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述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及相应的开发策略
试论述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及相应的开发策略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它具有地带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如亚热带地区冬季温暖的气候,构成冬季避寒旅游的条件;炎热地区高山的凉爽气候,又能使其夏季成为避暑佳地;而登山旅游必定要在高山分布地带;观赏岩溶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等都必须在相应的地貌环境中才可能实现。水域具有多种吸引力,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风光,可供观赏游览。因此,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一般说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有些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国家和地区要抓紧环保法制的建立和环保检查,逐步增加环保执法的强度和力度,杜绝盲目的开发建设;其次,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控制环境容量,如增加新景点,开辟新项目,引导分流等,根据游客的行动类别,计算出适当的环境容量,造成游人的合适空间,同时划定旅游环境的各项物理标准,有意识地建立开发技术体系,从而确定有效的限制手段。最后,对游人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
人文旅游资源也称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原始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代园林,墓葬,石窟寺等。下面介绍一下古代园林。我国古代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
比方型:以北京为代表,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点,如拙政园等。
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其风格介于北方型和南方型之间,既有北方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和迤俪,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 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岭南园林轻巧,通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潮州西湖等。
旅游资源是亿万年自然遗产和千百年文化遗产汇集而成,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开发旅游资源,首先要重视环境效益,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开发旅游资源要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如:华北地区以京都古迹,名山海景为特色。这个地区地貌类型齐全,名山众多,有五岳中的泰山,道教名山崂山:黄淮海平原拥有较多历史文化名城,是主要的旅游依托地;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当地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北海与中海,南海并称是历史上最悠久的皇家园林之一,世界上建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御院。江南地区以名城佳园,秀山丽水为特色。本区是中国旅游业的诞生地,它的发展具有地方经营特色,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上海,这里的惠山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岭南地区以南国风情,山海景观为特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对本区旅游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使本区成为旅游热点之一。西南地区以岩溶山水,民族风情为特色。这里少数民族最多,形成了以民族风情为典型的人文资源。青藏高原地区以世界屋脊,雪域藏乡为特色。西北塞外以丝路古迹,边塞风情为特色。东北地区以水域雪野,林海火山为特色。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白色旅游,夏季温暖短促,可发展为避暑胜地,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北极村”漠河的不夜景即著名的“白夜奇景”围绕这些特色,才能将景区开发的更好,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互动双赢;
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中国饮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文化积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白菜百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一、中国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饮食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业发 展有巨大影响。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产业发展中 除去较为单纯的经济活动外,其余活动均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的旅游 业,无不以自己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作为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 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这 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其 中,饮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各地 美食节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收到了很好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我国旅游业品牌的一种现实的 表现。同时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 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 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广大旅游者就是为追求这 些而来的,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使旅 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
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
目前,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中国佳肴品尝游
一边旅游,一边品尝当地的美酒佳肴,可以说是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础的层次。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 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 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 中国各地的传统风味菜肴纷纷上市, 除北京的仿膳菜外, 西安、杭州、开封、济南、扬州等地还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红楼菜等。目前, 基础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出来的已经比较多, 各个地方都有, 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如西安德发长饺子宴、浙江湖州全鱼宴、广州蛇菜宴、北京全聚德“ 挂炉烤鸭” , 都已成为名闻海内外的特色产品,为旅游者所钟情。
