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文(朱怀森)
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理论在汶川地震中发挥的作用
朱怀森
(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理性、沉着的指挥,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同时,再一次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史已有比较科学的划分,而且也逐渐趋于统一,其中把(1935-1957)划分为成熟期也得大了重多学者的认可,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继承土地革命时期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走向成熟。[1]。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延安整风运动,加强党内教育和干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2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这些成熟理论在汶川地震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成熟地震 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成熟期的一些理论活动和成就
1935年-1957年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理论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抗日战略方针的宣传教育;如何争取抗战胜利,制定与实行正确的抗日战略方针是关键,而宣传与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宣传与教育也是在这次抗战路线的普及中做得最成功的一点。毛泽东作了明确具体的说明:“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党的各级宣传机构,宣传部门和舆论阵地,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各战略部署,发表了大量的社论,开展全面宣传工作,使得战略方针得到贯彻。使中共的方针深入人心,形成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的书面。
其次,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清晰地描绘出抗日战争发展过程的完整蓝图,解答了人中心中的种种疑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使国统区广大民众逐渐从亡国论和速胜的阴影里走出来,使人民对党的领导更加有信心,加强了党中央的组织领导能力,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
再次193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上海出版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强调了必须加强政治工作的组织建设和发挥政工人员的模范作用。同时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方法,周恩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必须物质利益原则,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然后是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党内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并帮助大量非无产阶级出身的新党员转变了思想立场,使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人民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影响及应用。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迅速作出反应,理性组织、指挥沉着,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同时,再一次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一)党的中央组织功能领导的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党迅速作出反应,5月12日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5月14日政治局常委会再次召开会议,5月16日胡锦涛在绵阳一线主持召开会议,5月22日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至 8月3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5次会议。胡锦涛同志三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中央领导同志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看望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对抗震救灾及时作出具体部署,地震发生后,理性组织、指挥沉着,领导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有效地减少了灾害的影响。正是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的巨大号召力、凝聚力,使这次抗震救灾工作能够紧张有序地展开,并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这中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政党没有经历过的。在汶川地震事件中党中央的反应再一次证实了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能力。
(二)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在危急时刻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成为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主心骨。大量生动的事实充分表明,抗震救灾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是组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带头人。广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赞誉。
抗震救灾之后中国政府对在抗震中的一些模范榜样给予高度的评介,并号召全国上下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充分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与工作方法,把政治教育同社会认识相结合,与价值观相结合。同时还注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比如通过榜样的力量唤起中国80后广泛社会参与,使中国年轻一代变得成熟,弘扬了主旋律。
(三)宣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坚持实事求是。
地震发生后,媒体对突发灾情做出的快速反应同样给人很大触动。震后仅32分钟,中央电视台便经过核实,在新闻频道播出地震消息;15时20分,又停止包括各时段广告在内的各栏目的正常播出,改播《关注汶川地震》特别节目;自22时起,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24小时滚动直播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奔赴灾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还是后方的节目主持人,这些十分职业化的新闻工作者在直播时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不时哽咽、流泪——这种电视画面在我国新闻史上同样极为罕见。各省卫视也纷纷停播娱乐节目,转为聚焦灾情。以电视直播方式,及时、客观、开放、透明地报道抗震救灾消息,这在32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也是5年前“非典”事件时难以比拟的。媒体以出色的表现,用真相粉碎了一切不实之词,用真情感动了整个世界,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让人从中深切体会到媒体成为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的社会协调、整合功能。同时,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引导,为民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等精神,迅速组织各方力量支援灾区,同时加大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救助,引导灾区群众以积极的心态重建家园。充分利用体制优势,统一配置全国资源,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规划灾区的重建和善后处理安置工作。另一方面,各媒体对信息及时公开,接受各方监督,展现了开放和自信的现代政党的新形象。从第一时间就如实报告灾情,各有关部门随时更新相关信息,以最快的方式回应来自社会的某些疑问,并对抗震救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处理。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坦诚、透明和公开,不仅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支持,也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宣传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2]对一次地震特别是大地震的震级进行多次修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继承了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作风。对于地震震级大小、震量深度和地震经纬度的确定标准,主要是依据释放能量的大小来决定。在地震爆发之初,得到的数据还不够多的情况下,就需要初步确定地震震级;而随着台站的数据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就更全面,因此需要进行修订。
对于地震部门来说,这个消息可以选择公开,也可以选择不公开。如果公开,就意味着要否定前面的工作,如果不公开,民众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异样,事实也可以一直隐瞒下去。对自我工作进行否定,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非常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尊重事实的举动,是向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
领我感触深刻还有5月19日至21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遇难公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默哀3分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13亿人同时为罹难者默哀的感人场景。这一幕,与全力救灾的举动一道,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而也是世界各国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它促使我们增强开放意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们强化竞争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全球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铺垫崭新的思想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还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吸取精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汶川抗震救灾事件对思想政治的影响。
多灾兴邦,汶川地震让我们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这场中华民族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场生动实践;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中华民族展示出的崇高精神,丰富和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精辟阐释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一重要论述,对用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引领和激励新一代年青祖国的未来和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银东,《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分期》 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6期
[2]《新京报》2008年5月19日
[3]《光明日报》 2008年06月24
[4] 贾宇等 《论汶川抗震救灾精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3月第一期
[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6页。
