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朗诵教学的指导策略
浅谈语文朗诵教学的指导策略
孙婷
摘要:朗诵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被广泛运用。但是由于每个教师不同的个人自身条件以及对朗诵教学方法上的欠缺,导致许多教师不敢尝试课堂朗诵。通过语文朗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几个具体方面入手,包括: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并结合具体的教材中的课例进行重点解析,真正做到有理有据,并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指出当前语文朗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意见,从而消除部分教师的顾虑,让语文朗诵教学能更加顺利地进行。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朗诵教学教学现状普通话水平教学意义
正文:针对本课题,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首先语文这个学科它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语文以我们汉语为基础,语文教学以文言文、散文、诗歌、小说等为具体载体,文字构成了文章的内在结构、节奏,像新月派提出的新格律诗的要求时,就主张新诗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在结构就需要我们深入阅读。
(二)基于语文教学的目的。
《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选编等各个环节,反映了工具性和思想性并存这一教学思想。在总述“教学目标”时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必须使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是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材编选”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教材编选必须有利于全面完成学科教育目标规定的任务”。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则强调,必须“按文悟道,以道解文”,“忽视思想教育的语言文字教学和脱离语言文学教学的思想教育,都有碍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标准中我们可以明确,对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的的培养是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对话,特别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学会朗读。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
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
(三)基于成功个例研究
我曾经有幸听过刘飞耀老师的课程,他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朗读教学。刘飞耀老师的声音真是悦耳动人,听他朗读课文是一种享受。从他开始讲第一句话你就会被吸引,声音低沉柔和又富有感情。那一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我们很温暖。在听他 讲何其芳的《秋天》时感触颇深。把阅读方法贯穿在讲课过程当中,这是很到位的教学策略。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感受这些词语传达出的画面与感觉,然后试着把它们连缀在一起,这就是行之有效的诗歌阅读方法。在第一小节讲授完成后,刘老师对这种学习方法做了一个小结,也就是“抓关键词语,品其中韵味,读其间深情”,很多诗歌教学课例中最缺失的就是这一环,而且可以这样说,诗歌阅读方法的教学是广大语文老师最忽视,同时也是最薄弱的。听了他的课会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美,听了这样的朗读简直可以不用再听课了,因为课文的妙处已经通过他的声音完全呈现出来了!优秀语文老师的魅力各不相同,刘飞耀老师的诗人气质或许就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课:刘老师的课很动听。课堂动听,感情动人这是对一个老师最高的评价了。
由此可见,语文朗诵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它很不受重视,或者有些老师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没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重讲轻读。
二、我国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1.阅读能力有待提高。众观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堂,发现阅读能力低,不知道怎么叫阅读,将阅读与看书混为一谈。
2.阅读策略亟需加强。中小学阅读尤其是中学阅读,是为了认识生字词,没有深入掌握文本的内涵,没有体会文本的韵味,对文学没有鉴赏能力。
3.阅读质量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善于朗读。首先,有的学生连字词的正确读音都没法掌握;其次,不会断句,特别是文言文;最后,敷衍地读完全不走心,不投入感情,那是一个与他无关的世界一样。
(二)教师层面
1.“泛语文”倾向。大教材观,认为语文教学包罗万象,从文本中引出文化,从文本中引出经济,我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需要这些,但是这是需要有度的。例如从《愚公移山》里去探讨国土资源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创新搞了一套无关的形式。语文教学植根于文本之中,深入品味文本滋味才是重要的。
2.教师主体的缺位。教师对于朗读没有很好的认识,觉得朗读不重要。其次,他们欠缺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或者对这些知识、技巧一知半解,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和训练,就是指导也往往是局部的、肤浅的、大而化之的,难以全面、精细、深入,这就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较好的朗读能力。教师没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缺乏朗读兴趣,以读为苦,即使读也是被动的、机械的、不动脑筋的、毫无感情的读,这样一来,师生都无兴趣进行朗读训练了。有些教师偶尔会让学生读一读,但没有任何提示或指导,学生叽哩呱啦、毫无生气的读一通,没有高低转折,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倾注感情,没有丝毫美感可言。
3.教学模式的僵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中含有极端功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讲多读少,甚至有讲无读。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成了听教师“独唱”的听众,或者变成“职业记录员”。一句话,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本是双边活动却变成了“单边行动”。这样的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难受;教师讲得颇多,学生学得极少,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暴露无遗。课内如此,那么课外呢?调查一下,情况更糟。朗读教学几乎一片空白。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绝大部分针对所谓的知识点、考点,诸如词汇、语法、修辞,阅读题训练,写作训练等等,极少有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或训练的。试问,这种教学如何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能发挥呢?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能激发出来呢?学生的智能何以得到发展、素质何以得到提高呢?
