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3 14: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

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

一、刊登征稿启事的目的:

1、加强报纸与社区百姓的互动

2、增强社区对朝阳教育的支持和了解

二、刊登征稿启示的可预见后果:

1、部分群众积极投稿,那么,此类稿件如何刊登?目前,四个版面定向清楚,已经无多余部分留给社区。

2、部分较真的群众会直接找上门来,这类事件在朝阳报屡

见不鲜,也有直接找到孙主编反映情况的,谁来应对,如何应对,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恐怕需要有应急预案。

3、对于社区百姓来说,恐怕没办法要求他们夸奖朝阳教

育,朝阳教育报也许会成为他们发表真言感慨的出口,目前,我们的邮箱里也有部分这样的邮件,因此,当稿件的意见远远大于歌颂时,我们怎么做?不发肯定会影响社区百姓对朝阳教育报的信任,影响我们的声誉。

三、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社区百姓的互动

1、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上登“问卷调查”:了解社区百姓对朝阳教育报的认识、对栏目的意见、了解社区百姓对教育类信息的需求。

2、根据需求,决定如何加强互动。或者征稿、登稿;或者朝阳教育报与学校联合组织“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的现场咨询。

第二篇: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社会工作在当前中国还是新事物,需要一个社会逐步了解和接受的过程。目前,人们对社会工作存在一定的误解,有的人把社会工作者当成打杂的帮工或是志愿者,对社会工作不重视。

社区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居委会对辖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社会稳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目前,居委会肩负着宣传、监督、帮扶、管理、服务等涉及居民利益的各项重要工作,同时政府和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因此对社区工作者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在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法治意识增强的新形势下,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用,这就需要社区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满足新形势下社区居民日

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和解决不断涌现出来的社区社会问题。

一、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社会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学习和利用社区、小组和个案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纠纷、信访、拆迁、残疾人康复、养老、青少年教育、社区矫正、流动人口、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一)新华社区书画协会成立和运作。社区在“四千走访”和“三民走访”工作中,深入居民群众,掌握一线社情民意,了解到我社区中有一群书画爱好者,他们有相互交流和展示的需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使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社区居委会在掌握这一情况后,根据社区实际条件,运用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决定于2012年6月成立了新华社区书画协会,邀请社区书画爱好者参加协会,民主推选协会会长,并制定活动计划。至今已开展交流活动4次,并组织参加书画比赛1次。在满足书画爱好者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发展了社区文化教育。下阶段准备通过书画协会为社区青少年开设免费书画学习班,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

(二)金婚庆典活动。新华社区属于老城区,老年人多,有很多达到金婚婚龄的老夫妻。社区通过老年需求调研,发现居民中呼吁开展金婚庆典的呼声很高,社区结合街道邻里节开幕式,精心策划,开展金婚庆典活动。前期通过居民骨干的宣传发动,共有77对夫妻来

社区登记报名参加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街道、兄弟社区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单位、社区纷纷为老人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并为行动不便的金婚老人送去金婚蛋糕及贺卡。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进了社区关注老年群体生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倡导建立和谐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及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三)妥善处理矛盾纠纷。2010年至今社区共处理矛盾纠纷100余起,矛盾纠纷逐年上升,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并不是靠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就能预防或解决的,而是需要运用各种社会工作的方法及相关部门配合。例如2012年4月一起因卫生间改造引起渗水造成较大损失的纠纷。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居民反映问题后,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首先稳定居民情绪,引导其采取正确合法途径解决纠纷。然后分别与当事人双方沟通,了解事件情况及双方意见,并上门查看拍照取证。经过调解发现双方不能就损失和补救措施达成一致意见。后社区联系法律顾问为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最后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和平解决这一矛盾纠纷。社区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社区资源帮助受害者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顺利的化解了这次矛盾纠纷,稳定了社区和谐。

二、社会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问题

(一)行政化现象十分突出。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组法》规定其工作职责为宣传教育,办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相关事务以及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社区居委会实际

履行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城管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社区党建等八大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都是与党委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一对应设置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职能部门把本不属社区工作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放到社区;把原本只是“协助”的工作任务被当成硬指标压到社区完成;一些部门工作遇到难题就将责任强加于社区头上,视社区为自己的“腿”,增加了社区额外负担。特别是市、街道两级轮番考核社区,使得社区对各项行政性事务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种丢掉“主业”抓“副业”的局面。使社区不仅承担了许多政府事务,而且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

(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需要的工作经费按目前社区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社区户籍人数分配,仅各种迎检的资料宣传、材料打印费都是不小的开销,基本每月都有大的活动开展,且每次活动花费都较大。但现在财政给每个社区的工作经费较少。因此社区在搞服务活动时缩手缩脚怕经费不够。

