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潘懋元
本来我想谈的问题是 “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也就是如何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后来观看了白云学院的文艺演出,我觉得白云学院已经用它的艺术语言解答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只准备简单的回应一下吴启迪副部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在论坛开幕式上所提的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我们现在正承担一个国家的重点课题,就是关于应用型本科怎么办。根据我们初步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有这些共同的特点: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 ”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高校可以培养非应用型人才,但是主要的、大量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大家已经论证的很多了。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许多院校已经有研究生了,但当前不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我所指的以教学为主也不等于不能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这是我们去年到北京联合大学学习得到的结论。他们的科学研究开展得很好,但他们是应用型的大学。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
这种应用型高等学校在四年前大家基本上是不提的。四年前,所有的高等学校,甚至高职院校,都是要追求成为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这几年来,有一个很可喜的变化。大家查一查网络,各校的自我介绍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许多高等学校在自我介绍中已经悄悄地把 “要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 ”改变为 “多科性、应用型的大学”。这说明许多实事求是的办学者已经认识到一味追高是脱离实际的。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数量很多,学生数 10年增长了 6倍,高等学校不可能都去走传统精英大学之路,应该贴近社会实际。但是,这个变化仅仅是写在书面上的,还不能说已经成为社会人士和师生的共同认识。这与传统的思想影响有关。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英国相似,都是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职业。英国屡次提出要办适应于地方需要的高校,但第一次新大学运动、第二次新大学运动,以至于 20世纪 60年代的多科性技术学院,都已经和正在变成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大学。这些都表明英国传统思想势力相当强。在中国,应用型的高等学校的建设虽然被提出来,但是要成为社会以及全校师生的共识,还相当的难,还需要做相当多的说服工作。我们可以在研讨会上做理论上的说服,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证上来说服。实证上怎么说服呢?这次金融危机可能很好的说服大家要走应用型大学之路。举个例子。今年 9月公布的 2009年大学生就业初步统计:本科生包括传统精英教育的本科生的就业率比去年降低了六个百分点,而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与去年持平。这说明,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人才市场所需的实践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率更高。当然,到明年 3月份,麦可思的统计出来以后,我们才能真正明确情况究竟如何,但是现在已经看出这个迹象了。2008年,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全国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全部毕业生的 1.2%,其中,高职生占 1.8%,一般本科生占 0.8%,而最低的是 “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只占 0.6%。也就是说,应用型大学在创业上,体现了它自身的优势。
温家宝总理最近讲了两个 “不适应”:第一个不适应是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家都走精英教育的道路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第二个不适应是教育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家现在需要量最大的是各种应用型专门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那就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认为,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是转变我们写在纸上的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转变师生尤其是办学者、主管部门的观念。那么转变观念之后就行了吗?还不行,许多具体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不能落实。
第一,课程建设。现在我们的课程主要还是按照学科理论来设置的。这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建设的道路。现在全国有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它们对待理论的态度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应该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将来要从事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 “够用”,以理论 “够用 ”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 “够用 ”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呢?应该要求理论 “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教材建设。现在有许多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办院校,也都明确他们不能够再走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而要走应用型的道路,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应用型教材。最近我们一行人去的皖西学院,它的数学学科水平在当地相当不错,它联合了 13所新办院校共同来编数学教材。他们曾经很苦恼,想要搞应用型教学,但是找不到教材,尤其是找不到数学教材。他们后来找了同济大学的数学教材,因为同济大学的重点学科是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的应用性
比较强,但是要把这种数学教材应用到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工科、财经专业还是不行,因此他们自发地组织编写应用型教材。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如果没有相应的应用型教材,让教师自己来编写是相当困难的。据说,安徽省教育厅准备组织一些应用型地方大学共同来编写各种教材。数学教材是最难编成应用型教材的,因为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最强的学科,怎么应用呢?我觉得编写的一个原则是体现 “理论坚实”,但是重要的是如何让数学教材应用到工科、财经等方面。我们知道,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精品教材,当时都是找名牌大学的教授来编写的。他们编的水平很高,但是不一定适合应用型高等学校。因此,我提倡应用型高等学校包括许多新办院校、地方院校尽可能地自编或者合作编写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
第三,要落实到教学工作,也就是要在产学研这方面大力落实。开始我还以为,产学研只是在我们中国大陆被积极提倡,最近我了解到台湾对产学研的提倡比我们更积极,落实得也比我们好。现在台湾许多高校,已经把原来的那套管理制度打破,设置了研究规划处,专门与企业
合作,搞实训,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但在大陆,有的高职升本以后,我们去参观时,他们洋洋得意地对我们说:“我们把实训基地取消了,现在改为实验室了。”我说:“你们升本后,当然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但把实训丢掉了,恐怕不行,还应该重视实训。”
最后还有一个环节,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改变只以学历高低、学位高低来作为评聘教师的要求。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也要有 “双师型”、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入应用型大学来。正如德国的这类教师必须是在实际部门干过多少年以后才能被聘任的。因此,高职的某些要求譬如 “双师型”、重视实训、建立实训基地等许多经验,我觉得即使专升本之后还不能丢掉,还是可以借鉴的。
