航空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枢纽机场的建设,就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全力以赴确保中转服务的高效率运行,否则,枢纽机场只是徒有其名。

最后,深圳物流公司发展航线网络、构建枢纽机场,依赖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合作。一方面,航空公司枢纽网络能否成功运作,取决于机场能否满足按枢纽方式运作的要求。特别是航空公司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要求机场也要相应调整其系统功能,保证信息系统的联网和兼容。另一方面,枢纽机场的建设,依赖于航空公司航线网络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一个机场能否成为运输网络中的一个枢纽,关键要看航空公司是否选择这一机场作为枢纽。

海关、联检等单位加强配合首先,海关、联检和边防制度和流程需要国际化。联检、边防的配合直接影响到现有航权的直接使用。如现有航权国内企业尚无法有效使用,再对外开放新航权,得益的就只能是外方。以广州为例,目前由于转机免签证无法有效解决,南航无法利用广州机场有效使用第六航权,即利用南航的网络将诸如北亚的客人通过广州转运到东南亚市场。在此情况下,开放广州的第五航权无疑是将良好的经营条件拱手让给外方企业,而本国企业只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第二,放开中国海关对转关的诸多限制。目前,多次转关业务的形成,基本都是各深圳货运(代理)公司自己进行多地海关协调的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一些高附加值产业开始向西部拓展。枢纽以外的其他地区需要通过运输网络经过枢纽机场将货物运输出或运进,但没有转关系统的支持,没有便捷的转关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真正覆盖全国的国际货运网络。第三,深圳货运公司加速推进国内电子化报关工作。电子化报关在中国海关已经推行数年,但似乎成效不高。海关手工操作的低效率,将成为致命的缺陷,甚至会成为中国进出口快速增长的绊脚石。

完善配套政策

首先,政府要引导支线运输配合枢纽航空发展。目前,支线航空发展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定位不明确,分工不到位,浪费有限的航空资源。此外,中枢机场的拥挤和不合理流程给支线航空留下的空间很小。政府应当引导区域性航空公司、小规模航空公司在干线和支线上与三大集团公司之间相互提供客货源支持,建立起互补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第二,改革我国空中管理体制。目前的空中管制办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航业高速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因此改革传统的空中管制办法,按照国际惯例,重新划分我国空中资源的军用、民用、军民合用的航空权势在必行。

第五篇:客运企业现状

2010年以来,国内特、重大公路客运交通事故的频发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问题早已引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其中涉旅客运交通事故比例不断攀升的事态和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已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交通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及国家安监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并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客运安全运营管理。近期,国务院又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但事故多发的势头并未得到真正遏制。

为此,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分别走访了北京、重庆、江西、云南等地有一定规模及影响的旅游客运企业,通过与企业负责人、行业协会组织进行座谈交流的方式,对当地旅游客运的基本情况及客运企业在运营中遇到的疑惑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报摘发其调研报告部分内容,希望引起业内关注和讨论。

旅游客运企业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为了遏制旅游客运重大交通伤亡事故的频发,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相继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文件,颁布了保障措施,并在加强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近年来,旅游交通事故仍然不断发生,根源在于旅游客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旅游客运管理分散,缺乏安全保障

经了解,目前各地旅游客运行业管理较为分散,微型及非专业公司经营客运业务的问题较突出,其安全保障体系缺失令人担忧。例如:某地享有旅游客运资质的车辆指标有8000部左右,分散在80多家企业中经营,其中,拥有运营车辆100部以上的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只有20家左右。虽然专业的客运公司拥有大部分指标车辆,但仍有相当部分客运车辆指标分散在非专业客运公司手中。这些非专业客运公司的车辆指标多则几十部少则3至5部,他们的客运经营业务只是辅业,由于客运不是其主业,所以日常的管理工作根本无法与专业客运公司的管理体系相比,如此,安全运营很难得到保障。

而在江西、云南两地的旅游客运企业分布较为集中,5000多部旅游客运指标,由30家左右的专业客运公司经营,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的客运企业既是独立法人体制又有一定规模,且在管理制度体系方面较为健全,所以在落实优质服务、安全行车、技术保障及各项工作监管力度较为扎实,加上专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强,大大地降低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2.挂靠运营现象普遍存在,不受公司调度,安全监管缺失

近年来,由于旅游客运企业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增高,旅游团队用车价格又偏低,造成诸多客运企业为了减轻购车的资金压力,采取旅游车挂靠的经营模式,也就是运营车辆以企业名义办理各种运营资质,实际车辆的购置、经营,业务的开发、租车费用的结算均由个人承担,并按月或季度给公司上交管理费。例如:某企业挂靠车按座位数上交管理费,每个座每月交50元,一部40座的旅游挂靠车,每月需交企业管理费2000元。由于挂靠运营车辆不受公司调度,对挂靠车辆驾驶员缺乏管理,导致驾驶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疲劳驾