(二)、发展层次—中国饮食医疗保健游
用食物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延年益寿等功能。目前已开发出一些较浅层次的饮食医疗保健游产品, 如南京双宝楼宾馆推出的“ 时珍苑” 药膳品尝游, 药膳种类多达30多种, 菜、粥、点、饮无一不由南京中医学院养生康复系的专家学者精心搭配, 再通过名厨的精心烹调, 形成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药膳系列, 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 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广泛欢迎。
(三)、更高层次——饮食文化旅游
餐饮市场一向以激烈的竞争著称。近年来, 一方面由于大酒店也把眼光投向了工薪阶层, 放下架子做起了小买卖;另一方面, 各类小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更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同时, 西式快餐纷纷进人中国市场, 抢占市场份额, 中餐企业发展更加举步维艰。有眼光的旅游专家和部分企业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 而在于“ 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 于旅游中弘扬文化, 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弘扬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诸如“ 天人合一”说、“ 阴阳五行”说、“ 中和审美”说以及重“ 道” 轻“ 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等特征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中。可以说, 追求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是生活的艺术, 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饮食文化旅游的发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展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中国目前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地方。
四、中国饮食文化存在问题
(一)、盲目跟风,忽视地方特色
旅游者在旅游地什么口味的菜都能吃到,满足了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但旅游地盲目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导致口味的不地道,破坏了我国真正的饮食魅力,使旅游资源无形中被转移和破坏。如粤菜在全国各地盛行一时,旅游者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见“粤菜馆”,且几乎家家都冠以“正宗”、“第一”之类的词语,但当旅游者吃完后往往大失所望,一致对粤菜产生怀疑,完全破坏了粤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地位。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外地菜肴的大量涌入,逐渐使本地特色被外来产品代替,使得地方特色饮食逐渐衰退,流失了当地宝贵的饮食文化资源。
(二)、品尝佳肴为主,文化韵味不足
目前,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来深厚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往往只是看到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表面现象,而对质和意的美感并没有任何的了解,没有对一道菜有根本的了解。
(三)、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不强
“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不仅体现在进食中,而且表现在实物的制作过程中。品尝佳肴能令人身心舒适,制作这些食物更会让人联想到进食时的愉悦心情。
(四)、宣传不够
中国地域辽阔,菜系众多,很多中国人生活一辈子可能也都无法说出中国有名菜系的名称、特色和代表菜,更何况其他地方的特色佳肴。但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及推广还停留在风味小吃等传统项目上,忽视新产品的及时推出和更新。宣传推广的另一不足之处在于其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宣传,以点带面没有任何针对性。
五、中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旅游产业的开发者, 可以通过中国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满足旅游市场要求的前提下, 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 开发饮食文化产品, 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创新思维, 开拓饮食文化新品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饮食文化应像中华文化一样,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其他菜系的优点, 开发各种特色饮食, 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同时要注重菜品的时代性, 时刻以市场需求为开发方向。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各种亚健康症状也在时刻困扰着旅游者。这时就应该适时推出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美容养颜的饮食, 推出各种药膳系列来满足旅游者的健康需要。
(二)、发掘中国饮食资源的文化内涵
随着各种菜系和西式快餐纷纷抢占中国餐饮市场, 旅游餐饮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饮食文化资源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要注重对饮食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以饮食文化为载体, 弘扬中国文化, 使旅游者在吃中体验文化, 在旅游中弘扬文化, 而实现饮食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中国饮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调原则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因此中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要突出饮食生活给旅游者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旅馆1001班
郭兰海
学号:2010014501