三、对我国朗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朗读教学的意识。
一个目光远大、认真负责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美好情操渗透到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为此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品思想、作者感情的钥匙,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措施,是学好普通话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步聚,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老师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第一个就是要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普通话说不好有的甚至用方言来教语文。这很显然是极不利于语文朗读教学的。在我实习的学校,一个学生向我反映,看着语文老师的板书对这个老师钦佩不已,可是他一张嘴听课的兴趣立刻没有了。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老师要让他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含有韵味。教师应掌握朗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加强课内外的朗读指导。正确的朗读能给人美的享受,不正确的朗读只会变成刺耳的聒噪。朗读是口头语言艺术,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方法技巧。如:朗读时怎样呼吸?怎样才能产生共鸣?如何准确发音?如何控制朗读节奏(包括词语音域的大小、时间长短、强弱程度和吐字的快慢即语速等)如何注意语调(如停顿、重读、语气、抑扬)等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全面掌握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同时在课内外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时可结合具体课文或其他朗读材料,也可举办专题讲座,前者主要用于指导局部性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后者主要用于指导全面朗读的知识和技巧。
(三)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有了朗读兴趣,朗读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不但提高自己的专业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重要性,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他们浓厚的朗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乐读。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听课文朗读磁带、收听电视或广播中播音员播音、进行朗读比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教师范读、师生齐读、师生朗读对抗赛等等。
特别推荐一下“情境朗读法”和“表演朗读法”。所谓情境朗读法,就是根据具体朗读材料设置特定的外部情境,以烘托朗读氛围,激发朗读情趣,增强朗读效果。例如艾青写
于1938年11月的著名诗歌《我爱这土地》。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陷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大片国土沦陷,惨遭敌人蹂躏,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艾青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诗,表达了自己最沉痛最顽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激发国民斗志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时,专门播放了当时日军践踏中国国土、祖国人民英勇抗战的记录片,学生深受震撼。有学生朗读时眼含热泪,朗读效果非常好。显然,如果没有设置当时的历史情境,就很难通过这首诗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如果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培养,那这首诗就白读了。
所谓表演朗读法,就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动感十足的文章。例如在朗读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时,笔者专门把一面鼓(虽然不是安塞腰鼓,但聊胜于无)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上来边敲边读,或你敲我读,你读我敲。孩子们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跑来狂敲热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不用教师多讲,光是那激烈的鼓声就足以让学生体味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和炽热情怀。令人惊异的是,学生敲出的鼓点和文章节奏十分合拍。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灵就这么悄悄地萌芽了。
(四)强化课内外朗读训练,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这是关键一环。课堂是进行朗读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应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必须做到精讲少讲,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读。课外以点评为主,让学生多练。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讲”、“读”、“教”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教学的语文味儿,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要再昏昏欲睡,让语文带他们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地,让语文告诉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让他们别人的人生来审视自己的道路和选择。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语文教育,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我知道这是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可是那一次探索先辈们不是遍体鳞伤却依然前行呢?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一往无前吧!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培丽.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研视点.2011(08)
[2] 李英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J].文学教育(上).2011(07)
[3] 王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1(04)
[4] 李冬君.浅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5)
[5] 黄良娣.朗读教学实效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4)
[6] 马建军.中学语文仍需落实好朗读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
[7] 吴淑芹.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浅谈语文朗读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0(10)
[8] 李华平.朗读教学中的三促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2)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论文摘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完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策略,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
