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

时间:2019-05-13 11:0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

第一篇: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

“大题小作”有章法

2013.4期

——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

□马越舟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逐步走向深入,现场短新闻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获得受众的格外青睐。要写好那种短小凝练、新颖别致、形式活泼、以小见大、“大题小做”的短新闻作品,既体现了稿件采写者的一种作风,也体现了一种能力。

一条好的现场短新闻就像一枚金元宝——“体积”不大,“分量”很重,“光泽”诱人。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从采访中沙里淘金,为读者捧出一枚“金元宝”呢?笔者收集了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篇目附后)进行概略分析,希望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中寓大 攻其一点

短新闻的核心标志和价值,在于篇幅上的“短”。但常识告诉我们,文字上的“长”比“短”似乎更能说清、说全新闻事实。那么为什么要弃长而取短呢?其实,这体现了辩证法在新闻中的力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正是巧妙处理了“大与小”“点与面”“长与短”的辩证关系,现场短新闻才举重若轻。

“秤砣虽小压千斤”。其实不是秤砣自身重,而是人把它摆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现场短新闻的选题就是压千斤的秤砣,必须选准放好。选题中的“题”,指的是一个小中寓大、内涵丰富而又典型新鲜的事实,就像麝香之于雄麝,牛黄之于全牛。“题”选得恰到好处,寥寥几笔、毫不费力,就能描绘出一个大新闻的全貌。选题是深挖新闻价值的过程,恰如炸桥,工兵通常会精确计算“炸点”,用最少的炸药瞬间炸毁整座桥梁,即“攻其一点”。同样,选题最终将思维聚焦到一个点上,而对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素材大胆舍弃。只有找到关键的“点”,才能最经济地彰显新闻“面”上的最大价值,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新闻实践中的深刻体现。纵观10篇佳作,每篇的选题都符合上述原则,都找到了爆发力十足的“炸点”。《难忘的时刻》选取的是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小场景”,透露的是邓小平告别政治生涯这样一个“大新闻”;《铁肩担国防》描摹的是民工支前队背粮进墨脱的“小事件”,展示的是“普通百姓肩扛国防”这样一个“大主题”;《万里圆月》描绘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的中秋之月,可读者感受到的是石油工人“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情怀。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寻觅到近乎完美的新闻“炸点”呢?恐怕主要得从两个层面同时着手——

一是“自上而下”,即记者观察到社会生活中明显的、剧烈的甚至是反常的变化,寻觅最能直观展现该变化的鲜活事实。以《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街景》为例,美军入侵巴拿马是事实,但那是世人共知的大事实。怎样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美国悍然欺负弱小国家这样一个新闻主题呢?记者深入满目疮痍的街道采访,精心描摹“人们没来得及布置圣诞树,就不得不嚎啕痛哭为亲人戴上黑纱”这样的街景。精确的“聚焦”,带来了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二是“自下而上”,即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对接触到的新闻素材进行甄别,从中提炼出大主题。比如《鲜花不知送给谁》,就是记者采访国际数学竞赛金牌得主的凯旋仪式时偶然捡到的一枚“金元宝”。当时新闻主人公不知该将手捧的鲜花送给谁好,因为太多的人为他的成才付出了心血。一束不起眼的鲜花,承载了丰富深远的新闻信息。试想若记者当时只是写一条冠军凯旋的普通简讯交差会怎样?

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选好题最根本的前提是记者深入生活,认真思考,辛勤寻觅。只有发扬“脚底板子跑新闻”的好传统,才有可能捕捉到精彩的题材。

博而能一 以意为帅

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各部分的有机组织方式。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从理论上道出文章结构的作用,在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全篇素材,使之条理化,从而将文字捏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微型武器”。正因其篇幅短小(通常在1000字以内),所以结构安排显得格外重要。就好比书法创作,在同样尺寸的宣纸上,只写一个字比写100个字在章法布局方面要更费思量。分析10篇佳作,文章结构多姿多彩。比如《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街景》采取“倒金字塔”结构,起笔就点出核心——“美军重兵入侵巴拿马,时满一周。记者驱车首都街头,只见战痕遍地,满目疮痍……”这样的安排符合一般新闻写作规律,满足了读者“欲知其新”的新闻阅读偏好。

《铁肩担国防》采用时间顺序式结构。12个自然段中,有7段一开头就是体现时间的短语。记者见闻以时间顺序排列,有条不紊,清楚明白,好像在请读者观看一个视觉日记式的DV短片。

《这段历史我作证》以新闻主人公——阿沛·阿旺晋美参观档案馆走过的路线,即空间顺序为结构。他在每件展品前发表的议论构成了文章的主干,读来好像身临其境。

《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采取的是记者视线转换的结构。从友谊关城楼,到旁边的边贸市场,再到部队哨所,读者随着记者的目光扫瞄中越边境,将和平到来之后的景象看了个遍。

