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法理学研究的对象
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法的产生、法的发展、法的本质和特征等等,这些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法理学所要重点讲述的内容。第二,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法社会学包括:法与政治、经济、国家、道德、科学文化等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同时也要研究法对这些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反作用。第三,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法的创制、实施及实现、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违法与法律责任等。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是法理学研究的对象。简单来说就是包括法哲学、法社会学和法的运作问题。
法理学研究的这三方面是法学最基本的问题和最基本的规律,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是学习法学其它课程的前提。我们研究其它的部门法学必须要首先了解法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这些基本问题和基本规律贯穿于其它部门法中,所以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与法学有关的法律现象。(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2)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法学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①既要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②既要研究法的内在方面,即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的外部方面,即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其相互作用。③既要研究法律规范、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以及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要素,又要研究法的实际效力、效果、作用和价值。(3)总之,凡属与法有关的问题和现象都在法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2. 思考学科分化之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并反思其不足之处。
学科分化对于法理学研究具有的深远意义,利用好学科划分对法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可以有力的推动法理学的长足发展。(1)学科分化的含义 法学发展的历史不仅是法学从整个社会科学中分离的历史,也是法学内部不同学科分化的历史,从古代混沌合一的法学中逐渐分化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一系列的部门法学。当代法学学科的内部的分化趋势还在继续,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领域,需要新的部门法学研究,另一方面在原有的部门法学科之下又出现了新的进一步的划分,法学发展有划分越来越细的趋势。(2)学科分化对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 学科分化使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和龙头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学科分化使法理学主动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其他科学中寻求思维启迪和理论资源,产生了很多富有理论开拓价值的新法理学流派,或者积极同其他科学进行科际整合,产生了众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3)不足之处 但学科分化也造成了法理学研究面的狭窄。造成法理学消化吸收其他科学成果的能力比较弱,难以与其他科学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科本身是综合的,知识本身也是综合的。但学科分化造成了法理学者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只专而不博,这会影响到实际部门。
3.法学教育是什么类型的教育
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定位于素质教育。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包容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即具有通识基础和职业定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4 法学是不是一门社会学科
法学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其理论依据来源于公共道德价值观,并是把其具体化、操作化、强制化、程序化的一种学科。5 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第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第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理解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 正确把握不同历史类型社会的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二 正确把握同一历史类型社会常态发展时期和危机时期阶级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三 正确把握阶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第四 正确把握现实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状态极其发展趋势
7思考价值分析方法与语义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分对于法理学研究的意义
价值分析是分析法律的价值,平衡法律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法律正义和善。这是法律的根基。这也可以说是对法律的“应然性”分析。而语义分析,则是指法律概念的体系,法律的实证分析,此种分析将法律的研究建立真实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法律的空中楼阁。这是对法律的“实然性”分析。8 如何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第二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三 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第四 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理学的未来 第一 科学形象的确立 第二 实践指向的增强 第三 学术流派的多样化 第四 科技互动更加深入 第五 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 第六 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9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第一 是学习法学其它学科的需要 第二 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需要 第三 是培养法律理论素质的需要 第四 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 与其它社会现象相比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第二 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第三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第四 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认知有何进步意义
他们揭示了法的概念的核心内涵与基本要素,为研究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2 法的规范作用
