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涵义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涵义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是指全市开展环境教育的中小学学校数占全市中小学学校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要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85%。
第二篇:中小学环境教育调查报告
中小学环境教育调查报告
【摘要】: 本文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介绍了目前舟山市部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并阐述了现阶段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现阶段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方向,方法,途径提出了建议.【关键词】:环境,环境教育,途径,方法.前言: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为了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事实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和环境科学方面的知识.环境教育的兴起起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的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民众的消费水平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者中市场经济机制的刺激下不断提升.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远离自然造成的异化使人类忘乎所以地认为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有了科学,技术,似乎自然就会驯服地为人类提供一切享受.[1]
但是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营过程中,资本在不顾一切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一方面创造了“消费文化”这一当代时尚,另一方面所制造出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的环境问题及公害事件促使发达国家的民众开始觉醒并认识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将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和环境的关系.生活消费的多样化也促使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关注人类的生存的呼声在西方越来越高,发出这种呼声的人群也越来越庞大.人类“对环境的觉醒”是石油工业污染触发的,但随着认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内涵都在迅速加深.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重建教育”,指出“教育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民对应环境和发展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赋予公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环境及道德方面的意识’,‘价值观与态度’和‘技术与行动’,以有效的参与意识决策”.建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2]环境教育不仅局限于传授一些有关环境的知识,更强调的是态度,价值观和行动;环境教育已经提高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环境教育发展于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就环境教育的内容而言,那一阶段环境教育的重点在于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一点与当时中国盛行得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教育主流文化及教育现状是一致的.而且,在当时,可以说环境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知识对象不同罢了,环境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中进行的,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则是在非正规教育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环境教育方法上看,当时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多是讲授,灌输,正规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讲座,相关科目的课堂渗透,选修课,课外活动中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
现;非正规教育也是通过讲座中的讲授和灌输,媒体中的讲授和灌输等渠道实现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教育的冲击是非常大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现在,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征:(1)民众对于环境的关注空前高涨,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非政府的明间环保组织和环保社团.(2)少数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改变.其中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学生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监督工作,其环境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对人和人的关系的讨论,教育和分析,环境教育这个术语已经变得不足以描述这些小学所进行的这种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个词汇开始在某些小学取代环境教育的称呼了.(3)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开始成为媒体的工艺广告中的重要主题之一.[1,2]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有关环境教育的达标要求对小学,中学不同层面的学生作了大量的问卷调查.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3]:1.环境意识(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有所认识);2.态度(促使个人和社会群体认识环境的社会价值,关心环境状况,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3.知识(促使并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整个环境,有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在环境中生存的重大责任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4.参与(帮助个人和社会群体对环境问题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迫切感,以便保证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二.调查内容:
环境教育展现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教育思潮的影响.这种新的文化思潮就是可持续发展.[1]
在这次设计问卷内容[4,5,6,7,8,9,10,11]时,我们参考了一些发达国家对环境教育的理解.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高,民众的经济收益大多不是通过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更多地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发生经济关系后获得,因而对环境的理解比发展中国家要广泛.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中认为“环境”应涵盖三个方面[1.3]: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3.人的精神环境.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教育还大部分认为就是指自然环境,最多扩充到社会环境,鲜有提及人的精神环境.因此,在这次问卷内容上,我们尝试把社会环境知识及人的精神环境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三部分的比例依次为:自然环境占26%,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6%,(中学生).自然环境占24%,社会环境占48%,人的精神环境占28%,(小学生).三.调查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二,初三,高一学生.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交的办法,并事先向学生说明该问卷与成绩评定不挂钩,要求学生如实填写且互不讨论.在调查对象明确调查意义及如何操作后,攻击发放问卷669份,回收649份,其中作废16份,实际有效649份.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从表1–1,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对自然环境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比较好,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广度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例如第3题的作答明显表现出初中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面较窄,学习较局限于课本,对距离我们生活较近的自然环境知识却显得比较陌生.再例如2,5题,学生只是初步了解但不十分清楚.从小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掌握程度较好.因为依据小学生学习特点,他们的知识系统能力还没
有形成,所以完全正确率不是很高,但是从错误率来看,小学生的自然环境知识掌握得不错.2.对于社会环境知识的考察从表2–1,2–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要优于小学生的.这部分的知识多与生活相关,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环境问题,中学生多表现出了较多的关注程度.但对于塑料不可以再利用,卖血造成的污染,光污染也是城市主要污染等,同样表现出了这部分知识的匮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环境意识还是较好的.3.关于人的精神环境这部分知识,我们主要是从环境态度和参与程度两方面来考察的[3].下面依次来说,(1)态度:中小学生均表现出了较好的环境态度,具有积极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动机.(2)参与程度: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不强,学生已经认识到某个行为会对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但很难所有同学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说明学生的环境参与还需要我们环境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当然这也更缺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道德和法制社会.五.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从环境教育的特征来看,它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所以,环境教育首先是对现行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一种不适宜的教学方式会明显地限制教学目标的达成[1.3].因此,一位成功的环境教育教师应当转变教育风格做到:教师不应当把学生仅仅当作是一个低己一等且待接纳的容器,而是将学生当作与教师具有平等地位,彼此需要交流,学习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作用不应当再只是充当一个灌输知识的机器,或提供知识源泉的水库,而是应当成为引起学生学习需求的一个动力引擎.此外,在学生的这种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地进行必要的引导,