其余几篇采用“复合式结构”。《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交替“掌管”文字,读者思绪在时空中自由穿梭,清晰掌握大英帝国停止对香港殖民统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采用的是时间与记者视角“并行”的结构,读者仿佛跟随采访者在塞外大漠亲历了新闻事件全过程。

无论哪种结构,这些名篇文气贯通,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到尾。其秘诀全在“逻辑”二字。《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结构的核心是“博而能一”,无论材料多么丰富,写作始终不离开那根逻辑主线,即古人说的“意”。

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以意为帅,是我国传统记叙方式的精髓。统一而明确的逻辑主线,或明或暗地掌控全篇,将散落的明珠穿成项链。

谋划现场短新闻作品,如果牢牢掌握住“博而能一,以意为帅”的结构秘诀,那就如同一位高明的将军,能够不拘一格地调动手中的文字之兵。

惜字如金 声情并重

现场短新闻的“金元宝”特质的第3条是“色泽诱人”,强调的是作品的精美。精美精美,精巧才美。除了选题的精确之美,结构的逻辑之美,现场短新闻最引人的还是文字的声情之美。

在报纸新闻写作中,文字是永远的王道。现场短新闻篇幅受限,文字不仅要交代新闻要素,还要描绘背景,点染气氛。不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力,很难驾驭全篇。

据统计,在10篇新闻佳作中,主要文字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引用和议论,其中叙述占所有文字量的约52%。在每篇报道中,交代新闻要素和背景,展现新闻事实,采用的主要是简洁的叙述。作者惜墨如金,能用1个字决不用两个。《华阳礁上补给忙》描绘惊心动魄的海上补给场面。“起航前,记者在值班记录牌上看到,华阳礁守礁官兵已经3个月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了。”只这一句话,就很有现场感地叙述出新闻背景,展现了环境的艰苦,还暗示了此行的重要意义,可谓一箭三雕,文字之俭省几乎到了极致。这样的精彩叙述,在各篇中俯拾皆是。

描写在这些稿件中总占比约32%,且无一例外采用“白描”手法。“还是这间透着八闽风情的大厅,还是上午10点这一时刻,背景依然是那幅日光岩巨画,茶几上照例摆放着两盆鲜花……”《难忘的时刻》一开头,作者就笔带感情地将读者引入新闻发生地——邓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

好的现场短新闻作品不仅能让读者如临其境,还能“如闻其声”。10篇作品几乎篇篇都有直接引语。特别是《这段历史我作证》和《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引语的运用格外成功。

10篇作品中议论的占比最小,通常在文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效果鲜明。《别了,不列颠尼亚》收尾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精彩的议论余韵无穷;《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街景》最后一句:“这就是高唱„人权‟和„民主‟的美国政府给巴拿马人民的圣诞礼物!”一语道破主题,令人警醒。文无定法。以上分析,只粗略探讨了现场短新闻的基本采写规律。要写出好作品,还要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

附录: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题目

《难忘的时刻》,载198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作者孙毅。

《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街景》,新华社1989年12月27日播发,作者胡泰然。

《别了,不列颠尼亚》,新华社1997年7月1日播发,作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载2003年10月17日《解放军报》,作者孙阳、唐振宇、范炬炜。

《华阳礁上补给忙》,载1989年11月21日《解放军报》,作者刘冰、徐文良。

《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载1991年11月22日《解放军报》,作者张弛、高艾苏。《这段历史我作证》,新华社1991年6月8日播发,作者温闽、黄宝福、段继禹。《铁肩担国防》,载1990年8月27日《解放军报》,作者郑蜀炎、徐文良。《万里圆月》,载1990年10月14日《中国石油报》,作者刘东昌、陈晓。《鲜花不知送给谁》,载1990年8月7日《冶金报》,作者李军。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政工部信息组组长)

第二篇:现场短新闻

“老板”听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9月05日电 8月24日上午,西宁市新时代大厦8楼会议室座无虚席,由省民营企业协会主办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9时整,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中国民(私)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钓先生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彭生的陪同下走上主席台,来自西宁市及州县近200多名民营企业老板,认真听取了保育钓先生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报告,精彩的演讲、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不时赢得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报告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几位老板。青海天普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刚说,保育钓老师的报告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发:青藏铁路开通之后,青海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学习新的东西,仔细研究市场动向,再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子了。

与杨志刚一样有着切身体会的西宁恒青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殷长清感慨地说:“听了保育钓先生的报告,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过去那种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做到集约式发展、科学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势,以新的心态面对市场变化。”

省民营企业协会会长杨菲菲告诉记者,“十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多,目前全省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58.16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农牧区每年转移的80万劳动力中,80%以上在民营经济中实现了就业。保育钓先生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多年,历任记者、编辑、副总编辑等,1996年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著作有《呼唤理解———关于中国民营经济的是非曲直》。他对民营经济十分关注,所以邀请他来讲课,让青海的民营企业家们多了解一些国内外民营经济发展的形势。

