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传新闻学重点总结大全
新闻理论部分重点:新闻、新闻与信息、新闻学、新闻理论、新闻起源、新闻来源、新闻本源、新闻真实性、舆论、舆论学、舆论监督、新闻道德、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三贴近”、有偿新闻、新闻失实、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体制、新闻自由、新闻价值、新闻客观主义、新闻专业主义、软硬新闻、媒介素养、新闻事业、新闻批评、新闻手段、新闻敏感、第四媒体、报刊的四种理论、新闻工作者的性质、角色和素质、民生新闻、媒介批评的定义、范围、主要学派、标准和方法等等。
新闻史的重点主要有:
中国新闻史——中国古代的邸报、小报等;中国近代重要的报人记者及其报纸(比如王韬、梁启超、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陈独秀、瞿秋白、成舍我、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近代外人在中国办的第一批报纸(《察世俗》、《东西洋考》及中国人办的重要报纸和电台(《循环日报》、《民报》、《每周评论》、“竖三民”、《中国日报》、《热血日报》、“世界报系”、《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还有《向导》等中共早期报刊,以及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广播电台。几个报案:如葵丑报灾、大江报案、苏报案等。几次运动和改革:如《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晋绥日报》与“反客里空”运动、拒检运动、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两次讲话: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的内容和意义。
外国新闻史——报纸及著作:《论出版自由》、西方廉价报纸(大众化报业、“便士报”)、黄色新闻、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世界重要广播电视机构(BBC、KDKA、ABC、NBC、CBS、NHK等)、《新莱茵报》、《真理报》、《火星报》、《北极星报》、《人民之友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人及记者:古登堡、弥尔顿、爱德华。默罗、列宁及其办报思想(党性原则)、杰斐逊、普利策、郝司特、北岩爵士、默多克、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英美几大报团等。著名事件:炉边谈话、曾格案件、星法庭、掏粪运动(扒粪运动,Muckraking)等。
新闻业务的重点主要有: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传播特点;新闻体裁;新闻报道形式(以现场报道为代表、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注意连续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区别联系)、新闻主题;新闻采访(隐性采访、网上采访、电话采访需要注意事项);新闻写作(准确、清晰和生动);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和作用)、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广播电视节目(谈话节目的兴起等);新媒体;消息头、导语;新闻策划;新闻编辑;新闻背景;体验式报道等。当然,那一道30分的评论文,我会在后面的“小贴士”中说一说。
第二篇: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
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
复习历程:
2011年12月——2012年4月
在媒体实习
2012年5月——2012年6月
把所有的资料都买来,把两门专业教材基本看完并开始做笔记(709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813文史要览部分)
2012年7月——9月
到北京上新详旭专业辅导和一对一,根据老师们给梳理的思路和笔记,以及同学们互相交流的经验,回来大量阅读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
2012年9月底——10月
笔记整理完开始疯狂背诵。
2012年11月——12月
复习冲刺阶段,查缺补漏,回归课本。
2013年1月4日——2013年1月5日
小宇宙爆发
2013年2月 初试分数公布
2013年3月 出国家线
2013年4月 参加复试(体检、英语口语、笔试、面试)
整个过程非常难熬,后期事情繁多,当把自己逼到份儿上也就别无选择,一天不坐在自习室看书就会背负深深地内疚感。尤其是到了考前一个月左右,心情无比烦躁,看到自己背了一遍又一遍的知识点又忘了,自己辛辛苦苦整理的笔记又有很多漏洞、不够完善,很是绝望,背地里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有过多少会想要放弃的念头。幸亏有研友们互相开导帮助,才慢慢平息下来,按部就班继续去背,果然,心静下来背东西效果好多了。现在回首那段付出,不禁也会嘴角微微扬起。所以学弟学妹们在考研的路上有必要找几个性格合得来的研友一起复习,会更有益于整个复习过程的。
专业课复习感悟:
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专业课,专业课的高低有可能决定最后的上线与否。我专业课成绩709新闻学基础130,813新闻传播综合考试127 自认考的不算低,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专业课复习心得。
通读教材。这一步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必不可少,不仅是个入门,而且到后期
可作为查缺补漏的资料。因为我是跨专业,当看到一本本自己从未接触到的书目,着实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急需老师给指点一下复习思路和侧重点,所以报了新详旭暑假辅导班,老师们上课的思路很清晰,而且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将大纲中的脉络和简洁的复习技巧交给我们后,取百家之长也会减少我们很多的后期工作量。教材选择上中新史和外新史,除了中传老师编的两本书其他书目不做更多推荐;新闻理论是要以雷跃捷老师的为准,何梓华老师的作为补充,同时要大量吸收理论前沿知识,紧跟政策发展并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新闻理论作为贯穿新闻学的主脉要渗透着理解,死记硬背是万万不可取的,要灵活掌握。新闻业务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一个需要快速积累的部分,业务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出题方式不单单是课本上出现的几个名词而已,更考查的是你的新闻思维和答题思维。这一点老师在课上把技巧点的很透,省了我不少事。
做笔记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整理,当然,随着复习的深入你会发现你最初整理的笔记中有很多疏漏,甚至是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这时候就要去不断的修改完善。至于如何整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大纲的词条进行整理,至于有人喜欢框架法,有人喜欢归类法,这都是依据个人的习惯,只要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路清晰即可。我个人得益于新详旭老师推荐的一本很厚的参考资料,加上我另外搜集的资料整合出属于我自己的笔记。将十几本参考书浓缩成了几十页的笔记,让我到最后的复习轻松不少,答卷的时候也更胸有成竹了。
反复背诵。前期工作做得再好没有记到脑子里照样白费功夫。背诵是成败的重要阶段,不论你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好的笔记,看了多少的评论文章,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卷子上。背了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遍数是次要,记住是王道。
推荐书目:
核心书目
(1)新闻理论:《新闻理论》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 何梓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最好买2008年新版)
(2)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哈艳秋、袁军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 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买新版)
(3)新闻业务:
1)《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梁一高 中国广电出版社
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王灿发
(4)文史综合:
《文史要览》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4.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w,故也称“五个w”。
6.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8.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
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
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
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 1)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2)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 1)现场
感2)亲切感; 3)简洁明了;4)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 1)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2)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1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
作品和教科书。2是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文学作品。3是迅速及时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书籍、杂志和文学4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区别于书信、内容简报、军事情报
15.新闻事业一般功能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16.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
误导了受众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也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也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也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17.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主要任务?江泽民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
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是: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 3)监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 4)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5)提供各方面有关信息6)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⑺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18.新闻自由:或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