第三篇: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
摘 要:青少年学生是人类的未来与希望,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新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环境教育;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环境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1)01-0011-02
一、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的号角宣示了人类向现代化的迈进,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应该看到,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日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除了生活的完全机械化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使人类社会自身尽可能像一台高效机器那样运转的倾向。①生产程序中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位工人都足工业机器中的一个可更换的元件。②人成为了经济动物,人际关系淡漠,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种种不安全与不确定,正如伯杰所说?quot;现代性是 1 以无家可归为标志的。“③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做为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同时,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的环境教育。
二、对环境及环境教育的界定
提到环境,人们通常将其等同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很少联系到人文社会环境。《汉语大词典》对环境的释义为:”环境:(1)周围的地方。(2)环绕所管辖的地区。(3)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④《社会学大辞典》的解释为:”环境是从物质上、精神文化上或制度上影响人们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适应的周围的境况。人们周围的境况有两种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⑤《社会学百科辞典》中的解释为:”通常讲的环境,多指以人为物质主体,围绕在人周围并与人产生相互影响的客观外界事物。环境包括多个侧面,如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等。“⑥从以上对环境的界定可知。环境大体上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大类。
何为环境教育?1977年10月在第比利斯召开的”第比利斯环境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中对环境教育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2 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作好准备。“⑦
三、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于1982年的声明中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学校应努力通过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⑧具体说来,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环境知识。
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知识,诸如宇宙的生成、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人类进化、人与生物圈、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环保责任感。通过环保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动机。
3(三)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的良好态度,养成新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发展观。
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这种个人主义不仅把自然作为人类的对立物,认为自然界是毫无知觉的,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主宰,而且强调个人独立于他人,独立于社会,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⑨,于是形成了一种为了自我实现而不择手段的生存和发展观。
因此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在现在和将来对资源、对当地社区,对全球以及对整个环境所造成的影响[10],从而自觉树立与环境、社会和谐共存的生存和发展观。
四、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内容(一)生态知识。
讲授生态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如生态系统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规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等。
(二)人类学、人口学知识。
介绍人类的进化、繁衍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环境社会学知识。
介绍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习俗和道德习惯的影响以及环境与社会管理、人口控制、生态平衡的关系。(四)生存观、发展观教育。
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五)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教学与管理密切相关,旨在改善学校的微观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中小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一)开设环境教育课。
在中小学应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而且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录像观摩和图片展示等手段,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除单独开课外,环境教育还应贯穿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结合各具体学科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二)主题班会。通过举行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拓宽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意识和态度。(三)环保专题讲座及演讲比赛。
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关环保专家作专题报告或讲座,同时可举行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四)团队、夏令营活动。
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进行环保义务宣传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五)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营造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
六、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原则(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牛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三)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教育,即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白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环境教育。
(四)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注释
①②③⑨(美)大卫·雷·格里芬编,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8、13、5页。
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辞典》(4)[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640页。
⑤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412页。
⑥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697页。
⑦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01页。⑧转引自(德)Hans·GuenterWagner,《职教应强化环境保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10]王存志:《在中小学进行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9期。〔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1〕
第四篇: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梨园小学王诗秀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 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笔者曾对16所中学,47所小学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现状之一: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 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中小学师生的警觉。被调查的194 名师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 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调查的16所中学中,只有1 所在教学计划中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47所小 学也只有3所各搞过一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 明显滞后的。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 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被调查的86名教师中,有38名根本没听说过上述词语。几乎所有的教师 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调查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几种 熟悉的环境污染名称,结果被调查的108个学生只有4个答得较好。
