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述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试述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与
建议
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语,它是绿色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安全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有效实施及人民身心健康的法制保障,是依法治牧的重要体现。在此,结合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实际,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共同探讨,以期对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自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与动物的防治工作分离,形成了一项专业性较强、具有政府行为的执法工作,改变了过去单一执法、执法不力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执法队伍不断壮大,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措施不断完善,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产业化的建设进程。然而这项越来越显得重要的工作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误区,与国家日益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一些地区这些问题已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阻力,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语,它是绿色畜产品、无公害畜产品、安全畜产品、“放心肉”工程的有效实施及人民身心健康的法制保障,是依法治牧的重要体现。在此,结合基层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实际,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共同探讨,以期对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问题
1.1 私屠滥宰现象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90年代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以生猪为主的定点屠宰场,但仍还有部分地区至今仍未建设,上市肉品以市场补检为主,造成了检疫时间不固定、肉品来源不明朗、检疫程序不规范、以眼看为主,只要是“看得过眼的”,最后的程序就是收费。形成“不检只收费”,给其留下“胆大妄为”的发展空间,躲检、少交费或抵制不交费,司空见惯。
造成国家税费流失;
助长不正之风,给市场造成不安定因素,留下隐患;
滋生违法违规违纪现象,屠户有空可钻,黑窝点上宰的、不正渠道来的、不健康肉品等堂而皇之上市销售,接受检疫执法人员的“眼看”补检;
部分个体屠户在屠宰点上宰杀1头猪肉,再将自己在家中杀的猪肉(病死猪肉)掺在其中一起销售,以带检疫印讫标记的肉做幌子,蒙骗消费者,逃避检疫和国家税费。
1.2 逃避检疫,无所不用其极
未经过定点屠宰的,偷偷摸摸,以黑夜为掩护,把不健康的、有害的、老母猪肉等直接送餐馆、学校、机关食堂等肉品消费大户;
定点屠宰场宰杀的,检一藏一甚至二,把所藏的分割成小块,用摩托车后箱、三轮车加夹层、有的甚至藏在身上带出上市销售;
产地检疫是逃检的重灾区,运输户能逃就逃,逃不了的先“协商”,几百头猪只付几十元检疫费,“协商”不成就采取恶劣手段,给检疫人员造成生命安全隐患。每年全国都要发生逃避检疫而与检疫人员产生冲突和暴力行为,每年全国都要发生逃避检疫而与检疫人员发生冲突,产生暴力行为,致使检疫人员伤亡。2001年云南省陆良县就发生了一起同抗检作斗争、致畜牧检疫执法人员两人壮烈牺牲、两人重伤的严重事件;
个别人员所建生猪交易市场,拒不接受检疫执法人员入市检疫,更惶论收取检疫费。
1.3 宰剥病死畜禽
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地区活跃着一小撮宰剥病死畜禽的“游民”,大多是一辆破自行车、一把自制剥刀,整天游荡于山场、道路、各种沟渠,搜寻因病死或其他原因致死而被抛弃的各种畜禽尸体,未腐败的最好,即使腐烂的也无所谓,只要手能托起,便剥肉收回,经过处理(有的是用秧田泥沤),卖给一固定窝点,再转手异地销售(以较大城市为主),牟取暴利。因是无本生意,而受到游民的青睐,但造成的影响是极端恶劣的,即影响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又危害自身(有的就因此感染恶性皮肤病),2005年四川省发生的人感染猪链球菌就是实例。
1.4 活畜禽交易市场理而不顺
乡镇活畜禽交易市场大多是历史造就,在各个集市上自主形成的一个集中点,畜牧检疫执法人员无法对其实施集中检疫、统一收费。县城相对较好,有统一的交易市场,但各种因素使然,难检疫、更难收费的现象明显。禽类交易市场虽因2003年国际国内禽流感暴发的原因在部分县城建设,但大都因管理主体不明,没严格监管理顺,现已如同虚设。再有,禽类检疫难度大、收费低、检疫执法人员少,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
1.5 检疫违法违规违纪现象依然存在现行体制没有理顺,乡镇畜牧兽医站既负责辖区内的畜牧兽医服务职能,又兼顾畜牧兽医行政执法职能。一般分为几个小组,其中一个就是检疫执法组,以承包的形式,规定检疫和收费任务,导致对辖区内的动物放松监督管理,少检或不检,眼里只看到收费,给违法违规违纪留下发生的空间。表现在:
倒卖、转让检疫票证,检疫票证异地“流通”使用;
只收费不检疫;
收费但少开或不开票据,不足额出证或不出证;
检疫相对人只要愿付一定检疫费,多少都不管,按车、按摊位按月收费; 为完成任务,聘用社会人收费等。
1.6 没有充分调动检疫执法人员的积极性
缺乏必要的检疫专用设施设备,无法实施对动物的有效检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检疫执法难度大、人员不足、危险性高、没有一套严格的机制保障,让检疫执法人员放心、放胆、放手依法执法、依法行政、依法治牧;
检疫执法经费得不到落实,待遇无从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
对自食畜禽如何检疫,被淘汰老母猪如何处理,不可能完全烧掉、埋掉,没有明确规定,检疫人员遇到类似问题,无所适从。建议
2.1 加强机构设置、理顺和建设工作
按照国发〔2005〕1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县级兽医行政管理、兽药执法、技术支持体系和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成立畜牧兽医局,承担辖区内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组织实施兽医医改、兽医药政药检工作,指导和监督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发布疫情并组织扑灭,负责管理全县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
