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域间协作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
域间协作
[日期:
2007-08-20] 来源:中国第三产业作者:寇亚爱 [字体:大 中 小]
一、“大旅游”离不开“大调控”、“大协作”
“大旅游”离不开“大调控”。旅游的产业群体特性决定了它对宏观调控有比较强的依附性,它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在管理体制上,要体现一个“大”字,宏观调控各行业各部门,努力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需由政府要员挂帅的“大”机构才可以对那些与旅游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如规划、建设、布局、价格、治安以及游、娱、购、吃、住、行等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其行为,使其协调发展。
“大旅游”离不开“大协作”。旅游业的广阔特性要求有打破地域界限的协作。如新疆这样一个区域广袤的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的发展仅仅靠一两个中心城市发挥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一个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毕竟是有限的。同时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存在都有着客观的必然性,而且每个中心城市都各有其功能与作用。特别是旅游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更是各有千秋。所以,只有搞众多城市的大协作,打破景点之间、部门之间以至区域之间的壁垒,把各方面的人、财、物以及各种旅游要素更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旅游业才可能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发展前景。
二、加大政府主导作用,促进旅游业顺利地发展
旅游业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综合环境,单个部门或企业永远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要促进旅游及旅游企业大发展,必须加大政府主导作用。
1.做好旅游业发展规划工作。目前新疆各级政府已在规划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宏观上已确立总的发展思路,按照营造大环境、着眼大区域、发展大旅游的思想,突出地域特色,把独特的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孤立单一的景点建设转到谋求区域联合,综合开发,形成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的旅游格局。各地州现在都已经或正在制定“九五”和2010年的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可以有两种考虑,一是单独制定,二是可以放在“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之内。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多从环境适应性来考虑,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强调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规划进行不断完善,使之更科学化,转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盲目追求外延扩张型的发展方式。真正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进行资源开发和旅游
景点、旅游设施的建设。
2.政府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在软件方面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深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不仅要搞好对国门以外的开放,而且要搞好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开放,形成一个有效的投资推动机制,包括形成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统一的协调机构,具体的投资鼓励政策,必要的金融支持,形成一整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在硬件方面则要有明确的小区规划,具体的投资方案,有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总之,根据资金供给的可能性和市场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旅游基本建设规模,充分挖掘潜力,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
3.加强对天然景观的保护。天然景观是指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山光、水色、冰川、沙漠、洞穴、森林等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不经人工雕饰的景观,亦称地质旅游景观或地质遗迹。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对天然景观保护方面的工作远远不够。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硅化木景点,1995年以前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当时化石被偷盗,被击打,损坏严重,1996年国家旅游局投资建立硅化林园加以保护。目前已修了大门及部分铁丝围墙,对院内10余处横卧及直立的较大硅化木进行了重点保护。然而,时常有人怀着猎奇的心情偷偷敲打采集硅化木。在其他景点内,也有程度不同的资源开发不当影响了旅游景观。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先立法,这样政府才能加强保护力度,领导有关部门依法开发和依法保护天然景点,真正使我们的天然景观明天美丽依然。
4.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发展不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旅游生活污水、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交通、建设对植被的影响,旅游狩猎对生态的影响等等都是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生存空间,这既是基本国策,又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损毁美好的家园,任何开发都不得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
政府要认真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动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现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反之就可能对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为此,政府必须组织各部门加强旅游环保工作。
(1)建立健全旅游区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目前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差,因此有必要利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提高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旅游者的行为。如天池景区规定了不得乱丢垃圾、不得随意选择烧烤或野炊地点、不得砍伐树木等公约。
(2)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治理制度,促使开发者对开发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天池管理局针对植被
破坏严重的问题,加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力度,采取人工喷灌种植方式,确保种植、喷灌、保护三到位。