第一 告示作用 法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第二 指引作用,是明确规定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包括两种模式:授权性的可以选择的指引(允许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这样行为)和义务性的不可以选择的指引,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示而行为 第三 评价作用,法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违法的作用。第四 教育作用,是指法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作用。第五 强制作用,是说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这是法律规范专有的属性。13当代中国主要法的主要渊源是什么
第一 立法 第二 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 第三 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司法解释 第四 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的政策 第五 国际法 第六习惯 第七 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 第八 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 第九 外国法 第十 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学说 14 法的效率范围是什么
法的效率范围,通常指法对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和空间有效。明确法的效率范围,是法的遵守和适用的一个前提。社会主体理解一定的法所具有的效率范围,才能明了自己的行为和利益同该法的关联。司法人员和其它用法人员理解法的效率范围,才能明了准备适用或正在运用的法,同一定的对象,空间,时间是否有合法的,必然的联系,才能准确实现法的效力,而不至于将只适用于中国主体的法拿来适用于外国主体,或把只适用于此地,此时的法拿来适用于彼地 彼时 15 在法学研究中有哪几种关于法的要素的分类
近代以来,流行的法要素模式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第一,命令模式,即将法律归结为单一的命令要素 第二 规则模式 由新分析法学派的英国法学家哈特倡导,他主张法律是一个规则系统,法律可以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 第三 规则 政策 原则模式。所谓政策,是指有关必须达到的目的或目标的一种政治决定,一般来说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特点的改善以及整个社会的某种集体目标的保护或促成问题 第四 律令 技术 理想模式 即将法律归结为律令 技术 理想三种要素 16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第一、在对人对事的覆盖面上,法律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的学者将法律原则称为超级规则。第二 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第三 在时候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相同。冲突的规则的适用常常是么无效,要么有效,确定相互冲突的原则的适用时,常常是对冲突的原则所代表的利益作出权衡,相互冲突的原则必须衡量或者平衡,某些原则比其他原则具有较大的“分量”。17 在司法判断中,法律原则有哪些功能 第一 司法裁判离不开法律原则的指导。第二 法律原则具有弥补具体法律规则缺失的作用,当法律规则缺失的时候,司法裁判可援引相应的法律原则来对有关事件作出裁判。第三 法律原则对司法裁判中相关的自由裁量权有限制作用,是确定形式自由裁量权合理范围的重要依据。第四 法律原则在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补救作用。当立法食物导致出现个别明显错误法律规则或者出现突发事件只是直接使用法律规则作出处理会发生明显不公时,需要放弃对特定法律规则的直接使用,转而运用相应的法律原则。18 法律体系的特点与划分标准是什么
特点 第一 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第二 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第三 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第四 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19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主要法律部门有哪些
宪法极限法相关法。民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每个法律部门又包括若干子部门,有些子部门还可以进一步划分。18 为什么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首先 权利和义务是从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 其次 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部门 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最后 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 机构上的相关关系 第二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第三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四 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一 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第二 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 第三 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个包括哪些内容
内在方面 第一 动机。行为受一定动机支配,法律行为也是如此 第二 目的 目的是行为的本质要素 第三 认识能力 法律行为的认定需要考察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 外在方面 行为 这里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言语或意思而表现于外在的举动 第二 手段 指人们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实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方式。第三 结果 法律行为必须要有结果,因此结果是法律行为事实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一 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第二 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三 法律关系是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主客体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 个人(自然人)这里的个人是指具有生命的 个体意义上的人 第二 组织 各种形式的组织构成了现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法律关系主体 第三 国家 在特殊情况下 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 物 指一定物理形态存在的可见之物 第二 人身 人格 人身和人格分别代表着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利益,是人之为人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 行为 第四 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 24 如何理解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人们之间利益的获取或付出的状态 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首先,法律责任规范着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其次,在权利受到妨害,以及违反法定义务时,法律责任又成为救济权利、强制履行义务或追加新义务的依据;再次,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总之,法律责任是国家强制责任人作出一定行为或不作一定行为,救济受到侵害或损害的合法利益和法定权利的手段,是保障权利与义务实现的手段。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有什么不同之处
道德责任论是一种无形的限制和约束,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观,是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社会责任论是一种具有大众约束力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责任,应该有法律的约束在里面。27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件