按国发〔2005〕15号文件“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动物防疫、检疫与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其进行归口管理,并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
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相应改革,把畜牧兽医站的综合职能细化,分离出独立的动物检疫执法机构。
2.2 加强队伍建设
在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依托下,整合现有畜牧行政执法人员,按照“统一、高效、方便操作”的原则,结合乡镇机构改革,组建乡镇级畜牧行政执法机构。结合实际,每一机构负责一个或几个乡镇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由县政府统一定编定员,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实行县级垂直管理。
2.3 增加投入,加强畜牧执法硬件建设
随着兽医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要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必要的畜禽检疫执法专用设施设备:
配备专用执法车辆、检疫箱等专用设备;
争取如“畜产品安全体系”等项目的建设,完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测,强化监督职能;
把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所收检疫费缴入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4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贯彻“依法执法、人本执法、公正和责任执法”的理念。
落实监督责任制,认真开展监督考核评议,对违法执法的人员进行过错追究,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建立执法内部监督制度,对执法人员在监督活动中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有效杜绝违法执法和违法违规违纪现象;
实行执法目标考核责任制,执法行为、执法成效等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参照公务员管理,实行末位制,优秀的给于精神和物质上的嘉奖,对连续两年考评为末位的,建议调离执法岗位;
建立执法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对在执法过程中因公殉职、因公受伤、受打击报复的人员,作出明确的处理规定,使执法人员敢于放心依法执法。
2.5 强化畜禽定点屠宰、定点交易建设,理顺辖区内的动物检疫工作
对已建设的逐步完善管理方式,按照“企业不能自行检疫”的规定,现有定点屠宰场无论变为何种性质,都必须在检疫部门的严格监控检疫之下;
对未建设的乡镇,结合实际,按照标准,采取招商引资等办法建立和逐步完善;
对私屠乱宰和宰剥病死畜禽的、逃避检疫的,由畜牧行政执法人员严格监督检查,进行严肃处理;
对自食畜禽和被淘汰老母猪要制定合理化的处理方案;
理顺、建设辖区内活畜禽交易市场,统一上市交易、集中检疫、规范收费。
2.6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依法治牧氛围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画、标语)、建设“基层畜牧网”、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扩大宣传面,树立“基层畜牧”形象,宣传基层畜牧执法。
第二篇:农村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问题和建议
农村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动物检疫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控制动物疫病,防制疫病传播、扩散和流行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因此,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动物检疫工作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随着《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动物检疫工作变得更加法制化、规范化。但是,就目前来
看,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被政府和人民群众重视,动物检疫工作在大中型城市中开展较好,而一些农村基层的动物检疫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检疫人员的不足以及素质不高。在大部分的乡镇地区,检疫人员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或者甚至就一个兽医人员,他们出了要担负大部分的动物检疫,防治,诊断,技术指导等工作外,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动物屠宰检疫的工作,其次他们的素质也并不是很高,这样就会造成屠宰检疫工作无法深入的进行下去,严重影响到了食品的安全。同时,大多数基层的检疫站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造成检疫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检疫队伍素质较低,检疫工作不能真正达到检出病害的目的。
2、检疫方式的落后。在农村或者山区地区,基本上就是靠一把刀,或者一个温度计,其他即使有用也不会带过去的,在实际的检疫工作中,检疫员只能用通过肉眼、感官对活畜禽进行检疫,无法进行常规检查,也没有化验室可以进行专业的检验。虽然部分的基层屠宰场也有置有专门的化验室,但很少开展化验工作,并且可以检测的项目也十分有限。这样只能检测出一般性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检疫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动物检疫工作宣传不到位。动物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动物从销售到产品的过程中要经过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等检疫步骤也很不理解,影响了检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由于一些检疫人员大多不是专门的检疫人员且素质不高,一些地方存在只收钱不检疫的问题,影响了动物检疫的整体形象,使得农村基层检疫工作不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
