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阳朔金宝乡大利村委生态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阳朔金宝乡大利村委生态村建设的思考
陈兆茂 甘永明
为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大利村委结合该村实际,积极改善大利村生态环境,保障了村民身心健康,使全村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大利村委的基本情况
大利村委距金宝乡集镇6公里,距离白沙集镇10公里,位于阳朔县城的西北方向,地处遇龙河上游。全村共804户3441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辖13个自然村。该村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金桔、沙田柚、砂糖桔,树苗等种植业,现有经济果林4312亩,其中金桔种植面积3121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500元。
大利村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种植金桔、沙田柚、砂糖橘,种植面积达3524亩,年产量近3000吨。同时抓好桂花苗木种植示范片的建设,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经过几年的努力,门楼、灯盏湾、石板桥等自然村完成了村道硬化工程,硬化里程达3000多米,极大地改善了我村的道路交通状况,既方便了群众又有利于本村经济的发展,办了实事,赢得了民心;全村70%以上的房屋按照“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面、青石墙裙、木花格窗”的桂北民居风格完成房屋立面改造; 95%的农户完成了改水改厕;新建一批文化活动室、篮球场,丰富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门楼自然村还安装上了路灯。其中门楼村是大利村委的一个“窗口”,2010年6月,该村被确定为“广西城乡风貌综合整治型示范村”。通过生态建设,门楼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改善,与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生态门楼、和谐门楼、文化门楼的美丽画卷,如今的门楼村不时引来一批批区内外领导和部分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二、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措施
我们严格按照自治区生态村创建指标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做到“五到位”,全面推进我村生态环境建设。
(一)重视到位
为抓好抓实大利村生态村创建工作,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书记、乡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创建工作,村里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村党支书任组长,其他村委委员和村民代表为领导小组成员,切实抓好创建工作指标和措施的落实。同时,县、乡有关领导经常深入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宣传到位
为了调动村民参与创建生态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乡的有关领导召开村民大会,讲明创建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使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调动了村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多次利用晚上的时间,开会布置创建活动具体工作,并为村民加油鼓劲,增进了他们开展创建活动的信心。在创建工作中,我们精心组织了“争当文明大利人”,“美德在农家”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村民对创建活动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支持、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投入到位
按照乡、村总体规划要求和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村的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使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目前,大利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道路改造顺利,村貌改变,生产生活改善,社会安定有序。
(四)参与到位
在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措施,村委邀请专家对该村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制定了创建生态村建设方案。同时,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广大村民投入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完成了门楼村和灯盏湾村的房屋立面改造、改水改厕、垃圾池、沼气池建设、清理卫生死角,修筑进村道路、文化娱乐场所、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大利村民集资达17万元,义务献工达12000工时,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动手,以实际行动创建生态家园。
(五)管理到位
为了加强环境管理和优化生态资源,有效促进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我们采取了几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按照生态建设规划,调整农业产品布局,在闲置的荒山种植金桔等经济作物,把低洼地改造成鱼塘,建立田地综合开发复合生态系统。
(二)帮助村民建立生态农业管理规程,实行人畜粪便综合利用,做到猪进圈、牛进栏,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和作物桔秆经有机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根治病虫害,并采用鱼塘养鱼、塘泥作农业肥料,形成一个生态物质能源分级利用模式,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焚烧桔秆和杂物。
(三)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工程,建立生态农业。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在全村实施沼气池配套改厕改厨改水项目。目前,全村已有755户农户建好沼气池。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农田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了,同时以沼气为纽带,实现了“沼、猪、粮、菜、果”良性循环发展,对种植业、畜牧业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四)制订生态保护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护鸟队,制止猎杀小鸟等野生动物、随意砍伐树木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使村庄的环
境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五)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大利村委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各自然村购买了垃圾桶,在门楼村,虾子塘村和石板桥村建起了垃圾池(焚烧炉),实施垃圾统一收集,分类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各村采用“农户—沼气池—果园” 生态循环处理工艺,污水有效回收利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降低了农村生活污染。
(六)农业化肥污染控制。大利村十分重视农业化肥污染的控制工作,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同时将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用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稻草综合利用。到2011年,控制农田化肥强度在280公斤/公顷(折纯量)以下,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100%,稻草综合利用率大于98%,全面推广液化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管理,严格禁止田间秸杆焚烧。