(3)加强旅游区的环卫管理工作,对旅游区的废物、废渣、废水做到妥善处理。科学地处理废水垃圾,使之再利用。
三、加强地域间协作,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1.联合开发一批文化古城,促进文化宗教旅游。我们仍有不少很有价值、很有优势的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宣传、利用。首先,以北庭都护府城址、楼南古城、六运古城等为代表的古城古迹类,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文物,对研究我们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有着重要价值,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其次,宗教资源也很丰富。一是佛教,现在古道边仍留有西大寺、千佛洞、东地大庙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由于出土大量回鹘时期的壁画及回鹘文题记,历史价值极高,对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道教,在高昌地区流行甚广,以天池娘娘庙、铁瓦寺为主的道教文化遗址,至今还保留着举办相当规模的三月三祭拜活动,每年都有台、澳同胞赶来参拜。三是伊斯兰教,有很多大清真寺具有观赏价值。如果适当地宣传,为访祖、寻根、觅遗迹提供方便,可开发相当规模的文化宗教旅游。
2.跨地区搞资源配置,接通各地黄金旅游线。只有地域间的联合,才能打破行政界线,扩大旅游范围,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1999年初,新疆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昌吉、石河子五地州联合成立“乌鲁木齐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经协商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开通五地州的黄金旅游线,即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向东线、西线辐射,这是古丝绸之路的三条主线,围绕三条主线开辟不同景点组合的旅游线路,达到延长旅游时间、扩大旅游范围、增强吸引力、加大经济效益、促进大旅游的目标。
3.开辟新的项目,充实旅游内容。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冬季旅游,特别是开展天池冬季滑雪、滑冰活动,打破新疆旅游只在7、8、9 三个月的老格局。开展城郊型休闲旅游。这是针对城乡居民提出的在节假日里休闲、度假、娱乐的经济实惠的旅游项目,也是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昌吉市地处乌鲁木齐市近郊,完全可以开展城郊游,以园林宾馆为中心搞园艺场、二道坝景区范围内的城乡居民节假日旅游,开展游泳、保龄、果园野餐、鱼塘垂钓等项目。
4.联合起来全面开展宣传攻势,把旅游推上一个新台阶。新疆土地辽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除极少部分已开发,绝大部分珍贵的资源还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九寨沟,可有多少人知道新疆的高山湖泊天池、终年积雪的博格达峰和绵绵几千里的天山风光;世人知道甘肃有座鸣沙山,可有多少人知道新疆木垒堪称世界第一的鸣沙山群……即使国内人士也知之甚少,更何况国外旅游者。扩大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是发展新疆旅游业的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各地州要联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有步骤、有计划、全面完整地推销我们的旅游。在宣传做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学术研讨、观光度假、宗教旅游等不同客源的要求,投其所好,从而产生吸引力。在宣传手段上尽可能多样化,如:利用广告、电视、电影、书刊、展览、体育、商务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宣传力度上,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第二篇: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政府主导 协会助推 促进转型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 2013、9、1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泸州餐饮源远流长,是川菜大河帮小河味的发源地,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中国长江(上游)河鲜美食之乡”。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泸州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餐饮技能水平,弘扬泸州餐饮,促进餐饮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整合资源,转变职能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自2011年6月换届以来,通过对餐饮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从名人会长向实体会长转变。将原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市老科协烹饪专委员会合并更名为“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2012年协会进行会长改选,由泸州餐饮行业领军企业贵丰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出任会长,增强了协会在餐饮行业中的凝聚力。
二是从行业自律向行业规范转变。协会编录了《餐饮行业政策与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不断完善协会网站建设,组织泸州餐饮界的高级技术人才设立专家组,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协会功能完善的转变。协会以会员为主体,成立协会加工会模式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进行二次覆盖,使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得益彰。在今年开展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签定了《泸州市餐饮行业专项工资集体合同》,8月27日在全省工资集体协商培训会上作了发言,9月11日省政协就《四
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出台实施,调研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其做法得到充分肯定。
四是从单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向引导企业办实体,拓展经营思路上转变。以贵丰园牵头,组织部分成员单位,建立了投融资公司,为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走向行业抱团发展。
二、直面转型 上下求索
中央八项规定的政策出台以后,这给高速增长的餐饮行业确实带来了一定影响。在餐饮行业转型之际,如何引导企业转型,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先后考察了成渝两市和省内重点城市,考察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顺德、深圳和市场经济较早的香港、台湾,也考察了旅游与餐饮开发结合较好的云南,考察了云南滇菜研发中心,赞叹云南人把本地食材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考察研讨,我们体会到大众餐饮就是普通百姓家日常生活中或逢年过节时常见、常做和常吃的一类菜肴。它随家而生,随食而存,随吃而在;它受地域、物产、时令和人们饮食生活习俗的影响,在各地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和特色;它有其特有的亲和力和物美价廉的优势;它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是一种日常而又持续的消费范畴,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是餐饮消费的主流和未来趋势。同时,大众餐饮绝非等同于粗制滥造,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大众”口味的大众菜在用料上越来越讲究,做法上也越来越复杂,味型上则越来越丰富,大众菜的创新和提升已经势在必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企业瞄准大众消费调结构、针对婚生寿宴降餐标、推行“六常管理”降成本。今年上半年我市餐饮营业额实现27.8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
