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用青岛版初中数学的几点建议
使用青岛版初中数学的几点建议
新的版本与旧的版本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的不足之处如下:
1、原青岛版教材的教师用书习题答案有错误,新教案与课时不符。
2.、新版教材删去了数值的估算,我觉得这应是 “有理数”一章的延伸,而且是有理数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部分内容,也不难掌握,没有必要删去,,完全可以调整在学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之后进行,而且估算中实验与探究的问题也恰恰是有理数乘方的计算问题,我认为这样调整以后,会使知识更具有体系性。
3、七年级上册最后一章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也可接着学习下册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两章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先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沉淀与疏理,再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种趁热打铁,正是火候的感觉,这样还可以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解决求角度问题中的一些难题,使学生体会到用方程的思想还可以解决几何问题,从而从知识体系的高度认识方程和方程组,并培养应用的意识。
4、七年级下册学完“整式的乘法”可以接着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整式乘法运算与因式分解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很好地把握这一知识点。
5、教材要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教材可适当的插入介绍一些有关的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故事,比如在第一章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让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先人的智慧。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建议
马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程燕云(湖北宜昌市长江中学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秦书锋(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一、教学中如何把握“四基”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意味着,数学教学目标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这一个提法至少可以追朔到 30 多年前。而“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的基本含义是: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数学定理;准确、迅速地运用公式、法则进行运算;正确、熟练地从事几何证明等。
(一)双基内涵应当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从而,“双基”的内涵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比如,一、二百年前,有一手好毛笔字是读书人的基础,但现在已经不是必备的了;类似地,熟练的珠算技能曾经为小学生必备、熟练地使用计算尺曾经是中学生的基本技能。现在,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它们也都不是必备的技能了。相反,《标准》中提到的估算、算法、认识和处理数据、数学建模初步等以往没有涉及的内容,由于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常常被用到,所以应当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按照《标准》的要求,这些基础应当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具体说,就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未来社会生活的基础。
《标准》继续保留了“双基”,这意味着数学教学应该继续注重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基于对“双基”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双基”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也比较好。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去落实《标准》中“双基”的要求呢?
(二)“双基”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
教师的“启发式”讲授仍然是“双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既可以适当采用以往的“精讲多练”、“变式练习”,也可以采用现在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双基”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解和掌握”。《标准》中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所以,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教学,要注重其来龙去脉、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特别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数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记住这些表述。
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熟练,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训练和重复,但是,这种训练不是僵化的训练,这种重复不是呆板的重复。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为了达到“熟练”的程度,训练和重复应该掌握适当的“度”,否则物极必反。近年来,在习题训练方面,有些教师选编数学开放题进行教学,或者加强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训练,由此开展数学“双基”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三)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数学思想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于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之中的,而且数学思想的获得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够逐步积累的。
因此,教学中应提倡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地,《标准》明确指出: 综合与实践 领域的学习应当成为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
此外,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自己探索结论,教师要善于启发,与学生“合作”。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结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活动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三篇: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初中数学教材
娄底一中康军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认为除了课本,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当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任务。这是不会“用教材”,而仅是简单地“教教材”。如何领会初中数学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1、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的“字母表示数”,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
3、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教学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
课题研究,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
4、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等等。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第四篇:2014届初中数学复习建议
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届初中数学总复习建议
初三数学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初三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谈一谈我个人对总复习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课标教材,明晰“考什么”
研究课标、教材,强化教材的二次开发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本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必须重视对教材钻研。首先要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扎实的基础体现在对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的透彻理解,对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准确表达与运用,对性质和习题的灵活变通上。唯有扎实的基础,才会有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融合,数学思想方法才会丰富多彩,各种能力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重视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形应用,重视定理的推导与应用,重视定义的理解和应用等。二是要重视课本例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近年的中考试题,十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而课本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迁移性,它们或是渗透了某些数学方法,或体现了某些数学思想,或提供了某些重要结论。应当充分认识例题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让学生掌握其中的通性通法,并达到熟练程度;注意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来达到优化认知结构、开阔眼界、活跃思维的目的。三是重视课本习题潜在功能的挖掘和利用。课本习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深入研究每一道习题,充分挖掘其价值,既可以摆脱题目的困扰,又可以学生培养探究能力。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