三、全民参与,村务公开,形成长效机制。
(一)形成上下联动管理机制
创建生态村是由县人民政府、县财政、环保部门与金宝乡政府及大利村委共同实施,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村务促有效监督
按照有关公开条例规定,金宝乡人民政府积极指导大利村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公开大利村有关环保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考核验收情况等信息,由村民共同监督,促进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制定村民公约
全村以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组织开展村民代表大会,建立健全各种村规民约、保洁制度,将环境卫生保洁等好的环保措施长期化、制度化,明确环
境卫生清扫与清运责任,落实保洁经费保障筹集渠道,建立一支长效、稳定的保洁员队伍。同时,大利村规民约禁止禁止猎杀野生动物、随意砍伐树木
四、创建成效显著促发展
目前,大利村委是村庄换新颜,生产生活大改善,社会安定有序。
(一)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村民对创建生态村从认识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村民的创建热情空前高涨,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村屯环境的自觉性大大加强,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个个讲文明的社会风气。
(二)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计划生育达标率达100%,村庄建设布局合理,村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有一个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三)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境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村庄巷道实现水泥硬化,生活污水排放沟渠化,垃圾清运率达95%,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和沼气,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2%,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生态农业发展良性。全村农作物桔秆综合利用率达86%,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88%,严格控制和科学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积极推广使用农家肥,逐步形成资源利用合理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五)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方面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把闲置的荒地改造成种植经济作物基地,把低洼田地改造成鱼塘,建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一方面采用立体种养方式,建立养殖场一鱼塘—种植的物质能量分级利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利用率,优化生态农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了农民的人均收入。同时,桂花苗木种植示范片的建设,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工作措施
在争创生态文明村以来,我们在上级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村民的生活环境起得了根本的变化,但对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办法加以解决:
(一)是大力开展“乡村新风”评比活动,使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
(二)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改厕、生产改水、通路等工作。搞好村道硬化,禽畜圈养,清理卫生死角,狠抓村庄环境治理,健全农村垃圾集运点,推广使用新型沼气池,努力创造整洁、卫生、舒适的农村生活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村建设合力。
(四)以门楼村为示范点,带动一大片,全面建设生态大利,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地实惠。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创建工作重在实效,贵在坚持。我村将更加扎实努力工作,以生态村为依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自己的潜力,继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把生态村创建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使全村变得更加美丽、宜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榜样。(广西阳朔金宝乡人民政府 陈兆茂甘永明)
第二篇: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
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几乎涵盖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方方面面。为把这项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特建议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对照“五个好”标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措施,以治理“五乱”、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为突破口,确保按期保质完成创建任务。
2、要树立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切实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大力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 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指导工作全局。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由县建设局指导,各乡镇负责,从实际出发,突出适用原则和村街特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村街制定规划,合理确定具体目标,使创建工作近有方案、中有目标、远有蓝图,保证创建工作的连续性、长期化。
4、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明确创建工作领导责任,制定严格的督导、考核、评价措施,保证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长效性、持久性。二是建立健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督促各职能部门切实承担起各自职能和任务,层层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完成时限,努力建设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建立健全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依法建立一套完备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管理机制,实行群众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使创建活动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