第一 责任主体 是指因违反法律 违约 或法律规定的事由而承担法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第二 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两者在法律责任的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第三 损害结果 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侵犯他人或社会的权利和利益所造成的损失或伤害。第四 主观过错 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时得主观心里状况。28 如何理解程序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限制程序义务人的主观随意性。防止程序义务人滥用或越出他所拥有的权力或权利 第二,保证效率最高的手段。事先运用程序将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来普遍推行,则即便当事人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有欠缺,也能保证选择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达到程序目标。第三,维护和促进手段的正当性。第四,运用程序阻碍实体目标的实现 29 正当程序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 第一 角色的分化 第二 程序外因素的阻隔 第三 直观的公正 第四 对立意见的交涉 意义 第一 正当法律程序是权力平等的前提 第二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制衡的机制 第三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解纷效率的保证 第四 正当的法律程序是权利实现的手段 30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关系
法对正义的实现分为两部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因此,必须通过程序正义的实现。在程序正义方面,法律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为纠纷和冲突的解决提供规则程序,另一方面也通过程序来确保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公正性。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纠纷的公正解决。其次,实体正义的实现依赖于程序正义的保障。程序正义相对于实体正义又具有独立性。第一,程序正义有自己独立的评判标准。第二,程序正义的实现不依赖于实体正义。第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可能发生价值冲突。31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首先 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 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最后 发的起源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法与原始社会习惯之间的关系
两者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原始社会习惯能够转化为法。并且都具有某种强制力,相互具有历史的联系,在形式上相似。33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之处
第一 判断地位的差别在大陆法系,除了行政法院系统外,基本上不存在判例法,而英美法系,以普通法为基础判例法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第二 制定法编观念的差别。在法典编撰大陆法系是接受罗马法的产物而英美法系则主要以判例法为其法律渊源的主体。第三 司法诉讼制度上的差别 大陆法系的传统是实体法 而英美法系则注重程序法 第四 法律分类和术语上的差别 34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从阶级属性层面上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首先是工人阶级极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产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上看,当代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民主立法程序中形成并存在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的国家意志。从生产层面上看,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服务,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实现共同富裕服务。从社会作用层面上看,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基本特征 第一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二 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第三 权利确认和权力保障的统一 第四 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 第五 一国与两制的统一 第六 国情与公理得统一
法律演进
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之中的法律制度在整体上从落后状态向先进状态的不间断但却是长期而缓慢的发展或者进步过程。36 法的演进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 社会发展引导和促进着法律的演进与发展,是最终决定和推动法律的演进与发展的力量 第二 综合来看 法律在演进与发展过程中,其根本动力的确在于一个社会内部需求的增长进化和发展,但同时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外在推动 从技术角度上讲法律的演进与发展体现在法律规范 法律制度及其法律适用程序与技术的从简单到复杂 粗糙到精细 感性到理性等等 第四 从法律内容及其价值蕴涵来看 从特别注重法律义务附加的优先性到在价值蕴涵上以法律权利优先的法律法律权利义务的平衡配置 第五 在姿态上 体现为独立法律体系从自我确证的封闭式发展到互有差异的多法律体系彼此交路与融合的开放式演讲 发展过程 37 法律继承
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现为就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38 法律移植
指新法律对旧法律的的借鉴和吸收,体现两种法律制度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内容上的影响一承受关系,他不能完全表征一个国家对于其时代的其他国家的法律或国家法律的引进 吸收和聂取,因此需要创造或借用别的术语来表示 39 立法的特征
立法是由特定主题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制定 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 40 立法体制
是一国立法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权限 立法权运行和立法权载体诸方面的体系和制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有关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
立法过程 立法是动态的和有序的事物,是具有阶级性,关联性,完整性的活动过程 42 立法程序 指立法主体在制定 认可 修改 和废除法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守法 制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活动 执法 广义的执法是指一切执行法律,适用法律的活动,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 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和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实施法律的活动 司法 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体系 指由国家宪法所规定的享有国家司法权依法处理案件的专门组织机构及司法主体所构成的体系
法律职业 指以律师 法官 检察官为代表的,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伦理的法律人所构成的自治性共同体。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指法律职业者认识 判断 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门方法,或者说,指法律人寻求法律问题的正确答案的专门方法,它具有专业性 法律性 实践性的特征。
