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重点)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的制约满足人类需求的力量。
(二)劳动稀缺的属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绝对的稀缺
劳动资源的稀缺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的绝对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消费的支付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产力是有限的,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可知:
1.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结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里的利润可以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利润最大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则越小越好,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非货币收益方面
三、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的服务的生产声望职业岗位上。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二)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府经济学在国内大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春秋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斯蒂格里兹(Joseph E.Stiglitz)的《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s》(《公共部门经济学》1986),当时书名译为“政府经济学”。该书以美国的政府、政治及经济过程为对象,主要分析公共部门的行为,其中以政府支出和税收为主。书中的分析单位以联邦政府为主,也谈到州政府。作者的出发点是混合经济下的政府作用,分析的依据是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共物品理论。
斯蒂格里兹把公共部门经济学当做一种经济学,从“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和如何决策”这些经济学通常要回答的问题来定义研究对象,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侧重于研究在公共部门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关于政府的作用,公共部门内部选择范围的限度,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诸决策的影响程度等的一门学问”。具体而言,即研究社会资源中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物品;什么时候政府应该对这些公共物品的生产负有直接的责任,什么时候政府从私人企业中挑选这些公共物品;什么公共物品应该生产,谁从公共物品中受益;“有一个领域是政府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其他分支所特别关心的,即集体选择的确定过程”。在给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政府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活动上,包括三个方面:
搞清政府参与哪些活动和这些活动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尽可能地理解与预测政府这些活动的全部结果;
评价各种政策。
斯蒂格里兹认为,公共部门经济学中既有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又有规范经济学的内容,这其实已经不是典型的经济学了。
从公共部门的角度谈政府经济学的还有“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早在1980年,斯蒂格里兹就与安东尼·E.阿特金森合著出版了《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的中译本——《公共经济学》。他们对“公共经济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没有作严格的区分,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但在这里斯蒂格里兹和阿特金森特别指出了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认为公共经济学发端于财政学,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是公共部门的主体,所以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公共经济学对财政学有所扩展,“更注重财政收支对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更注重严格的数理经济分析”。“公共经济学还研究公共经济部门本身存在的合理性问题,即回答为什么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其活动的领域„„还涉及公共部门产品的定价问题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问题”。1 以政治学的眼光,《公共经济学》一书中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没有进行区分,这是该书的一个疏漏。
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彼·M.杰克逊发表了《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表明公共经济学已经从美国走向世界,得到西方学界的普遍认同。作者也强1 蔡江南等:见安东尼·E.阿特金森等著:《公共经济学》(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蔡江南等译,“译者的话”,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94。
调该学科与财政学的区别。“‘公共部门经济学’这个概念取代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的‘财政学’只是近年的事,传统的财政学主要侧重财政方程式中的税收方面,忽略了公共支出的公共选择。”2除了这一点之外,杰克逊还指出:“与财政学相比,公共部门经济学近来发展的一个特征是经济学家们现在更加注重共用品(公共政策)的需求和供给。” 3 2000年以来,国内引进了许多西方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中名为《公共经济学》有几种,它们沿用了大体相近的体例,只是其中有的更偏重数量分析。彼·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Current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郭 彼·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3页。庆旺等译,2页,第1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3
第三篇: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秘书学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特点任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新科学。
2、秘书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
秘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其一:秘书学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其二:秘书部门是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三,秘书工作的核心是辅助管理,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
3、秘书学的实践性强,是由它所具有的应用科学性质决定的。
4、秘书学的研究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秘书学是应用科学,决定了它较之与其它学科
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从大量的秘书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理论,二是理论要以指导实践为依归,坚决摒弃热衷于搞名词搬家、术语爆炸的作风。
2、运用比较的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3、注重对其他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研究,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4、高校教师与秘书工作者合作
5、秘书的定义: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
供服务的人员。
6、从不同的角度,秘书可分为哪些类别?
