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城镇化大潮中的城市民族工作
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从边疆内地进入沿海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活力的好事,是改变民族地区面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佳事,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凝聚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城市民族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刚刚圆满闭幕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是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民族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贾庆林主席作出的重要批示、回良玉副总理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深入分析和全面部署了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期间的考察和交流,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这次会议,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城市民族工作踏上了新征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从边疆内地进入沿海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务工经商人员从内地进入民族地区城镇。这是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活力的好事,是改变民族地区面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的佳事,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凝聚力、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民族分布更加广泛,城市民族构成更加多元,各民族交流交往日益加深。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渗透到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否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成为一项事关我国民族工作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工作,成为衡量全国民族工作部门和广大民族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对城市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城市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认识不适应;有的地方城市民族工作力量不够,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基层基础不适应;一些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不深,对出现的问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能力素质不适应。这些都凸显了当前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无论在工作理念、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方法上,与新形势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民族工作要坚持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城市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不断提高正确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时对各民族群众一视同仁。要加强对服务行业和生产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坚决防止在劳动用工、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出现歧视少数民族群众、损害民族团结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要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切实帮助外来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城市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原籍地相关部门的联系,逐步扩大少数民族劳务人员有序输出规模,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引导各民族成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论涉及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要坚持依法处理。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夯实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民族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积极创新载体,引导组织社会力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努力形成共同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提高预防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要建立和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善后总体预案,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机制保障。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还要讲究方法、妥善处置,努力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成效和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推进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既面临诸多挑战,更面临难得机遇。让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恪尽职守、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不断推动城市民族工作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日第二篇:**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寿光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寿光市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9个乡镇、1个生态经济园区。现有常住人口116万,户籍人口108万,是人口流入型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56.62%提高到2018年的61.9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4年的47.15%提高到2018年的53.93%。近几年来,我市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振兴乡村两大动能同步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以“建设品质寿光、创建美好生活”为目标,创新提升新型城镇化工作“寿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寿光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8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2.7亿元;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6.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5亿元,其中税收占比81.4%,有效保障了全市民生投入和经济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353.6亿元,其中出口17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19.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464元、20627元。
一、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情况
我市在2015年被确定为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开展城镇化统计试点是我市承担的全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三项任务。现已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去年,我市以“产业融合、要素流动、设施联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为题,对我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今年四月份,在省第一批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典型经验总结中,省厅分别从“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土地流转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合各项资金和促进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助力乡村振兴”四个方面对我市进行了肯定。今年六月份,提炼的寿光市健全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一文被省厅简报专刊作为经验进行推广。