“就选这样的人!”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8月13日电 8月2日这一天,对于大菜子沟村的农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天,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投下庄严而神圣的一票,选出能为群众办实事的人民代表。

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大菜子沟村是一个土族聚居村。当天到场参加选举的村民有近700人,有70多岁的老汉,有血气方刚的青年,连怀抱小孩的妇女们也赶了过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整个选举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议论纷纷,你准备选谁,我准备选谁,有一个村民大声喊道:“只要能为咱农民办实事、做好事,咱就选这样的人。”他的话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在投票现场,村民们热情高涨,现年58岁、初中文化程度的村民邓生善说:“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了代表就能为我们老百姓办好多实事。以前我们推选出的县人大代表,为我们解决贷款,为娃娃们联系修建了逸夫小学,比其他村提前争取到了村道硬化工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这次我们还要选那些为咱们农民群众办实事的人。”有一位老大爷对记者说:“我识字不多,但村社里谁为咱老百姓做了好事、办了实事,我们老百姓平常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社里的干部们很辛苦,为了我们村民的事常常跑前跑后,还告诉我们一些《选举法》的相关知识,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意愿,这次选举我们都希望把那些能替老百姓说话、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代表选上去。”

欢快的锅庄跳起来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8月18日电 傍晚,夕阳洒满大地,风筝起舞。省城新宁广场上,一群小伙子、姑娘哼着歌儿,愉快地忙活着:拉电线、找电源、抬音响„„ 19点整,音乐声渐起。

早早在旁边等待的人心领神会,跳起了相同的舞步;刚刚在工地上干完活的农民工也走进舞场,在人流里尽情旋转。小小的舞台根本不够他们驰骋,锅庄的热情豪迈可见一斑。张大妈和女儿在一旁观看,从人群中伸出一双手,向她们示意:“来吧,一起跳。”张大妈走入舞场,她们羞涩的表情映照在余晖中。

这个锅庄舞点在新宁广场上已有6个年头,发起人姓王,大家都叫她王阿姨。交谈中,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刚刚那几名做准备工作的年轻人,此刻,他们成了领舞人。王阿姨说,因为锅庄,她和这些来自青海民院、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藏族学生结下了友谊。24岁的央措趁着间歇,接过王阿姨的话:“不仅是我们,每一个在这里跳舞的人,都是因为这藏族特有的舞蹈结了缘。你看,这围成一个圈跳舞的一两百人,男女老幼、汉藏蒙古回大家跳得多高兴。”

此时,王阿姨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饰品,她说:“这是北京的舞友送的,一个星期前,他们慕名到这里参观,送给我这有纪念意义的礼物。” 王阿姨说,每天清晨,在北京日坛公园,也有不少人跳锅庄。发起人是青海人王建林。从今年3月底到现在,日坛公园锅庄点的参与人数由几人,发展到了百余人。“北京人对锅庄特别感兴趣,这几个月我教了六十多套锅庄,现在,我们正在排练《吉祥的日子》,8月25日要在日坛公园演出。”电话那端,王建林侃侃而谈。7月15日至22日,因为锅庄而对青海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10名北京人,在王建林的带领下,来到青海,他们在中心广场、新宁广场,以舞会友。

王建林说:“因)为锅庄,许多北京人对青海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锅庄,在每一个舞者心里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群众交融的载体。”

现场短新闻:学习开局

“今天是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今年首次集中学习会,节前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请大家学习十六大以来中央重要会议及文件中关于依法治省的相关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现在请大家围绕建设„法治浙江‟进行学习交流”,2月5日上午9时,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开宗明义,立即引起与会省领导的热烈响应。

省政协副主席梁平波率先发言:“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浙江‟新战略意义重大。省政协要发挥人才密集、联系广泛又相对超脱的优势,围绕法治浙江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深入调研,为民代言,建言献策,在参与中支持,在支持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

“建设法治浙江的关键是各级党政干部树立法治理念,依法执政。省人大要在法治浙江建设中发挥好立法保障、依法决策、监督制约、权利维护四大职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国行接过话题,言简意赅。

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坦言“现实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普法不够、立法不权,法治浙江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必须从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制权威、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弘扬法治精神四个方面着眼,推进法治浙江建设”。

省长吕祖善结合政府工作实际畅谈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赖于法治浙江建设。全省各级政府要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着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效率,着力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设精干、高效、透明的法治政府”。

省委书记习近平最后作中心发言。他启发大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加深对“法治”的理解,从“四位一体”的角度认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意义,从现实推进的角度把握建设“法治浙江”的方向”。他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谋划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保证的总体布局。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现在,我们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浙江”,这样就构成了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今年省委将对建设“法治浙江”问题进行全面部署。大家今天的讨论,进一步谋划和理清了“法治浙江”建设的思路,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意义很大。我们要集思广益,探索创新,全力做好建设法治浙江这个十一五的开篇之作”。

“愿抚仙湖永保一类水质”

8月26日上午,抚仙湖碧波荡漾,大榕树下摆着几张木桌,云南省省长徐荣凯与百位保护抚仙湖先进个人围坐在草墩上。与玉溪市委市政府领导一道,徐省长向大家颁发奖状。他紧紧握着代表们的手高兴地说:“这是一次生态环保的颁奖会!”