4、基层的动物检疫工作人员对于开展检疫工作的认识有偏差,片面的认为基层检疫工作的重点是免疫。动物检疫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产地检疫,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检疫工作中防止动物疫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所在。由于基层动物养殖的方式繁杂,既有规模化的养殖,又有农户散养,并且由于养殖规模不等,数量不一,出栏时间不统一等原因,导致产地检疫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加大了产地检疫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的产地检疫工作多数是实行报检制度,但大部分养殖户法制意识不强,导致肉食品在出售时不报检;此外,由于一些动物的收购是采用商贩上门的方式,买卖双方私自成交,使得检疫人员难以掌握而又无法到户实施产地检疫;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影响了产地检疫的到位率。
5、基层的相关部门也存在重防疫、轻检疫的思想,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比较繁重的情况下,使得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很难发挥作用,使得基层动物检工作无法进行深入的开展,导致以检促防工作滞后。
二、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改进建议
1、加强工作人员建设,提高检疫队伍素质。
2、加大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设备器材。
3、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去宣传动物检疫方面的知识和法律。
4、紧密部门配合,合力促进检疫工作。
5、以检促防,推动动物防疫工作。
6、加强执法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在屠宰检疫的环节,要将强监管,严格控制检疫质量关。同时,加强市场上肉店的监督管理,促使经营者凭证依法经营,并定点销售,改善卫生状况。
第三篇: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县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X(甘肃省XX县XX畜牧兽医站 甘肃 XX 7413XX)
【摘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要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控制畜禽及其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而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则是保证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武山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完善产地检疫的方法和措施,为当地动物产地检疫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产地
检疫
对策
产地检疫就是人工饲养动物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必须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检疫后才能运输和上市,这种检疫即为产地检疫,即到场到户到指定产地的检疫。这里所说的动物是指准备出售或者调运的动物。饲养地是指饲养动物的场地。开展产地检疫可以把动物疫情消灭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由此看出,产地检疫是一项基层检疫工作,是动物检疫工作的重点。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产地检疫在整个动物防疫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动物免疫工作的督查,更是动物疫病及时得到控制和扑灭的前提,也能及时了解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市场信息。为农牧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制订有关政策过程中提供依据。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动物疫病的传播对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产地检疫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我县也在80年代初开展了动物检疫工作,但只限于市场和屠宰场,2003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滩歌镇开展了产地检疫试点工作,要求对全县20乡镇407个行政村逐年分批开展产地检疫。目前全县共有9个乡镇178个村开展了产地检疫。产地检疫的开展对动物疫病的流行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致使产地检疫工作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即使部分乡镇已开展,但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工作。本文就我县动 1 物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会因素导致产地检疫得不到全面开展 1.1.1饲养形式过于分散,开展产地检疫难度大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我县虽然发展了一批以奶牛养殖为主的规模养殖(户),但受我国传统养殖业的影响,农民千家万户分散养殖还普遍存在,且畜禽养殖比例大,饲养管理粗放,成为农村主要的养殖方式。再加上撤乡并镇后,农村村型较大,户数较多,大型村可达900多户,居住分散,村村之间相隔10多公里,由于工作成本高,动物检疫员有限,到现场检疫得不到实现,影响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1.1.2养殖户对动物产地检疫的认识不足
农业部2002年出台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产地前必须由动物检疫员实施产地检疫”。第十一条规定“动物产品、供屠宰或者育肥的动物提前三天;种用、乳用或者役用动物提前十五天”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出售、调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随报随检”。在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同时,虽然业务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把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宣传到千家万户。但一部分养殖户还是不了解或不懂得动物防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认识动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养殖户不愿意检疫交费;也有的养殖户认为畜禽健康无病,不必检疫。因此,相当部分的养殖户不配合产地检疫工作,不主动报检阻碍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1.1.3部门配合不协调