二.研究走向,明确“如何考”
就是要了解中考,准确定位,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加考试的预见性。
2013年中考数学试题功能“一考两用”,即毕业考试和选拔考试。试卷分为A、B卷,A卷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部分,共24个小题100分。其中A的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A卷的第Ⅱ卷二大题为填空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三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四大题 共2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五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A卷的难度系数为0.7左
右。B卷为解答题20分,一大题1个小题9分;二大题1个小题11分。B卷的难度系数为0.6左右。“数与代数”及“概率与统计”约占60%,“空间与图形”部分约占40%。
对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要认真研究,研究命题风格、研究题型、研究考法(内容比例、基础知识基本要求、论证运算难度、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思想方法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及探究性、开放性问题的考查),把握复习方向,进行针对性的选题、组题训练。同时也要关注近年其他省市中考试题题型和考查方式以及热点问题,猜测2014试题走向。重视基础是中考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命题风格相似、考法相对稳定、难度有起伏但要求持平、题型结构大致不变、题量分值也基本一样。
三.研究学生,明白“教什么”
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学情,确定学习需求,清楚“缺什么”。
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学生是教学主体,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在复习教学中应多观察、研究学生,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考试成绩、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关注学生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成效状态,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和潜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特别要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分层练习题和考试卷。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要充分了解学生缺失和需求,在知识断裂处教,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的网络 ;在思维障碍处教,查漏补缺,优化思维 ;在解题过程不规范处教, 规范表达。夯实基础,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占的最多。在数学总复习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解决问题的良方,这里讲的不是“教会学生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会思考是要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能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比如:(1)从变更了命题的表达形式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养成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2)从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上,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解答的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解题方法各异,这样的训练有益于打破形成的思维定势,开拓学生解题的思路。(3)从变换几何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上,培养思
维的灵活性、敏捷性。逐步学会把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多层次变换,既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4)从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上,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这样的训练可以克服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再认识,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手段,明确“如何教”
1、目标定位准确。全面复习,突出重点,沟通联系,高立意、低起点,立足中低档,降低重心,照顾大面积。
2、教学流程合理高效。追本求源,重视基础、重过程,提倡通法,淡化特技,提高速度,在过程中发展能力。可以采用知识回顾问题化,查漏补缺病理化、巩固应用方法化,思路探索多元化。复习课的目的要达到:明晰模糊的概念、补充遗漏的知识、整合零散的内容、深化初浅的理解、归纳清晰的知识网络、建立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
3、精讲精练、以一当十;以练代讲,关键落实。通过题组训练归纳出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再通过第二组题进行知识的有效链接,展现所复习的知识与前后知识的横纵联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一组题是知识的升华,揭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在中考中的应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4、注意衔接,正视难题,分步探索。中考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生的任务,因此对那些与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如方程、函数等内容都应认真复习,有时这部分内容还是高难题.不过任何难题都可以剖析成基本题求解,只要细心体会“化归处理”,把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非常规问题化为常规问题,总可以获得解题途径。
5、课堂低起点、大容量。提倡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得用多时间,非重点内容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少做无用功,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学有收获,学有发展。
五.研究规划,落实 “如何走”
总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分三步走,有序推进,分段把关。
第一阶段:教材梳理基础过关。(约7周)
这一阶段主要是纵向复习,将三年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系统化,优化知识结构,夯实基础,做到:“三抓三化四过关”。“三抓”是:抓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应用;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四过关”是:能独立证明书中的重要定理;能独立求解书中的典型例题;
能弄清书中的主要作业;能掌握书中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解题方法。“三化”是:基础知识系统化;基本方法类型化;解题步骤规范化。
教学策略:快步走,多回头;重点内容,多渗透;重要方法,多突出。力求做到提起一根线带出一大串,结合考点精选中考选择题、填空题,低中档题,作为把关性的训。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热点追踪(约3周)。
这一阶段横纵联系主要是横向复习,突出重点,抓住热点,立足基础,突出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力争取得“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通过收集整理,以“热点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中考新题型为依托,完善知识结构。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训练,增加知识的联结点;不就题论题,以题为载体,抽取解题通法,感悟数学的灵性;分析热点问题的呈现方式;训练各种题型的解法技巧;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途径;探索新题型的解题规律。
教学策略:精读课标,精选题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突出方法,以少胜多。
第三阶段:考前冲刺模拟演练(约3周)
这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
1、思想方法的提炼;
2、模拟考试的讲评;
3、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整; 要达到三个目的:基本内容的再次覆盖与重点强调,解题能力的实际检验与强化,提高考试经验的具体积累.精选试题,进行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要选择组合与市中考试卷结构相同、考试时间相同、难度相当的试卷模拟训练,适当控制测试次数与难度,进行答题速度训练、答题规范训练、考试心理训练、应考策略训练,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要想方设法鼓起学生的自信心,让优生考优,中等生考好,差生考满意;要想方设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掌握适应自己学习水平的答题方法。
最后留约1周时间自由复习:一要学生自主安排复习内容,针对“模拟”后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补救训练;二要对前面复习过的内容“保持记忆”,调整好临战状态。
2014年3月22日
第五篇: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建议(经典)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建议(经典)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