我很高兴地知道,有些学校说,虽然我们升本了,但是我们还要像台湾那样把学校办成技职本科学院。台湾不仅有技职本科学院,还有技职研究生。职业技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许多生产、管理、服务部门,两年、三年的专科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要求,需要本科教育的发展。所以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开始试验搞职业本科。当前中国的学制,提到本科就必然要变成普通高等教育,而不是高职教育。因此我更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或出台有关应用型本科的政策、条例。比如教师的评聘条例,在评、聘教师时,不再只看学术论文、高学历、高职称,因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属于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我们希望评估制度不再用一个评估标准从北大、清华评到新建本科院校,同时招生制度也应该取消按照分数划线,我们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能录取二本、三本,甚至民办院校只能录取三本以下,这种人为的划分
大可不必。当然,这些都是提出来给大家参考的,不见得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潘懋元 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整理摘录如下主要要点:
应用型本科有这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为主”
不是所有学科专业都只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的高校可以培养非应用型人才,但是主要的、大量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某些学科专业可以培养研究生,许多院校已经有研究生了,但当前不应以培养研究生为主。
第三,应用型本科应该以教学为主。我所指的以教学为主也不等于不能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同时也要开展研究,不过它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
第四,应用型大学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某些专业也可面向地区,甚至面向全国,但它主要是面向地方,为地方服务。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是转变我们写在纸上的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转变师生尤其是办学者、主管部门的观
念。那么转变观念之后就行了吗? 还不行,许多具体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不能落实。
第一,课程建设。现在全国有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它们对待理论的态度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应该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将来要从事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够用”,以理论“够用” 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呢? 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教材建设。我觉得编写的一个原则是体现“理论坚实”。
第三,要落实到教学工作,也就是要在产学研这方面大力落实。开始我还以为,产学研只是在我们中国大陆被积极提倡,最近我了解到台湾对产学研的提倡比我们更积极,落实得也比我们好。现在台湾许多高校,已经把原来的那套管理制度打破,设置了研究规划处,专门与企业合作,搞实训,使教学更好的贴近实际。但在大陆,有的高职升本以后,我们去参观时,他们洋洋得意地对我们说: “我们把实训基地取消了,现在改为实验室了。” 我说:
“你们升本后,当然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但把实训丢掉了,恐怕不行,还应该重视实训。”
最后还有一个环节,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改变只以学历高低、学位高低来作为评聘教师的要求。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也要有“双师型”、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入应用型大学来。正如德国的这类教师必须是在实际部门干过多少年以后才能被聘任的。因此,高职的某些要求譬如“双师型”、重视实训、建立实训基地等许多经验,我觉得即使专升本之后还不能丢掉,还是可以借鉴的。
您可能也喜欢: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2012.01.19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转】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
2012.02.17 【转】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2012.02.17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
整理摘录如下主要要点: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级教育的分类(中学后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主要部分是5。幼儿是0,小学是1,初中是2,高中是3,4相当于升学或就业预备班,主要是5,包括大专、本科、硕士。5分为A、B。
5A是理论型,5B是实用性、技能型,适用于具体职业。5A相当于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如同高等学校;5B相当于我们高职高专教育。
5A中还有一类,但是它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专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按学科分类,为研究做准备,一种是按行业分类,从事科技工作。5A-1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的,5A-2培养的是民法律师、教师、工程师等等。5B培养的是技术人才。
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类型是从本科(学土学位)→硕士(硕士学位)→博士(博士学位)。
第二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它可以是多科性的,也可以是单科性的。它主要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这一类型从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证书)→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博士(专业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也可进入研究型博士。现在实行双证制度,即学位证书和专业证书。有的国家单位专业证书比学位证书更加重要。因为人家就业承认的是单位专业证书。
第三种类型:是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它从专科(毕业证书或岗位证书)→职业性本科(学士学位或岗位证书)→硕士(专业硕土学位或高级专业证书)。
联合国教科文分类中的5B相当于我国的高职,它可以是两三年,也可以是三四年,甚至六年。
世界各地职业性的时效仍然存在,比如我国台湾地区。一种是普通高等学校(如教学本科);还有一种是职业学校,它的起点是高中毕业,从高等教育来讲它是技职专科,我们称之为职业技术教育。技职专科上一级、是技职学院,技职上去可以到硕士,叫做科技大学。现在这个制度大陆没有。
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三种类型中,第一类型以传统大学模式为主,不过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第三类型的定位,理论上已较为明确,重点说得也很清楚。比如教师要是双师型,要着重发展实训基地等等。但是实践上尚需解决办学者的认识,使之能更好地面向市场经济。这一类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不是高深适度,而是“适销对路”。
第二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情况复杂,门类繁多,历史或长或短,水平高低不一:既有数十年老校,又有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全国性、行业性高校,更多的是地方院校;少数保留单科性,多数改为多科性。这类学校长期受第一类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应用;新建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刚建立不久,就想往学术型方向发展,轻视应用,定位不合理。
新建本科院校,不论从全国布局还是从高校自身来说,大多数应该定位于:立足地市,为地方服务。
如广西大学曾获得全国性教学成果—等奖,后来又获得一个二等奖,都是为广西区域创新创业服务的结果。这些学校还要定位于职业本科(5B)或应用型本科(5A-2),有所侧重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同时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
我认为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环境,比如经济、文化、高教、生源等因素;社会需要什么?比如类型、层次、专业等;还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尤其是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与社会声誉,特别是师资力量与特长是什么?
高校要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每—类型都应有重点高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名校。
每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校本特色的发展,问题在于:能否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订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一支正在成长的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不论公办或民办,都是由水平较高、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业绩较佳的专科层次院校提升的,拥有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积淀,可以增强本科教育力量。一所高校的定位,是从学校的总体来说,并不排除个别学科专业面向全省、全国;学校的总体是大众高等教育,但不排除个别学科领域在全国领先,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对个别学科专业、个别学科领域,可以给予特殊的支持、扶植,但不应互相攀比,一哄而上。