开展动物产地检疫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个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按照各自分工,把好产地检疫关。工商部门把住交易市场流通领域的产地检疫查证关,动物屠宰场(点)把住动物进入屠宰场(点)的产地检疫查证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把住调运、运输前的产地检疫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它部门都认为动物检疫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工作,致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孤军作战,力量 2 薄弱,导致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不力。
1.2动物检疫工作自身因素致使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不力 1.2.1检疫队伍的体制不适应
开展队伍产地检疫面广、量大,涉及到千家万户,单靠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员,不能承担全县的产地检疫工作,必须培训乡镇兽医人员和村级的防疫员,兼职担任本行政区域的产地检疫员和协检员工作。目前全县共有乡镇检疫工作人员5人,2006年全市通过培训取得资格的村级防疫员340名,村级防疫员是农民,承担全县123.57万头(只)牛羊猪鸡一年两次的队伍防疫工作。财政还没有解决防疫员的工资。他们根本不参与检疫工作,影响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根据有关规定,队伍防疫员没有执法权,没有收费权,没有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权利,严重制约了当地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1.2.2检疫手段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检疫工作
目前基层检疫部门检疫设备陈旧落后,都以“一把刀、一只钩、两只眼”的感官检查,缺乏实验室检测。这种落后的检疫方式不能被群众认可,认为检疫是为了收费,致使检疫员被拒之门外,影响检疫人员的积极性。使检疫执法工作失去了科学性和严肃性。
1.2.3基层检疫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存在各种违纪现象
在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中,把乡镇畜牧兽医站撤并,减少编制,致使基层检疫人员不足;加上因工资报酬得不到很好解决,村级动物协检员难以落实,使动物产地检疫的报检点偏少,基层产地检疫工作网络难以形成。基层动物产地检疫执法队伍由于基础差、起步晚,人员来源、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在执法工作中难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该检的问题检不出来,不按操作规程检疫,检疫证明填写不规范等。同时有的检疫员工资无保障,多数是自收自支,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只收费不检疫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给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实施好产地检疫的几点建议
2.1发展规模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是今后发展畜牧生产的主导 3 方向。在农村逐步引导动物散养户,进行规模化生产,不但有利于检疫员随时掌握饲养动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同时也增加农民养殖的收入。产地检疫员要建立健全各场(户)的饲养管理档案、免疫档案、死亡出售纪录档案,随时掌握动物的出栏情况,严格按《动物免疫标识和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及时开展动物产地检疫。
2.2建立健全产地检疫网络,加强技术培训。根据需要,每个村配备1~2名有专业知识,热爱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动物产地检疫员,并对他们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负责本村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乡镇要成立动物检疫所,负责指导并全面实施动物屠宰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检疫网络。把村级检疫员的通讯方式在进村主要路口进行挂牌、张贴公布。产地检疫员接到报检后,要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检疫,经临床检查健康、免疫卡在有效期内、偶蹄动物佩带免疫耳标、非疫区证明,方可开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2.3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动物检疫队伍。针对目前基层兽医站“三权”归乡,动物防检疫能力削弱的情况下,市县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应积极敦促政府和同级人事部门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的精神,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技术支撑机构,充实县乡人员,落实人员工资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轻装上阵,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忠于法律、严格执法。这支队伍的组成要精干,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执法能力强。由这支队伍组成县、乡、村三级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网络,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保证产地检疫工作顺利进行。