抚仙湖是我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蓄水量是滇池的12倍。前两年,湖水水质曾一度降低到二类。当时,徐荣凯省长徘徊湖边,忧心重重。他禁不住在有关会上呐喊:“一定要保护好抚仙湖,决不能让滇池的悲剧重演。”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抚仙湖综合水质恢复到了一类。望着蔚蓝的湖水,徐荣凯十分感慨:“湖水比我两年前来更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抚仙湖的生态价值会更大。愿抚仙湖永保一类水质,群众永远生活在仙境中!”

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告诉记者,2004年8月26日,是载入玉溪环境保护史上的日子。这天,市政府《禁止在抚仙湖使用机动船艇的决定》生效,澄江、江川、华宁沿湖三县的278艘营运性机动船艇、3架水上飞机一天告别抚仙湖,群众没有任何怨言。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将8月26日这天定为“抚仙湖保护活动日。”“湖水清,日子好啊!“68岁老渔民张玉生接过话茬说:“我们明星村原来100多只机动船艇,污染了湖水,水面上到处是油污,结果鱼大量减少,影响了生活。禁船之后,湖水变清了,名贵的抗浪鱼又多起来了,游客也多了。大家都说,以后的日子有指望了”。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破坏了,怎么能说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呢?这样的GDP有什么政绩呢?”徐荣凯在“保护抚仙湖,我们共同的责任”条幅上认真签上自己名字,转身对身边省市干部说道:“抚仙湖的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基础,高起点规划,如果投资项目设计水平不高,坚决放弃,宁可晚发展几年。”

与会的环保专家、沿湖村民代表畅所欲言,热爱抚仙湖之情溢于言表。青年志愿者、学生代表发出倡议,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抚仙湖。沿湖企业届表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计成本地进行“三废”处理,变废为宝,保护好母亲湖。

先进人物为“公仆”上党课

1月28日下午2时30分,重庆市委小礼堂,一场特殊的党课正在举行。台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的会标,将鲜红的党旗映照得分外夺目。

台下,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等1000多名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党员领导干部及市级部门的负责人,聚精会神地听着、记录着。

台上,四名来自四川维尼纶厂、开县正坝镇、奉节县政府、第三军医大学的优秀共产党员依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清矍消瘦、年已五旬的知识型工人——米钰林28年来,在四川维尼纶厂乙炔车间这个岗位上,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高级技师,掌握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的技术。他掷地有声地说:“党员不掌握当代的先进技术,还谈什么先进性!”

“我叫张建国,是开县正坝镇的纪委书记”,随着他一口纯正乡音的描述,把听众的思绪拉回到2003年12月23日晚那场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中。他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沿路呼喊、挨个动员,终于将1300多名村民,从死亡线上救出,自己却深度中毒,昏迷长达16个小时。

“朋友违法开煤矿,严处!亲戚违法砍树木,严处!” 罗启辉在奉节县林业局长的岗位上,被人们誉为“铁包公”。为此,他曾被犯罪分子连砍三刀,倒在血泊中。但值得他欣慰的是,全县森林覆盖面积由原来的28.1%上上升到了现在的31.5%。

“就要离开丈夫、女儿、温暖的家了,说真的,一种上战场的悲壮袭上我的心头。”杨红,三军医大的一名女军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2003年自己与42名战友奔赴小汤山,抗击SARS的日日夜夜。当她讲述到刚刚入党的马炬的同志,用鲜血写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迎战非典,舍我其谁”时,许多人眼里噙着泪花。

报告会结束了,一位与会者对记者说:“先进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党员队伍中。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的共产党员!”

“俺农民也用上养老金了!”

10月16日上午,河南省新野县城郊乡团结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代办站突然热闹起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三五成群,七八一伙,有的忙着领取养老金,有的在办理入保手续,有的手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小报,细细地读着。

在领取养老金办理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沓钱。数了好几遍,共244.8元。把钱攥在手里,老人家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叫袁秀芝,今年60岁了,是头一次领养老金。从今往后,俺农民也用上养老金了,再不作难老无人养、病无钱医!”

这时,一旁的王新让大伯凑过来,插言说:“唉,当初咱入保的钱太少啦,今天才明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利润高于银行存款,还免收利息税……这样的好事真是打着灯笼难找呦!”

10点50分,一个约30多岁的青年人投保4000元,为举家4口人领到了《农村养老保险手册》。记者问起投保之事,他喜形于色:说道:“趁年轻能挣钱参加养老保险,将来不愁养老难,这也算是俺一家人的百年大事嘛!”

年过60岁的杨老汉领取了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又给5岁的小孙子投了保,他说:“俺搭上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福气,老有所养不犯难,为俺孙子来投保,也让他粘上这个光,享受享受老来福!”