受。例如孔府菜在菜式上、席面款式上要求十分严格。各种宴席的席面, 菜点丰富, 搭配讲究, 主菜、大件菜、配菜都有一定的程式。孔府宴饮, 自始至终, 无不贯穿着繁琐的礼节习俗, 甚至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礼节的束约。而且孔府饮宴分三六九等, 等级差别甚大。在规格上, 则以料高低和上菜的多少而定。孔府在历史上最高规格的“ 满汉全席” 要上菜169 道, 仅餐具就有4 04 件。其次是燕菜席、鱼翅席、海参席和“ 双四”(四白烤、四红烧)一品锅等, 依不同的季节变换时令佳肴。而饮宴的享用者, 依据其身份和地位来入室归座, 等级分明, 不得有丝毫的差错。这些都是对旅游者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三)重塑中国饮食文化资源品牌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 饮食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越来越小, 因此饮食资源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服务竞争走向了品牌竞争、形象竞争。为此, 中国饮食文化资源要想获得新的市场空间, 就要重塑中国饮食文化资源品牌形象。首先, 要将饮食文化与美食节、美食街的建设联系起来。美食节和美食街要突出特色和主题, 令人耳目一新。举办某一有号召力、吸引力的主题性美食节将会更快、更有力地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中国可以通过定期举办“ 中国国际美食节” , 来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要兴建一定规模的美食街, 使旅游者可以尽情领略当地的美食。美食街要突出特色, 就要注重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 例如可以让旅游者观看食物的制作全过程, 教旅游者如何制作特色食物, 甚至举办美食修学游等活动, 这些都会极大地吸引旅游者, 创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其次, 要注重对中国饮食文化资源的品牌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吸引旅游者的眼球, 就要注重对产品的品牌营销, 巩固和提高旅游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这就要求中国的餐饮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同时, 要细分产品市场。如针对保健美容旅游者、美食修学旅游者、糖尿病旅游者各种不同的旅游者开发不同的产品, 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同时要不断创新产品的营销渠道, 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同时, 要尝试网络营销、社区营销等营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发展余地。要不断提升中国饮食文化, 就要深人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 同时还要借鉴其他饮食文化资源的精华。要时刻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不仅满足旅游者的物质需求, 还要满足旅游者对中国饮食习俗、地域风情、文化风尚等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李江敏, 李志飞.《 文化旅游开发》.北京: 科学出版社, 姚伟钧, 方爱平, 《谢定源饮食风俗》.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杨宏烈.《饮食文化旅游杂谈》.资源开发与市场,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旅游市场特征以及开发策略
旅游市场特征以及开发策略
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企业应该认真研究这种新的趋势,加快旅游市场的开发,探索新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旅游业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之一也是关联度很高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优化产品经济结构创造劳动就业机会扶贫脱困、丰富人民生活、发展地方经济、培养新的财源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营销在今天的旅游企业里越来越被管理者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影响了我国旅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加。
关于旅游市场,很多学者已经主要从传统意义、经济学和营销学三个角度有许多不同的定义,但笔者认为采取反向阐释的方法,即从需要研究的方向和想要的结果出发,或许更能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旅游市场的内涵与本质。据此,旅游市场的含义至少应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需求(包括现实和潜在的需求)。旅游市场营销最终目的是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重点是潜在的需求,因为从消 费心理学和旅游消费行为特点来分析,现实的需求是一种已经作了分析、思考和选择的需求,市场营销已经很难对其产生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1)在做旅游市 场营销时,应当把“发现和刺激这种潜在需求并将其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行为”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2)旅游产品很难同时满足两种需求(现实和潜在),更不可 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必须集中精力于潜在消费市场某一特定的需求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应当针对不同潜在消费市场的不同需 求,制定相应营销方案。
2.场所(包括有形和无形场所)。旅游市场中的有形场所,主要包括订立契约(合同)场所,如旅行社门店、营业 部、游客服务中心等;实施具体消费行为的场所,如景区、酒店、旅游购物商场等。现实中,很多理论和许多具体营销工作,一直把加强完善有形场所当作非常重要 的一项内容,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因为旅游市场中的场所还包括无形场所,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当把如何围绕移动互联网,为旅游消费者创造一个更 加便捷的消费方式和场所,作为当前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重点内容。
3.关系(指所有的交换关系)。旅游市场中的关系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约定时间段和区域内使用关系的交换,而不是 产权关系的交换(除具体的旅游商品外),这是旅游市场和其他市场最本质的不同,也是旅游市场概念的核心。应当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点,进而在开发和设计旅游 产品时,把推动这种使用权关系交换的实现放在首位,在包装和宣传旅游产品时,着重突出其使用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简要地说,旅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场所实现的,一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当前的旅游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全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全球化的旅游需求和全球化的旅游供给。这向所有旅游市场营销者提出了两个方面的 要求:一是必须及时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规律和特点,做比较准确的研判;二是立足自身实际条件,着眼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和要求,设计、打造和宣传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
2.移动性。通常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供应地)有一定的距离。旅游消费一般伴随着旅游者的地理位移。这 是旅游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也为旅游市场营销设定了几个重要的前置性原则:(1)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是开发旅游市场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对浙江的乌 镇、横店等10个重点景区调研显示,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占影响景区客流量因素比重超过50%。因此,不是所有旅游资源都可以做成旅游产品,更不是所有目的 地和产品都能推向全国、国际市场。(2)在做市场营销时,要特别注重努力从散客和组团两个层面设计和打通从目标市场到旅游目的地的便捷通道。