(一)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以“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引导城乡融合发展。将寿光207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编制完成《寿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寿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寿光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排水、防洪、燃气、交通、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以及各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二是以建立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根据我市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确立了“一核一极两轴两带”的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城—2个小城市—8个小城镇—115个农村新型社区”的城镇化格局。羊口镇按照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标准,重点培育羊口打造生态高效海洋经济强镇,并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侯镇成为全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并培育建设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上口镇进入全省特色产业镇动能转换20强。其他各镇街积极发挥区域特色,(二)产业发展质效同步提升。一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18年年初确定的5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新开工过亿元项目47个,新竣工过亿元产业项目23个,济青高铁连接线、金光街改造等基础建设设施建设投用。集中签约过亿元项目26个,七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及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10个项目进入海洋强省项目库,11个项目入选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二是创新动能不断聚集。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家,2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举办首次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引进高端项目15个。28项科技成果获潍坊市及以上奖励,英利纤维关键技术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竞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3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2.35%。三是工业经济提效提质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均在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7家,较上年增加10家,实交税金过亿元企业达到17家,较上年增加7家。启动实施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和防水产业评级评价,完成新一轮化工企业评级评价,羊口、侯镇2个化工产业园通过省级认定,高端石化产业园纳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试点市。2家企业获评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9家企业成为省级制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4.9%。四是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省部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正式运行,中科院沈阳所设施农业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国家蔬菜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设施蔬菜分子育种实验室被纳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序列。全年新建重建200亩以上农业园区18个、2.3万亩,2个蔬菜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创成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升级农业智慧监管平台,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开发物联网数据采集展示及土壤检测数据监管系统,蔬菜生产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三)城乡建设全面提升。
一是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编制完成中心商务区、弥水电商小镇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组织实施渤海路改造等35项市政工程,新建改建城市绿地面积216公顷。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13个,完成47个小区供热设施“串改并”和1800户供热计量智能化改造,7个老旧小区接入智能集中供热管网,铺设燃气管网151公里,开通居民用户10460户。在全省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复审测评中位列第一。二是服务业提档升级。万达广场、极地海洋世界建成投用,现代繁华世界等3个项目被确定为省服务业载体项目,寿光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的县级市。销售过千万美元外贸电商企业达到42家,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35亿元。在境外新设企业4家,新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2件,菜博会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要素保障持续增强。新引进4家银行分支机构,新增规范改制企业80家、挂牌企业40家,实现直接融185.5亿元,全年处置不良贷款47亿元。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制度改革,实行新兴产业项目差别化地价,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053亩。认真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为企业降低成本35.8亿元。在潍坊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次办好”事项全覆盖,顺利通过国家级政务联动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四)民生建设持续改善。
一是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29处,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居潍坊市首位,在教育部对全国328个县市区满意度抽样调查中我市位居第一。市职教中心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面向全国开展培训。中医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健康寿光”大数据平台基本完成,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全省健康促进示范市。举行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全市110个村、36个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健身设施。新打造100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52集原创动画片《农圣贾思勰》在央视播出,我市被评为中国农耕文化之乡。二是社会保障持续增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81.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去年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较好完成。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实现“十四连增”,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300元。全面推行社保卡就诊服务。新增社保参保人员1.36万人、就业1.26万人。接纳开州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来我市就业,对全市59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洁居行动。三是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社会治理系统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治理、化解群众合理诉求“百日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百日会战”,打掉涉恶犯罪集团4个、涉恶团伙50个,化解信访案件567件。扎实推进“打非治违综合执法年”专项行动,开展15个高风险领域(环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17家企业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安全生产咨询服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打响环境综合整治理“十大标志性”战役,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470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1天,同比增加21天。创新实施工业“两废”管理环保联动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率先建立沟渠长制,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实行超一级A管理,境内重点河流稳定保持地表水五类水质标准。加快实施生态廊道更新改造等五大造林绿化工程,完成成片造林1万亩。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和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成立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实施196个村的“五化”提升工程,80%的村达到美丽乡村省定B级以上标准,水上王城列入省田园综合体培育项目,181个项目入选潍坊市乡村振兴“2221”工程,我市进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名单。羊口镇在2018年获得全省新生小城市绩效评价第一名。二、城镇化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是实施“多规合一”涉及自上而下的规划体制改革,单纯县级难以突破。
建议上级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二是村庄合并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后,仅仅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但土地、财产、人员等方面仍属于各自村庄管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得到优化。建议上级政府出台与农村新型社区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三是一个城市的农村转移人口,不仅来自本市农村,而且也涉及到外市、外省。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基金安排、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之间的挂钩机制。四是建议上级部门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解决如何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基层工作提供指导,以便更好的重塑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是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的条件之一是“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占到70%以上”,但对寿光而言,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生产方式与传统农业有了根本区别,而且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民已成为“农业工人”,实现了身份上的转移。建议上级重新制定非农产业评定标准。六是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形成特色,农村常住人口不愿进城,落户城镇意愿低,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农民没理由放弃具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而选择没有多少现实利益的城镇户籍。我市城镇居民回迁农村的意愿强烈,虽经引导,但收效甚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利用3年的时间,新型城镇体系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服务有序高效,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走出具有寿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为全省提供有价值的新型城镇化工作经验。