用心
爱心
专心 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
用心
爱心
专心 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朗诵方法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同时,朗读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目标要明确,有的放矢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方法要灵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完美和谐。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时,自然就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第四篇: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黑龙江省铁力市教师进修校 曹书海
提高写字教学质量,需三个必备条件:一是教师的写字素养,包括相关的写字知识、理论认识和鉴赏能力、写字水平、能力;二是对写字教学的认识(课标对写字的要求,各年段的要求,写字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想);三是写字教学指导策略。
一、策略
1、心理学策略 重在激发兴趣
情趣语言、鼓励进步、知晓退步、战胜自我、树立榜样、加强观摩、期待延时、以赛促练等都是常用的心理学策略。这些策略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实践性策略 重在指导写字
思路上三抓:
1、抓基础期(低段),2、巩固期(中段)、3、提高期(高段)
基础期,重点关注笔画和偏旁的写法和美观,兼顾结构;巩固期重点指导偏旁及结构,兼顾行款;提高期重点指导结构的美观,巩固行款,培养整体布局意识。这三个阶段具有渐进性和梯度性,体现课标要求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既有阶段性目标,又有整体性设计。
备课上三抓:
1、抓分类
2、抓主笔
3、抓规律 抓分类:
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写字教学,首要任务是分类清晰,达到以一带
十、以一带类的目的。
在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对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整体分类,每个单元重点指导哪类字、下个单元重点指导哪类字,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哪些字,第二课重点指导哪些字,做到胸有成竹,指导起来才具实效性。如果说,第一课已经指导完左右结构中左长右短的字如“相”字,那么下一课再出现这样的字如“杜”字时,对这样的字只要点拨即可,无需在耗时指导这个字。
抓主笔 主笔有两种理解,一是一个字在田字格中占在或是接近横中线和竖中线的那一笔,二是一个字中起着平衡作用的那一笔。还以这一课为例,“词、义、相、反、牢、矮、厚、忙、闲、很”中“牢、闲、很”的竖就是前者说的主笔,如果位置不对,字的结构就缺少美感,出现松紧不当,闲忙不分,同时,“牢”的竖又是后者说的主笔,如果写歪,字就不正。
抓规律
每一种笔画、偏旁,每一类字都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教学中有效遵循这一规律,事半功倍。
笔画规律 如横折钩,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规律是可循的,如“闲、羽、司”等,在它的里面如果笔画较多,一般都是折竖的写法,“巧、句、力、钓”在它里面笔画较少时,一般都把折写成弯的。
偏旁规律 如金字旁,三横间距均匀;三点水,三笔上下位置要呈弧线。结构规律 如左右结构的字,又可为左窄右宽的,如料;左上右下的,如坑;左右同宽的,如;,左长右短的,如忙;头齐脚齐的,如挽。这样的字都可以寻找书写规律进行归类指导。
课堂上三抓:
1、抓程序
2、抓指导
3、抓技巧 抓程序
写字教学有自己的程序,我省“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写字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总结了“六步教学法”,很实用,效果很好。
1、出例 出示某一类字的例字。
2、辨形 辨别出某个字的形状、结构、各部分的位置等。
3、明法 明确某一笔或某一部分怎么写好。
4、示范 教师要范写某个需要指导的字。
5、练习学生尝试练习某个字。
6、评价 师生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准确而客观的评价。以上六步,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操作。
抓指导
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上述六步的全程中,尤其要体现在后两步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评价中提高观察能力、结构能力,评价能力,把预设的分类、主笔、规律生成在课堂,进而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和能力。
抓技巧 写字是比较枯燥的学习过程,重视技巧的传授能事半功倍。
一是术语技巧:尽量规范教学术语,使学生尽快知晓术语的意思,转换为对字的评价语言并指导写字。
如主笔突出、首笔定位、借笔定位、字无双捺、笔画串门、品头论足、向上看齐、疏密匀称、比较两边、上盖下出、外伸里缩、上紧下松等。
二是笔画技巧:横轻竖重,停顿提勾,横平竖直。轻起匀拉,折笔果断。撇要快,捺要顿。小小一点要点好,学会顿笔很重要;横要平,竖要直,撇有锋,捺有脚;提钩要尖折有角;行笔轻快要记牢;认真练习功夫到,笔画健美字才好。
三是类字口诀:每一类字都有自身的规律,把这些规律编成口诀,便于记忆和迁移,形成写字技能。
如:白、自、向、血、舟、身、奥、鬼„„这一类字,就可以这样:左边有一竖(包括竖撇),一撇被挡住(写短撇,撇不出头)。
再如:勺、匀、句、旬、匆、勾、甸、包„„左边没有竖,一撇可伸出(写长撇,撇出头)。
二、课型
1、主题写字课
我们可以把主题写字课分为选编主题写字课、单元主题写字课、全册主题写字课。
学生的写字训练主要是结合语文课本上的生字学习而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字形结构、同笔画的不同写法、同结构的不同比例等情况,容易分散主题,不利于学生的练习。因而建议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识字写字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自主地结合本单元、本学段的特点,开展有主题的写字。例如某个单元要求会写的字中有很多半包围的,其主题就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求学生把半包围结构的字写得匀称,关注里面的部分与整体字型的关系,做到大小合适。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就此专门开展一次主题写字教学,带领学生回顾本册书,找到半包围结构的字,根据其特点归纳成诸如“冲出包围圈”、“缩手缩脚”等几种类型,将零散的识字写字重新整理,使无序写
字向有序写字过渡,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找到汉字书写的规律。
还有一种主题写字是教材编排时就设计好了的主题写字,即识字
(一)、(二)等,称为选编主题写字课。
2、随文写字课
对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而言,如果没有主题写字内容,就可随文写字。
3、书法欣赏课
写字教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在技能的训练,但一味地强调技能会使之显得乏味。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流传至今,正因其变化多端、妙趣横生,优秀的书法
作品、脍炙人口的练字故事都是写字教学的最佳资源。指导课与欣赏课并行,就像是书法传统文化的两翼,借此,我们的孩子才会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者。上好书法欣赏课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学生的基础水平,三是作品 的适宜度。
欣赏课要与写字课指导课交错并行。在会写了某类字但是还是写不好的时候,要及时跟进欣赏课,促进写字质量和水平。
欣赏课的课型分为偏旁部首欣赏课、独体字欣赏课、合体字欣赏课(各种结构欣赏课)等。
欣赏课的操作程序:
1、作品展示、作品介绍(可以教师确定作品,可以学生确定作品。如果学生确定,要请该生陈述推荐理由)。
2、小组欣赏、形成建议(优缺点)。
3、小组汇报、小组辩论。
4、点评建议、点评作品。
5、小组摹写、组内点评
6、教师总结、欣赏延伸(提前出示下一欣赏课作品或欣赏作业)。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李花园小学
张丙海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李花园小学