3.波动性。笔者认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容易受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政治局势、环境气候等 因素的影响,是个相对敏感和脆弱的市场。另一方面,它有其内在坚定的小波浪形发展规律,平稳向上发展的趋势不会轻易改变。这里至少有三点启示:(1)应当 加强对大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及时发现其变化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提前研判,及时应对。(2)应当想方设法实现客源 市场在时间和阶段内的平衡,防止季节性的大起大落对整体旅游市场造面负面的影响。(3)应当保持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持续性,一个旅游消费市场的培育至少需要 3年才能基本成势,还要考虑各种外来因素的迟滞,因此,不要轻易改变策略,更不要轻易改换既定的目标市场。
4.竞争性。这点在当前体现得特别明显,主要为:(1)旅游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在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国有、民间和外商资本正在迅速涌入旅游业,带动了人才、智力、理念、模式、方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竞争。(2)旅游经营者 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到社会资源,只要是可能吸引游客的资源,都在被经营者争夺。(3)旅游业态种类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的竞争从主体到内容、方式在不断聚变。
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在旅游业的具体运用,从旅游业的特点出发,笔者更倾向于用格隆罗斯强调目的的市场营销 相关理论,来推导和定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是一个主体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旅游市场所做出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计划与谋略,对旅游产品的构思、定价、促销、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主体的经营目标。
对此,还可以从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理解:
1.它是一种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它承认和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力求通过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使游客满意,从而实现营销主体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2.它显示了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即组织和指导企业的整体活动,包括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更多的是 体现了旅游经济个性的功能,对营销资源的管理。在营销计划中,营销者必须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在营销策略中,企业或组织必须进行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价格制 定、分销渠道的选择、信息沟通和宣传销售等各项决策。
3.它表明了一个非常广的范围。主要是主客体广泛,主体包括所有旅游组织(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客体包括 对有形事物的营销和无形劳务的营销。当前旅游营销的内容一般包括商品、服务、事件、体验、使用权、信息、创意、人物、场所等方面。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当 下旅游市场营销活动,已经从一个流通领域扩大到产前、生产、流通和售后全领域,从单一的形象宣传和产品推销扩大到旅游企业的综合循环的各个领域。
4.它意味着一种交换。即旅游市场营销的职能发生了改变,当下的旅游市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市场营销者,其职责已经从宣传形象和推销产品的职能,转变为推动交换关系实现的职能。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交换并不是完全由货币或者实物的形式表现。
与其他领域市场营销相比,旅游市场营销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为:
1.服务性。除具体的旅游商品外,在产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提供旅游产品其实都是提供一种服务,游客不仅看重服务设施的质量,更看重旅游过程中整体的服务品质,看重这种服务带来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愉悦度。
2.参与性。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时间上空间上的重合,旅游市场营销事实上也是一个旅游者阶段性参与的动态过程。因此,如何始终保持与旅游者及时的互动,成为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时间性。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间性,旅游产品是一种不可贮存和转移的产品,同时,旅游产品的生产设 施、设备、劳动力能够以实物的形态存在,但它们只是一种生产能力而非旅游产品本身,如果不能在时间上准确把握、及时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意味着生产能力 的浪费和营销工作的失败。
4.全程性。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使得在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中,不可能像其他领域一样把产品直接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进行推销,而是必须把营销工作贯穿在开发设计、形象宣传、生产销售、服务保障一系环节中。
第四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五篇:淮安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淮安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摘要:淮安市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文章指出,淮安旅游应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旅游空间,科学制定品牌战略,理顺促销思路,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旅游资源评价
1.1旅游资源优势
淮安地处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早在 6600多年前,这里就 孕育了 闻名遐迩的“青莲岗文化”,商周时期是徐州文化的中心地域,鼎盛时期曾与运河沿岸的扬州、苏州、杭州并成为“四大都市”。京杭大运河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航道,历史上的运河两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全国五大淡水湖宅