(三)社区服务工作弱化。导致社区服务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事务缠身。社区工作人员成年累月忙于政府的各类行政性事务工作,实在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投入社区服务。二是服务观点不强。有的社区工作者,被动处理日常事务,缺乏主动开拓创新精神。有些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观点不强,政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居民意见大。三是服务能力不够。在某些项目和活动中,社区则既无钱、又无权,无能为力满足居民们的要求。强调社区的综合管理职能,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专业化职能,这与现代城市管理的分工与专业化趋势

相矛盾,而社区的职能却被忽略了。

虽然开展系统的社会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许多工作都在摸索中开展,但要尽快找到适合于社区的社会工作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由于居委会的工作每天要接触到大量的具体事务,通过社会工作,将原来就事论事,就事解决事的工作方法转为能用系统的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去分析、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工作在我国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第三篇:2015北京军转政策之军转干部报岗生活基础等问题解读

军人军属住房优待政策之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

中公军转网搜集整理民政部最新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及时发布军转干考试信息、军转干安置政策、随军家属安置信息、军休干部安置政策,供2015年军转干部参考。

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办法 2014年4月4日颁布

一、为规范优抚对象住房优待工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优抚对象是指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退役人员、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含直接参与铀矿开采军队退役人员)、烈士老年子女(含建国前错杀后被平反人员子女)以及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

三、优抚对象住房优待以现行住房保障制度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属地管理、因地制宜。

四、优抚对象申请住房保障的,其依法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优待金和护理费等待遇,在准入审核中不计入家庭收入。

五、优抚对象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住房租赁补贴或农村危房改造的,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安排。

六、优抚对象符合相应条件的,优先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居住区建设等政策范围。

七、优抚对象办理房产、土地证件时,免交登记费、工本费;自建房时,免交基础设施配套费、拨地定桩测绘费等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八、符合供养条件的优抚对象,应当优先安排到当地光荣院、福利院等机构集中供养。

九、优抚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享受住房优待,家庭认定一般以户口簿为准。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庭分户的,其配偶及子女视为一个家庭,父母及未成年弟妹视为一个家庭,生前父母已离异的,按照家庭实际情况认定。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切实落实优抚对象住房优待。

十一、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15 年军转干更多信息请关注:

更多信息请加入:北京军转干交流群 135022645

更多信息请加入:北京军转干交流群 135022645

第四篇:浅析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以四平市社区矫正工作为视角

郭明莉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向前,司法机关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四平市为视角,对司法机关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司法机关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及其派出机构(司法所)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社区矫正既是我国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也是完善现代刑事刑罚制度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2年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3条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可见,司法机关是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具体实施的主体。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是社区矫正工作能否达到法制良性示范目的的关键。

一、司法机关在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双主体实践模式制约社区矫正管理。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之初到现在,大部分试点省市(包括四平市在内)一直沿用“两头包,双列管”的管理模式,即社区矫正人员到所在社区司法所报到后,由派出所和司法所共同包保和管理的执法方式。实践中,这种模式直接导致监管效率低下,职责不清。一方面,基层公安机关面对繁重的社会治安工作和刑事侦查工作已经不堪重负,因此对社区矫正工作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了公安机关有权无暇管、司法行政机关想管无权管的窘境,致使社区矫正工作流于形式,社区矫正人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在四平市的工作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子:每月的家庭走访,个别社区矫正人员明明在家,就是不开门,工作人员往往是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也得不到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理解,所以很难掌握其真实情况,致使个性化教育方案实施的效果很不理想。又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性劳动,一些社区矫正人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司法所能采取的措施只是在计分考核时给予其扣分或警告处理,而他们则认为:“我就是得100分和得10分没什么区别,我既不想减刑,更不想表现,有时间我多赚点钱比什么都强。”同时,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时与公安机关的沟通还不是十分到位。如某社区矫正人员在司法所报到后,过了一段时间此人失踪了,电话联系不上,家中又无人,几经周折找到后,才知道其在外出打工前已经向派出所递交了外出申请,且派出所也批准了,但其却没有向司法行政机关申请批准。从法律效力上看,公安机关的批准要高于司法行政机关的批准,这就使司法行政机关陷入两难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处理不好,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就会大打折扣,矫正工作成效也势必受到影响。此外,有些社区矫正人员过去在公安机关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散漫自由已成习惯,司法所社区矫正机构介入后,其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认为公安机关的职权比司法行政机关大很多,都不怎么管,司法所又算什么,况且法律规定我们应该由公安机关管理,司法所介入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由此产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导致司法机关的矫正工作遭遇瓶颈。

