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工会论文:创新形式 突出特色
教育工会论文:
创新形式 突出特色
2009年,新余市教育工会严格按照省教育工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周密安排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创新形式,突出特色,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农村中小学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全市30个乡镇都建立健全了教育工会组织,配齐配强了工会干部队伍,与乡镇中学工会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工会主席的地位更加明确,有的已经落实了副校级待遇,有的正在落实;工会经费基本到位,彻底消除了无人管事、无钱办事的状况。
农村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农村学校,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活动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教育教学比赛空前活跃,群众性文体活动热情高涨。农村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均得到逐步提升。
教代会制度普遍建立。农村中小学普遍都能按照《新余市教代会工作规程》的要求,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推行校务公开,开展民主评议学校领导活动。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得到加强。
工会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已经引起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安排,教职工参与有热情。教工运动会、校际文体联谊会、走访慰问困难教师等工作由工会主持,学校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师德师风教育等工作由工会牵头,工会组织正逐步成为教职工信赖的家。
以上成效的取得主要是因为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健全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四个一”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部分帮扶学校,不断扩大“四个一”活动在农村中小学的覆盖面;市、县(区)教育工会和有关农村学校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的理念,层层制订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提出了工作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对调研中发现的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寻求市总工会、市教育局的支持,与县、区有关部门和领导协调,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突出重点,创新创特。新余市农村学校工会工作“四个一”活动,始终坚持以教工之家的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新余市教工之家建设实施意见》和《新余市模范教工之家评估标准》的精神,对农村教工之家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工之家建设“手拉手”活动,帮助农村学校规范工会工作和教代会制度,开好教代会,培训教师,建设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其中,突出抓好教代会制度建设。众所周知,教代会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建立了党支部总体“导演”,行政“领衔”唱戏,工会“搭台”服务的教代会工作格局。同时还严格教代会工作规程,除对代表权利义务和产生程序、教代会职权、教代会召开的程序、组织制度和工作机构、提案的征集与落实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外,还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确保按规程召开教代会,完成教代会任务,落实教代会职权,提高教代会质量,一方面要求县(区)教育工会每年对农村学校教代会进行评估,并上报评估结果;另一方面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学校进行抽查和指导。从检查结果看,全市农村学校教代会召开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新余市教育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规定,各城区学校每学期至少有两门学科的名优教师到对口学校开展授课、听课、评课、讲座等支教工作,时间不少于4周;规定下乡支教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其他教师;35岁以下城区学校教师晋升高一级职务、职称时,均要有支教或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经历。
新余市教育工会始终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帮助广大农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增强自觉学习愿望,提高学会学习的能力,积极开展了教职工读书活动、知识竞赛、读书活动征文和诵读比赛活动。持续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推荐了一批农村一线教师参加全市“十大师德标兵”“职业道德双十佳”等评选活动,表彰了一批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同时,大力推进了技术创新工程,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体活动。县(区)教育工会、农村学校的文体活动、农村学校之间的文体联谊活动频繁开展,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空前活跃。
树立典型,鼓励先进。按照省教育工会的要求,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教育工会挂点制度,树立农村学校“四个一”活动先进典型。全市共抓示范点10个,其中省教育工会2个,市教育工会2个,县(区)教育工会6个。每个示范点都按照市级模范教工之家标准建设,全市教育工会统一提出要求,统一检查验收,统一评比表彰。
采取平时检查督导与年底总结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对挂点学校“四个一”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评选一批“新余市模范教工之家”和新余市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四个一”活动先进单位,并奖励一定数额的工作经费,加大考核力度,注重总结表彰。
“四个一”活动开展以来,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激活,学校面貌以及教师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领导对工会更重视,职工对工会更亲近、更依靠。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工会工作,充分发挥“四个一”活动的品牌效应,新余市教育工会将以“四个一”活动为平台,以激活农村中小学工会工作为目标,以教工之家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为核心,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手段,举全会之力,城带乡、富帮穷,层层蹲点,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力求取得更大的实效。
第二篇:突出创新形式
突出创新形式,紧密结合工作
--助推基层党建工作
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县委、政府和区地县三级驻村工作组坚持把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贯彻于活动全过程。
县委政府为帮助困难学生安心学习,启动了全县干部职工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计划,目前共帮扶了457名困难学生;鉴于今年我县羊绒收购放开的实际,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指导13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羊绒协会,实现了由政府提供信息,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开发建设年活动,大力组织群众参与旅游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增收。各驻村工作组在“3.28”、“5.23”、“7.1”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民族区域自治好的主旋律。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进一步认清了**集团的反动本质、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调研工作环节,驻热角村工作组制定了“六必访六必谈一必看”工作制度,“六必访”即:村组干部必须走访,党员户必须走访,五保户低保户必须走访,三老户必须走访,致富户必须走访,外地工作退休回村的老干部必须走访;“六必谈”是活动的目的意义必谈,党的方针政策必谈,村情民情必谈,村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谈,村级组织建设必谈,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必谈;“一必看”就是群众反映的问题到现场必看。在抓寺庙稳定的工作中,驻日土村工作组提出了“五个知道”,即:知道僧人在哪里、知道僧人在想什么、知道僧人在干 1