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逻辑思维方法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是法律方法一个重要的具体体现 47 法律解释 指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做的说明 法律解释是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说明 48 法律论证 指通过提出一定的根据和理由来证明某种立法意见 法律表述 法律陈述和法律决定的正确性和正当性
法律方法和法学方法之间的区别
法学方法,就是围绕这法律这个中心,研究和预设法律的方法,指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正确的法律,有关法学方法的学说叫做法学方法论。其研究就是律法。法律方法,就是法律的应用,法律方法是应用法律的方法,怎么样把法律用好这里,不仅着力于实现既有正确的法律(这点是运用解决问题--应用),还注重于正确地发现新法律,有关法律方法的学说是法律方法论。(这点是研究理论)就是说法律方法的范围会比法学方法的范围广 50 法的价值概念的三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第一种使用方法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助长哪些值得期冀 希求的或美好的东西 第二种方法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 第三种使用方式是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51 法在哪些方面对秩序起着维护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2 维护权利运行秩序 3 维护经济秩序 4 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5建立和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法与生产关系 法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发反作用于一定的生产关系
法律应当从哪些方面尊重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 1 主体平等原则 交换和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而市场主体地位的平等是自愿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前提。2 财产权一体保护原则 由于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交易主体对于财产的平等的权利,又由于统一性是市场和法二者共同的逻辑要求,故财产全一体保护原则变应成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需遵循的原则。3合同自由原则 合同是商品交换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也是市场联结的纽带。4 公平竞争原则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效率最大化的保证。故应遵守。
法对政治作用的体现 1协调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需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2 规范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利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3促进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指对政治关系的变更和调整,表现为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4解决政治问题 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有的政治问题要靠暴力甚至战争来解决,但有时也有许多政治问题可以也能够有法律手段去解决。55 法与国家的关系 法和国家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现象。一 法离不开国家 1 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靠的是国家的力量,法律的立 改 废 离不开国家行为 2 法律受国家形式影响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对法律形式和法律制度有直接的影响。3 国家是法律规则和原则的直接的 实际的渊源 总之 法律离不开国家,从属于国家 国家是法律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基础 二 国家不能无法而治 1 法律是反映国家本质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国家权力的一种经常性的系统表现。2 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 法律是组织国家机构的有效工具 4 法律能增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权威性 5法律对于完善国家制度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法律与政策的关系问题
首先是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两者是上层建筑不同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各有自身的特殊性。1 所体现的意志属性不同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机构所反映人民的意志 而政策是本党的主张,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 表现形式不同 政策作为党的文件,是以纲领,宣言,声明,指示 建议等等形式出现的。它的内容相对来说规定的比较原则,带有号召性和指导性。而法律作为国家的规范性文件,具有确定性和规范性 3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政策的贯彻执行则不是依靠国家强制力。4 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完全相同 由于党对国家 对社会的领导主要是依靠政策来实现,因此,党的政策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而法律一般是调整哪些对社会整体状况有直接和普遍影响的社会的关系。其次是两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1 政策对法律的作用 党的政策,特别是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是制定国家法律的基本依据,这就是政策对立法的指导作用 2 政策的制定和实现离不开法律 首先 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属性保证政策的实现
第三篇: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秘书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秘书学以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特点任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新科学。
2、秘书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
秘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其一:秘书学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其二:秘书部门是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秘书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三,秘书工作的核心是辅助管理,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服务。
3、秘书学的实践性强,是由它所具有的应用科学性质决定的。
4、秘书学的研究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秘书学是应用科学,决定了它较之与其它学科
更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是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从大量的秘书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理论,二是理论要以指导实践为依归,坚决摒弃热衷于搞名词搬家、术语爆炸的作风。
2、运用比较的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3、注重对其他学科尤其是相关学科的研究,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4、高校教师与秘书工作者合作
5、秘书的定义: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
供服务的人员。
6、从不同的角度,秘书可分为哪些类别?