您可能也喜欢: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 2012.01.19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2012.02.17
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2012-02-17 11:39:20|分类: 应用型本科 |标签:应用本科|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由于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校来自于四类:老高校举办的技术学院,如同济大学;高职升本,如北京联大;某些部属高工专升本;师专升本变为多科性学院。因此,各校急切想澄清一个问题“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何在”,一种较为微弱的声音认为应用型本科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更多的意见认为应用型本科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
学者们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归纳起来有如下意见: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因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而沿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办成了学科型、研究型的本科;同时,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削弱了基础理论的教学,应该是互相补充,扬长避短。
2.在监控体系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接受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而专科教育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学术要求标准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授予学士学位,而专科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在终身教育上,受过本科教育的考生比只接受过专科教育的考生更易考取研究生;在教学计划的智能难度上,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要求要难。
就笔者掌握的材料而言,相当部分的作者在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时不太注重对比性研究,似乎有一种“割裂”现在从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以前从事的高职高专教育联系的倾向,把应用型本科教育看作是一种完全崭新的教育形式------没有继承、没有扬弃、没有“拿来”,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不利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转化,加大了转化成本;事实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交集”,这个交集中的元素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一但双方的某些特征融合在一起而非简单加总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应从比较其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入手。这里的“联系与区别”貌似简单实则不易,部分学者对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三种教育形式的比较似仍停于浅表层次,而且这种“联系与区别”的思路没有自始至终贯穿于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之中,表现形式有“间或的”、“偶然的”成分在内。当然,也有学者独树一帜、独辟蹊径,认为搞清三种教育形式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前提条件,提出了“横比学术性本科,纵比高职专科”的研究思路,并认为专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性、应用性和技能性;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科性、学术性、创造性。在面向现场一线的前提下,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具有共同属性职业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实践性、技能性,只不过本科教育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面比较宽、岗位的技术含量和管理层次也相对提高,本科教育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层次上的升华。既不简单地把高职专科的办学经验套用到应用型本科,也不受传统本科教育的束缚而丧失扎根经济主战场的优势和活力,等等。
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应用型本科内涵、特征众说纷纭的背景下,学者得出了“应用型本科=本科底蕴+应用特色”这一简洁又富于深意的指导性公式。
小 订阅 来源:南昌工程学院高教所
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人才是人的才能、人的才学和人的品貌的总称。先人定义与今人之理解,有许多种解说,但从生产、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主要是逻辑思维;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个转化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个转化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型人才中,通常又把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依次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二、教育层次是本科教育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属于应用型人才,当然主要是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从现象到本质有什么区别呢?详见本报2006年11月17日“学术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分析”一文。在这里侧重比较几点。
在教育评价上,本科教育接受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而专科教育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在教育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工程教育为主,技术教育为辅,强调教育的应用性,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而高职高专教育以技术与技能教育并重,强调教育的技术应用性,培养技术应用性和技能性人才;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着重应用性学科群和专业建设。而高职高专教育则注重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学科仅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
在学术要求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给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直接报考研究生。而专科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不能直接报考研究生;
在知识体系中,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两者的要求与差异明显。
在专业程度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复杂。一般培养复合型、跨专业要求人才,学制为4年。专科教育则对专业要求较专,学制为2~3年。
三、培养目标指向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
教育层次与人才层次具有对应性。国际上通常采用“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rum”理论来解释这种对应性。该理论以工业职业领域为例将各类工业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用一个连续的职业带来表述。
如图所示,每一类人才占有一块面积,从A到B为技术工人区域,C至D为工程师区域,E至F为技术员区域。技术员地位居中,称中间人才(middleman)。由于职称与职务和工作
岗位并无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和界限,因此,职业带中存在着既可以由技术工人也可以由技术员承担的岗位区域;也存在既可以由技术员也可以由工程师承担的岗位区域,即各类人才在职业带的交界处是重叠的。图中斜线A’D的左上方代表手工操作和机械技能,右下方代表科学和工程理论知识。对技术工人的主要要求是操作技能,对工程师则是理论知识,对技术员两方面都需要。如以GG’表示某一职业岗位其对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要求分别用线段长度GG’’与G’’G’表示。国际上一般把分别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这三个系列人才的学制相应地称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国际上称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向职业带中的GF区域,它是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他们属于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事的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的教育。