2.4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增强法制观念。县乡政府要把产地检疫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畜牧部门要对进入运输、调节环节的动物索取《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工商部门要对进入交易、流通环节的动物查证验物;屠宰场要对入场的动物把好入场关。无《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和检疫标识不全的动物由畜牧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法规严厉处罚,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未检疫的动物实施补检和隔离观察。健康合格的动物方可运 4 输、调运、交易和屠宰,促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坚决实行“防检结合”制度,把好产地检疫关。根据《动物防疫法》和《动物免疫标识及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没有耳标的家畜不准上市交易,不准屠宰,不准运输,这样才能使产地检疫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2.5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的检疫手段较落后,为改善检疫工作条件,加强基层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配齐配全检疫必须的交通工具、通讯设施、检疫器械等检疫设备,改变动物卫生监督、检疫手段落后的局面,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保证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全面实施。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抓源头,因此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畜禽产品安全各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只有强化检疫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饲养质量和检疫水平,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全面开展全县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促进畜禽养殖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冯小明.关于加强基础检疫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动物检疫,2001,(7):11 [2]刘世辉.浅谈官亭镇产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4.5:48
第四篇:动物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作为动物检疫专业的学生,要对本专业的形势有一定的了解。我认为动物在检疫方面大体可分三个方向,分别是海关、市场、公司。目前我国在动物检疫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的领域存在许多共性问题需要我们充分的重视。并且在动物检疫上,国外的检疫机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缺乏专业人才和敬业精神
无论检疫部门还是出口企业,都普遍缺乏懂外语、熟悉外贸业务知识、了解国际经济规则的人才,大部分企业甚至连外贸制单人员或具备报检员、报关员资格的基本人才都没有。某些检疫科研工作者缺乏敬业精神为了尽可能争取多的科研经费,同样的研究内容换成不同项目名称申报不同渠道的科研项目,或是立项时没有做充分的文献资料调研,费了大力气研究的科研成果却发现多年以前已经有人研究过了。过分重视科研的直接成果如论文、专著等,却轻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某些科技人员甚至认为申报项目是为了获奖、评职称,没有真正发挥科技工作对质检工作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作用。
二.工作经费不足
目前,大部分县级以下的动物检疫机构,市、县财政只拨付工资,办公经费严重缺乏,部分检疫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因此检疫的目的也由防治动物疫病传播、保障动物食品安全转为以收费创收为主,直接导致了检疫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检疫人员违规检疫、违规收费、以权谋私、甚至买卖检疫合格证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检疫工作得不到群众认可,被认为是专为收钱的、可有可无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检疫工作公正性和严肃性。
除了以上的共性问题,各个领域也有自己的难题。
对于山区农村散养的畜禽,由于交通不便、收费少、收费难,而且按要求产地检疫必须到场、到户,工作很难开展。部分群众对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对病死畜禽的收购视而不见,有的为图便宜,购买未经检疫的肉品,一些地方检疫部门的检疫形同虚设,从而给违法活动留下很大的经营空间。对逃检等违法现象处罚太轻,起不到震慑作用,对私屠滥宰、未经审批引进种畜、种蛋等没有处罚规定,影响了检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同意检疫但拒交或不交检疫费现象缺乏强制手段,对违法经营的动物及其产品的相关物品缺乏扣压处理的法律依据。一些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在同一单位不同部门重复购置的现象经常发生,重视高档仪器的购置,轻视仪器的有效使用,甚至出现昂贵仪器购置后闲置较长时间未拆封的现象,造成了仪器利用率低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针对以上各种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的措施来应对,才能保证我们检疫机制继续运行下去。
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重视科技创新
重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质检技术机构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更要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科技专家的培养。要在出国深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充当重大课题负责人或项目骨干等方面加大支持扶持力度,积极为青年科技者搭建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和事业抱负的舞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其次,要变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人才培养当中引入竞争机制,在科研创新面前,应不分长幼,机会均等,不搞照顾,能上能下。要做好科研选题工作。科研选题往往决定了科研的质量和成败。科技工作者应该抛弃传统的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站得高,看得远,广泛与外界交流与合作,集中智慧,形成合力,联合攻关,实现双赢。