第一、我市的餐饮市场尚未形成非常高端的氛围,餐饮消费一直低于周边
城市,高档餐饮从11年下半年才开始起步,号称人均消费300元起价的会所、酒家,经营两三个月就赶快把餐标调到人均150元,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第二、去年进入餐饮市场的投资者,定位于高端消费的有一定影响,但都不致于关门,这大多是这些投资者来源于煤老板、房地产老板、酒老板,资金雄厚。
第三、餐饮消费总量在增加。公务宴请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占餐饮总量的10%左右,而家庭消费人群在增加,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青一簇,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未来餐饮市场仍有上升空间。据市食药监局的数据反映,全市2011年各类餐饮企业7252家,2012年8741家,今年上半年是9361家,餐饮经营者还在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也还是在增长,而反映到单个餐饮企业的总体感觉上是不到10%的企业能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有增长,这是经营中的佼佼者;大众餐饮增长较快,特别是快餐、茶餐吧、休闲会所等,其中很大成份是增量部份;多数中餐比去年同期下降,特别是定位于高端,依赖于公务消费的餐饮企业、未适时转型,管理模式陈旧,经营确实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我市餐饮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餐饮行业开始进入微利时代。
餐饮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改革开放后餐饮业一直保持高增长,从2010年开始整个行业就开始逐年回落,“四高一低”逐年升温,人工工资年年上涨,食材价格只涨不迭,房租越来越高,水电气价格与工业同价无法兑现;餐饮平均利润年年下滑。据中烹协在全国100家大型餐饮企业调查,餐饮平均利润率2010年是9.42%;2011年是8.04%;2012年是7.6%;今年上半年是5.6%;这个数据反映餐饮行业从2010年就开始步入微利时代,泸州也不例外。
第二、我市餐饮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我市餐饮行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百年老店基本没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国营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和商技校的学生而今成了骨干力量,厨师队伍多数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起来的,科班出生的餐饮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多数是在实战中打拼积累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作指导,在微利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我市餐饮缺乏地方品牌。
泸州地处长、沱两江在这里交汇而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水文化、码头文化、名酒文化与中原文化和西南的民族文化在这儿碰撞出代表川南地域的饮食文化。上世纪初,泸州的餐饮业就开始兴起,泸州厨师在保持泸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集燕蒸菜精粹而独创泸州正宗川菜风格——大河帮、小河味,声誉蜀南。当时重庆有“小上海”之美誉,泸州有“小重庆”之称。改革开放以后,我市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大菜系在味型上呈现出大融合时代,而各地都以地方食材为特征,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最能代表餐饮技能水平的中餐在我市也有一些地方品牌,但缺乏规划引导与包装,以致没有叫得响的餐饮品牌,对产业链的延伸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宏观上看,餐饮在最近两年投资过热,过剩,短期内市场的份额在缩小,长期看餐饮还有上升空间。行业需要通过引导、规范,提升一批,转型一批,市场淘汰一批。通过行业洗牌达到一种基本良性的态势。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举办和参与赛事,引导菜品转型,赛出名厨和名师,赛出本土食材在烹饪技能上的精品。
二是推广“六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职工的劳动合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规范经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性,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理念,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是继续配合食药监部门开展“餐饮服务业示范工程”,此项工程对提升餐饮行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不亚于当年我们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酒店酒家分等定级”,促进餐饮行业再提升。
各位领导:我们在餐饮转型中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转型的本身要求差距尚大,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兄弟市州协会的交流,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为我市的餐饮行业转型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促进骆驼文化旅游业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注重的 几个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特色,突出唯一性
所谓唯一性,就是无可替代。特色越强,个性越美,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则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品牌价值、品牌效益就会越大。
综观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方,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从旅游规划设计,到旅游开发建设,到旅游经营管理,到旅游市场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特色和唯一性。
但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
许多地方旅游业的定位和宣传,越来越多地表现出雷同和同质化,比较多地用“大美”、“多彩”、“秘境”等。这类词放之云南、四川、西藏或贵州皆准,只是没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容易给人一种相当然的感觉。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比如青海,用“三江之源”大做文章,很好地发挥了唯一性。如果用“大美”或“秘境”就无法充分体现青海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进而也就难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我们内蒙古来讲,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优势,就是资源的唯一性。这些年,我们逐步打造出 1