记者手头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新野县已有6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从县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处领到了养老保险金。(

第三篇:现场短新闻写法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短新闻应该是新闻的特质之一,短新闻之“短”是新闻“新、快、活”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科技的发展使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进一步丰富,所以,提倡写短新闻是时代的需要,是广大读者的需要,更是党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946年9月27日,胡乔木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即是“短些、短些、再短些”。文章指出:短新闻是指篇幅短小,内容充实,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重要的思想内容。各个时代的新闻前辈们也都大力提倡刹长风,兴短文,倡导新闻文风的改变,我们必须认真借鉴前辈们新闻实践,大力改革新闻文风,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新闻“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履行好党报在新时期所担负的使命。现场短新闻

在短新闻中,现场短新闻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也被称为“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捕捉事实变动的一个片断,并以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现的短小精悍的新闻。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素有:“现场”、“短”、“新闻”,其具体要求是: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

显然,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一个特点。要求新闻作品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立体,形象逼真,有强烈的形象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在表述上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可感性。现场短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给予绘声绘色的聚焦描写;

2、可视性。现场短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写出能为突出主题服务的现场氛围、活动等,要善于挑选有意义且富有形象表现力的视觉材料,让人身临其境;

3、可听性。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主要手段。现场短新闻要再现特定场景、特定形象,离不开人物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富有个性的语言,形象感强的环境音响,有助于受众如闻其声;

4、可读性。现场短新闻接近生活,再现生活,有更广泛的读者群,文风应明快活泼,内容要新鲜别致,写作力求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总之,采写现场短新闻必须身到、心到、情到、手到,亲临其境抓“活鱼”。

短小精悍,是现场短新闻的又一个重要特点。现场短新闻并不是长新闻的简化,也不是缩写,而是一个精粹的有机体。现场短新闻的短,是用精妙洗炼的笔墨,传播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最重要的信息,做到短而不淡,短而不俗,短而不浅,短而不空。

具有较高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是现场短新闻的第三个特点。现场短新闻所报道的事情,必须是人们普遍关心、渴望知道的信息,是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现场、又有新闻、篇幅短小,共同构成现场短新闻的三大要素。

一般说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要领有三:

1、寻找现场,感受现场,挖掘现场。显然,现场短新闻是记者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采写的新闻。而现场大致有三种:一是被动现场。比如规定采访者只能站在警戒线外,或只能在楼下,不能到楼上,或只能在会外,不能进会场,等等。不过,采访者要有机动应变的能力,或想办法挤进第一现场,或寻找有利位置进行仔细观察。二是主动现场。即记者自己寻找到的、或被采访对象约记者去的现场。这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扩大采访范围和采访线索,或有目的、多侧面地发问。不管是在被动现场还是在主动现场,新闻工作者都要仔细听、仔细看,善于从被采访者的言谈、举止、风度上抓出特点,写出独家新闻来。三是随机现场,也就是事前并没有思想准备,偶然碰上的,或是突发事件的现场。这就必须有迅速判断新闻和抓住新闻的能力。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挖掘出很有价值的新闻来。

2、提炼主题。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同一个现场往往呈现出多个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挑选其中最具新闻性的一个来确定主题。

3、再现现场。再现现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现场短新闻写作的关键。一般说来,现场短新闻以固有画面、情景和具体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影响舆论见长。其现场感,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事,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受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景怎样。它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用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说话。具体

形象有鲜明的直观性和证实性,对受众最具有说服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我们可以感受到,形象逼真的东西,能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全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中对某一事物的“扫描”越具体,投影在受众头脑“屏幕”上的图像就越清晰。从审美的角度看,生动的形象才能引起视觉、听觉的快感,再由快感转化为美感,抽象的概念是不会引起美感的。感觉和感情需要面对具体可感的事物情状才能引起,要激起人的美感,必须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此外,写活现场,还必须传神。所谓神,就是要在事物的深刻性上下功夫,写出事物的内在个性特征,写好典型细节,包括静态细节和动态细节。静态细节容易显示事物的属性,动态细节则常常飞荡着事物的神采,所以要特别重视动态细节,围绕主题,用一叶知秋的慧眼,抓住一个个的“本质瞬间”,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运动着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主题。要高频率地使用动词,写出场景和新闻事件动态进行的形象。

再现现场,除了形神兼备外,还须情理兼备、情景交融。新闻要感人,必须有感情,有激情。记者要善于把在采访中的新闻人物的思想行为,现场生活情景等,用感动记者自己的事实表现出来。