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19.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以赢利作
为最终目标,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它是公私兼顾的双轨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电视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20.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普遍服务原则,编营分离原则,受众中心原则
21.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3决定着新闻媒
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2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与性信息的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23.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24.新闻真实性: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经的起核对。
25.新闻失实表现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26.“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1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②办好党报是新闻事
业的关键,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③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④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27.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28.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29.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
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献身的精神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4)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5)有熟
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30.30年的四次跨越: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第三次跨越:
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31.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控改革主导权2)从观念创新走向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3)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4)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32.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A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含义: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的探讨。在我国,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B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和人民地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C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视社会效应性
D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5)独立负责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E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1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2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3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F舆论监督的范围:1监督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符合法定的程序;2监督国家发令和政府纲领的执行、实施;3监督国家所有遵纪守法、勤政廉政;4监督市场运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5监督社会的正常秩序,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33.两种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
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4.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
35.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
心的规律。
36.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
证新闻来源不失实。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7.新闻类别: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按新闻发生地
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38.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最基本的特点: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2)扩展性3)组合性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5)相对性
39.决定宣传效应的因素:1)宣传者2)宣传对象3)宣传内容4)宣传场合5)宣传时机6)宣传动机7)
宣传方法
40.舆论的特点:1)公共性 2)公开性3)急迫性4)评价性5广泛性
41.舆论控制作用的表现:
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二、对于公众行为的鼓励和制约
42.媒体融合的影响:1带来媒体结构的转变2对新闻从业者提出新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新课题3对
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影响
43.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
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
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44.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
制等。
45.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1)私营媒介2)公营媒介3)国营媒介:
46.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我国新闻
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5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47.新闻指导性概念及具体表现: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
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具体表现为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
48.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具体做法:①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②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
中③寓指导性于服务性之中。
49.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①图解政策的做法②公告式和命令式的做法③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
50.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层含义: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
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形式上: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
51.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
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52.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
立场;推动、指导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53.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的关系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54.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①一致性②针对性③普遍性④典型性⑤时宜性
第四篇:新闻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 新闻本源
第一节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变动越剧烈,越需要新闻;关系越密切,越需要新闻。第二节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1)新闻内容已事实为依据 事实特点: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1、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的选择性。
2、媒体有自己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领域。
3、新闻事实的选择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和背离歪曲事实,而是要按照事实本来面目全面准确地反映事实。
4、实践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准。第三节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的新闻定义)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2、事实需要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3、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第四节 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真实的三层含义:
1、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2、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3、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要客观全面,符合实际,力求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展现社会生活的面貌。新闻真实的本质
1、新闻真实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符合论意义上的真实
3、新闻真实是“质”“量”统一的真实性
第二章 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观在中国的演变: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规避法律风险和舆论指责,报界流行“有闻必录”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为树立新闻专业精神和提升记者社会地位,学界提出了“客观主义”说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战时舆论动员,新闻界提出了“存大信,失小信”说的新闻真实观;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为划清与资产阶级新闻真实观的区别,建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本质真实”说的新闻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的真实观:
新新闻主义指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用文学手法报道新闻,写作“读起来像小说的新闻”;新新闻主义反对价值中立,主张把报道内容建立在对自我感受的描写上,试图改变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源的传统;新新闻主义主张展示场景变化,充分记录人物对话,以细节刻画人物,常常出现第三者的观点。
互联网时代新闻真实的新变化:“有机真实” 进入新的有机方式;“前瞻真实”成为新的真实类型; “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 “真实确证” 面临新的方法困境 第一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 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2、事实的细节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 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第三章 新闻价值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1)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
1、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第一个前提。除此以外,还应包括传受双方的信息势能的位差、接受者的“不知”、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等。
2、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要有传者和受众共同来完成。
3、以受众对信息的使用价值的判断为出发点。
2)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它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3)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
新鲜性:事实在时间上的新近;事实在内容上的新鲜。
重要性:事实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大多数人关注的重要程度,即事实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性质。
显著性: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4)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1、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2、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求是客观的。
3、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和心理上与受众接近的程度。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1)新闻价值的发现
1、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
2、依赖记者的新闻敏感。2)新闻价值的呈现
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
第四章 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现代新闻事业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新闻图片社、新闻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互联网新闻网站等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出近代新闻事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决定新闻事业发展的水平;社会和阶级的需要决定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功能;新闻事业是提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新闻事业并不一定带有阶级性的:总体上看,新闻媒介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该国政治制度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印记。但这种总体认识不能直接用于说明具体的微观问题。在微观层面,并不是所有具体的新闻都反映国家或阶级的意识形态;观点对立的新闻也并不一定就有阶级性,也可能是同一个阶级、集团内部的不同观点,但可以说具有政治性。
报纸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以一致而坚定的复杂方法来施教,即使是最大的谎言,经过不断的重复叙述,亦可成为真理。因为群众对大谎话比对小谎话更容易相信。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特征。政治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阶级舆论工具的特征。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中剥离出来的经营部分作为信息与文化经营机构的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属性和政党立场。
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指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活动时必须遵守所属阶级或政党所规定的各项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立场):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为社会主义服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自觉意识)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贴近”的内涵:贴近实际的内涵;贴近生活的内涵;贴近群众的内涵 新闻工作坚持“三贴近”的意义:“三贴近”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三贴近”是用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三贴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立足于基本国情‘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正面宣传:正面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指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正面宣传为主的本义与实质,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实事求是地报道社会主义中国的真实面貌;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还应当讲求宣传的艺术性。
第六章 新闻宣传
宣传的含义:宣传是行为主体借助媒体传播特定内容,旨在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宣传的要素:主体、内容、媒体、形式、对象
宣传的特点:宣传的本质是劝服;以单向传播为主,宣传者处于主动地位;宣传的对象有两大类,同道者和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而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宣传不是万能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契合。
宣传的重要作用:个人宣传有利于塑造自身形象,有利于沟通和被人理解,有利于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国家、政党通过宣传可以表达和阐明自己的政策、主张、观点和要求,进而使人们接受这些政策和主张,并为之行动。
新闻宣传:形式多样的宣传的一种,力图以报道新闻而收宣传之效,常采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紧密联系体现在:新闻宣传包含在广义宣传之中,具备广义宣传的一部分特质,属于社会传播活动,旨在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控;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宣传的特点:新闻宣传必须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宣传要求所报道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新闻宣传是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新闻宣传是通过报道和评述事实进行的宣传;宣传是一种有目的地影响他人意识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
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 新闻宣传的主要使命是动员和组织群众;新闻宣传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
新闻宣传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和满意作为检测标准;新闻宣传要讲求艺术,端正文风; 新闻宣传要力戒虚夸,防止片面性
对外新闻宣传的定义:对外新闻宣传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向国际社会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和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和态度。
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第七章 新闻舆论导向
舆论:社会生活中公众对某一事态所持的意见和看法。舆论三要素:公众;事实;意见 新闻舆论的概念:新闻舆论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和表达公众意见,是一种特定的舆论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公众:新闻舆论的主体;事实:新闻舆论的客体;媒体表达:新闻舆论的表达形式