5、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筹资的路子千万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积极 整合国家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采取“五个一”的办法,即:县乡财政拿出一点,包村单位、有关部门专项资金重点倾斜帮一点,动员社会力量筹一点,村集体出一点,群众集一点。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活动投资机制,整合各方面财力资源,千方百计拓宽筹资渠道,全力支持创建活动。一是争取外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并主动与本村在外工作人员联系,发出公开信,动员他们捐资捐物,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二是村企帮建。积极争取本地企业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支持,吸引企业自愿给予资金和物质帮助。三是结对帮建。组织县直单位和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与临近穷村结对子,富村帮穷村,共建文明生态村。四是自力更生。“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凡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决不对外承包,干部、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头出义务工,能省则省。
第三篇:宁利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结
宁利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举措。自2010年2月,我县开展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以来,宁利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深刻领会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相关要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工作。特别是选派总队长后我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新格局、新气象,选派的总队长带领新农村指导员积极、认真的开展工作,更加有力的推进了宁利乡的新农村建设。现将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利乡位于宁蒗县城西南面,全乡幅员面积338.1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委会,72个村民小组。全乡共有3385户,14775人。境内最高海拔4500米,在药山青龙海,最低海拔2100米。宁利乡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村委会,全乡共5个村委会。其中,长坪村委会、牛窝子村委会、白草坪村委会属山区、半山区村委会,宁利村委会、玉鹿村委会属坝区村委会。宁利乡境内居住着彝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摩梭人、白族等8种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其他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8%,汉族群众占其他民族的92%。全乡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有:水稻、烤烟、土豆、玉米等,畜牧业养殖有:牛、猪、羊等。
宁利乡2010年第四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由1名工作工作队长和5名指导员组成。其中,市联通公司下派一名,进驻宁利村委会;乡 兽医站下派一名,进驻长坪村委会;发展计划局下派一名,进驻牛窝子村委会;县委党校下派一名,进驻玉鹿村委会;市烟草专卖局下派一名,进驻百草坪村委会。各指导员紧紧围绕宁利乡发展目标开展工作,完成了所下派村委会基本情况的调研,为各村委会提出了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发展措施,今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又面临村“两委”换届、第六届人口普查、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等等工作,今年的工作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但指导员们没有一丝的怨言,经常可以看见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他们在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指导员的到来,为我乡带去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同程度的改善了村委会的基础设施,解决了人们群众许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为村委会的发展出言献计,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二、主要做法。
新农村指导员在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派出单位的全力配合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在《中央1号文件》的引领下,深入农村、认识农村、服务农村,认真履行职责任务。一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思想上提高了认识,工作上找准了着力点。
第一、在大旱大灾面前,新农村指导员们积极响应县委、乡政府的要 求,配合乡党委、政府渡过了一个有一个的难关,给宁利乡的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那,带领群众走出了困境。在村“两委”换届期间,积极配合乡政府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一、注重调查研究,了解驻村情况
白草坪村委会,位于丽宁公路99公里处,距宁利乡政府15公里,离宁蒗县城有25公里,居住着彝、汉、傈僳等民族,共有596户,2235人,下辖朱家村、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傈僳湾村和朱落河村等九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党总支五个党支部,党员60人。北邻玉鹿村,南与西布河大沟村委会接壤,东与大兴镇黄板坪村毗邻,西与西川沙林村委会相邻,国土面积40平方公里。地形以山间峡谷为主,气候以亚热带、温带、寒带季风气候为主,成立体多元性特征。耕地面积2383亩(其中水田608亩,旱地1775亩),荒山造林3000多亩,退耕还林2260 亩,坡改梯400多亩,深翻细耕400多亩,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人均有粮238公斤。森林覆盖率62%。
二、统一思想,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驻村以后,我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自身建设的一项严格要求。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手册》为依托,加强理论学习,理清思想障碍。学习以自学和参加工作队集中学习两种方式进行,内容涉及党在农村的政策和方针以及 《中国共产党章程》。二是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向人民学、向群众学、向老百姓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陶冶自己,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三是以乡、村基层干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学习他们的任劳任怨,学习他们的默默无为,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让自己身心得到洗礼。四是积极参与编写《工作简报》、写学习心得,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一平台上,找准差距,提升自己,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制定计划,加大工作规范力度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准着力点,避免盲目性,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有限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按照工作职责要求,驻村后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并把计划的执行情况列入以后各月的工作汇报中,虚心接受督促。
四、宣传党的政策,找准角色定位