[6] 张耀灿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史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代表性主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当以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经验为基础,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时下的具体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对象出发,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时代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更加的频繁,对增强当代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近年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思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个性突出,以及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极端化等特点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和思想疏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育人目的。
一、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为主体,只抓专业学习,放松德育,就会得不偿失。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决不意味着取消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严格要求与教育引导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导”的作用。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主体自我教育为主体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价值指向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结果是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大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凸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等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提升大学生的德性和精神境界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核心是大学生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作为人才体现出的价值,是大学生的素
质全面发展的价值。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实际上大学生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主体性教育,而且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的主体性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引导和发展。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根本指向在教育对象身上,通过他人教育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他人教育要为自我教育准备必要的客观条件,使教育对象在开放、多元、变动不居的教育环境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建构,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价值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意向和动机,努力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对自我进行积极负责的精神建构和身心发育,这也是一个人真正实现精神成长、永不衰竭的动力所在。说到底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失时机,适时教育
深入细致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将工作做在苗头处,做到不失时机。这是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迅速性所决定的。人的思想转化,往往有个转瞬即逝的黄金时机,大学生思想变化的不平衡性决定中国的应试教育,使高中阶段的政治工作成了“断层”,加重了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大一学生的思想工作负荷。入学前后,环境与条件的改变,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譬如,以往十几年寒窗皆以父母作生活保护伞,而大学则开始了独立生活。以往为班上的佼佼者,而大学里则相形见绌,体验到生活上的疏离感与群体中的失落感。其中个别行为消极反常或滞后性较为明显者,应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三 把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心和动力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的对接时,重心和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切入点是什么等问题是一个被长期遮蔽起来了的重要问题。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现在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实效性,关键在于针对性,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针对需要的现状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开发和利用一切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教育对象需要冲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我教育准备条件,激发起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
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大学生成才需要,推进以德育为首位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已从以前单一的重传授专业知识转变到今天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高素质,同时,为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对属于成长需要的爱情和友谊的需要上升,这是人的基本需要,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友谊观,针对大学生对艺术欣赏与娱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下降,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在积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正符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因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为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成才需要,我们必须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主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成才。
五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引导政工干部队伍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要给予辅导员应有的进修和提升机会,以便其增长本领,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应在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加以创新,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确保大学生成长需要,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多渠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鼓励他们走出校园,指导他们主动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使大学生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定教书为人的信念,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教学作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切实关心和感染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史】重点2015
思想政治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30多个决议案,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选举了共产党员林伟民、刘少奇为正副委员长。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全国统一的公会领导机关。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在它的领导下,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罢工时间最长的省港大罢工。
2、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1月,毛泽东倡议在武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邓演达负责,毛泽东主持,周以粟担任教务长。800多名学员来自17个省,学习时间4个月,开设29门课程。农讲所把大批革命的种子撒向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它是农民运动的大本营,主要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民革命的人才出来,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方法,更锻炼着有农运的决心。
3、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由于起义受挫毛泽东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9月28日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它包括:整顿组织,端正思想;层层设立党组织,将支部建在连上;破除军阀作风,确立新型的官民关系。意义是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开创了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
4、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在危难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成熟阶段的起点。
5、长征精神
长征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红军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写下了政治工作史上最光彩的一页,铸造了被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
6、延安整风
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在延安进行了一场广泛的、生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这是一次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也是打破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从延安开始,在延安结束,而又以延安的整风运动最为典型,故称之为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
7、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共在河北华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正确分析了党内出现的新情况,决定了面向新阶段的新任务,强调必须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并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党顺利走上执政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简答题
1、党的一大纲领和决议初步确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第一: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二:提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第三:提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领导的措施。第四:培养和吸收工人骨干入党。
2、北方战争中对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大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工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 一:向工人做“文字口头上宣传”。二:加强对工人运动的具体指导。三:发挥共产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四:结合武装斗争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3、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经验教训
经验: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农民,并围绕反帝反封建这个中心把奋斗目标和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第二、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掀起农村大革命的高潮。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
