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

时间:2019-05-13 12:1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

第一篇: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

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

摘要:印度的土地问题是世界农业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重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柴明达尔制度则是印度土地问题的一个重要侧面。独立初期,柴明达尔占有的土地为全国耕地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研究柴明达尔制度对于研究印度土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侧重于柴明达尔制度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历史演变,目的在于探讨印度历史上土地制度发展的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印度柴明达尔土地制度演变

正文:“柴明达尔”(Zamindar)一词原是波斯文的复合字,Zamin指土地,dar指持有者,合起来意为“土地持有者”。这一词在印度历史上含义不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大约从十四世纪开始,“柴明达尔”这个词是用来指土著部落酋长或印度教王公的。到了莫卧儿王朝时期,柴明达尔的地位逐渐提高了,作用逐渐扩大了,“柴明达尔”这个词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除了继续用来指土著部落酋长或印度教王公外,从阿克巴时期开始,越来越多地用来指国家的田赋征收人。英国统治时期柴明达尔又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包税人变成了法律上有土地所有权的地主。直到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才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柴明达尔制。下面我将从“柴明达尔”的历史演变分析印度历史上地权制度的变迁。

一、土著部落酋长和印度教徒王公

在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印度存在着许多土著部落酋长和印度教

徒王公。一般来说,他们不是处在山区或森林地区就是处于边远地区或部落地区。莫卧儿帝国皇帝征服他们的领土以后,由于交通不便,不好直接统治,所以只要他们承认帝国的统治,答应每年纳贡,必要时提供军事支持,莫卧儿皇帝就允许他们自治。过去通常说的莫卧儿时期的柴明达尔,就是指这种相对独立的豪门。他们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区,印度斯坦山区和森林地区等。i他们只要履行上述义务,其内部事务便不受干涉。他们可以自己规定赋税额,直接向村社和农民征收赋税。由于当时的赋税基本上是合一的,所以这种赋税就具有地租的性质,而“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有土地所有权。但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他们实行自治是有条件的,而帝国有实权决定他们的继承人。ii这样,他们就不可能世代相承地继承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他们自己直接掌管的土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土地是由附属王公、税赋官员分管的,而实际占有和使用土地的则是村社及其农民。

二、田赋征收人

在莫卧儿时期(1526~1857),印度还有一种比相对独立自主的豪门更重要

iii的柴明达尔,这就是国家各式各样的田赋征收人。从印度莫卧儿王朝封建社会

结构的整个体系看,这种人人才是柴明达尔的主体,他们是英国殖民者侵入印度实行田赋改革后的柴明达尔的前身。

《英属印度土地制度》一书中,曾叙述东印度公司田赋改革前的情形:“在那时,几乎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分为柴明达尔,当时大部分地区,有大片荒地,然而也是柴明达尔的,至少被认为是如此。每一个柴明达尔有一证件,是由皇帝或他的代表发给的,记载了应缴纳田赋的多少,并说明柴明达尔的职责,田地边

iv界只用一连串的村庄或田赋区的名称表示出来。”这显然不是说只在帝国的边远

地区才有柴明达尔,而是说帝国境内普遍存在着柴明达尔。

但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帝似乎都不曾审慎地想出一个计划,创造一种官方的征收赋税人,赐以柴明达尔的头衔,并对它的权利和义务加以规定。不过,从穆斯林统治的最早时期起,凡对一些村庄或地区有某种性质或一定程度产权的人,都统称为柴明达尔。如果他从统治者那里获得证明文件,就被称为官方柴明达尔。哈比布在他的书中说,按当地的传说,总认为过去曾有一个种姓或氏族的人迁移到他们的地方,统治了原来居住在那里的人,后来又来了一个种姓或氏族的人把前者驱逐或征服了,以后又有第三个种姓或氏族的人来了,成了当地的征服者或统治者。到了这个时期,取得最后胜利的种姓氏族就成了这个村庄或地区的柴明达尔。这一传说说明柴明达尔是地方上的征服者。v我认为哈比布的这种解释是有道理的。从印度的古代社会和中古社会来看,国家的统一是短暂的,列国割据是长期的。在莫卧儿王朝以前的北印度,只有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笄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和七世纪上半期戒日王统治时的一度统一。戒日王死后即七世纪中到十二世纪末,又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期间,拉普特人在北印度建立了许多小王国,史称拉杰普特人统治时期。十二世纪后期,穆斯林大举进攻印度。穆斯林在北印度建立统治后,拉杰普特人势力衰落,多数成为地方上的统治者。他们彼此间的征战十分频繁。由于当时印度普遍存在着农村公社,所以他们成了穆斯林外来统治者和村社之间的封建剥削阶层。他们对一个或几个村庄,甚至一个地区的统治权,到了一定阶段后,便具体化为特殊的柴明达尔权利。

普通柴明达尔(田赋征收人)领地的建立同莫卧儿帝国的权力无关,只是同一个种姓或氏族以征战占领另一个种姓或氏族的所有地有关,但后来它同莫卧儿帝国的权力发生了直接的关系。普通的柴明达尔越来越指莫卧儿帝国的天赋征收人。一般来说,莫卧儿时期的普通柴明达尔大体上是由持有以下四种领地的人组成:

(一)被开垦的荒地转为柴明达尔领地;

(二)因功受奖而获得柴明达尔领地;

(三)承包田赋而获得柴明达尔领地;

(四)田赋官员的征税辖区变为柴明达尔领地。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替国家征收其领地的田赋,国家给他们一定的“津贴”。作为政府和农民之前的中间人,他们对领地有征收权,并由此而获得统治权。另外柴明达尔为实行对领地的管理和统治,还拥有政府允许的武装力量。田赋征收人所拥有的征地权力,包括对征地的经济收益权等,它们本身具有私有财产性质,可继承,转让,出卖。