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是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具体工作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宣传,扮演好宣传员的角色。首先利用走村串户之际,一边了解情况,一边以口头形式把自己所掌握的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宣传内容包括《中央1号文件》精神、“中央和云南省部分惠农政策”。其次利用召开会议的机会,从党员干部着手进行宣传。今年恰逢村“两委”换届选举,党员干部参会时间相对集中和较多,这段时间以党员干部为主要宣贯对象,以上党课、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重 温党章牢记宗旨》为题,在驻村召开的党员大会上为全体党员干部上党课,重温了党的章程,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五、积极参与驻村经济建设,用实际行动谱写春秋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深入其中是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参与是我应尽的责任。一是为确保民情真、民意实,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我通过参加村民大会、走访群众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用自己的双眼、用自己的双耳、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驻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材料,已基本走完9个自然村。二是根据驻村实际和今年旱情严重程度,积极参与抗旱保民生、促发展大潮中,积极向派出单位争取帮助,为驻村及所在乡镇解决一些困扰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
1、向丽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资金8.1万元,电脑5台。用于白草坪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建设(5.6万元)、解决白草坪村困难党员扶贫抗旱(0.5万元)和解决白草坪教育设施落后的问题(2万元、电脑5台)。
2、向丽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争取:水泥20吨、水泵32台、抽水机10台、水管20卷、胶管6000米等抗旱物资,价值15万元,为宁利乡抗旱保民生、促发展提供帮助。四是为了推动宁利乡的整个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实力,在烟叶种植项目争取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首先为宁利乡争取烟叶种植面积2000多亩(去年为983亩)增幅为103.46%,烟叶种植收购数量6500担(去年为2625担)增幅为147.62%,实现财政收入96.53万元(去年为32.34万元),增幅为198.48%。农民收入438.75万元(2009年 147万元),增幅为198.48%。其次为宁利乡完成烟叶种植生产规划8944亩,为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县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争取2011年烟叶种植计划4200亩。
六、认真撰写《驻村日记》,留下点滴记忆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要用心去认识她、用心去啊护她,用一年农村生活,去结一生的农村情。在我们的工作中,每一点每一滴,都会激起一朵朵浪花,拾起她,用心串起来,让我们的生活,宛如一首首永远唱不完的情歌„„”这是在3月20日,宁利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举行驻村后的第一次工作碰头会上,大家形成的共识。说实在的,农村工作对我已不陌生,但象这样近距离接触和亲近,已是有点久远的事了。对此我很珍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驻村日记》等形式写下来、记录下来。
七、编写《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促进交流
为了认真履行职责,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理清驻村发展思路等方面扮好“六大员”角色(即: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富民强村的服务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制度建设的督导员、组织建设的指导员)。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我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认真、积极地编写《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努力构建宁利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监督和交流平台,把我们的工作情况、思想情况等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及时汇报,以促进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编发了20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内容涉及驻村日记、驻村感 言、工作计划、会议资料、学习心得等。同时,撰写了工作交流材料1篇,汇报材料1篇、驻村调研报告4篇,《百草坪村烟叶产业发展规划》1篇。
八、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着实体现村情民意 对于白草坪村委会来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今年近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重、责任大。通过几次会议和此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复杂性和尖锐性摆在我的面前,但我以“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回避的态度,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着力稳步推进此项工作,积极参加工作会议,把工作会议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前沿和战斗堡垒,使矛盾得以化解,政令得以畅通,人民的意愿得以体现。
九、为驻村梳理制度,规范村“两委”管理行为
长期以来,驻村地“山高皇帝远”,许多制度或没有建立、或建立了没有得到更新,已经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借村“两委”换届选举顺利结束之机,我主动承担起白草坪村委会制度梳理和拟定的责任,为驻村草拟了一套符合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充分反映村情民意的制度,为村委会规范运行打下了制度基础,改变了以前有制度不执行或乱执行的状况。
十、加强自我管理,树立良好形象
为了保证今年白草坪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成效,工作计划得以有效实施,我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自身管理。一是常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简报》提供稿件,借此平台与队友促进沟通、加强交流。二是利 用每月集中汇报的机会,总结交流、查找不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以学习为锲机,加强纪律性,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五不准”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派出单位的形象、党和政府的形象。
十一、认真履行职责,作新农村建设的表率
任宁利乡工作队长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是组织给予我的另一副重担,是在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要履行的另一职责。每当看到“工作队长”这四个闪耀着的字眼,我内心有过激动,有过担忧:激动组织对我的信任,担心实现不了组织的重托。但激动也罢,担忧也罢,两股洪流终究汇成了一种激情、一份责任,把我从茫茫之中剥离出来,与队友一去起完成划时代的使命,去用双手托起理想之梦。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带领大家开展好各自的工作,按照“加强管理、交流、总结和督促”的工作程序把大家从盲从中引导出来,实实在在的做到“工作不缺位、生活不失真、学习不松懈、思想不褪色”。