新闻舆论形成的条件:诱发新闻舆论的新闻事件;利于表达舆情的社会环境;有助舆论传播的新闻媒体
新闻舆论的基本特征: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新闻舆论的现实性是指新闻舆论反映对象的时新性和传播效果的现实指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新闻舆论的导向性是指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新闻舆论的影响力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精神和道义上的感染力与感召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原因: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做好重大主题宣传;做好典型宣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引导网上舆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大意义: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关系党和人民的福与祸;坚持正确导向是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舆论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导向是政治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把理论导向放在首位。新闻媒体理论导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坚持正确政治导向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导向。
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新特点:传媒体制改革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影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改变了舆论引导的格局;统筹国内国际宣传两个大局的要求,使舆论引导工作更为复杂艰巨。
第八章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含义 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公开性
2、群众性
3、广泛性
4、及时性
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监测功能 约束功能 警示功能 反馈功能
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1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3新闻舆论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4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新闻舆论监督的任务
1、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2、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
3、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
4、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
5、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一)准确监督
(二)科学监督
(三)依法监督
(四)建设性监督 八,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1.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2.遵守纪律和法律,恪守新闻道德。3.接受党、政府和人民的监督
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会带来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影响案件的独立审判;
2、给案件当事人带来,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第九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新闻出版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2、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3、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
(二)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
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2.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
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最广大人民共同享有的自由。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以剥夺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的新闻出版自由为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特点
1、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
2、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充分自由和正确导向的统一。
3、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坚持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统一。
第十章 新闻法治
新闻法治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行政规章;
(六)其他法律依
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义务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四类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法治”:Ruled of law。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意指依法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状态和手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具有普遍遵守的法和保证法得以正确运用与遵守的国家权力机关与司法体系。
“法制”:Ruled by law。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第十一章 新闻事业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新闻事业管理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管理
新闻事业管理的对象
1、新闻产品;
2、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传播活动;
3、从新闻媒体剥离出来的单独经营的部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管媒体
(二)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
(三)坚持依法管理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坚持群众参与管理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体制 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宣传部负责宏观指导,外宣办负责对外宣传管理和协调。十九大后,不再保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广播电视的行政管理职能。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特点
(一)党委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二)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三)法律法规管理与政策管理相结合;
(四)社会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五)新闻行业行为规范管理与道德准则学习教育管理相结合
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一)要大力推动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深化新闻事业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三)深化新闻事业微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第五篇:广播电视新闻学 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 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第三,成本低。第四,接收方便。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报纸:
1、传播面广。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
2、传播迅速。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
4、文字表现力强。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
5、便于保存和查找。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
6、传播费用较低。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
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
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
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前提)第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构思,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是一致的,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局观念。(过程)第三新闻报道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提倡还是反对,都要考虑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效果)第四宣传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面性与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与方法的侵蚀(方式)第五注意保密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那三个?
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党性原则。二真实性原则。三思想性原则。四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五为受众服务原则 14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共性?
一传播对象的广泛性(直接,费用低,文化程度要求)二传播顺序的制约性(线性,与报纸网络相比)三传播信息的多元性(全方位信息——主信息之外的现场音响,画面)四传播过程的参与性(心理介入和亲身介入——人际交流的画面)
15如何增强广播电视新闻的思想性?