柴明达尔除了对其领地获得固定收入外,还可以向其领地的农民征收杂税,作为一种临时的附加收入。杂税名目繁多,如人头税、结婚税、出生税、房税和其他杂税。杂税同田赋一样,大部分上交政府,小部分归己。vi当时租赋基本上是合一的,而国家又获得其大部分,所以国家对柴明达尔拥有最高所有权。

柴明达尔这个阶级在印度中世纪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莫卧儿王朝时期,这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和皇帝及贵族共同瓜分对农产品的支配权。尽管柴明达尔为要夺取更多的农产品不断同帝国政府进行斗争,但在经济剥削过程中他们和政府总是互相配合的。在政治上,莫卧儿政府和柴明达尔之间存在着厉害冲突。莫卧儿皇帝在行政上遇到的困难大多是由于柴明达尔的活动引起的。前者一心想把后者变成纯粹的收税人,而后者则一心想成为土地所有者,所以一有机会就想摆脱帝国的控制。当帝国发生危机或土著部落酋长和印度教王公叛乱时,柴明达尔往往也跟着起来反对帝国。奥朗则布死后,正是由于扎吉达尔和柴明达尔的分裂割据和叛乱活动,促使帝国走向灭亡。

柴明达尔具有固守本地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加上种姓的因素,彼此间不能形成一股统一的力量,这是莫卧儿帝国衰落后不能抵抗外国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致使英国殖民者轻而易举地闯进了印度。

三、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永久地主

印度柴明达尔在英国统治时期,由以前的包税人变成了法律上有土地所有权的地主,下面就来谈谈这个变化过程。

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标志着英国侵略印度的正式开始。普拉西战役之后,英国占领了孟加拉的24—乡区,开始在那里直接征收田赋。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莫卧儿皇帝那里取得了孟加拉全省的财政管理权,但他们对孟加拉的柴明达尔地权制度一无所知,根本分不清谁是土地所有者,应该由谁来缴纳田赋。1765年——1786年,他们基本上抛弃了当地的柴明达尔,实行短期的拍卖田赋承包制度。由于赋额过高,不管谁承包都要破产,英国东印度公司达不到预期的榨取田赋的目的,于是转而依靠原来的柴明达尔,从1786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酝酿以柴明达尔为对象的永久性土地整理,实行土地改革。

土地整理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确定谁是土地所有者,二是确定土地所有者应交的赋额。在孟加拉,以柴明达尔为对象的永久性土地整理,就是确认孟加拉的各类柴明达尔包税人为土地所有者。田赋一经固定,则永久不变。

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实行永久性的土地整理,不外乎这样两个目的:

一、从客观需要讲,英国殖民官员对孟加拉复杂的地权制度和田赋制度实在难以掌握,所以由开始的抛弃柴明达尔,转而依靠柴明达尔;

二、从政治上考虑,是为了培植柴明达尔作为英国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所以英国殖民政府在孟加拉实行的永久性土地整理,完全是为了“从土地上征税的政府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永久性土地整理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以包税人作为永久地主。他们是征税所在地的土地所有者,这样,便取消了公社和小封建主的土地世袭权。他们要向政府缴纳固定的付款,其比例定为农民付款总数的十一分之十,其余十一分之一归地主。由于永久地主不惜一切手段榨取农民的钱财,农民失去土地变为佃农,结果地主收入越来越大,而政府的收入则是固定的,永久的。

经过永久性土地整理的柴明达尔,只不过由以前的包税人变成了包税地主,他们仍带有莫卧儿时期柴明达尔的一些基本特征。当然两个时期的柴明达尔也有重要差别。首先是柴明达尔的中间人色彩比以前更加浓了。“在孟加拉实行永久性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大大发展了中间人转租制度。这也是通常说的帕特尼制度。这种制度在英国统治孟加拉以前就存在,但当时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中间层至多有八层,而现在往往有三十、四十层。”vii其次,柴明达尔制地区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莫卧儿时期,由于中间人转租制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柴明达尔之下基本上是村社及其农民两级。在英国统治时期,充分发展了中间人转租制度,致使柴明达尔地区形成了四个重要的阶层:包税地主、交租地主、永佃户、佃农。在这四个阶层中法律上有土地所有权的柴明达尔实际上并没有土地所有权。第三,柴明达尔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在莫卧儿时期,柴明达尔都是本地人,其职务都是世袭的。而在英国统治时期则不同,柴明达尔如不能按时交纳田赋,其财产随时有被拍卖的可能。这时手中有游资的城市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进入农村,买进柴明达尔地产成为新柴明达尔。第四,柴明达尔在政治上扩大了统治权。在莫卧儿时期,柴明达尔在居住地有所有地,居住村外有征收权,并由征收权产生统治权。而1793年以后,尽管从本质上看柴

明达尔仍是政府和农民间的包税人,但已由包税人成了包税地主,增加了自由地,法律上也承认了他们的土地所有权,所以他们比以前更能实行对农村的统治。第五,柴明达尔在经济上增加了提高赋税率的权力。莫卧儿时期柴明达尔是不能随意向农民增加赋税的,而在英国统治时期,柴明达尔上交政府的赋额永久不变,但向农民征收的田赋则可以自行改变。

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柴明达尔都从英国殖民者那里得到了好处,所以他们效忠英国,成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英国入侵印度,必须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viii英国殖民统治对于印度旧社会基础的破坏,主要就是摧毁古老印度社会的两大支柱,即农村公社制度和种姓制度。19世纪,英国商品大量涌进印度,冲垮了印度传统的手工业,破坏了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村公社。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移植和现代工业的发生、发展,则造成了种姓界限的逐渐模糊、消失。英国实行的土地改革对破坏印度社会的旧基础,起了不自觉的历史作用。