教训: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不深刻,理论上的修养还不够,存在了许多严重失误在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重大失误。后来共产党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更加懂得了发动工农实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古田会议决议》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成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标志。
其意义在于:第一,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村游击环境中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和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一大特色。决议对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学习、政治训练等问题,提出了正确的要求,规定了一系列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二,红四军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得到清算,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得到系统的总结,为红军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决议的学习和贯彻,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统一了,也提高了红四军中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水平,加强了党内、军内和军民之间的团结,部队的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5、“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
“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长期以来,中共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表达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对党内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就做过系统的表述,奠定了党在人民军队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1934年2月,在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使“生命线”的论断系统化、理论化,使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调和加强。“生命线”具有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和党的中心任务,要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结合军事工作和各项任务一道去做。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原则的确立,是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红军的政治工作,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党的八大关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基本思想
中共八大上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建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 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⑵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⑶ 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反对宗派主义。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中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中,毛泽东指出,⑴ 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因为青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青年世界观的好坏,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⑵ 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出来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⑶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8、榜样教育的作用 在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榜样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 一:榜样教育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力,它幻想了中国亿万人民的自主意识。二:榜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榜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四:榜样教育对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
第二:“三个必须”(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
第四: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的方针。第五: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10、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的传统,实事求是的传统,群众路线的传统,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干部以身作则的传统,平等待人的民主传统,干部以身作则的传统,全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
三、论述题
1、延安整风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党的思想路线,进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作为整风学习的指导思想和中心内容,作为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整风运动从解决党内路线问题的人士开始,教育训练了党内经过长期斗争保留下来的一批老干部和抗战爆发后入党的大批新党员,最后达到全党思想认识的高度一致,组织上的空前团结,这是整风学习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上的结果。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者的阶级性、本质和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党风则是实践活动的范畴,其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决定党风,党风反映党性。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增强党员的党性,整顿党风必须全面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
三、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政策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延安整风运动找到了解决党内矛盾的马克思主义方针,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前、治病是前提,救人、毖后是目的;惩前与毖后,治病与救人的中介与方法是批判,就是“好好地说理”。延安整风运动执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过多追究个别同志的责任,而是着重于分析当时的环境、错误的内容、社会历史和思想根源,既团结了同志,又分清了是非,弄清了思想,提高了觉悟,大大加强了党的统一和团结,成为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典范和优良传统。
四、运用唯物辩证的原则方法
延安整风运动从高级领导干部整风和学习路线问题入手,经过提高全党同志的思想水平,又转到党的高级干部的路线学习上来。从领导到群众,再由群众到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和作风就在全党上下普遍推行开了。延安整风运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原则,还创造了把现实问题和党的历史问题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总结经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延安整风运动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整风学习文件为武器,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问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总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文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明了方向。其次,它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把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再次,它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强调这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条件。最后,它还提出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思想教育内容。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针和基本原则,是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复习资料 【重点提示】
·马克思主义再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激烈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
·共产主义小组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决议和纲领,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基本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具有现代意义、正规有序的黄埔军校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在两次东征、北伐战争和教育改造国民军与国民革命军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建立农民协会普及政治教育方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农民教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也形成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开始确立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地位。·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古田会议决议》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长征精神”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三大原则是对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抗战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新概括。
·党把培养干部同夺取抗战胜利结合起来,明确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战略地位。·延安整风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层连队工作和瓦解敌军方面有许多创造。
·解放战争的党内教育统一了全党思想,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为迎接执政考验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政治战线形势复杂、任务艰巨。
·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制定了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新中国各项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中国各条战线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过程中呈现出两种趋势。·20世纪6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新尝试取得重要进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挫折,教训十分深刻。·思想政治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阶级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学校、农村、企业等各条战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对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端正党风、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是实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规范。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继续发展。·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指明方向。