什么、知道僧人与当前宗教政策要求有什么差距、知道僧人的实际困难,确保了寺庙的和谐稳定。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丁则村提出了注重“三个深入”、解决“三个留人”的党建工作方法,为巩固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地位、解决农牧区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三个深入”即:深入牧户帮解难,深入实际谋发展,深入焦点化矛盾。“三个留人”即: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在树立农牧区党员干部新形象方面,驻日土村工作组对农牧民党员干部提出了“四个要求”,即:一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争做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二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社会综治维稳的责任人,三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政策执行的模范领路人,四是要求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驻松西村工作组提出了四项民心工程,即抓党建、抓项目、抓创收、抓稳定。驻东汝村工作组制定了四项制度,实行了四个公开。即制定了学习制度、纪律制度、总结制度、调研制度,公开驻村工作任务、公开驻村工作职责和工作纪律、公开驻村工作组的联系电话、公开本月的工作小结和下月的工作计划。为稳步推进活动深入开展,县委对各驻村工作组提出了“蹲下去、联系上、摸得准、办得到”的工作要求。即:各驻村工作组组长要切实管好自己的人员,严格请销假制度,保证人员的在岗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要与村“两委”班子联系上,要与农牧民群众联系上,要充分发挥村班子和农牧民党员的作用,始终抓好村组织建设这个核心。要通过村班子、党员、群众反馈的情况,抓好调研
工作,要切实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突出问题找出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解决问题、办实事的过程中,要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要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贯穿活动始终。
第三篇:突出党性教育特色 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突出党性教育特色 创新党性教育方式
加强党性教育是我们党强化自身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建党近90年的历程表明,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和风险考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性教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党性教育水平,使党经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党性面临的考验
当前,新环境、新任务、新问题向党员干部提出了增强党性的新要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性和理想信念面临着新的考验。
第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考验。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给党员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着党员干部。在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有的甚至推崇民主社会主义,极力主张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多党制,看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才能经受住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入,使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面临着新的考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弱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政治坚定性,不能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政治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搞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等。有的奉行享乐主义,热衷于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甚至以权谋私,最终走向腐化堕落。这些突出的问题,虽然不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但也会对我们党的肌体产生消蚀作用。因此,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第三,长期执政的考验。长期的和平执政环境,使党面临着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考验。个别党员干部经受不住应有的考验,有的政治上缺乏应有的清醒;有的忘记了党的宗旨,个人利益至上,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一边;有的经受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堕落为犯罪分子。近年来,一些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的暴露,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历史使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内问题和社会环境,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党性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已成为全党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特点
党性教育,就是按照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党员所进行的启发、培养、改造和锻炼。新时期的党性教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突出了目标的先进性。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标准和境界高于普通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自身的表率作用上,还体现在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影响、帮助和引导上。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必须注重充分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使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的先进分子。
二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不只表现在某个问题、某个方面或某个局部,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理论修养、作风修养、纪律修养、道德修养等丰富内容。其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的各个方面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既不可分割,又不可替代。
三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启发了他们的自觉性。党性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启发党员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树立修养的自觉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善于“慎独”和“自省”,谨慎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
四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注重了实践性。党性教育需要从书本中吸取理论和知识营养,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磨炼。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五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凸显了时代性。新的历史条件对党性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的时代特征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严守纪律保持廉洁作风,迫切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六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具有长期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员干部的党性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牢固不等于现在牢固,现在牢固不等于永远牢固。因此,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时的事,而是入党后一辈子的事。要向周恩来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要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地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