现场短新闻中,除了要求有情,还要求有理。理就是事实中蕴含的思想。但新闻中的理常常又和情感交融在一起,因理见情,理在情中,理可以导情,通情可以达理。新闻中的思想,是饱含感情的思想;新闻中的感情,是充满理智的感情。没有思想的新闻,常常也没有什么感情;感情淡漠的新闻,思想往往也肤浅平庸。好的新闻,必定情理兼备、情挚理深。一个有使命感的记者,在从事新闻写作的时候,总是企图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心灵的歌唱去影响受众,天然地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一则新闻的价值,既决定于它所运载的信息的量与质,决定于它的思想深度。信息是力量,包含在信息中的思想是力量,包含在信息中的感情也是力量。如果不是情理兼备、情景交融,不能激起受众的情感波澜,与记者共鸣共振、融成一体,就不能产生审美冲动;没有审美冲动与审美感受,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现场短新闻所“摄取”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新事,一个画面,或者一个片断、一簇浪花。但它应如同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样,具有独立存在的完整性。这种结构形式上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其结构形式要有助于把事实表现得和事实本身一样,明了、生动而富有立体感;二是新闻中的事、理、情、景安排得错落有致,使事实中蕴含的深意能无声无言而明白无误地显示出来。

现场短新闻应有利于突出新鲜感。新鲜性,是新闻事实的价值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子”。突出新闻的新鲜感,也就成了现场短新闻结构形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着眼点。

现场短新闻应直接服从服务于突出主题的需要。它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与再现,绝不是凡现场发生的都“有事必报、有闻必录、有事必现”,它所报道的事实是经过分析、精选、综合筛选的事实。由于次要的不完全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能去的就坚决去掉,能省就尽量省用;对于最有典型性、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生动材料,要浓墨重彩地加以显现。

现场短新闻采写“七求”

如何采写现场短新闻?不少记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报纸现场短新闻的采写谈点个人浅见。

求“新”。所谓新闻,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各种信息。求“新”,是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首要要求。清代学者李渔曾说过,“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闻贵在新,是新闻的特殊性质和传播要求所决定的,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对于现场短新闻,读者最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最反感的则是老生常谈。如果新闻了无新意,即便是“现场亲历”、“现场目击”,也不会打动读者。

求“实”。现场短新闻的“实”,简单讲即指新闻事实或事件要真实。人们常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何时何事,真实都应该是记者永远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报道失真,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只会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求“短”。现场短新闻的写作要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避免冗长乏味。小品演员潘长江说过一句广为人知的台词:“浓缩的都是精华。”在新闻界,早就有人呼吁要学会做“五短身材”文章,即短文章、短章节、短段落、短句子、短标题。叶圣陶说过,一篇东西“500字可以说完的,不要说到600个字”。因此,现场短新闻要求篇幅精短,是因其特殊性使然。短有短的好处,新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报道出去。

法国在组织一次体育报道比赛时,一位名叫纽隆的新闻爱好者用“嘟嘟——0比0”这不足10个字的超短新闻稿报道了一场足球赛,结果独占鳌头,获得1.5万美元奖金,而不少名记者的大块头文章却名落孙山,这就是短文的魅力。

求“快”。“新闻的发布不光是论日子,而且要论钟点。”这是上世纪40年代胡乔木曾经说过的话。然而,在信息时代飞速进步的今天,新闻报道不但要论钟点,而且还要分秒必争。尤其是现场短新闻,更要把快采快写快发当成一条“生命线”。迅速及时的新闻报道充满了吸引力和穿透力,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读者青睐。如果错过时机,新闻就会贬值,成为明日黄花。相反,如果善抓“机遇”,争分夺秒,就会赢得主动权,抢占报道“先机”。《解放军报》推出的“绿色快报”专栏,就是“快”的样板。他们刊登的诸多报道,都是当天发生、当天采写、当天编发上版的短新闻事件,深受读者欢迎。

求“简”。清代学者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他指出,凡文笔老、意真、辞切、理当、味淡等,都应当从简,“故简为文章尽境”。从分量上看,一篇成功的现场短新闻,不在于篇幅的长短和字数的多少,而在于信息和思想的容量。简洁的现场短新闻,应该浓缩新闻事实,聚集思想内核,宏观上着眼,微观上落笔。能说清的事实,尽量三言两语;能彰显的精神,尽量寥寥数笔。同时,概括而不抽象,精简而不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要集中精炼。

《光明日报》曾获全国新闻奖的现场短新闻《“飞天”凌空》,全文仅用了600多字,却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简洁精当语言,把一位参加国际跳水比赛的运动健儿写得活灵活现,如“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展开的身体,像轻盈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等,堪称简洁现场短新闻中的精品。

求“活”。人们在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时,常用“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等来形容,这些形象的说法充分揭示出新闻语言的生动和构思的活泼之美。长期以来,纸质媒介摆脱不了呆板、乏味的报道模式,许多原本很“活”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后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动性和活泼性可言。现场短新闻怎样才能写得“活”?归根结底考验的是记者对文字技法的立体化综合运用能力。