驶、超载运营、超速行驶、车辆带病上路等违规违法行为,从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调研中发现,几乎各地都存在车辆挂靠的现象,有些地方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3.挂靠衍生出“黑计调(包车头儿)”,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由于近年来各地挂靠车辆比例增大,有些地方已达到80%,于是便出现了“黑计调(包车头儿)”。这些人以能为挂靠车驾驶员联系业务为由,笼络了大量的挂靠车辆,甚至取代了一些公司的业务部的职能。黑计调、黑车头儿人员结构复杂,为了垄断业务来源,他们利用各种方式与诸多旅行社长期保持联系,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便可调度所管辖的运营车辆。由于与旅行社的租车费用的结算是黑计调(黑车头儿)把持,所以,他们从中扒走了丰厚的利益,而使驾驶员获利甚微。而驾驶员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只能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这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4.承运人责任险不到位

由于承运人责任险费率较高,若按每个座位投保,将会给企业经营成本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一些地方的旅游客运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不投或少投保以减轻压力。以某地为例,有一些旅游客运企业只给部分车辆的承运人上责任险,不明确车牌号,哪辆车发生交通事故就把哪辆车的牌号填上,例如有一份保单,每个座位只有最高50元的乘客险。保险公司为了留住客户也采用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方式。可一旦出现事故涉及赔付问题,特别是赔偿额较高时,就会出现扯皮现象。

江西、云南在承运人责任险方面做得较好,为减少风险,保障乘客安全,通过协会出面积极与保险公司协调,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增大投保范围。

如云南省旅游行业协会车船分会以“旅行社责任险”、旅游车“客运承运人责任险”为基础,其他保险产品为补充,组合设计了“云南旅游组合保险”,并与保险公司达成一致,既扩大了保险保障范围,又有效化解了旅游企业的经营风险。他们的做法是,旅游车“承运人责任险”在原收费每个座位200元保40万元的基础上,保额提高到60万元,与旅行社责任险相加单次事故个人最高赔付100万元、单次事故2500万元,全年不封顶的赔付标准。成本高价格低 客运企业不堪重负

近年来,由于旅游客运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及旅行社行业之间的竞争手段更为残酷,已直接给专职的客运公司带来经营上的负面影响。

1.旅游客运企业客运成本逐年攀升,企业难以承受

(1)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实行“费改税”政策后,旅游客运企业的营运车辆成本明显上升,以一辆39座的旅游客车为例,每年增加燃油消耗成本约2.5万元左右,每个企业约按100辆计算,年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支出约250万元左右。

(2)公路通行费越来越多。路桥费的支出已经是旅游客运企业的一笔较大支出。而近期政府宣布的节假日小客车免收高速费的决定,又把旅游客车排除在外,这对旅游客车是否公正让人质疑。

(3)不合理的人工成本也是造成企业运营困难的因素之一。按照【交人劳发(1992)663号】文件的附件《交通行业提前退休工种范围表》规定,专业运输企业的长途客货运营汽车驾驶员被定为“特繁性质”,属提前退休范围。

旅游客运司机与公交、长途客运司机,劳动强度不相上下,属“特繁性质”的工种,驾驶员到55岁就不宜再安排大客车驾驶的工作。国家旅游局早在1995年12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业标准《旅游汽车服务质量》中就明确规定了旅游客运驾驶员的上限年龄为55岁。目前,全国公交车及长途客运驾驶员已经纳入文件所提出的退休范围,可以55岁办理正式退休手续。但对于旅游客车司机而言,目前除少数省份(每年审批一次)能够落实55退休岁外,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落实。绝大部分旅游客运企业的驾驶员到55岁后,只能在企业内部消化或办理内退,所有费用仍由企业承担,从而增加了企业负担。此问题在旅游客运企业反映十分强烈,协会也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了呼吁,截至目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运营价格被压得过低

虽然按照政策旅游客车的租价是放开的,但近年来由于旅行社行业之间的销价竞争,使旅游客车运营价格被压得越来越低,而面对逐年攀升的运营成本,旅游客运企业自己生存都难以为继,更没有能力对运营车辆及时更新。于是按照“有需求就有供给”的市场规律产生了私人出钱买车,挂靠企业运营的现象,说白了,就是企业变相出租客车运营资质,从而给交通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3.高成本低价格企业无法运营,个体单车却可以承受