第三篇:×××市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涌兴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委、镇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考核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关心支持我镇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现就我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做个简要汇报。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住建局的具体指导下,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把新型城镇化工作作为加速后发赶超的主要抓手,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努力构建政府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各责任部门和村社为主落实,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工作的大合唱。
一是成立了组织机构。镇委、镇政府把新型城镇化工作摆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涌兴镇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镇委书记任顾问,镇长为组长,常务镇长为副组长,各单位责任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涌兴镇规划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全镇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支撑,加快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镇生态宜居水平,激发我镇活力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
三是制定了管理制度。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加强对工作开展情况的调度。
四是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深入宣传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共识。
二、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高标准规划,严要求执行,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一是注重以人为本,把惠及广大市民、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城乡规划的第一考虑,结合我镇的自然条件、经济现状、发展思路、远景目标等,以新城区开发为主,确定了“南城花苑小区”的城镇发展新格局,高标准严要求编制好了《涌兴镇总体规划(2010—2012)》和近期建设规划。并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了《涌兴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注重规划落实,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健全城建工程主体结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一体化验收机制,保障规划执行不走样。三是建立严格的规划调整审批机制,原则上规划一经确定,坚决按照其落实,由相关部门严格督促到位;确因特殊情况需调整的,一律按程序操作,由镇党委审查报县住建局审定。在项目建设中,加强施工管理,任何项目工程都不能擅自违反规划组织施工,对有禁不止、违规操作的,第一时间停工整改,并严格追究责任。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要求,以打造“涌兴镇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凸显我们工作的亮点。
三、严格督查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建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加大了工作督查力度。实行重点事项重点督办,紧急事项跟踪督办,急要事项专项督办,一般事项定期督办,确保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城建工程按进度高质量完成。二是在考核工作中,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单位实行问责,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虽然今年我镇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第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我们将按照既定的方针,按照“四化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开创我镇新型城镇化工作新格局。
第四篇: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奋力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王三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系统论述了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着力重点,是指导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时刻牢记多民族聚居这个“家底”,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重要地位,坚决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生动局面,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营造良好环境。
一、把牢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
总书记鲜明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阐明了这一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明确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制度设计、工作主题、精神纽带和目标任务,集中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这条正确道路不动摇。
在把握重大成就中增强道路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我国民族关系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良好局面。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推动陇原大地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进步。实践充分说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得到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必须始终沿着这条道路推进民族工作。
在坚定政治方向中保持清醒头脑。民族工作领域并不是风平浪静,形形色色的噪音杂音始终存在。一些人对我们的民族政策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要么是对中国不了解,要么是戴着有色眼镜,要么是抱着叵测居心。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大论断,深刻解答了当前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指引民族工作前行的思想灯塔。我们要把坚持走这条道路作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决不能迷信一些国家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认为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就能解决好民族问题。
在结合省情实际中有效贯彻落实。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坚定性,把握好这条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本质要求,不作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各项实践中。同时要增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的创造性,准确分析和把握地方民族工作的新特点和新任务,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实践,为落实“八个坚持”、深化民族工作创造新鲜经验。
二、把牢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落实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建成小康摆在重要位置。民族地区的发展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住重点、聚焦发力,逐步缩小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
聚焦抓好基础设施的改善。同全国其他民族地区一样,甘肃民族地区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加之长期以来投入欠账多,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仍比较突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交通、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着力增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聚焦抓好多元产业的培育。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重点是立足当地条件、紧扣富民目标、着眼长远发展,打好优势资源开发、新兴业态培育、产业链条延伸、生态环境保护这副“组合牌”。既要注重从规划制定、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更要科学确定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导向、布局和重点,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把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起来,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聚焦抓好扶贫攻坚的实施。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由于受历史、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都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牢牢扭住精准脱贫这一主攻方向,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路子。