一、从服务对象和经济来源划分,可分为公务秘
书和私人秘书两类。
二、从所属部门划分,可分为党务、行政、军事、司法、经济和文化秘书等。
三、从具体的工作划分,分为文字秘书、机要秘书、通信秘书、信访秘书、事务秘书、外文秘书、生活秘书。
7、秘书的层次如何划分?一:秘书人员所在的机关、单位,其级别有高有低,可分为中央、省市和基层三个层次,因而相应地有三个层次的秘书:高级、中级、初级。二:高级秘书指秘书长,中级秘书一般指文字秘书,初级秘书指从事一般日常工作的秘书。
8、秘书的职业道德:
1、热爱工作、甘于平凡
2、自尊自重、克己奉公
3、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4、严守机密、提高警觉
9、秘书的能力:
1、办事能力
2、交际能力
3、表达能力
4、操作能力
5、速记能力
第四篇: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推荐]
浅谈档案学研究对象
学院班级:人文学院档案091 姓名:郭岩 学号:5000409009 摘要:认识是实践的理性前提与基础,只有理性认识上清楚了,实际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从事档案工作也不例外,应从对档案的理性认识开始。而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元问题, 直接影响着该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档案学对自身研究对象的研究, 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认清学科的研究对象, 对于档案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探究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并重点阐述档案学研究是全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即档案学理论的研究, 就是为了指导档案工作实践。
关键词:档案学 对象 实践 理论
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作为历史记录之一的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档案事业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档案工作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因此,一个社会是否重视档案的保存与积累,是否重视对档案的利用,是否重视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建设,是衡量这个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尺。
对于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自古以来就百家争鸣。
一、对档案学研究对象的传统认识
随着我国档案工作的实践发展, 我国档案学界对自身研究对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自上世纪30 年代我国档案学产生之后, 一直把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吴宝康先生指出:“档案和档案工作是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档案学是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科学。”【1】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这种把档案学本身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的认识显示出其局限性。学者们对此进行反思, 1994年,陈永生教授在《档案学论衡》中,指出档案学本身也属于档案学研究的对象,“把档案学自身排除在档案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是长期以来中外档案学界在档案学研究对象表述上的共同缺陷”。【2】他进而借鉴经济学、法学等其他学科对其研究对象的表述方法提出:“在概括和表述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时„„,只要保留终极的档案现象作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足够了”,所以,“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换句话说,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陈永生教授这一说法,显然较此前的提法是一大进步,并为人们所认同。2001年,冯惠玲、张辑哲两位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也认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4】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把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档案现象,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它摆脱了传统对研究对象的表面认识, 把与学科相应的社会职业或工作的最终现象作为学 1
科的研究对象, 这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这一学科, 使本属于档案学研究对象范围而又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或排斥的档案学本身, 再次回到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怀抱”。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把档案学研究对象归结为“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 这一种定义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个定义是在我国传统的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分开的基础上, 抽象概括形成的, 符合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指导档案工作的开展。但是近些年来, 随着实践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文档一体化开展和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 这种把文件现象和档案现象截然分开, 把文件现象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的认识, 显示出其局限性。实践工作要求把许多文件现象纳入档案学研究的范围(或已经不自觉地纳入了研究范围), 需要更多地关注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 尤其是电子文件的出现, 模糊了档案与文件的界限, 对传统的档案学理论形成很大的冲击。理论的困惑直接影响着档案实际工作的开展, 为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三、档案学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档案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档案学理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的解释档案和档案工作, 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回答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对这些问题给予科学的说明。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工作实践是档案学理论产生的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人们在长期从事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对档案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升华自已的认识, 由此便产生了档案学理论, 随着实践的推进, 档案学理论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可见没有档案工作实践就没有档案学理论。
(二)、档案工作实践是推动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认识不仅在实践中产生, 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
首先,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档案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 档案管理分散、混乱, 整理方法不科学、不统一,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随意销毁档案的现象极为严重。为了尽快建立规范有序的档案工作, 在这时就提出了建立档案室的理论。所以说档案工作实践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 进入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 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随着办公室领域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给各级机关档案工作带来了许多变化。各机关档案室以往仅仅管理文书档案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必须把不同类型、载体的档案统一由机关档案室综合管理, 明确提出了“ 机关档案应该实行综合管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便出现了建立综合档案室的理论。
再次, 到了90年代, 档案管理定级升级工作方式的实施, 国家机关档案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展开, 成为机关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的强化机制。各级各行各业适合本单位工作要求的目标管理考评和达标升级活动更加活跃, 这一活动的开展, 有力地推动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档案的分类也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就教学档案来说, 本来归科技档案类, 没有设专门的教学类, 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的需要, 增设了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理论也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 档案工作实践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产生和发
展, 这是随着档案工作实践的本身变化而发展的, 并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 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必要再就是档案工作实践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 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条件, 使人们能解决新课题, 开拓新领域, 使认识的俊展成为可能。档案学理论就是在档案工作的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地由浅人深, 由片面到全面发展的。【5】
四、研究理论是为了最终指导实践
1、任何档案学理论都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以理论的方式来为实践服务。例如从档案的收集整理, 分类编目, 到提供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中, 我们必须依照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的理论根据来指导具体工作, 这样才使档案工作条理化、规范化。在开展档案的著录工作之前, 必须掌握著录工作的理论知识, 否则就难以做好工作。所以说档案工作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2、档案学理论的研究, 就是为了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 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不能指导实践, 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目的, 就是指导实践并为之服务。如我们研究档案的开放、编研是为了深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研究著录、标引、计算机应用是为了实现检索的现代化。
