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治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社区治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摘要:未成年人是国家与社会繁荣延续的基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所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公民在一生中要经历三种教育模式: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作用是紧密联系并且环环相扣的。社区是城市结构中的微小但又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社区治理给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防治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会化,社区治理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同时,未成年人个体在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对违法犯罪行为缺乏免疫力,主观上也缺乏对于各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辨别能力,如果在不良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低龄化势头最为明显。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是15-17岁的青少年,但目前已不乏11、12岁的低龄未成年犯。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儿童的心理早熟现象广泛存在,其不好的一面反映在青少年刻意模仿成年人的不良习性,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
(二)社会危害性极大。犯罪类型多样化,所犯罪行严重,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未成年人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盗窃、聚众斗殴,甚至是故意杀人。因为他们年龄偏轻,模仿性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
(三)再犯比例高。我国在控制、改造未成年犯罪者上面还有着很大的漏洞,没能从根本上教育改造未成年犯,培养其重返正常生活的生存技能和心理素质,导致他们再次走上犯罪道路。[1]
(四)接受能力强。未成年罪犯的学习接受能力很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犯罪,例如通讯工具方面使用手机、对讲机,交通工具方面使用摩托车、小轿车等,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技术犯罪,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屡有发生。
(五)易形成团伙规模。未成年罪犯经常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拉帮结派的形式,纠集数人共同作案,而团伙成员大多具备相似的社区背景、学校背景。未成年犯罪者团伙中往往混杂着一些成年犯罪者,他们年龄较大,社会经验丰富,在团伙中起到了教唆带头的作用,加大了未成年犯罪团伙的危害性。
总体来看,未成年人较之成年人的特殊性表现在其生理、心理不成熟,对社会和自我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武断性、情绪性等。遇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做出非理智的行为。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和成人犯罪虽然在客观行为和后果上很相似,但往往有本质区别:
1、未成年人缺乏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或只具有不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
2、行为举止大多表现为游戏或者争斗,没有明确的反社会倾向和主观恶意;
3、犯罪原因主要在外部,其行为的主要成因来源于外部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和不良思想的诱惑。[2]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未成年人缺乏保持持久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能力。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观念不分,义气思想严重。同时,例如贪婪心理、攀比心理、逆反心理、好奇心理、盲从心理、报复心理等不健康心理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继而诱发违法行为,这些都是产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来看:有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自流;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顺就恶语相伤,棍棒相加,根本不考虑子女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再婚、重
新组成家庭,家庭的变动对子女的心灵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时在思想上得不到教育,在生活上得不到照顾,使未成年人心灵受到创伤,这样长久下去,很容易产生极端和自卑的心理;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自身素质差、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追求享受,子女耳濡目染很容易养成对其健康成长不利的各种恶习。上述各种情景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1.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未成年人面对的是一种竞争性的成长过程。升学、奖励、各种社会锻炼的机会,都要求着未成年人去拼搏、去坚持。然而成功的往往都只是属于小部分人,大部分的未成年人因为机会、家庭状况、区域等原因所限只能另取他途。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往往会导致未成年人放弃自我奋斗,只是一味的相信命运、崇拜暴力、期待偶然等,并通过违法行为得到发泄。
2.我国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基础是基本健全的,社会也在有意识的保护着未成年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宽容。但是,社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例如收入分配不均、流动人口过多且难以管理等问题,这都给公民日常生活中不健康心理的滋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成年人免疫力较弱,更容易成为这种不良状态的牺牲品。同时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我国现行的法律控制体系