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欠缺。当前,基层司法所在原有民事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9项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社区矫正职能,工作量的增加与人员的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四平市为例,不包括公主岭在内共有102个基层司法所,现有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人员138人,平均每个基层司法所不到1.4人。由于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机关科室严重缺人,部分县、市、区只能从基层司法所借调人员,结果导致这些基层司法所没有政法专项编制人员。还有一些基层司法所的所长是由基层政府的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或法律服务所自筹自支人员兼任的。此外,在职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虽然95%以上的工作人员是大专学历,但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取得学历文凭,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大多是通过“速成班”培训上岗的,对于社区矫正这项新业务还很陌生,没有接触过刑罚执行工作。加之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把社区矫正工作简单地等同于司法行政的其他工作。以这样的一种心态和工作方法去从事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工作,势必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开展,无法达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预期效果。

3.社区矫正工作欠缺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物质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新业务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来完善硬件和软件条件,但四平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保障极其有限,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包括市局在内的县(市、区)社区矫正各项经费保障一直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由于受经费的制约,社区矫正工作举步维艰。

4.监管体系不健全,矫正措施单一。社区矫正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考虑犯罪类型、前科纪录、犯罪特点等。受场地、经费、人力资源缺失等现有条件的制约,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在目前的社区矫正中尚不多见,除江苏省外,大多数试点省市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矫正模式。[1]四平市现行的矫正措施主要有:电话GPS定位查岗、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心理辅导、法律宣讲、公益劳动、学习培训、请销假制度等。这些矫正措施基本涵盖了矫正工作的全部内容,只有泛泛的矫正作用,而没有策划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帮教安置工作单一,没有达到深入到本质、完成精神和人格的教育目的。

二、完善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中主导作用的对策

1.加快社区矫正立法进程,明确执法工作权限。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典,《刑法修正案

(八)》中的个别条款也只是对社区矫正作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对社区矫正具体内容和相关问题进行规定。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尽快出台《社区矫正法》或《刑罚执行法》,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这样就能避免双主体交叉执法的问题,使司法机关能够成为社区矫正的合法工作主体。

2.加强社区矫正人才建设,提升社区矫正队伍层次。应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结构合理的社区矫正队伍,形成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执法主体,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各界社会志愿者为重要力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结构。要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加大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弥补现社区矫正工作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此外,还应考虑在有关高校开设社区矫正专业或相关课程,为社区矫正工作培养后备人才。

3.明确运行机制的衔接程序,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日本学者谷口安平曾说过:“程序是法律的心脏。”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程序保障是不言而喻的。无论社区矫正工作的接收、适用以及撤销或解除都需要有严格法律规定,这样才能保障矫正工作的严格实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2]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工作是司法行政部门与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开启无缝衔接的首要一环。为了确保把每一个社区矫正人员都纳入到社区矫正机构,无漏管、脱管人员,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制度,特别是要有明确的协作体制。一方面,要明确文书送达、社区矫正人员报道、移交与接收的日期。目前由于法律文书送达制度不规范、各机构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原因,增加了社区矫正人员的脱管风险。对此,应明确各机关的责任,规范相关送达通知制度。另一方面,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生效当日,可以组织人员前往人民法院或是监狱进行接收,并签订《社区矫正帮教协议书》,明确各矫正工作主体的责任、社区矫正人员亲属的责任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的责任。应加强与审判机关、监狱机关的协调配合,确保社区矫正、法律文书移交“双到位”。要建立信息档案管理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社区矫正领域,把每一个社区矫正矫正人员开展社区矫正的情况存入计算机系统,并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这样既能促进社区矫正机制顺利运行,又能达到以信息化发展为引领,推进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智能化模式的建立的目的。

4.创新矫正手段的多元化,提高管理的科学程度。社区矫正工作应当以提高矫正质量为核心,要在社区矫正试点中探索出有价值的管理和矫正方法。如:矫正方式的个别化、矫正项目的多样化、矫正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再犯预测的精确化、质量评估的科学化等。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社区矫正原则,认真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个案,摒弃模式化的矫正方案制定方式,对每一名矫正人员要认真走访调查,根据其犯罪动机,人生经历,心理状况等因素,为其量身打造矫正个案,并根据执行情况随时跟进调整。认真做好矫正人员的定期报到汇报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突击抽查等方式核实矫正对象所汇报的活动情况是否真实准确。灵活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要注意扩大公益劳动的范围,可以将一些有需要的公益性企事业单位列入公益劳动的范围内,因地制宜,靠近乡村的可以组织矫正对象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城区内可以组织矫正对象进行绿化养护工作。

5.改善社区矫正的社区环境,转变刑罚观念。只有净化社会环境,完善法治建设,消除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现象,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为被矫正者的矫正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开展矫正活动。[3]在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应继续加大志愿服务意识的宣传力度,引导社区成员不断强化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在帮教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在挖掘社会资源方面,可开放思想,探索公益事业的市场化运作,如建立罪犯帮教基金会,聘任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及其他杰出人士担任理事,鼓励他们在资金支持、矫正对象安置等方面有所贡献;同时注重加强新型社会刑罚观念的宣传。刑罚观念的转变有利于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会使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在社区中矫正的被矫正人员。全社会刑罚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社区矫正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因此,政府在扶植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要加大对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力度,使社会服刑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得到全民支持,从而实现矫正机构与相关单位“互利双赢”的局面。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陶郑忠.论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完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03).