三、把牢民族工作的战略根基
民族工作事关重大,必须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根基决不能动摇。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大的制度和方针政策不能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否则没有不跌跟头的”。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方略,牢牢扭住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扎实开展工作。
要筑牢制度根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们党的民族政策都由此而来、依此而存。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制度作为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和国家的长远之策,决不能改变。
要筑牢团结根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两个重在”实践活动、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大力倡导和培育“三个离不开”理念,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深化载体、创新方式,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要筑牢思想根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我们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在各民族群众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各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四、把牢民族工作的基本底线
当前,我们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扎实的,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局面正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因素更加复杂,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易发多发,我们思想上的弦不能有任何的放松,必须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底线和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要重视宣传教育的深入。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爱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自觉珍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要重视群众生活的改善。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就业为本,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破解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难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要重视矛盾纠纷的化解。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注重多方参与、系统治理,注重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注重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减少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
要重视法律武器的运用。既要严格区分民族问题和法律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平等保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高举法律旗帜,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要重视科学方法的贯彻。做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把这一根本方法贯穿各方面全过程。近年来,我们坚持用群众工作方法审视和解决民族领域问题,推动解决“尼江事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大法宝,以真诚细致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
五、把牢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我们做好民族工作、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是要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着力锻造过硬的干部队伍。对于民族地区干部来讲,不仅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还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要大力培养和选拔对党忠诚、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干部;大胆使用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经得住风浪考验的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铸就民族工作的中流砥柱。
着力塑造良好的干事作风。民族地区条件艰苦,越是这些困难的地方,干部作风越重要。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深入持续扎实地抓好“四风”问题的整改、廉洁自律规定的贯彻,以优良的作风和形象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着力打造坚实的基层基础。民族地区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这两年,我们建立了干部选拔任用“逢提必下”机制,从各级机关选拔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同时注重在农牧民和新型组织、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着力扩大党组织在民族地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把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投向基层,切实保障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对夯实基层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把工作着力点进一步放到乡村一级,建强班子、配强带头人,将各类资源配置向基层基础领域倾斜,努力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不断把甘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五篇:把握工作主题 做好民族工作
把握工作主题 做好民族工作
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也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近年来,同心县紧紧把握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中央民族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同心县坚持抓好宣传教育工作,筑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高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思想认识。二是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党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各界人士能知道、理解透,增强各族人民饮水思源的思想意识。三是始终促进宗教界人士和各族人民正确认识爱国和爱教的关系,牢记分裂**是各民族之祸、团结和谐是各民族之福的道理,树立爱教必爱国、只有国家繁荣稳定才能更好地爱教的意识。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经济落后不利于人民幸福,贫富差距不利于民族团结。只有让各族人民生活有保障、有质量,才能使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立在稳固基础之上。同心县坚持“富民为先、产业为要、以人为本、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政策,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发展枸杞、中药材产业;建设五大专业市场,为发挥回族群众爱经商、善经商、会经商的特长搭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增强为民办实事的能力;落实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救助政策,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培育民族团结进步风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同心县坚持抓好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和民风和谐。开展“和谐寺观”创建活动,关心尊重宗教界人士,推荐宗教人士担任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时向宗教界人士传达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以及重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光荣传统和回乡文化”、“诚信同心、文明同心、和谐同心”、“颂党恩、淳民风”等系列教育活动,在信教群众中开展“知荣辱、讲诚信,守法纪、尽义务,爱家乡、树形象”的主题教育,有效促进了团结友爱、平和包容优良民风的形成。
牢记民族团结进步职责。同心县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职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民族宗教管理网络和县、乡、村、场四级民族宗教信息平台;坚持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县委书记、县长和统战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长随时沟通协商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在全县各乡镇成立民族宗教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建立村级民族宗教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信息员,形成了“主体在县、延伸在乡(镇)、落实到村、规范到点”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兼职干部直接抓的工作新格局。