我国的刑事法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体现的是特殊保护原则,采用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审判方式,轻微犯罪行为不科以刑罚,对已构成犯罪的行为适用从轻、减轻的处罚原则,主要的法律文件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有逐渐攀升之势,这说明了在经济、社会都有了极大变化的时候,法律及其实践工作都必须加快更新的步伐,以适应全新的节奏,否则就会出现控制体系与现实的脱节的情况。现行的控制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是亟待完善的。
(一)未成年人法律意识薄弱。这是当前最为关键的,绝大多数的在校未成年人都认为犯罪现象离自己很遥远,对待身边的违法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做出违法行为或受到侵害时没有意识到法律的约束或保护作用。而部分非在校的未成年人过早的进入社会,由于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未能拥有一技之长,同时加上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不能明辨是非,游离于社会控制之外,极易受到成年犯罪分子的怂恿,是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
(二)司法管辖门槛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公民身体成长速度的提升,未成年人相对过去在生理上愈发“早熟”。在我们国家,刑法规定犯罪人必须年满16周岁才负刑事责任,而年满14周岁的也只有触犯法定的八种犯罪行为才追究刑事责任。这就有了很大的空缺:不满14岁的或已满14岁不满16岁少年的不良行为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司法管辖门槛过高。这样的后果是,大量危害社会的行为被排除在犯罪之外,从而排除在司法管辖领域之外,造成很多青少年违法后得不到及时的处理。[3]
四、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4]社会化是每个公民与周围环境持续一生的互动过程,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然而,由于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成熟,对不良社会影响缺乏免疫力,如果生活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容易产生无组织、无纪律、蔑视法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等心理特征。如何能够避免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攀升关键就是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完善社会与法律相结合的控制体系,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防治犯罪行为对同一居住地域中居民的互动有着一定的正向促动作用。无论是对犯罪的预防还是对犯罪的惩罚,均能消除邻里间的冷漠和隔离现象,增加邻里的互动次数。[5]而邻里互动次数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抑制犯罪。因此,政府应当重视良好社区环境的构建,降低犯罪行为发生的空间。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难点在于人员流动性高,地方差距较大,原有的单位制的管理体系打破后未能形成有效的生活管理基层。政府应当吸收大学生等高素质
人才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去,提高基层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权限,为其提供政策、财政支援。通过优秀典型社区的试点管理带动社会范围内社区环境的改良,毕竟对于良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所有公民的基本需求。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最终还是要归结于成年人的社会未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土壤,而良好的社区氛围正是预防各种犯罪行为的基础。
(二)通过社区矫正完善未成年罪犯控制体系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造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不失为一种较为缓和并且有效的改造方式,[6]便于培养他们形成有利于社会的行为习惯和价值标准。但是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具备较为完善的社区功能基础之上的,如果矫正行为的组织缺乏规范性,易造成社区矫正的惩罚力度偏低,久而久之,社会大众会感到法律有失公允。
长远来看,社区矫正应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主导,以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为工作主体,通过政府提供财政保障和执法指导,整个社会多元力量参与,从法律、心理、生活、技能和就业等方面为未成年犯罪者提供帮助。未成年人可塑性很强,通过再次社会化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其回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完善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规范是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基石。社区治理能否为居民所接受、社区矫正具有怎样的法律意义、社区治理的规范标准等问题都需要国家正式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治理起到多大的作用也取决于其在法律上的效力有多重。政府应当充分下放权力,给予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空间,通过法律的规范、政策与财政的扶持来把握社区发展的导向。
本文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说明了未成年人在其社会化的道路中误入了歧途,未能正确的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观点、行为,再加上犯罪分子的教唆,成为了危害社会秩序的害群之马。未成年人具备着良好的可塑性,社区是其成长中的主要环境,应当充分利用社区治理的作用,潜移默化中改良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才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根本
之道。
参考文献:
[1]吴昀昇,许学军.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J].法律园地: 150.[2]谭立光.增强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89.[3]王瑾.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的创设[J].践行科学发展观,2009(1):29-30
[4]胡俊文.法社会学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矫治初探[J].法制园地:49-52.[5]王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适用研究及对策[J].辽宁法治研究,2009(12):37-40.[6]陈嫡、谢振、林魏芳.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1):246.