张丙海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有两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等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办手抄报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总之,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而且更是大语文课堂所必不可确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李花园小学
李志奎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李花园小学
李志奎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可是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很不乐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沟通好家长,让家长支持阅读
利用家访的时间,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让家长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并能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家长明白:“变聪明的办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通过学校与家庭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乐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们要积极创设有利条件。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虽说是课外阅读,其实教师也可以用每周一节课作为阅读时间。另外,教师不要布置过重的课业负担,否则学生根本无暇去课外阅读。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尝试过,难的是坚持到底。可见,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必须具有长远的目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次,要给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在学校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提供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这个空间有软硬之分。软空间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宽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硬空间是一个学校应该要有一个好的图书馆。我们学校就有很好的图书馆,好的图书馆应该吸引学生自己去看书,而不是硬性规定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要借几本书。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做到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渴望。比如在学古诗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唐朝诗词的发展史,及一些著名的诗人和相应的作品,在学生阅读过一些书籍、文章之后,请他们向别的同学讲授自己最喜爱、理解最深的文章或其他知识。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做好读物推荐,扩大阅读范围
教师要打破学生课外书等同于“作文选”的错误观念。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做好读物推荐工作。积极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如上完了《三顾茅庐》可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等等。我还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中年级阅读书目:如:《皮皮鲁传》、《小兵张嘎》、《草房子》、《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爱的教育》、《青铜葵花》等。
四、制定阅读计划,开展实践活动。
班级定期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及书中的部分内容,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还组织了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
李花园小学
李建军
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
李花园小学
李建军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着力于把“应试教育”转移到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各个学科都在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中小学各学科中一门基础学科,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整个素质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应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发展到课外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博深知识结构人才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和社会,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二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教学生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大有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我极力地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除此之外,班级内还集体订购了一些优秀少年读物,如《小学生导读》、《少年文艺》、《语文学习报》、《少年博览》等。在班级内还建立了“图书角”、“图书桌”,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课外读物带到班里,由专人进行保管,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也加强了同学间知识交流。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推荐,交换阅读。
四、把学生带出去参加各种语文比赛
学生学得或了解的知识,多或少,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较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就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班级内形成了学知识的班风与学风,语文课的成绩大大提高,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高
伟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高
伟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我发现学生对鲁滨孙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鲁滨孙的文章。学习了《女蜗补天》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范素玲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李花园小学
范素玲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读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使自己先成为一个热情的读者,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这样才有能力指导学生,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拓展保驾护航。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它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与书为友,和孩子同读,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