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品牌,像“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等。这些品牌之所以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叫得响,就是因为它的唯一性。“呼仑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既有地域自然特色,又有文化内涵,最能体现这一地区的辽阔苍茫、美丽神奇、厚重博大。这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优势,使其具有唯一性,这是其它地方效仿和替代不了的。在一定意义上讲,唯一性决定了她持久的生命力,最能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心动神往。如果说,一个地区抓不住特色或失去了特色,再好的资源最终也会被埋没。此也秘境,彼也秘境,秘境反而不秘了。
在世界旅游需要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特色就是价值。旅游业竞争力的培育,其实就是个性化魅力的张扬和差异化品牌的塑造。内蒙古东西跨度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们不但要打造全区整体特色的品牌,而且要打造各盟市各具特色的区域特色品牌,力戒地区间的同质化和雷同。例如,在中部旅游区:要建成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草原民族沙漠风情名胜古迹综合旅游区及锡林郭勒草原风情旅游区;在东部旅游区,要重点建设海拉尔旅游区,包括陈巴尔虎旗草原风情点,牙克石原始森林狩猎点和滑雪点,阿尔山矿泉浴,满洲里边境旅游点,通辽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赤峰草沙民族风情旅游区等;在西部旅游区,重点发展巴彦卓尔乌梁素海、大桦背,阿拉善盟沙漠风情
2和金秋胡杨旅游。
同时,还要积极推动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土特产、手工艺品开发以及民族服饰展演、民俗文化景观展示等创收项目;要在丰富和完善农家乐、牧户游、少数民族家庭游的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旅游协作,开发林场游、林家乐、猎户游和农场游,由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向休闲度假产品发展,逐步走向高端。
第四篇: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加强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布局。
积极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参与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凡符合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各类旅游区、风景区进行各类旅游规划编制、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费来源属于社会民间资金,按编制策划及研究费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助;经费来源属于镇、街道的,按20%给予补助。
对列入市重点工程、实事工程的旅游区、风景区进行测量勘测设计、项目扩初设计,按设计费的20%给予补助,单项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该项目资金补助在完成设计后到位50%,开工建设后到位50%。
鼓励乡村旅游建设和风景旅游区环境整治。按照旅游等部门认可的建设方案或建设标准进行乡村旅游建设、旅游区环境治理的,经审核验收按实际财务投入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
鼓励新建、改建中高档星级饭店,提升城市品位。对授予四星级饭店牌子的给予奖励100万,五星级饭店可享受“一事一策”。
为改善城市景观,提升旅游形象,对位于城区主要商业区、景观带上的三星级以上酒店进行观光电梯改造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6%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鼓励星级酒店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而进行立体车库项目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8%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提升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功能。
鼓励旅游区、风景区按照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进行新建、改建,达到三星级标准的,奖励3万元;达到四星级标准的,奖励6万元;达到五星级标准的,奖励10万元。
鼓励加大对风景旅游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1、对社会资金利用现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区、游乐场等综合开发建设的,对开发主体按当年实际到位资金实施分档奖励:财务投入300—1000万元的,按2%的标准给予奖励;1000—5000万元的,按3%的标准给予奖励;5000万元以上的按4%的标准给予奖励。
2、鼓励有关镇、村加大对列入市级以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建设投入力度,凡按照批准的 规划进行保护、开发建设投入,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50万元。
二、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宣传力度,合力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引进外资来我市投资旅游项目的奖励,按照《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若干政策意见》文件执行。
旅游企业凡参加市统一组织的活动,推介本市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或进行旅游项目招商的,对展位费和资料编印制作费分别给予50%、30%补助。经审核批准,对在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广告专题宣传我市旅游整体形象、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予以奖励,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
积极鼓励旅游企业推介一日游、二日游和见证游旅游线路,在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单独进行刊登宣传促销广告的,按照刊登费的20%给予补助,累计最高不超过8万元。
鼓励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根据全市旅游节庆活动计划,并经市政府同意批准开展旅游节庆活动的,对活动主办单位实际支出中自筹资金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不断壮大行业实力。
对大力推销一日游、二日游和旅游线路,并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的各旅行社、旅游区实施奖励:
1、本市旅行社接待本市市民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XX—3000人次的,按4元/人进行奖励;3000—4000人次的,按6元/人进行奖励;4000人次以上的,按8元/人进行奖励。
2、本市旅行社外联外地旅游者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500—1000人次部分,按8元/人进行奖励;1000—3000人次部分,按10元/人进行奖励;3000人次以上的,按12元/人进行奖励。
3、鼓励旅游区招徕旅游者,对当接待人数达到10万人次的,奖励5万元;30万人次的,奖励10万元;50万人次的,奖励15万元。
四、强化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产业层次。
鼓励旅游企业吸引旅游专业人才。设立人才津贴,吸引旅游大专院校毕业生和中高级旅游人才来慈工作。对在本市旅游饭店和旅游区、风景区工作满一年的全日制本科以上旅游及相近专业毕业生、饭店国际“金钥匙”服务人员给予5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旅游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给予10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