“暴雨像天河倒泄,从漆黑的夜空中落下,弹丸小岛像万顷汪洋中飘浮的一片树叶,在暴雨中颤抖。放眼望去,天地之间仿佛扯起千万条银线,在闪电的照耀下编织成悬垂的雨帘„„”这是2003年1月31日《解放军报》现场短新闻《珊瑚沙滩风雨骤》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在文中通过对黑夜、雨线、闪电等特质景物的描写,把报道写“活”了,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求“深”。对于现场短新闻,不少人认为是“浓缩的艺术”,因此觉得写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之所以难,是因为难在“短而不浅、短而不俗、短而不淡、短而不空”,要短得“一波三折”,“文约而事丰”。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里,写出能够反映无限时空交错和思想内涵的深度现场短新闻。因此,现场短新闻要体现“深”,除了要充分考虑到新闻的时新性、思辨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及趋向性等特性外,还应当结合当前的形势发展,在社会大背景或大环境下立意构思。要从全局的角度加以把握,分析它的整体性、联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以避免过于简单的一般性描述,让报道平淡无奇,流于肤浅或形式;要挖掘深刻内涵,深化主题结构,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这样的现场短新闻,方能写得有深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写法

新闻写作不同于叙述式的写作,第一句话必须强调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因此,新闻导语写作要有动态意识 这是一条来自美联社的经典导语:“如果石油是液体,美国政府就应该知道每一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这篇报道写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时有车族要在销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长队购买。联邦政府花费了大笔大笔的钱去跟踪和打击石油黑市的买卖,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

还有,下面这条绝妙的气象报道导语是由佛罗里达州湖地悬崖报的史蒂夫.坎尼写的:“如果说三月像绵羊一样姗姗离去,那么,在星期二,绵羊出汗了。”

这篇报道写于三月底,那天的气温高达摄氏37.7度。

好的导语看上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非常自然流畅,绝不生硬做作。好的导语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它不强加给读者,而是以离奇、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读者,使读者面对一个关键性的决定:我要不要读下去?

陈望道先生曾在 《作文法讲义》中说过:“所谓流动,就是文章中事迹时时开展进行,事迹进行没有停顿的意思。我们整理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使这流动在记叙文中处处寻觅得出。”新闻是源于记叙文的一种报道事实的文体,又是侧重于反映客观事实变动的,因此,尤其需要体现出这种“流”来,具有动感。作为新闻第一个层次的导语部分,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在导语的写作中,既要着力提炼出新闻悠扬的精髓,在表述上也要力求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新闻导语一旦具有流动感,往往会使新闻活泼有生气。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使新闻赢得更多的读者。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一切人或事件的特征容易在运动过程中显露出来,带上各种不同的强烈色彩;还在于运动着的或将动欲动的事物比较惹人注意。为什么英雄人物的雕像大都是动中取势,正聚精会神或神采飞扬地做某项动作,如骑马的话那战马也是扬起前蹄?答案就在于动态的东西更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新闻导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首先,一种经常采取的手法是用时间最近点上事物的具体变化,来反映处于变动中的事物状态。像“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这样写来,就使地铁线路开通的新闻事实有了鲜明的动感。类似的有:“昨晚9点40分,引滦入津输水隧洞铺完了最后一车混凝土。至此,长达9.69公里的引水隧洞全部完工。”这个导语,也使隧洞完工的新闻事实带上了动的色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种写法除了具有流动感外,还能显示出时间上的新,有浓郁的“新闻味”。

其次,用形象感的动作表示某种难以具体描绘的事物变动,同样能使导语产生动感。像“北京市北海公园‘园中之园’静心斋,11月30日摘下了长期悬挂的‘游人止步’牌子,国务院机关事务局正式将这个名胜归还给北京市政局。”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摘下“游人止步”牌子的动作表示实行对外开放,使导语有动感。

第三,导语里写上一些现场气氛或细节,也会增加动感,显出活力。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消防勇士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战斗胜利完成任务返京的消息,其导语是这样的:“妻子们眼中最欢喜的泪;孩子的脸上是甜甜的笑;战友们拥抱、握手;少先队员敬礼、献花。昨天中午,参加大兴安岭林区救火的一百零八名北京公安消防干警光荣凯旋。”在表现主要新闻事实之前,描写了一系列感人的细节,充分反映出深情热烈的现场气氛。有了它,导语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四,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从新闻语言表述来说,活的东西不能写死,静止的却要求写活,使之跃然纸上。例如,上海民间艺术展览在旧金山开幕,新民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多么威武神气的猫头鹰!一对大眼睛正在扫射着什么,翅膀微微耸起,看来它准备振翼飞扑过去,抓住那狡猾的大田鼠。这只用棕榈树桩因材施艺而雕琢成的人工猫头鹰,最近飞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的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展览上栖息。”这条导语将无生命的静态的事物当作有生命的能活动的事物来描述以后,显得非常有活力。

第五,运用贴切的比喻、顺乎情理的联想来达到静中见动。比如:“标志着公路通车的红色蛇行线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面上正迅速向边远山区伸展。”——这里用红色蛇行线条迅速伸展来显示公路建设的成就,使表面上看来处于静态的事实呈现出动势,富有吸引力。