职业带理论仅以工业技术人才为例来表述复杂的、多维的社会人才结构,显然是不够精确的,但就总体而言,它还是可以反映出人才结构与教育结构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内涵。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文科来说,培养的是应用文科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对于工科来说,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要保持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必须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一般分为技术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创新应用型三种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备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甘于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二是要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系统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三是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质,不仅要具备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四是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要具备组织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谋划决策能力、分工协调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特别强调具备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验、制图、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新模式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老师在新模式教学下应该对传统模式进行哪些改进、自我学习提高的方向在哪里?学生如何变得真正自觉、主动的学习?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本身对所讲课程不熟悉,或者理解不透彻时,加之老师的表达能力、交流沟通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挥,使很多课堂变得十分沉闷,学生当然的不会产生任何兴趣。如果老师水平较高,对课程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把握,能够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学业成绩,更是为了知识,为了学到真正的本领,因此会格外用心。老师对课程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够把枯燥的理论风趣化,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真正的东西。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就像一个牧童,而学生就像一群小羊,老师把他们带到一个丰美的田地面前,小羊们都在争先恐后的怀着极大的热情寻觅合适的稻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能达到一个“以其智慧,使人昭昭”的教学境界。因为这个情况下,学生可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在激情的感染下,在智力的挑战中,迸发出火花,使一些道理在相互的交流中昭然若揭,实现教学相长。首先,教师应在知识储备数量和质量上、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学质量上、管理学生水平上来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以实现“老师教育教学的高度投入、负责,对课程的严格要求”工作状态,那我们更应该找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加强师资建设必不可少。要实现教师高度负责、全身心投入以及对课程严格要求的工作状态,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一是要树立现代的思想观念,具备开拓创新、民主平等、竞争择优、分工协作等现代思想观点;二是要有系统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而且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要有效的智能系统。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而且要成为科学知识的创造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既要注重“开智”,又注重“育人”,既要强调传授知识,又强调发展个性。
第二坚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奉献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强烈的事业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按时下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新解,视尽职尽责的干好自己工作是本分,老师既要谨记“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的传统行规,更不要忘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时代和历史重托。
我们不是科研型院校,不能够定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次我们不是职业教育院校,也不能够定位培养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另外一方面,教育作为传播间接经验的媒介,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说我们能够教授给学生的是成熟稳定、被验证为正确的知识和技艺,当然,进行超前性科研研发的教育领域除外。这就要求我们的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宽口径和后续潜力的人才。综上所述,同时依据我们已有的教育力量和资源,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延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区别与理论培养模式,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其蕴含的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臵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第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郑红梅
电气工程系 2015.1.8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工科大学物理改革的基本方向,肯定扎实学生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紧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目前,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出现两个重点方向:一方面要以现代化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另一方面要以计算机物理教学环境的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介绍物理基础、推导必要的物理公式时,板书教学法优点明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因此,在开展和组织具体教学时,应将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考虑到工科物理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仅靠补充近、现代物理知识,去处陈旧知识、压缩繁冗内容来解决。应该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精练和提升,使之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其一入大学就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作业、实验及同别人讨论,发现问题,寻求新知识以至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有的知识对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1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使之成为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1.1教学内容改革