三、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5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代表大会,通过了30多个决议案,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选举林伟民、刘少奇为正副委员长。从此,中国工人阶级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在它的领导下,爆发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罢工时间最长的省港大罢工。
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在武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由邓演达负责,毛泽东主持,周以粟担任教务长。800多名学员来自17个省,学习时间4个月,开设29门课程。毛泽东给学员们讲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专题,著名共产党人澎湃、方志敏等也在这里授课。农讲所把大批革命的种子撒向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它是农民运动的大本营,是要训练一般能领导农民革命的人才出来,对农民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的方法,更锻炼着农运的信心。)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长达四年的统治,在危难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成熟阶段的起点。
长征精神
长征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红军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克服任何艰难险阻、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写下了政治工作史上最光彩的一页,铸造了被世人称道的“长征精神”。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共在河北华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正确分析了党内出现的新情况,决定了面向新阶段的新任务,强调必须加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并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党顺利走上执政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不仅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 1927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倡议在武昌创办的,由邓演达负责,毛泽东主持,周以粟担任教务长。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共推动下,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农讲所把大批革命的种子撒向全国,极大地推动了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1925年2月在周恩来的提议下成立的,它以共产党员为骨干、黄埔军校为基地,是中共广东军委领导下的团结各部队进步军人的革命团体。1926年4月15日,在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强行勒令下,由于党内主要领导人陈独秀采取妥协政策,被迫宣布解散。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是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在黄埔军校秘密建立的,有周恩来、聂荣臻和挥代英负责指导支部工作。它是党在军队中的第一个基层,直属中共两广区委领导。
政治工作三大民主:三湾改编奠定了政治工作三大民主的基础。三大民民主是中共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即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其中,政治民主思想是三大民主的核心。
“团结——批评——团结”: 是我们党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是指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14、连队政治工作的三把钥匙:三把钥 匙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展的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这是一场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运动,体现了思想领先和自愿性、民主性的原则,对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启发阶级觉悟,加强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打通连队工作之门的三把钥匙。
三反运动:三反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发官僚主义。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也是以邓小平为领导的党中的务实派和以华国锋为领导的党内毛主席的忠实支持者之间的辩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的阶级和政治团体,为凸显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行为。
长征精神:人民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为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的精神;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四门科学”?】以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及人的思想行为规律为基础;作为一门科学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多种科学知识;具有一种独特的科学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具体的工作方法。
【简述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内容:第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必然要不断地拓展。
基本特征:第一,鲜明的时代性。第二,突出的务实性。第三,科学的创造性。第四,很强的民主性
12、《矛盾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科学论述了两种宇宙观的理论,阐明了形而上学的和唯物辩证法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教育党的干部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而不能采取主观的、唯心的、表面的方法看待问题。第二、精辟的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批判党内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这一点,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第三、论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教育党员干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并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第四、论述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教育党员干部要正确理解和开展党内斗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
第二,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理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学会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既集中力量首先解决重点问题,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3、《实践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第二,人们的认识必须将从实践中所得到的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然后把理性认识拿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又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并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第三,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3 社会的实践,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6、解放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时期相比有哪些特点?
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党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要求。1把整军运动和部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和新式整军运动。2开展新的形式的思想方法,学习党的土地政策,进行诉苦追根,开展“三整”、“三查”运动。3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策略性。4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制度化和理论化,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深度和广度。
21、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党内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法制化的目标方向,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端。2在这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斗争哲学”、“形式主义”、“空头政治”、“立竿见影”等错误的原则和方法,重新确立了坚持实事求是、循循善诱、正确疏导、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3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化进程。
五、论述题
.党的一大纲领和决议初步确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第一: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二:提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第三:提出了加强对工人运动领导的措施。第四:培养和吸收工人骨干入党。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起点,它所作出的一系列决定,使党一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从而为后来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北伐战争中对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做法
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工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一:向工人做“文字口头上宣传”。二:加强对工人运动的具体指导。三:发挥共产党员得骨干带头作用。四:结合武装斗争展开思想政治教育。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主要内容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实地考察后,于1927年3月发表的,主要内容有一:农民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农民引导到革命中来。二:党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篇著作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运动的科学总结,它有力的驳斥了种种对农民运动的攻击。污蔑,从根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同盟军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理论问题的重大发展。.党的八大关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基本思想
中共八大上提出了,新时期加强党建主要有三反方面⑴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⑵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⑶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反对宗派主义。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和力量所在,是党的 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8.榜样的作用
在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榜样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一:榜样教育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力,它幻想了中国亿万人民的自主意识。二:榜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榜样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四:榜样教育对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10.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基础,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巨轮。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四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实现