3、档案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档案工作实践不仅是档案学理论的来源和动力, 而且也是检验档案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题对客题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否正确, 认识是否与客题相符合, 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只有档案工作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检验实践与理论是否相符合。例如综合档案室的建立, 使档案工作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而且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都有了一定的突破, 机关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显然这一理论是非常正确的。
五、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历史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理论和实践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 档案学理论必须和具体的档案工作实践保持统一, 因为任何一个正确的认识, 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从实践中取得的, 脱离了具体的条件、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实践, 就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整理档案工作中, 对档案分类问题的认识, 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的实践, 通过对各类档案的具体分析才能把工作做好, 而不能靠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理论来做结论。
其次, 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还应当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 档案工作实践是随着历史发展的, 档案学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保持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既不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的说教, 也不能是落后现实的过期之药。再次, 档案学理论的研究不但指导现实的档案工作, 还可以指导未来的档案工作。把总结出来的好的经验为将来服务。也就是说,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是将来的历史, 档案学理论研究也要研究历史经验, 为现实服务, 也为将来服务。人们在现实的工作中, 往往需要历史的理论作依据, 来借鉴和运用。例如在编史修志, 写组织沿革, 编研大事记等工作中, 都需要查看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文件材料, 经过考查论证, 编写成符合现实要求的理论材料, 这就是利用历史理论为现实服务, 现实的理论为将来历史服务。
结语:档案学的研究对象, 是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总之, 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又要用理论指导实践, 坚持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 才能把档案工作做得更好!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第232页,第248页。
【2】【3】陈永生:《档案学论衡》,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3页,第8页。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月第1版,第167页,第181页。
【5】冯秀珍:《邯郸师专学报》,1996年6月,第9卷第2期。
第五篇: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绪论
一、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是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而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因此,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二、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刑法学的根 本方法。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方法之下,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历史 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研究的方法等等,都是刑法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具体方法。
三、刑法学的体系
一般而言,目前我国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包含刑法学总论与刑法学各论两大部分:刑法学总论研究刑法的原则、原理与共性制度问题,主要包括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创制和发展、刑法的目的和任务、刑法的体系、刑法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等刑法通则、通论性的问题,以及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排除犯罪性的行为、犯罪特殊形态、定罪、刑事责任、刑罚原则、刑罚种类、刑罚制度等有关罪、责、刑的刑法总论性的问题;刑法学各论研究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各类具体犯罪的罪责刑问题。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法的性质
二、刑法的性质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即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即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最为严厉的强制性。
三、刑法的任务 刑法第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刑法的任务或曰机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 保障机能与保护机能的统一
四、刑法的解释:
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刑法解释的类型:
按解释效力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规范本身需要明确界限,或者为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出的有关刑事司法解释的原则性分歧而进行的解释。
司法解释:就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按解释方法划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界定标准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精神、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所谓罪刑法定,就是指行为之定罪处刑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其基本要求是:罪刑规范的法定化、实定化、明确化。
三、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所谓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就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其基本要求是:无论是追究犯罪人还是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均应贯彻适用刑法上的平等与公正。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所谓罪责刑相适应,就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其基本要求是:刑事立法上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法制度与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刑事司法中要重视量刑、纠正重刑主义,实现执法和谐。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效力范围的含义
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二、刑法空间效力的含义和原则
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第一、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我国刑法典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包括:A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地下层,这是国家领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分。B领水,即国家领有的水域,包括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C领空,即领陆、领水的上空。
2、我国刑法典第6条第2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根据我国承认的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司法管辖。据此,我国驻外使馆、领馆内发生的任何犯罪都适用我国刑法。
我国刑法典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二)“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
1、刑法典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辖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我国目前除了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国家主权,统一管理外交与国防事务外,香港和澳门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保持不变,全国性的刑法对其没有适用的效力。
3、刑法典第9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4、新刑法典施行后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对此,应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予以处理。第二、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刑法典第7 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第三、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刑法典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第三、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刑法典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 从轻原则。
第四章:犯罪概念
一、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其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且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方面:
犯罪是严惩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犯罪概念的意义:
犯罪概念是统一认定犯罪和划分罪和非罪界限的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