十二、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的惠民工程,但是由于农村的客观因素,认识上的空白,思想上的难以接受,工作难度较大。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理清思想障碍,各指导员积极参与,起早贪黑下到各村,走家串户,向农民宣传相关政策,使此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100%。
十三、道不尽的感触和体会
作为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驻村的老百姓朝夕相处一年来,我亲身体会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道不尽的感触和体会。
(一)虚心学习,认清使命,端正思想
农村是一所大学校,我们要充分利用驻村的机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向基层学习,向农民学习。一是从思想上端正对农民的认识,从感情上加强与农民的联系,用真心去帮助他们,用真诚去对待他们。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三是驻村指导员责任重大,上联各级党委政府,下联村民百姓,落脚点在村,着力点在民,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村级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法规。四是通过自己扎实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较好地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五是按照“严谨、自律、求真、务实”的要求,与驻村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因为驻村指导员的一言一行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影响着农村工作的开展。
(二)正确处理好依靠与帮助的关系
作为一名指导员在村里开展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工作最终还是要依靠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群众来组织开展和实施,而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村“两委”干部。例如:召开会议要依靠他们去召集,上项目要依靠他们去实施,开展各种活动要依靠他们去组织等等。依靠村干部开展工作,既是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也是指导员的一个工作方法。当然,“依靠”不是“依赖”,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依靠他 们开展工作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战斗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就我所驻的白草坪村“两委”而言,能否依靠村干部去开展工作,我当初心里没有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共事,我感到,班子是团结的,是得到群众信任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纯朴的。因此,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多与他们商量,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问题得到了解决,工作也得到顺利的开展,先前的顾虑也变成多余的。
(三)在办实事的同时不能忽视“软投入”
多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各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之一。办了实事,群众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利益,我们就会更受欢迎,党的决策就会得到更好的拥护,心与党就会贴得更紧。但办实事仅仅只是驻村工作的一部分,有些是拿钱拿物得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按照“软投入”的理念去实践。例如:迈开双腿常到困难户家里坐坐,问寒问暖,他们会感到政府的关心;睁大眼睛常到老党员那里看看,他们会感到党组织的温暖;竖起双耳常听老百姓的唠叨,他们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敞开心扉常装老百姓的心声,他们会感到心与心的交融。用这些非物质性的投入,去完成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一句话:实事要办,“软投入”也不能少。
一年来,我始终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职责和要求,积极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中,作了一些工作。这些工作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她虽没有惊涛骇浪般的传奇,却在我心灵深处一闪一闪,不断鞭策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前进。思之念之,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交流的次数偏少、沟通的过程简单化,工作统 筹兼顾性偏低、顾此失彼现象突出等时常流连在我的脑际,他们将是我永远的遗憾。
一年的时间如流水,只恨时间太短太匆匆。这一年将使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最后,感谢一年来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感谢组织给了我这个“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舞台。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四篇:关于庆岭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关于XXX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XXX乡位于XXX市高县中西部、符月路中段,全乡幅员面积36.16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一个社区,9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7318人。全乡共有12个党支部,党员339人,其中60岁以上的183人,女党员48人,普通高中(中专)43人,大专19人,大学13人,长期外出52人。XXX乡地形为“三山夹两漕”,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XXX乡工业经济基本空白,属于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劳务收入,农村青壮年80%以上外出,常年在外务工6000余人。
二、存在的问题
XXX乡基层党组织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党组织的村党组织威信不高,老龄化严重,支部班子安于现状,没有主动性,工作存在软、散的现象;村集体经济薄弱,外出务工多、产业支撑不足,农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财务制度不全,管理混乱,党务村务公开不规范,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矛盾纠纷较多,群众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党员和群众发展思想滞后。二是社区党组织,工作网络不健全;党员结构不合理,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服务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不齐全,便民服务设施不
完善,卫生环境脏乱差;矛盾纠纷较多。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扎实,党员管理不到位,业务能力不强,示范作用不明显;党组织活动方式单一,开展不经常;行风评议中单位职工、服务对象群众满意度相对较低。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一)班子建设上要提高认识,拓宽眼界。
一个基层组织的发展就是基层班子的发展,只有抓好了基层班子的思想转变,提高了认识,拓宽了眼界,才能够对基层组织的总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才能有效的促进整个支部的发展提升。省委刘奇葆书记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也提出了“书记抓、抓书记”,强化对于第一责任人书记的教育的重要性。XXX乡组织支部书记外出温江、XXX、珙县等地的考察都在于拓宽支部书记的眼界,解放思想,找到不足,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挂包帮”、“周游学”、“星级评选”等活动中都突出于对支部成员的评比教育,帮助支部书记找到自身的不足。