5、简述党在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加强思想理论宣传。2加强对工人运动的具体指导。3发挥共产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4结合武装斗争开展思政教育。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工作,推动了北伐战争顺利进军,也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6)、简述党在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大革命时期,党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制定了农村问题和农民教育的一些政策,推动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2为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培养农民运动人才。3北伐战争期间,党广泛发动农民的思政教育,推动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农民革命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4抵制关于农民运动的错误思想,促进农民运动健康发展。
第五篇:中国教育史论文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国之一,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式文明,能使中国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不可否认,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活动,可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识上和文化教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有儒家、墨家、到家等,但对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当数儒家。
关键词:教育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朱熹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在一个字上面——“仁”。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不论种类、族类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中都实践着他的这一主张,他的弟子中有富贵子弟、商人、贫农、偷盗者等等。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要求学校的教育要引导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品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求学校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但前提是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学生基础、求学目标等,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孔子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学生们。在学习态度上,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是乐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一层地深入,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孔子在和弟子交流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孟子,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又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事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孟子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
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原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
3、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子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
4、因材施教。
孟子是第一个提出人才教育思想的人,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人虽然有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5、启发思维。
他主张:“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尽心下》)。他要学生有存疑精神。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的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他继承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教学原则。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
7、进取精神。
孟子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在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和自我改造精神。他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他的进取精神表现为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他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于锲而不舍,坚持到底。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慎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对于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知识财富。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是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就会有争夺,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发展,就一定会行恶。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端正人性,“化性起伪”。他认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人性才能由恶变善。荀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荀子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他主张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作为孔孟的继承人,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着一致,即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由此可见,荀子的教育目的是以教人以礼为出发点的,或者说,他是把礼作为立教的目的。“始乎为士,终乎圣人。”荀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的,虽然说这种以给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确实起到了促进教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注意“中品之人”的教化作用,选用“德育之官”兴办太学。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适应当时政治统一的需要,把战国以来的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公羊春秋》的名义下融会起来,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材孝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并加以实施。他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他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万民之性为中品,中品之人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中品之人既有性善的一面,又有性恶的一面,因此董仲舒尤其重视中品之人的教育董仲舒治学时非常重视独立思考,注意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探究学问。他曾提出学习要“善一”“常一”和“专一”。所谓“善一”,就是要有所专长,专精于一;所谓“常一”,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一种学问;所谓“专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他曾形象地举例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由于他一心一意地钻研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被时人誉为“群儒之冠”,有“汉代孔子”之称。董仲舒认为帝王要按“天道”的法则来统治人民,应当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他认为,教育不是只要求教育者履行责任和义务,更不是扩张自己的价值与权力,而是要从尊重他人的价值与权力出发,以“仁者之爱”的情怀去关心爱护他人。他要求教育者必须“躬自厚而薄责于外”,多功自己的恶,少功他人的恶,要自责而不要责人。他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人;人不被其爱,不予为仁。”董仲舒的道德教育不是教育别人,而是“治我”。“治我”要严,待人要宽,否则不是道德教育。董仲舒认为吏为“民之师帅”,教化的统治术能否推行,关键在各级官吏。他要求选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独任执法之吏”。他反对当时“任子”和“訾选”的入仕制度。他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于是他又提出了察举和兴办太学这两项政策建议董仲舒认为,朝廷求得贤才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士。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下,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的考问他们,以发展他们的才能,这样,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了。由于太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过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选派他们担任各级官吏,便可以按照儒家的一套统治术去教化万民。所以董仲舒认为,太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推行教化统治术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十几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地作用。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由改革吏治建议兴办太学,培养既忠君又善于治民的官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他把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私家养士风气,发展成由封建国家统一的养士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是有贡献的。此后,太学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之一。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研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史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琢,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史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认为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之于优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以上列举了儒家教育思想中重要的几个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色理念。但无论是谁,都逃离不了儒家的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各个思想中都一些联系,不可分割,因为他们始终是属于儒家这一大思想流派。
参考文献:
《论语通释》
袁庆德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陈伟鸿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 杨柱 《论语集注》
朱熹 《论语解说》
罗炳良 《孟子现代读》
东方桥
《孔孟名言录》
张念宏
《荀子研究》 杨筠如 《荀子·劝学》 荀子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童书业
《董学探微》
周桂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