三、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方式的创新
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性教育在党校教育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它统领党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党校教育过程始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握党性教育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打造党性教育知名品牌。
一是挖掘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党性教育创新。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铭记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我们省委党校充分利用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宝贵资源,挖掘延安时期革命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相结合,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新模式,把系统讲解、重点点评、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突出用活的延安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训干部,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受训干部通过延安这个特殊情景的体验感悟,最终使党性修养得到增强。
延安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事求是。我们通过实事求是地解剖历史、解剖现实,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让学员了解党在延安时期的辉煌功绩,另一方面客观辩证地分析我们今天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给学员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现场教学之前,我们专门了解学员的工作性质、人员构成,这样在分析解剖现实问题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充分的说服力,从而使学员更好地领会延安精神的精髓,运用延安精神去破解发展中的矛盾,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分类分级别培训,建立和完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性教育体系。主要是针对党员干部中的不同群体提出不同要求。对中高级干部,要求应更高、更严,强调研究性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对一般干部的要求,应该是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对思想理论部门的干部,其理性思维、理论功底、传播能力的要求应比别的部门的干部更高一些;对普通党员的要求,重点应该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整个理论武装工作中,不同的对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式的设计、学习教材的编写上,也应当有所不同。
我们从学员工作和思想实际出发,以学员需求为导向,以坚定信仰为中心,以提升能力为目的,以互动学习为途径,紧紧围绕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运用案例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好学员自学、讨论、学员论坛、社会调研和成果转化五个环节,创新培训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是借鉴现代培训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创新培训方法,借鉴先进的培训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推行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形式的教学,创造条件增强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完善以互联网技术和党政信息平台为主的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确保开展干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组织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理论武装工作的技术水平。学员工委安排专人搜集整理“百家讲坛”、“三秦大讲堂”的精彩专题,制作成mp3和mp4格式,提供给主体班次的学员,使学员随时都能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深受学员好评。
四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党性修养熔炉功能。加强忠诚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和反腐教育,努力提高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教学方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实践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变成马克思主义生动实践的过程,成为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开展现场模拟、体验式教学,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强化学员管理,加强课程考核、组织纪律考核、党性分析考核和小组支部鉴定,健全完善党校教育考核的评估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加强革命纪念基地、反腐倡廉基地、拓展训练基地、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努力加强党性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师资建设和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篇:创新载体 突出特色(民族团结教育经验浅谈)
创新载体
突出特色 共谱民族团结之曲
——南门峡镇中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经验浅谈
万有明 2012年5月23
创新载体
突出特色 共谱民族团结之曲
南门峡镇中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经验浅谈
万有明
南门峡镇中心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青海省的《实施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挖掘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凭借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积极响应青海省关于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号召,广泛开展共创共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将《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教材列入地方课程计划并实行免费发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育目标考核指标,纳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对课时安排做出严格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分层施教的办法,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情和各民族基本情况,初中阶段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内容,使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各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设立中华优秀文化学生活动室、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研究室,积极开展祖国意识、法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的“三个意识”主题教育和省情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升华对祖国、对家乡的认识,逐步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特色。