对于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来说,对不称职的党组织书记,应及时予以调整罢免;对支部、村委关系不和的,开展书记谈心谈话活动,做到基层党组织书记与班子成员谈,班子成员与党员同志谈,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对后进党组织书记无合适人选的,通过由党委书记、副书记任“第一书记”,强化联系部门等办法选优配强带
头人队伍;对工作能力较弱的党组织书记,采取党校办班、远程教育、基地带动等培训形式强化党组织书记能力。
(二)队伍建设上要吸收“新血”,增强活力。党员作为基层组织的细胞,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基层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不断增强组织活力,提升党员素质,强化组织战斗力。
一是结合“双培双带”,重点在产业大户、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中培养和发展党员。结合这类群众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断带领周边群众发展致富,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二是建立党员联系帮扶机制。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对一联系。加强对后进党员的教育转化,有意识地让后进党员参与出谋划策,用组织的关怀和发展的成效感召后进党员。三是开展“评比”行动。开展“星级党员”评选活动,“星级农户”评比活动。“星级党员”评选按照组合评定—支委评议—党委备案—支部授星的程序,在党务公开栏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营造“比、学、赶、超、帮”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党员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评比,促进党员队伍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四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对机关事业党组织要强化管理与引导,落实好干部服务责任制。
(三)阵地建设上要全覆盖,全落实
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农村要进一步优化自然村组织设置,逐步解决自然村落、产业协会党组织活动场所,经常性开展组织活动,解决有组织无阵地、有阵地无活动的难题;社区要围绕提高“三有一化”党建水平,加大党建设施投入,健全工作网格,扩大组织覆盖,确保党组织覆盖率、活动场所落实率、服务设施配套率均达100%,做到战斗阵地建设规范化。
(四)工作机制上不断健全,不断创新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一是要决策民主化,落实 “实事承诺、目标选贤”。要求支部向乡党委提出任期目标承诺,目标承诺,党员干部向支部提出了目标承诺。并对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交账和全社会公示,增加决策民主化。二是运行公开化。强化效能建设,实行“包村包组包项目工作责任制”。农村和社区支部要加强“三薄一册”管理,实行村财乡管,对工作运行实行台账管理和定期督查,有效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运行公开化。三是公开评议社会化。落实干部服务责任制,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村(社区)支部、村(居)委干部的工作责任、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点名服务。每年开展两次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考核、评先、提拔的重要依据,民主评议社会化。
(五)产业发展上要抓目标,抓示范。
产业发展上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XXX乡就应该围绕 “绿韵花香、生态XXX”的形象定位,“一路两园三基地”的发展布局和“打造XXX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为总体出发点,结合各基层组织实际,推进基层党建项目化发展,以党建项目示范点推全面,带动全乡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共同发展。在明确桥坎村、劳动村、文武村、马桥村、莲花村、凤凰村为乡村旅游发展型党组织;红庙村、山河村为种养殖业发展型党组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支部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总结先进基层党建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基层党组织观摩学习,共同进步。
(六)总结提高上要落实考核、落实监督。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提高就要善于总结。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对照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好、发展思路好、产业支撑好、工作机制好、新村建设好”“五个好”的标准进行建设,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查漏补缺。乡党委对全乡12个支部目标责任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成效等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出督查通报,并在每年年底进行检查验收,促进基层党组织有效、有序开展活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作用。同时,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树立凭绩定级、凭级定酬的激励导向,引导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
第五篇: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城乡贫富悬殊是我国当前一大待决难题,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农民的安居乐业,同样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因此,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要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80%。可以说,没有农村的乡风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国到本世纪末要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有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决不能只顾物质的丰富而不顾精神的建设,从而延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房的前进步伐。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众所目睹,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些农民还存在着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可以说,农村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农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24个,仅