第二篇: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李立国 《光明日报》(2016年02月01日 16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目标要求。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都是具有自治性质、延伸政府臂力、实现社会协同、促进公众参与的社会主体。民政部门承担社区建设指导、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职业规范等职责,要做好今后五年这“三社”工作并加强相互联动,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治理,增进全民共建共享,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发挥社区治理基础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夯实社会治理平台和根基,对于促进社会开放和流动、增进社会调节和融洽、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调动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把居民自治作为社区治理的根本任务来抓,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化村(居)委直接选举、基层议事决策、村(居)务公开、村(居)务监督等自治实践,在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引导居民遵守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促进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为重点,通过村(居)民议事、小区协商、业主协商、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依托民情恳 1 谈会、社区警务室开放日、村(居)民论坛等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协商活动,充分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着眼于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厘清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能边界,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属性。以社区减负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规范社区考核评比活动,清理社区工作机构和牌子,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整合社区信息网络。注重发挥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相互促进作用,加快建设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相互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助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社区所有常住人口,促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是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重要载体。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强化社会协同、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和谐基础。
要贯彻中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切实加强由民政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积极配合中央党建工作机构开展全国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确保社会组织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相关规定,配合制定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直接登记和双重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贯彻中办国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 案》,稳步推进各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建立脱钩行业协会商会报告制度。贯彻即将公布的慈善法,制定慈善组织认定、募捐资格管理、慈善活动支出比例和管理成本、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等配套政策。协调完善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性收入免税、公益捐赠物资进口免税等政策,推动开展免税试点工作。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和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涉外等管理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跟踪监督。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依法对违法违规的社会组织实行行政处罚。
要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创新。能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中,推动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凡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都应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进行。
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作用
社会工作具有立足基层、根植一线、贴近群众的职业特性,具有心理疏导、情绪抚慰、功能修复、社会融入的专业功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对于调适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舒缓社会矛盾、增进社会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要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发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政策;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服务载体为重点,以畅通流动渠道为保障,健全人才使用政策;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 3 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健全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政策;以激发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健全有利于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激励保障政策。广泛开展以扶贫、助弱、帮困为核心的专业社工服务,坚持聚焦脱贫攻坚、防灾减灾、职工帮扶、婚姻家庭、精神卫生、社区矫正、残障康复等重点领域,高度关注农村留守人员、城市流动人员、残疾流浪儿童、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积极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征地拆迁等重点事件。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资源链接、生计发展、矛盾调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方面的专业作用,助力解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衍生的社会问题,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同时,要配合制定《志愿服务条例》,全面实施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建立健全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志愿者行列。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深度融合,扎实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抢险救灾、环境保护、道路指引、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向上向善。
发挥“三社联动”优势作用
在社会治理中,社区是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载体依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辅相成。随着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也随着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三社”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所承接的服务事项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加强联动、强化统筹、增强合力,形成并增强第三方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用。
要推进资源整合,统筹配置各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投放到社区的资源,汇集“三社”资源,提高社会治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用效能。推进政府向 4 “三社”购买服务,建立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社工团队执行项目、面向社区实施项目的新机制,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保障、项目化运作为纽带的“三社联动”新途径。推进社区平台开放,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社合作、社企合作等多种运行方式,推行“三社”信息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民办社工机构购买社区公益岗位,推动城乡社区统筹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专业社工岗位开发设置工作,使社区成为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力培养和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点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贴近群众、反应灵活、专业对路的优势,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增加社区服务供给,更好回应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作者系民政部部长)
第三篇: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人口比例越来越来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伴随而来的需要服侍和护理的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势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护理,老年保健的社会化需要更多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以及社区护理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①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有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82.2%,有64.0%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1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7%。老年人有中约21.5%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0%~7.0%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0%~5.0%完全不能自理。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单位家庭予子女数减少,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的生活照顾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1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为,进一步减少了老年人保健的关照来源。③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1.2 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2.1 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自我保健意识,以病人自我管理的模式实施慢性病病人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降低患病率。
1.2.2 心理疾病的护理:老年人心理性疾病尤其是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识别率低,治疗率低,在我国社区还没有形成一套老年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对社区护士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支持性干预,以群体健康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1.2.3 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