二.完善机制,保障权利,提高科技待遇
树立科技工作者的神圣地位。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充分关心科技人员,从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上向科技人员倾斜,创造一种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科技氛围;制定适合质检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科技激励政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科技成果的物质奖励上,还应该在培训机会、荣誉授予、平台搭建、岗位安排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在科技成果的物质奖励方面要着重考察科技成果对质检工作的贡献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和奖励幅度,使科技工作者的关注焦点从传统的文章、评奖等方面转移到科技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领域。
三.重视海关,改善市场,加强公司引导
完善海关进出口检疫机制,对进口货物加强前期监管和后续管理,简化中间环节;对口岸现场查验程度进行调整,简化现场查验手续,陆运口岸通道只设边检、海关、边检管人,海关管物;卫检、动植物检在现场保留工作间,确有必要才上人抽查;增设空车通道、转关通道、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监控通道,以利车辆分流;货运口岸实行集中报关报验,各查验单位联合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市场方面应加强市场食品卫生、消毒工作的力度,并对市场管理人员提出了需要整改的要求,并发放喷雾器、消毒药等。要通过立法等手段,加大对经营、加工病死畜禽、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达到使其不必进行违法活动为原则,这样,养殖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动物疫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生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公司领域可以加强防范措施,完善硬件设施。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定期检查用电线路、消防设施,严禁私拉乱接电源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负其责,定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整改。奖罚分明。
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传播,严重地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问题已经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也面临着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严峻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深入了解和研究他国对外来动物疾病的防控体系,对于我国控制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有效地配合国内疫情防控工作,保护我国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促进我国动物及其产品出口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国在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时,先行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降低疫病传入风险,严格进口管理工作。对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严格的疫病追踪,密切监测可能发生的动物疫病。美国的口岸检疫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如边境检查站的严格审批程序、到港后的严格报关制度、严格检验程序和长时间隔离检疫等。对输入的外来动物实施检疫时,要求进口的家畜和家禽必须附有由出口国签发的正式健康证书,对来自于疾病消灭程度不及美国的国家或地区的动物产品实施限制措。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先进经验,逐步理顺我国的兽医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队伍,强化兽在进出口动物检疫方面,国家兽医体制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和立法作为支持,以保证对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和其他能带入动物疫病物质的控制。发挥非官方兽医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把政府不管的事情承担起来,通过收取会费、创办刊物、联合研究等运作方式,为饲养者解决问题。为了保证我国动物疫病控制规划的顺利制定和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应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在动物疫病防控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并且要给畜牧业协会组织更多的活动空间,为我国动物疫病控制发挥更大作用。
动物检疫中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 动物检疫专业二班
学号: 20120115 姓名: 翟召静
第五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改革和完善纪律监察体制,构建我国特色的党内监督机制,是现阶段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也是目前所面临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基层的工作实践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