一、从服务对象和经济来源划分,可分为公务秘
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二、从所属部门划分,可分为党务、行政、军事、司法、经济和文化秘书等。
三、从具体的工作划分,分为文字秘书、机要秘书、通信秘书、信访秘书、事务秘书、外文秘书、生活秘书。
7、秘书的层次如何划分?一:秘书人员所在的机关、单位,其级别有高有低,可分为中央、省市和基层三个层次,因而相应地有三个层次的秘书:高级、中级、初级。二:高级秘书指秘书长,中级秘书一般指文字秘书,初级秘书指从事一般日常工作的秘书。
8、秘书的职业道德:
1、热爱工作、甘于平凡
2、自尊自重、克己奉公
3、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4、严守机密、提高警觉
9、秘书的能力:
1、办事能力
2、交际能力
3、表达能力
4、操作能力
5、速记能力
第四篇: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推荐]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
学院班级:人文学院档案091 姓名:郭岩 学号:5000409009 摘要:认识是实践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只有理性认识上清楚了,实际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从事档案工作也不例外,应从对档案的理性认识开始。而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元问题, 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档案学对自身研究对象的研究, 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认清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档案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探究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并重点阐述档案学研究是全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即档案学理论的研究, 就是为了指导档案工作实践。
关键词:档案学 对象 实践 理论
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作为历史记录之一的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档案事业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档案工作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因此,一个社会是否重视档案的保存与积累,是否重视对档案的利用,是否重视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建设,是衡量这个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尺。
对于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自古以来就百家争鸣。
一、对档案学研究对象的传统认识
随着我国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 我国档案学界对自身研究对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自上世纪30 年代我国档案学产生之后, 一直把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吴宝康先生指出:“档案和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科学。”【1】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这种把档案学本身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的认识显示出其局限性。学者们对此进行反思, 1994年,陈永生教授在《档案学论衡》中,指出档案学本身也属于档案学研究的对象,“把档案学自身排除在档案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是长期以来中外档案学界在档案学研究对象表述上的共同缺陷”。【2】他进而借鉴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对其研究对象的表述方法提出:“在概括和表述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时„„,只要保留终极的档案现象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足够了”,所以,“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换句话说,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陈永生教授这一说法,显然较此前的提法是一大进步,并为人们所认同。2001年,冯惠玲、张辑哲两位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也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4】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把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档案现象,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它摆脱了传统对研究对象的表面认识, 把与学科相应的社会职业或工作的最终现象作为学 1
科的研究对象, 这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学科, 使本属于档案学研究对象范围而又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或排斥的档案学本身, 再次回到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怀抱”。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把档案学研究对象归结为“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 这一种定义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个定义是在我国传统的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开的基础上, 抽象概括形成的, 符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指导档案工作的开展。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实践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文档一体化开展和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 这种把文件现象和档案现象截然分开, 把文件现象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的认识, 显示出其局限性。实践工作要求把许多文件现象纳入档案学研究的范围(或已经不自觉地纳入了研究范围), 需要更多地关注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 尤其是电子文件的出现, 模糊了档案与文件的界限, 对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形成很大的冲击。理论的困惑直接影响着档案实际工作的开展, 为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三、档案学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档案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档案学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的解释档案和档案工作, 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回答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的说明。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工作实践是档案学理论产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人们在长期从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对档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升华自已的认识, 由此便产生了档案学理论, 随着实践的推进, 档案学理论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可见没有档案工作实践就没有档案学理论。
(二)、档案工作实践是推动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认识不仅在实践中产生, 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
首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档案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 档案管理分散、混乱, 整理方法不科学、不统一,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随意销毁档案的现象极为严重。为了尽快建立规范有序的档案工作, 在这时就提出了建立档案室的理论。所以说档案工作实践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 进入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 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随着办公室领域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给各级机关档案工作带来了许多变化。各机关档案室以往仅仅管理文书档案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必须把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统一由机关档案室综合管理, 明确提出了“ 机关档案应该实行综合管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便出现了建立综合档案室的理论。
再次, 到了90年代, 档案管理定级升级工作方式的实施, 国家机关档案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展开, 成为机关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的强化机制。各级各行各业适合本单位工作要求的目标管理考评和达标升级活动更加活跃, 这一活动的开展, 有力地推动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档案的分类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就教学档案来说, 本来归科技档案类, 没有设专门的教学类, 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的需要, 增设了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理论也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 档案工作实践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产生和发
展, 这是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本身变化而发展的, 并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必要再就是档案工作实践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 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使人们能解决新课题, 开拓新领域, 使认识的俊展成为可能。档案学理论就是在档案工作的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地由浅人深, 由片面到全面发展的。【5】
四、研究理论是为了最终指导实践
1、任何档案学理论都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以理论的方式来为实践服务。例如从档案的收集整理, 分类编目, 到提供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中, 我们必须依照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的理论根据来指导具体工作, 这样才使档案工作条理化、规范化。在开展档案的著录工作之前, 必须掌握著录工作的理论知识, 否则就难以做好工作。所以说档案工作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2、档案学理论的研究, 就是为了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 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目的, 就是指导实践并为之服务。如我们研究档案的开放、编研是为了深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研究著录、标引、计算机应用是为了实现检索的现代化。
3、档案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档案工作实践不仅是档案学理论的来源和动力, 而且也是检验档案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题对客题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否正确, 认识是否与客题相符合, 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只有档案工作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检验实践与理论是否相符合。例如综合档案室的建立, 使档案工作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而且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都有了一定的突破, 机关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显然这一理论是非常正确的。