作为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和实验、数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有紧密地联系。首先,要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各门课程的联系,使其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学会在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要会翻译:把抽象的数学公式翻译成具体生动的物理概念;把直观的物理运动翻译成严密的数学程序。最后把物理语言上升到哲学的语言来阐述。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假说,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此理论基础上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大学物理自身理论性较强,与专业课程结合不紧密,致使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提升不了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甚至出现大学物理“无用论”。另外,由于物理教学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广泛。因此,不能强调它的基础性,而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物理内容的不同需求。要改变教学中多年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标准。因此,可把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磁学、光学等)精练和提升,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生高中学过的传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指出大学物理学习时注意的问题:如强调矢量、变量、微积分等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对每一章、每一篇学习内容做必要小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仅可对每一章或每一篇知识点做必要复习,也可对知识做整体和逻辑性的认识,还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没学好或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掌握为止。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习总结发生在课外,而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因此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在保证“必须、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压缩与专业相关度小的章节的学时,适当增加与专业衔接紧密章节的学时。在平时教学中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来提高对物理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动力和信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及时地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同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和相关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同时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以讲概念、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为主,理清物理学整体知识脉络和当今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1.2课程教学中给学生研究式的学习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的提出,趣味应用、实际生活和专业工程问题引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可采用德国教育专家胡格(Hug)教授的职业行动能力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方法来实现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如有趣的关键字卡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的、负责人的、有效的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特别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力学、电学、光学)进行精练与提升,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使大学生一入大学就应改变中学那种简单、依赖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完善的精密科学。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模型法、理想试验法、科学假设法、类比推理法、分析综合法、演绎归纳法、半定量法等。而研究物理量的基本方法有:寻找对称性、不变量和守恒量是全局或整体的研究方法;对于连续可微的物理量,求极限、求导,研究极值点、稳定点、拐点等。这就要求教师把传授知识、方法、思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方法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思想去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思想方法的教学达到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才能了解这些思想或方法在物理学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通过物理学改革使学生不仅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能,还能使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其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理论———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通常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还应重视实践性。另外,理论要联系实际,强化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的差距。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WalterLewin教授的电磁学,大概有1/3的时间是在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实验。加强物理知识与工程应用,与生活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反映工程技术和社会对物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使学生初步树立工程意识,逐步学会探索将物理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创新,即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有推有出,有破有立。创新并不神秘。把知识向前推进一步,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都是创新的一步。因此创新意识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要在继承中创新。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起主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俊,等.深化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6.[2]张萍.在基础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04.[3]应用型大学本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教育,2006,05.[4]工科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0,04.作者:郭向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数理部
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岗位的能力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及时修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与环境影响评价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以致用的效果,实现了提高学生的执业技能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我校专业骨干课程之一,它强调课程间的相互交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的建立以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事业日益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出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黑龙江东方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培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毕业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们下了很大功夫,主要从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相关课程和学时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但是在以往授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本上这门课一直都是孤立的,久而久之不自觉地就被边缘化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在意学生的感受,没有及时查找问题,更没有整改措施,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差,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生不想听也听不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加之学时有限(仅有理论课34学时),在短时间内把所有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全面细致地讲授一遍是不可能的。