占城市的6%-20%;大部分农民缺少休闲场所也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休闲娱乐几近空白,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2、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莘口镇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为“3、6、9”人员,即三八妇女、六一儿童和九九老人等妇少老弱病残。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或打工或经商形成劳务经济,其劳务效益是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存在“空洞”,乡风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调研中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目前我市初中辍学人数较多,辍学率超标,辍学形势严峻。孩子自身厌学是辍学原因之一。有的乡镇辍学青少年集结城区拉帮结派“划片”从事不良活动,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式。相对于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较好学校的市区居民而言,农村教育早已输在课堂之外的起跑线上,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4、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文明乡风缺少形成氛围。据了解,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较大。打牌易学,老少皆宜,不限时间,不择地点,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动,村与邻近企业、部队、单位挂钩,联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联合开展联欢活动,增进联系,密切关系;联合设立治安联防岗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禁止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赌博恶习的同时,促进村民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双方资源,促进共建发展,推动乡风文明。
3、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弥补农村教育“空洞”。学生的文明行为直接影响村民的文明行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后来人”。我市农村青壮年外出导致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使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成为“问题生”。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对留守学生尤其重要。在职责上责任上要求村校必须切实落实县政府相关规定,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和控辍保学机制。除对孩子正常教学外,应辅之更多的关爱,弥补孩子缺少的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切实落实县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规定,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同时,加强基层关工委工作,动员更多农村“五老”加入与青少年结对子的队伍中来,帮助青少年学生坚持学习、健康成长。
4、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应该尽可能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市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应由“活动”向长年化过渡,利用基层站所,就近指导就近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整合民间艺术资源,花灯、武术、乐队等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通过乡镇农体协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等业余运动队和村级有传统特色的秧歌队、舞狮队、拳术队、铜管乐队、农民艺校等,坚持常年开展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率,以量取胜,打牌赌博的人然会减少,形成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动员和鼓励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精英回流”回乡办厂,让这部分人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
5、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主干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推行流动办公、村校协作、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一系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制度和发展党员事前公示制度、驻村记事备案登记制度、干部联系卡制度等经验,接收群众监督,带动乡风文明。
6、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活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七所八站”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组建农村志愿者队伍,通过学校、妇联、老人协会等组织学生、妇女开展义务劳动,“自扫门前雪”,配合乡镇村开展“脏、乱、差”问题综合整治。或建立农户轮流保洁制度,适当补贴,逐步实现镇容村貌长效保洁。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与提高。
7、发挥农村“五大员”作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员”。由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对农村农民技术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计生协管员、乡村医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队伍状况进行普查建档,通过乡镇党校培训、支部培养、党员联系人帮扶等方式,把不是党员的“五大员”培养成党员;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把“五大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村里致富带头人;让“五大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致富能人列席村两委会议、参加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管理村组事务等,把“五大员”
中的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通过“五大员”影响、带动一方村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二开展活动。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系列活动,通过创星评户、建立功德榜、道德评议、评选“和谐农家”和孝亲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计划生育、家族观念、道德观念、邻里互助、公共卫生等内容,正确引导民俗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三依托学校。制定和完善在学校落实全员德育,每一位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做好德育实践者、学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促进乡风文明。
8、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据中央有关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
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综述,相对于流光溢彩的城市,农村是脆弱的,勤劳朴实的农民起早贪黑,打工或务农也仅仅为生存图温饱。据了解,三元区一个打工工日只能挣30来元钱,相当于要担运一万多斤泥沙,几乎是一滴汗水才换一分钱。看着这些浸着汗渍的钱输在了牌桌上,捐献给了神和佛,办了红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资孩子读书。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乡风文明的推进。只有农村文明了,才可以说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要各级政府重视,真抓实干,犹如科学的支点撬动一个有力的杠杆,就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文明、礼貌、意气风发,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劳动致富奔小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