四、柴明达尔制度的废除以及土地改革

在英国统治结束,印度独立之后,柴明达尔地权制度又发生了变化。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一直由国大党当权。国大党成立之初,曾要求英国殖民当局推广在孟加拉实行的柴明达尔制度。这种要求代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随着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为了争取农民群众反对英国,国大党不得不修订自己的土地政策,表示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因此提出了废除柴明达尔地权制度、减轻租税、免除贫农债务、给佃农以永佃权的主张。但是国大党真正关心的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如何增加政府的收入,加速资本积累,加强对农村的统治。对此,柴明达尔地权制的存在是一个重要障碍,所以独立后,国大党在农村实行了废除柴明达尔制度,扶持新地主的政策。

1947年7月《国大党土改委员会报告》,说明了印度土改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废除柴明达尔等“中间人”地权制度。包括柴明达尔的包税地主制和扎吉达尔的偿赐地主制,ix目的是统一国家的田赋征收制度。第二,租税改革。它是废除“中间人”土改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调整地租,保障佃农的租佃权和允许佃农购买土地。但租佃制改革主要有利于上层佃农,对中下层佃农没有好处。第三,实行土地占有最高限额。在基本完成废除“中间人”制度和租佃制改革后,国大党把土地的重点转移到实行土地占有最高额上来,目的是想解决贫苦农民的土地问题,进行较合理的土地分配。

印度土改进行了四十年,其效果如下:

(一)经过土改,废除了包税制和免税制,全国实行莱特瓦尔制,即统一田

赋征收制度,一律由邦政府直接征收田赋,因此各邦财政收入迅速增

加,全国征得的田赋总额几乎增加一倍。

(二)经过土改,限制和削弱了封建统治,为印度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印度整个农村简化成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四个阶层。

地权的简化和土地私有权的最终确立,为发展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必

要条件。

(三)经过土改,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土地再分配,土地集中的程度有所下降。

总的趋势是由大所有地向小所有地转化。但土改并未解决农民渴望获

得土地的问题。农村中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和半封建剥削,仍然是

地主与农民斗争的一个中心内容,也是阻碍印度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障碍。

i 伊尔凡·哈比布:《莫卧儿印度的土地制度》,第187至189页。弗里肯伯格主编:《印度历史上的土地控制和社会结构》 iii《剑桥印度经济史》第一卷,第244页。

iv 伊尔凡·哈比布:《英属印度土地制度》

v 伊尔凡·哈比布:《莫卧儿印度的土地制度》,第160至161页。vi弗里肯伯格主编:《印度历史上的土地控制和社会结构》,第28页。vii 德赛:《印度经济史》,第40页。

vi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70页。

ix 陈翰笙:《印度的土地改革》,《新建设》1962年第7期。ii

第二篇:明达社区家长学校制度

明 达 社 区 家 长 学 校

第一章 总则

1、明达社区家长学校是在市、区妇联、新兴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以社区家长为主体的,旨在提高家长素质,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沟通社区联系。

2、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促进社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好事、办实事。

第二章 组织

(一)家长学校领导小组设校长1人,常务副校长1人,副校长2人,成员5人。根据情况设名誉校长2名。

(二)家长学校校长由社区书记担任,常务副校长由社区副主任担任,副校长由社区工作助理担任,成员是社区家庭教育成长顾问;名誉校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与党工委副书记担任。

(四)家长学校下设家教讲师团,团长1人由成长顾问专家担任,成员若干为有一定家教知识讲课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家长。

(五)家长学校下设信息组,组长1人由懂家教并有一定文字组织能力和计算机水平的社区干部担任,成员若干。

(六)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由校长主持的会议研究家长学校工作。

(七)家长学校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家长学校计划,及时反馈工作,开展总结评比,做好档案工作。

负责家长学校的经费来源,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固定的活动场所、宣传阵地。

2、、组织成立家教理论研究小组,开展专题总结,论文交流,促进我社区家教理论水平的提高。

第三章 工作原则和任务

(一)工作原则

家长学校章程

1、循序渐进原则

家长学校的教学根据家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采取适当反复的办法,不断深化。

2、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原则

家长学校的专家要注重调查研究,教学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了解掌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科学。

3、科学原则

家长学校的教学力求观点鲜明,讲清道理,注重把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4、经验交流原则

家长学校对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大力表扬,并请他(她)现身说法,对教子不当、不力的家长个别交换意见,进行引导教育。

(二)主要任务:

1、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让家长了解并把握国家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家长的教育法制意识。

2、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加强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

4、促进儿童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章 学习形式

1、每两月以社区为单位集体授课一次。

2、每季度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一次。

3、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家教咨询、座谈交流、专题研讨、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第五章 经费

1、除办事处每年拨一定数额的经费外,接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助,用于家长学校的正常活动。

2、经费主要用于家长学校的资料、图书费用,专家讲学费用以及家长学校的正常开支。

家长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1、为了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同步育人的格局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特成立“明达社区家长委员会”。

2、家长委员会是社区家长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其宗旨是配合社区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服务。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一)家长委员会的权利

1、听取社区家长学校的工作报告,了解学校工作计划,收费情况,有权对学校有关工作提出咨询,并随时提出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2、制定家长学校的办学纲要和办学计划,聘请家长学校教师并负责组织教学。

3、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评选和表彰好家长。

4、有权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或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

5、有对学校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的权利。

6、向学校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家长委员会的义务

1、有以各种可能的形式协调和帮助学校搞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义务。

2、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长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宣传学校教育工作的成果和向学校提出教育改革的信息,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义务。

3、有以各种方式呼吁社会各界在财力物力上支持学校,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义务。

4、有与妇联、社区、街道、关工委和青少年组织保持横向联系,以推动教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义务。

5、有以各种方式呼吁社会各界在政策上向学校倾斜的义务。

6、有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措施协助学校管理的义务。

7、定期对家长进行系列授课与咨询。第三章 组织机构

(一)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有广泛的代表性,选出3至5人(主任1名,其他为成员)组成班级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家长委员会设主任1 人,副主任2人(其中1名副主任兼秘书长),设常务委员1人,委员若干人,上述成员由学校邀请和家长自愿产生。