[2]辛科.我国实施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对策[D].内蒙古大学,2012.

[3]许芝萍.天津市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制及对策研究[J].天津法学,2012,(02).

【作者简介】中共四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 【文章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8期

第五篇:社区矫正对象在局矫正股报到时入矫教育讲稿

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

保靖县司法局矫正股彭亮

以下我将介绍社区矫正的涵义、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谈谈对该项工作的具体看法。

一、社区矫正的涵义

1、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监狱服刑)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活动。主要适用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对象。其中暂予监外执行的又分为保外就医、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2、社区矫正的来源。社区矫正是从外国引进的概念,2003年我国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南、浙江和山东六个省试点,2005年在我区作为全市的第一批试点区。

3、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司法厅联合印发了《湖南省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试行)》,规定了矫正对象在接到生效的判决、裁定、决定、释放证明书的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并接受入矫教育,签订社区矫正宣告书,填写《社区服刑人员登记表》,包括本人的基本情况,个人简历,主要犯罪事实,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和同案犯。

街道司法所要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制定矫正方案,确定矫正监督人(一般是夫妻、父子、父女等家庭成员),矫正责任人(社区内是民警、社区(村)支书或主任),矫正志愿者(一般是与矫正对象联系方便的单位领导、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邻居),分别签订帮教协议书、监督协议书(这是入矫接收时的工作)。其次是日常监督管理。矫正对象每周以固定电话,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工作活动等情况。每月参加一次集中教育,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及矫正工作有关制度。公益劳动要求:每位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都应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时间每个月12个小时,记录在《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记录表》中,矫正期满时要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填写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至此每位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刑期间工作全部完成。

二、管理制度

一是报告制度,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日内或离开监所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领取《社区服刑人员须知》,填写《社区服刑人员登记表》和《社区矫正宣告书》。

二是监督制度,即社区服刑人员的有监管能力的配偶、直系亲属;没有以上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居住地、社区、村民委员会人员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教育的近亲属担任。

三是汇报制度,即每周的电话,每月的书面汇报,每季要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季度评审鉴定表》。对象本人要对自己认罪服法、遵守社区矫正纪律、参加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参加公益劳动做出个人鉴定,告知今后努力方向。

四是走访制度,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季度至少应对矫正对象走访一次,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工作、家庭等情况。

五是学习制度,矫正对象应当及时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政治理论、政策形势、法律知识、文化技术及社区矫正制度等内容的学习,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

六、公益劳动制度,即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不少于12小时。

七、外出和迁居审批制度。即离开本区必须向司法所提出申请,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申请审批表》,批准后方可离开,返回后应立即请假。迁居后,应当在7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报到。

八是考察制度。每月、每季、每年都进行考察记录。

九是公示制度。司法所要将矫正对象遵守制度,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核与奖惩等情况,以适当的形式向社区服刑人员公示。

十是期满鉴定制度。社区服刑人员期满,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报镇社区矫正领导组批准后,解除社区矫正,同时发放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

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按照《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工作规定(试行)》矫正对象享有以下权利:

(1)人格不受侮辱;

(2)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3)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限制的权利。

矫正对象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规定;

(2)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劳动;

(3)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4)迁居或离开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批准;

(5)服从监督管理。

被决定保外就医的罪犯,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还应当遵守:

(1)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2)确因治疗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应当经司法行政和公安机关批准;(3)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经司法所行政和公安机关批准。

三、谈点看法

今天坐在这里的所有矫正对象,属于“不幸之人”,因为个人的过失,犯下了罪,受到了刑罚的处罚,是有罪在身的人员,所以要接受社区矫正这项规定,听从工作人员的教诲,有的人至今还不服气,认为比我犯的罪还大,没有被发现的人大有人在,唯独我的犯罪行为被发现,不但自己的名誉、地位受损,家庭成员的名誉也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有些是过失行为造成的,比如交通肇事,有的是吃了脾气的亏,可能还是对方的不是,让我一失手给对方造成了伤害。贪污也好,受贿也罢,有的是心理不平衡而造成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我们这般人还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所犯的罪行发现的早,社会危害不大,是初犯,有的是已经改造的差不多了,只是刑期未满,而假释出来的。对于正在监狱服刑的人员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能够在家中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所以我们要十分珍惜社区矫正的机会,过好每一天,社区矫正的刑期总有期满的那一天。

下载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报纸在朝阳报和社区生活刊登征稿启事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