现状之三: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笔者调查的63所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各搞过1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的3所小学的主讲人也都是请的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
现状之四: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调查的63所中小学每年真正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日常大 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几乎没有开展过其它环境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环境教育意识,无教学计划,无教学 师资,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带、科幻片等教学资料,无教学效果。这种状况 不仅不能适应《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所提出的要求,也远远不能适应为21世纪培养出合格 “四有”新人的要求。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轻视、忽视环境教育的主观因素,也存在着中小学 师资差、资料缺、没有形成环境教育的大气候等客观因素。
二、对策探讨
针对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我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应亟待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增强环境教育的意识。今后,中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播媒体,自觉地认认 真真地学习环保知识,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对环境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克服两种错误思想,增强 两种认识。
一要克服环境教育是“份外事”的可有可无思想,增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要坚决克服环境教育不 考试,不计入教学实绩,是“份外事”,搞不搞无所谓,搞了反而影响文化成绩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教 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护环境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要充分认识到 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的奠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要克服环境教育“不着急,慢慢来”的思想,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目前,不少中小学校抓环境教育 的主动性不够,他们总以为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总以为待环境真的恶化了再抓也不迟。人口教育失败的教 训向我们证明,如果我们现在还不立即抓好中小学环
境教育,还不立即着眼于提高中小学生环保意识,那么就 很难实现在21世纪初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很有可能要重蹈不计划生育的复辙,重咽延误教育时机的苦 果,到那时即使政府制订再多再具体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恐怕也难以根治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因此,中小学从现在起就必须把环境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一项奠基工程抓紧抓实。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素质。要培养有21世纪环境意识,从小就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一代 新人,教师“以其昏昏”,是肯定不能让学生“昭昭”的。因此,在提高教师环保认识的同时,各中小学校要 把培养专兼职环保师资,作为近阶段的主要任务来抓。培训时应做到四个明确:
一要明确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能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树立环 境与发展一致的认识,为言传身教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二要明确培训对象。笔者以为中小学教师都应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小学执教《自然》、《社会》、《语文 》课,在中学执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的教师应首先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训。
三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1974年以来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还应 包括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 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最主要的是要培训教师课堂渗透环境知识的能力。
四要明确培训的渠道。提高教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是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寒暑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 计划地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环境教育知识培训,对合格者要发结业证。应坚持培训效果与实绩考核挂钩,与个人晋级、评优、职称评定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3.课堂渗透,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知识。1990年,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应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小 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充分 说明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渗透,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笔者以为要搞 好课堂渗透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渗透重点。在《自然》教材中要讲授空气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 利用等。在《社会》教材中要重点讲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及环境保护的常识。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有: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大气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水资源和水质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 保护,各种能源和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与健康等等。此外,语文等学科也应注 重渗透环境教育知识。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蛇与庄稼》、《可爱的草塘》、《灰尘的旅行》等课文 都能有机渗透生态平衡、食物链等一系列环保知识。我们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3.2 Final//EN”>
第五篇:我是党员涵义党课教育
我是党员涵义党课教育
春节期间,好新闻依然不少。上海市的董家渡街道传出的一条新闻是:党员居民许聪玉把厨卫改建后多出来的一些面积,让给隔壁一对经济困难的老夫妇,还主动为这对老夫妇募捐了一笔装修费。面对拆除违章建筑的要求,党员何彦廷家没等工作人员上门,就主动请来施工队,拆掉了原先的违章建筑,没有提任何补偿要求。党员徐玉雯刚花了两万多元将厨房和卫生间向外扩充并装修一新,就碰上了综合改造,她二话没说,一个字:“拆!”居民们说:“党员带头拆违,我们大家心里服气!”
这些事情,看上去都是邻里关系的小事,但是,对于居住条件并不宽裕的那些居民来说,却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在某些居民楼里,居民为一点共用部位而发生争吵,也是居委会干部调解纠纷的常见事情。从这个意义上看,董家渡街道的几位党员居民“让利于人”的做法,很值得赞扬。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许聪玉说:“我是党员,吃点亏是应该的。”一句话说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做一个共产党员,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时要心甘情愿吃亏。许聪玉是一位入党五十多年的老党员,是居委会的一位楼组长。在她看来,既然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在利益面前讲风格。自己吃了一点亏,别人却受了益,她心里觉得非常愉快。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
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吃亏”论已过时了,也少有人照此办理。因而许聪玉等人的言行,成为一时的新闻,上了报纸的头条。现在,在一些党员身上,党员意识淡化了。有的人争名于朝,夺利于市,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人好处抢在前头,得实惠一马当先,发奖金时悄悄拿得最多,遇苦差事则缩在后头。有的人在单位里还像个党员的样子,回到家里遇到小家利益与大家利益相冲突时,则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甚至于寸利必争,锱铢必较。对比之下,许聪玉等人的行动,令人敬佩。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抽象概念、空洞说教,而应贯穿在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不仅通过日常工作体现出来,也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显现出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对党员的具体要求会有区别,但有一点应当是共同的:那就是共产党员应成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模范。应当特别提醒广大党员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也要注重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旦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不应斤斤计较小我的利益,而应服从全局的利益,把群众利益摆在前面。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许聪玉等人的行动有普遍意义,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他们那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处理每件小事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要忘记“我是党员”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