(三)家长委员的委员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以上条件:

1、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对教育子女有一定的经验;

3、有一定的议事谏言能力,具有大局观念,具备客观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够及时沟通与协调学校与家长的有关工作。

5、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员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

2、严格遵守法纪法规,做到不赌博,不吵架,文明礼貌,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3、尊师重教,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与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4、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体罚,不讽刺挖苦,不溺爱,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关系。

5、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无特殊原因不随便请假。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家长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提高。

6、关心学校,为家长学校建设献计献策,努力争做合格家长和优秀学员。

7、积极配合学校、社区加强对子女的教育,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情况,及时改进教育措施。

8、积极参与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会议、家长学校等活动,努力学习科学的家教知识,提高教养水平。

9、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采用主题教育、传统教育、参观、社会实践等活动,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重视对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子女遵守鞍山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教育孩子要正诚实守信,注重对孩子的赏识教育,自信教育,自立教育,培养孩子勇敢、开朗、有毅力、负责任、自尊自爱的品格。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同学间发生争执家长要严于律已,妥善处理。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让孩子看电视要有选择性,有限制。要教育孩子不进“三厅一室”和网吧,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员守则

一、乐于为教育下一代工作,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收集素材。认真备课,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有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

三、讲课力求生动,适合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努力提高讲课质量;

四、讲课时,提前一刻钟到达教室,作好课前准备。

五、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家长教子规定

1.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注意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永远爱孩子,做到三心:爱心、耐心、交心。

2.客观、全面分析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细心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并进行引导教育。

3.多鼓励孩子“我能行”,要养成与孩子平等对话的习惯,沟通情感,互相理解。

4.不纵容孩子,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在学习上,要求孩子当天的事情当天做。

5.不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在吃、穿、用方面要适量、适当。

6.家庭要和睦,父母教育意见要一致,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顾问与人生导师。

7.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主动与家长问候,接受父母的教育帮助,并做一定的家务劳动,分担父母的辛劳。

8.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讲座,配合学校搞好教育。

家长学校学习制度

一、各班级家长成员必须积极按时参加学校家长委员会组织的会议。

二、认真做好笔记,并能主动撰写心得体会。

三、积极参与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子女的方法,并能主动向各位家长介绍自己经验。

四、学习期间不允许吸烟,坚持有始有终,遵守纪律,不随便说话。

五、自觉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有特殊情况,不能到校或早退,要先向学校班主任请假。

六、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统计每次参加学习情况并记录家长委员会档案。

七、积极主动学习有关家教的文章,主动为学校献计献策。

八、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不讲话,不做影响课堂纪律的事。

九、做好孩子的表率,尊敬老师,保护环境卫生。

十、服从老师安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家长学校管理制度

一、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

1、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委员会,有社区领导、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适当分工。

2、家长委员会第年召开不少于两次,学习有关文件,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及科研课题。

3、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和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组织评选和表彰好家长。

二、家长学校教学管理:

1、为家长配备必要读物,充分利用社区刊物宣传作用。

2、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座谈交流)。

3、建立教学档案。

三、家长学校的考勤制度:

1、要求家长按时参加学习,并认真记录。不无故缺勤,请假者要及时补会。

2、每学年缺勤2次者不能结业。

四、家长学校考核制度:

1、每学年家长要结合听课笔记,写出学习体会,作为学年考核成绩。

2、体会合格者发结业证书。

五、家长学校表彰制度:

根据家长的出勤、体会及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评出优秀学员或好家长,给予表彰,向家长发贺卡。

好家长的评比条件

1、出勤(20分):家长学校安排的讲座、听课、活动都积极参加,不迟到、不早退,活动期间自觉执行有关纪律、制度(出满勤20分,缺一次扣2分)。

2、学习(30分):平时作业、笔记、测试和上交的各种材料20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视质量、上课听讲情况给分);学期测试10分按优、良、中、差等项分别记10、8分、6分、4分。

3、表现(30分):能积极配合协助学校,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开展工作,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科学育儿。工作积极,作风正派,为子女做榜样。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家庭和睦。

家长学校监督、检查、反馈制度

1、校长经常在家长学校领导小组会议上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校长经常听取各种反馈意见,经常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及时改进指导工作。

3、班主任做好每次讲座的本班考勤工作,及时做好缺勤家长的思想工作,保证人人来校听课,使每次听课率达到100%。

4、副校长向家长单位及时联系,反馈家长在校学习的情况。

明达社区“网络一线通”家长交流

家教知识制度

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明智的和有建树的教育者总是调动一切力量教育学生,教育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是重要的和极为有效的力量。为此,学校加强利用“网络一线通”与家长交流家教知识和信息。

1、每名家长顾问每周1次进网上答疑。

2、内容是家教知识咨询解答。

3、使用语言要精练、准确,通俗易懂。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

一、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

三、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五、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六、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七、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八、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十、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学校档案制度

一、学校坚持把家长学校档案工作纳入社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单独专项建档。

三、明确职责,各负其责搞好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家长学校成员负责学员心得体会、座谈记录、考试试卷、平时作业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家长学校应注意积累好各种有关的资料,如:有关文件、各种计划、总结、重大活动记载、家长学习情况档案,以及实物、照片等。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和《鞍山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按照“家庭教育进社区”要求,在社区中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力度,扩大家庭教育覆盖面,提高家庭质量和科学教子的水平,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总体目标和任务

社区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阵地,向广大社区内的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及营养知识、教育方法;指导家长为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的宗旨

通过对家长讲授有关儿童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落实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种教育的结合,形成共同施教,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教学评估制度

1、教职工要按时到班,保证上课时间,授课质量,为学员建立考核档案;