鼓励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对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并在本市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中文类奖励培训考务费的50%,外文类为100%;对获得中级导游资格的奖励1000元,获得高级导游 资格奖励XX元。
旅游服务技能和岗位培训,按照劳动部门的有关奖励政策执行。
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1、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理念。经认可,旅游企业新与国内外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或进行委托管理的,合作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给予奖励,引进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最高奖励10万元,引进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的奖励最高5万元。
2、鼓励旅游企业管理上等级,开展优质服务。
获得省优秀导游和服务明星的每人奖励0.1万元。
获得市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奖励1万,省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2万,全国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3万。
对旅游企业荣获宁波市十佳奖励1万元,省50强奖励3万元,全国百强奖励5万元。
省绿色饭店、市环保模范饭店奖励,按照《关于印发市生态市建设专项奖励办法的通知》文件执行。
鼓励旅游区创建A级旅游区质量等级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A级旅游区质量等级实行补差奖励,“AA”级的奖励10万元,“AAA”的奖励30万元,“AAAA”的奖励50万元;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奖励10万元。
鼓励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年终量化评定旅游企业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合计最高不超过30万元。
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和量化评定细则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对相关镇、街道的旅游工作或风景名胜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对考评前三名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具体量化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六、有关说明。
上述奖励补助项目必须是符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的本新建、扩建或完成项目。按建设投资奖励的项目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享受投资补助政策:①包含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旅游项目;②财政已经安排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基本建设的。
旅游企业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发生游客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的,不得享受扶持及有关优惠政策。
本办法中规定的旅游资源开发、各类旅游区与风景区建设或环境整治的实际财务投入均不包括土地征用、相关房屋拆迁、旅游区或风景区对外道路建设等费用。
若遇同类型奖励项目,则按标准高的一类项目实施奖 励;同一项目优惠政策不重复享受。
上述优惠政策原则上在年终后一次性兑现,每家旅游企业获得的财政奖励和补助总额与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一般企业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60%为限度,获宁波市级十佳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0%为限度,获省级50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5%为限度,获全国百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80%为限度。
本《意见》自XX年1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与本《意见》有关的政策文件停止执行。
第五篇: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为切实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加快我市由旅游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促进我市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加强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布局。
(一)积极引导社会各方资金参与旅游项目的规划编制。凡符合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各类旅游区、风景区进行各类旅游规划编制、项目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经费来源属于社会民间资金,按编制策划及研究费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助;经费来源属于镇、街道的,按20%给予补助。
对列入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实事工程的旅游区、风景区进行测量勘测设计、项目扩初设计,按设计费的20%给予补助,单项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该项目资金补助在完成设计后到位50%,开工建设后到位50%。
(二)鼓励乡村旅游建设和风景旅游区环境整治。按照旅游等部门认可的建设方案或建设标准进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杨梅基地等)建设、旅游区环境治理的,经审核验收按实际财务投入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鼓励新建、改建中高档星级饭店,提升城市品位。对授予四星级饭店牌子的给予奖励100万(已经享受“一事一策”的除外),五星级饭店可享受“一事一策”。
为改善城市景观,提升旅游形象,对位于城区主要商业区、景观带上的三星级以上酒店(含三星级)进行观光电梯改造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6%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鼓励星级酒店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而进行立体车库项目建设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8%给予奖励,单项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
(四)提升旅游区的配套设施功能。
鼓励旅游区(点)、风景区按照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进行新建、改建,达到三星级标准的,奖励3万元;达到四星级标准的,奖励6万元;达到五星级标准的,奖励10万元。
(五)鼓励加大对风景旅游区建设的投入力度。
1、对社会资金利用现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区(点)、游乐场等综合开发建设的,对开发主体按当年实际到位资金实施分档奖励:财务投入300—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按2%的标准给予奖励;1000—5000万元(含5000万元)的,按3%的标准给予奖励;5000万元以上的按4%的标准给予奖励。
2、鼓励有关镇、村加大对列入市级以上历史文化保护区(含市级)的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建设投入力度,凡按照批准的规划进行保护、开发建设投入,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50万元。