五、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历史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理论和实践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 档案学理论必须和具体的档案工作实践保持统一, 因为任何一个正确的认识, 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从实践中取得的, 脱离了具体的条件、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实践, 就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整理档案工作中, 对档案分类问题的认识, 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的实践, 通过对各类档案的具体分析才能把工作做好, 而不能靠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理论来做结论。
其次, 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还应当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 档案工作实践是随着历史发展的, 档案学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保持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既不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也不能是落后现实的过期之药。再次, 档案学理论的研究不但指导现实的档案工作, 还可以指导未来的档案工作。把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为将来服务。也就是说,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是将来的历史, 档案学理论研究也要研究历史经验, 为现实服务, 也为将来服务。人们在现实的工作中, 往往需要历史的理论作依据, 来借鉴和运用。例如在编史修志, 写组织沿革, 编研大事记等工作中, 都需要查看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文件材料, 经过考查论证, 编写成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材料, 这就是利用历史理论为现实服务, 现实的理论为将来历史服务。
结语: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总之, 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又要用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 才能把档案工作做得更好!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32页,第248页。
【2】【3】陈永生:《档案学论衡》,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3页,第8页。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月第1版,第167页,第181页。
【5】冯秀珍:《邯郸师专学报》,1996年6月,第9卷第2期。
第五篇: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明确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物质生产一般的自然规律,而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既不是指生产力,也不是指生产关系或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有如下表述:“„„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大量使用“生产关系”这一词语,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同时使用“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不是指生产关系,但也不是指“生产力”。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理论界的看法比较一致,在各种版本和各种体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是这样定义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生产力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虽然有些论者也明确提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但这也不过是一个联系问题,并不说明社会生产力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本身也属于西方经济学。但根据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解,西方经济学仅指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外的西方经济学说。在这里,我们只谈谈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
1、早期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上有这样几个阶段:古代思想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增长财富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财富增长;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领域中研究财富及其增加的;19世纪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财富一般。
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以消费者、生产者和生产部门为对象,研究如何获得最大满足或利益。这样,微观经济行为或人类行为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行为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他通篇研究总量,他以 GNP、总就业、总供给、总需求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家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宏观经济行为。这种研究对象的转变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只研究微观经济行为的局限,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结合。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他们有巨大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他们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斯蒂格利茨试图打破萨缪尔森所创立的同一教科书中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的做法,从而在其教科书中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这都表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论是财富及财富增长还是微观经济行为、宏观经济行为及二者的结合 ,实际上都可归到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中。具体说来:对财富增长的研究,不论是得自对外贸易,还是得自农业生产,都属于生产方式,因为贸易属交换行为包括在交换关系中,农业生产是当时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属于生产力的一种利用形式。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资源配置实现产值最大化,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利用方式的不同机制。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内容上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比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更具有解释力。
四、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应持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是阶级属性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它们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它们的研究对象也截然不同的结论,事实上,不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马克思的一贯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并无本质的区别。其区别只是表现在他们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所使用的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但如果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持怀疑态度,必然会批判多于借鉴,否定多于肯定。实际上,以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这种态度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也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当然,西方经济学抛开生产关系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抽象地研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永存与和谐,显然是片面的和有其阶级用心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问题,而且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下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不同社会结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对西方经济学都应该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我们在批评西方经济学的片面性时,不能带有自己的片面性,实事求是地承认西
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正确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赵淑英, 纪红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新探[J].鸡西大学学报,2002,(02)
[2] 卢健.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再认识[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7,(02)
[3] 李增刚.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J].山东经济,1999,(05)
[4] 邹晓青.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兼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5] 薛治龙.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1)
[6] 方杏村, 华红莲.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7] 冀纯堂, 郭冠清.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4,(07)
[8] 吕晓萍.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9] 陈祖华, 李宗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3)
[10] 童水栋.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11] 张魁峰.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兼谈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0,(01)
[12] 朱正国.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几个问题[J].济宁师专学报,2000,(01)
[13] 毓溦.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再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0,(01)
[14] 谭运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3)
[15] 付廷臣.试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南都学坛,2003,(04)
[16] 刘月季.经济学研究对象综述[J].九江师专学报,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