2、每课时要有规范、系统的教案,授课内容一定要慎重选择,符合授课对象的要求;

3、带头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

4、协调或帮助学校搞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5、了解家长对教学方面的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

6、每学期末要写出一份操作性强的家教方面调研报告。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考核、考评制度

1、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

2、尊敬老师,勤于思考,听课不吸烟,不喧哗;

3、根据出勤、学习成绩、教育孩子情况等内容进行考评;

4、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对象,采取分类分层次的考评办法。期末结合听课笔记,采取座谈和研讨、写学习体会、经验等方式作为本学习的考核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

明达社区家长学校表彰制度

1、学习态度端正,专心听课,认真记录;

2、坚持出全勤;

3、认真参加社区辅助性、公益性活动;

4、学到的家教知识有机地应用于教育孩子中,有良好的收效;

5、优秀学员占学员总数的20%。

第三篇:印度种姓制度

浅析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及其影响

当有人说起印度,你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泰姬陵,也有可能想到的是种姓制度。而人们一说起种姓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印度人们人性的压抑。的确,当我们看到印度贱民“屈辱的出生,屈辱的生活,又屈辱的死去”,当我们看到许多印度人从出生起就被限定在狭小的职业集团内而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当我们看到无数高种姓女子与低种姓男子的爱情被残酷镇压时,我们心中肯定会升腾起熊熊怒火。那么到底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它的历史影响以及现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以种族和职业为基础的一种独特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约公元前1500年,古代印度遭到了一群自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部落的入侵,他们把安家定居的地方称为雅利瓦尔塔(Aryavarta),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似乎对当地以前的文明不屑一顾,也知道自己的体态特征和他们所征服的土著大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也逐渐固定下来。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和当地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土著为“达萨”中人,即奴隶。出于这种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被他们鄙视的居民混合,逐渐发展起具有种族和阶级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四大种姓。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当地原住民,即达萨人。达萨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最初刹帝利种姓最为高贵,后来随着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婆罗门种姓才成为印度的第一种姓。当时的种姓制度还有其神圣的宗教渊源,《摩奴法典》中记载,在种姓制度产生之时,造物主梵天“为了诸界的繁荣,他从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样种姓制度就打上了神圣的烙印。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1.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是历史上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容易入侵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上,印度经常遭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在雅利安征服者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的一部甚至大部。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种姓之间具有隔离性。种姓之间有许多限制。比如,《摩奴法典》第十卷第51条:“旃陀罗和什弗巴格的住处必须在村落外。他们必须被当做离钵者,他们的财产必须是狗和驴。”高种姓不可从低种姓处接受食物,以免被“玷污”等等。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由于每一个种姓都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就形成了每个种姓自己独特的生活禁忌与风俗。这样每个种姓就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不能相通,逐渐导致了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民族凝聚力不强,就容易给外族以入侵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印度长期被奴役的现实。

2.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使整个社会具有超稳定性。种姓制度具有

严格的等级制,各种姓之间一般不得接触。每个种姓的职业也是固定的,贱民们注

定只可从事商业或者那些被认为不洁的行业,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他们不可与其他种姓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也就是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印度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事件,都未能撼动种姓制度。印度也曾发生许多次企图改造种姓制度的运动,但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要么消失了,要么它们自己也变成了特殊的种姓,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事实证明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一一消融,最后都纳入它自己的框架之中。

3.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法中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他所有部门法中都渗透着种姓制

度的气息。《摩奴法典》第一卷第102条宣布:“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由此可见,维护种姓特权是立法的首要目的。而从权利的设置看,古印度法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确立了各种姓之间权利的不平等,从而确立了一个等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种姓制度渗透到法律当中,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实影响

虽然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现代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当今种姓文化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遗产,在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对社会稳定起到双重性的作用,一方面,稳定的作用使得印度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印度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固化,印度本已十分巨大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会从根本上制约印度社会的总体性的发展和印度大国的建构。

1.积极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作为社会各利益阶层的“维稳”体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防止国家政策的严重脱轨、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化而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而保证转型期间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印度种姓制度在各种姓层次之间,尤其是在高等种姓与占印人口三分之一的贱民之间形成了一道天堑,客观上减少了高低种姓间的直接的社会冲突,相当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底层人民的社会政治越迁和经济利益扩大的欲望没有出现像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调机构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都市中,若论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印度人如此之高的幸福感的来源在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种姓文化,种姓文化倡导各个种姓安分守纪,不要妄想所谓的地位与财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印度人往往和自己的前代相比,稍许的物质进步就使其得到满足。这种惯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使得印度的各个种姓阶层都感到满意,对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满足使得其充满愉悦感。

2.消极影响: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

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种姓制度在造成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种姓制度下,各个种姓安于现状,在“种姓主义”的经济

思想的指导下,只强调种姓的内部经济合作,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从实现,使得印度经济的发展缺乏内部的动力。种姓制度导致贫富分化的必然存在,导致内部总体消费力的提高缓慢,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扩大化,从而影响印度的总体经济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外国法制史》,郭义贵、方立新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历程》沈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摩奴法典》(法)迭朗善 译,马香雪 转译,商务印书馆

《印度教种姓制度:3000年的枷锁与磐石》,中华论坛网

《印度种姓文化与印度大国建构 ——历史的赠礼抑或现实的挑战》,湘西教师交流论坛 百度百科

第四篇: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政法学院 法学10903 谭学娇 学号200907423 序号19