如何使导语变静态为流动,具体手法是很多的。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产生古人所说的“板者活之”、“枯者腴之”的效果,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四篇:对全国新闻战线开展

KHDFDFFA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近日对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活动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实际成效,要求新闻战线把这项活动作为长期任务,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李长春同志在批示中指出,最近一段时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社会反响强烈。这项活动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坚持“三贴近”、保证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树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社会形象的基础性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批示强调,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服务人民的宗旨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要着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光荣感和社会责任感,虚心向群众学习,树立和维护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切实改进文风,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8月9日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迅速形成较大声势和规模。人民日报已建立150个基层联系点,派出80多名编辑记者,采写报道百余篇;新华社已建立380个基层联系点,派出150多路编辑记者,播发各类稿件数百篇;中央电视台派出88路268名编辑记者,在重要频道、名牌栏目连续推出相关报道。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给新闻媒体带来清新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第五篇:从新闻角度对电影《水门事件》的分析

《水门事件》观后感

电影《水门事件》以1974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历经艰辛揭开政治黑幕的过程。作为新闻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该影片的几点感想。

首先从记者应具备的能力谈起。

记者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上瘾的职业。在事实和诱惑面前,如果我们能毫不犹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所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对正义的信仰,对真相的渴求,对证据的坚守,足以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行业保持高涨的热情。

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是权高位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且有着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较强的推理能力以及巧妙的采访技巧的一线工作者。

在影片中,两位主角鲍伯和卡尔,是就职于《华盛顿邮报》的最底层的小辈记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正是由于他们对职业特殊的敏感度,让他们在一件看似普通的入室盗窃案中看出了门道,嗅出了不同寻常的气味。这种职业的敏感度是他们一切调查行动的开始。

当我们惊羡于这种敏感度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敏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知识的沉淀,一种经验积累的质变。作为新闻人,我们要善于观察细微,从细节中获得信息,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其次是对记者精神和记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

整部影片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两位记者面对困难时的坚强不屈和对事实真理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当事件最后直指政府核心成员时他们没有向政府屈服,没有向金钱或是危险低头,而是依然坚持着对事实的、对新闻真实性的还原,这样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敬佩。

记者是一个诱惑与危险并存的职业。当我们的报道涉及到某些人的核心利益时,我们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还是屈服于诱惑与危险——如何做出选择是需要我们树立了对社会、对公众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守住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

身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在多少高级的报纸杂志工作过,而是我们最初的那份对事实和真理的执着可以坚持多少年。民族的觉醒,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辛勤记录社会点滴、揭露社会真相的记者,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极为严格乃至苛刻的个人操守,需要我们对新闻真实的坚守和执着。

最后从影片中看新闻行业与政府的关系。

在电影中,当事情的全部真相即将被公布前,布莱徳利(总编)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说了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这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关系到宪法第一修正案,关系到新闻自由,也许还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兴衰荣辱”。这段话体现了电影要表达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任何权力组织都不得阻止言论和出版自由,新闻媒体是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绝不能沦为维护权力机构腐败统治的工具。

作为舆论监督的工具,政府的工作有必要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不仅是对政府工作的宣传,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公众知情权的践行。在现行体制下,如何让新闻工作更加自由,我相信还是一件需要多方努力的长期任务。

下载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10篇报纸现场短新闻佳作的概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文章出轨事件的新闻伦理分析

    对文章出轨事件的新闻伦理分析 在这个事件中,文章和姚笛的婚外情曝光,给文章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舆论压力。不过当事人在这次在微博平台上对于爆出此次事件的媒体和媒体人做出了......

    控制现场签证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论文[精选多篇]

    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面临诸多难题的困扰,现场签证成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扰的最好途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资金消耗产生,从而使工程的造价增高。鉴于现场签证......

    对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要领分析[精选多篇]

    对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要领分析 原地推铅球技术是推铅球技术的基础,是推铅球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原地推铅球练习中,明确动作要领是顺利指导学生学习,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前提条件。......

    语篇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语篇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文/石 佳摘 要:英语阅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载体,同时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篇分析......

    分析员工的流失对甜品企业的影响(精选多篇)

    分析员工的流失对甜品企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员工流失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总是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企业一定要做好自身的一些改进,才能把企业更好的发展。茗记甜品给你分......

    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需求调查分析报告(精选多篇)

    1、计算机相关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

    央视限酒令对白酒企业影响分析(精选多篇)

    央视限酒令对白酒企业影响分析 前段时间央视又出新规(“央视限酒令”):从2012年1月1日起,央视招标时段的白酒广告中将选定12家实力较强的白酒企业,这12家企业可以在招标时段播......

    分析评议阶段对党员的评议意见(篇)(五篇范例)

    分析评议阶段对党员的评议意见(篇) 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对党员的评议意见 经过党支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和支部民主生活会以及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的梳理,对××同志提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