这个问题和旅行社的“零负团费”一样,单车运营的司机可以与导游串通,通过变相强迫游客消费(扎店、加点)赚取回扣。如一个4晚5天的旅游团队约行驶500公里至550公里,40座的车承包司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在2000元上下,其中燃油费在1500余元,还有过路、过桥及停车费等,但租车方付的车费往往较低,这样的价格既不够成本,更无法完成任务。因为一部40座至50座的旅游客车每年上交管理费在16余万元,按365天计算每天需上交550元,如果4晚5天的接待任务,挣到5000元时,刚好能将个人支付的2000元成本和5天的任务完成,而此时个人还没有任何收益,所以只有扎店、加点,才能赚到饭钱。

建规章抓落实遏制交通事故发生

1.从旅游管理角度看,加强旅行社对旅游包车的管理,出台旅行团包车合同范本,统一标识

《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强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将根据运行里程严格按规定配备包车驾驶人,逐步推行包车业务网上申请和办理制度,严禁发放空白旅游包车牌证。

为此,各地交通、旅游、公安、安监等部门联合下发了文件明确了要求,但尚无全国统一的规定,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和具体步骤。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旅行社租用旅游客车的质量要求,特别是安全设施和服务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旅行社接待旅游团必须向专业的旅游客运企业租车;统一规定旅游包车合同范本,统一旅游客车标识,并将对旅游团队用车的要求写进旅游合同,其中包括运营车辆所涉及的保险,告知广大游客,请他们监督旅游客车的安全设施、服务质量等等。

2.鼓励旅游客运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解决管理分散的问题

在《意见》出台前,征求部门意见的过程中,旅游车船协会代表行业提出了“旅游客运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意见”。《意见》部分采纳,明确提出要求:“强化道路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鼓励客运企业实行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逐步收回分散在非专业客运企业的运营资质,逐步过渡,实现《意见》要求的客运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3.推广公车公营的经营模式

车辆挂靠,单车运营是造成安全隐患的主要根源之一,必须得到遏制。《意见》明确规定“严禁客运车辆挂靠经营”,在贯彻《意见》过程中,鉴于目前挂靠运营的现象比较普遍,需要逐步淘汰这种经营方式。应大力推广“公车公营”的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公车公营”的典型范例——新疆安吉达国际运输有限公司,将所有挂靠运营大客车的实际购车人以车辆入股,变身为公司股东,大客车也变身为公司资产,实行由公司统一调度,统一运营,提升了旅游客运的安全系数。

江西萍乡旅游汽车公司从2006年开始只对部分企业购置的运营车辆实行公车公营,驾驶员由公司聘任,按劳动合同对驾驶员实行劳动用工管理;车辆在公司指定的修理厂维修;统一受理业务,运行由公司统一安排;驾驶员工资实行基本工资保底、运行里程提取出车费、无事故按安全行驶里程发放安全奖的考核。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消除安全事故隐患,从2010年10月1日起公司对包括个人挂靠经营的共计40部旅游客运车辆,全部实施公车公营运作方式。公车公营在规范管理及加大监管力度的前提下可有效制止驾驶员超速、超载、疲劳驾驶、车辆带“病”行驶等违章行为,更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行车安全保障。

4.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对旅游客运企业的不合理负担,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

协调有关部门,比照公交和长途客运行业,把旅游客运驾驶员列入“特繁性质”行列,为其办理55岁退休的手续。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做到,需要进一步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统一的政策。

协调有关部门允许旅游客运企业比照旅行社,在扣除运营支出、路桥、燃油、通行等费用后再缴纳相关税金。目前一些地区经各方协调已达到较好效果,但需要协调统一的政策。

5.推动旅游组合保险项目,力争承运人责任险全部到位

云南省旅游业现实施的《云南旅游组合保险》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化解了旅游客运企业最大的经营风险,做到了有效保证旅游者权益,为企业解了难,为政府分了忧。建议由国家旅游局有关司室出面协调有关保险企业,推广云南省的做法,将旅行社责任险与承运人责任险捆绑,以此降低旅游企业费率,提高扩大经营保障范围,并试点推广。

下载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企业文档一体化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 现状 发展趋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摘要 摘 要 作为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将来工作学习都会以机电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电的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会本着......

    一体化教学现状分释论文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使一直困扰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学习教学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离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大家的关注程度正......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合集5篇)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探析 一、研究动机9月国务院发布了《文......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推进一体化进程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推进一体化进程 赵万波 王良友总经理在云南电网公司200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以南方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为核心,加快企业文化一体化进程,凝聚......

    企业征退一体化操作方法

    企业征退一体化操作方法 从本月(11月)1日起,我局按照总局的布置,进行出口退税征退一体化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防范出口骗税,规范出口退税生产企业的征退税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

    整合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现状调研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以下简称《意见和方案》)中,明确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总体目标是建......

    机电一体化行业产业现状分析(5.10)(汇编)

    3-1建设背景:申报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1-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