摘要:“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的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在其代表性法典《摩奴法典》中几乎所有的条文都是个各种姓权利和义务的直接规定。“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等级关系也没有像印度的等级制度所表现的如此森严、如此复杂、如此持久。关键词:种姓制度《摩奴法典》等级制度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种姓制度在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称为“瓦尔那”(Var-na)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它产生的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学界通说认为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产生的。古印度的土著居民是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陆续涌入印度河游一带,这些移民在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对当地土著居民的武力征服,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终于成为印度的主宰者。征服者自称为“雅利安”,意为高贵的人。为了强化其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按照肤色的不同,把居民划分为“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瓦尔那”是“颜色”、“品质”的意思,前者指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后者指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瓦尔那”在梵文中就是种姓的意思,可以说这就是种姓制度的最初形态。后来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从雅利安平民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个特权阶层,即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和次之的刹帝利,平民成为第三等级,被称为吠舍,从事农牧业、商业或手工业;“达萨瓦尔那”和一部分贫困的雅利安人沦为第四等级,被称为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姓之间不可避免的杂婚以及职业分工的细化,四个基本种姓又派生出数以千计的亚种姓。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地位更低的贱民种姓,贱民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他们住村外,穿死人的衣服,从事屠宰、抬死尸等低贱的职业,他们的影子投到高种姓身上都会被认为是对高种姓的玷污,因此贱民又被称为是“不可触者”。种姓制度构建起了古印度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不得同桌而食,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同街而居。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一)是种姓职业世袭化。法典为了巩固高级种姓的特权利益,竭力把各种姓的职业固定化,升立称这是梵天的意志。《摩奴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四大种姓的义务,婆罗门是“教授与学习吠陀,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施舍物)”;刹帝利是“保护人民,给予施舍物,祭祀,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是“牧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及高利贷,农业”;首陀罗是“无怨恨地为哪些(上述的)种姓服务’。根据各自义务的不同,四大种姓必须遵照神的旨意从事相应的职业,不得任意改变婆罗门垄断了宗教事务,刹帝利掌管世俗的国家权力,吠舍从事农、牧、工、商,而首陀罗的主要职业是服务性质的手工技艺,也有从事农、牧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各种姓的职业不可能不发生混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法典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高级种姓出身的人由干“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是绝对禁止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法典力图通过这一条款来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二)是种姓内婚制。法典为了保证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强调各种姓之间实行内婚制,即同姓通婚。《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但随着人口杂居的增长,特别是大城市的出现,混血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典为了保证高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不至因混血而混乱,遂制定了所谓“顺婚”与“逆婚”的原则。所谓“顺婚”,即较高种姓之男娶较低种姓之女为妻;所谓 “逆婚”,即较低种姓之男娶较高种姓之女为妻。“顺婚”是允许的,而“逆婚”则是被绝对禁止的。顺婚者按男系血统计算,其种姓仍能保持父系的血缘关系,故为印度宗教法律所容忍;而逆婚,高级种姓女子与低级种姓男子的结合,则完全破坏了父权世系的计算原则,故而是非法的,是要被置于死地的。《摩奴法典》规定: “向高级种姓之女求婚的低级种姓之男,应受体刑。”即使是顺婚,也经常遭到非难。《摩奴法典》再三申述: “婆罗门男子和属于其它三个低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刹帝利男子和他下面的两个种姓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吠舍和唯一低于自己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六者对于其他诸子而言,均被认为是低贱的。心只有同姓通婚,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另外,在通婚问题上,由于各种姓的地位不同,在子女的继承、嫁娶方式以及结婚仪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内婚制的原则,防止世袭的统治特权的丧失。

(三)是各种姓在宗教生活方面存在着种种界限和区分。这种界限在前三种姓的雅利安人和第四种姓的首陀罗之间最为严格。按《摩奴法典》规定: “只有由雅利安人之女所生的雅利安人之子,始有受一切净法的资格。”这样,首陀罗种姓根本无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雅利安人在诸种净法中最重要的是“人门式”,凡经“人门式”后便可称为“再生人”,意即在宗教上又诞生一次。首陀罗无权参加人门式,故被称为“非再生人”。不仅如此,首陀罗即使听一听或看一看婆罗门教的圣典吠陀也被禁止。例如在《乔达摩法经》中规定: “假若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他的耳中灌以熔化的锡和蜡”; “假若他诵读吠陀原文,须割去他的舌头”; “假若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由此可见,宗教的界限在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之间该是多么森严。在宗教生活上,不仅在再生人和非再生人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在再生人的三个种姓之间也有种种区分。例如雅利安人在举行“再生”礼后要佩戴“圣线”,法典规定婆罗门用棉线,刹帝利用麻线,吠舍用毛线。这种区分旨在维护等级的差别。

(四)是各种姓在法律面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再生人和非再生人之间最为严格,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从刑事方面看,法典对四种姓的责任处罚的规定明显地不平等。以侮辱罪为例,《摩奴法典》规定: “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须罚款五十(帕那),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五十的一半,而侮辱首陀罗则罚款为十二”。相反,“如果非再生人恶毒地辱骂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时,须以十指长烧热的铁钉插人他的口中”; “如果非再生人傲慢地教训婆罗门的义务时,须以滚开的油灌人他的口和耳中”。从民事方面来看,法典也作了不胜其繁的不平等规定。以债务为例,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只能是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抵押。这一规定,旨在维护高级种姓不至因债务而沦为低级种姓的奴隶。种姓制度的特征除了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总的说来,种姓制度中包含着民族、阶级、等级三重因素的压迫,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完整、最森严的一种等级制度,因而它的特征表现也就格外复杂。上古时期,四大种姓在婚葬嫁娶、来往作客、起居饮食、着装服饰等方面,都有极其严格而复杂的规定。延至中古时期,随着时代的演进,种姓制度的某些方面确实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则依然如故。印度封建时代,卡斯特制代替了瓦尔那制,瓦尔那制的上述特征继续保持了下来,并且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生活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卡斯特的产生是瓦尔那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三、种姓制度对古印度法的影响