一是从思想认识看。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文化知识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表现出来,致使眼光短浅的人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腐败促进了经济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影响经济发展。有些错误地认为“监督是对领导的不信任,不利于发挥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搞活经济”,“监督会削弱领导的自主权,不利于发挥领导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发展”,个别纪检监察干部有畏难情绪,人家搞经济挣钱,我们给人家找那么多事,人家还不欢迎。
二是从领导体制方面看。《党章》规定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重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模式实际上是以地方党委主导模式。可是《党章》所赋予的同级纪委负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那么这种监督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的操作性就值得商榷了。实践中“一把手”监督难、不到位问题,最终的指向和出路都倾向于领导体制(儿子怎么监督老子?)。派出机构机构也一样,由于纪检监察工作本身的属性(是得罪人差事),在加上本身的级别又低,又怎么能协调监督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党风廉政工作呢?在工作中经常要受到工作经费、配备设施的困难限制,所以艰难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是从工作机制方面看。纪委和监察局和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纪检监察一岗双责。工作实践中有个主副问题,纪委履行职责是《党章》和党内法规,监察局履行的是依据《行政监察法》,或许是这种“双重身份”的缘故,纪委也受了政府的领导。纪委的“杂务”明显的过多,主业不够突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作风建设整套推进,派出机构就更明显杂乱,平时中心工作中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植树造林、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等工作都是纪检组长牵头,导致“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那么部门“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及业务监督力度就软肋了,缺乏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四是从机构方面来看。地方党委、纪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合称五大班子。那么纪委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可是事实上都是名不副实。象纪委副书记是正科,常委是副科。但是其他几家大班子副职都是县级,纪委这个“班子”也是矮了半头的班子。纪检组长是部门副职一级担任,可是部门系统大多数单位是正科级,在工作中就显得低人一等。当然,这不是重点和关键,关键是对于工作的协调和监督上,力度必然欠缺。
五是从派出机构如何协调反腐败看。从中央规定看,派出机构的纪检组长,继续担任该部门党组成员,在现实中,都排在其他班子成员未末。那么纪检组长如何发挥反腐败的协调作用?如何加大协调的力度?目前没有看到有什么好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架构和摆布好这个关键问题,对于做好反腐败工作又是至观重要的。
二.建议
纪检监察党内监督的框架基本构成,党内零距离监督机制是我党建党以来的最基本的经验和收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把反腐创廉宣传教育纳入大宣传、大教育、大文化的总体部署,完善过去由纪委唱独角戏的办法,形成“全党动竹子,全民动稻子”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氛围。其次,在社会转型期,要针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扩大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党内条规,法律教育,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地头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警钟长鸣。再次,要充分授权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从人、财、物上给以充分的保障,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大范围、大声势地宣传教育活动。
2.改革纪检监察监督体制。省级以下纪律检查机关垂直管理(比照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运作),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机构的独立监督权的问题,从实质上填补同级平行监督和次上而下民主监督的空白点。既然基层纪委算五套班子,那么就要落实中央有关干部任用政策(县级纪委书记应该是正县,副书记是副县,常委是正科)。监察局长(参照公安部门的做法)由副县长担任。派驻纪检组为正科级别,组长一般由同级部门正职拟任,在部门设纪检监察办公室,编制2—3名(驻在部门确定一名)。
3.建立和完善纵横监督网络体系。构建县级以上纪检监察网,设立网络举报信箱、案件查处和问题解答等专页。确立国家部委办到县级部门纪检监察业务垂直监督体制,出台相关业务政策时必须明确要求同级纪检监察介入监督,同时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贯穿全过程。
4.创新监督工作机制。监督的实质是制约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为后盾,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方式。要从大环境上造就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内震慑权威性,把监督关口前移,要从制衡管权、管人、管钱、管物上寻找治本措施,加强事前监督,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纪检监察就监督到哪里,建立一套我党特色的纪检监察监督制度。
5.疏通纪检监察干部的出入口。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特殊行业,是党的左膀右臂,要选政治素质高,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进入纪检监察队伍。在基层后备干部培养、提拨任用方面首先在他们中选拔,做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用制度确定下来。同时要保证足够的学习培训经费,特别是要落实工作中车辆配备、办案设施、福利待遇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