针对以上严峻形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专业所有老师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同时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环科院、哈尔滨市产业办环境影响评价科等权威单位的“双师型”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莅临指导,于2013年重新修订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为理论课48学时+实践24学时)。同时也增加了相关课程并调整学时,即是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专业导论”“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管理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环境检测技术”“环境噪声控制”“清洁生产”“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等辅助课程,聘请最好的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任教,修订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授课学时,重视实践。团队成员有分有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培养有能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高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和兴趣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授课过程中激情倍增,互惠共赢。近3年来,有45名毕业生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重教善学,缺一不可,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优秀的好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把复杂抽象难懂的知识原理简单化,把实际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案例带到课堂上,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这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当优秀的好老师,我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老师下场充电,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的编制工作,并请有经验的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亲临指导,参加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的培训和考试,增加教师学识,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积累实战经验。
2.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到的很多理论性强的、抽象的、难以理解消化的环节,直接采用各类已批准的近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相关章节来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到实际。
环境影响评价博大精深,以往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去死记硬背,而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更做不到活学活用,没有目的,更没意义,学起来枯燥乏味,唉声叹气,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是很多学校的通病,我们针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难点和抽象的知识,直接采用已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相关章节来讲授,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和掌握。
3.将环境影响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大纲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学资料,并借助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国家、黑龙江省精品课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影响评价师职业考试大纲源于实际,与时俱进,尤其是一些国家政策、相关的法规标准和技术导则等时效性很强。为此,我们把职业资格考试的最新内容引入课堂,以期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宝贵资料,就业后上手快,干得好,留得住,发展好。
4.聘请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和企业行业的高级工程师来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并进行授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边修订,边实施,边整改,形成了合力。
三、调整总评成绩构成,加大实践环节分数比例
本专业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总评构成比例、考核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了改革。现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总评成绩由多块构成,主要由过程教学管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有效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性等,20%)、实践环节(每人独立完成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20%,一份课程设计,30%)和闭卷考试(降低客观题比例,增加应用题比例,30%)构成,总评成绩构成多样化,强化了实践环节,弱化了期末闭卷考试。点滴珍贵,重在积累,特别突出了实训实践的重要性,彻底纠正了以往不学习,考前背一背的应试突击式做法,彻底忘记了以往“59遭罪,60万岁,61浪费”的口号,改变了以往一份卷子定胜负的局面。成绩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和付出的多少,付出就有回报,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细化后的考核办法更人性化,对学生更公平公正,深受学生欢迎。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实际应用水平,突显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四、改革效果
经统计,我专业近三年撰写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的毕业论文的比例分别为23.3%、28.5%和34.1%,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18.0%、24.2%和29.9%,同时这两个比例均逐年上升,学生工作1年左右考取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改革的成效还是特别显著的。
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学生能成才,对得起国家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这份责任,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这份信任。多动脑,多思考,多引导,多实操,肯定就会有收获。时代在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式上凝聚了独到的特色,较好地解决了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师生共同成长,取得了很好效果。
近年来,环境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是层出不穷的,环境法规与标准是经常修订颁布实施的,这就意味着环境影响评价是不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尽最大努力培养出更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有能力的、能胜任的、高层次的、高质量的环境影响评价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学锋,苗娟,董铁有.基于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90-92.[2]郭春梅,赵立军,詹亚力,陈进富.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方法研究.广东化工,2012,3:118-119.[3]匡颖,张焕祯.新形势下本科《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探讨.环境工程,2014,32:1093-1095.[4]龚国勇,罗天相.“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宜春学院学报,2014,3,(36):137-138.[5]蒋珍茂,陈玉成.“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8):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