作为社会的根本制度,种姓制度成为古印度法的指导思想,无论是《阿帕斯檀跋法经》、《乔达摩法经》,还是《摩奴法典》,都是以种姓制度为主脉,以明确的法条公开承认和维护种姓间的不平等,但在古代印度的法典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自编撰之日起,直至印度封建社会前期,一直被印度的统治者视为圣典。不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状况有多大的变化,《摩奴法典》都是各代执政者的立法依据。即便是公元1000年到1750年伊斯兰教侵占印度、伊斯兰法占据统治地位时期,统治者仍允许它在印度教徒中适用。所以用《摩奴法典》来说明印度法律的情况,是比较适合的。下文便以集印度法之大成的《摩奴法典》为代表来阐述种姓制度在法律中核心的地位。法典第一卷第二条开明宗义的指出法典是为规定各种姓间不同的权利义务而设,“尊者啊,请如实依次将关于一切原始种姓和杂种种姓的法律惠予宣示给我们”。随后又明确了四个原始种姓的不同来源,梵天为了繁衍人类,“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摩奴法典》第一卷31条)由于来源的部位不同,从而决定了各种种姓地位也不同,口为神最洁净的部位,因此由口所生出的婆罗门也最为高贵。刹帝利次之,吠舍与首陀罗由于出生的部位比较低级,因此也就理所应当的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要供前两个种姓役使,(第八卷418条),可见法典的开篇就已确立了各种姓间高低贵贱之分,并将其笼上了神的意志,给高低种姓之间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后面的各项具体制度中的种姓不平等奠定了基础。在所有权的规定上,古印度法中,私人财产所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盗窃犯被抓后会受到数额不等的罚金或断肢刑,甚至有可能被大象踩死(第八卷34条)。但是高低种姓间的所有权是有区别的,法典规定世间所有一切,可以说全为婆罗门所有,(第一卷100条)刹帝利和吠舍的财产也受法律保护,而首罗陀则无任何财产权,即使他有能力积蓄财产,其财产权也得不到

法律的保护,“婆罗门穷困时,可以完全问心无愧的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已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第八卷417条)因为首陀罗是奴隶,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婚姻家庭与继承中,法典允许高种姓的一夫多妻,婆罗门可依种姓顺序依次娶4个妻子,刹帝利可取三个,吠舍取两个,而最底层的首陀罗只能娶一个。种姓制在婚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规定前三个种姓初次结婚时,必须娶同种姓的女子,如果再娶时,要按种姓的自然顺序优先择配,高种姓的男子娶低种姓的女子,称为“顺婚”,只要不是正妻就是合法的,但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的女子是法律绝不容许的,因为这属于“逆婚”。尤其不能容忍首陀罗男子娶婆罗门女子,他们结合所生的后代被称为“旃陀罗”,属于不可触的贱民,(第十卷12、16条)即使是顺婚所生的子女,也被认为是低贱的,他们的种姓要下降,而且这些种姓间杂婚所生的后代只能从事被再生族所轻视的职业。(第十卷46条)可见在印度法中,各种姓间婚姻界线是非常严明的,原则上只能同种姓通婚,如果打破种姓的界限,即使不为法律所禁止也要堕入低种姓中。刑法制度上,种姓制度体现最鲜明的是同罪异罚。高种姓侵犯低种姓时,可减轻处罚,侵犯的种姓越低处罚越轻;而低种姓侵犯高种姓时,侵犯的种姓越高,处罚越重。以辱骂罪为例,同种姓间辱骂,仅处以罚金,高种姓辱骂低种姓也处以罚金。婆罗门辱骂刹帝利处五十钵那罚金,辱骂吠舍处二十五钵那,辱骂首陀罗处十二钵那。(第八卷268条)但如果首陀罗辱骂前三个种姓则要处以断舌刑。此外法典还规定了种种骇人听闻的酷刑,专门对付低种姓的吠舍与首陀罗。如火刑、分尸刑、还有上面提到的对首陀罗施加的热油刑,都令人毛骨悚然。而对婆罗门,即使再严重的罪行也不能处死,处死婆罗门是最大的罪恶,应让他带着全部财产平安的离开本国。(第八卷第380、381条)古印度的诉讼制度也是以种姓制度为基础,首先,一般案件采用种姓内作证。(第八卷第68条)“但如果有发生在内室或森林间的事件,或杀人事件时,目击事实人无论是谁,应在当事人间提供证据”(第八卷第69条)。也就是说只有特殊的案件才可以跨种姓作证,证言的证明力也因种姓的高低而不同,证人证言出现分歧时,采用多数人的证言。如果两下相当,倾向于道德高尚的人,如果道德都很高尚,则采用最为高贵的婆罗门证言。(第八卷73条)可见证言的证明力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证人的种姓高低为标准。对作伪证的处罚也不一样,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要被处以罚金,然后被流放,而婆罗门则只被流放。另外,后三个种姓的人在被流放时可能被处于肉刑,而婆罗门却可以安然无恙的出国。(第八卷123、124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摩奴法典》中各项立法都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种姓制度是贯穿于法典始终的一条红线。《摩奴法典》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印度奴隶制社会最重要、最完备的法典,法典从形成直至印度封建社会前期公元1000年至1700年间一直被统治者奉为圣典,它对种姓制度的维护更增加了种姓制度的权威,使种姓制度成为古印度人民永恒的规范,也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尚会鹏.种姓制度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何勤华.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摩奴法典(第九卷)[Z].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320.297,256,261,275-276,291,237,246.[4]梁俱吠陀仁[M].第10卷第10章.