二、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和宣传力度,合力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引进外资来我市投资旅游项目的奖励,按照《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若干政策意见》文件执行。
(二)旅游企业凡参加市统一组织的活动,推介本市旅游资源、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或进行旅游项目招商的,对展位费和资料编印制作费分别给予50%、30%补助。经审核批准,对在主要交通干道上设置广告专题宣传我市旅游整体形象、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的,按照实际财务投入的30%予以奖励,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
(三)积极鼓励旅游企业推介一日游、二日游和见证游旅游线路,在市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单独进行刊登宣传促销广告的,按照刊登费的20%给予补助,累计最高不超过8万元。
(四)鼓励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根据全市旅游节庆活动计划,并经市政府同意批准开展旅游节庆活动的,对活动主办单位实际支出中自筹资金的2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不断壮大行业实力。
对大力推销一日游、二日游和旅游线路(必须至少安排一个可出售门票的旅游区、景点),并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的各旅行社、旅游区(点)实施奖励:
1、本市旅行社接待本市市民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2000—3000人次(含3000人次)的,按4元/人进行奖励;3000—4000人次(含4000人次)的,按6元/人进行奖励;4000人次以上的,按8元/人进行奖励。
2、本市旅行社外联外地旅游者达到下列人数并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进行奖励,500—1000人次(含1000人次)部分,按8元/人进行奖励;1000—3000人次(含3000人次)部分,按10元/人进行奖励;3000人次以上的,按12元/人进行奖励。
3、鼓励旅游区(点)招徕旅游者,对当接待人数达到10万人次的,奖励5万元;30万人次的,奖励10万元;50万人次的,奖励15万元。
四、强化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产业层次。
(一)鼓励旅游企业吸引旅游专业人才。设立人才津贴,吸引旅游大专院校毕业生和中高级旅游人才来慈工作。对在本市旅游饭店和旅游区(点)、风景区工作满一年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含本科)旅游及相近专业毕业生、饭店国际“金钥匙”服务人员给予5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旅游专业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的给予1000元/人·年的津贴补助。
(二)鼓励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对通过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并在本市旅行社、旅游景区工作的,中文类奖励培训考务费的50%,外文类为100%;对获得中级导游资格的奖励1000元,获得高级导游资格奖励2000元。
旅游服务技能和岗位培训,按照劳动部门的有关奖励政策执行。
(三)加强旅游管理,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
1、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的先进管理理念。经认可,旅游企业新与国内外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连锁经营、特许经营或进行委托管理的,合作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给予奖励,引进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最高奖励10万元,引进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的奖励最高5万元。
2、鼓励旅游企业管理上等级,开展优质服务。
(1)获得省优秀导游和服务明星的每人奖励0.1万元。
(2)获得市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奖励1万,省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2万,全国旅游诚信活动先进单位的奖励3万。
(3)对旅游企业荣获宁波市十佳奖励1万元,省50强奖励3万元,全国百强奖励5万元。
(4)省绿色饭店、市环保模范饭店奖励,按照《关于印发市生态市建设专项奖励办法的通知》文件执行。
(5)鼓励旅游区(点)创建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A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实行补差奖励,“AA”级的奖励10万元,“AAA”的奖励30万元,“AAAA”的奖励50万元;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奖励10万元。
(四)鼓励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经年终量化评定旅游企业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的,给予每家3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合计最高不超过30万元。
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和量化评定细则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五)对相关镇、街道的旅游工作或风景名胜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对考评前三名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具体量化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六、有关说明。
(一)上述奖励补助项目必须是符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的本新建、扩建或完成项目。按建设投资奖励的项目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享受投资补助政策:①包含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旅游项目;②财政已经安排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基本建设的。
(二)旅游企业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发生游客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的,不得享受扶持及有关优惠政策。原创: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站。
(三)本办法中规定的旅游资源开发、各类旅游区与风景区建设或环境整治的实际财务投入均不包括土地征用、相关房屋拆迁、旅游区或风景区对外道路建设等费用。
(四)若遇同类型奖励项目,则按标准高的一类项目实施奖励;同一项目优惠政策不重复享受。
(五)上述优惠政策原则上在年终后一次性兑现,每家旅游企业获得的财政奖励和补助总额(不包括当年新建项目)与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一般企业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60%为限度,获宁波市级十佳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0%为限度,获省级50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75%为限度,获全国百强先进的按该企业当年对地方财政贡献的80%为限度。
(六)本《意见》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此前涉及与本《意见》有关的政策文件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