二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浓厚。中心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经常性举办“祖国大家庭,谁也离不开谁”的主题班会。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后,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倡导学校师生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以《中华大家庭》教材为主,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中华大家庭》读本中认识了各种民族和他们的生活风俗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知道了各民族历史文化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的一块耀眼的瑰宝,它吸引着世界各方人士对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喜爱,以《民族常识》教材为主,通过教材的阅读,让学生从《民族常识》读本中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构成,掌握了我国的国情,从小就在心灵中塑造我们各民族大统一的国家的意识和民族精神。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抓起,充分利用板报、课堂、主题团队会等形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及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意识。了解民族,学习民族的历史文化,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利用每月一次班会、一次团会,每周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举办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拓展了天地,主要开展的活动有:
1、利用校园广播站,开展“少数民族人物故事”演讲活动。
2、以国庆节为契机,开展了“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手抄报比赛和黑板报比赛。
3、通过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兴趣,更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青少年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中华民族是一家”的种子。
四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提升。各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育目标考核指标,纳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对课时安排做出严格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分层施教的办法,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和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情和各民族基本情况,初中阶段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专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相关课程,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内容,使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
五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丰富。中心学校结合清明节、五 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纪念活动, 利用每月一次班会、一次团会,每周升旗仪式时间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举办民族歌曲演唱、民族舞蹈表演、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民族历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开展民族之间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发展图片展等,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感受民族团结、祖国昌盛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针对地域特点,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却藏寺等场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阅读一本故事书、观看一部爱国主义故事影片、唱一首革命歌曲、写一篇心得体会的“四个一”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开展《“大美青海”合唱节暨民族团结歌曲进校园合唱汇演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歌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引起积极反响,效果良好。结合“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结合 “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在秋季开学之际上好民族团结教育第一课;结合“爱国歌曲大家唱”――教育系统“祖国万岁”歌咏活动,积极学唱、传唱民族团结歌曲。组织学生集中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队)日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报告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如:开展“歌颂中华大家庭”主题班队会;以班级为单位,办了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开展“少数民族优秀人物事迹”故事会;举办“中华大民族,我知我爱”及“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开展 “民族之花齐开放”剪纸、绘画比赛; “祖国在我心中”的作文比赛; “56个民族是一家” 国旗下活动;积极开展各族师生互访,增进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各族师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自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来,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孩子们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刻苦求学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激励和触动,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德育工作迎来了一片生计盎然的蓬勃景象,已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第五篇:创新街道工会特色工作汇报
创新街道工会工作特色纷呈
2017年7月,我有幸加入到了创新街道工会这个大家庭中,成为了一名职业化工会干部。在街道工会主席的领导下,我们街道工会工作亮点频频,特色明显。例如,组织开展读书朗读活动、创新街道工会网格化管理工作、“夏日送清凉”和基层工会活力建设等,其中我们街道组织开展的青年读书朗读交流会,更是点燃了广大机关职工的读书热情。
7月27日下午,创新街道工会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盘锦市《关于开展“书香盘锦〃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精神,推进机关职工素质的提升,营造“书香溢盘锦〃知识伴我行”主题读书活动的浓厚氛围,在街道综合文化站举办了青年读书朗读交流会。
读书朗读活动旨在通过朗读理解,分享文字的美感,印发广大职工学习和阅读的共鸣,提高读书兴趣,引导广大机关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活动的开展以职工自读为主要形式,然后选一本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并挑选其中的精彩选段进行朗读。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
在街道综合文化站,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旋律,网格中心主任向我们分享了他读《悟空传》的感受变化,19岁第一次读的时候仅仅是喜欢悟空横扫天地的英雄气概,而现在更多感受的是每个人物身上的精神特点及小说所引起的共鸣点;党群办大学生村官戴进朗读了自己的原创《追寻梦中的橄榄枝》,伴随着安静美好的背景音乐,为我们分享了现代作家三毛的故事,以及她对梦想的不懈追求;社会服务办齐铁岩为我们朗读了《诸葛武侯骂死王朗司徒》,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为我们再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雄辩才能……每一位朗读者都激情洋溢,用朗读传递情感,活动现场高潮迭起,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让我们机关广大职工都感受到了读书和朗读带来的乐趣。
活动之后,我们每一位职工会根据朗读内容、朗读技巧、现场效果进行打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
另外,此次活动还在我们盘锦市兴隆台区网站上的兴隆广角一栏进行了发布宣传,提高了读书朗读活动的广度和影响力,以“书声”创城的形式,为创建文明城市贡献了我们工会的一份力量。
这次的活动将读书和朗读相结合,让职工群众能自觉阅读书籍,又能展现自己在朗读方面的才能,以“书”交流,以“声”感人,激发了职工的读书兴趣,并引导职工以读书求新知,为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创新街道代丽婷 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