第五篇:明达学校实验室安全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教学仪器借用制度

1、为了保证学校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仪器不得借给个人使用。

2、教师确因教学需要较长时间借用仪器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办好借用手续,限期归还,方能借出。贵重仪器和损耗物品不得外借。

3、危险药品严禁外借、挪用,以杜绝事故发生,如有丢失,应立即报告一级领导和有关部门。

4、学期结束时,借出仪器一律归还,借用仪器如有损坏或遗失,须照章赔偿。

5、如有违反规定者,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教学仪器管理制度

1、教学仪器是进行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由学校指派的主任分管这项工作。

2、教学仪器、药品有专柜存放,专人管理,仪器的存放按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顺序,科学存放。对贵重仪器必须重点保管,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及剧毒药品要严加管理、专柜存放,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并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3、实验室教学仪器要建立完善的帐册,设总帐,分类帐,做到帐帐相等,帐物相符,各种资料及说明书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4、教师上实验课所需仪器、药品必须提前填好实验记录册,用后及时归还。

明达学校实验室安全制度

一、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安全条例和主要设备的操作规程,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实验室主任对本实验室全体成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安全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二、各实验室设一名安全员,协助实验室主任抓本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及排除隐患等工作,并负责指导本实验室人员掌握消防器材的维护使用。

三、实验室主任、安全员必须对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学生、外协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必须遵守安全制度,确保人身及设备的安全。对违反规定者,实验室人员有权停止其实验。

四、使用空调、电热等设备必须遵守学校有关规定。

五、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危险物品(易爆、易燃、剧毒、强腐蚀)要妥善保管,剧毒物品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制定专门管理制度。

六、消防器材按规定放置,不得挪用。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失效器材,保证正常工作状态。

七、实验室及计算机房的钥匙必须妥善保管,对持有者要进行登记,不得私配和转借,人员调出时必须交回。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将钥匙借给学生。八、一旦发生火情,要及时组织人员扑救,并及时报警。遇到案情事故,要注意保持现场,并迅速报警。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明事故原因。

火警119、匪警

110、校安全科何贇***。

九、实验和上机者晚上10:30以前应离开实验室。除夜班保卫人员外,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在实验室过夜。节、假日需要加班者应写加班申请单,请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加班做实验,并必须有两人以上在场,以确保人身安全。

十、若工作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开箱检查、维修,要经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同意才能拆装,并要有两人在场。检修完毕或离开检修现场前,必须将拆开的仪器设备妥善安排。

十一、实验室值班人员离开实验室以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关好水、断电、锁门。

5、教学仪器借用、领取和归还,均应办理登记手续。仪器设备丢失,损坏和报废,都要按规定处理。

6、对于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成绩显著的人员给予表扬、奖励。对于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人要予以追究。

三、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模范地执行实验室规章制度。

2、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原理、构造,使用与维修技术,保持仪器完好率,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3、加强对实验仪器、资料的保管,要做好防潮、防尘、防霉、防火、防曝、防漏电等工作。每件物品都要有编号,及时入帐,做到帐物相符。

4、每学期清点仪器一次。编制仪器设备添置计划,采购,领取仪器设备。做好仪器帐册,标签登记。

5、按照实验记录册所需器材做好准备,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实验和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实验结束后清点,保养仪器,及时上架入柜。

6、总结经验,创造条件自制、改进教具,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7、注意安全、严守操作规程,谨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8、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仪器设备、节约水电药品的教育。

四、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2、学生实验必须提前一周填写《实验登记表》通知实验室工作人员,课

堂演示实验必须提前三天通知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员按任课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准备完毕应通知任课教师在课前查看。

3、实验前,应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

5、实验时所产生的废物,废液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6、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7、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8、学生实验中损坏的仪器、设备等应及时办理登记手续,由实验员视实际情况作出处理。

9、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实验室危险品、毒品管理条例

1、学校实验室因需要购进的危险品、毒品包括易燃易爆及对人体有严重伤害的物品,须由专人专柜保管,并将购置日期和数量登记在案,以备检查。

2、危险品、毒品管理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按市公安局关于危险品的管理规定执行。

3、实验室所存危险品、毒品只供教学使用,一切无关人员禁止取用,且每次取用危险品、毒品都必须把取用人、用途、数量、日期记录在案,即取即用,慎防散失。

4、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危险品、毒品库(柜)是否完好,切实做好防火、防盗工作,确保安全。万一出现事故,应及时报告学校责任人并尽快做出处理。

功能室及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室规则

1、树立严肃的科学态度,养成文明习惯,室内必须保持安静、整洁和良好的工作和教学秩序。

2、服从实验指导教师的指导,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器材、步骤和操作规程。

4、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编定小组入座,不得喧哗、打闹,未经老师许可,不得乱动仪器设备。

5、实验时必须严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现象,详细记录结果,课后按时做好实验报告。

6、爱护实验器材,违反操作规程损坏仪器或丢失仪器,应填写报损单,除照价赔偿外,还通知班主任。

7、实验结束时,要切断水源、电源、火源,清洗整理仪器,经老师或实验管理员检查后,填写实验使用登记本方可离室。

8、实验室内一切物品未经老师许可不得带出实验室。

9、如发生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教师,冷静地予以处理。

10、以上各条必须严格遵守。

下载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印度柴明达尔制度的演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

    印度种姓制度漫谈范文

    印度种姓制度漫谈 □ 胡波(东莞石龙中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 印度种姓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等级制度。它的形成经历了两个不......

    印度种族制度[五篇范文]

    印度种族制度 2009年04月10日 星期五 22:14 印度历史我只是粗浅有一点阅读,零碎不成系统。在版聊里与番茄聊到印度,第一个跳进脑袋里的词是印度教,第二个就是种姓。在我看来,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 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

    直销制度演变史

    1楼 直销奖金制度的演变 直销最本质的东西,最具有诱惑力的东西,就是奖金的分配制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直销公司都自诩它的奖金分配制度是最完善、最先进、最合理、最公平的。 奖......

    滨海县明达中学饮用水消毒制度

    滨海县明达中学饮用水消毒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饮用水卫生,保障学生的饮水安全,依据《食品卫生法》、《生活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印度种姓制度的评述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的评述物电与电子科学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1105班2011112030555胡光辉 摘要:种姓制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