1.2.4 家庭康复护理:我国绝大多数老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更多病人带着残疾回家接受康复治疗。病人及其家属普遍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在康复团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可成为康复医生的助手,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老人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等工作。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2.1 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2 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2.3 老年康复护理工科: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应包括老年人特别养护和老年康复保健,提供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以及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2.4 开设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能斩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2.5 建立老年社区护理体系:①政府应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国家能够投入的卫生保健资源还相当有限。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光制订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措施,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社区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以使护士在社区中发挥多元化角色的作用。可依情况设立一些老年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实施老年社区护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中心的建立既可为老年社区护士提供实习基地,又可通过中心普及老年社区护理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小结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发展、壮大、推广社区卫生事业,赢得更大的市场,需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老年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创造各种条件,利用资源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不断推进老年保健的社区护理工作。我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社区护士角色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点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以便使社区护理工作在老年保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浅析视频考勤在社区街道管理中的作用
浅析视频考勤在社区街道管理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社会群体中,离不开社区街道的管理,凡是有居民活动的区域,就会设置一个社区街道管理机构,主要以提供居民生活咨询、协调居民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就业补助等服务。视频考勤在社区街道管理中能够起到监督工作人员日常工作,整顿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维护社区规章制度的作用。
在社区街道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主要面临一些问题,包括:观念陈旧制约社区建设的深化、未形成有效的组织运作机制、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不确切、社区民主自治的实现途径不完善、社区单位、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不确切以及规范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尚未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没能以人为本,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能。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机构都需要规章制度,这不是红头文件,也不是官样文章,是衡量一名员工行为准则的基本条例。例如,有的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在值班时间内不穿工作服,不打扫卫生、不接待群众,做一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还有些年轻的女性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内穿着透明暴露服饰,无所事事,离开办公室出去办私事。这都是非常不应该的,针对诸如此类影响社区街道管理工作人员形象的“弊端”,视频考勤对其有着及时监督管理、规范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维护社区组织制度执行的作用。社区街道也应做到: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听取居民可行性较强的建议、企业信用网【bgcheck.cn】把一些繁文缛节的具体社区服务项目全部实行透明公开化、广泛开展各种法律服务并规范
各类社区服务。通过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制文艺以及法律援助、民事调解、法律事务代理等法律服务活动,增强社区成员法律素质,化解社区内的民事、行政纠纷,维护社区成员合法权益。同时,通过规范化建设,依法规范各项社区服务活动,提高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视频考勤在社区街道管理中起到辅助监督执行、让基层员工能井然有序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形成和谐社区,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和社会群众。
第五篇:高血压病在社区的防治
高血压病在社区的防治
目前我社区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1]。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区,男性低于女性。因此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围绕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计划。
防治计划的技术路线
通过基线调查,取得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资料,如人口构成、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老人保健记录、高血压高危人群保健记录、高血压人群随访记录等,运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慢性病管理子系统,对社区全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和动态管理。比如根据某个家庭或个人的行为习惯及动态随访记录,开出健康教育处方,然后定期随访和健康检查,评估干预效果。
防治计划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之处
运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高血压干预管理子系统进行干预的动态分析和评估。干预模式是:社区诊断→危险因素探索→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干预评价→总结。防治计划施进程及考核指标
3.1 实施进程
3.1.1 管理
入户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录入电脑,运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慢性病管理子系统,对社区全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和动态管理。
3.1.2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根据高血压患者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危险分层[2],见表1。表1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略)
3.1.3 高血压患者分组管理
3.1.3.1 管理对象
重点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并在本社区就诊和维持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由本社区实施分组管理;一般管理对象:常住本社区,不在本社区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不纳入分组,每季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3.1.3.2 管理分组
一组(重点组):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季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3.1.3.3 不定期转组
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3.1.4 健康教育
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中血压偏高而确诊者,给予以行为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对高血压患者每一季度开展一次形式多样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终生治疗的必要性。建立高血压患者俱乐部,让患者之间、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3.1.5 评估
每年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评估,按照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分优良、尚可、不良三个等级。优良:全年有3/4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下;尚可:全年有1/2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下;不良:全年有1/2或以上血压记录在140/90 mmHg以上。
根据患者的全年血压控制评估结果,结合其高血压危险分层重新确定管理组别,进行分组管理。对定组有难度的患者,请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参与病案讨论,确定其管理组别及治疗方案。
3.1.6 高血压防治
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评估的目的不是项目的结束,而是对前期工作的一个总结,希望从中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管理方案和实施中的不足,使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能长久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3.2 考核指标
3.2.1 建卡率
指实际建卡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应建卡的高血压患者总数的百分比(注:应建卡的高血压患者指通过健康档案、首诊测压、门诊就诊等途径发现的社区所有高血压患者)。
3.2.2 管理率
指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建卡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百分比(注: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有1次随访记录的患者)。
3.2.3 规范化管理率
指在本社区就诊并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在本社区建卡并就诊的高血压患者的百分比。
3.2.4 控制率 指血压控制效果评定等级为“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占在本社区就诊并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百分比。
3.2.5 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指了解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占社区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百分比。调查方法:由市疾控中心统一设计调查表,统一规定社区高血压患者抽样调查方案。由区疾控中心负责对本社区高血压患者统一进行调查。
防治计划具备的基础条件
4.1 地理学条件
居民人群居住相对集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居民小区内,中心医务人员有着良好的亲合力,患者的医从性程度较高。
4.2 经济学条件
社区居民90%以上已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重点人群也申请了“门诊慢性病”管理;中心对在册人员在干预过程中还将给予检查治疗费上适当优惠,治疗药品零差率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慢性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的经济负担,有利于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连续性。
4.3 高血压防治人才队伍
临床医生均通过省级全科医师的转岗培训,必须经过不少于0.5 a的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专科进修学习,主要负责人均有3 a~5 a的高血压专科门诊工作经历;与一所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关系, 设立专家门诊,寻求专业技术支持。
4.4 管理条件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