一、素有“曰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钟灵毓秀,蔚为壮观;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笼,鸟语花香,环境怡人,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已成为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是江苏新兴的旅游城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的自然分布,全市初步形成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旅游景区,即以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和涟水县为中心的人文景区,以洪泽为中心的洪泽湖风景名胜区,以盱眙为中心的山水旅游景区和以金湖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景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淮安相继推出了“淮安名人故里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风光游”等旅游专线,并成功举办了“中国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2002年9月底在淮安市区举办首届“中国淮安·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为淮安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淮安市海外、国内游客规模均较小,其市场潜力增长尚有很大空间。在不久的将来,淮安将成为国家大通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 中的同(江)——三(亚)线及京沪(京福)线均通过淮安;国铁沿海大通道中的新长线也从淮安经过;国家水运主通道“三江两河”(长江、珠江、黑龙江、京杭运河、淮河)中“两河”,即江苏省“两纵三横”航道主通道中的一纵:京杭运河江苏段及苏申外港线和一横:淮河出海航道都在淮安交汇,届
时淮安旅游客源市场可扩展到全国许多大城市和地区。
地方政府重视.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齐上”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完成了《淮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高,旅游产业地位有了明显提升。
1.2旅游资源劣势
资源分布分散,旅游产品整合不够。淮安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市区到铁山寺需乘车两个多小时,还有很多著名景点都在县区。线路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聚集效应。
旅游定位不够明确,整体旅游形象不够鲜明。淮安旅游定位不够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零散的形象定位使淮安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景点规模小、内容单薄,部分景区离城区远,道路等级不高,可进入性差;水多山少,游客停留时间短;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偏少、知名度较低。
旅游业基础相对薄弱、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营销及其它投入少,饭店、旅行社规模小,档次低,实力弱,旅游商品品种、档次不够高。
2.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产业内部整合,淮安旅游业的食、宿、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要协调、联动发展,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一体化体系。二是产业外部整合,要利用旅游品牌效应,拓展节事会展等非旅游业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增加值。大力开发旅游与其他三产服务业结合时形成的科技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进一步延伸相关三产的产业链。重点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四名”,开发旅游项目。
二、整合旅游空间
淮安旅游业发展要形成“双核一轴,点轴带动;五区联动,组团发展”合理的空间布局:双核,即以淮安市区为全市一级旅游发展核心,以盱眙县为次级发展核心;一轴,即以双核之间的沿洪泽湖大湖风光百里古堤旅游带为重点发展轴,形成淮安旅游的空间骨架;两组团,一是以楚州区和主城区为中心,淮阴区、涟水县为外围的历史文化旅游组团;二是以盱眙为中心,洪泽县、金湖县为外围的南三县生态休闲旅游组团;五区,即淮安市区名人名城运河之都综合接待旅游区、盱眙山水名胜生态美食旅游区、洪泽悬湖渔乡百里古堤大湖风光旅游区、金湖鱼
米之乡休闲度假旅游区和涟水千年古酒乡生态休闲旅游区等五个旅游功能区。
三、科学制定品牌战略
近期淮安市区旅游应对外打响三大优势品牌,即:伟人故里、响运河之都、淮扬美食。围绕上述旅游优势品牌,有计划地开发、有步骤地推出,以形成发展中的兴奋点、新亮点。同时,对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和区位划分,比如将楚州古城旅游产品培育成具有鲜明运河文化和古城风貌意象的面向世界的旅游极品;通过梳理东西、南北大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城中月湖、勺湖和萧湖三湖胜景旧貌,构建城市旅游休闲游憩胜地。
四、理顺促销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淮安旅游促销思路应该是:搞活市内游,主攻长三角,接轨宁镇扬,做实市内游。长三角地区为中国居民最开放、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捷的区域,有两亿余人口,为国内首选客源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随着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淮安正在主动融入并将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地区居民来淮旅游已趋便捷。同时,扎实做好市内客源开发。随着淮安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小长假”的实施,给市内游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市场空间很大。
五、加大投入,突出支持旅游重点项目
一是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二是加强省级、国家级财政性资金的争取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寻求外资合作。四是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淮安旅游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
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设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与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有效结合,加强旅游城镇和景区旅游通道的快速化、景观化建设。加快旅游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淮安旅游集散中心,以旅游信息网络为平台,形成以咨询中心、集散中心、呼叫中心为主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旅游导引系统建设,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充实游览内容,增加参与性活动项目。加强中、高、低档饭店与娱乐场所的合理分布与市场分工,尽量照顾到各种旅游消费人群的需要。
七、加强旅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结合实际,与国内有实力的高校合作,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加强招才引智的力度,精心打造人才聚集平台,提高旅游从业自身素质与企业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八、以文化遗迹和名人故居为基础,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利用交通过境优势,发展过境旅游。
参考文献:《淮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