一要切中时弊,有的放失(普遍存在和关注的问题,运用确凿事实予以回答)二要事例典型,以小见大(具有个性特征,反映共性,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三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同时褒贬扬抑对照鲜明(正面报道为主,适当进行新闻批评)四讲究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报道思想上,全面,辩证)
1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关系?
一既要讲社会效益,有要讲经济效益。二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增进社会效益的同时,带动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确保社会效益。三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必须安排好电视新闻节目与广告两者关系,警惕与防止有偿新闻代替广告。四在提高社会效益方面,应以思想教育,政治宣传的功能为主,同时开发信息服务,传授知识,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防止狭隘 片面的认识与做法。
17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关系有哪三种?
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组合关系
18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四个特点?
一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二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简洁)三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四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19设置方式的四种?
先录后编,无剪辑设置,实况转播,实况录像
20电视镜头的选择和组接方式
电视镜头即电视画面。镜头选择注意:1确定镜头长度2确定镜头角度(正面,侧面,背面,俯角,斜角,悬空)3确定镜头运动(推,拉,摇,移,升降)4确定造型手段
镜头组接:1动接动,静接静2将有内在联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3安插过渡镜头以消除镜头组接中的不顺畅与跳越,越轴4可以运用不同的镜头运动方式和造型手段来组接镜头 21纪录片的特征?
1人文和命运的关注2感受和体验的并存3真实和真诚的品格4隽永和丰富的意蕴 22纪录片创造到完成的四个因素?
1客观现实2编导3摄影镜头4观众
23纪录片的分类?
1纪实性纪录片2宣传性纪录片3娱乐性纪录片4实用性纪录片
24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1画面加解说式2访谈加解说式3客观记录式(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管表现因素,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藏创作者,不让创造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用一个故事结束和叙述,并大量采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4主观表现式 25纪录片的人物塑造?
1生活细节(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2人物细节(通过外部客观事物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外部运动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电视特技画面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声音语言表现人物心理)3人物性格特征的符号化表现(所谓艺术符号,就是某种具有知识象征和表情意义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经过某种提炼抽象诗话了的艺术意象。艺术符号创造性的运用应该包括对现成艺术符号的加工改造和艺术符号的独立创作两个方面。
26纪录片与新闻的区别?
1两者都关注事物的真实新闻追求不仅仅是客观现实,同时还有新闻价值,新闻事实中间依据利益原则,商业和政治利益,经过把关人的选择,观察,判断和描述,客观事实与通过
大众传媒传递出对现实的描述不一样。记录片关注人文价值。2新闻追求时效性。纪录片不以追求时效性为自己的目的,它追求一种历史价值。3新闻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纪录片关心的并不是新闻事件,而是事件中人的心态,事件只是载体。纪录片采用纪实拍摄方式,有跟踪拍摄,同期声,长镜头方式。4纪录片镜头代表的是一种具有个性的探索和理解,关心的是心路历程,取平视的视角,以便更好地和更深入地观察。新闻报道镜头代表的是以公共舆论出现的正义力量,是潜在的官方权威,寻求的是对社会公共价值观的维护,往往具有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
27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
28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学意义?
第一节目主持人是媒介的角色之一,他是采访,编辑,播讲的专家,他的使命是把受众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通过采访和各种努力用事实呈现给人们。第二主持人即讯息,是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第三主持人在议程中设置中扩充自己,在信息反馈中认识自我。第四主持人人格与节目是相互协调的系统,主持人是人格化。第五节目主持人历经了四种模式化进程。29什么是有线电视?
是一种闭路传输系统,系指以光缆光纤为主要优质传播媒介,向用户传送本地,远地及自办节目的区域性电视广播和分配系统。
30怎么走出无线化?
第一有线电视的无线化套路。第二有线电视的定位。第三有线电视必须走自办节目的路。第四要有自己特色的节目主持人。有线电视主持人对自身的定位不能无视主持人必须与节目融为一体的格调特色。有线电视的无限风光正在于大胆走出无线主持的模式,重塑自我。31因特网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第一网上广播已经成为现实,但技术上仍有一定限制第二,投资巨大,费用高昂,网播真正推广仍需时日。网上广播仍处于尝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但经济回报还不是很大。
32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1交互性,选择性2超文本,多媒体3开放性,参与性4个性化,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